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目差翅亚目的蜻科和蜓科最主要的区别

蜻蛉俗称豆娘.属于蜻蜒目束翅亚目.蜻蜓则属于蜻蜓目差翅亚目.以下是区分它们的检索表及它们休息时的图片. 1 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休息时翅合拢--蜻蛉 2 后翅宽于前翅,休息时翅张开-----蜻蜓 (1)图 为蜻蜒. (2)“亚目 是介于目与科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则蜻蛉和蜻蜓在分类学上属于同一 的生物.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蜻蛉俗称豆娘,属于蜻蜒目束翅亚目,蜻蜓则属于蜻蜓目差翅亚目。以下是区分它们的检索表及它们休息时的图片。
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休息时翅合拢……蜻蛉
后翅宽于前翅;休息时翅张开……………蜻蜓
(1)图&&&&& 为蜻蜒。 (2)“亚目”是介于目与科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则蜻蛉和蜻蜓在分类学上属于同一 &&& (填“纲”或“种”)的生物。
(1)乙 (2)纲 【解析】本题为信息给予题,考查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1)观察甲、乙两图可知:图乙为蜻蜓。(2)生物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亚目”是介于目与科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所以蜻蛉和蜻蜓在分类学上属于同一纲。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专项题
题型:读图填空题
蜻蛉俗称豆娘,属于蜻蜒目束翅亚目,蜻蜓则属于蜻蜓目差翅亚目。以下是区分它们的检索表及它们休息时的图片。
(1)图__________为蜻蜒。(2)“亚目”是介于目与科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则蜻蛉和蜻蜓在分类学上属于同一___________(填“纲”或“种”)的生物。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蜻蜓,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差翅亚目,分蜻科和蜓科。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音ji&
ju&指蚊子的幼虫)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实为益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蜻蜓的已知种类超过5,000种。
中文学名:蜻蜓
别称:点灯儿、蚂螂、负劳、诸乘、纱羊、山咪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蜻蜓目
亚目:差翅亚目
世界性分布
蜻蜓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均翅亚目(束翅亚目),间翅亚目有仅三种蜻蜓分别是在日本印度中国,此亚目有活化石之称,中国的最古老。也是有翅亚纲里的很原始的昆虫。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有三个单眼,复眼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其咀嚼式口器发达,强大有力。
蜻蜓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蜻蜓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
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水虿”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
蜻蜓的幼虫叫做水虿,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後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的行为。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後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经不完全变态中的半变态方式,有时称为稚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分别称为趴虫、穴虫、隐虫或夹虫——其身形、代谢、呼吸端视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体从水中或水边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产方式有3种。有些种类把卵产在植物组织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层或上方。卵也可能从腹部掉落或被冲至水中。幼体利用直肠内的腮,从水中吸取氧气。腹部把水吸入,再经由肛门压出。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产生一种喷射推进的逃生方法。固体废物亦以这种方式排出。随著幼体长大,它把皮蜕掉,未来的翅膀在幼体成长期间约有一半先变为明显。接著,这些翅鞘在随后的蜕皮过程中快速增大。终于,幼体爬出水面(有时在夜间),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留下一张皮(蜕壳),也就是以往身体的外壳。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
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
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蜻蜓的卵是黄色的。
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由稚虫蜕变至成虫的阶段中,不需经历结蛹的过程。它们一生只经历三个阶段:
卵、稚虫及成虫。
蜻蜓稚虫是水生的,而成虫则是具飞行能力的陆生昆虫。
卵会被置于植物、枯木内或干土中,又或被掉在水面上,这视品种而定。据知某些把卵产于干土中的长尾蜓属品种能以卵的形态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一般时期。黄蜻的卵则只在多便孵化,且更可在雨后形成的短暂水洼中孵化,它们这种迅速的成长明显是个很好的优势。
孵化后的稚虫的第一个阶段或龄期称为前稚虫。它们没有足部,这阶段通常只维持数秒至数分钟。
稚虫在这第一次脱皮后就进入第二个龄期,它们有构造简单的足部和三条有节的触角。稚虫的成长期一般都有八至十五个龄期,是蜻蜓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
稚虫在羽化为成虫前,会经过一个变态期。在这阶段,稚虫会成为成虫,但它们会一直留在外骨骼内,直至最后的龄期。在这段期间,稚虫的身体会在外骨骼内慢慢重新构造为成虫。因为口器慢慢退化,稚虫亦会停止进食。当透过稚虫外壳也能稳约窥见成虫的身体上的颜色及斑纹时,稚虫很快便在合适的时间羽化。蜻蜓成虫会直接由成熟稚虫羽化出来,它们有发展良好的翅芽。蜻蜓没有蛹的阶段。从稚虫蜕变无成虫,这真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因为稚虫和成虫这两个阶段可说是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寒冬使羽化期只限于春天和夏天。鉴于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冬季虽短但明显较凉快,使得大部份蜻蜓品种的羽化期都没有明显的模式。
香港有一些品程称为“春季品种”,它们在春天羽化为成虫,四月下旬或五月通常是它们羽化的高峄期。它们拥有同步羽化的模式,即当雨季开始和气温上升时,它们的羽化期也同时开始。
春季品种包括大部份的河栖春蜓科,如独角曦春蜓和纯鎏尖尾春蜓。
此两种蜻蜓的羽化高峄期较中华长钩春蜓早大约两星期。
色蟌科的烟翅绿色蟌也是一种春季品种,它们的飞行期很短;同属色蟌科的华艳色蟌则由春季至十一月下旬都可见它们的展翅飞翔。
大部份羽化期没有明显模式的蜻蜓品种,从三月至翌年的一月都可见它们飞行。
黄蜻则全年都在飞行,这是由于它们有迁飞而来的种群涌入。
然而,这情况就不太可能在一月及二月时出现,因为虽然估计迁飞的种群会从菲律宾而来,但是盛行风在这两个月大多从东面或东北面吹来,却很少是源自南面的菲律宾。
有些品种,尤其是纹蓝小蜻,要直至夏末才会看到,但大部份的羽代高峄期都在春天,夏天期间继续会有稚虫羽化,但数目会逐渐减少,到了深秋,羽化期就会完全终结,这与当时的平均气温明显下降有关。
羽化为成虫的实际过程是十分精彩的,通常在一小时内完成。
不过,要将柔软的身躯和闪亮的柔软翅膀硬化,以及要蜕变成完全成熟的颜色则可能要花上数小时。
在这段时间中,它们不能移动也缺乏坚硬的外壳保护,所以蜻蜓通常选择于黄昏至清晨的时间进行羽化,以减少被捕食的机会。
而在羽化过程中,稍一不慎,身体或翅膀更会因撞到身边物件而没有完全扩展,导致出现畸型现象而影响日后的活动能力,甚至死亡。
大部份蜓科蜻蜓都在傍晚后不久的晚上开始羽化,然后在黎明前作首次飞行。
春蜓科、蜻科和束翅亚目则都在晨初时羽化。
大伪蜻属品种在晚间羽化。
蜻蜓的繁殖是最与别不同,而这种繁殖方式的演化仍是一个谜。与其他昆虫一样,蜻蜓的生殖器官生长在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的腹面。在交配前,雄虫会将精子从生殖孔转送到位于第二及第三腹节腹面上第二组性器官中,并将精子储存在那里。
当雄虫抓住了愿意交合的雌虫时,交尾(交配)就会开始。
首先,雄虫会弯起腹部,利用腹部末端肛附器的交合突抓着雌虫的头部后侧或前胸的背板。
然后,雄虫会放松其足部对雌虫的紧握,让雌虫轻松地悬挂在雄虫的腹部末端。
愿意交合的雌虫会弯起腹部作出接触,并将腹部末端紧贴在雄虫的第二性器上。
这种交配模式在英文中有时称为“轮”(wheel)。
接着,雄虫会将雌虫在过往交尾时留在体内的所有精子除掉,然后运用阴茎状的器官将自己的精子放在雌虫体内。
许多品种的雄虫肛附器与雌虫的头部后侧,以及雄虫的第二性器官与雌虫的性器官,都是有如锁与钥匙的结构互相契合,并且是品种特有。
由于这种精妙的特点,雄虫与不同品种的雌虫品种可交尾的机会就大大减低。
不过,有时一些大意的雄虫亦有抓错对象的一刻。
因此,肛附器的结构和特征是用来分类和分辨品种的最佳标准。
某些蜻科交配可能只需很短时间,但对大多数品种来说,交配是一个非常冗长的过程,要经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雌虫才会产卵。
雌虫大多在交尾后就立即产卵。
产卵时,有些雌虫会由雄虫抓着其腹部后侧“串连”在一起进行;有些则是在没有雄虫抓着的情况下产卵。
许多雄虫即使没有紧抓着雌虫,但在雌虫产卵时,都会保护着它们,以防其他雄虫对该雌虫产生兴趣。
有的蜻蜓会把卵放在植物内,称为“内生产卵”;有的则会把卵随意掉在潮湿的植物上或水面上。
蜻蜓的卵会被置于植物内、枯木内或甚至干土中,又或被掉在水面上,这视乎其品种而定。大多数温带地区的蜻蜓品种的卵不会在产后孵化,并且可能待上数月才孵出稚虫。
这一段不孵化时期称为“滞育期”,目的就是是为了让蜻蜓以卵的形态度过寒冬。
水虿(ch&i)。幼虫又叫稚虫,体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绿色,外形与其成虫类似,无翅,没有性成熟。潜伏在溪池泥底或残枝败叶下,肉食性,性情凶猛,喜欢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及它们的幼虫,大型的水虿,甚至可以捕食小鱼和蝌蚪。水虿的时期依种类不同而有不同长短的时期,短的约2-3个月,普通种类约1-3年,最长的则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间约需经过8-14次不等的脱皮,然后爬出水面,变成成虫。
中文学名:水虿
别称:稚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单髁亚纲
目:蜻蜓目
释义:蜻蜓目昆虫的幼体通称水虿
水虿体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绿色(黑色等),外形与其成虫类似,无翅,没有性成熟。水虿的颜色因栖息环境而异。喜欢栖息在黄色泥土的水虿则是黄色的,周围环境是黑色的则是黑色的,像闪蓝丽大蜻以及宴蜓都是一样的,得看周围的环境以及水草等。通常潜伏在溪池水库泥底或残枝败叶下,有的则喜欢栖息埋伏在水草密集处,等待猎物的到来,如宴蜓等。
仔细观察水虿。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也会用他的第三条腿去碰它的尾部。并摸摸几下,是在清除脏的东西(有些不喜欢动,所以身体难免会长藻类)。豆娘则是用它向下弯曲的尾部,然后用最长的那条腿去摸他的外腮。宴蜓则是把他的腹部像左边或者右边。接着用他的第三条腿去揉揉尾部。可能是痒了,或者清除东西。有时候水虿捕捉到食物正在享用时,有虾子和小鱼与它争抢的时候,像宴蜓就会用弯曲的带刺的尾部去攻击它们,叫他们走开。因为这时候口器和上下颚都很忙,无法袭击它们。
蜻蜓幼虫在幼龄时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腹部比头部大很多,而且很胖的感觉,并且很长,这个时候胸部比较瘦,随着每次蜕皮,胸部逐渐变大,腹部相对来说比之前细些。尤其是终龄,胸部会膨胀的很大,并且翅芽发达,腹部相对幼龄来说要小些,但是最后一龄(终龄)蜕皮时,腹部的液体被吸入胸腔和背部使虫蛹膨胀直至破裂,羽化成成虫时,成虫的胸部就膨胀变大,而腹部就拉长变细了,这就是为什么蜻蜓幼虫比成虫腹部要大而胸部要小的原因了,简言之,幼虫和成虫长相很不一样,但是蜻蜓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没有翅膀和性成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不经过蛹期。水虿的胸部却与蜻蜓不一样,它的胸部却比腹部还小。
蜻蜓幼虫称水虿(又称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刚孵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麼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
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蜻蜓稚虫随著种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龄期,一般情况下,蜻蜓幼虫年龄越小,他的体色就越浅,从8~16个龄期都有,整个稚虫其所需时间依照不同种类及季节而有所不同,从一个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为止所知台湾的蜻蜓稚虫都是水栖昆虫,尚无发现陆栖性种类。水虿在水中如何活动呢?水虿靠腹部内直肠鳃呼吸水中容氧,因此会藉著从尾端缓慢吸水、排水来呼吸,平常除六只脚可供爬行之外在紧急时刻则会则会将腹部所吸的水向后喷出,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快速移动以达避敌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虿为了避天敌以及捕食猎物,体色跟环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种保护色。栖息于溪流蜻蜓幼虫(如豆娘幼虫)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栖息于静水域的种类(如蜻蜓幼虫)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桩、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主食。稚虫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华娘、负子虫、龙虱等。
一只蜻蜓生命中有百分之95的时间是从水里度过的,蜻蜓的幼虫叫水虿。
由于内脏壁不能够在水中呼吸,他在水中的呼吸频率也加快了很多。所以他只能蜕皮羽化了。水虿一般选择在一个晴朗静谧且风和日丽的夜晚,并且在黑夜的笼罩和掩护下开始魔幻般的变化了。(如果白天羽化的话,会被肉食动物攻击,且白天温度高,翅膀干的太快,容易破裂,这点跟蝉一样)水虿一旦进入绝食期时,老把腹部朝天(也就是把腹部接近水面进行汲取空气中的氧气)因为他已经不能完全像以往那样子在水中用腮进行呼吸了,所以只能在水面和空气的交界处进行呼吸,当他们的水下呼吸系统关闭的时候,他们就别无选择的要在空气当中去了。
水虿即使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捕捉到猎物,他们能利用触角和长腿感觉到水波压力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猎物的大小方位,形状质量等。蜻蜓成虫能吃掉比自己小的所有在空中飞行的昆虫。水虿在水中也从不挑食,一旦饥饿难耐的时候,所有在他身边路过的比他小的水生生物也会成为它的美食,蜻蜓卵孵化时,由于内骨骼脆弱无比,这个时候很容易成为过往鱼类的美食。羽化时本能会促使他离开了生活了很久的水里——由体内的荷尔蒙(一种激素)决定的。
①蟌科昆虫的水虿
体型细长,腹部末端具尾鳃。
②蜻科昆虫的水虿
体型短粗,腹部末端具直肠鳃。
③蜓科昆虫的水虿
体形很大,腹部末端与蜻科。
口器结构极为特殊。下唇非常发达,特化成可自由伸屈的面罩,或称脸盖(口罩)。面罩平时折于头底下,当猎物接近时,他可以快速伸出折叠的下唇面罩,并以前方的双钩(或锯齿)夹紧猎物,收回後送进口器进食。
每当饥饿的时候,一有猎物在他的旁边游过,就伸出昆虫世界当中独一无二的口器——发达的下颚,紧紧地把猎物夹住,送往口中进食。他通过生长在腹部里边的腮进行呼吸,身体后部有一个水管可以将富含氧气的水导入体内。这个水管也可以变成喷水机,这种喷水机似的不仅仅把蜻蜓幼虫向前推进,同时他还是一种致命的杀伤武器。蜻蜓幼虫可以关闭出水口,然后猛烈的收缩腹部,体内就形成高压,可以促使口器向前运动从而袭击猎物。捕捉速度为三百分之一秒。
豆娘的水虿尾鳃具3个大而扁平的鳃叶,可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而蜻蜓的水虿直肠壁上排列有序的鳃叶,后肠进行有规律地搏动,可引水进入直肠,在此进行气体交换,称为直肠鳃。他通过生长在腹部里边的腮进行呼吸,身体后部有一个水管可以将富含氧气的水导入体内。在蜻蜓幼虫把水吸入体内再将它排出体外时已经完成了气体交换了,这就是用内脏壁进行有节奏的收缩从而进行呼吸。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水虿的腹部收缩很缓慢,反之则相反,就像鱼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嘴巴一张一合的速度会减慢一样。
白天和晚上的呼吸特点:白天的时候因为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水中含氧量多,所以水虿的呼吸频率很慢而且很小,而晚上水生植物要呼吸不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要消耗水中的氧气,所以水虿晚上的呼吸频率既快而且又大,(特别是快羽化的时候内脏呼吸器官比较难在水中呼吸)并且腹部的出水口张的很大,整个腹部在扩大和收缩的向水中汲取氧气,有些蜻蜓像闪蓝丽大蜻幼虫隐藏在泥土里边的身体使泥土也跟着在上下移动着,这个时候就可以判断它的位置了。白天几乎是闭合状态的,呼吸很慢。以头部朝上的位置,腮位于腹部末端,呈可压缩和舒张的条状物左右各一条(呈闪电型,z字型)。当水虿把水吸进腹部内完成气体交换(也就是吸进氧气时)腹部扩张,变大。腮向两边体侧张开,而把水排出去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腹部缩小,变长,腮也变长。而消化器官位于胸部下面,即腹部上面。
水虿的腮有两条平行于头胸部,从头胸部延伸到腹部的条状物。当延伸到腹部时,腮往两边扩散,看起来就像是上面细,下面宽的样子,有两个角向外展。尤其是刚蜕皮,身体呈透明状时就很明显。这两条粗壮类似于人类肺部的腮延伸到腹部时,就越变越细了,越来越小了,里边有无数的腮叶,呈网状物,就像是我们的肺,肺部的毛细血管越分越细。更像是树根那样子,直到末端,显得非常的细,数量很多,范围也很广,很利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当食物消化后会储存在消化器官内,一般过一天就可把粪便排出,当很久没吃东西时,消化管内呈黄色液体,有些呈红色液体,但是吃完食物后可呈黑色粪便堆积,这就要看水虿吃进什么食物而言,一般白色的鱼为白色粪便,蝌蚪为黑色,要看吃进的食物而言。水虿吃东西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部下面有两条黑色的管子,中间是消化管,当捕捉到猎物时时,就把食物咀嚼后吞进去,可以看到头部后面的食物沿着消化管流进腹部内。尤其是刚蜕皮后捕捉到猎物时吃食物最明显,因为蜕皮后颜色很浅。身体呈透明状。
水虿平时不喜活动,利用足缓慢爬行。在紧急时刻,蜻蜓的水虿会将腹部所吸的水猛得向后喷出,所产生的反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飞速移动以起到迅速避害的作用。(一般能把水喷出好几十厘米长)而豆娘的水虿则扭动腹部,尾鳃做桨以增加游泳的动力。
水虿可作为水污染程度的一种生物指标,有水虿生活指示该水域为轻度污染。
水虿的粪便:水虿的粪便通常是黑色的条状物,长椭圆形的。有时候是白色的,白中带黑,黑中带白。但是要看他们吃进去的食物而言,如果吃进去是蝌蚪的话,则是黑色的,如果是白色鱼的话则是白色的,当然黑白这两种颜色会相间在一起,水虿的粪便也是由他的腹部末端排出去的,在呼吸的时候,把出水口打开,粪便便就随着呼气排出去了。
国外玩赏蜻蜓者认为,饲养蜻蜓的成虫,不如饲养其稚虫---水虿好。饲养水虿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让其缺氧,其他问题都很容易解决。但是水虿的耐缺氧能力很好。
在水草繁茂、河流湍急的地方用纱网向底下有泥沙处铲铺水虿,也可以用筛子舀出底下沙泥筛捕,将捕到的水虿取回后放进饲养箱中饲养。
饲养箱用长60~70厘米、宽40~50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塑料箱制成。先在箱底填上经过清洗的沙子6~8厘米厚,加上10~12厘米深的河水,在沙中栽几棵水草或水藻。
沙子中再插上一块插花用的剑山,再在剑山上插上20~30厘米长的细竹及芦苇各1根,作水虿成熟时爬上去蜕皮之用。
最后通一台氧气虿在箱内水中,以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氧气,此时,放养2~3只水虿,每天换去3/4的污水,再投放一点红虫或游丝蚓、水蚤、小蝌蚪作为其食物。
当发现水虿已不吃食物,老是把头露出水面,就表明其羽化的时期临近了,即可开始注意观察。
饲养水虿可以详细的观察到其逐渐羽化的全部过程,既观赏到它的各种姿态,又可极大丰富自己的昆虫知识。
鬼蜻蜓体长可达10厘米,当它从眼前飞过时,能听见犹如轰炸机般轰隆隆的声音。
鬼蜻蜓体型巨大,脚上的刚毛就像铁钩子一样吓人。
鬼蜻蜓雄虫复眼绿色,额部上方与唇基各有一条黄斑,胸方有两条黄斑,侧面有两条大黄斑。雌虫体型较雄虫更大,腹部黄斑也较发达,翅基还有棕色斑纹。
猩红蜻蜓,全身几乎为鲜红色,腹部背面有一微细黑色线条,翅透明,基部有些许橙色。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猩红蜻蜓体长30~44毫米。颜色艳丽。雄虫复眼红色,胸部及腹部为鲜艳的的红色,此为命名的由来。腹部背面具一条不明显的纵向黑线,后翅翅基具褐色斑块,翅痣黄褐色。雌虫复眼上褐下灰蓝色,胸部及腹部黄褐色,腹背的黑线特别明显,后翅基具褐斑,翅痣黄褐色,老熟个体体色变为灰褐色。未熟雄近似雌虫,但可从腹末节的攫握器或尾毛分辨。
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跗节3节。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于中、低海拔地区,常栖息沼泽池塘,湖泊,水坑和流速缓慢的溪流。一般捕食蚊子、摇蚊和其他小昆虫,
例如苍蝇、蜜蜂、蝴蝶等,部分甚至捕食鱼类。常雌雄成群,在水边飞行,交尾后,雌虫产卵于水草中。
猩红蜻蜓一般都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区,比如水坝或沟渠比较多的地方。它的这种生活习性主要是因为它的繁殖方式所导致的,它繁殖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水,它的卵是要产在水中的,而卵的孵化、成长,以及成为一只正式的猩红蜻蜓以前,它都是在水中进行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猩红蜻蜓的捕食,猩红蜻蜓的捕食一般也都是在水面上进行的,因为那里有大量的昆虫供它们食用。
蜻蜓幼虫称水虿,蜻蜓的卵在刚孵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麼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
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
蜻蜓稚虫随着种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龄期,从8~16个龄期都有,整个稚虫其所需时间依照不同种类及季节而有所不同,从一个月到三、四年都有,蜻蜓稚虫都是水栖昆虫,尚无发现陆栖性种类。
水虿靠腹部内直肠鳃呼吸水中容氧,因此会藉著从尾端缓慢吸水、排水来呼吸,平常除六只脚可供爬行之外在紧急时刻则会则会将腹部所吸的水向后喷出,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快速移动以达避敌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虿为了避天敌以及捕食猎物,体色跟环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种保护色。栖息於溪流蜻蜓幼虫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栖息於静水域的种类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桩、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主食。稚虫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华娘、负子虫、龙虱等。
成虫期(羽化)
水虿经过多次蜕皮,成长到终龄稚虫,可以看到期胸部会有明显的翅芽,这是与其他龄期稚虫的一个简单的区别方法。通常蜻蜓的终龄稚虫会在羽化前几个小时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叶子、石块、围墙、桥墩等物体都可供蜻蜓稳定攀爬以进行羽化,大多数蜻蜓与夜晚羽化,少部分蜻蜓成员在清晨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通常体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强烈金属反光,等过一天之后,成虫体色就会加深,翅膀也会变硬且没有明显反光,未成熟的成虫要经一些日子才会变成刚羽化的蜻蜓,少则十日内,多则一、两个月以上,从未成熟到成熟过程外部型态上都会有差异,而且绝大都数蜻蜓的雌、雄虫在外观上也不一样,所以同一种蜻蜓成虫不论雌、雄或不同的生长时期会有很多不同外帽,这就是所谓的“多态型”。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药名】:赤蜻蛉
【拼音】:CHIQINGLING
【来源】:为蜻科动物赤蜻蛉的全体。
【功效】:益髓填精、清肺止咳。
【主治】: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遗精、阳痿等症。亦用治腰脚酸软、头晕眼花、耳聋、耳鸣等症。用于肺虚咳嗽、咽干、咽喉肿痛。
【性味归经】:甘、咸,平。入肺、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3一10只,研粉冲服。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晒干或烘干。
【拉丁名】:Crocothemis
servillia (Dru-ry)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文学名:北京大蜓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昆虫名,属蜻蜓目,
蜓科。分布在河北,山西,湖北,福建等。
额顶的T字型斑以及腹部鲜艳的蓝色斑纹。雌性2种色型,有同色型个体。
雄性腹长57mm,后翅长50mm,部下唇黄色,中叶端具黑缘;上唇黄色,具宽的黑色前缘;前唇基黄绿色,前缘中央淡褐;后唇基绿色,前缘两侧具很细的褐色缘;额绿色,上额具1黑色“T”形斑纹。胸部合胸背前方绿色,无斑纹,合胸侧面黄绿色,具黑色条纹,足黑色,翅透明,翅痣黄褐色。成虫后,未成熟的蜻蜓身体颜色呈现绿色,成熟后的蜻蜓身体呈现蓝色。
成年雄虫会在山间水草茂盛的溪流以及山区的小型静水池飞行。雄性有护卫产卵的习性。此种与同属的斑伟蜓以及常见的碧伟蜓都有迁飞的习性。在华北区以及东北的辽宁,5-8月可见;华南区则3-10月可见。现已知其另一亚种也在东南亚出没。
巨圆臀大蜓
昆虫名,为蜻蜓目,大蜓科(Cordulegasteridae)。
大型种,是中国最大的蜻蜓,也是世界上最大种类之一。
腹长80mm,后翅长63mm。雄虫腹长64mm,后翅长52mm。下唇黄褐色。上唇端半部黑色,基半部有两个方形黄斑。前唇基黑褐色,后唇基黄色。额黑色,复眼黑褐色。翅胸黑褐色,中胸前侧板有1黄色斑,中胸后侧板和后胸后侧板为黄色宽带。翅透明,翅基略呈淡黄色。足黑色。腹部黑褐色,每节具1黄色环斑。
上肛附器黑色,与第小腹节等长,下肛附器较上肛附器短。雌虫尾部附属器长10mm,黑色,硬锥状。
分布较广,见于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乃至全国各地都有。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蜻蜓,雄性身体红色,雌性则是黄色。雄性身体比雌性坚硬些,羽化后的黄蜻颜色很浅,雄性黄色,但是过短时间则变为深黄色接近红色,头部深红色。而雌性刚羽化时则是浅黄色,过段时间才会变成黄色。
中文学名:黄蜻
别称:小黄,马冷
界:动物界
通常在下雨前低飞,以捕捉空中的蚊子等害虫。接近黄昏时长成群结伴的在空中飞翔。喜欢傍晚喜欢停歇在植物上。本蜻蜓体型中等。翅膀和其他蜻蜓身体按比列比较起来,比较宽阔。尤其是下翅。粪便为黄色条状物。
成虫体长32-40毫米。身体赤黄至红色;头顶中央突起,顶端黄色,下方黑褐色,后头褐色。前胸黑褐,前叶上方和背板有白斑;合胸背前方赤褐,具细毛。翅透明,赤黄色;后翅臀域浅茶褐色。足黑色、腿节及前、中足胫节有黄色纹。腹部赤黄,第1腹节背板有黄色横斑,第4-10背板各具黑色斑一块。肛附器基部黑褐色,端部黑褐色。
黄蜻雄性胸部黄褐色,具黑色条纹;翅痣黄色;足黑色,具黄色条纹;腹部赤黄色,具黑褐色斑。
雌虫体色较浅。它体长50mm,翅展80mm。1-2年完成1代。成虫产卵于水草茎叶上,孵化后生活于水中。若(稚)虫以水中的蜉蝣生物及水生昆虫的幼龄虫体为食。成虫飞翔于空中,捕捉蚊、蝇等小型昆虫。
白尾灰蜻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白尾灰蜻雄虫胸部深褐色,背板中央具紧密连接的黄斑;翅透明,前缘脉即邻近翅脉黄色,M2脉强烈波状弯曲;
足黑色,具刺;腹部1~6节黄色,7~10节黑色,上肛附器白色。
雌虫体色发黄。它体长40毫米,翅展80毫米。
腹长33毫米,后翅长39毫米。雄虫灰白色,覆白色粉被。额黄色,头顶黑色。胸部背面具两条黑色条纹,胸侧各具3条黑色斜纹。翅脉和翅痣黑色,翅端带小的烟色斑。足黑色。腹背两侧具黑色纵纹,末端4节黑色,上肛附器白色。雌虫黄色,腹背具黑褐色不连续之黑褐斑,第7—9节几乎黑色,第10节白色。
白尾灰蜻雄虫胸部深褐色,背板中央具紧密连接的黄斑;翅透明,前缘脉即邻近翅脉黄色,M2脉强烈波状弯曲;
足黑色,具刺;腹部1~6节黄色,7~10节黑色,上肛附器白色。
雌虫体色发黄。它体长40毫米,翅展80毫米。
大团扇春蜓
大团扇春蜓,腹长将近60mm;雄虫胸部黄色,有黑色细条斑;腹部黑色,背面及侧面具有黄色斑,末端有一对扇片状的突起,其内侧为黄色;雌雄差异不大,但雌虫腹部黄色斑较发达。喜在湖泊、水塘等处循环飞行。
下层颏褐色;中叶黄色,具甚细褐色边缘;侧叶基片褐色,其基侧缘黄色,侧叶黄色,其内缘及末端黑色。下颚轴节基片褐色;轴节端片黄色,末缘褐色;茎节褐色,侧缘黄色甚细。颊下前片黑褐色。上颚外方褐色,基方具一甚大黄色斑点。上唇黄色,具甚细黑色边缘。前后唇基黄色,两者之间两端各具一条甚细黑线。额横纹甚阔,位于上额前方的一半,伸展至前额的上方。头顶黑色。后头黄色,具甚细黑色后头缘。后头的后方黄色。头壳的后方两侧各具一个黄色斑点,接近触眼后缘。前胸背板黄色,两侧各具一个半圆形斑点。
本属仅含一种,身体甚为粗大,下三角室仅含2室;中室列仅含两列翅室;臀圈3室;臀角并不突出,其两边所成的角度略呈钝角;腹部第8节背板侧缘极度扩大;阳茎中节约仅有柄节长度的一半;末节甚长,末端分为两叉,各分叉末端卷曲;无任何刺状构造。
大团扇春蜓与小团扇春蜓的区别:大团扇春蜓腹部末端的一对扇叶比较大,而小团扇的则比较小,并且大团扇春的六条腿比较粗,股节是黄色的胫节是黑色的,而小团扇的六条腿比较细,六条腿均为黑色。其余形态比较相似。
红蜻蜓,腹长约3厘米,后翅长约四厘米。成熟雄蜻蜓体色为朱红色,翅膀透明;雌虫则为黄色,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红蜻蜓主要出现在4-12月份,常在水域附近的草丛附近活动,是常见的蜻蜓之一。红蜻蜓是蜻蜓科赤蜻属的总称,有半黄赤蜻和夏赤蜻等约21种。这种蜻蜓雌性成虫和未成熟的雄性都是黄色的,但是雄性在成熟过程中就会慢慢“变色”,从黄色变成了红色。此前人们以为,这种性别的颜色差异是为了便于其繁殖时的辨识。
腹部长19~21mm。雄虫体色灰蓝色;胸部具微细黑斑;腹部後段具明显黑色斑纹。雌虫体色淡黄色,黑色斑纹和雄虫相近。未熟雄虫体色近似雌虫。
成虫出现於3至11月,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池塘、沼泽、水田等静水环境,而平地乡村或低山带之各处短草丛上也很容易发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险岛红色蜻蜓翅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