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容易癌变吗,不知道会不会癌变,检查建议手术

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确诊为胆囊息肉,如果不做手术,可以治愈吗
匿名用户&&&&
| &&&&浏览3573次 &&&&| &&&&提问时间: 13:19:15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医生,确诊为胆囊息肉,如果不做手术,可以治愈吗?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呢?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近日,家住太慈桥25岁的赵先生在贵阳结石病医院接受了保胆取息肉手术,术后,赵先生的胆囊幸运地保住了。赵先生表示,他知道自己患有胆囊息肉,也知道息肉可导致癌变,但怕切胆后引发腹泻、直肠癌等并发症,所以才拖延至今。&&&&医学支持:贵阳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钟必强教授&&&&贵州省知名肝胆外科专家,从事肝胆外科工作近五十年,对复杂难治型肝胆管疾病和消化道癌肿、复发癌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来致力于肝胆系统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特别擅长普外、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久拖不治,只因怕切胆&&&&据了解,赵先生是贵阳人。两年前,他就知道自己患有胆囊息肉,当时彩超检查息肉直径约0.8厘米,因怕切胆,便没治疗。最近听说能保胆治疗,赵先生急忙赶到贵阳结石病医院就医。&&&&检查结果显示,赵先生的胆囊息肉已达1.1厘米,医院肝胆外科的首席专家钟必强教授亲自为患者实施了手术。&&&&在这里,钟教授提醒,“不少人认为胆囊息肉不用治。”这是错误的。无论胆囊息肉患者有无症状,危害同样存在。因此,一旦发现,积极治疗很重要。&&&&胆囊息肉危害大&&&&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多无症状,有的患者感到右胁下不适。胆囊息肉虽然症状不明显,但危害巨大:&&&&1、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0.5厘米以上的胆囊息肉一般建议切除。否则,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直径<0.5厘米的息肉不能放松警惕,须定期复查。胆囊息肉患者如同时患有胆结石,胆囊癌变几率会更大。&&&&2、胆囊息肉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还可引发胆囊穿孔、急性胰腺炎、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危及生命。&&&&3、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急性胆囊息肉发作可使原有的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胆道系统疾病大家族&&&&除胆囊息肉外,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还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和胆囊炎,也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胆结石可导致胆囊穿孔,引起腹膜炎、胰腺炎,致使患者高烧、休克,甚至死亡。&&&&2、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对胆囊长期刺激,可引发胆囊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胆囊癌变,据国内外报道,96%以上的胆囊癌患者均伴有胆结石。&&&&3、肝内胆管结石可引起肝胆化脓性炎症和肝实质病变,最终导致肝硬化。患有胆结石的老人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4、胆结石可引起感染性休克、肝脓肿、胆道出血、胆囊炎、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症等,还可诱发糖尿病。&&&&保胆治疗,科学又健康&&&&胆囊有储存、浓缩、排泄胆汁的功能,还有调节肝内外胆道压力、分泌和免疫作用,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免疫器官。肝脏每日分泌800—1000毫升胆汁,大部分经胆囊浓缩后储存,并维持胆道内正常压力平衡。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产生内压,可促使胆汁排至十二指肠,以助脂肪消化和吸收,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细菌一起排出体外。&&&&切胆后,胆囊调节压力平衡作用消失,但肝脏分泌的胆汁不会减少,胆汁每日经奥狄氏括约肌开口排入十二指肠腔内,但开口狭窄,日久天长易发生胆总管代偿性扩张病变,形成胆总管结石,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点,医院在接待急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时,患者多有切胆病史。此外,切胆后,患者进餐时缺少浓缩胆汁相助,易腹胀、腹泻,胆汁直接进入肠道,造成肠肝循环次数增加,会导致胆盐池中次级胆酸的总量和比例增加、粪便中次级胆酸增加,次级胆酸有较强致癌作用,从而使患者患结肠癌几率也比普通人高出许多倍。可见切胆治疗胆囊息肉及结石并不能“一劳永逸”,甚至还会适得其反,破坏人体健康。&&&&赵先生的胆囊经医学鉴定,尚有功能,且胆囊息肉不属于腺瘤性息肉,可实施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息肉手术。&&&&据了解,该术式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治疗胆囊息肉及胆结石的手术,它将硬镜、纤维胆道镜、腹腔镜联合使用,通过在患者腹壁建立微通道,在直视下将胆囊内的息肉及结石取净并及时解决手术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不仅取净率高、复发率低,且完整保留了胆囊和胆囊功能,避免了胆囊切除后可能发生的腹泻、结肠癌与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等并发症,以及传统开腹手术造成的创伤。患者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大大节约住院费用,适合经鉴定胆囊功能尚在的胆结石、胆囊息肉患者。但该手术对医生、设备要求极高,我省仅贵阳结石病医院等少数医院能够开展。&&&&通过手术,赵先生成功保住了胆囊,并于手术后三日康复出院,目前恢复良好。&&&&本报记者何剑摄影报道
,结交更多好友。
已有账号?
每日热门话题
贵州都市报联系电话夜班编辑部:6625181&&&&&&&&&&&&&&&&&&&&&&&&&体育新闻部:6625165&&&&&&&&&&&&&&&财经新闻部:6625174&&&&&&&&&&教育周刊:6625157&&&&&&&&&&&&&&娱乐新闻部:6625164&&&&&&&&&&旅游周刊:6625175
广&&&告&&&部:26333&&&&&&&&&&发行部:6775896&&&&&&&&&&&&&&&&&&&&&新 闻 热 线:96811&&&&&&&&&&&&&理财热线:&&&&&&&总编室:6773939&&
本 报 地 址:贵阳市宝山北路372号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楼10-11楼&&&&邮编:550001胆囊息肉无需过分担忧,密切观察2年可排除癌变
核心提示:0张检查结果单,一张挨着一张整齐地粘在一块。这是51岁的李女士每次就医必带的东西。自从4年前被查出胆囊有息肉,她每年至少做6-8次B超检查,时刻监测胆囊里那块息肉的变化。
  30张检查结果单,一张挨着一张整齐地粘在一块。这是51岁的李女士每次就医必带的东西。自从4年前被查出胆囊有,她每年至少做6-8次B超检查,时刻监测胆囊里那块息肉的变化。  昨日,她来医院见到主任时,她第一句话就是:“麻烦您看看,我是不是该开刀?”  “来就诊的患者,十之八九想开刀把息肉取出以绝后患。”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包括李女士在内,绝大多数患者完全没必要开刀。”  医生一句话,让她的心一直悬着  4年前,李女士去一家医院检查,因检查出来那会儿息肉还比较小,就让她继续观察。但医生也告诉她,息肉弄不好可能癌变。这4年来,李女士时刻牢记着“可能癌变”这句话。  “癌变”两个字让她一直放不下心,就算密集地做检查,她也总是很担心,“有时候肚子右侧疼一下,我就会直接想到是不是胆囊出事了。”  翻看她4年来的检查结果,可见胆囊息肉没有长大的迹象。专家告诉李女士,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年内胆囊息肉不长大,就基本可摘掉肿瘤的帽子。而她已经密集监测了4年,更不用担忧。  专家称,像李女士这样过度担忧的胆囊息肉患者不在少数,“不少人还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甚至平白挨一刀。”  胆囊息肉会癌变?这种概率并不高  胆囊息肉,通常分三类情况:堆积、炎症、。  “近百年的临床数据证实,90%的息肉属于前两种情况,不会癌变。”专家介绍,“腺瘤中,会癌变的也不到一成。而且,多发息肉癌变率更低。只有快速长到直径1厘米以上的息肉,才需要特别警惕。”  专家说,肿瘤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长,“通常我们设定的观察期是两年,如果期间息肉没有增长,基本可排除肿瘤。”李明杰从医30年,经手的胆囊手术过万例,“其中,因为胆囊息肉导致癌变的患者屈指可数。”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患者对胆囊息肉如此担心?  专家分析,除开一些患者自身性格因素外,也不排除部分医疗工作者经验不够,或过度依赖仪器设备,甚至出于某些目的给患者制造压力。  专家同时指出,胆囊息肉并不可怕,但查出此病的人,除了做好两年定期观察,还要给自己多一些约束:饮食要清淡,胆固醇、高脂的食物应少吃,作息要规律。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胆囊息肉相关资讯
胆囊息肉问答
答: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是多发性胆囊息肉。建议平时清淡饮食,不要吃油腻不消...[]
答:1.在临床上多发性息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息肉大于1.0厘米的都建议手术...[]
答:你好,根据描述的问题分析是可以继续观察的,一般情况下建议及时饮食清淡。[]
答:您好,您说的这种情况考虑是多发胆囊息肉,建议您暂时观察,清淡饮食,如果有...[]
主任医师科室:胆石病科
科室主任科室:微创外科
主任医师科室: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科室:肝胆外科(普外一科)
副主任医师科室:肝胆外科(普外一科)
主任医师科室:普外三科
副主任医师科室: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科室:普外科
主治医师科室:小儿外科
肝胆外科热门疾病
疾病精彩推荐
您最近浏览的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发性胆囊息肉癌变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