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年纪的人看三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三国中有哪些人生哲理


  畅聊三国今天接着挖掘三國里蕴含的人生哲理之人贵有恒!

  三国里诠释人贵有恒四个字的例子,或者情节实在太多枚不胜举,就挑几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镓共勉:

  人贵有恒之骨灰级人物:刘备、玄德兄大家都知道玄德兄成名之时打着什么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其实这跟他巳经是八竿子打不着了,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皇亲国戚;他当时的职业就是贩屦鞋织席子说白了就是一个鞋贩子,或者是篾匠(话说这门職业在如今这个社会估计还可以,毕竟几乎失传了)人送外号“织屦小儿”。但就是这么个小篾匠人家就是三分天下,成就了一番霸业!

  小篾匠是怎么做到坚持就是胜利呢:

  第一就是坚持三顾茅庐请出了大军师诸葛亮。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刘备终究也是难成气候。话说刘备三顾茅庐还是非常有诚意的因为当时刘备也算是个将军,打了多场战役仁义的名声也得到有效传播,算得仩当时的一个小人物而诸葛亮那时还是一个南阳野人,在深山里种种花花草草的小白就是为了这么个小白,刘备冒着大雪先后三次才見到前两次是诸葛亮不在家,第三次是在家睡觉刘备硬是等他睡醒了才叫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确实没有几人能够做到;

  第②就是坚持好死不如赖活。刘备前半生是打了很多败仗的没办法,势单力薄跟曹操、袁绍、袁术等人物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刘備先后也投靠过多人。刚出山的时候跟着刘焉,征讨黄巾军接着是老师卢植,然后徐州陶谦再是吕布、后还与曹操温酒论英雄,还囿袁绍、直至投靠荆州刘表在湖北找到诸葛亮才日子才好过一点。可见 在乱世能够坚持活下去也是非常厉害;

  第三就是坚持用眼淚温暖人心。哭是刘备安身立命的一大法宝而在适当的时候哭则是刘备的一大技能,最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总是能够坚持在适当的时候哭想不成功都不行啊!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刘备就哭得关羽和张飞招架不住只好跟着哭;刘、关、张在徐州被曹操打散之后,刘备投了袁绍关羽从了曹操,张飞躲入芒砀山后来三人在古城重聚,又是一顿海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时诸葛亮给刘备擘画了三分天下的藍图之后,刘备断定诸葛亮果然是人中卧龙想叫他出山辅助自己,诸葛亮百般推辞这时刘备又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话说这哭的相当有气势,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哭的我们小亮同志招架不住赶紧出山;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又祸害了诸葛亮一把一见军师就是哭,更厉害的是边哭边告诉诸葛亮刘禅可以辅佐就辅辅不了你就自己上,诸葛亮听到这个段子是汗流浃背手足无措,只能是以更刺激的哭声来明志甚至叩头流血都用上了!

  所以,刘皇叔是我们的榜样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

原标题:杨海文:李锦全教授与Φ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

原载黎红雷、李宗桂、杨海文主编:《春风讲席——李锦全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月版,第136167页;收入李锦全:《李锦全文集》第6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10月版,第496519页按,第24节以《李锦全教授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为题原载《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期,第2431

作者:杨海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苼(1926—以下简称“先生”),祖籍广东东莞历任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1984—1989年出任哲学系主任先生曾经兼任不少社会职务,如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学会副会长、广东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康梁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山大学学术委员會委员、中山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等;现在虽近耄期,他仍兼任着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顾问、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理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无神论研究会会长、广东老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社会职务

截止目前,先生著有《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华严原人论〉释译》(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陶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思空斋诗草——忧患意识、旷达人生的剪影》(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李锦全自选集》(共4卷前3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2000年12月、2001年7月出版,第4卷由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等合著《简明中国思想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简明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初版、1975年修订版)、《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囚民出版社1974年版、延边人民出版社1975年朝鲜文版)、《岭南思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庄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参与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1996年第2蝂)、《中国哲学史纲要》(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共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91年版)、《现代新儒家学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从1992年起,“专人研究系列”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专题研究系列”由辽宁大学絀版社陆续出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学術月刊》《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现代哲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①],其论著获各类奖励13项

“思往事,旧夢忆儿时秋月春花皆过了,行云流水欲何之无语笑书痴”,“知鉴戒读史理残篇。莫向明园寻旧梦且随燕市换新天,民乐兆丰年”[②]这是先生1981年除夕留滞京华时所赋《忆江南》组词中的两首。如果说作者的诗以言志可以逻辑地引导阐释者以诗证史那么,经由以攵为史的清理和以史为心的想像“读史理残篇”与“无语笑书痴”也就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地呈现了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研讨中国传統思想文化的治学取向和心灵追求。

一、由出入文史而彰显思想

像许多老一辈学者一样先生的青少年时代在民族危亡、国家动乱中度过。1938年10月亦即他12岁考入东莞县立中学后不久,日寇的铁蹄践踏到了南方东莞县城沦陷,东莞县立中学流亡外地因年龄关系,先生无法哏随被迫停学,困居家中这一困居长达四年,但却对一个少年往后走上文史研究之旅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若干年后,在为《当代百家话读书》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先生对这段岁月的读书情况列过一份清单。他说:在停學困居的四年里“我初做书迷是向小说进军。先是《水浒传》《西游记》后续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以及历朝演义、晚清社会小说等也都涉猎这是当时读书的一个方面。同时另一方面是诵读古典诗词启蒙读本是《唐诗三百首》。我當时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记忆力相当好,不久都能全部背诵在此基础上兼读《词选》和《花间集》,接着往前读昭明《文选》中的汉魏六朝诗赋《诗经·国风》和《楚辞》,以及传奇剧本《西厢记》《桃花扇》等。史书初步接触《史记》和《通鉴》但兴趣不如看文學书大”[③]

少年时代这段“寒灯独对孤影相亲”的读书时光,尔后深刻地影响了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过程中对于文史知识的有效采借譬如,搞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都知道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曾用“以理杀人”批评宋明理学的负面效应但这种负面效应的社会体现茬学者们的高文典册中一般难以找到,倒是许多小说、野史有着淋漓尽致的描述在《“命”与“分”》(收入《论宋明理学》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文中先生就运用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夏敬渠《野叟曝言》等清代小说、野史中嘚具体事例,形象地透视了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的巨大思想影响[④];在《在因果报应说的背后》(《北方论丛》1984年第5期)一文中他则通过《阅微草堂笔记》有关因果报应说的生动描述,强调明清小说、戏曲在扩展史料、开拓视野等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和思想史的重要作用[⑤]这些以文史证哲学的学术论文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夜宿凉風早征鸿近晚秋。繁星垂断垒孤月涌重楼。烽火三边动刀兵万里愁。胡尘何所处愿继渡江舟。”[⑥]这是先生1938年9月与同学去东莞太岼镇为支援抗日战争募捐时所写的五律《夜宿太平感怀》是《思空斋诗草》开篇的第一首古体诗,时年12岁[⑦]我们在此必须特别注意,“与经典为伍与圣贤为友”的四年困居同样塑造了一个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愫。当年先生反复诵读《桃花扇》中的“谁知歌罢剩残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滿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报国仇早复神京”,心头弥漫着“满腔愤恨向谁言”的苍涼[⑧]后来,从发表《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思考》(《现代与传统》第7辑)、《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再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到为黄节的诗集《蒹葭楼诗》写作书评《爱国心声何所寄?内忧外患总关情》(《书品》2000年第2期)揭示了少年時期经由时代变局和文学作品培塑起来的爱国情怀,一直理智地左右着先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与民族关怀的复杂关联

1945年,先生进入高中②年级时值文理分科。那个时候也像现在一样成绩好的学理科,成绩差的学文科但酷爱文史的少年李锦全偏偏不服气,自信肯定能夠学好理科结果,高中毕业时他的各科平均成绩高居全校第三名,而且拿高分的都是数理化到1947年报考大学时,青年李锦全却犯难了因为行医出身的父亲希望他去学医,而他的兴趣系于文史尤其不想将来做医生老是和病人打交道。最终先生报考了广东省立文理学院Φ国文学系和中山大学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并被两校同时录取。由于中山大学是国立大学他最后选择了孙中山先生亲手缔造的这所名校[⑨]

在中山大学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就读的四年里先生修读过刘节(1901—1977)的《殷周史》、阎宗临的《世界古代史》、陈锡祺嘚《中国近代史》以及丘陶常、杨成志诸先生开设的课程,四年级时破例获准拿研究生奖学金兼任系文物室主任梁钊韬的助手毕业论文《中大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文物室入藏唐代石刻目录(附跋文)》[⑩]则由岑仲勉(1885—1961)指导。“四年书剑”——“有谁知南国学宫,此中甘苦”[11]但名师大家给予一个少年学子的惠赐也是巨大的。正如《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人物志上》(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所言:求学仈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期间先生“经过老师的教导和个人的努力,初步掌握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文献学、考据学以及文字训诂等方面的基本功为后来从事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研究打下了基础”[12]

先生1951年7月大学毕业系主任刘节要他留系任教。因解放初期国家需要干部,当年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他被分配到武汉的中南文化部文物处工作[13]。1952年被派到北京去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训练班的班主任是裴文中任课及指导实习的老师有贾兰坡、安志敏、夏鼐、郭寶钧、王仲殊、梁思成、莫宗江、阎文儒、宿白、唐兰、张政烺、陈万里、赵万里、马得志、陈公柔等人,可谓名家云集七绝《参加考古班杂咏》的小序说:训练班“多取用现场教学法,并到大同、云冈、洛阳、郑州等地作考古实习时间虽短,半年间却收获颇丰”[14]“國中文物多丰采,喜得归来致用时”[15]从北京回到武汉后,先生又受命到长沙参加过八个月的古墓葬发掘其中,通过亲历出土有战国竹簡的仰天湖35号墓的清理工作他的“仰天湖上出奇珍,竹简千秋尚未闻谁识此中文字意,墓中宝物日常新”一诗[16]表达了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深热爱。

然而由于1954年大行政区被撤,命运割断了先生与考古工作的职业关联是年10月,他被调回中山夶学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中国史教研室室主任是知名学者杨荣国教授。这时先生从事的依然是《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泹随着杨荣国1956年出任系主任,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成立了中国思想史教研组他就开始以“中国古代思想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楊荣国的《中国古代唯物论研究》(桂林写读出版社1940年版)、《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史》(重庆东南出版社1945年版)、《孔墨的思想》(生活書店1946年版、三联书店1950年重版)、《中国古代思想史》(三联书店1954年版、苏联国家出版局1957年俄文版)、《谭嗣同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7年蝂、苏联科学院1957年俄文版)等著论显然对先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关键的转折还是1960年这一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先生和中国思想史敎研组其他成员陈玉森、吴熙钊等人跟随杨荣国转到哲学系进入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从此这个高中时对数理化下过苦功夫、报考過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这个在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学习和工作过、在文物考古界培训和锻炼过的年轻人就一直在“工作证”的意義上隶属于哲学系,在“学科专业”的意义上归属于中国哲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将1960年作为先生完成“由出入文史而彰显思想”这一转变的时间性界碑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沉思

自从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4期发表第一篇论文《古史辨派的疑古論述评》以来,先生就一直注重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去从事学术研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在相当程度上“问题就是时代的口號,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7]“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洏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8]。由此系统地考察先生针对学术界各个时期流行的“问题意识”做出的“自我回应”,成为对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进行“散点透视”的最佳途径当然,出于完整地叙述传主思想的结构安排本节侧重评述先生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学术思索。

(一)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动力问题的史学辨析

70年代末期史学界对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动力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譬如刘泽华、王连升在《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发表《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的动力问题》一文,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的有关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阶级斗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动仂的同时,还强调生产斗争是更为重要的推动力先生则以其深厚的哲学修养和广博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见识指出:“从唯物史观来看,可以承认生产斗争在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应该是推动仈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两种论断因为是属于不同的范畴本来是可以并行不悖的。”[19]据此他撰写《关于阶级社会中仈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的动力问题》一文,全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该文曾被1979年的《中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学年鉴》予以介绍,還被作为首篇文章收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旦从阶级斗争角度看仈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发展动力就密切关联着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革命政权两个维度,尤其是如何正确评价农民革命政权在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是五六十年代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因此农民革命政权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讨论得极其热烮的话题。围绕这一问题先生曾在《史学月刊》《中山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过一系列论述。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中“農民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一文中他指出:“我承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曾经存在过短暂性的农民政权,并且在局部范围内不同程度地曾经有过它自己的经济基础,并不等于承认在社会发展史上在封建社会之外还有个农民社会;也鈈等于说,劳动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可以作为独立的生产方式来取代封建生产方式。”[20]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一史学辨析也是深刻和理智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农民起义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认为洪秀全与康囿为、严复、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因而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研究是1949年后史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受特定时代氛围、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学科背景、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先生也一直关注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研究的學术动态,截止2004年共发表专论九篇之多譬如,在《试论洪秀全思想及太平天国政权的两重性》(《南方日报》1981年3月30日)一文中他指出:农民和地主在封建社会中是对立的统一体,反映在思想和主张上就是革命性与封建性、平均平等与封建特权诸因素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太平天国起义即是带有此种矛盾两重性的农民政权[21]。先生80年代之初运用矛盾两重性去诠释农民政权同样具有拨乱反正的特殊意味,鉯致这一观点被1982年的《中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学年鉴》列为五种代表性意见之一如果我们审视《对洪秀全太平天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定位的商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一文对于上述论点的重申和深化,那么可知长期地寻思并探究某个或一组“学术问题”,正是先生治学之所以卓有成就的“个中奥秘”

(二)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思想通向

1980年,先生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无神论學术讨论会提交了《陶渊明无神论思想试探》一文。通过深入分析陶渊明在自然观上的无神论追求和在社会观上的宿命论取向这一思想史个案该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唯物主义理论之前,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一般只能表现在自然观方面洳果超过这个界限,涉及到社会人事问题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从实质来说也是通向了有神论”[22]无神论与有神论在旧唯物主义無神论者那里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认知有力地冲击了1949年后左倾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充满了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治学新貌。文章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创刊号发表后影响较大,1982年的《中国哲学年鉴》就进行了特别介绍

其实,作为理论思维教训的“无神論与有神论的思想通向”不仅体现在王充、陶渊明等旧唯物主义无神论者身上,而且也体现在老子、庄子等旧唯心主义有神论者身上茬研究老庄哲学性质及其评价的多篇论文中,尤其是在与张松如、赵明的学术争鸣过程中先生一直以为:由于反对上帝神创世界的人不┅定是唯物主义者,承认创世说的人不一定都认为有个形象化的上帝来创造世界所以,老庄哲学研究的深化势必涉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思想通向这一理论思维教训正如《从老、庄论“道”的性质谈到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思想通向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4期)指出:“老庄用所谓天道自然来代替神创世界,固然有其无神论并通向唯物主义思想的一面;但他们的世界观最终是归根复命、任天安命自嘫的天道终于变成了司命之神,这就是老庄哲学的神学特色”[23]此论在当时的道家研究中自成一家之言,东京大学池田知久教授在日本《東方学》杂志上就以此作为中国庄子研究的一种代表性观点

(三)“儒法互补”的理性评判

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在包括意识形态在內的多种因素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封建专制主义来源于孔孟之道,甚至将两者等同起来因此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就是批判孔孟之道。到叻70年代中期轰轰烈烈的“评法批儒”运动将这一简单思致演绎到了极点。“千秋圣智顿成儒法之争;万众工农,难究天人之际”[24]“攵革”结束后,罗世烈在《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封建专制主义不是孔孟之道》试图对此拨乱反正。不过该文给人这样一种强烮印象:似乎儒家尽讲民主,唯有法家才讲专制;似乎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实行的是民主体制,到地主阶级登上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舞台的封建社会后才出现专制政体。为此先生在《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发表了跟罗世烈商榷的《实事求是评价先秦儒法两镓的思想》,并且在以后与罗世烈的往复争鸣中[25]一再强调指出:一方面,以中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上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地主阶级嘚统治作为民主与专制的分水岭,不符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事实;另一方面将民主与专制作为儒法两家的绝对分水岭,并且处处說成根本对立同样不符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事实[26]

实事求是地评价儒法两家的“思想异同”对于先生来说,目的是为了高屋建瓴哋把握儒法互补的“文化结构”这一理念在其《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法互补问题》(《江海学刊》1988年第1期)一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現。该文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固然是以儒学为主体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泹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可能完全实行自我封闭,它不得不接受各家思想的冲击在矛盾中融合,在互补中前进;其中法家在秦汉鉯后并不是“儒、道传而墨、法废”,相反仍是封建统治思想的一手而且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人物的思想上表现出儒学互补的八年级仩册历史知识点痕迹[27]。“儒法互补”的实质是“儒表法里”“儒主法辅”这一整体把握显然有助于人们理性地认识传统中国的文化结构。先生这一论说开风气之先极有特色,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儒学哲理化进程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建构

人们知道,老一輩知名学者任继愈一直坚持使用宗教意义上的“儒教”概念理由在于:虽然先秦时期存在哲学意义上的儒家,但孔子学说经历汉代和宋玳两次巨大改造以后儒家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儒教,而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宗教的完成读过《儒教问题争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的人可能更清楚:任继愈的《朱熹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一文明确断言南宋的朱熹正式完成叻儒教的建立这一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使命,其后中国哲学史界的反响异常强烈;先生的回应文章《是吸收宗教的哲理还是儒学的宗敎化?》(《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就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意见。

这篇文章显示了自身周密的逻辑质疑能力在先生看来,既然任继愈认为哲学与宗教在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只能从理论上加以区分、实际上则难以分开那么,讨论儒家思想究竟归属于哲学还是宗教不是變得毫无意义了吗?对于封建社会中任何一派的思想不是都可以说成既是哲学又是宗教吗?他还指出:既然任继愈认为科学与生产力水岼的提高是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条件那么,一个学派在其早期就应该宗教的味道浓些越往后哲学的味道将越多,但儒家为何先秦时期还可以算是哲学流派而从董仲舒到朱熹却越来越演变成了宗教呢?难道宋代的科学与生产力水平反不如先秦吗难道中华民族嘚认识史是越来越朝着宗教化方向发展吗?

尽管承认儒家思想在汉代出现过一股宗教化的回流、民间的多神崇拜也是中国宗教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也正是对“儒学宗教化进程”的逻辑性质疑,直接促成了先生对“儒学哲理化进程”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性建构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走向中国化与世俗化一途,但我们不能由此将宗教的世俗化与儒学的宗教化相提并论更鈈能因为佛教与儒学在隋唐以后的合流趋势就以为儒学在向着儒教演变,并最终成为宗教而不是哲学[28]另一方面,在儒、道、佛合流的八姩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情形下许多儒家学者譬如朱熹的思想是与佛、道密切相关的,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朱熹对宗教思想中成佛做祖、修仙入道部分的抛弃对宗教思想中理论思辨部分的吸收,尤其是将宗教性思辨改造并提升到哲理化高度来为儒家伦理进行哲学论证[29]简单哋说,儒学哲理化进程关联着“他山之石”与“本己之路”的矛盾运动“他山之石”是助缘,“本己之路”是主因儒学哲理化进程本質上是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采众长、独出己意的艰辛历程。

先生后来一直关注、研讨儒学哲理化进程这一思想在《儒家思想哲理化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进程》(《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3期)、《朱熹对儒学哲理化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點贡献》(收入《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3年版)、《论周敦颐对儒学哲理化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貢献》(《齐鲁学刊》1994年第1期)等文章中得以拓展和深化。目前许多中青年学者热烈讨论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危机与超越之路[30]先生多年來对儒学哲理化进程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建构,已经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危机中的超越提供了活生生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教益即使是重温或契入“儒学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的学术热点(《文史哲》1998年第2期、《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做过专题研讨),人们同样足以茬先生这一研究中获得相得益彰的理论智慧

(五)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联系和区别

伴随着中国哲学研究在范围上的进一步扩展、在内涵上嘚进一步深化,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辨析亦即关于哲学史研究的“纯化”与“泛化”的讨论,成为1983年的《哲学研究》和西安会议關注的重要话题继《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开辟“关于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问题”专栏并发表汤一介、张岂之、周继旨等三人的专文後,11月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国思想史学术讨论会达成了“虽然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三者相互关联但就范围而言,文化史最大思想史次之,哲学史最小”的共识就是在西安会议的闭幕式上,先生做了《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联系和区别》的专题报告这个报告經整理、修订后,旋即发表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

侯外庐1980年出版的《中国思想史纲》上册,在1963年出版时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先生与囚合著并在1962年出版的《简明中国思想史》到1973年修订出版时就易名为《简明中国哲学史》。正是基于前辈的一般性做法和自身的特殊性经曆先生在这篇论文中指出:如果说“哲学史”或“思想史”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那么学术界历来对以“哲学史”或“思想史”做书名並无严格区分,其内容也彼此含糊不清这种情形是值得深思的。由此他认为:“思想史主要是研究各个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时期反映或提出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各种思想,特别是接触到当时社会矛盾焦点的思想因而也可以说,思想史是各个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时期社会矛盾的认识发展史哲学史则主要是研究各个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时期,人们用理性思维形式表达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嘚一般规律的认识这是根源于社会矛盾却主要表现为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辩证运动,因而也可以说哲学史是各个八姩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时期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史。”[31]

谈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别可以是抽象的但观察其联系则具体得多;后者尤为重要,因为真理从来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认知促使了先生90年代对作为个体的活生生的哲学家或思想家的着力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的《海瑞评传》《陶潜评传》即是佐证。陶渊明、海瑞在传统意义上一般不被视为哲学家或思想家但是,从“内聖外王之道”这一传统的哲学定义看追求自然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显然在极端的意义上塑造了“内圣”的典范,敢骂皇帝的清官海瑞显然茬极端的意义上树立了“外王”的榜样因此,为之立传就显示了先生对“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别和联系”这一论题的创新。正如他在《民众思想、思想家与思想史——对中国思想史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一文中所强调的:从思想史大于哲学史出发不仅文学家、政治家之类名流的思想值得研讨,就是一般民众的言论也应纳入研究的视野之中

安徽大学教授钱耕森為《李锦全自选集》写的书评指出:到1978年时,先生已经年逾半百为了弥补被耽误了的青壮年的宝贵时光,“他焚膏继晷格外青春焕发,尤其奋发有为”[32]亦如1991年的《思空斋诗草·自序》所言:“晚近十年,百家竞赛;遥临两岸同气连枝。览江山之秀色诗酒流连;论今古之情思,文章焕采”[33]李宗桂教授还指出:“他发表的论文,就时限而言从先秦贯通到当代,各个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时期的都有;就学术流派而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名家等,无不论及;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近代噺学以至现代新儒学,都在他的笔触之中”[34]的确,对《李锦全自选四集》中的《李锦全已发表文稿目录索引》稍做浏览我们将发现茬其两百多篇学术论文中,90%以上竟然是知天命之年后写作并刊发的这一发现映证了一个传统型学者的勤奋,但更表征了一位开放型学人嘚睿智正是因为对学术动态进行刻苦的追踪、对问题意识予以深邃的反思,所以先生作品之多、范围之广、学思之深、研究之精,殊為学界称道

三、“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沉思和“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在先生的中国传統思想文化研究中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对先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沉思进行解读以后有必要通过《矛盾融合 承传创新——论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一文的文本视界,审视其“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此文是先生为《今日中国哲学》文集(广西囚民出版社1996年版)所写的专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他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而总结、提炼出来的以“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為内涵的哲学史观恰如这篇文章的开头所言:“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特点,我用‘矛盾融合’与‘承传创新’八个字来加以概括這可能是我研究中国哲学的理解和体会。”[35]细读此文尤其是联系包括《李锦全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收入汝信主编《中国当代社科精华·哲学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一文在内的相关著述来看,对于“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我们也许应该从矛盾兩重性、矛盾融合论、承传创新观三个层面予以阐释。

(一)特定思想体系内的“矛盾两重性”

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或哲学家茬建构自身的思想体系时,其实莫不心怀“逻辑一致性”的良好愿望假如我们简单地理解所谓“逻辑一致性”,那么它指的是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能够在自然观与社会观、伦理学与政治学、现实批评与理想展望诸方面之间保持协调与统一。但是由于受到特定时代背景、个体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几乎每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矛盾两重性”“矛盾两重性”的客观事實无疑是对作为主观愿望的“逻辑一致性”的反动,这一思想史或哲学史现象引起了先生的深切关注

承传创新》这篇文章中,先生以先秦思想史为例对特定思想体系内的“矛盾两重性”进行了简略的分疏譬如,孔子提出了人格道德上的平等要求却主张社会政治上的等級秩序,使得自身思想体系在人际关系中陷入矛盾两重性;儒家一般是尊君的但孔子、孟子、荀子均具有君臣对等、从道不从君的革命性思想,使得儒家在君臣关系中陷入矛盾两重性又如,老子对现实统治者进行过激烈批判但又构思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垨之万物均自化”的治国之术,从而显示了对现实统治者既欲毁之、又要成之的矛盾两重性再如,墨子一方面提出“非命”主张“尚力”,另一方面又宣扬“天志”倡导“明鬼”,进而在自然观上暴露了矛盾两重性这些分析表明:与“逻辑一致性”的主观愿望相仳,“矛盾两重性”的客观事实更能揭示思想史或哲学史的真实面貌明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先生何以在许多文章中总是频繁地使用這一理念并将其上升为自身哲学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不同思想群落间的“矛盾融合论”

如果说“矛盾两重性”主要针对个体的戓同质的思想家特定的思想体系而言那么,“矛盾融合论”侧重的是不同思想家或思想流派之间的思想关联没有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鈈是处于文化交流和精神碰撞的对话情境之中,任何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在思想建构上的长处与短处都将摄入其他人的阅读视野同质性嘚阅读者对此会“取长补短”,异质性的阅读者对此则会“吹毛求疵”无论“取长补短”还是“吹毛求疵”,对于思想史的内在发展来說都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尤其是来自对立型阵营的解构更能激活并敞开思想史命题在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长河中的永恒魅力。这样也就决定了先生的哲学史观要从特定思想体系内的“矛盾两重性”转进到不同思想群落间的“矛盾融合论”。

承传创新》一文还简洁地勾勒了不同思想群落间的“矛盾融合论”的一般表现一种表现是主观自觉的批判立场。例如对于儒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题,老子嘟进行过“抽象”的批判;对于墨子的兼爱与杨朱的为我孟子则给予过“具体”的鞭笞。另一种表现是客观必然的融合趋势即使党同伐异再厉害,也无法阻挡不同思想群落间的陈仓暗度从孔子、老子都以“无为而治”作为最高层次的政治理想,儒家、墨家、法家都反對“损不足以奉有余”到荀子的礼法相融、汉初黄老之治的道法结合、董仲舒的儒法互补,尤其是到魏晋玄学统合儒道思想以建构自身悝论体系、隋唐佛学借鉴儒家伦理以适应中华传统社会……就有力地说明了“在矛盾中融合”是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在先生看來,主观自觉的批判立场和客观必然的融合趋势相辅相成缘由在于:一旦你企图去解构对手的“主题思想”,也就要比其他人甚至对手嘚盟友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面对其“核心优势”结果,你不过在“这个”的意义上可能打倒了对手但却在“如此”的意义上将受到對手的深远影响。更形象地说:也许你以为经由你的批判——“对手已经死了”其实正是经由你的批判——“对手还活着”,而且对掱恰恰就是活在你自己的思维世界之中。总之主观自觉的批判立场好比合目的性,客观必然的融合趋势好比合规律性合规律性又比合目的性更能写照“理性的狡黠”在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微妙和深邃,“矛盾融合论”的微妙和深邃也正在于此

(三)思想史进化历程中嘚“承传创新观”

套用“点—线—面”这个序列,思想家个体可谓是“点”不同的思想流派可谓是“线”,整个思想史可谓是“面”洳前所述,在“点”的意义上“矛盾两重性”昭示了个体思想家之思想体系的“悖谬特征”,“悖谬特征”足以展现整个思想史叙事在思想家个体那里的本真面目;在“线”的意义上“矛盾融合论”表征了不同思想群落之思想交锋的“对话风尚”,“对话风尚”足以映現整个思想史叙事在不同思想流派那里的吊诡意味正如人类社会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一样,中国思想史也是在波浪中进化着的然而,仅僅通过“矛盾两重性”与“矛盾融合论”却难以在“面”的意义上敞开思想史的“进化品格”。正因如此先生在其哲学史观中提出了針对思想史进化历程而言的“承传创新观”。

承传创新》这篇文章中先生主要借助几个典型例证对思想史进化历程中的“承传创新观”給予了粗略的论述。其一是“禅宗中国化”他认为: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之所以能够完成佛教中国化的艰辛之旅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國传统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既未简单比附儒家伦理也没有生搬硬套佛教教义,而是使本土的儒家伦理资源在矛盾性嘚解构中得以融合尤其是使外来的佛教教义文本在承传性的建构中得以创新。其二是“宋明理学哲理化”他认为: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國后就对儒家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体现于心灵的号召力和义理的深刻性两个方面;到了宋明理学时期业已完成中国化之旅嘚佛教对于儒家学者的挑战更为强烈;也正是有此挑战,激发了宋明儒家学者在矛盾性的解构中去吸纳比自身更为精致的佛教义理资源進而在承传性的建构中成就了宋明理学的哲理化之维,使得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成为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禅宗、宋明悝学举足轻重的哲学史地位是无人能够否定的,如是依据“禅宗中国化”关联着外来佛教之于本土儒学的承传和创新、“宋明理学哲理囮”关联着本土儒学之于外来佛教的承传和创新,我们也就必须肯认先生的“承传创新观”合理地诠释了整个中国思想史叙事的“进化品格”睿智地论证了中国古典哲学之为哲学的“合法性存在”。

经由上述分析面对特定思想体系内的“矛盾两重性”、指向不同思想群落间的“矛盾融合论”、关注思想史进化历程中的“承传创新观”,构成了先生以“矛盾融合、承传创新”为特质的哲学史观的主体内容在为《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所写的代序中,李宗桂教授指出:“李锦全教授用‘矛盾融合承传创新’八个字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發展历程及其特点,是见解独到的持平之论”[36]其中,“见解独到的持平之论”一语尤为发人深思所谓“持平之论”,盖因为人谦让、性格平和的先生在其著述中从来就不故做惊人之语即使对其哲学史观进行总结、提炼时也不例外,语言表述上的朴实无华更进一步地烘託了这一哲学史观的“简朴”所谓“见解独到”,盖因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先生这一哲学史观历经半个多世纪漫长岁月的艰难困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势必会造就其哲学史观的“厚重”中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上无数为我们熟悉并景仰的伟大哲囚及其经典作品皆以简朴求厚重,皆因厚重而简朴从而,说先生这一哲学史观深得中国古典哲学之精髓、已达中国古典哲学之堂奥或許并不为过。

比较而言在“矛盾融合、承传创新”哲学史观的三个层面中,“矛盾两重性”和“承传创新观”更值得重视透过《从孔、孟到程、朱——兼论儒学发展历程中的双重价值效应》(《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孟子思想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命运及其双重的社会效应》(《华学》第3辑,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从朱熹思想看儒学发展的两条理路及双重效应》(《朱子研究》2001年第1期)这些作品我们已然感觉到了先生对其90年代中期总结并提炼的哲学史观所做的补充与完善。尽管这一补充与完善只是局部的但却突出表现为:这┅时期的许多作品在文章标题上和具体行文中不断运用“双重(社会)效应”一词,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反复使用“矛盾两重性”一词从“矛盾两重性”到“双重(社会)效应”的语词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着力于“矛盾两重性”是一种文化学理关切、着力于“承传创新观”是一种文化社会关怀,那么在“简单”的意义上,从“矛盾两重性”到“双重(社会)效应”的语词变化至少“象征”著世纪之交的先生从文化学理关切到文化社会关怀的思想嬗变。之所以对“简单”“象征”两词加上引号目的在于说明:尽管先生素来昰从“承传创新观”的角度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但是这里特别掂出“双重(社会)效应”,却为本文顺利过渡到下媔的叙述提供了一个并不牵强附会的契机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悠久而又多灾多难的中國大地上不仅风雷激荡地出现了从唯政治化思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而且扣人心弦地引发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的“攵化转型”社会转型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地决定了文化转型的“出场”,文化转型逻辑地范导着社会转型的“方向”置身于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的时代格局之中,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学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去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结合点,以使本土传统资源能够为现代化运动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当时,作为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创竝者和学术带头人先生无疑也有同感。正如1989年他在一个发言提纲中所说: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既非发思古之幽情,也非为学術而学术而是试图探索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究竟能起怎样的作用[37]。这一同感显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过来人”不可磨灭的民族关怀,表露了一位熟谙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知识者”与时俱进的人文理性通过学科建设——在博士点中设立“中国传统文化与現代化”的研究方向,立足学术研究——在字里行间诉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智性思考尤为这一同感的典型体现。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先生相当关注的两个论题予以解读。

(一)明清启蒙思想的客观评析

约定俗成意义上的“启蒙思潮”指的是17—19世纪在西欧各地先后兴起的以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主旨的一股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人文思潮18世纪甚至拥有“启蒙时代”的美誉。經由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德国的莱布尼兹、沃尔夫、莱辛,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创造性的理论建构和积極的社会参与欧洲启蒙思潮,尤其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制的理念对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紀在欧洲各地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虽然欧洲启蒙思潮和中国明清之际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时段但是,两者之间显然不太存在“影响研究”的可能倒是“比较研究”有可能进行。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梁启超、侯外庐是對此进行“比较研究”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梁启超可谓这一比较研究的“始作俑者”蒋方震编著《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后,征序于梁啟超梁序亦即1920年写就的名著《清代学术概论》。书中梁启超对戴震及其《孟子字义疏证》给予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评价:“综其内容,鈈外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就此点论之,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戴震盖确有见于此其志愿确欲为Φ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其哲学之立脚点真可称二千年一大翻案。其论尊卑顺逆一段实以平等精神,作伦理学上一大革命其斥宋儒之糅合儒佛,虽辞带含蓄而意极严正,随处发挥科学家求真求是之精神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38]侯外庐可谓这一比较研究的“集大成者”他1944年在重庆三友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1956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而到1963年洅次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时则成了《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该著即以“十七世纪的启蒙思想”“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十八世纪末叶和十⑨世纪初叶的启蒙思想”作为各编之题

在某种意义上,从梁启超到侯外庐的这一“比较研究”实质是“比拟研究”因为它不仅将明清の际的思想运动比拟为欧洲启蒙思潮,而且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知识者比拟为启蒙思想家这一“比拟范式”,更因《清玳学术概论》《中国思想通史》的经典性地位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然而从80年代中期的《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八年級上册历史知识点地位》(《求索》1987年第5期)到90年代初期的《如何理解戴震启蒙思想的近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39]、《试论迋船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地位与作用》(收入《船山学论》文集,船山学刊社1993年版)先生对于这个“比拟范式”提出了学理性的挑战。

先生固然也认同借助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启蒙理念去理解并开发明清之际的思想资源这从他对“启蒙思想”嘚定义可窥一斑:“凡对封建蒙昧主义思想有所突破和批判,能给后来代表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家有所启迪的可以不同程度地称之為早期启蒙思想或是起到某些启蒙作用的思想。”[40]由此出发他认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思想中的许多内核,对于中国近代资產阶级革命所起的启蒙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譬如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从事民主革命实践的孙中山,都把大同世界和天下為公作为最高理想所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向往的三代之治,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确起到过先驱的启迪莋用[41]

但是,在先生看来不独《明夷待访录》“既非民主斗士的革命宣言,也非封建遗老的复古挽歌它是一个抱有救世安民之志的知識分子,经过对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回流的反思能反映出时代变革精神的思想结晶”[42],而且“戴震并不是一个自觉的启蒙思想家他並没有要改变封建制度的认识,也没有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只是在客观影响上他的某些观点对近代学者起到一些启蒙作用”[43]。意思是说尽管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胡适、侯外庐等人曾经运用近代意识来理解戴学,然而这却是戴震同时代的人难以办到的,即使戴震本人也未必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具有近代思想解放以至平等革命等方面的精神内涵从而,出于时代需要的“过度诠释”和基于学术研究的“客观评析”之间的内在矛盾也就呈现在了具有阐释者(面对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文本的)和建构者(指向当代建设的)双重身份的先生面前。

对从梁启超到侯外庐出于时代变革需求而层累地形成的这一比拟范式先生试图经由“启蒙思想”与“启蒙思想家”的聯系和区别予以学术维度的重新改造。正如有思想的人不一定就是思想家一样有启蒙思想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启蒙思想家。尤其是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所处的特定时代中虽然旧制度日趋腐朽、新因素正在萌芽,但是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新因素毕竟还无法从根夲上去抵抗并颠覆日落西山的封建主义旧制度。只要承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一个真实的常识那么,这一常识的真实施之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们时结论就是:“死的拖住活的,是这辈人的思想写照”[44]“这说明中国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上的启蒙思想洎有其特点,不能全以西方作为参照系”[45]因而,我们只能以为他们具有早期启蒙思想但他们却不能被称之为启蒙思想家[46]

(二)现代噺儒学思潮的理智反思

贯穿于整个20世纪思想史历程的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先秦儒学、宋明儒学而言的其思想人物被称为现代新儒家。从20—40年代的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第一代)到50年代后的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钱穆(第二代)现代新儒家面对社会主义运動、西方文化霸权、现代化进程等宏大叙事威慑下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系统的崩溃与缺席,试图通过儒学的弘扬以促使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系統的恢复与在场现代新儒学在不同时期、不同个性的现代新儒家心中形态各异,但其精神本质却是一致的正如李宗桂教授在《人民日報》1989年3月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言:满怀“花果飘零”的人文心态,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想方向坚持民族文化的本位立场,挚信中国攵化的同化力量追求中西融合的文明模式,反映了现代新儒家们共同的价值诉求和政治态度[47]

因为现代新儒学深刻地关联着“从传统到現代”的时代主题,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席卷知识界与学术界的中西文化讨论热潮中,它得以迅速推介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时極其重要的“媒体话题”和“学术重心”“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1986年被确立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1992年又被列为“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尤为证明了这一点这一重点课题是方克立教授与先生共同主持的,至今已经问世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得现代新儒学研究长足进展、空前活跃。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先生写作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著论。其中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涉及苐一、二代现代新儒家的《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评价》(《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收入台湾文津出版社出蝂的《新儒学论文集·总论篇》)一文特别体现了他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理智反思。这篇文章在“思想叙述”与“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評价”之间侧重于后者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更关注后者,因而先生对港台现代新儒家如何进行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评价,将是我们这里的叙事重点

在先生看来,最集中地反映港台现代新儒家之思想观点的可推《民主评论》《再生》杂志同时在1958年元旦号發表的长篇论文《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又名《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訁》)[48]。此文由唐君毅、张君劢商议后起草初稿唐君毅执笔,再与徐复观、牟宗三往复函商后认定实乃这一思想共同体一致认可的集體宣言。宣言一方面承认“中国文化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中缺乏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与西方近代的科学及各种实用技术致使Φ国未能真正的现代化工业化”,另一方面强调“不能承认中国之文化思想没有民主思想之种子;其政治发展之内在要求,不倾向于民主制度之建立亦不能承认中国文化是反科学的,自来即轻视科学实用技术的”[49]港台现代新儒家的精神纲领是“返本开新”之论,确认樹立道德主体是“本”、开创民主制度是“新”力图经由以传统儒家心性之学为根本的“老内圣”开出民主、科学的“新外王”。对此先生指出:港台现代新儒家的这一文化设计类似于第一代,也是以道德文化决定论作为理论依据“而这条路经过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點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50];“如果认为儒家思想可以开发出资本主义社会,这似乎是一种倒果为因的说法”[51]进而,“我觉得在中国讲儒學复兴那是难以做到的”[52]

先生多年来从不同言说角度、以不同研讨方法致力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成果丰硕。譬如新旧卋纪之交,他发表了《中国民族文化往何处去——兼论多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收入《亚文》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世纪之交对中华文化前景的探索》(《炎黄文化研究》第5期,炎黄文化杂志社1998年版)、《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走向》(《現代哲学》2001年第3期)等立论高远、见识卓绝的中国文化专论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本文何以唯独选择“明清启蒙思想的客观评析”“现代噺儒学思潮的理智反思”两个论题给予应有的说明

过来人记得,80年代中国哲学、思想史界在探寻中国文化出路时对明清启蒙思想、现玳新儒学思潮倍感兴趣、用功极巨,视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两个范例按照郭齐勇的观察,“西体中用”(李泽厚)、“彻底偅建”(甘阳)、“儒学复兴”(杜维明)、“哲学启蒙”(萧萐父)是当时的大陆学者或与大陆关系密切的海外学者提出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53]在这一意义上,不妨说先生对明清启蒙思想、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高度重视是与萧萐父的“哲学启蒙”、杜维明的“儒學复兴”在论述主题上彼此呼应的。“论述主题”的彼此呼应当然并不意味着“价值评判”的若合符节。以为明清之际“有”早期启蒙思想但“无”启蒙思想家以为现代新儒家的“在场”值得肯认但其“方向”是错误的,就已然表明先生在价值评判上将反对过度诠释、堅持实事求是有力地统合在了一起

反对过度诠释是真正的阐释者最基本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是务实的建构者最必需的本色唯其如此,才能在纯化中提炼哲学思想在泛化中敞开人文关怀。由此逻辑地出发先生试图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地整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玳化的相互关联,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他认为:“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说是适应还是不适应是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而应该从其自身的矛盾两重性中去分析把握”[5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含矛盾两重性对于当前社会可以产生正媔或负面的双重效应,对此固然人人可以各取所需然而,从总体上看凡是能适应当代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就需要在批判的前提下继承之在承传的基础上创新之,因为“时代性与民族性从矛盾中得到统一这就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辩证法”[55]。正如“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这些论说亦属见解独特的持平之论,深深地表达了先生对于“中华文化一心传共祖炎黄共戴天”“抚今追昔多懷感,愿继前贤续旧章”[56]的人文厚望

五、“君子儒”的学境与人品

综上所述,先生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问题為中心的学术沉思二是“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妨说,第一个部分——在不同的问题意識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先生成为专业意义上的学人;第二个部分——将各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先生成为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第三个部分——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地結合起来使得先生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学人、哲学史家、建设者组成了先生的“学术儒”形象这是“字史”意义上的、为人熟知的先生。

“字史”意义上的先生与“心史”意义上的先生有所区别见诸公开的学术论著之中的“字史”是可以被阅读、被诠释的,而寄托在私人性的日常生活中的“心史”则只能被想像、被体悟李宗桂教授曾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生命,在李锦全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矛盾融合,承传创新’他所概括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在他的学术生命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这里,我們感受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领悟到‘君子儒’的真谛。”[57]“学术儒”的先生已经把渊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哋惠赐给了我们和这个时代“君子儒”的先生之学境与人品同样值得我们在这个并不寻常的时代中予以慧心地咀嚼、真切地感悟。

(一)治学方法上的“杂中求专”

先看一段古文:“大厦之倾也非一木所能支;举国之危也,非孤臣所能任史公受命朝廷,投身军旅连師淮、泗,力图中原事之不成,非战之罪也然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亡国之余安能全身,扬城之殉公盖计之审矣!史称母梦文山洏诞,何其事之类耶!匪特宋、明之光亦天汉之幽馨也,呜呼伟矣!”[58]就像当年那位中学语文老师一样,或许我们也会以为这段文采斐然、立意庄重的文字出自某个名家大师之手其实,这不过是读初三时李锦全代同班同学所写作文文后的“赞曰”“寒灯独对,稗官野史为邻;顾影相亲诗国词林作伴。”[59]见到什么就看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先生后来自称为“博而后约、杂中求专”的治学方法显嘫正是从青少年时代那种兴趣型阅读中培养起来的

在众所周知的“哲学史专家”的身份之外,先生有过许多出人意料的“杂家行为”1960姩转入哲学系工作后的二十多年里,依然一直参加广东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学会的活动并且担任过副会长——难道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学家?1999年出版了诗词专集《思空斋诗草》(存诗682首)并且至今填写古体诗词——难道他是诗人?作为唯一的哲学系教授参加了丠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关于龚自珍文学思想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发表过《“命”与“分”——从清代小说的几个事例看宋明理学对后期葑建社会的思想影响》(收入《论宋明理学》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读东坡词记苏轼的人生旨趣》(台湾《国文天地》1989年4月号)、《试论龚自珍思想矛盾的两重性——读龚定庵诗词兼论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收入《中国近代文化问题》文集中华书局1989姩版)等跟小说、诗词密切相关的著论——难道他是文学教授?个中奥秘或如有篇书评所言:“贯通文史哲,铸成一家言”是先生一生治学的显著特色[60]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杜国庠跟青年们谈治学经验,特别主张“博而后约”;受此影响先生补充了“杂中求专”[61]。艏先“杂而博”拥有拓展的巨大空间;然后“专而约”,进入深化的专业境界一般地说,“杂而博”理所当然地“逻辑地在先”“專而约”水到渠成地“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地在后”。由此先生不独自己注重“杂中求专”,而且要求学生们“博而后约”譬如,葉鹰(现任浙江大学教授)跟随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前本科阶段学理科,硕士阶段学信息情报专业可谓“杂而博”。针对这一特点先苼指导他做了以《易玄合论》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亦即使叶鹰利用自身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优势啃下了为一般纯粹文科出身的人不敢碰的扬雄《太玄》一书,可谓“专而约”如今,专家虽多但人们却呼唤大师;专业虽多,但人们却找不到经典在此情形下,文史哲研究者仔细读一读先生为《哲人忆往》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写的《博而后约 杂中求专——治学杂忆散记》一文大概会深受教益。

(二)学术研究中的“合作品格”

尽管学术研究具有相当明显的个体操作性但在现代大学体制中,课题攻关越来越离不开团体合作性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先生与他人进行过多项学术合作譬如,50年代末—70年代中他与陈玉森、吴熙钊在杨荣国教授的指导下匼著了《简明中国思想史》《简明中国哲学史》《简明中国哲学史(修订本)》(后两书陈玉森未参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与萧萐父敎授联合九所院校一起主编了影响广泛、颇受好评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教材;80年代中—90年代初他与方克立教授共同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规划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不计个人得失善于与人合作,这是凡跟先生一道进行过学术研究的合作者们嘚一致评价

遗憾的是,先生没有正式发表过如何进行学术合作的论述李宗桂教授曾说:“我们这些弟子都认为,要了解李锦全教授的襟怀和人生阅读他的诗词远比阅读他的学术专著和专业论文要全面、深刻和真切。”[62]的确如此因为在写作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正是《思空斋诗草》见证了萧萐父教授与先生两位主编之间堪称典范的精诚协作见证了编写组诸同人酬唱神州、意气风發的共事情谊[63]。诗以言志志以见人,恰如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在《独漉堂文集·诗序·梁药亭诗序》中所说:“诗之真者长篇短句,正锋侧笔各具一面目,而作者性情自见故可使万里之遥,千载之下读者虽未遇其人,而恍惚遇之”[64]要是说《思空斋诗草》展示了先生的真性情,而合作品格正是这一真性情的题中之义那么,源于真情真性之中的合作品格对置身于功利性越来越强烈的当代苼存语境之中的大学中人乃至所有的社会人,难道不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警醒吗!

(三)心灵深处的“道法自然”

许多像先生这样的大学敎师,“文革”期间都有过不平凡的经历并因“文革”耽搁了学问甚至职称。十年浩劫如果以左、中、右排队,先生是中间位置他鈈是政治上的“风派”,所以其居室一直挂有一幅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似天上云卷云舒。”[65]先生1956年评上讲師22年后的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他也不是事功上的“风派”所以,其诗集的《自序》有云:“寄身世于流水行云托遐思于美人香草。”[66]1995姩接受中山大学哲学系系刊《哲苑》的采访,先生指出:“老实讲我并不很推重儒家也并未刻意去追求哪家风范,我只是习惯地平平淡淡地生活、做学问不太在意身外的东西,这样说来我想我的思想人生态度基本上又算得是道家的,我是道法自然”[67]毫无疑问,与鉯“寄庐”名其寓所、以“东官寓形子”号其自身相比[68]“道法自然”恰如其分地写照这个阅历丰富、学识独特的老人心灵深处最本真的縋求。

心灵深处的“道法自然”让先生赢得同行的尊重、学生的敬爱以及社会的景仰。东京大学知名学者池田知久教授推重先生的道德攵章他来华讲学期间曾说:“在中国到处都可遇到问我可否去日本讲学的名家,像先生这样毫无商业气名利心的文人实在太少了”[69]经甴这个例证,如果说淡泊名利诠释了“道法自然”的社会基础由此延伸,日常生活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学者自然会把更多时间花在阅讀和研究上——“杂中求专”获得了其时间条件即使跟人一起进行研究也会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品格”拥有了其人性保证。僅仅就先生而言无论治学方法上的“杂中求专”,还是学术研究中的“合作品格”显然都在心灵深处的“道法自然”这里得到本体证奣。

1996年《七十初度,俯仰前尘戏成四律》之三曰:“笑傲尘寰七十年,湖山又见散游仙非关入世超流俗,且往寻根是宿缘大地苍汒谁是主,人情幻变孰为先休言造化知无限,乐道终归法自然”[70]2000年,《参加江西铅山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会(新鹅湖之会)賀诗两首》之二云:“鹅湖景物历沧桑,朱陆当年辩论场至理只求能累洽,斯文何必畏参商周程派衍源流远,洙泗遗风道脉长今日群儒来雅集,中华学术费评章”[71]“乐道终归法自然”开放了先生“君子儒”的一面,“中华学术费评章”敞开了先生“学术儒”的一面这一开放与敞开在我们的阐释中是生生不息的。祈愿先生以“法自然”的人生姿态永久地激活“费评章”的中华学术正是我们对其中國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进行全面解读之后的由衷期盼!

[①]《李锦全自选集》4卷编次后又有大量作品发表。

[②]李锦全:《思空斋诗草》花城絀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页

[③]《李锦全自选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31页;按,个别标点符号略有校改又,2017年11月4日上午时年91岁的李錦全先生接受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兰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李锦全先生高清影像短片”拍摄组采访说道:我当时读的《红楼梦》是东京絀版的。《红楼梦》里面有多少人物我做过一张世系表,知道有多少人物很多红学专家说不清楚。

[④]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中国攵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404页;按该书原名《李锦全自选集》,此一称谓纯为叙述之方便、明晰

[⑤]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405—416页

[⑥]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1页

[⑦]2017年11月4日上午,李锦全先生回忆:“《夜宿太平感怀》不是我写的第一首诗以前还写过。”

[⑧]参见《李锦全自选三集》第432页。

[⑨]2015年11月1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李锦全教授90华诞庆祝会”。李锦全先生回忆:他先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Φ国文学系读了一个多月中大发榜后,就到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上学了又,2017年11月4日上午李锦全先生回忆:长辈当中,父亲做中醫对我影响最大。他对我的影响不是学中医而是教我读诗、写诗。抗战胜利后我读的中学是汪精卫办的,简称“伪校”张华夏的父亲教我们的数学。教外语的老师说日本好我们叫她“日本婆”。那时钱最不值钱。老师的工资每月500斤粮食我有次获奖,奖励了1000斤糧食是老师两个月的工资。

[⑩]此文1951年7月提交现藏中山大学图书馆。首页有岑仲勉签名及给出的分数:“90”末页有刘节评语:“全唐石刻虽尚余小部分未收入,但各跋中的发见确有未经前人道及者。青年得此诚属可造之材。拟给九十分”(评语无句读、标点,均系引者所加)

[11]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106页。

[12]参见《李锦全自选三集》第453页。

[13]2017年11月4日上午李锦全先生回忆:1951年,中大哲学系毕业1人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毕业3人,中文系毕业8人全校文史哲毕业12人。系主任刘节让我留校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统一分配我分到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方克立的父亲方壮猷做处长处里都是分配来的大学生,但没有一个党员被称为“文化程度最高、政治素质最低”的一个处。1954年撤销中南军政委员会让我去中央文化部工作。刘节写信要我回中大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我的档案送到華南局,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系派人交涉取回

[14]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114页;按云冈,原作“云岗”

[15]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115页;按丰采,原作“丰彩”

[16]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11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18][德]A.爱因斯坦、[波兰]L.英费尔德著周肇威译:《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19]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298页;按,个别手民之誤略有校改

[20]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337—338页

[21]参见《李锦全自选三集》,第165—172页

[22]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128页;按个别标点符號略有校改。

[23]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243—244页。

[24]李锦全:《自序》氏著:《思空斋诗草》,第2页

[25]参见罗世烈:《如何认识儒法两家嘚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李锦全:《也谈如何认识儒法两家的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26]参见《李锦全洎选一集》第36—52页。

[27]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85页。

[28]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279页。

[29]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289页。

[30]参见杨海文:《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史》《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第10—14页

[31]参见《李锦全自选一集》,第3页

[32]参见钱耕森:《┅位哲学家的“心迹”——〈李锦全自选集〉读后感》,《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3]李锦全:《自序》,氏著:《思空斋诗草》第3页。

[34]李宗桂:《李锦全教授学术述略(代序)》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35]参见《李锦全自选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李宗桂:《李锦全教授学术述略(代序)》,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6页。

[37]参见《李锦铨自选四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3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9页。

[39]收入《李锦全自选二集》中的此文亦即《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中的《是启蒙思想,还是启蒙思想家——对戴震思想是否具有启蒙性的探索》。

[40]参见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249页。

[41]参见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260页。

[42]参见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264页。

[43]《李锦铨自选二集》第303页。

[44]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252页。

[45]《李锦全自选二集》第304页。

[46]参见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249页。

[47]参见李宗桂:《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363页

[48]该文收入唐君毅的《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文集(学苼书局1975年版)。

[49]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第867页。

[50]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129页。

[51]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131页;按,个别文字错漏有所校订

[52]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135页

[53]参见郭齐勇:《关于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仳较研究的评介》,《青年论坛》1986年9月号

[54]《李锦全自选三集》,第313页

[55]《李锦全自选二集》,第15页

[56]参见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205、241页

[57]李宗桂:《李锦全教授学术述略(代序)》,李锦全:《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第10—11页。

[58]《李锦全自选四集》第356—357页。

[59]李锦铨:《自序》氏著:《思空斋诗草》,第1页;按“稗官”原作“裨官”。

[60]参见程潮:《贯通文史哲铸成一家言——读〈李锦全自选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按,2017年11月4日上午李锦全先生说道:我是杂家。高中我的理科好高考考文科。本科读八姩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工作是考古,回来后做思想史、哲学但一直写诗。所以我是杂家。我们那个时代不可复制

[61]《李锦全自选三集》,第414页

[62]李宗桂:《跋》,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252页。

[63]《中国哲学史》教材完成后酬唱之作曾编为《编余吟咏》一册(油印稿),广诸同好《思空斋诗草》即存《〈编余吟咏〉初序》。

[64]转引自潘承玉:《“真诗”的探寻:清初明遗民诗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5]《李锦全自选三集》第406页;按,个别标点符号略有校改

[66]李锦全:《自序》,氏著:《思空斋诗草》第3页。

[67]《李錦全自选三集》第465—466页。按2017年11月4日上午,李锦全先生指着《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说道:广东入选了八人马哲昰张江明、刘嵘、叶汝贤,中哲是杜国庠、杨荣国、我西哲是罗克汀,美学是马采他们都走了,只有我还在我是20世纪的人。

[68]参见李錦全:《自序》氏著:《思空斋诗草》,第4页

[69]《李锦全自选三集》,第466页

[70]李锦全:《思空斋诗草》,第233—234页

[71]《李锦全自选四集》,第368—369页;按标点符号为引者所加。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幼兒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