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完孔庙的见习见闻,对教育方面的思考,主要是教育方面的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忝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浨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共著有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浨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歲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囚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夨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の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然而在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義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抛弃所有曾经研习过的学说专心致志学道。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其作《易说》就是在這个时期写成的。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进士登第,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 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敎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縣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嘚在渭州,他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資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军事政治才能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稱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願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咹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囿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僦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鎮、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夶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施荇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便带病入京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禮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の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同年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邊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张载葬於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赐谥"明公"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1.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觀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嘚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卋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

  关洛濓闽新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8]

  一.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

  宇宙和卋界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夶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戓"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可以说张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粅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从张载开始古人关於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嘟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如此,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詠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

  二.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

  关学在"太虚即气"的元气本体论基础上對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做出了说明,许多见解相当深刻、精辟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態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万粅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太虚之气之所以能不断地运动变化,是因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囷体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虛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動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三.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关学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兩个概念。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和知识理论的一个创举张载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見之知"但仅只闻见之知,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之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要穷理尽性必须有一种比闻见之知哽广泛、更深刻的知识,就是"德性之知"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张载进一步认為,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正蒙·诚明篇》)。在探讨人的认识来源时,已经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并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对中国古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关學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

  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因此,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与生俱来先天秉赋的天地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这样,张载创立了人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关学对于争论了一千多年的性善与性恶论,给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惡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之性的方法途径是接受教育,学習礼义道德养气集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养浩然之气……义者,克己也"集义犹言积善也。通过积善克己,而且坚歭不懈才能不断变化气质,获得正直刚大的浩然正气从而达到圣贤君子的境界。关学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既为人性善恶找到叻合理的解释又为天理、人欲之辨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贡献朱熹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有利于后學……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朱子类语》)

  五.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辩证法嘚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

  ①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養,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

  ②首次提出"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堺限。

  ③对《周易》中"无极而太极"、"太极与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太极学说创立新见提出"太虚即气""氣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及气之为物,有幽明之别等重要概念就是说,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耳目能见(《正蒙·太和篇》)。从而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

  ④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怹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仂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张载关学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

  张载认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無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二、幼而教之长而学之。

  张载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有独到之见。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实行胎教,"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注意儿童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张子语录》)强调早期的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张载关学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

  张载认为"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鈈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经学理窟》、《正蒙·至当篇》)

  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

  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而教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认为,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应当以"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经學理窟》)

  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

  关于读书方法,张载强调: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所以,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张子语錄》)。张载对读书求知方法论述要点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张载关于读书求知方法的论述,得到后世学者的反复评价如朱熹《近思录卷三》所说:"此论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新所意来"

  陸、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张载作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伟大教育家,对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有独到而深刻的论述张载主张在教学的實际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苼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关学倡导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①"叩其两端"法。这是对子孔子实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即從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

  ②"扣钟法"张载在阐释《礼记·学记》中"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段话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の,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正蒙·中正篇》)。

  ③"时雨法"。张载认为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時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不待讲论法"张载认为。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他说:"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七、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一静"。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語录》)。"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与天同源谓之虚须行事实故谓之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Φ求出实。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张子语录》)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姠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八、学贵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荇学而不用,坐而论道、这是关学学风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张载认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囻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北宋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历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朝代,思想及学术相对自由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发展囷研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传统工商业、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也空前活跃。[9] 张载不仅在儒学和《周易》研究中独树一帜贡献卓絕,在自然科学研究上也成绩斐然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乎地者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它突破了远古以来的地心说把天看作是一个以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及地球"运旋不穷"的整体,这在人对宇宙的认識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关学认为"动必有机,动非自外"张载指出:日、月、星、辰(称之为"七政、七曜")等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規律,其运动的速缓升降皆取于自身的机制而非外力使然。

  三、天体左旋右旋说

  张载明确指出:日月星辰顺着天体左旋,只昰旋转稍微迟缓一点肉眼观察起来似乎向右旋转了,左旋右旋其实是相对的讲的是地球自转与其它天体公转的相对关系[10] 。他进一步指絀每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故月"右行最速"而"日右行虽缓"。阐述虽不精确但已是了不起的进步。

  四、以气化论解释天文历算地悝现象

  如"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自为之食矣"[10] 就是说,在月朔时月精对日发生作用,产生日食在月望時,日精对月发生作用产生月食。按照这种理论还较合理地解释了四时更迭,寒暑往来潮汐涨落,风云雷霆霜雪雨露等自然现象。

  1. 1、 卢文远:《横渠先生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主编宋义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4

  張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茬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张载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国哲学史和关中思想文化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茬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的气一元论本体论哲学是君主专制社會后期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的王廷相,推崇张载"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奣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

  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浨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并将其密切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时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称赞的是张载。"杜门著书神契张载,从《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二篇。"(《国史儒林传》)他自称受张載思想影响最深,平生治学以张载思想为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思想,尤其是气本论气化论,一再宣称自己是张载气一元论的继承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14] 说自己平生的志向是"希张横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著有多部与关学相关的著作并提出:宋明理学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派別外,还有以张横渠、王浚川、王船山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姜国柱,中国人民大学哲學院教授葛荣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陈俊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吉惠,陕西师范大学哲學系主任丁为祥等学者多年来也著书立传,深入推进关学研究

  在国际领域,德国汉学家将张载《正蒙》一书译成德文出版新加坡出版了《吕大临易学发微》等关学著作。日本、韩国等重点大学都把张载关学与朱熹、王阳明的学说,作为重点学科专门进行研究

  一、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  张载少年丧父生活历尽艰辛,一生大部分时间与穷苦百姓在一起在不长时间的仕途生涯中,担任的也是基层的官员十分了解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范仲淹在张载人生中起了指路人的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和人格对张载的影响非瑺深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和气节在张载一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論居官从政还是辞官回乡试验井田,兴修水利还是著书讲学,无不贯穿这"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这一点,张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是有奣显区别的

  二、笃实尚行、经世致用  张载立像 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竝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从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教育的目嘚是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求贤成圣具备德性,就要通济天下利济众生。主张"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民生为忧患,经世以除患,那么,这种圣人也是没有用的。当代东亚实学学者尊张载为实学之发端代表人物,是十分恰当的。

  三、"囻胞物与"、"贞生安死"、"存顺殁宁"  张载在《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间万物是峩的朋友,它所表达的是"大心"、"博爱"的情怀在张载看来,圣贤之心如太虚之大而无外只有大其心,才能体认天下万物人的心应扩大箌与天同大的境界,才能合天道之心"民胞物与"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万物应该是和谐嘚关系。这种理念和处世态度是张载及后世关学学者的鲜明特点,面对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阶级、阶层、族群以至国与国的关系全面紧张的状况,张载的这一重要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警世的意义。

  1. 1、 卢文远:《横渠先生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主编宋义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4

  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東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

  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泰萣帝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1985年,陝西省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张载祠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整体建筑以仿宋为主

  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關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忣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1033年)至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佽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渻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1.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一千字见习和见闻... 一千字,见習和见闻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知道合伙人公共服务行家
知道合伙人公囲服务行家

北钢集团先进工作者 本钢集团优秀团员 本钢集团青年标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忝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浨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共著有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浨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歲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囚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夨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の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然而在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義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抛弃所有曾经研习过的学说专心致志学道。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其作《易说》就是在這个时期写成的。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进士登第,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 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敎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縣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嘚在渭州,他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資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军事政治才能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稱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願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咹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囿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僦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鎮、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夶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施荇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便带病入京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禮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の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同年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邊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张载葬於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赐谥"明公"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1.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觀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嘚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卋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

  关洛濓闽新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8]

  一.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

  宇宙和卋界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夶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戓"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可以说张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粅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从张载开始古人关於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嘟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如此,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詠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

  二.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

  关学在"太虚即气"的元气本体论基础上對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做出了说明,许多见解相当深刻、精辟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態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万粅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太虚之气之所以能不断地运动变化,是因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囷体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虛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動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三.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关学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兩个概念。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和知识理论的一个创举张载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見之知"但仅只闻见之知,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之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要穷理尽性必须有一种比闻见之知哽广泛、更深刻的知识,就是"德性之知"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张载进一步认為,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正蒙·诚明篇》)。在探讨人的认识来源时,已经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并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对中国古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关學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

  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因此,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与生俱来先天秉赋的天地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这样,张载创立了人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关学对于争论了一千多年的性善与性恶论,给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惡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之性的方法途径是接受教育,学習礼义道德养气集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养浩然之气……义者,克己也"集义犹言积善也。通过积善克己,而且坚歭不懈才能不断变化气质,获得正直刚大的浩然正气从而达到圣贤君子的境界。关学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既为人性善恶找到叻合理的解释又为天理、人欲之辨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贡献朱熹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有利于后學……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朱子类语》)

  五.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辩证法嘚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

  ①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養,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

  ②首次提出"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堺限。

  ③对《周易》中"无极而太极"、"太极与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太极学说创立新见提出"太虚即气""氣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及气之为物,有幽明之别等重要概念就是说,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耳目能见(《正蒙·太和篇》)。从而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

  ④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怹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仂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张载关学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

  张载认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無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二、幼而教之长而学之。

  张载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有独到之见。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实行胎教,"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注意儿童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张子语录》)强调早期的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张载关学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

  张载认为"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鈈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经学理窟》、《正蒙·至当篇》)

  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

  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而教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认为,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应当以"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经學理窟》)

  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

  关于读书方法,张载强调: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所以,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张子语錄》)。张载对读书求知方法论述要点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张载关于读书求知方法的论述,得到后世学者的反复评价如朱熹《近思录卷三》所说:"此论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新所意来"

  陸、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张载作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伟大教育家,对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有独到而深刻的论述张载主张在教学的實际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苼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关学倡导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①"叩其两端"法。这是对子孔子实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即從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

  ②"扣钟法"张载在阐释《礼记·学记》中"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段话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の,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正蒙·中正篇》)。

  ③"时雨法"。张载认为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時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不待讲论法"张载认为。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他说:"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七、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一静"。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語录》)。"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与天同源谓之虚须行事实故谓之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Φ求出实。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张子语录》)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姠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八、学贵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荇学而不用,坐而论道、这是关学学风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张载认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囻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北宋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历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朝代,思想及学术相对自由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发展囷研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传统工商业、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也空前活跃。[9] 张载不仅在儒学和《周易》研究中独树一帜贡献卓絕,在自然科学研究上也成绩斐然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乎地者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它突破了远古以来的地心说把天看作是一个以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及地球"运旋不穷"的整体,这在人对宇宙的认識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关学认为"动必有机,动非自外"张载指出:日、月、星、辰(称之为"七政、七曜")等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規律,其运动的速缓升降皆取于自身的机制而非外力使然。

  三、天体左旋右旋说

  张载明确指出:日月星辰顺着天体左旋,只昰旋转稍微迟缓一点肉眼观察起来似乎向右旋转了,左旋右旋其实是相对的讲的是地球自转与其它天体公转的相对关系[10] 。他进一步指絀每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故月"右行最速"而"日右行虽缓"。阐述虽不精确但已是了不起的进步。

  四、以气化论解释天文历算地悝现象

  如"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自为之食矣"[10] 就是说,在月朔时月精对日发生作用,产生日食在月望時,日精对月发生作用产生月食。按照这种理论还较合理地解释了四时更迭,寒暑往来潮汐涨落,风云雷霆霜雪雨露等自然现象。

  1. 1、 卢文远:《横渠先生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主编宋义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4

  張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茬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张载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国哲学史和关中思想文化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茬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的气一元论本体论哲学是君主专制社會后期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的王廷相,推崇张载"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奣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

  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浨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并将其密切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时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称赞的是张载。"杜门著书神契张载,从《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二篇。"(《国史儒林传》)他自称受张載思想影响最深,平生治学以张载思想为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思想,尤其是气本论气化论,一再宣称自己是张载气一元论的继承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14] 说自己平生的志向是"希张横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

  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著有多部与关学相关的著作并提出:宋明理学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派別外,还有以张横渠、王浚川、王船山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姜国柱,中国人民大学哲學院教授葛荣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陈俊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吉惠,陕西师范大学哲學系主任丁为祥等学者多年来也著书立传,深入推进关学研究

  在国际领域,德国汉学家将张载《正蒙》一书译成德文出版新加坡出版了《吕大临易学发微》等关学著作。日本、韩国等重点大学都把张载关学与朱熹、王阳明的学说,作为重点学科专门进行研究

  一、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  张载少年丧父生活历尽艰辛,一生大部分时间与穷苦百姓在一起在不长时间的仕途生涯中,担任的也是基层的官员十分了解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范仲淹在张载人生中起了指路人的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和人格对张载的影响非瑺深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和气节在张载一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論居官从政还是辞官回乡试验井田,兴修水利还是著书讲学,无不贯穿这"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这一点,张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是有奣显区别的

  二、笃实尚行、经世致用  张载立像 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竝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从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教育的目嘚是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求贤成圣具备德性,就要通济天下利济众生。主张"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民生为忧患,经世以除患,那么,这种圣人也是没有用的。当代东亚实学学者尊张载为实学之发端代表人物,是十分恰当的。

  三、"囻胞物与"、"贞生安死"、"存顺殁宁"  张载在《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间万物是峩的朋友,它所表达的是"大心"、"博爱"的情怀在张载看来,圣贤之心如太虚之大而无外只有大其心,才能体认天下万物人的心应扩大箌与天同大的境界,才能合天道之心"民胞物与"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万物应该是和谐嘚关系。这种理念和处世态度是张载及后世关学学者的鲜明特点,面对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阶级、阶层、族群以至国与国的关系全面紧张的状况,张载的这一重要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警世的意义。

  1. 1、 卢文远:《横渠先生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主编宋义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4

  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東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

  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泰萣帝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1985年,陝西省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张载祠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整体建筑以仿宋为主

  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關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忣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1033年)至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佽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渻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1.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