今天很现代哲学对景观设计的想了一下.何为景

&p&在英国本科读哲学,忍不住想讲一下与哲学的坑爹遭遇。。。&/p&&p&大概在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了哲学是&b&很酷的&/b&东西,只要是&b&酷孩子&/b&都会去研究它,于是我就兴致冲冲得跑到了图书馆。【纯粹理性批判】【理想国】【沉思录】,都是赫赫有名的神书啊,读了之后想必功力大进,&b&见谁灭谁&/b&了。&/p&&p&&br&&/p&&p&&br&&/p&&p&&br&&/p&&p&读不懂。&/p&&p&&br&&/p&&p&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是哪个翻译版本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里面一句话都是&b&横跨5、6行&/b&的。。。。太过分了。。。。&/p&&p&丧失了兴趣的我在多方打听之后发现原来不能直接修炼九阳神功,要从扎马步练起,于是我开始看了【苏菲的世界】&/p&&p&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是某种卫生用品。&/p&&p&看了之后果然不能自拔,剧情一环扣一环,虽然我一度认为苏菲是一名精分少女,还是&b&重度的&/b&,但是我第一次对于这个世界产生了“哲思”&/p&&p&热身了之后开始看【西方哲学史】,据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所以看完了之后想必就知道哲学是啥玩意儿了。&/p&&p&&br&&/p&&p&&br&&/p&&p&&br&&/p&&p&但是。。&/p&&p&好无聊。。&/p&&p&&br&&/p&&p&古希腊那几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得讨论世界是由元素原子还是什么组成------这个作为一名现代人真是觉得好没意思啊,真想把&b&初中化学书&/b&丢他们头上。。&/p&&p&然后出来了康德笛卡尔一种对哲学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了,重头戏应该来了吧。。&/p&&p&&br&&/p&&p&&br&&/p&&p&这回还是没看懂。。。。&/p&&p&虽然是哲学史,但是观点该有多抽象还是有多抽象。。。像我这种语文70分挣扎的要怎么把句子读懂啊!!&/p&&p&&br&&/p&&p&后来吃不消了还是放弃了,果然没有过人的天赋是不可以涉猎人类的终极问题的。。&/p&&p&后来机缘巧合大学居然混到了哲学专业&/p&&p&&br&&/p&&p&&br&&/p&&p&获得了一张老师给的入门书单之后,发现哲学真的好有趣啊,一点都不晦涩一点都不玄乎都是拳拳到肉啊(70分的成语使用求不黑。。)&/p&&p&&br&&/p&&p&以下是入门书单&/p&&p&罗素 【哲学的问题】(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p&&p&托马斯·内格尔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what does it all mean)&/p&&p&这个网站前面很多人也很多人赞也是老师推荐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p&&p&还有桑德尔的【justice】公开课也挺好的&/p&&p&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Mill on &b&Utilitarianism&/b&(这个真没找到翻译的)&/p&&p&&br&&/p&&p&&br&&/p&&p&前面废话讲太多了,其实重点是哲学入门要找&b&有趣的&/b&东西读,不然就会因为晦涩和无聊让人望而却步。&/p&&p&我们第一个学期的哲学就是非常系统得分为普通哲学(general philosophy)和伦理学(moral philosophy)&/p&&p&普通哲学讲了7个单元,分别是:自由意志,上帝与世界,哲学归纳法,认知论,个人身份,二元论和怀疑主义(翻译不好见谅。。)&/p&&p&&b&&u&每一个理论&/u&&/b&都系统得提出了&b&支持的理由&/b&和&b&反对的理由&/b&,这非常重要。因为哲学史和哲学原著很多都是给哲学家读的,里面很多假设和术语对于入门者而言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同时论点也在文字中容易迷失,所以还是&b&分析资料&/b&要清晰得多,容易理解。搞懂了各个哲学家的想法,哲学史的脉络自然也就有了&/p&&p&所以如果想要入门的话,我很推荐上述的这几本。【大问题】是本好书,但是里面问题太多,答案太少了,吊人胃口。虽然哲学很多时候没有答案,但是这种感觉就是让!人!不!爽!啊。&/p&&p&&br&&/p&&p&&br&&/p&&hr&&p&各位咨询我要不要去读哲学的朋友,请仔细思考自己家里有没有钱这个核心问题。&/p&&p&学哲学可容易失业了。。。&/p&&p&想清楚了再报考&/p&
在英国本科读哲学,忍不住想讲一下与哲学的坑爹遭遇。。。大概在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了哲学是很酷的东西,只要是酷孩子都会去研究它,于是我就兴致冲冲得跑到了图书馆。【纯粹理性批判】【理想国】【沉思录】,都是赫赫有名的神书啊,读了之后想必功力大进,…
&p&哲学入门有从问题入门和从哲学发展史入门两种方式,我倾向于关注哲学问题的方式。
&/p&&p&&b&入门书&/b&&/p&&p&除了《苏菲的世界》之外(提问者说已经读过这本书了),&b&《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哲学的邀请》、《大问题》&/b&是语言上不设置障碍的。把哲学思考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是很重要的,很多哲学书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有的是翻译的原因)。这三本书也是以哲学问题为线索的。 (《苏菲的世界》我反而没有读过,另外三本我是翻过的。)&/p&&p&&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22796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27853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的邀请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07122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问题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2843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菲的世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我自己也写了一本哲学入门的书,这本书很特别,具体介绍可参看豆瓣页面和这本书的网站。&/p&&p&&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另一种哲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另一种哲学的网站(有试读页面):&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p&&p&&b&哲学专题&/b&&/p&&p&读入门书的时候你可能会了解一些哲学的专题,如果对某个专题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这个专题的入门书继续读下去。&/p&&p&-&/p&&p&加一段:2017 年 7 月出了一本按哲学专题写的英语哲学圈的&b&当代哲学导论&/b&中译本《想透彻》(英文原书是 2003 年出版的),是常年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 K. A. Appiah(之前在普林斯顿大学,2014 年去了纽约大学)针对零基础的学生写的,分章介绍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形而上学的入门内容,可以参考。(我暂时只看了英文版的导言,觉得还不错。但第一章先讲心灵哲学有可能劝退一些初学者,大家可以挑最感兴趣的、最能读进去的章节看……)&/p&&p&K. A. Appiah, &i&Thinking it 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i& Philosophy&br&中译本:《想透彻:当代哲学导论》&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subjec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p&&p&&b&形而上学&/b&入门推荐 Peter van Inwagen, &i&Metaphysics&/i&&br&中译本:彼得·范·因瓦根《形而上学》&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2162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形而上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注意这里的形而上学不是马哲教科书里与辩证法相对的那个意思,&br&参看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a&&/p&&p&&b&认识论&/b&入门我暂时没发现特别适合入门者看的书,都比较难懂。&br&罗素的《哲学问题》对入门者来说可能会比较好读。&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1117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哲学问题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b&伦理学&/b&入门推荐 Jacques Thiroux,&i&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i&&br&中译本:雅克·蒂洛《伦理学与生活》 &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22206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伦理学与生活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b&心灵哲学&/b&入门推荐 John Searle, &i&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i&&br&中译本:约翰·塞尔《心灵导论》&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0129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灵导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b&政治哲学&/b&入门推荐 Jonathan Wolff, &i&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i&&br&中译本:乔纳森·沃尔夫《政治哲学导论》 &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40429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政治哲学导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b&科学哲学&/b&我最近看到郑毓信的《科学哲学十讲》,从最早的维也纳学派讲到了最近的 SSK,比较完整。&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哲学十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科学哲学也可以直接读原著,参见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自学科学哲学,从哪本书入门比较好?&/a&&/p&&p&&b&哲学史&/b&&/p&&p&如果要系统地了解&b&西方哲学史&/b&,我推荐 Stumpf & Fieser 写的 &i&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i&。中译本叫&b&《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b&,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我读或大致翻过接近十本哲学史,这本书是比较好读的。 &/p&&p&&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哲学史(影印第8版)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英文原文)&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38981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中译本)&/p&&p&国内的西方哲学史教材,赵敦华写的《西方哲学简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语言流畅、短小精悍。 评论中有朋友推荐邓晓芒、赵林的《西方哲学史》,我当年没有读过这本,不做评论,但可以多给大家一个选择。&/p&&p&赵敦华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06505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哲学简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赵敦华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08783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邓晓芒、赵林 &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65103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哲学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b&中国哲学&/b&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原本给国外学生的英文讲义后来由赵复三翻译过来的那版,不是后来写的新编。 &/p&&p&&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204516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中英对照本,赵复三译)&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52537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哲学简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涂又光译,据说是唯一一部由冯友兰亲自核定的译本)&/p&&p&如果你读哲学史的时候对某个哲学家感兴趣,就可以去看他的原著了。柏拉图的很多对话篇章就是很不错的材料,并且不怎么需要别的基础。但选择哪些哲学原著这是因人而异的,你要慢慢发现自己能够读进去、思考进去的作品。
&/p&&p&其实要说哲学入门,自己的独立思考最重要,看得多可能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考。从前的哲学是看不完的,重要的是有那么一些给你启发,你可以开始自己思考问题就好了。 &/p&&p&暂时写这些吧。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在另一个地方讨论过了:
&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哲学入门有哪些书推荐?&/a&&/p&&p&-&/p&&p&2011 年 11 月第一次回答&/p&&p&2013 年 11 月 28 日修改&/p&&p&2017 年 11 月 24 日最后修改&/p&&p&咦……为什么都是 11 月&/p&
哲学入门有从问题入门和从哲学发展史入门两种方式,我倾向于关注哲学问题的方式。 入门书除了《苏菲的世界》之外(提问者说已经读过这本书了),《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哲学的邀请》、《大问题》是语言上不设置障碍的。把哲学思考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是很…
&b&关于哲学的十大误解&/b&&br&&br&&p&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在中国大陆长期处于被误解的状态。官方更是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宣传为唯一正确的哲学。普通大众对哲学的一知半解更是引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话语。让我们来看看,对哲学的十大误解吧。&/p&&br&&b&1.哲学的任务是研究宇宙真理。&/b&&br&&figure&&img src=&/8cb2b1c6a1f92c9bf208e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8cb2b1c6a1f92c9bf208e_r.jpg&&&/figure&&i&来自宇宙的奥特曼&/i&&br&&br&&p&哲学家们并不来自M78星云的宇宙人,他们并不研究所谓的宇宙真理。况且,也并不存在所谓的宇宙真理。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确有一些仰望星空的自然哲学家。他们研究天文现象、也研究植物、研究气候。传说,泰勒斯还因为走路时抬头夜观天象,掉到了井里。不过,这都是久远的过去了。那时并没有科学,所有的学术性研究都被纳入哲学的范围,物理和天文也自然不例外。&/p&&br&&b&2.哲学系的人精神不正常容易自杀。&/b&&br&&figure&&img src=&/d51befd9e8d6b53b_b.jpg& data-rawwidth=&1417& data-rawheight=&10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17& data-original=&/d51befd9e8d6b53b_r.jpg&&&/figure&&i&生命诚可贵&/i&&br&&br&&p&这更是对哲学系的污蔑!是历史系的人故意造谣,企图挖走好学生(大雾)。&/p&&p&其实,并不存在学某个学科的人容易自杀。每个大学生入学时,都要做一套几百题的心理测验,用以检查有没有心理疾病。如果没有患有重度抑郁症,一般人是不会想去自杀的。其实,一些社会学研究指出,相当部分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试图通过自杀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达到自己的其他目的。统计上讲,更是不存在哲学系的人自杀率更高。其实,大学生的自杀率非常低,只是媒体的集中报道给公众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p&&p&有人觉得,学哲学的人会思考许多问题,容易走极端,感到人生的虚无。这些其实都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系的学生们只有在期末考试前才会感到人生的虚无。&/p&&br&&b&3.哲学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思想。&/b&&br&&figure&&img src=&/92bf0f18f15c49edfef94726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0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2bf0f18f15c49edfef94726_r.jpg&&&/figure&&i&红宝书指导一切&/i&&br&&br&&p&很可惜,哲学还不具备如此高大上的资格,能指导科学的发展。虽然哲学里有一个叫做科学哲学的领域,专门研究科学。但科学哲学是去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理论的预设,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思考科学的本质。这并不是为了指导科学的发展,而是为了反思科学本身。&/p&&p&其实,科学的发展也不需要任何人或者任何学科的指导。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前沿问题。数学只是科学家们用以分析数据的工具,而哲学则只是一个进行概念分析的学科,它们都无法指导某个学科的发展。相反,反而是科学的发展给哲学反思提供了不少素材。也许,现在的科学在回答最早的那些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但他们回答问题的方式,早已不是哲学的方式。&/p&&br&&b&4.哲学需要悟。&/b&&br&&figure&&img src=&/f4b308a98d3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f4b308a98d3_r.jpg&&&/figure&&i&悟道&/i&&br&&br&&p&在今天,哲学研究主要分三步:1.看一大堆论文。2.写一篇好论文。3.把这篇论文发表出去,每一步其实都不涉及“悟”。&/p&&p&看论文需要你有一台电脑,然后连上文献库。写论文自然要构筑各种逻辑模型,或者与同行们交流。发表论文的话,只要你写的论文够好,总能找到合适的期刊发表。研究哲学不需要你半夜还不睡觉,坐在竹林里打坐。你可以坐在图书馆里,那里没有蚊子,还有空调。&/p&&p&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试着找同侪们交流一下,思想总在激烈的交锋中体现,而不是面对着一块石壁,独坐十年。&/p&&br&&b&5.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b&&br&&figure&&img src=&/8da06bc143af9cf97cdb318cf342a1d5_b.jpg& data-rawwidth=&999& data-rawheight=&7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9& data-original=&/8da06bc143af9cf97cdb318cf342a1d5_r.jpg&&&/figure&&i&唯X主义之争&/i&&br&&br&&p&其实,这话不能简单地判断为对或者错。就像这句话,“你停止殴打你的妻子了吗?”你说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p&&p&大家长期受官方宣传教育的影响,一直以为唯心主义就是扯淡,唯物主义就是真理。但在哲学史上,这两个概念其实一直在变化。况且,今天的哲学家,根本不会有人对哲学思想做出唯心或者唯物的区分。&/p&&p&大部分哲学家都是物理主义者,认为世界中真正实存的只有物理实在,比如物质、能量、场等等。心灵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不是在同一种本体论意义上说的。被官方划分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其思想也有诸多洞见。而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也会犯诸多错误。&/p&&p&我奉劝大家不要在哲学人面前说这话,就像是在数学家面前讨论计算小学级别数学加法时,究竟是列横式好,还是列竖式好。&/p&&br&&b&6.哲♂学就是兄贵。&/b&&br&&figure&&img src=&/bd034ec6a900c6e832f40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bd034ec6a900c6e832f40_r.jpg&&&/figure&&i&伟大的哲♂学王:比利·海灵顿&/i&&br&&br&&p&兄贵是来自日本的汉字词语,原本是指“大哥”,又用来指肌肉发达的人。但在ACG圈子内,兄贵可以专门指一位传奇人物:比利·海灵顿。&/p&&p&比利原本是健美界的新星,后来出演男同志色情影片。但在这些Gay片中,他常常和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摔跤戏。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动作片,但真的有必要加入摔跤这种动作吗?摔跤就摔跤好了,为何途中还要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呢?每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总是不免陷入深深的沉思,这就是大家称呼比利为哲♂学王的原因。&/p&&p&但是,此哲♂学非彼哲学。真正的哲学,不仅仅需要沉思,还需要读论文。(好像更苦逼了)&/p&&br&&b&7.学哲学的找不到工作。&/b&&br&&figure&&img src=&/bb6b4d9014ffb21dcdc111dfa114346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bb6b4d9014ffb21dcdc111dfa114346d_r.jpg&&&/figure&&i&某种熊?&/i&&br&&br&&p&有个哲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出去找工作,实在找不到,只好到动物园干活。动物园狗熊不够,就让他穿上狗熊外套,假扮狗熊让游人观看。突然,他发现有另一头狗熊出现了,吓得惊恐万状。但那头狗熊慢慢向他走近,在他耳边轻声说:“别怕,我也是学哲学的。”&/p&&p&这是著名的用来黑哲学系学生就业率的笑话,但这个笑话的原版是用来黑历史系的,我也看到数学系的人被黑过。虽然不可当真,但哲学系的专项对口就业,确实较少。学哲学的唯一对口出路,就是进入学术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大部分人其实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当中生存下来,毕竟有一批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学神在。&/p&&p&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哲学训练能让你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框架,培养你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只要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想找其他工作,也不难。&/p&&br&&b&8.哲学不需要学,人生经验多了以后,自然就懂了。&/b&&br&&figure&&img src=&/1b054a6ce70cad78ca45af3_b.jp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7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1b054a6ce70cad78ca45af3_r.jpg&&&/figure&&i&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老人&/i&&br&&br&&p&如果你的人生经验就是在读论文当中度过,那多读些总是没错的。但在一般意义上,哲学仍然需要专业的训练。要有阅读和理解原著的能力,要有逻辑学基础,要有哲学史常识。要写出足够好的论证,实在是不容易。当然啦,为了和国际上的朋友们探讨学术问题,你至少也得懂英文。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不能给你的哲学研究提供多少加分,更不能代替学习。&/p&&br&&b&9.哲学无法证伪所以不是科学。&/b&&figure&&img src=&/04df1eb3ecc8fedb9c09b9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04df1eb3ecc8fedb9c09b9_r.jpg&&&/figure&&i&浩克的牛仔裤非常不科学&/i&&br&&br&&p&首先,是否具备可证伪性并不一定就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可证伪性是波普尔提出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基本划分,这背后牵扯到他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成的证伪主义。这个证伪主义虽然受到了一定批评,但在科学界却十分受欢迎,被一些科普砖家当作真理在宣传。但科学哲学不是我想谈的内容,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叫“这不科学”。&/p&&p&科学在日常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某种人类活动的名字,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另一种是作为“正确”的同义词,例如“科学发展观”。所以,当我们说“这不科学”时,意思其实是“这不正确”。但科学真的就能是正确的同义词吗?数学呢?逻辑学呢?关于科学是否正确,还是交给做科学哲学的人来研究吧。科学家们其实不需要为自己的事业进行辩护,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已经震撼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心。&/p&&br&&b&10.哲学已死。&/b&&br&&figure&&img src=&/cbf3bb29d535bd3a6d8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cbf3bb29d535bd3a6d8f_r.jpg&&&/figure&&i&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i&&br&&br&&p&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者。当他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时,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p&&p&其实他是想说,哲学没有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无法为人类创造新知识。但哲学的目的是生产新知识吗?&/p&&p&在古代,那些原本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自然界,比如动植物,比如生命体,比如人。现在都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科学好像抢走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但现实情况是,哲学不断在思考,不断在发问,它很少回答问题,却在用犀利地眼神拷问着每一个不清晰的定义。当今哲学的工作,主要是概念分析,而不是做实验、研究自然或社会。霍金的话,可以换成是“古代哲学已死”。但是,难道“近代科学“就没有死?&/p&&p&哲学未死,它依然在学术圈内,创造着自己独特的价值。&/p&
关于哲学的十大误解 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在中国大陆长期处于被误解的状态。官方更是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宣传为唯一正确的哲学。普通大众对哲学的一知半解更是引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话语。让我们来看看,对哲学的十大误解吧。 1.哲学的任务是…
&p&加菲熊来终结这个问题。&/p&&p&如果别的答案和本熊有冲突,请以本熊为准。&/p&&p&&br&&/p&&p&&b&============================&/b&&/p&&p&.0 正式版&/p&&p&删掉插科打诨,重新排版校对。&/p&&p&.9 公测版&/p&&p&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私信本作者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afebccf777f& data-hash=&0afebccf777f& data-hovercard=&p$b$0afebccf777f&&@加菲熊&/a&&/p&&p&.6 “书单”DLC扩展包&/p&&p&第三次扩充原答案,更新DLC“书单”,校对错别字和病句bug。&/p&&p&.3 内测版&/p&&p&初稿写作完成。&/p&&p&.1 框架&/p&&p&持续更新ing……&/p&&p&&b&============================&/b&&/p&&p&世上所有的美学原理或导论课,都是先从对美学的基本理解开始。一般我不建议一上来就列美学书单。学完导论(包括本熊这篇导论),很多知友或许就会对美学失去兴趣,何必再去看书。&/p&&p&这很正常。&/p&&p&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使用过美学/审美这个词,尤其是,都是在民间美学(简称民美)的语义上使用它的:生活美学,厨艺美学/厨房的美学,暴力美学,极简主义美学,少林寺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成功美学,礼仪美学、印度美学……很遗憾,这里面大多数的“美学”都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p&&p&&br&&/p&&p&在开始长篇大论之前,我们先放入一段DLC资料片。很多知友在本熊的初稿完成后,一直在向本熊求书单,于是本熊做了一份DLC书单,并放在了答案开头,以满足你们的阅读癖。不想看书单的可以跳过进入文章正文。&/p&&p&之所以设置了禁止转载,有不想你们手动复制的因素,那样你们也仅仅是“占有”了美学,而不是入门了美学。&/p&&p&&br&&/p&&p&加菲熊的这套美学书单不仅仅是美学,还囊括了文论、文化研究、哲学原典等等,这些都是什么鬼,它们又和美学有什么关系,后面正文会解释。书单里的书,本熊向你们保证,自己至少都泛读过(不敢说每一本都精读),而不是从别地儿照抄、生搬硬套。&/p&&p&“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Hegel&/p&&p&&br&&/p&&p&初级阅读水平.&/p&&p&&b&张法《美学原理》&/b&&/p&&p&十一五高校教材,俗称“蓝皮书”系列,本身并不难懂,但使用了很多术语。&/p&&p&&b&朱光潜《西方美学史》&/b&&/p&&p&枯燥、矫情、落伍,但后无来者。&/p&&p&&b&宗白华《美学散步》&/b&&/p&&p&比上面那本好一些。&/p&&p&&b&克罗齐《美学原理》&/b&&/p&&p&西方历史上最正统的“美学原理”,书如其名。作者既是美学史学者,也是美学理论学者。&/p&&p&&b&鲍桑葵《美学史》&/b&&/p&&p&将楼上某些激进的观点做许多修正和调和。&/p&&p&&b&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b&&/p&&p&不是讲美学,却胜过许多美学读物。了解视觉艺术史(作为学习美学的知识基础)必读。作者也是当代图像学学者。&/p&&p&&b&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b&&/p&&p&当下最普及的一本梳理中国美学史的导论著作。作者是北大教授。&/p&&p&&b&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史》&/b&&/p&&p&当下最全面的梳理西方美学史的巨著丛书,第一版成书于80年代,一共7卷本(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十七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二十世纪下)。美学或艺术学考博必读。&/p&&p&&b&尼采《悲剧的诞生》&/b&&/p&&p&里面涉及了近现代美学一些较为重要的概念。&/p&&p&&b&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b&&/p&&p&著名的one dimensional man,上世纪最负盛名的文化研究原典,但煽动性大于思辨。&/p&&p&&b&阿多诺《启蒙辩证法》&/b&&/p&&p&上世纪另一部文化研究巨著,作者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p&&p&&b&居伊·德波《景观社会》&/b&&/p&&p&涉及一些法国哲学美学常见的概念,阅读起来不困难。&/p&&p&&b&伊格尔顿《20世纪文学理论》&/b&&/p&&p&文论必读。作者外号伊胖,目前还健在的英美文艺理论三剑客之一(本熊瞎命名)。&/p&&p&&b&弗雷德里克·詹明信(以前译为“杰姆逊”)《&/b&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b&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b&》《&/b&全球化的文化&b&》&/b&&/p&&p&外号詹胖(并非詹皇),目前还健在的英美文艺理论三剑客之一。发明的“第三世界寓言”概念使他与中国学界很亲近。&/p&&p&&b&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b&&/p&&p&涉及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作者不是美学家而是哲学家。&/p&&p&&b&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b&&/p&&p&文化研究的导论书目。作者系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鼻祖。&/p&&p&&b&麦克卢汉《理解媒介》&/b&&/p&&p&媒介学的导论书目,作者曾“冷热媒介”和“地球村”等概念,并且系《娱乐至死》作者波兹曼的老师,还启发了楼下这位。&/p&&p&&b&***鲍德里亚《物体系》《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b&&/p&&p&鲍大爷,搞美学或视觉艺术史的学生每天必提起的一个学术明星,上世纪末纽约文坛学界的座上客。很难说大爷他属于美学家还是哲学家还是什么鬼。总之他的理论b格很高又不难懂。&/p&&p&&br&&/p&&p&中级阅读水平.&/p&&p&&b&黑格尔《美学》&/b&&/p&&p&研究20世纪法国哲学美学必读,或至少阅读相关的注疏导读。&/p&&p&&b&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b&&/p&&p&比较有说服力的艺术史学者。&/p&&p&&b&乔治·迪基《美学导论》&/b&&/p&&p&艺术史学者,提出了习俗/惯例论。书名很诱人。&/p&&p&&b&阿瑟·丹托《艺术终结之后》&/b&&/p&&p&艺术史学者,提出了艺术终结论。想混入文艺青年的圈子就得读他。&/p&&p&&b&艾柯《开放的作品》&/b&&/p&&p&美学、艺术史学者,很幽默的爷爷。前阵子刚去世。&/p&&p&&b&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等一系列文集或演讲稿&/b&&/p&&p&斯洛文尼亚学者,外号齐祖,当代美学、文艺学的现象级人物。长相霸气。齐祖曾来中国演讲,本熊一睹其真容。&/p&&p&&b&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词与物》《性史》&/b&&/p&&p&关于他人生的讨论,总是多于其著作。本熊有专门回答他的答案,知友可自行翻阅。&/p&&p&&b&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b&&/p&&p&视知觉研究学者,思路接近科学家。&/p&&p&&b&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b&&/p&&p&著名的符号学家(不是搞摄影史那位大妈苏珊·桑塔格)。&/p&&p&&b&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b&&/p&&p&结构主义学者,开启了用结构主义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套路。&/p&&p&&b&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b&&/p&&p&后殖民理论学者,遵从的是葛兰西的理论路径。&/p&&p&&b&斯皮瓦克《斯皮瓦克读本》&/b&&/p&&p&后殖民理论学者、女性主义者。&/p&&p&&b&雅克·朗西埃《 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b&&/p&&p&当代艺术哲学的领军人物,阿尔都塞的学生。&/p&&p&&b&***本雅明《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b&&/p&&p&现代美学、艺术政治学的先知式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摄影史、图像史、现代性体验。提出了著名的灵韵/光晕aura概念。&/p&&p&&br&&/p&&p&高级阅读水平.&/p&&p&(如果你是哲学美学爱好者,完全没必要认为自己是高级阅读水平。除非你是抖M,就喜欢找一些看不懂的书用来虐自己。)&/p&&p&&b&康德《判断力批判》&/b&&/p&&p&美学史最为重要的一本体系原典,承担了一个前现代-现代的承上启下工功能。&/p&&p&&b&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b&&/p&&p&现代美学最为重要的一本体系原典,语言晦涩,思维复杂,最好不要自行阅读中译本。&/p&&p&&b&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b&&/p&&p&解释学学者,比楼上两位晦涩程度更甚。&/p&&p&&b&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b&&/p&&p&现象学美学,听到“现象学”三个字就能吓尿你们。&/p&&p&&b&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b&&/p&&p&结构主义者们的老师,半疯半癫。&/p&&p&&b&罗兰·巴特《零度写作》《S/Z》&/b&&/p&&p&结构主义代表作,作者亦是从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的一个关键人物。&/p&&p&&b&雅克·拉康 研讨班的一系列文集&/b&&/p&&p&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什么鬼!),似乎是在搞怪力乱神,却十分符合现代哲学美学的先锋精神,尤其是他的镜像理论给后来的电影哲学(麦茨、劳拉·穆尔维、克里斯蒂娃)提供了知识支撑。&/p&&p&&b&巴塔耶《耗费的观念》&/b&&/p&&p&结构主义学者。与本雅明私交颇深,可以算是本雅明精神的法国继承者。&/p&&p&&b&布朗肖《文学空间》&/b&&/p&&p&结构主义文论学者、。&/p&&p&&b&列维纳斯《论布朗肖》&/b&&/p&&p&作者本身也是现代哲学美学家,书名就是写的楼上。&/p&&p&&b&布尔迪厄《关于电视》&/b&&/p&&p&现当代法国美学大师,提出了场域论。&/p&&p&&b&德里达《书写与差异》&/b&&/p&&p&这个人你们肯定都听说过,外号德爷,不多说。解构主义者。感觉德爷毕生都在证明大家疯了,而他没疯。&/p&&p&&b&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b&&/p&&p&另一位解构主义者,归类在耶鲁学派。&/p&&p&&b&***德勒兹《感觉的逻辑》《反俄狄浦斯》《千高原》&/b&&/p&&p&法国当代哲学美学家,作为书单压轴,实至名归。普通青年听都没听说过他,文艺青年以误读他为荣,二b青年自称研究的是德勒兹。&/p&&p&&br&&/p&&p&书单列完了,势必是以偏概全,你们按照这个骨架自己去补充,去找相匹配的导论、解读。下面进入正文。&/p&&p&&br&&/p&&p&我认为美学的学习,就和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一样,你最好先找一位好老师。有师承关系的美学学习,和自学成才,完全是两码事。其次,要找到一门自己比较来感觉的导论课程,网络课程也行。&/p&&p&如果你只是出于兴趣,也不在乎自己是否上道或走火入魔,那么上文的书单,你随便挑起一本,就可以开始阅读。喜欢听什么课,就认真听,不需要在乎理解得对不对。美学是比较典型的人文学科,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自己能独立思考比做出完美的读书笔记更重要。&/p&&p&当然,如果一开始你就抱定一个目标,想要在美学学习上小有成就,你就有必要搞清楚一个前提:&b&美学不等同于艺术哲学,美学仅仅是约等同于艺术哲学&/b&。如果想学习艺术的那些原理,完全可以去学艺术学。&/p&&p&喜欢电影,就去看电影学,这里我就不多推荐了。&/p&&p&&br&&/p&&p&&b&美学(Aesthetics)&/b&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Baumgarten(鲍姆加登/鲍姆嘉通,)提出。aesthetics这个玩意儿,是Baumgarten用来解决哲学理论的一些遗留问题的。他于1750年首次提出了拉丁语名为“aesthetic”即感性学的东西,aesthetic也即希腊语asthetik,后者源自aisthetikoa,意指感知、感觉。&/p&&p&当你的美学老师提到美学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p&&p&梵高的绘画?教堂里宏伟而精致的管风琴?金字塔?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李安的电影?涂鸦?书法?错了,都不是。&b&在美学史上,关于美学到底应该讨论艺术还是审美,也曾经一度成为美学的理论问题&/b&。&/p&&p&&br&&/p&&p&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与其美学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互为表里,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对其作为人的自然本性进行否定并呈现于艺术表征。因此,阅读美学酒不大可能像阅读文艺作品那样“去政治化”,或“神学式的阅读”。你既要学会跳出来,又要时常能进入。&/p&&p&&br&&/p&&p&许多迷妹迷弟热爱美学,其实热爱的只是文艺事业,文艺活动和文艺青年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战略目标,也无非是想要掌握一些方法论去解读艺术作品——尤其是,现当代艺术作品,那些让他们在画廊里踌躇和费解的“抽象画”、“装置艺术”、“跨媒介作品”、“观念艺术”等等。如今的艺术变得比200年前更为晦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一旦真正走入美学的世界,他们又会为一个更为庞大、摸不着门道的晦涩领域发憷。&/p&&p&美学不仅没有解决“如何解读艺术”等等颇为务实的问题,可能还会给原已繁复含混的形而上思考增加负担。&/p&&p&&br&&/p&&p&有些知友在阅读完本答案后私信本熊:加菲熊,请推荐一本美学读物,今年我要考xx大学艺术学硕士。&/p&&p&本熊:你丫考艺术学,看美学书干嘛?&/p&&p&&br&&/p&&p&当然,很多学者致力于打通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边界,比如贡布里希贡大爷,夏皮罗夏爷。但不要妄想一门导论或原理就能解决你美学学习的问题,就好比不要妄想每天做平板支撑就能让你瘦下来一样。&/p&&p&学好艺术史,尤其是视觉艺术史/绘画史。美学史上几乎所有核心问题,都和视觉艺术史或视觉艺术的思维有关。如果你既不懂视觉艺术史,又缺乏视觉艺术思维,那么先去补这方面的东西。&/p&&p&在我国,出于某种学科分类的因素,使得美学专业或有志于学习美学的学生,哲学素养普遍很差、艺术创作能力又几乎为零。&/p&&p&&br&&/p&&p&我们知道在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epistemology)的思想传统里,“真善美”三者里,“真”的问题最被重视,其次是“善”,而且善往往是由“真”推导出来的一种价值规定性。换句话说,没有真就没有善。&/p&&p&但美的问题不同。“美”的理论梯级从来都是有意无意被哲学家所疏忽。本熊认为,这里有两层原因:&/p&&p&A.(从柏拉图哲学那里开始)美被视为亦真亦幻的东西,因此很难用理论界定。&/p&&p&B.哲学家缺乏讨论“美”的学术语言。&/p&&p&Baumgarten,就是从B的层面出发,开发了一套美学研究的标准,并将之命名为“美学/感性学”。他的思路也很简单,就是把当时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套路嫁接到崭新的美学学科当中。二者的区别只不过是,理性主义哲学研究的是理性,而美学研究的是感性(perception)罢了。&/p&&p&更为明确地说,Baumgarten是想让aesthetics也成为一门科学(人文科学),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而不要让它掉进怪力乱神的理论队伍里。&/p&&p&&br&&/p&&p&这里有的小盆友犯嘀咕:为啥美学和感性学是同一个东西?这就要讲一个翻译的梗。美学这个词,其实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我们知道,现代汉语70%以上的概念性词汇,都是从现代日语里挪用过来的,包括“美学”、“哲学”、“形而上学”、“审美”等等,很多很多。&/p&&p&但日语这些词汇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文化的学术语境,很多西方的概念日语里都没有,因此日本学者就从中国古汉语里借字,把两个字拼到一块儿,来表示那些概念。&/p&&p&因此严格来说,中国古代是没有产生过“美学”的(按照《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国只有经、史、子、集四大学科),但中国古代文人讨论“审美”的散论却不在少数。比如谢赫的《古画品录》,虽然不是美学著作,却与美学史的一些经典问题不谋而合。&/p&&p&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美学之“美”的学术内涵,与我们汉语日常意义上的“美丑”之美,还不太一样。这点在入门美学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我们日常经验上的美,对应的是美学当中的“优美”,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审美范畴。当然,除了优美,后来我们发现还有“崇高”、“丑”、“荒诞”等等。&/p&&p&至少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就已经研究到了“崇高”。如果美学要追溯自己的学术史,那么我们知道,最早的“美学”就已经不仅仅是在研究优美。因此,后来的美学已经不再关心标准问题,也就是“什么东西是美的”,“什么东西是不美的”,这种意见往往流于主观,不具有什么理论价值。&/p&&p&回到Baumgarten的aesthetics上,按照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可能更接近感性学的内涵。但因为汉语约定俗成的说法,“美学”沿用至今(当代也有学者提出应该纠正为“感性学”或“审美学”)。&/p&&p&&br&&/p&&p&美学史自身的发展已经揭示出,这个学科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美”这个狭义的范畴,特别是到了20世纪以后。在今天(如果我们坚信美学没有被后现代语境所终结),这个学科已经涉猎到了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等跨学科的领域。由此,学习美学,也不再是空泛地、孤立地讨论“美是什么”,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p&&p&&br&&/p&&p&那么,为什么感性一开始就成为了Baumgarten眼中的一种哲学难题?&/p&&p&我们知道认识论哲学有两种传统,一个是上文提到过的理性主义/唯理主义,这一派的代表是笛卡尔、康德,另一派是经验主义或不可知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休馍。在Baumgarten提出美学之前,理性主义仍然无法回答经验主义者提出的问题: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究竟是出于感官使然,还是天赋的理性?&/p&&p&这个问题看似无趣,实则决定着真善美的梯级。&/p&&p&如果屈从了不可知论者的结论,那么就承认了感官在先,知识(以及一切自然规律)在后的窘境。如此一来,这世上便没什么确定性的东西了:一切事物皆感官,一切事物便也皆可被审美。如此一来,不仅对美的事物无法进行研究或学术对话,哲学本身也会瓦解、垮台。&/p&&p&因此感性的问题,就不再仅仅是在审美或艺术领域里出现,而牵扯到了本质和本源的问题。也正因如此,Baumgarten基于认识论的语境提出感性学,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艺术或审美的问题。&/p&&p&当然了,美育或审美教育一直是启蒙时代的学者十分重视的一种教育,文艺知识的学习一直被视为贵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是理性主义者也会承认,感性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尽早达到理性王国。因此感性学也有“教化、启迪”的哲学预科的色彩。&/p&&p&&br&&/p&&p&当然,Baumgarten的“预科”思路并没有被真正延续传承下来。美学史尊为正统的不是感性学,而是与Baumgarten同时代的一位比Baumgarten名气大得多得多的哲学家:&/p&&p&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p&&p&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写《纯粹理性批判》那位康德。而很多童鞋不知道的是,Kant其实写了三本以“批判”命名的巨著,统称“三大批判”,其中第三本《判断力批判》就是一部美学巨著。&/p&&p&《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才是美学史最为正统的开山之作。因为它不仅提出了美学的学科标准,还顺带(真的是顺带!)通过哲学理论解决了美学很多核心难题。与此同时,Kant以他善于制造概念的能力,还为美学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词语,比如&b&鉴赏判断,直观,绝对美/自然美,审美主体&/b&等等。&/p&&p&只有系统学习过Kant三大批判的学生才能懂得,其实《判断力批判》才是Kant做学问的根本目的,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不过是在铺垫。Kant不仅是教科书里所形容的哲学家,更是一位空前绝后的美学家。&/p&&p&&br&&/p&&p&用一句话概括,Kant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主客关系颠倒了过来,审美主体成为了审美现象当中最为不可获取的环节,而审美对象反倒是无所谓了。这个观点被克罗齐Croce发挥到了极致:只要人想要进行审美,甚至不需要有一个美的事物存在——在本熊看来,这就是YY的精髓。&/p&&p&总之,Kant将问题从“美的事物”引向了“审美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域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可以说,在20世纪以前的正统美学史与经典美学理论,都是以Kant这条线进行下去的。包括Kant之后的又一位哲学大师黑格尔Hegel。Aesthetics不再是哲学家闲暇时的玩具,而逐渐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文科学,&b&直至20世纪以后,变得比哲学还复杂&/b&。&/p&&p&&br&&/p&&p&进入20世纪以后,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美学”部分,由于&b&哲学的语言转向&/b&缘故,美学也经历了一个来自外部压力的转向。这期间有四个或属于哲学、或属于非哲学的理论给美学带来了新的研究契机:&/p&&p&A.分析哲学。这个学科本身是不是“哲学”仍有争议,因为分析哲学的诉求本就是要取消(而不是否定)哲学问题,这无疑给美学既定的传统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也给他们自身的学术合法性带来一种双重性意义上的否决。&/p&&p&B.现象学-结构主义。这条脉络云集了现代哲学里最为庞大的大师队伍:胡塞尔Husserl、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杜夫海纳Dufrenne、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阿尔都塞Althusser……现象学-结构主义也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其理论中心从德语世界向法语世界转移的过程,最终在解构主义者德里达Derrida那里获得了终结。&/p&&p&C.精神分析。它的理论来源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学科学,但后期的精神分析已经脱离了 Freud的科学规定。这一派的美学代表人物雅克·拉康Jaques Lacan和德勒兹 Deleuze。精神分析的思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电影哲学、电影学的理论发展。&/p&&p&D.符号学。这是是哲学界自己孕育出的子理论、子学科,例如卡西尔Cassirer,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有必要说明的是Cassirer本人亦是一个康德主义者,更不用说Langer的德裔身份了。因此符号学对美学的补充,可以被视为康德精神作为在现代美学当中的潜在回归与延续。&/p&&p&&br&&/p&&p&二战以后,美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子学科,有时候你会在一所大学的文学院里能找到,它叫做:&/p&&p&&b&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b&&/p&&p&文化研究又称文化理论,顾名思义,是研究文化的。这个学科可能更注重的是大众文化层面的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之所谓的文化。或者说,划分出精英-大众的二元对立,也算是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了。它最早由英国人文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明确提出。为了针对当时英国出现的一些亚文化现象,将之提上“文化学”的研究日程。&/p&&p&但和感性学的命运类似,文化研究的主战场也不在英国,而是在德国,也就是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国内有时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那里,并且早在Hall提出学科之前,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研究就已经在Frankfurt School那里开始了。比如阿多诺Adorno。&/p&&p&当然,Frankfurt School的精英戾气向来很重,这让喜欢搞小清新的英语世界学者也受不了。区别在于,文化研究不太注重对理论的发明和对概念的使用,而Frankfurt School的每位学者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论概念,这些概念或多或少都有哲学理论依据。&/p&&p&&br&&/p&&p&比起现代美学,现代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务实。审美问题往往被表述为一种可被量化的社会现象或文化活动。因此文化研究也往往与实证主义(田野调查fieldwork)或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想联系。在早期,在方法论上做得比较出色有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与刀》。&/p&&p&到了文化研究的后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像《菊与刀》这种著作又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例如直接对《菊与刀》进行过批判的后殖民理论学者萨义德Said。&/p&&p&&br&&/p&&p&与此同时,20世纪有一条与现代美学并行的特殊理论,名为“文艺学”,它来自于俄国工人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先驱是俄国工人运动领袖、布尔什维克政党奠基人普列汉诺夫Plekhanov。另一个更为小众的学派在苏俄政治问题上就比较晦暗,却在二战后越来越被欧美学术界重视。它就是以提出间离的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ii为首的形式主义学派。学过美学或文学理论的童鞋知道,形式主义这一派后来有一位大师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跑到了捷克,直接促成了文学语言学理论史最负盛名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诞生。&/p&&p&这大概算是哲学美学给文学理论、语言学做了贡献吧!&/p&&p&直至苏联文艺学几乎一统苏联学术界、理论变得千篇一律时,苏联却突然横空出世了一位鬼才:巴赫金( Bakhtin,)。他的学术不符合苏联意识形态,很“反动”,骨子里却完全契合了当时西欧结构主义的潮流,并且某种意义上领先了结构主义一步。Bakhtin在其晚年终于被西方学术界所发现、发掘,并一度被命名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p&&p&&br&&/p&&p&读到这里的你,有些童鞋应该知难而退了吧?&/p&&p&什么,你还是很想学美学……&/p&&p&这里再讲讲一般意义上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区别。你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文艺理论、文学理论、艺术学,它有一个更为古老的传统,即诞生于古希腊的“诗学”,同名著作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当然,这本巨著有两个意义:一是提出了很多关于戏剧艺术的见解,奠定了戏剧学研究的基础。二就是提出了诗学这个学科概念(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很多学科概念)。&/p&&p&在古希腊时期,诗的范畴很宽泛,包括了抒情诗、叙述诗(也就是史诗)和戏剧诗。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文学”的参与和介入。因此,诗学的提法就被保留下来,被作为文本分析的首要方法论:“文学阅读法”。在中世纪神学哲学当中也有“寓意解经”的诗学,即在阅读《圣经》的方法上,采纳了文学式的阅读方法。&/p&&p&直至文艺复兴,第一个复兴的就是诗学的学科传统。由此,诗学内部潜藏着的古代人文主义,也借着文艺复兴的意识形态在近代以“古典主义”的名义复活了。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多艺术内部的问题其实可以用诗学/文学理论的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性,而文学性的本质,又往往要与修辞学联系在一起。&/p&&p&学好文学理论,对学好美学的入门也很重要。文学理论对现代美学的最大贡献,大概要数索绪尔Saussure提出语言的“能指-所指”关系了。&/p&&p&&br&&/p&&p&最后。&/p&&p&有人说我就是喜欢找虐的感觉,你说的这些都不够晦涩、不够前卫。&/p&&p&懂了,想要深奥吗?想找虐?&/p&&p&去阅读&b&ABRZ&/b&。&/p&&p&ABRZ,即当代四大怪兽级的哲学美学家的首字母合称,他们是(当当当!):&/p&&p&&b&阿甘本Agamben,巴丢Badiou,朗西埃Rancière,齐泽克Zizek&/b&。&/p&&p&这里的几位,有的已在书单DLC里出现过。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做跨学科、却往往以哲学美学家自居的学者。他们探讨的都是当代问题,但都很懂得引经据典,反其道而行。&/p&&p&&br&&/p&&p&关于美学如何入门,就讲到这里。&/p&&p&本熊最后再吐几句槽。&/p&&p&我们中国人吧(你看本熊起的都什么烂调调),从小接受的美育都十分匮乏,更不用说具有什么良好的艺术修养。最让本熊不满的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里,审美的教育、创作教育、鉴赏思维,基本是空白,学什么都得靠自学。即使有所谓“音乐课”、“美术课”或“舞蹈课”,也多是缺乏深度的集体游戏,搞一个十分缺乏含金量的汇报演出。&/p&&p&于是家长们不辞劳苦地将孩子们送到各种第三方性质的艺术结构,最后随着高考的主题,大多不了了之、半途而废。而许多机构的教师——抱歉本熊作为带过艺考的地下教师,真的要吐槽一下,那些机构教师如果当初好好学过艺术,就不会沦为去教孩子学画画。但是家长不会放弃,会一点总比完全不会强吧,以至于中国出现了全球最匪夷所思的钢琴考级浪潮。但它的本意,却往往不是为了某种非功利的创作天性。&/p&&p&欧美国家在小学、初中打下了艺术基础,到了高中就可以开始接触美学。而我们许多研究生到了研三了也不知美学为何物,更不用说他们底下的审美素养。&/p&&p&&br&&/p&&p&我们的学生为了接触艺术和美学,真的很艰苦。本科生在闲暇之余,那些选修的艺术课程要抢课,摄影课的上课人数更是爆满超额。可是大学老师就一定懂艺术吗?不懂艺术,他去教美学,一定可以教好吗?艺术创作和艺术学存在很大差异,艺术学和美学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往往在实践层面就被遮蔽掉了。到头来还是学生买单,快30岁的博士写出那些不着边际的艺术鉴赏文章让我看了真的很幼稚、很无厘头。&/p&&p&远离抬杠。抬杠,是古希腊智者学派吃饱了撑的玩儿游戏呢。&/p&&p&&br&&/p&&p&有志搞艺术批评的知友,在出道之前请多读点理论书籍,并且远离所有野路子的鉴赏文,特别是互联网的鉴赏文,大多数不知所云,还滥用哲学词儿。中国的未来艺术市场会更进一步膨胀,艺术批评绝对是个缺口中的缺口岗位。&/p&&p&&br&&/p&&p&如果你看完本文发现,你其实不是想入门美学,而是很渴望学艺术创作,那么,身体力行地跟着一位老师去学吧。你能找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去学什么。至少会耍一门乐器不那么难(但是学成一种职业就特别难)。实际上艺术的技术可以学习,但艺术创作,本熊的体会是很难学习。跟着一位好老师,你也未必就能学会创作,你顶多学一身技术或者说套路,但至少能生存。&/p&&p&无论你多么热爱美学,多么热爱文艺,请一定在你目前的生存基础之上去涉猎。这里的坑很大,美学很迷人,美学也很迷幻,有可能会吸引你转行专业,到那时候就得不偿失了。没吃饱饭,那些书你也看不进去。&/p&&p&&br&&/p&&p&当本熊说到这里,意识到有点跑题,拖延时间。那就让本课,不对,本文在这里戛然而止吧。以后题主或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再问问“艺术如何入门”。那样本熊可能会再谈点更加切身处地、更加务实的东西。&/p&&p&在此,本熊不妨用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在自传《时间之线》中的一句话来(简单粗暴地)诠释什么是审美,并以此来作为该冗长答案的收尾:&/p&&p&&u&“陷入自相矛盾总是令人感到愉快。”&/u&&/p&
加菲熊来终结这个问题。如果别的答案和本熊有冲突,请以本熊为准。 ============================.0 正式版删掉插科打诨,重新排版校对。.9 公测版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私信本作者 .6 “书单”DLC扩展包第三次扩充原答案…
作为一个哲学系学生,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r&柏拉图曾经写过这样个段文字:&br&&br&&blockquote&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blockquote&&br&以上这一段文字被称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他认为人类就是洞穴里的人,看到的是世界的现象而非本质本质,活在世界的幻影里。而哲学家,便是那个挣脱了枷锁,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的人。当他试图去告诉洞穴里的人真相时,却完全不被理解。对于洞穴里的人来说,往外走两步非常容易,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因此永远无法窥见真理。&br&&br&可是,是否看到真理真的那么重要吗?即便在洞穴中,看着墙上的影子,不是照样可以开开心心的活着么?何必要走出去,去寻找那所谓“真理”呢?&br&&br&&u&我认为,真理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发现自己思想的缺陷。&/u&而哲学教会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br&&br&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这样说:&br&&br&&blockquote&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br&&/blockquote&&br&&u&不去不加思考的接受一个观点,主动的去思考。&/u&这一点即便是现在也完全不过时。(我想,现在的谣言四起,大概就是因为人们欠缺这种主动地去运用理智的精神)。&br&&br&可是,如果不去思考,是否仍然可以快乐的活着呢?&br&&br&我认为,这当然可以,至少可以“自认为”很快乐,尽管别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不过说到底快乐只不过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觉得自己快乐,这也就够了。&br&&br&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思考呢?&br&&br&因为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而不是“正确的信念”。在《美诺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br&&br&&blockquote&&p&苏格拉底:你看过代达洛刻的雕像吗?也许你们那根本没有这种奇特的雕像。&/p&&p&美诺:为什么你说到这个呢,它跟我的疑问有关系吗?&/p&&p&苏格拉底:因为,如果没有将雕像捆缚紧它们便会跑掉,只有将它们绑紧了它们才会停在那里不动。 &/p&&p&美诺:唔,那又怎样?&/p&&p&苏格拉底: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听其自然的话,代达洛的雕像会像会逃跑的奴隶一样,不是什么有价值的财富;但是一旦捆牢了,它们就价值连城,它们可是真正的艺术品啊。正确的信念也是这样:正确的信念是美好的,当它和我们在一起时它会做各种好事,但是它不会长期停在那里,它会从人心上跑掉。所以除非你用因果推理将它们栓牢,它们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我的朋友美诺啊,我们先前已经同意了这个栓牢的过程就是回忆。正确的信念一旦被缚住了便变成知识,就稳定了。这便是为什么知识比正确的信念有价值的理由,将它们二者区别开来的谁就是这种栓缚。&/p&&/blockquote&&br&如果我们掌握了关于某件事情的知识,那么我们就相当于掌握了快乐的秘诀。&br&如果我们只有正确的信念而不知道其正确的原因,当有一天这种信念不再正确的时候,我们便会茫然不知做错。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思考,知道了信念之所以正确的原因,我们就拥有了知识。而运用这种知识,我们便可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保证其正确性。&br&&br&&u&不去思考也可以很快乐,但是那种就是不稳定的快乐。只有经过了思考的人生,才能真正将快乐收入囊中。&/u&&br&&br&&u&真正的哲学,并不是那些所谓“真理”,而是一种思考方式。&/u&&br&&br&苏格拉底曾经说:不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br&但是我想:不经反省的人生也是值得活的。但是反省能让人活得更好。&br&&br&======================我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分割线=====================&br&&br&既然有人在评论中问了,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日常生活中具体是怎么“主动思考”的吧:&br&&br&1. 自我怀疑(自毁三观)&br&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难做到的。但是也是最简单的。&br&为什么这么说呢?&br&我说它难,是因为人们很难去否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某个想法,而是否定这个想法的成因,即思维定势。&br&我说他简单,是因为这只要你一个人就行了。不需要他人的介入。因此随时随地都可以这样思考。&br&&br&具体怎么做呢?&br&&br&a) 思考我相信某件事情的原因(根基)。(如:我为什么认为上帝不存在?答:因为很多人都说上帝不存在)&br&b) 思考这个原因是否“正当”(合理)。(如:大多数人相信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等等)&br&c) 思考这个原因是否真的可以得出之前的结论。其他的可能性。(如:也许上帝存在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br&d) 如此反复下去。(如: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使我认为上帝不存在么?。。。)&br&&br&我在知乎上问过这么个问题,也是我自我怀疑的一个结果:&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性道德的起源是什么?&/a&&br&&br&2. 和他人讨论&br&这个方法也有其难处与容易之处。&br&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真正愿意听你说话并“思考”你说的话的人。因为很多人会觉得你说的话完全是废话毫无意义就敷衍了事了。&br&而如果真能找到这样的人,那么就很容易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了。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多少都有些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br&&br&具体怎么做呢?&br&&br&a) 找到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如: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br&b) 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不应该,安乐死等同于谋杀)&br&c) 询问对方的观点。(当然如果观点相差很大,对方可能直接就提问了。要是观点完全相同的话就没辙了。)&br&d) 思考双方的观点哪个更“正当”(合理)。&br&f) 如果发现对方有错要指出,发现自己有错要承认。(这一点很重要!请注意,我们的目的不是去秀优越感,也不是去辩论,而是请对方帮助我们思考。要是感觉自己想法有问题,不要觉得丢脸,主动承认对方的观点就好了。虽然在他人看起来可能会很弱。但是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放不下面子,还去胡搅蛮缠才真是弱爆了。)&br&&br&3.看书&br&&br&同样,这个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也是最难的。&br&说它简单,是因为书(哲学著作)里的知识大多都是前人思考的精华。如果能吸取这些精华,何必还要自己再痛苦的思考一遍呢?当然我也不是说前人思考的都是对的,但是他能避免让你重复,可以让你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br&说它难,是因为人们很难去静下心读书。读书枯燥而乏味,而作者的观点你也未必赞同。有时可能觉得这些观点都是错的,便草草看完了事。对于这一点,我也没有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读。(所以我觉得在学校学哲学比自学要靠谱得多。因为有作业“逼迫”着你去看你不想看的书,了解不同的观点。)&br&&br&具体步骤就不赘述了,将如何阅读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真正困难的是去运用。&br&&br&===============================我是跑题的分割线==========================&br&&br&4.上知乎&br&&br&不得不说,知乎就给了人们这样一个讨论的平台。其中大神众多,属于前人(他人)的思想精华。而在探讨问题中又有所互动。可以说是两全其美。&br&但是呢(没办法我这个学哲学的总是喜欢从多方面看问题)。。。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人在知乎上与其说是讨论与交流,不如说是寻找娱乐与刷存在感,很多好回答经常会被埋没。当然我也没说这样不好(毛病又犯了),毕竟知乎不是什么学术交流论坛,还是很平民化的。而在这样“亲民”的一个地方,更容易把有用的知识传播给他人,而非封锁在象牙塔里。知乎这个平台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维护。我想,当他人有令我们反感的举动时,并不应该去骂(黑)他们,这只会让他们更烦人,对人对己都不好。如果我们保持尊重,去耐心的指导,这样才能让知乎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好像有些扯远了。。。)
作为一个哲学系学生,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柏拉图曾经写过这样个段文字: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
&p&鉴于福柯之危险性,本熊的文章纯属脑洞。&/p&&p&-------------------------&/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19a6e8d0cae1d0aee14d& data-hash=&19a6e8d0cae1d0aee14d& data-hovercard=&p$b$19a6e8d0cae1d0aee14d&&@杜冷丁&/a& 老弟回答得不错。他的思路是从福柯后期谈康德的那篇文本入手,这样做当然比我更有学术深度。熊阅后只能借鸡生蛋,对福柯思想做一个全面宽泛的推导式解读。&/p&&p&-------------------------&/p&&p&在讨论福柯之前,我们先明确,一切哲学都是思想吗?&b&哲学往往不是思想&/b&。&/p&&p&这是福柯做哲学的前提。我们回想一下哲学史,已知的那些经典哲学理论,与其说是伟大的思想,不如说是对当时时代既定思想与意识形态所剥离出的一整套批判序列。简单说,哲学往往是对思想的否定,二者要么互为表里,要么相互冲撞。&/p&&p&思想和哲学之间,在理想的环境下是没有什么实质冲突的。思想家灌输思想,哲学家再去颠覆,所有的讨论都仅限于学术内部。但我们试试引入第三个变量会如何?这个变量叫做权力。&/p&&p&一旦进入权力的讨论范畴,前一个时代的优秀思想,随着时代更迭,会逐渐沉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一套体系。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举,但我认为聪明的你们自己就能想到很多例子。这个时候,哲学的使命就不仅仅是对思想的否定,而是要否定思想背后隐藏的权力。&/p&&p&听上去有点历史宿命论或唯权力至上论的色彩。&/p&&p&总之,知识是双刃剑,只有当它与自由结合时,它才是武器;一旦知识与秩序结合在一起,它就会被权力反复利用。按照我们已有的历史(福柯也考察过这套历史),知识多数情况都是权力的同谋,而不是推翻它的武器。&/p&&p&&br&&/p&&p&父母总是教育孩子,森林里住着吃小孩的恶魔,如此一来,小孩们就不敢进森林。你对这样的知识经验如何看待?其实这是谎言,它的目的用于保护孩子。福柯之所以被误读和误解,是因为他做哲学的意图,根本就是在揭穿这些“善意的谎言”和“唯美童话”。&/p&&p&“爸妈都是为你好。”&/p&&p&在福柯看来,真正恐怖的不是森林里真的有一只恶魔,因为事实上森林里什么危险的东西都没有。真正恐怖的是孩子居住的家庭,他的家里隐藏着一套欺骗与自我欺骗的体系。久而久之,可能连父母本人都会相信恶魔的存在。&/p&&p&欺骗、谎言、恶魔……这些词可能太过玄乎。&/p&&p&我们把“善意的谎言”这套系统置换成福柯特别热衷的一个词:&u&规训&/u&。&/p&&p&&br&&/p&&p&福柯写作的思路是,我们先立起来一个定量/常量的东西,再引入变量。通过定量与变量的互动机制,来找到一种内在的矛盾,从而揭穿它的悖谬性。这句话大家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没关系,这不会影响你去理解福柯哲学的概观。&/p&&p&福柯设置的定量/常量频率最高的是肉体和身体,空间和场所等等,都是一些可见的、物质性的对象。这点后文会提到。这里说的可见不是你真的看见,而是可以想象到的,不那么抽象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福柯也很有社会学家的秉性。&/p&&p&福柯考据了很多史料,描绘了西方文明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图景,考察了城市的诞生以及城市阶层的崛起,期间涉及到了精神病史、监狱史、性史等等,尤其是,他要透视这里面的权力机制和权力场,权力在不同的常量与变量互动当中究竟是如何改变自己面貌的。这就是福柯式分析。&/p&&p&有了史料的支撑,阅读福柯的著作就不会像阅读康德、海德格尔那样感到特别晦涩。&/p&&p&当然,作为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否定”式的哲学家,福柯做得并不算太成功,权力系统并没有因为福柯的揭穿就崩解。不过他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权力分析,后面我们还有阿甘本、齐泽克等等。&/p&&p&&br&&/p&&p&福柯将权力分为了前现代式的和现代权力。前现代式的,也就是古代君王政治那种权力,它往往是通过暴力与残酷的形式来表征出来的。比如砍头,杀一儆百,凌迟处死等等。至少到封建时代晚期,这种前现代式的权力依然很活跃。这个时候,权力主体是君王本人。&/p&&p&第二种是福柯哲学的核心,也就是现代权力,又叫做规训权力&b&(Disciplinary Power)&/b&。规训权力没有权力主体,没有帝王,它自成体系,自我生成,自我发展。铁王座上永远是空着的,但关于权力的历史事件、历史叙述以及历史神话一直存在。前现代的君王权力也许式微了,规训权力却并没有随着福柯那惊世骇俗的揭露而衰落。今时今日,规训权力正以一种更加隐蔽的姿态钻入了我们看不见的场所,进入了身体内部,它经历了从规训到支配的恶化过程。&/p&&p&&br&&/p&&p&为什么说规训权力很强大?难道,我们不能用一种比权力更强大的暴力推翻权力吗?就像我们的现代革命先驱曾经对封建帝王统治所做的那样。难道现代文明不是一个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且自由的文明吗?福柯说不是。&/p&&p&固然,古代人比我们更野蛮、更残暴,但现代文明其实也有它野蛮残暴的一面。真相就在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当中。为什么规训权力机器无法被推翻?如果我们一代人无法推翻,那么我们扶持一代一代抵抗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终有一天,抵抗意志会将所有邪恶的极权彻底战胜。错了。规训权力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它已经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叙事当中,成为了历史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孕育后代,教育我们的孩子说要铭记历史,培养他们的抵抗意识和自由意识,他们无论如何学到的也将是被权力支配的思维。&/p&&p&&br&&/p&&p&革命的力量可能已经进入了规训权的视野当中。&/p&&p&甚至,我们看待历史王朝更迭、社会变迁的那种学术眼光和思考角度,本身也包含着规训权的运作手法在里面。可能大家会感到特别震惊,甚至会抵触,但福柯哲学就是如此。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民主”、“抵抗”,都是在现代的规训权之内。而不是超然物外。&/p&&p&并且显然,如此强大和完美的规训权力不可能把自己打倒。现代社会就像一台庞大而臃肿的权力机器,永远不会年久失修。即使这台机器存在着结构上的破绽,也不可能迫使机器停止。&/p&&p&因此,我们首要破除的就是对“思想”(往往指的是陈旧思想)和知识的迷信,尤其是对既定历史知识和科学价值观的迷信。更根本的是,破除一种对“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迷信。其实我们一直在原地踏步,而且情况可能愈发糟糕。&/p&&p&历史的迷信,或者说一种关于迷信的历史,被福柯称为&b&知识型(Knowledge type)。&/b&知识型是不可靠的,至少它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而不是自然存在。针对人类各种知识型进行哲学的考察与否定,就是&b&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b&,即,“将历史从现象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福柯的这句原话说得很清楚。&/p&&p&另一个词大家可能更熟悉,就是“谱系”,家族谱系的谱系。一套知识型,其实就是一种知识谱系的历史。比如我们所学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套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谱系史。出现在这个家族谱系里的就是哲学,没有出现的就是其他东西。&/p&&p&超越知识型的知识或经验,几乎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知识总是要依附于某种知识型或谱系学而在场。也因此,知识考古学也可以被称为知识谱系学。实际上,福柯发明的“知识谱系学”也好,知识考古学也好,似乎有些文字游戏,但我们只需要知道,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现、揭露某种关于知识的真相。破除了对本质和深层事件的迷信后,我们才会转而关注显而易见的日常表象。&/p&&p&福柯自己热衷于前现代到现代的那个断层的时期,尤其是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在这个历史时期,什么启蒙啊,共和啊,浪漫主义啊,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登场。直到这些东西垄断了知识谱系以后,人们才会把这些知识不假思索地视为真理。&/p&&p&与父母“善意的谎言”惊人的相似,是吗?&/p&&p&&br&&/p&&p&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谎言”式的历史叙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p&&p&实际上规训权自己是不可能出面完成规训工作的,也不是哪些记载历史的知识分子故意这样书写历史。否则人们就会像吊死封建暴君那样,后世的民主斗士肯定会把规训权也吊死在绞刑架上。但是,规训权的厉害首先在于它总是隐蔽、不在场的,它在看得见的场所内制造出一种看不见的权力空间。也因此,我们只能找到规训权的影子,却找不到规训权本身。&/p&&p&什么是规训权的影子?这是福柯著述的重点。&/p&&p&其次,规训权仅仅靠“影子”也没法运作。真正起到运作功能的是权力配置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统计学啊,分类学啊,大喇叭啊,日常作息表啊,最重要的工具你们可能想不到,就是&b&启蒙理性。&/b&&/p&&p&&b&什么?!启蒙精神难道也是规训权的配置工具?你他熊地逗我?&/b&&/p&&p&这其实也就是杜老弟答案里所阐释过的关于启蒙与反启蒙的沉思。为什么福柯晚年会去写作康德以及启蒙理性?福柯不仅揭穿、批判权力,而且把问题追溯到启蒙理性起源的时代,也就是康德的时代。&/p&&p&&br&&/p&&p&什么是启蒙理性?&/p&&p&首先,启蒙你们肯定都懂,就是教人读书写字,学习思想,让学习者成为文明人,换句话说,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p&&p&可是本熊刚才说过,前一个时代的思想到了下一个时代未必是好的,对启蒙思想所强调的“理性”也是如此。比如拿纳粹政权举例,&b&在这样一个邪恶轴心国的病态社会里,你却非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到底谁是坏人?&/b&&/p&&p&理性结合了某种规训权的特点以后,就会变得比任何一种古代权力的模式更加厉害。比如通过一种启蒙理性的技术和手法,最终会导致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种族屠杀——本熊不需要强调,法西斯政权多么有组织、有纪律的(并且,利用了包括毒气在内的各种高科技)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这和“食人族”土著的内涵完全不同。后者的野蛮是出于懵懂和无知,而前者则完全是理性的、手法严丝合缝的、目的很明确的。&/p&&p&细思极恐。&/p&&p&&br&&/p&&p&这就是福柯一直在强调的东西:那些启蒙思想(包括我们所说的“民主”和“科学”,也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解放,或者至少造成一些阶层的上下动荡,让历史进程稍微颠倒一下,反而,把各个阶层的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给置于了一台权力的永动机当中,成为了规训权运作的一部分。这台权力永动机超乎人类想象的强大,因为机器自己已经超乎了人类的关系体系,超越了人际关系。&/p&&p&而且,在这个规训的过程里,作为主体的身体消失了。确切说,那个统治臣民的君王,那个坐在那里就可以决定他人生死的人上人,那个代表着普天之下身体之总和的主体身体,伴随着他的臣民身体转换为规训身体而随之消亡掉了。规训权的背后空无一物,至少,这一次没有一个明确的君王坐在那里。&/p&&p&&br&&/p&&p&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规训权不是谁的权力,不是谁在规训谁,不是秦始皇对他臣民的规训权,也不是希特勒或斯大林对他的敌人的规训权,不是乔布斯对手机用户的规训权,更不是你们单位领导对你们员工的规训权。&/p&&p&规训权力是一个符号,它只代表自己。在规训权的支配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被权力询唤的对象。在规训权的空间里,主仆关系是不稳定的,今天你扮演主人,明天你可能就是奴隶;归根到底,你还是个奴隶。&/p&&p&福柯不是文学家,所以他没有放太多兴趣在描述规训权力到底是个什么鬼,而是用史学家(或者说“历史哲学家”)的眼光,如同他的前辈黑格尔那样,对规训权力如何脱胎于古代政治权力(杀你全家不留狗那种君主权力)并自成体系,做了很详尽的社会描述。&/p&&p&总之,对规训权力那种惊人、高超的运作手法的描述,见诸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等著作当中,尤其是1975年出版的《规训与惩罚》,正式将规训权力搬上了批斗会的主舞台。&/p&&p&很难想象规训权力如此厉害吗?&/p&&p&&br&&/p&&p&其实,福柯所处的时代是&b&二战以后&/b&法国社会思潮爆发的时代。在那时候你不搞个文艺,不搞哲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法国人。撇开大众偶像萨特不说,还有像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雅克·拉康等等学术明星,其他相对比较小众的哲学家还有列维纳斯,后期的布尔迪厄、鲍德里亚、阿甘本等等,可以列出一个梯队。总之那几十年里,一方面是应对冷战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欧洲大陆经历了纳粹以及二战的创伤和废墟,法国人一直处于疗伤和反思之中。&/p&&p&&br&&/p&&p&对启蒙理性的反思,福柯绝不是第一个人。&/p&&p&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喊出“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并以《启蒙辩证法》一书正式对启蒙主义开火。很有趣的是,从学院派的角度看来,法国哲学或那些二战后的先锋思潮是对20世纪初德国哲学的继承。当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启蒙,和福柯所说的启蒙,还是略有差异,这里暂且不表。&/p&&p&并且,德国哲学的传统有多厉害,作为一个德吹、德棍,我就不做广告了。&/p&&p&总之,前有康德、黑格尔,后有尼采、海德格尔,同时代的本雅明、阿多诺,他们这些德国知识分子给二战后的法国哲学激发了一个很大的脑洞,打开了现代性社会的批判先河,撕开了一个权力分析的缺口。二战后的法国哲学家如饥似渴地吸允着德国哲学为世人留下的学术遗产。可以说,福柯的权力理论,在精神层面上是以尼采哲学作为支撑的。甚至有把福柯哲学称之为“新尼采主义”的提法。&/p&&p&&br&&/p&&p&无论国内外,在我们的主流教科书当中,启蒙主义,以及启蒙运动,仍然被广泛视为一种无需再被质疑的历史进步思潮或因素被学生接受——加菲熊也并不反对这一主流说法。因为科学技术的成就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科学,或者说技术革命所创造出的成果,即是启蒙精神对人类的最大馈赠。正因为启蒙主义的厉害,执拗于“以忠信为甲胄”的大清帝国才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p&&p&但与此同时,福柯用犀利的眼光观察到了一种全新的统治权的出现。现代社会标榜民主,标榜人权,但福柯的提问也非常尖锐:在你们说的这种现代社会里,我福柯没看见人,只看见了&b&身体&/b&。&/p&&p&有人会疑惑,身体不就是人,人不就是身体吗?这个理解就错了。在西方文明当中,无论是宗教也好,哲学也好,法学也好,政治学也好,贯穿其中的一个文化母题就是灵与肉的关系。我们知道,这个灵与肉二元对立的脑洞最早是柏拉图给打开的。在西方人看来,肉体不能代表人性,灵魂才能代表人性,人类的生存意义就是从肉体飞升到灵魂直至不朽的过程,即“肉体虽死,灵魂不朽”。&/p&&p&福柯的讨论也正是基于此文化传统。福柯说你现代社会那具肉体还在,但大家都是行尸走肉,灵魂早就消散了。这样说可能有点匪夷所思,因为灵魂是不是科学仪器能证明的东西姑且不论,凭什么说大家是行尸走肉?&/p&&p&&br&&/p&&p&好的,这个问题很有趣。&/p&&p&对此,福柯并没有直陈事实,而是举了一个边沁的例子。&/p&&p&这个例子很巧妙。想必很多文科生都听说过,就是所谓&b&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b&。&/p&&p&全景敞视监狱最早出现在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的著作当中。它描绘的是一种圆形(“环形”)空间结构的完美监狱形态。在这座监狱当中,圆心耸立着一座监视塔,里面有监视者,比如有两位轮班倒的狙击手,拿着狙击枪,24小时监视着周围的监狱牢房。而这些牢房彼此也并不相连,但牢房有个共性,就是都处在离监视塔等长的距离,也就是都处在圆周上。&/p&&p&如此一来,这座监狱的设计可以在圆周铺满牢房,而只需要放1位(或者,至多2位,如果监视者需要睡觉……)监视者在中心监视塔当中,就可以防止犯人逃跑。&/p&&p&这座监狱即“全景敞视监狱”。犯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者的掌控之下。&/p&&p&这种几何关系,是不是揭示出一种很奇妙的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关系?&/p&&p&边沁为什么会设想出那么脑抽的监狱设计,我们不得而知。但边沁的天才设想,被后世的福柯注意到了。福柯以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和中心监视塔的比喻,暗示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全景敞视监狱。&/p&&p&有人会问,人是有视线的吧,那么监视者盯着某个方向看,其他犯人岂不就趁机逃跑了?它怎么就&b&全视&/b&了?&/p&&p&这座中心监视塔可不简单,就像审讯犯人设置的那种特殊玻璃那样,监视塔可以被设计成环顾四周,但犯人却看不到监视塔里的情况。也就是说,监视者的视线对于犯人永远是未知的,既然是未知的,犯人也就不会再存侥幸心理。这好比我们参加期末考试,但监考老师没有坐在讲台,而是坐在了最后一排,这样你就不可能回头去看他(做贼心虚),但你也就无法掌握他的视线。全景敞视的圆形结构比期末考试还要厉害许多。作为犯人,即使你想回头看,也看不到监视塔里的状况。&/p&&p&&br&&/p&&p&信息量很大是不是?先休息一下。插播一段广告:汪民安教授主持编纂的一套系列性质的哲学文集《生产》,读起来很有意思。文集收录了现当代哲学家有关“生产”问题的文章或讲演录。生产是马克思理论里很重要的一个词,而《生产》第七辑就专门收录了福柯、阿甘本和埃斯波西奥对“生命政治学”的探讨。确切地说,这条学术路径就是“&b&对身体作为生产主体和生产对象的探讨&/b&”。&/p&&p&&br&&/p&&p&休息结束。下文的信息量会更大,请做好准备。&/p&&p&福柯所谓的权力,在福柯的写作当中,其实有好几种表述。比如&b&身体的权力经济学&/b&,&b&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b&,&b&生命政治学&/b&等等,而最为准确的一种概括,大概要数&b&生命政治学&/b&。顾名思义,你们会发现知识考古学也好,生命政治学也好,福柯都是在尝试寻找一些精确的语词去描述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而不是在定义规训权力本身。&/p&&p&为什么福柯不好好说话?为什么要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p&&p&福柯尝试描绘的那台权力永动机,是位处&b&社会深处、隐蔽的、迂回运作的权力机器&/b&。如果这种东西能被福柯轻易形容出来,权力机器还配称之为权力机器嘛?&/p&&p&注意,有的哲学系同学,会把这台“权力机器”等同于福柯老师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实二者有很大区别,虽然看上去容易搞混,都像是在说,有一种东西能控制大家所思所想。&/p&&p&其实所谓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呈现特别具体,它包括我们所说的新闻媒体,宗教组织,学校等等,机构,组织,团体等等,只要能和国家这个概念扯上关系。而福柯所讲的权力机器更加宽泛一些。权力机器的内涵,要大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因为权力机器不是这台机器或那台机器,而是包括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机器的总和。&/p&&p&&br&&/p&&p&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实是外在于人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训导人的方式也往往通过说教、语言、惩戒等等运作模式,而且就像上文所强调的,要依托“国家”这个名义(大型反腐电视剧《&b&国家的名义》&/b&??)。&/p&&p&规训的权力,或者说权力机器,其实已经&b&内化&/b&到了我们身体当中。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在规训的权力支配下,已经不再是那具吃喝拉撒、有事谈谈恋爱、没事打打炮的自然肉体,而是一种&b&功能化了&/b&的生产性身体。&/p&&p&&br&&/p&&p&什么是功能化了的生产性身体?&/p&&p&听上去有点拗口。&/p&&p&其实借助经典文学或影视作品,我们对此这样的概念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当提到生产性身体,我加菲熊自己想到的是,工厂里的织布女工,军队操练,小说《1984》里的“真理部”等等。在这些空间或者说场所里,都存在着所谓生产性的身体。&/p&&p&这些身体是为某种生产的功能而存在,至于欲望,则是被压抑和贬抑。&/p&&p&那么身体被功能化了,它就一定能制造出产能吗?不见得。福柯认为,规训权力的可怕就在于,它可能会让我们的身体无意义地重复劳动。没错,就像卓别林电影里所描绘的工厂里拧螺丝的工人,日复一日拧螺丝,维持机器运转。但机器到底生产了什么,工人不知道,也和工人无关。&/p&&p&其实结合上文所说的全景敞视监狱,我们会发现规训的身体就是在那种自我审查的意识当中产生的。由于你不知道老板是否在监视你工作,不知道老板他到底在看什么,这种监视视线的隐蔽性保证了你的身体自觉性,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某种既定的控制当中,按照某种规范要求、作息表时间、耗费体能的方式去驱动你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出于你自己的意志或欲望驱动身体。&/p&&p&而这个控制,就是&b&权力的功能化支配&/b&。&/p&&p&&br&&/p&&p&从某种意义上,拉康的镜像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话语理论)可以产生互文性的意义。二者都从某种侧面,注意到了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一种较为隐蔽的&b&看和被看的关系。&/b&看和被看的关系,结合了看的方式不同,能产生出千变万化很复杂的权力关系,这也就是视觉文化研究所强调的那些哲学范畴:看得见,看不见,遮蔽,视觉性,窥视,恋物,暴露癖……&/p&&p&关于视觉文化研究,这里不打算展开(这是一个很重口的领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库布里克的电影《大开眼戒》,我认为这部电影对福柯、拉康之间的理论联系给出了最为精确的描述。此外,当时小有名气的拉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天是世界哲学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