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说审计证据的作用是数量越多越好,为什

查看: 9620|回复: 29
[经验] 我在四大做审计学到的技能(转帖)-视野职业规划板转过来的,觉得不错
历届活动视频回放
一年内免费直播参加
国际大牌证书助您逆袭成功
升职加薪踏上快车道
第四届管理会计高峰论坛预定通道!
CMA获得政府及各大企业集团一致推荐
 &1&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 &2&用数字说话 &3&做事要留证据 &4&简明、清晰地表达观点 &5&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 &6&用二元表格传递大量信息 。
  作者说的上述几点在其他工作中也可以学到,只是在审计尤其是比较规范的审计机构更容易学到---前提你是有心人。工作中的收入有两类:现金收入是最明显的,但技能提升、知识的沉淀、人生的历练这些非现金收入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中能学到的不止是这六点,但重要的是你是一个能从和喜欢从工作中总结提高的人。
 这是一篇很老的贴了,但我是第一次看到。迄今仍旧不过时。从内容看,应该是05年初的文章,也不知道原作者是谁,如果谁知道告诉我来补充在帖子中说明吧。(PS.发帖后才知道10年5月在视野论坛的内审版面已经有过转帖了 。)
-----------------------------如下为原作者正文--------------------------------------
  &1&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
  审计界有一句口头禅:“不re”。“不re”,是“not reasonable”的简称,也就是“不合理”,不符合常识。审计师的职责就是检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审计师需要仔细推敲公司当局的每一种说法是否合理,这是他们的一种职业习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管理当局会说:“今年收入增长了50%,是因为销售数量增长了50%。”审计师一看报表:“不对啊,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货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没听说有什么技术进步,能让单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为生产数量在下降。这和销售数量增长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例子正印证了一句老话:“说谎话容易,把谎话说圆却很难。”为了把一句谎话编圆,你需要修改很多相关的地方,而且还不一定修改得圆满。审计师就是通过寻找会计资料当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从各个角度向公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像猎犬一样刨啊刨,从而把公司隐瞒、编造的事情挖出来。
  这年头,不仅公司财务的谎话编得不圆,连骗子的骗术也“不re”。前不久,我收到“淘宝网”发来的一个广告,通知我中了奖。我登陆淘宝网,输入密码,果然有35000元的现金大奖在等着我。在我收到这个广告之前一天,淘宝网的确在搞抽奖,所以我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我继续读下去,兑奖通知说,税法规定奖不能白拿。只要我邮寄1500元的增值税到某个帐号,他们就会立即把奖金支付给我。我刚要激动地抬屁股去邮局,忽然想起一件事:你直接从我35000元的奖金里扣1500元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我去邮局寄钱呢?我又仔细看了看一遍兑奖说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怎么会让我交增值税呢,增值税一般是在工厂进口原材料的时候才交的。就这样,我识破了一场“不re”的骗局。
  审计师喜欢思考事情的合理性,这其实就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可是,如果审计师把这种职业习惯带到生活当中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在生活里,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记得很清楚,难免说出一些不太准确的话。而且在夫妻之间,有时也会说一些善意的小谎言,互相哄一哄。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个干审计的,那么恭喜你,你的每一句善意的谎话都会引来对方的疑问,你会被打破沙锅问到底,越挖越深,直到谎话彻底败露为之。
  所以,敢和审计师结婚的人,一定是个赤诚坦荡的人。
  &2&用数字说话
  中国人喜欢从表象上,从意识形态上,从趋势上说一些大而化之的话,偏偏懒的拿数字去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字去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审计师则不同,他们的很多科目的都需要匡算(Prove in Total)。比如工资费用,审计师会用公司的总人数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资,得出一个总数,和报表上的那个数字对比一下,看看相差得大不大。
  用数字说话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正确与否,并不是从概念上就能看出来的,你得实际计算一下成本、收益分别是多少,才能做出结论。只有数字,才能告诉你答案。
  举个例子。很多西方国家发展竞技体育不会动用很多纳税人的钱,而是走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而在中国,竞技体育基本是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如果你举行一场辩论的话,至少90%的中国人支持用“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恐怕只有不到10%的人反对这么做。到底谁对谁错呢?
  我们可以匡算一下,如果让纳税人来赞助的话,一枚奥运会金牌会花费纳税人多少钱。假设1名奥运会冠军,是从1000名运动员里挑选出来的(中国那么大,33个省平均每个省有30个人练习同一个项目,应该不夸张)。光运动员还不够,还得有后勤保障人员,比如教练,领队,队医,厨房师父。就算平均两个运动员有一个后勤人员吧。好了,运动员+后勤人员,一共1500个人,换一枚奥运金牌。这1500个人是职业性的,假设国家得管他们每个人20年,其中10年训练,10年退休金补贴。每人每月的工资,暂定为1000元。除此之外,运动员还要使用运动器械,要住宿舍,还要出去外地、外国比赛等等开销,每人每月1000元。这样一算,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1500人×20年×12个月×2000元/月=7.2亿人民币。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32枚金牌,那么我们在这32枚金牌上花费了7.2亿×30=230.4亿元人民币。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条。数字出来以后,双方可以再进行一场辩论,就算仍然谁也说服不了谁,至少,他们会把辩论的焦点从简单的“是”或“否”,转移到对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上来。这场辩论的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我上边的这些数字都是自己估算的,而不是从哪个政府预算报告上摘录的。这是一件挺无奈的事情。我从没见政府给出过明细的财政预算。所以我不知道我纳的税有多少用于教育、多少用于竞技体育、多少用于医疗、多少用于公务员工资、多少用于业务招待……不过不要紧,我们每个人都有常识和头脑。就像上边计算奥运会金牌的成本一样,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就可以依靠现有的知识,大致估算一下。这么做虽然会费点力气,但是总比一无所知要好。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用数字说话、向数字索取答案的好习惯。
  &3&做事要留证据
  在审计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如果你没有写下来你做了什么,那就等于你没有做。”比如你询问了谁,询问的结果是什么,你查看了什么单据,都要记录在工作底稿里。审计师特别喜欢管客户要资料:合同啦,发票啦,内部文件啦,管理当局的声名啦,都象宝贝似的要过来,把重点标注清楚,归入审计工作底稿里。只有当这些证据齐全了,报表上的数字才有依据。
  用书面证据说事,和口头约定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有在每一个环节留下可供查证的证据,才能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有理可说。可惜很多中国的企业总喜欢在合同里说一套,实际当中跟对方口头约定另外一套,不愿意及时更新合同。等发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我想,随着中国司法制度越来越健全,那些不愿意用合同说事的企业,会越来越吃亏。
  其实,审计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书面证据。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以确信会计报表是真实公允的。这年头股民很多,但是会看年报的股民却不多,看年报的时候关注受聘会计师事务所是谁的股民更是寥寥无几。如果你只是“炒股”,而不是“投资”股票的话,审计报告的确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做事要留证据”——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不该留的证据坚决不留”。比如,审计师发现企业有一些小问题,但是不太严重,并不需要解决。那么,审计师最好就当根本不知道,在工作底稿上提都不提。如果你提了,但是没解决,反而容易被监管机构抓住小辫子。曾经有一种说法:我们做审计的目的,就是在赚到审计费的同时,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把责任尽量都推给公司管理层。这话虽然说的有点露骨,但是无疑是句大实话。
  &4&简明、清晰地表达观点
  “改革开放要坚持,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决;改革开放要是一个长期任务,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是一个长期任务。”——李瑞环,日在中央端正党风座谈会上的发言。
  上边这段话,大家可能都读得比较累。如果换成一个审计师,他会怎么表达同样的意思呢?我想,他大概会这么说:“改革开放、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这三件事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而且,我们在执行的时候要坚决。”
  这就是商业社会的要求: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尽量通俗、简明地表达观点。如果阅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他就有希望变成你的客户,你的表达就是成功的。如果他听不懂,或者听起来很费劲,双方交流的成本很高,你的表达就是失败的。
  在我做第一个审计项目的时候,带领我工作的是一个第三年的高级审计员。我记得,她做事情一向很麻利,可是唯独她在往工作底稿上写“注释”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条注释,她都是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不断试验怎么表达才最清楚、最简明,让经理一眼就能看明白。她在遣词造句上所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给经理节省的时间。因为她觉得,多考虑一下阅读者的需要,让阅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这样的底稿才是合格的。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学着提高表达的效率,让别人不费脑子就能看明白。如果我想说的事情不太复杂,我就看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把结论扔出去,然后再写原因:&1&……,&2&……,&3&……。
  如果我想说的事情比较复杂,需要先介绍背景知识,然后进行推理演绎,别人才能看懂,我就由浅入深地写,A,B,C……说清楚一件事,再说下一件事,依次说下去。每一条路如果有多个分支的话,我会加上序号A1,A2,B1,B2,这样读者就心里清楚自己“走”到了哪条路的哪个门牌号。
  我看到很多人写长篇大论的时候,总是想到哪就写到哪,相同的意思也不合并一下,序号也不加,把ABCBDAE混成一团写,让人读起来像是在走迷宫。就拿李瑞环的那段话来说吧,第一句话的“要坚持”和第三句的“是一个长期任务”明明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他偏偏要拆成两句话到处乱丢。我们自己在写长篇大论的时候,切忌成为这种“乱丢盒子”的悟空啊。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梦呓,光顾着自己痛快,光顾着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博学,而不顾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表达是否简明、别人是否明白。张五常近年来写的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半文半白,思维跳跃。一个人的思想高明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善于表达,让读者读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忘文兴叹,由于“交易费用高昂,导致交易无法达成”,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5&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
  所谓出Q,就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人阅读审计底稿,指出里边有错误、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然后交给底稿的编制者去修改和完善。
  在四大,员工不喜欢经理出Q,经理不喜欢合伙人出Q,审计部不喜欢税务部出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Q。但是,他们给别人出Q的时候都毫不留情。
  出Q的确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我将这种方法的优点总结如下:
  &1&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事情,底稿编制者自己觉得说得很明白了,但是别人可能还是看不懂。让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看一遍,提出他的疑问,就能够发现哪些地方表达得还不那么清楚。
  &2&能够凝聚多个人的智慧。一张好的底稿,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充分吸纳不同人的好的思想。经理、合伙人通过出Q,把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来,等于是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知识注入到了底稿里。员工通过修改,模仿,下一年再完善,如此循环,底稿的质量就能不断提高。这不仅是工作底稿的进化模式,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模式。
  &3&避免面对面的接触,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这个优点说来有点好笑,但是的确是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的。据我观察,如果你当面指出别人底稿的缺点的话,通常会引起对方的解释、辩护和反驳。争来争去,底稿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是出Q的话,就快了很多。反正问题我已经给你指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注释”在底稿里说清楚,省得别人每次都误会你。
  魔鬼存在于细节当中。出Q就是为了把底稿里隐藏着的大大小小的“妖精”挖出来。在四大,好的底稿无一例外都是Q出来的,而且是海量的Q,反复的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出Q,但是出Q的确能大大提高底稿的质量。希望你在清Q的时候,能够明白“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把心态调整得积极一些。
  &6&用二元表格传递大量信息
  关于这个问题,happysun写过一篇文章,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我将他的文章大段引用在下边。
  用表格来说明问题是一种有条理的思考方法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问题,说某家旅馆今天有20个房间有旅客住,其中100元每天的房间有8家,150元每天的房间有7间,200元每天的房间有5间,请问这家旅馆今天的收入是多少?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其要点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如何表达你的计算过程。我曾经拿着这个问题在近百名大学毕业生的教室里发问,得到的计算过程的表达方式全都是这样的:
  100元 x 8 + 150元 x 7 + 200元 x 5 = 2850 元。
  这不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结果。更好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
  房间单价 房间数量 收入
  A B C=A x B
  100元 8 800元
  150元 7 1050元
  200元 5 1000元
  合计 2850元
  谁都能看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一种数据库结构,而且非常有利于另外一个人来复查整个计算过程。审计师在工作底稿里,要善于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不过,这也不能怪那些大学生,我随便在互联网上找了一段新闻,是这么写的:
  “去年频频出台的宏观政策极大遏制了北京楼市的蹿升式发展,尽管现房和期房的全年供应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却明显呈现出求大于供的态势。受此影响,去年本市住宅销售非常火爆,现房销售率以及期房的预售率分别高达97.5%和92.3%。
  记者昨天从北京市建委了解到,去年本市商品住宅现房销售面积总计228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1%。由于供给增长明显小于需求,去年形成的现房市场已基本被消化完毕,销售率高达97.5%,比2003年同期高出12.4个百分点。
  本市的期房销售也进入黄金时代。在商品住宅期房批准预售面积仅增长5%的前提下,预售登记同比增长接近60%,预售率为92.3%,比2003年高出30.4个百分点。
  建委有关人士表示,上述数据证明目前本市房地产市场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强。这种销售、预售双走强的态势在今年还将持续。
  《京华时报》(日第B34版) ”
  (见)
  这一段文字,就是典型的可以改造成一个表格的文字叙述。
  单位:万平方米 2004年 2003年 增长率/增长百分点
      
  现房销售面积 2,285.80 1,770.57 29.1%
  现房完工面积 2,344.41 2,080.57 12.7%
  现房销售率 97.5% 85.1% 12.4%
     
  期房预售登记面积 1.57 1.00 57.2%
  期房批准预售面积 1.70 1.62 5.4%
  期房销售率 92.3% 61.9% 30.4%
  我自己试着将上面的文字叙述用表格表达了一下,发现这样做的好处真是多,不仅能够给读者提供更详细更丰富的信息,表达上也更清楚了.
  另外,我还发现,从数学上讲,上面那段文字里关于期房销售的数据也很有意思,记者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给出期房的任何具体数据,只给出了几个百分比,但这几个百分比之间是互相约束并且自恰的。所以,不管我假设期房销售面积是1,还是1000,都无所谓。我因此没有办法推算出面积的任何具体数字。用数学语言说:根据目前的已知条件,期房的面积有无穷多解。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记者很少用表格表达这些数字而宁愿用文字叙述,外国的记者也一样。你要是看华尔街日报的第一版,也经常有一大段文字是在讨论某些数字的。甚至连很多企业递交给美国证交会的上市文件里,也时常会用大段文字来描述一些数字。
  我猜记者愿意用文字来表达这些数字是为了口头报道的方便。口头报道是一种单一维度的线性的信息输出,很难把一个二维的表格念出来。但写工作底稿和出报纸杂志,信息输出是一种两维的平面方式的,用表格来表达就是一种更清楚也更有效率的方式。
  记者当然可以有他们的自由来选择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但审计师为了让自己的思路尽量清楚,也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别人,例如合伙人,审阅起来简单易懂,还是用表格来表述自己的思路为好。
<p id="rate_911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好文&威望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560"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威望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455"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金币 + 2
" class="mtn mbn">
感觉 这篇说的东西,水平一般般。
其实内审日常工作中,标准应高于其所述。
感觉 这篇说的东西,水平一般般。
其实内审日常工作中,标准应高于其所述。
哈哈,批判性学习~:lol
二维数据表的背后是矩阵
学习工作中需要的做事的方式,值得一看的
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
能够理解,在内审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
嗯,,,拜读了
这也是作为审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工作技能!
看完了,深有体会,这些都是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曾经在一家事务所呆了1年左右,时间有点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做审计真的很锻炼人。
从中学到点东西,就是值得了!
我感觉工作中善于总结就是好的。谢谢分享心得!
唉,职业病
要看到好的一面,看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能有一点点的启发都是收获...
hwahsian 发表于
回复 dyiii 的帖子
唉,职业病
哈哈哈,孺子可教...
正在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一件事情自己想出来了不一定想的条理清楚,表达出来别人更不一定理解的明白。条理清楚的表达是审计人员必备的能力,没有了这一点,真是有些白干审计的意思。
这个更好的表达方式真是受教了~~
写得不错。
Powered by288被浏览21913分享邀请回答14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热门搜索:
密 &nbsp 码
在线时间3 小时鲜花 0 奖杯0 金币 11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122阅读权限200UID
实习会计,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8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为什么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可容忍错报水平就越高,所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少?
在线时间3 小时鲜花 0 奖杯0 金币 11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122阅读权限200UID
自己先来顶一下
在线时间63 小时鲜花 44 奖杯0 金币 1471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1817阅读权限60UID
教材p202因为已经知道内控不好,不打算信任内控了,要减少样本规模。要更多的依赖细节测试。
在线时间1610 小时鲜花 19105 奖杯20867 金币 63153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370568阅读权限200UID
第一,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差,越不信赖内控,越不信赖内控就越不需要实施更多的控制测试,因为他无效,测试也是白搭,所有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这里说的样本量小仅指控制测试时需要的样本(也就是取得的审计证据),而不是说整个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证据,由于不信赖内控,需要实施更多的细节测试,获取更多与细节测试相关的审计证据,从整个审计过程来看,并不减少审计证据,而是增多了。
第二,可容忍错报水平越高,需要的样本量越小,审计证据越少。意思是说在审计业务要求的可接受的低水平的审计风险的情况下,CPA可以容忍的错报比较大(重要行水平高),所有需要测试的范围变小,样本量变小,审计证据变少。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记录无限,审定天下!
在线时间3 小时鲜花 0 奖杯0 金币 11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122阅读权限200UID
回复 4# mickey_jay 的帖子
在内部控制有效性较差的情况下,CPA获取少量的审计证据进行测试,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在线时间3 小时鲜花 0 奖杯0 金币 116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122阅读权限200UID
回复 4# mickey_jay 的帖子
谢谢斑竹!
在线时间402 小时鲜花 168 奖杯40 金币 2120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4164阅读权限80UID
回复 5# sunzewenzhou 的帖子
得出什么样的审计结论,主要取决于所实施实质性程序所获取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线时间402 小时鲜花 168 奖杯40 金币 2120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4164阅读权限80UID
可容忍错报就是一个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在线时间1610 小时鲜花 19105 奖杯20867 金币 63153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帖子积分370568阅读权限200UID
回复 5# sunzewenzhou 的帖子
由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差,预期不信赖内控了,得出的结论是,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质性程序测试。而实质性程序需要的样本量大而且成本较高。所以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推崇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记录无限,审定天下!
东奥才子章
东奥会计在线
微信号:dongaocom
京公网安备:号&& &&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 ) A具体审计程序因素有关 B审计者证据的质量因素有关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 ) A具体审计程序因素有关 B审计者证据的质量因素有关C样本量因素有关
D重大错报风险有关
E是否使用分析程序有关
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 ) A具体审计程序因素有关 B审计者证据的质量因素有关》相关的作业问题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但并不是说审计证据越多越好,注册会计师在保证会计质量的同时把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注册会计师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1受错报风险的影响.错报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仅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审计证据越适当,搜集的审计证据就可以适当减少,充分性越容易满足.审计证据数量搜集得很多,如果适当性不满足,是不能被称之为充分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指审计证据的数量 为得到审计结论 应当要有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作保证 即充分性
lz,你这句话说错了,应该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把控程度,通俗点讲重要性水平就是允许最终出具的报表与实际的差异,在这个差异范围内,注册会计师就认为他已经在所有重大方面进行了合理保证.例如:企业没有计提日-12月
In animal products on the market,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s the price, the price of animal products can be exchanged in the exchange of currency to the
(一)有关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总体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这里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换言之,职业怀疑态度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点.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它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是对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
1)证据范围的广泛性.除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笔录等证据外,还可以是其他证据;(2)证据用途的多样性;(3)证据收集主体的特定性;(4)证据资源的特殊性;(5)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保证.总述 审计证据的特性是指审计证据内在的特征和性质,具体体现为注册会计师围绕这些特征和性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审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点.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它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是对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判断主体、判断客体和审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保持百分之百地准确.主观上,专业判断受审计人员智力、经验、能力和责任心因素的影响;客观上,专业判断会受到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密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审计环境上,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审计证据适当性的核心内容
审计证据的概念我们了解了,那么,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审计证据是制订与修正审计方案的依据之一,因为通过初步调查,根据证实审计目标的需要,确定所需要审计证据的类型、数量及取证渠道和方法,具体看合肥代帐会计是怎样说的吧!  1,审计证据是制订与修正审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通过初步调查,根据证实审计目标的需要,确定所需要
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发现重大错报这个观点不一定对,有无充分适当证据是个相对概念;重要性水平不是一成不变,审前确定的百分比可能因审计深入和问题侧重点变化而修正,审计报告阶段也因查出问题重要程度又需要变化.
审计程序是围绕着审计目标设计的,审计目标是审计程序的宗旨.审计程序是通过收集审计证据来实现的,审计证据是审计程序的基础.
人口变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影响的自然增长率决定.至于机械增长则由人口迁移决定.人口迁移分成人口的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是否为迁移的标准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一年以上的即为迁移.如大学生留学就算是迁移. 再问: 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 再答: 不只是人
因为会有很多因素阻碍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要生活下来必须要竞争因为现实中食物,空间,营养都是它生存的限制因素而有了竞争就必有个体会死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有到了高中你们会学到关于“环境容纳量”的概念不管怎么说实验室里的理论值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会有很大差别的
BR> 世界上的生物种群大多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方面,许多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种群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调节而使种群保持平衡.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例如,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计证据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