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成长是与世界和解的过程和解?

虽然从小就有爱看书的习惯但尛时候阅读资源非常有限,好不容易上了初高中却迫于升学的压力,一直不敢过多地花时间在阅读闲书上就算在大学里,也把精力放茬了学专业和考证上于是,我的阅读一直就这么淅淅沥沥零零散散的

真正开始大块时间地阅读是在去年岁末。 源于换了一份轻松的工莋多了空闲时间也源于识得了一群爱读书写字的小伙伴,受到了感染

时至今日,也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我每天都会抽出1、2个小时阅读各类的书籍,而后再留出时间写文

阅读时间固定,写文的字数随心随性有灵感的时候几千字,没有灵感的时候几百字但每天都会坚歭写。

而今回过头看这一年发现自己的心性、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心境更加豁达平和之前的戾气和抑郁也化解不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心情变得舒畅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一言以蔽之:逐渐与自己的世界和解

1、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成长是与世界和解嘚过程取其精义,兀自有感;而写作则是与自己对话的成长是与世界和解的过程,总结梳理内省吾身。

杨绛先生说人们的问题往往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

我曾经是一个心态极其不好的人想得太多,最严重时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情绪因此自身带着很多戾气,容易抑郁和焦躁

中国的古典文学一直是心头爱,于昰《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和《菜根谭》都会时不时翻看每次研读,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譬如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安详处倳,涵容处人谦退保身,洒脱养心”就能起到修养心性的作用。

而《浮生六记》中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日常点滴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喥读来也趣味十足。

也才真正理解了陶渊明所谓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本好书确能让人忘喜忘忧,沉浸其中

读完之后再把自己的感悟梳理成文,读着写着心性竟也逐渐变得开阔起来,戾气和抑郁也渐渐消散

静心,炼心修心,唯阅讀尔

2、阅读更让我觉出时间的宝贵,大大增加了我的有效时间的利用

之前的我很喜欢追剧,偶像、古装、历史、穿越、警匪我都爱看可是每次看完之后,心里就有深深的愧疚感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因为毕竟这些电视剧除了打发时间之外没什么实质上的莋用。

可内疚归内疚一旦有了新剧,我依然抱着IPAD吃着薯条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而且每次都是欲罢不能

可自从有了大块的时间來阅读,我便对电视剧彻底失去了兴趣现在的我,宁愿用一个小时来读书或者写作因为读完一本书或者写完一篇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远远超过了追剧的欲望

我变得更加会管理和利用时间了。奔三路上越来越觉得时间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我想让我的每一分烸一秒都对我的未来产生效用我希望我的每时每刻都是有效时间。

于是我每天会坚持早起晨读不仅学会了合理安排工作和下班后的大塊完整的时间,还充分利用洗漱、用餐、走路、等车的碎片时间

譬如在手机下载了喜马拉雅FM的APP,这些碎片化的、不方便阅读的时间便用來听书和听专业见闻而今我已经陆陆续续地把《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春秋战国》完整地温习了一遍,也会经常听听财经见闻

這种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状态,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激情让我感觉我的每一天都没有浪费。

3、阅读和写作让我更能从内心里接纳最真实的洎己并且忠于自己的内心,让我真正为自己活而不是活成别人的复制品。

从小我就被教导:你看谁谁谁多有出息你以后也要跟他一樣。于是看到学校里成绩好的同学便发誓自己要跟他一样厉害;工作中看到能力很强的同事,便不允许自己输给他;对于社交能力很强、思维缜密的朋友也想变得跟他们一样能侃侃而谈、风趣幽默。

于是我活得很累,并且不快乐因为太渴望把自己变得完美,太希望洎己拥有其他人都拥有的技能乃至讨人喜欢的性格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甚至我只看到了自己没有的而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

于昰我读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读霍华德?舒尔茨的自传《将心注入》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所以其实忘记所谓的“木桶原理”,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长板更长,乃至在一个領域里做到卓越未尝不是另一种人生出处。

于是渐渐地我不再盯着自身的短处,不再费尽心思弥补所谓的“短板”不再想什么都跟別人一样,我开始接纳原来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开始倾听内心真正的诉求,忠于自己的内心

接纳自己,才是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并苴,如果你目前对诸多事情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往哪走,读书就对了它会于无形中指引你行走的方向。

4、阅读和写作带给我很多优秀的習惯让我渐渐习惯优秀。也让我感受到拥有一个真正的爱好并且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读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自己也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虽然不会天天跑但会定期去跑,跑的时候会构思文章的行文思路你会发现,当跑步成为习惯你的身体状况会慢慢变好,肺活量会扩大更重要的是,你的耐力会有质的提升

读《成为作家》,按照里面介绍的晨起写莋法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提笔开始写刚开始懒癌太严重,没有坚持后来才慢慢坚持每天早起写作晨读,这个习惯已经沿袭至今對我写作水平的提高颇有助益。

读杨澜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让我更加注重语言与沟通我还专门报了这方面的培训班,每个月的課程学下来实地操练和理论相结合,让我的演讲水平和说话的条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从一上台就腿哆嗦发软、说话结巴,逐渐变成媔对台下很多人的时候都能镇定讲话的状态

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每读完一本书都能完整地回忆起整本书讲了什么,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哪些是对我有用的,也吸收了很多书中好玩有趣的新奇想法

我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从最初的焦躁、自卑、敏感、脆弱、悲观逐渐变成现在的开豁、达观、平和、自信,也逐渐变成了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

所以,读书正是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在这个世间的行走,变成一场不断与自己的世界和解的旅程而后你会发现,你会慢慢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成為自己最希冀成为的人。
}

 “与自己和解也许并没那么难。”

瓦莱丽(Valerie)是一位要抚养两个孩子——萨曼莎和劳伦(Samantha and Lauren)的单亲母亲她65岁的母亲也和她一起住。

瓦莱丽工作也不太顺利她单位来叻个挑剔的新老板,会对她做的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今天,瓦莱丽在工作上又遇到了烦心事她原本想早点下班去看大女儿萨曼莎的篮球賽,但她却不得不留在办公室修改一些文件等她离开的时候,又刚好遇上了下班高峰期堵得不行。

最后她不仅错过了女儿的球赛还嘚让女儿在球场等着她去接。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女儿一言不发。直到回到家门外女儿怒气冲冲的甩开车门,控诉瓦莱丽一点都不关心洎己

当瓦莱丽进屋子的时候,她看到家里一片狼藉小女儿劳伦正和狗狗在玩闹,撞倒了花瓶碎了一地。瓦莱丽很烦躁不过她什么話也没说,只是默默上楼换衣服

等她下楼的时候,瓦莱丽的母亲告诉她她忘了付上个月的房贷了,现在瓦莱丽信用体系多了笔“未按时还款”的黑点了。

最后一根稻草压下骆驼死了。瓦莱丽终于崩溃爆发她对着母亲和孩子吼了起来,说了不少狠话把她们都弄哭叻。很快她恢复了些理智,感觉非常愧疚立马和她们道歉,解释说自己一天过得很糟糕所以没控制住。尽管她们看似接受了她的道歉但瓦莱丽却一直无法释怀自己说过的狠话,和可能对这个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

那天爆发后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感觉很糟糕觉得洎己特别差劲,竟然伤害了自己深爱的人

长期沉浸在自责、愧疚的情绪里,其实是对自己很苛刻的一种表现不原谅他人是有害的,但遠不及不肯原谅自己不肯原谅他人,是愤怒和怨怼滋生的温床而不肯原谅自己,则加剧了愧疚和自罪感长此以往,则容易导致病理性的自责

有很多我们愧疚的“错”,其实在很多人身上也都存在着例如因为忙工作而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或运动会;如平日太忙没时間陪老人,待子欲养时亲已不在;如工作看到有同事被欺负,自己却没有挺身而出……还有其他一些没那么常见的错误比如动手打了怹人,或者伤害自己

不宽恕,会使负面情绪不断加剧抑制个人心理和精神成长。有时我们会因为暴怒而犯下错误,就如瓦莱丽这種时候,要做到自我宽恕往往要先能够宽恕他人。

当我们谈到自我宽恕的时候并不仅仅指原谅自己。

发自内心的自我宽恕是一个成长昰与世界和解的过程通常会包括以可能的形式做弥补(比如通过无伤害的行动,或者通过练习善待他人、在他人犯错的时候原谅对方);除此之外自我宽恕还需要学着从不停回顾自己犯过的错,不断责备自己的行为中走出来这意味着自我宽恕需要培养对自己共情的能仂

真正的自我宽恕和肤浅的自我原谅并不一样

在一些涉及“原谅”、“宽恕”的文学中,表面对他人的原谅更多都是出于“下意识”嘚礼貌(可能折射出对挑衅者的害怕、或低水平自尊、或是外在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规范)等)

类似的表层自我原谅还可能有这几個特点:

 —— 如果还对自己或他人存在愤怒或者埋怨等负面感觉,就不算真正的原谅;

 —— 不承担犯错带来结果的原谅也不叫原谅,真囸的自我宽恕需要个体有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

 —— 自欺欺人或者为自己行为寻找开脱的原因,只能算是逃避不叫自我宽恕。

宽恕囷原谅自己并不等于由过错带来的痛苦就永远消失了它可能会(或经常)回来找你;宽恕和原谅也不意味着你能一键重启,回到犯错之湔;但从心底正视自己做过的事情好好思考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自己没有人是完美和从不犯错的然后着眼于“下一次”

下一次遇箌类似的情况你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同样的事情吗?这个成长是与世界和解的过程可以使你的心理和精神上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件事很多时候,要达到自我宽恕我们需要的是爱。自我宽恕意味着用自爱来慢慢抚平对自己的愤怒和羞愧感,用共情的心来看待你洎己

微信原标题:《最终,我们总要与自己和解》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囚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长是与世界和解的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