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历史学英语系跨专业考研研英语

400-050-3680
你当前的位置:
计算机跨专业历史学考研经验
凯程考研学员:侯同学经验分享
  一年多紧张的考研复习终于过去了,我有幸被J市的K大学录取。我想也许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是出于感激,二是想为历史学的光大尽绵薄之力。我主要想记下自己的一些经历,而并不奢望授人以渔。
  在此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是H省W市一所普通211大学的学生,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有幸被J市K大学的历史学院录取,方向是美国史。初试成绩总分为330,其中英语61,政治69,专业课200.
  一、考研缘起
  1.1走上考研之路
  我想复试时如果被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从小就热爱历史学&。对我来说也是如此,但并不太确切。事实上大学以前我对各科都有着几乎同样浓厚的兴趣,无论是物理、天文、生物、化学还是文学、哲学、历史和地理。如果一定要指出那时最感兴趣的,那恐怕是地理学。小学时我已经把世界地图背得滚瓜烂熟。直到高中我对历史学的兴趣才超过地理学,不过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学名著比地理学名著更易获得。
  高二分文理科时,我选了理科。这个过程中家人的压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失误。尽管那时我的史地成绩常接近满分,但理科成绩也并不逊色。我对各科都有着淳朴的爱好,自以为每门学科我都能学好,于是最终我只好用硬币做出决定。或许那时我真的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一个抉择可能决定终生,正如蝴蝶效应那样,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导致结果天壤之别。
  后来进入W省H市的Z大学,专业是计算机。这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实际上当初的第一志愿是该校最好的也是我极感兴趣的专业。计算机这个选择只是我填报志愿时设计的一张安全网:既然学不到最好的就要学最热门的&&为将来就业计。后来证明我对计算机专业也有浓厚的兴趣,成绩算中上等,但不幸的是我更重理论,特别是对计算机哲学或文化的思辨。这对强调实践的计算机学习简直是灾难。然而更大的悲剧是,身在计算机系,历史学却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对我来说,似乎不能做自己最喜欢的是几乎就意味着痛苦。
  刚上大学时,历史学似乎已上升为我最大的爱好。记得入学后不久我就宣称希望将来能学历史。遗憾的是这个志向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竟被淡忘了。只到二年级下学期快结束时,L同学突然问起我是不是还要学历史。当时我确实茫然失措了。那时我虽未失去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但也不再想起曾经的&豪言壮语&。后来我把此事告诉了Y同学,她鼓励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我想如果当初没有她们两位的提醒和鼓励,我很可能不会有今日的成功。自那以后,我就踏上了考历史学的道路。
  1.2我的大学
  这里我想简要地说说我的Z大学。这是一所普通的211大学,特色很鲜明,以至于她的大多数学子都为此苦恼不堪。还好我似乎从未介意过。Z大学有大而美丽的校园,这可能是W市各大高校的最大特点了。这一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惟有如此我才不会感到压抑和拘束,而且还能充分发展自己对自行车运动的爱好。Z大学的其他部门我都没太大好感,但唯有她的图书馆我一直心存感激,它的服务确实不错而且为我的考研提供了不少帮助。
  二、初试准备
  2.1考研目标
  2.1.1最高目标
  决定跨专业考研后,我就制定了高低两个目标。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想希望在史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应该都会视司马迁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史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也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我想研究历史,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兴趣,二是期望成功。这两个几乎缺一不可。第一个不必多说。可是如果仅有兴趣或许我也能坚持下去,但是绝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也决不希望自己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我相信期望成功的人有三种:爱权、爱财和爱名。
  对于前两者我可以毫不在乎,但对最后一个的渴望几乎是歇斯底里的。我希望自己能名传后世,就像伟大的数学家柯西在弥留之际所言&人们去了,但他们的功绩留下了&(原话:His&last&words&were,&&Men&pass&away&but&their&deeds&abide.&)这种追求也使得我现在的一点成绩变得微不足道。此时我的恐惧甚至远远大于喜悦,我不知道自己三年后乃至这一辈子能在哪里。如果读了三年或更长的时间而自己仍然无所成就,那此前获得的一切也就毫无价值而我也会非常痛苦。当然我也非常清楚现在早已不是英雄的时代。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如兰克、布罗代尔者也远不能达到司马迁、希罗多德那样的知名度,况且历史学早已不是当年的显学。然而我也绝非完全功利的,毕竟仅凭兴趣我也能生存下去。
  所以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无论命运如何。为了这些追求,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决不抱怨。就像那些伟大的名字,如伽罗瓦、梵高、莫扎特等,我钦佩他们惊世的才华,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决不认为应该为其不幸的人生打抱不平,因为那些不幸相对于他们的成就和名声而言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2.1.2报考学校
  当然上述最高目标是遥远而空泛的。毕竟首先我得踏进历史学的门槛,还要给我身边的人一个交代(至少从经济上说),正如切格瓦拉所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最初我只让两三个人知道自己的决定,不然很可能在那些关心我的人中间引起轩然大波。当然我丝毫无意于欺骗别人,只是尽可能保持低调。我知道必须用结果来说服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果远比过程重要。所以最初我选了J大学,就因为她那毫无异议的(至少在大多数人看了)名气和实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目标信心十足,虽然我的背景和实力看起来似乎很单薄。可是到9月,我发现该校的招生简章上似乎明确要求提交论文。我不清楚这项要求究竟有多严格,但是当时我已没心思去准备一篇令自己满意的论文了。犹豫再三,最终到报名的时候,我把目标改为K大学。实际上K大学是我当初的第一候选目标,她的历史学实力据说仅次于J大学,而且名气也不错。我想这个大学或许也能说服我身边的人。现在我也并不为此决定感到遗憾。虽然现在看来我很可能有实力考上J大学,但这样做的风险显然太大。在把目标定的尽可能高的同时我必须保证能考上,因为失败几乎就意味着这四年一无所得(虽然我的计算机学的还可以,但由于把大量课余时间花在考研上以致实践能力不足),甚至到现在一想到失败的可能我就感到后怕。
  2.1.3研究方向
  至于研究方向我选的是美国史。实际上我对历史学的每个分支都有几乎同等的兴趣。甚至是一般人避之不及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地理学,我也非常喜欢。最终选了美国史,主要是因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然美国的影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最初我的选择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因为我认为这个方向很有现实感。可惜的是,招生简章上并没有这个选项,而我又不愿选世界近现代史,因为我觉得那是个大杂烩。当然我知道在中国研究世界史是成本极高。史料匮乏、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困难,更严重的是世界史在中国史学的地位似乎不高,名家也极少。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还要继续做基础性的工作。现在我甚至想转方向。我突然发现研究中国近代(这里指晚明至今)史好像很有价值。一方面这个方向文献丰富,入门较易,而且很有现实感,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中国似乎越来越开放,历史与政治进一步分离的可能性在加大。但我不知道将来学校是否允许。显然同时研究两个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也知道做学术贵在执着和专一。所以我觉得谨慎的选择实在太重要了,很可能它就决定自己的终生。
  2.1.4分数期望
  除了报考学校和研究方向以外,我还对自己的成绩做了预期。当决定考研时,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考纲和真题。我发现这些对我来说并不难。等把11本书看完第一遍后,也就是第二年3月份,我又做了英语和专业课真题(当然只是初略的做了一下)。这时我把自己的分数期望定为总分400分,其中政治和英语各75分,专业课250分。后来我又根据复习的实际情况就把这些分数细化了。英语:完形填空错误不超过2分,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的错误总共不得超过8分,翻译错误不得超过3分,作文失分不得超过12分。政治:单选失分不得超过2分,多选失分不得超过6分,分析题不允许出现没有背到或不能理解的情况。专业课:选择题至多错2个(4分),名词解释、分析题和简答题绝对不允许出现完全没见过的情况,而且要尽量回答全面。这些目标初试前我不曾怀疑过,因为平时的练习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和当初一样,现在看来这些分数也不是遥不可及。
  2.1.5对目标的评价
  当然,当初做出这些看似很高的目标,我内心里也并非完全没有犹豫。但是三个因素使我坚持了下来。一是坚定的信念,因为我必须考上,而且不能随便为之。二是自身的能力。由于我没有普通(相对大师而言)的参照物(我周围,也许是整个学校,没有一个考历史的)所以很难判断自己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唯一的对照就是论坛上的那些研友和学长们。到9月时,我感觉自己已超过论坛上绝大多数考研的人。10月份看了一个考南京大学的前辈的经历,我甚至觉得自己当时已有能力考上那所学校了。虽然在心底里我一直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怀有深深的忧虑,不过还好这几乎没有影响到我的决心和复习计划。三是勤奋。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而且幸运的是历史学不像数学或哲学那样需要天赋才能入门。也许我没有足够的天才,不过我自信靠勤奋能够有所弥补。
  在实现上述目标时,我从未打算放弃学习计算机。我虽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是行动),但决不愿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我觉得自己情感上是理想主义的,而理智上却是极端现实主义的;我不允许情感和理智相互混淆。当然两头下注的愿望最终并未完全实现,毕竟我远不是达芬奇或莱布尼茨。
  2.2日常安排
  首先说说自己的某些个性特点。我觉得自己的性格与马克斯韦伯笔下清教徒的性格很相似。理性、坚定、效率、勤奋等都是我非常看重的品质。我认为劳动和创造要远重于享受,我倾向于苦行;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做太愚蠢,但我并不觉得,价值观不同而已。所以过去一年多的经历对我来说算不上挑战。
  原则上我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不少于14个小时:每天6点以前起床(5月至9月是五点半起床),晚上23点睡觉,所以除去三餐一个小时和午睡半小时以及其他零碎开销,至少还有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三年级学习负担很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平均下来每天可能只有6小时。大三我已经把所有大四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都提前修完了,所以7月以后我就能保证每天学习14个小时。
  9月以前我只复习英语和专业课,6点至8点背英语单词(6点半到自习室,实际上有效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8点至14点全用来复习历史(包括午餐和午睡),14点至18点(包括晚餐)复习英语,18点至22点复习历史(其中两小时用于阅读历史名著),22点回到寝室,然后写日记。长时间的复习一门课一般不会让我感到疲倦,我不喜欢不断地转换目标。
9月份加入了政治复习,但我一点也不想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一开始我就选择了报凯程的辅导班,老师都有多年考研辅导经验,在把握命题和预测命题上很有经验。这就为我节约了大量的复习时间。
  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专业课时间几乎占去了一半的时间,英语占用了5小时,政治不到2小时。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我觉得专业课得分能力最强,英语水平提升慢而且各人之间的分数差异不太大。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英语不算差(考试分数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为了得到75以上的分数,(我以为这样可以增加复试的筹码,毕竟是要学世界史的)还是花了很大的精力。至于政治,我觉得很简单并且极无聊,理解不是问题,只要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一分钟也不愿多给。我最终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许不超过250个小时。
  现在看来上述安排基本上还是有效的,至于它是不是高效的我就不知道了。在历史和英语上花了大量时间,最终还是学了许多实质性的东西。至于政治,我只想应付一下算了。另外,可以说我的毅力是很坚强的。早起是我的强项,我确信大学四年我没睡过几天懒觉。我似乎没有一天放松过,从国庆节到报名之间的40天我没出过校门。W市的天气似乎对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这里夏天酷热,有三四个月几乎每天都会超过35度,更严重的是,多数地方没装空调,而电扇几乎不能起任何作用。冬天则常降到零度以下,而且绝大多数地方至今没有暖气,自习室简直就像冰窖。不过我似乎很容易忍受。整个暑假我都是在学校最简陋的(可能也是最适合考研复习的)自习室度过的,一早上几乎就大汗淋漓,以致坐着就不敢动弹,笔记本的纸都被汗水浸透。冬天还算暖和,但12月份还是不好受,尤其是在长期坐着不动的情况下。我写这些并不是想表明自己有多厉害。相反我倒认为这点考验与古人的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2.3初试用书
  与复习及考试一样,我选用辅导书的原则还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收集专业课辅导书更是不遗余力。这主要是因为我害怕漏掉知识点和担心训练不够。虽然我的精力还能应付这一大堆书,但现在看来效率并不高,而且浪费了很多金钱。W市的高校和书店很多,所以我的绝大部分辅导书就是在本地买的,少数来自网上书店。我只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评论所用书是不是好的,而不能判定它们是不是更好的或最好的。
 2.3.1专业课教材
  我用的专业课教材主要是所谓的11本书,没有买任何专业课笔记。
  1.《世界史》&六卷本&第二版&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的世界史复习几乎全靠这套书了,据我所知多数研友用的都是它。但好像并不能覆盖所有的考点,比如说08年真题中的&雷福斯事件&就没有。有人说它太细以致无法记忆和整体把握,但这对我似乎不成问题,我觉得看了两遍后就有非常清晰的印象。可能我的记忆力较强,几乎大多数事件我都能记住准确的日期。书中的每个字我都看过,甚至包括中国、安息和古代非洲等内容。我复习时把重点放在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列强上,不过其他方面并未完全忽略,至少考到时我不会担心。
  2.《中国古代史》&上下两册&新版&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
  这两本书似乎还比较详细,但也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如07年的&夷陵之战&书中为&V亭之战&。
  3.《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中华书局
  很好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了,非常全面。
  4.《中国现代史》&两卷&第二版&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价同前书。不过这些书都很枯燥,反正我看着很痛苦。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只浏览过一遍,内容与《中国现代史》下卷近似。
  6.《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出版社
  7.《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面两本书编的还好,我买原只为了补充那六本书,但最终只把前一本浏览了一下而已,浪费了很多钱。
  2.4各科准备
  首先强调一下我复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还有一条原则是&决不仅仅为了考试&,复习中我的许多行为也与此紧密相关。
  2.4.1专业课复习
  虽然大二下学期就决定跨专业考研,但那时我对考研并无确切的认识,并且以为时间还早。二年级的整个暑假我看了十几本书,但只有两三本与历史直接相关。只到9月份我才正式开始了解考研的流程。这里要感谢C君,他那时正在紧张地进行考研复习,便向我提供了考研的一些入门信息,借此我才对考研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随后我又上网,花了许多天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各种考研论坛、考研资料、门户网站以及学校情况等。那时我知道了所谓的11本书,然后在9月底试着买了吴于廑《世界史》的近代史两册。由于大三上学期时间极紧(我有近二十门课程,而且多为计算机核心课程),所以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把那两本书看完。
  然后我就做了第一个专业课的考研计划:开学之前把11本书看完,暑假之前再看两遍,还要尽可能的收集名词解释、分析题和简答题,暑假及以后的时间主要用于练习,同时平均每周看一本历史名著。这个计划很粗糙,未细化,而且没有太大的预见性。这主要因为刚入门时我对各种情况了解太少。结果由于自习的时间太少,直到开学后一个多月我才匆匆看完那11本书。(这个阶段我几乎未复习英语)而且看的过程中,除了在书上做了一些记号外,几乎未作任何笔记,这是因为我觉得做笔记进度太慢,而且那时我也很急躁。糟糕的是,看完第一遍后我感觉很沮丧,发现看过的东西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所以我就更着急了。
  3月底我制定了第二个计划。它维持了第一个计划的目标,但对进度实行了量化,同时考虑到了英语的复习计划。那时我估计还有接近4000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后来证明只有3400小时),分给历史一半的时间,政治300小时,剩下的全给英语。我估计自己一小时能看30页的教材,11本书能在两个月内(200小时)看完。但是后来这个计划也远未完成。一方面,大三下学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课程比上学期略少但更难,我还把所有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提前修完了。另一方面,实际上我看教材的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20页,这主要因为我非常担心有所遗漏以至于想把全部内容都尽量记住,而且这时我还担心仅仅看书可能仍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就强烈感到应该做一些笔记。这些笔记包括读书感悟和收集的大量的名词、分析题和简答题。我曾打算找出答案,但当时我所知太有限以致进度缓慢,所以很快放弃了。到7月底我至少收集了(主要从那六本书、历史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分卷上)6000个名词还有几百道大题。
  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能覆盖所有的考试内容,而且认为在后来的复习中会有用。但后来的情况却是那些东西全被我扔到一边了,因为我的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辅导书上去了。不过那些工夫也没有全部白费,至少我对那些名词和答题都有了一定的印象,考试时不可能出现一无所知的情况。后来又遇到了毕业实习,耽误了许多天,以致只到7月31号才看完第二遍。这个结果远远落后于当初的计划。这样在10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把教材看了两遍之外,我感觉自己好像没有得到任何看得见的成果。不过后来证明,情况并不如此悲观。也许我的记忆力真的如周围同学所说的那样强大;我并不看重这一点,相反更为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管怎样,进入下一阶段复习后,我发现自己突然轻松了许多,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曾经看过的东西都成了一种潜意识。
  8月1日我重新制定了计划。8、9、10这三个月进行第二阶段复习,这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扩大知识面,把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囊括无遗,而且应该做到选择题尽可能不错,名词解释和答题要尽可能回答完整,不允许出现完全不会做的情况。11和12月进行最后一轮复习。这个阶段要回归教材,把教材再仔细看一边,查漏补缺;而更重要的工作是把重难点找出来,做好笔记,以利于背诵。1月份的10天用于调整心态。后来我的复习基本就是按这个计划进行的。
  8月1日进入第二轮复习,以辅导书为中心。指导思想还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也就是每一分都不应失掉。前四十天我同时看那两本书,每一行都仔细看到。这时理解对我来说已完全不是问题。我还是嫌进度太慢,所以不愿做笔记,而只是用三种颜色的笔划出我自认为的重点。我觉得做记号能促进我的记忆,而且回头看的话只需注意所划的重点。(不过后来我却没有兴趣再看第二遍了。)到9月12日,终于把这1200多页的大书看完了。这是头脑中原有的阴云似乎都散开了,我对整个历史在整体和细节上都有了可靠的把握,信心自然也增加了。与论坛上许多研友的情况对比之后,我怀疑自己已经比他们中的大多数高出许多。当然由于缺少真实的参照,我一直不能确定自身的实力,还好这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然后我又看了四本辅导书。这时我的吸收速度很快,各种题目,尤其是选择题,看过之后就不会忘。选择题我基本能保证错误率在10%左右,名词和大题我只是看而已,并不仔细做。这一轮复习下来,我相信自己已有能力立即参加考试了。
  11月进入最后阶段。我把11本教材仔细地看了一遍,想加强整体理解和确保选择题完全无误。不过更重要的工作是摘录并背诵重点。虽然我已经能够答题了,但为了尽可能获得高分,我觉得仅在头脑中有个印象还是不够的,必须动手写点东西。我首先确定了十几条原则(如,国际工运史、苏联史、1950后的世界和中国史、世界和中国上古史比重很小,至少不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当然它们绝不是普遍有效的而且风险很大,但我为了减小工作量和突出重点就不得不这样做。我把自认为重要的名词解释和大题列出来,然后严格按照考试答题要求(我自认为的)给出尽可能全面准确的答案。为了减小书写量,我只记下答案的关键词。对我来说,只要加上一些修饰语,就可得到完整的答案。尽管如此,书写量也不小,平均每个名词解释就有200余字(扩充后超过400字),而大题字数更多。
  结果两个月里(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我摘录了十几万字,常常累的笔都抓不住。另外,从一大堆资料中总结出重点是很困难的事。记得5月份我曾打算做上述工作,但那时我远未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以致面对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尽相同的解释,完全不知如何取舍。到11月份这种困难已基本消失来了。我把上十本参考资料堆在狭窄的桌面上相互参考,总结出自认为全面准确的答案。一开始进度较慢,用了二十天才复习完世界近代史。然后速度就加快了,世界现代史用了5天,世界古代史10天,中国古代史16天,中国近代史3天,中国现代史5天。摘录的同时我每天还抽出一小时来记忆。由于只记下了关键词,背诵的时候就要填充材料。我花这么大的气力不是为了押题,因为我既没有那种能力,也从不愿投机取巧,而是想得尽可能高的分。不过最终我还是撞对的几题:如告缗、官督商办、拿破仑法典、玫瑰战争、宋代官制、基督教演变、西葡盛衰原因等。
  1月份进入调整阶段。虽曰调整,但实际上每天我都焦躁不安。一方面,由于原来并没有详细规定这十天干什么,所以就啥都不相做;另一方面又担心准备不足。我只好把金圣才那本书剩下的六套题浏览的一下。我原以为最后十天会很快过去,但实际上很痛苦。
  然而,不管怎么样最后我还是收获了成功,我还是以不错的成绩在我喜欢的历史学领域继续深造下去。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都现在的我最好的回报。我感谢自己的选择,感谢凯程培训班的各位老师,感谢站在此时此地回望这段经历的那种自豪和满足!我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发布与修改日期:
责任编辑:凯程
2019考研群:
2019考研公共课群:
2018考研复试群:
2019金融硕士考研群:
2019金融硕士考研群:
五道口考研群:
2019北大经院金融硕士考研:
2019人大金融硕士考研:
2019贸大金融硕士考研:
2019中财金融硕士考研群:
2019MPACC考研群:
2019会计专硕群:
2019中传考研群:
2019中传艺术硕士MFA考研:
2019中传新闻传播MJC群:
2019名校法学考研群:
2019名校法硕考研群:
2019翻译硕士考研:
2019教育专硕群:
2019教育学考研群:8192231
2019经济学考研群:
2019医学考研qq群:
凯程良心考研指导视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400-050-3680
QQ服务号:
在线客服:等级:书童 |
热门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跨专业考研历史专业经验之我谈
来源:233网校&&日&&&【学而优则进,233网校以成!】&&
已有1625人加入
  08年的考研也快过去大半年了,忍不住想和大家谈谈如何复习历史专业课。   首先我本科不是学历史的,本科毕业也很多年了,当然我工作也和历史无关的,进入大学和工作后基本就没接触过历史的书籍了。为什么考历史研究生呢?是因为刚知道它全国统考了,这样我考名校的机会就比较大了。   我今年政治考了80分,英语61,历史209分,考上了南京大学。成绩在南大只能算是中等,好乃算过了线。我历史从去年9月底才开始复习的,大体算下,大概用了110天的样子。看了很多人的总结,认为统考历史最重要的是看那11本书,我不敢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我连11本书都没凑齐,我只有5本(中国近现代,世界近代史),后来又借人家的看了下。总之11本连翻一遍都没有,当然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算是认真的看了一遍,其他那些只是草草看了下。   看到上边的可能很多人说我吹牛了,我可以说我没有骗大家。就今年历史统考题,几乎所有题都能从书上找到答案,所以有些人说看书是王道。但我想问下,即使你把书看上4遍,你能背下不,或者退一步说,内容你都能记住吗?正常情况下,认真看完这11本书至少需要一个半月吧,而且看了世界史又忘了中国史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跨专业的,在大概熟悉了历史的体系后,就应该把书抛一边了,重点看辅导题,这样才是直奔考试,省时省力的。   现在说说我的复习体会吧,希望对09考研的能有帮助吧:   1.我从9月底开始复习历史,首先买了本高教出的一本大纲,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看了一遍,对历史的体系算是了解了,但这本书过于浅显,内容不偏,所以只能用来熟悉体系,了解到历史重点   2.随后我又买了本北大出版社的**教育《历史基础2000题》,这本书内容要比上本偏多了,感觉是以前名校历年考题的大杂烩。这本书在11月中旬报完名后看完的,这时对考历史胸有成竹了,以为有了这本就没任何问题了。   3.无意在书店又发现了本北师大出的书,一本是历史学基础,一本是配套习题吧。感觉两本都相当不错,但这时是没时间再看北师历史学基础了,于是只买了配套习题。这时我北大那本开始看第2遍,北师这套题同时进行。看了北师这套后,感觉又补充了很多东西,幸亏没只看北大那本2000题。在11月底12月初便看完了。   4.在12月初时感觉很自信了,但心里还有些不放心,因为那11本书还没看呢。想想还是看看塌实点吧。于是在重点继续看北大那2000题和北师习题时,顺便带着看了那些教材。刚开始还认真点,后来就不耐烦的只是翻翻了。在圣诞节后,北大那本第三遍也看完了,北师第2遍也看完了(看第2遍速度明显快多了)   5.进入1月我又买了本中国石化出版社的金圣才的理论热点这本书,前边的他的理论热点我没看,只是把后半部分的题看了一遍。他的题偏的离谱,本来都不想看的,后来还是勉强看了一遍。很幸运,就是在他这本有德雷福事件,我看了,我会做,嘿嘿,有点幸运。1月份就是把自己买的这些辅导书,想到哪就翻翻,加深印象   总结下,今年8道名词解释,在我的辅导书中6道(除了少年中国学会西南联大没有,当然西南联合大学就是个常识,学历史的这个不知道就不要学了)。当然这7道名词解释我都会。当然大题在我的辅导书上也基本都涉及到了。考完后,我感觉我赌辅导书,放弃课本是非常正确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在3个多月时间复习成功的原因吧。还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跨专业考历史的千万不要怕那些科班学历史的。他们中的大多数4年历史学的都不咋样,南大复试时接触几个科班,感觉他们基础一点都不扎实,无非是准备时间长而已。要知道那些普通师范的历史系学生,有绝大多数是被调剂到历史专业学习的,有兴趣的及少数吧。如果你高中历史基础不错,别怕,放心去准备,一定可以成功的。  希望我的一点经验可以对大家有些帮助吧!
来源:233网校-责编:dxy
6月1日 23:19
我想问一下,我是在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没有必要考研?
4月21日 14:11
&&&&& 为了帮助考生全面系统的备考,...
4月15日 13:11
我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我想报考福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生,是否可以,还有初试考什么,...
3月25日 9:32
&&&&& 今日,教育部公布《2014年...
3月19日 11:19
233网校首发:2014年考研国家分数线  34所自划线高校2014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已全部...
3月19日 10:2
2014考研国家线已经公布,233网校预祝广大考生顺利上线。为了考生更方便的获取考研调剂信...
3月18日 10:47
近日,全国34所自划线高校复试分数线已陆续公布(中山大学3月17日以后),网友们开始关注2...
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免费文件类型:
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免费状态:进行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学专业英语新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