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利他行为是人类独有的真的可以预测吗

猿类可以正确预测人类行为:洞察力远比你想象的强大
&&&& 来源:
由于猿类能正确地猜测出人类将要搜寻哪一处地点,研究人员认为,它们也具备了一种被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的独特能力。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4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猿类的洞察力也许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科学家最近开展一项新研究显示,黑猩猩(chimpanzee)、倭黑猩猩(bonobo)和红毛猩猩(orangutan)可以理解人类的信仰、渴望和意图等,而人们之前认为,只有人类才有这种能力。这无疑挑战了我们对猿类智商的理解。
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克鲁朋伊博士和京都大学的文博·卡诺在追踪猿类眼睛的眼动轨迹时,发现了一个戏剧性的景象。“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些电影,其中有一名人类演员与一位扮成金刚模样的角色之间发生冲突的情节。结果猿类对这一类社交剧情格外感兴趣。我们还在电影中融入了有关人类信仰的信息。”
在这些猿类观看的影片中,有一段是一名人类在观察一件被藏在某处的东西。研究人员对它们的目光进行了追踪,并在视频上用红点标注出来。“当视频中的人类离开的时候,那件东西被转移到了另一处,因此当他回来寻找这件东西的时候,他便会错误地认为它还在原处。”克鲁朋伊博士解释道,“而有趣的是,当这名人类走向这两处藏东西的地方时,猿类虽然知道那件东西已经不在原处了,但仍判断他会去搜索最后一次看见东西的地方。”这名人类随即又回到藏东西的地方,并用一根长杆子重重地击打起来。
在整部影片中,猿类并没有对这处地点多加留意过。但当人类显然要对两处地点中的一处展开搜寻时,它们就会把目光投向这一处。对它们眼动轨迹的追踪数据显示,当人类不知道物体被移动到了别的地方时,在22只猿类中,有17只都能正确地判断出,这名人类会前往原处寻找刚才的物体。
由于猿类能正确地猜测出人类将要搜寻哪一处地点,研究人员认为,它们也具备了一种被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的独特能力。“根据心智理论,对他人的思维和情绪进行思考的能力是众多人类社会行为的核心。”克鲁朋伊博士指出,“而这项能力的核心是,明白他人的行为并不一定是由现实情况所主导的,而是由他们对现实的看法所主导的,虽然这些看法有时是错误的。”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研究人员一直在思考,这项能力究竟是否为人类所独有。“它们能在这项任务中挑战成功,说明它们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也许比我们此前所认为的更加深入、更加接近人类水平。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猿类还可以根据自己对错误判断的理解来采取行动。”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
“这是一次真正的突破,”荷兰灵长类动物专家和生态学研究者弗朗斯·B·M·德瓦尔博士(DrFransB.M.deWaal)在一篇相关评论中指出,“不仅是因为该研究显示,在对儿童进行心智理论测试时,我们不应过度依赖为了理解其中的叙述性语句和问题所需的语言能力;还因为该研究显示,猿类和人类是存在精神上的共性的。”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辉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荐书 | 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
巴拉巴西的研究是在人类生活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基础上进行的,移动电话、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使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容易量化,将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他认为,人类正处在一个聚合点上,在这里数据、科学以及技术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那个最大的谜题——我们的未来。
在本书中,巴拉巴西揭开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模式“爆发”,提出人类日常行为模式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爆发性”的。爆发揭开了人类行为中令人惊讶的深层次的秩序,使得人类变得比预期中更容易预测得多。爆发模式的揭示,其影响力将与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或者基因革命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序:在科学和历史之间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的《爆发》,在最新的时间、最新的领域,讨论了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到底应该用决定论的观点,还是用非决定论的观点,看待人类行为?作为复杂网络研究的权威,巴拉巴西在大数据的新背景下,认为数据、科学以及技术的合力,会使人类变得比预期中容易预测得多。
这本书写得非常富有趣味和悬念,我是像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一口气读下来的。这本书由科学和历史两部分交织组成。其中历史的部分差不多就是一部小说,它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看到一半,我开始扔掉每章的前半部分,专看“小说”部分,一直看到主人公塞克勒被处死的大结局。这种感觉就像看电视连续剧,被“欲知后事如何”吸引着,结果顾不得按部就班一集一集地看,直接到百度去搜分集剧情简介了。
这本书虽然可以当历史小说来看,但它的重心还是在每章的前半部分,即讨论科学的部分。历史故事只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就像泰勒格迪做到的那样。在日趋精密的数字技术条件下,有了从四处搜集来的信息,我们不会再把人类的行为视为互不相关、随意偶然的独立事件。相反,它们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奇妙大网的一部分,是相互串联的故事集中的一个片段。它们会在不经意时显示次序,在意想不到之处偶然出现。人类行为遵循着一套简单并可重复的模型,而这些模型受制于更加广泛的规律。
爆发,被作者视为宇宙运行的科学。作者认为,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我们都具有爆发模式,而且非常规律。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但却极其容易被预测。
巴拉巴西的观点虽然独特,但并没有从哲学的谱系中逃逸。作者采用的“科学-历史”叙事框架,构成了本书所涉及问题的元问题本身。当科学和历史被“主义”化为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时,二者的对立构成的是一个老问题:自然是决定论的,历史是非决定论的。
按照巴拉巴西的观点,自然与历史的比重,大约应是93%与7%的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对波普尔的观点,即否定历史决定论的观点,基本是否定的。由此可以看出巴拉巴西的观点在哲学上的大致定位。
书中说到的技术事实的部分是可信的,但是,这些事实是否足以改变“决定论- 非决定论”这个水平上的哲学结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人具有自由意志,这是不同于分子随机运动之处。我们有可能成功预测到一个沉默的人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但要猜透这个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光有科学和技术可能还是不够的。
如果不出意外,在你读完此书后,我会让你相信,虽然万事皆显出自发偶然之态,但实际上远比想象中容易预测。这绝非我的个人臆断。跟身边一同生活以及工作的每个人一样,我本人的行为也是容易预测的。事实上,我实验室里研发的那套揭示人类可预测程度的演算法,是对无数人进行试验的结果——但只对一个人不适用,他就是哈桑,哈桑·伊拉希(Hasan Elahi)。
哈桑的旅行
这是底特律大都会国际机场,五十多个外国人被移民局扣留在这里,哈桑也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焦虑的气息。“能看出他们是第一次来美国,每张脸上都写满了恐惧,”哈桑回忆道,“但这令我很困惑——我为什么也被带到这儿来了?”
哈桑的护照先后三次被延期,上面盖满了边境章,拿在手里厚厚的,就像一本廉价的平装小说,不难看出,他早已对移民和出入境问题有了相当的了解。按理说,美国公民入境时是不会被移民局扣留的,至少通常情况下不会。困惑多于恐惧的哈桑试图从警卫那里了解被扣留的原因,但随后发现他们跟自己一样不解。
最后,一个穿着深灰色制服的人走到他面前,以一种公式化的语气开门见山地说:“你没我想象中的老。”
这个开场白让哈桑觉得颇为尴尬,为了缓和气氛,哈桑试着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回答:“抱歉,我也在努力让自己赶紧变老。”
这么说一点儿用都没有——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任何玩笑都开不得。所以,哈桑决定切入正题:“你能跟我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吗?”
他看着哈桑,沉默数秒,似乎在试着找寻适当的表达方式,但最后他只是耸了耸肩,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说道:“恐怕你得自己解释。”
事情发生在日,30岁的哈桑o伊拉希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当时他刚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疲惫旅程准备回家。在此期间,哈桑从佛罗里达州的坦帕飞到了底特律,然后辗转阿姆斯特丹、里斯本和巴黎,最后又到了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市。10天之后,他又乘长途巴士费时48个小时去了马里首都巴马科,随后又到了科特迪瓦。在参观了非洲最大的教堂之后,哈桑在5月28日抵达了科特迪瓦南岸的主要港口阿比让。旅行到此,他已经筋疲力尽了。“西非就在眼前,这简直就是考验我的耐性。”他回忆道。在一场暴雨冲塌了他投宿的旅馆房间之后,他觉得是时候离开了。他飞回达喀尔,但仅在一天之后就又坐上了前往比绍的巴士。然后,他又接连穿越了两个边境,还没回到塞内加尔,他就在冈比亚将满头金发用红丝线编成了发辫。
哈桑花了六七天时间为达喀尔双年展设计了一套艺术装置。随后,他返回巴黎,乘火车去了斯特拉斯堡,然后步行经由德国边境去卡尔斯鲁厄一个以数字艺术收藏著称的博物馆参观,又顺便去卡塞尔看了看文献展。在这之后,他又从汉诺威飞到了葡萄牙最南端的旅游胜地法鲁。在海滩游玩了两天之后,他在里斯本机场过了一夜,并在第二天一早飞回美国。
此时此刻,周身散发着成熟气息、顶着一头红色长发辫的哈桑,就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一个小小讯问室里,试图找到最为恰当的答案回答那个穿着深灰色制服男子的问话——“你都去过哪儿?”
该从哪儿说起呢?他决定尽量长话短说,“嗯,我刚从阿姆斯特丹回来。”
“之前呢?”那个人又问道。
“里斯本。”
“再之前呢?”
“法鲁的海滩。”
哈桑一个接一个地回忆他到过的地方,当说到达喀尔时终于有机会停了下来。
“那是哪儿?”那个人问道。哈桑看了看面前那张木纹L型桌,意识到这不是测试或是玩笑——那个男子确实不怎么清楚达喀尔在哪儿。
“虽然还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估计可能跟恐怖主义有关,而我则被当成了嫌疑人,问我话的人也许是政府官员或执法者,”哈桑回忆道,“很显然,这时不能对他们发火,也不能说你真是个笨蛋,连西非最大的城市都不知道。不管有多想说出口,也绝对不能说。我必须冷静下来,然后尽量表现得很合作。”
所以,哈桑用手指在桌面上画了一幅虚拟的非洲地图,然后指着它的西部,解释说,达喀尔是美国当年进行奴隶交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
“那儿有穆斯林吗?”那人接着问道。
“有,总人口的95%都是。”哈桑略带讥讽地答道。
“你在这些地方都见了什么人?”
“艺术家,就是一些艺术界的人,作家,记者。”哈桑答道。然后,他开始耐心地解释一些有关艺术的事。
“你是搞什么艺术的?”
这个问题同样不太容易回答。哈桑虽说是一个艺术家,但他的作品不是可以挂在家中餐厅里的那种,而是一些富于美感和灵感,以一种独特而又犀利的角度呈现周围世界的作品。举例来说,他在达喀尔设计的那套装置本身是一个4.5米高的通信塔。该塔全部由竹竿建成,顶端还装上了电线。塔内有四盏氖灯,将塔身渲染成蓝色,而且塔内安放的扬声器会随意发出嘶嘶的声音。在一般人眼里,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实际上,其中的每个元素都富含深意。
塞内加尔给哈桑的第一印象就是每样东西都是那么的蓝。“特别是当你站在海边,看着那蓝蓝的水、蓝蓝的天,那景色真是棒极了。”他回忆道。基于此,他才在装置中加入了蓝色的氖灯。另外,他还注意到塞内加尔人在交谈中会发出嘶嘶声。令人费解的是,就算两人离得有半个街区远,其中一人也能听出是谁在“嘶”他。因此,在装置中放一台扬声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大家看看塞内加尔人对一个会“嘶”他们的艺术品有怎样的反应。
一想起那个审讯官要求他解释自己的艺术专业,哈桑还是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就算跟其他艺术家讲都很费劲,”他饶有兴致地回忆道,“更别提向一个执法者解释了。”由于那个装置很像一座雕塑,所以他干脆对那位审讯官说:“我是一个雕塑家。”然后就到此为止,因为要是提及多媒体装置,无疑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
[美]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17年6月版
作者简介: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会员,美国东北大学教授,网络科学研究中心的创始人。
编辑 / 王哲
美编 / 九夏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人类行为能被预测吗?_第一财经
人类行为能被预测吗?
第一财经日报薄三郎 13:59
“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爆发》封面上的这句话,着实吓了我一跳。显然,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已经准备好更新我们对人类行为的陈旧认识了。换句话说,只消给巴拉巴西一些你的数据,他便能预测你明天出现在哪里,会做些什么事情。
巴拉巴西是全球复杂网络的研究权威。网络科学研究的是丰富多彩的真实复杂网络,却用到大量的数学、物理工具,探索各种网络现象产生的机制,并试图解释或控制它。世界著名科技杂志《科技新时代》就曾发出这样的评论,“巴拉巴西可以控制世界”。
全书从一位环球旅行者、艺术家哈桑·伊拉希开始。这位美国人被自己人——移民局、FBI盯上了,原因是他在全球旅行轨迹过于诡异。随后,他成为一名“自我监视者”,将自我监视的过程变为一桩行为艺术,人人都可以查看他正在哪里,做些什么。作者却指出,即便不进行“自我监视”,我们仍将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却日趋精密的被监视状态中。只要愿意,你的一举一动总能在某个数据库里留下线索。
想想吧,你登录微博、购物网站,使用各种商场会员卡、信用卡、手机……每一种信息都变为数据,汇聚到大数据时代中来。政府、金融、零售、网络媒体都需要它,以帮助做出合理决策。数据在被分析后,广告商便知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客户发表正确的内容,购物网站便知晓了如何将用户黏在网站上,并将用户感兴趣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推送。
《爆发》到底讲了些什么?通过大量的铺垫性论述,作者认为人的行为不像水中的花粉微粒那样随机扩散,所谓的“每个人都有成名15分钟的机会”并不准确。总之,人类行为是“随意的、不可预测的、偶然的、无法确定的、不可预知的,以及无规无序的”,是完全错误的。
真相到底是什么?答案是人类行为93%是可被预测的,这些行为的发生则遵循着冥律分布。冥律本是个数学统计概念,其典型的例子便是帕累托定律:大部分人都很穷,极少数人掌握着大部分财富。也就是说,每出现一个比尔·盖茨,意味着一大群穷人的诞生。作者认为,冥律分布意味着爆发点的出现。理由是,短时间的活跃与长时间的耽搁相互交替,这与帕累托定律是一脉相通的。
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闲散着,却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事务,这便是典型的爆发点。如何理解“爆发”呢?举个例子,一位读者突然连续三天购买《第一财经日报》——可能是为了连续追踪某条重要报道,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购买它,像是完全忘记了这份报纸一样。
针对爆发的起点、轨迹与频率,作者进行了完尽的阐述。拿起点来说,处于数据洪流中的个体,要想在“爆发”中生存,必须懂得设置优先级别,才能在有限时间里,剔除无关紧要的事件,将它们埋没在“长时间的耽搁”里,转而在“短时间的活跃”里集中注意力,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而爆发的频率,作者更愿意用熵来定义它。熵用来描述一个体系的混乱程度,如果你每天都是在几个规定地点(住所、办公室、餐厅)规律出现,那你的熵值非常低,如果你每天行踪不定,没有固定规律,那你的熵值会比较高。总之,只要追踪到个体足够多的数据,便会计算出熵值,便能对行为进行一定的预测——要想预知未来,先了解过去。作者据此进行的一项实验就发现,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所有人的生活圈可预测程度都差不多。不过,与女人相比,男人的可预测程度要低一些。
至此,“揭开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模式”这一全书意图,终于清晰起来。不过,爆发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作者并无过多的分析。《爆发》直白无误地指出,爆发的世界里没有“黑天鹅”,没有所谓的随机与偶然。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常用“黑天鹅”来描述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当黑天鹅出现那一刻,这个信念不攻自破。因此,黑天鹅代表着不可预测的稀有事件,尽管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黑天鹅理论”便是对习惯性的有限生活经验里,发生的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爆发》试图更进一步,用冥律分布来破解“黑天鹅”,却未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坚实依据。
巴拉巴西原本是匈牙利人,书中隔章穿插着16世纪初匈牙利十字军的一段血腥征战史,用来辅证人类行为可预测这一观点。遗憾的是,这段奇险的历史却在大量繁琐的人名称谓、读者并不熟悉的宗教贵族集团里,失去了原本的价值。《爆发》让人喜欢或讨厌的第一条原因,倒很可能便是这段十字军历史。作者真的没有必要耗费三成的笔墨纸张,用如此冗长的例子,来完成一件并无过多辅证价值的事情。
“爆发”这一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却并不易读。这与作者行文的极大跳跃有关,内容的专业性也有关系。当然,幸亏出品方的设计,让原本艰深且有些专业的《爆发》,很好的在条块化内容中被分隔,使阅读不至过于艰辛。我所担心的是,并不算合理的分隔,反而使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读者只能在划定的条框或加粗的文字里,寻章摘句式地快速阅读了。
这本《爆发》虽具话题性,其观点却并无过多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更多的则是像在讲故事。作者认可冥律分布,认为人类是习惯的产物,所以很多行为可以预测。但能否精准预测人类行为,作者也并无多少信心,毕竟人类的生活里充满了波动与分叉点。
与很多研究大数据的专家一样,作者对数据的未来不无忧虑。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既便捷了我们,也暴露了我们——我们的未来极易被人掌握。谁将负责我们的信息安全,谁又可能从中获利,隐私在哪里,成为全书最后一部分的诘问,也是对大数据时代的一个警醒。政府与公司是否会变成小说《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无形中监视并预测着我们的一切行为?这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作者的上一本畅销书《链接》提出了清晰无疑的观点:在互联网上我们不是随机链接在一起。“互联网是由少数高链接性的节点串联起来的,极少数的几个点拥有海量点击,而绝大多数网站只有寥寥可数的人造访。”这一观点,无疑适用于微博。大V总是极少数的,可每发布一条微博,便具有极大的转发数量。大多数微博用户都是普通的,粉丝数量稀少,发一条微博也只有三两评论。
总之,《爆发》的思想性逊于《链接》,让人领略了一些别样风景,科学洞察力却不够。它会是一本畅销的话题书籍,但未必比“黑天鹅”走得更远。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1-;。
编辑:群硕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