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大名著的好处真的适合孩子读吗

我们该不该让孩子读四大名著 - 简书
我们该不该让孩子读四大名著
前几天看到看到北大有位学者发文,表示不应该推荐孩子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不过后来又有一位郑州高中老师也发文,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支持孩子们读四大名著。两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四大名著适不适合孩子读。北大学者认为四大名著内容并不适合小孩接触,通俗点说就是很黄很暴力,对孩子的身心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再说四大名著的语言都是文言文,也是孩子的阅读障碍,孩子根本不能完全领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所以不仅是四大名著,很多古代的著作都不应该推荐孩子阅读。而郑州老师认为,如果四大名著内容算很黄很暴力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让孩子放弃电视和网络了,因为里面的内容更是少儿不宜。至于语言,现在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基本可以让孩子通顺的阅读,而且略高于自己阅读水平的书才能让孩子进步不是吗?难道让他们一直看连环画吗?其实这“该不该推荐孩子读四大名著”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可以看成是“该不该从课本中删除武松打虎的课文”这一问题的升级版。以前的问没有定论,如今的问题也是见仁见智了。其实北大的老师说的也对,读书这种东西确实最能影响心智发育,要是误入歧途确实危险。不过单从四大名著来看,不管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文字,跟伴随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的网络小说相比,完全是“小污见大污”了,再跟如今的影视作品和广告相比,那简直就是阳春白雪啊。如果四大名著都要禁,那估计没几本书可以剩下了。至于郑州老师说的,读四大名著也可以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我倒是觉得这个也不是让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那一句“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这才是推荐孩子读书的目的。作为一个还没有集齐四大名著就长大了的90后,我还有一个亲身经历的理由就是:如果不让孩子在小时候看四大名著的话,长大了他是更不会看的,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看。我所知道的至今为止看完四大名著的90后,似乎也不过屈指可数,大部分倒是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翻拍的电视剧一部不落。不过熟悉剧情对我们的阅读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让我们更加对四大名著没有阅读的兴趣了。我们现在读的一点四大名著,也只是课本中节选的片段和自己零碎的阅读罢了,而情节基本靠电视剧了。如果学校和家长再不推荐阅读四大名著,或许现在的孩子,甚至是长大成人以后,恐怕都一直不会去碰那厚重的书本了。在碎片化阅读如此流行的年代,如果孩子愿意读名著,我觉得实在是太难得了。如果我们还对此设下重重限制,那岂不是因噎废食,不仅断了孩子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加断了孩子们阅读名著的习惯,这岂不是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所以,在孩子们不说是对中国古代名著而是对任何名著都敬而远之的时代,实在不该对孩子们已经岌岌可危的名著阅读习惯再横加阻拦。否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名著阅读习惯丧失,将来就是大力推荐四大名著,长大后的孩子们也不会去阅读。不过北大学者有一点说的对,白话文中能够给孩子阅读的书籍确实少之又少。这与白话文发展时间不足的因素有关,也与无人安心于此处创作有关。如果有人能创作出来,既能给孩子更加正面的引导,又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贴近时代特点,到时候再来谈四大名著的兴废问题也不迟。但是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是赞同郑州老师的说法,不仅是四大名著,只要是孩子想看的,只要是思想积极的,都应该鼓励孩子去阅读。至于孩子是否能理解,是否会有误导,这是问题,但是一定要靠限制书目来解决吗?难道老师家长都是木偶泥胎?这时候不应该是他们出马传道授业解惑吗?如果孩子单单就靠读书就能完成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也可以开一张推荐书单啊。问题是,有这样的书单吗?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限制推荐书目似乎成了一种责任的推脱。把教育的好坏推到了书的身上,但是读书从来都只是一种教育手段,人才是教育的主体。其实,两位老师都说的对,平心而论,如果你去读了原版的四大名著,内容文字确实稍微有点少儿不宜,也别说孩子,成年人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因为这一点与现在的作品相比已经不算问题的小瑕疵,而丢掉整个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所以,我们可否不纠结于四大名著的兴废问题,而是更关注于孩子本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当然,同时也更要加强老师和家长们自己的文化修养。因为我相信,一个好家长,一个好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抵得过整套四大名著。
90后巡山小钻风一枚,公众号:巡罢南山,欢迎关注,文中再见。
很多小伙伴都是看四大名著长大的,从书本到影视剧中,都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经典。 不久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的一篇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称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也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四大名著”复杂、深奥...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公开课集 共52门,历史、文学、哲学为主,略做分类,不分先后。 1、【历代行政区划略说】4集,谭其骧主讲。 a、http://shupw.multimediapress.cn/v2/h/content_133.htmlb、http://shupw.multi...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孩子不该读四大名著,给出的理由是《三国演义》里有权谋奸诈,《水浒》里有血腥暴力,《西游记》有神佛迷信,《红楼梦》里有男欢女爱,这些书会教坏小孩子。 原本以为这又是哪个砖家叫兽哗众取宠的奇葩言论,不值一驳。后来发现这样的观点竟流行起来,很多人特...
前言 第一部分:农家院,小书屋 第二部分:小书屋,大舞台 第三部分:遇见最美的自己 后记 1 我的读书经历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6级24班
冉昕平 有人说:倚着书柜、闻着墨香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我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书伴随了我的成长,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说起我的读书...
沪江网校梅子老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语文功底深厚;语文教研资深名师,深受家长的信赖。其主讲的小古文类课程更是沪江网校的热门畅销。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的学习古诗文的5个方法吗? 1、背诵:以记住内容为目的 2、熟读:反复读,追求词句的复现和深度理解 3、精读:追求字句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不属于这个世界,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你,可是我的暗示却起不到作用,那些日子看着你都觉得是幸福的。人总有贪心或者说是占有欲,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是这个社会不能容忍的,我却依然期待着。
不知道该怎么对你,看了很多电影或者是电...
阳春白雪钟归去, 携上钊文意途舒。 不遑宁处卿仁惠, 泪容琵琶寄思家。
Lulu是我老婆在大众点评网上的网友,她是青岛人,嫁给法国人,现在待在上海,据说文笔不错,然后我老婆邀请她到庄13咖啡来开讲座,谈谈法国的那点事儿。 “我想和你约周日下午茶,我想听听作为喜欢法国的你,怎么看法国,会对哪些主题感兴趣。”她发了微信给我。 “PK已经御准了,还自...
对于非结构化的网站中文评论信息,r的中文词频包可能是用来挖掘其潜在信息的好工具,要分析文本内容,最常见的分析方法是提取文本中的词语,并统计频率。频率能反映词语在文本中的重要性,一般越重要的词语,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就会越多。词语提取后,还可以做成词云,让词语的频率属性可视化,...
一夜瓢泼雨,雨中淋着你。我站在窗前,泪如雨决堤。 1 当我们成为那款社交软件中彼此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好友时,缘分就那么不期而至了。 你满嘴喊着“老子”,裹挟着一团糙风悍雨闯进我的生活。若不是看你的头像很漂亮,早就拉黑了。那样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现你面具下的率真,不会有接下来的...北大学者: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读吗?
  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秦春华老师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些经典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
  暑假带女儿去旅行。一路上,女儿缠着我不停地讲故事。肚子里的存货早就被她掏空了,不得已开始讲三国。翻来拣去,竟然发现三国里能够适合小姑娘听的故事实在不多。绞尽脑汁勉强搜刮了一个“蒋干中计”,女儿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等她睡着之后,妻子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后你别再给孩子讲蒋干中计这类故事了。一来情节太复杂;再说这种骗来骗去的故事孩子听多了不好。”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计谋计谋,说白了不就是骗人吗?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
  妻子说完就完,我的职业病却发作了。自从痴迷于教育以来,任何事情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教育问题。倘若“蒋干中计”不适合孩子听,那么三国里的其他故事呢?再往深里想,书店里形形色色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满目,家长一摞一摞搬回家让孩子读,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三国演义》,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几个故事。小时候,每天中午忙不迭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然而,“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早就在民间流传。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最后来看《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思想之深刻,文字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上至王侯将相、学者大师,下至贩夫走卒、野夫村妇,无不为之痴迷。然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首先,尽管一千个人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但“色”“空”“幻”“灭”的主题世所公认。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教育应该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鼓励他们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么残酷。
  其次,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和家族一步步从繁华走向崩溃,最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此悲情,悲到了极致,冷到了骨髓,固然深刻揭示了世情人生,却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最后,书中关于性描写的段落也不宜让孩子过早接触。我当然不是迂腐的卫道士,生理卫生课也早已在学校里开设。然而,科学地了解人体构造及性并无不妥,但恰恰是文学读物中那些欲说还休、似实又虚的性描写最易对少年男女产生诱惑,“淫书黄书”之所以害人不浅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实际上,脱胎于《金瓶梅》的《石头记》在最初传抄之际的确是被列为“淫书”而遭禁的,而孔子早就因为“少之时,血气未定”而将“色”列为君子三戒之首。在孩子的性教育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开明不等于放任,引导更要注意方法和途径。今天,青少年对性的无知、不负责任以及与之伴生的校园强奸案泛滥,是世界性的重大难题,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都对此十分头疼。虽然社会各界和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却至今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
  上面分析的是内容,单就文字而言,我认为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故事了事。至于小说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也很有限
  实际上,所谓“四大名著”的说法流传时间并不长。《水浒传》和《红楼梦》之所以影响巨大,一方面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有着直接关系。胡适等新文化巨擘推崇这两部书,固然基于其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官逼民反”和对封建大家族的批判主题客观上契合了当时革命和反封建的政治诉求。
  另一方面,虽然陈独秀、胡适等人扛起“文学革命”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然而,除了《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少数精品,几乎找不出其他堪称经典的白话文作品。因此,至少在1949年以前,并没有所谓“四大名著”之说。明清之际的“四大奇书”“四大才子书”和后来的“四大名著”并不完全吻合。这一说法的大规模流行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业大繁荣之后才出现的文化现象。
  当然,名著自有其思想、文学和艺术上的价值与地位,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以及作家个人命运的际遇,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也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糟粕,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苛求作家在写作时会顾及到孩子的阅读和教育。他们并没有这个义务。
  但是,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却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批判性地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无论这些作品是经典还是非经典。我们有这个责任。
  再扩大一点儿范围,除了“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没错,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
  那么,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等。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国外文学经典,而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也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
  当我给女儿读“弗吉尼亚的兔子”时,我完全不知道“弗吉尼亚”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倒宁愿给她讲讲“宁夏的兔子”,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们的白话文经典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中,纯粹由现当代作家所写的白话文学作品那么少呢?
  这个问题可能要由专门治文学史的学者来回答。我猜想,一个原因也许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以文言文和传统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至今的。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真正的白话文学作品的历史尚不过百年。时间短则积累的作品就少,经典名著就更少,能够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名著自然就会少之又少。
  就好比西方的拉丁文,文言文距离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十分遥远。学生很难在它们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现在很少有机会需要人们去做一篇高水平的文言文或律诗。实际上,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文言文而掌握白话文的写作与表达。为什么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恐惧源于不熟悉,不熟悉源于缺乏运用。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恰恰相反,现在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几乎丧失殆尽,必须得到加强。这是我们的文脉。我的意思是说,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教育和阅读心理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倒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为罕见——而是说,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文字要尽可能地简单。简单的含义是字的笔画少,容易记,意义单一。最初级的读本可以只有几个字,以后拾级而上,逐步加深难度。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二是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能够勾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三是价值观要积极正向。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得到引导和保护。要尽可能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爱与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独立、勇敢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等等;尽可能少让孩子去接触虚伪、阴险、狡诈、欺骗等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哪怕它们真实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生活自会教会孩子如何看清社会,却很难再有机会让他们重拾美好。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
  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必须要做,而且要由专业人士有意识地去做。我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孩子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重点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学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接续“新文化运动”先贤巨擘的薪火,引导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白话文学的阅读生活和体验,推荐并形成一批新的白话文学经典,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惜这样有情怀高水平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更多的优秀学者应该加入曹先生的行列,不仅要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作,甚至有必要亲力亲为,创作一批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作品。就像100年前的胡适先生一样,为传播白话文学而作《尝试集》。
  第二,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以及文学创作者应该携手合作,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推介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作家具有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但往往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他们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但未必符合科学。儿童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进行“纠偏”,为孩子提供质量更高,教育效果更好的作品。
  第三,出版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教育责任,更不能盲目迎合社会热点而错误地推波助澜。当前,打着“国学经典”旗号塞给家长和孩子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其中的谬误和粗制滥造触目惊心。家长往往对此缺乏辨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读。
  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如果在孩子们的书架上,能够摆放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甚至比国外经典名著还要多,那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至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13211&次阅读&&&&18&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您还能输入&300&字
时长:4分钟
时长:10分钟
北大学者: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读吗?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
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
你一定看过“四大名著”,不论是因为对古典文学的喜爱,还是应试所需。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不仅看过,还看过许多版本,小学看少儿版、初中看青少年版、高中看原著,甚至看过同名电视剧,二刷、三刷,每个暑假都刷。“四大名著”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阅读经历,可却有人说孩子不适合阅读。就好像吃了很久的药,突然被告知并不会有效果。
前不久,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真的就适合孩子吗?秦春华认为,“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儿童阅读。文章一面世,就引来了各路争议,大部分人表示并不赞同秦院长的观点。
一起来看看学者、老师们都是怎么说的,作为家长、老师或者教育工作者的你,又持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给我们留言。
儿童不读“四大名著”还能读什么
■毛建国/中国青年报
一直以来,舆论场上都存在“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的说法。在人们看来,孩子的世界应该是阳光、快乐的,孩子接触到的读物也应该是阳光、快乐的。而《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西游记》里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四大名著”可能还真不适合儿童阅读。
当然,这不是说“四大名著”没有价值。 不同的人对“四大名著”认识不同,而“四大名著”也并非自带太阳,不排除有一些不适合的成分。然而,阅读并不是一个单向接收的过程,还包含着读者对书本的反馈。读书从来就是一个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过程。
问题关键在于,当我们希望给儿童提供最干净的读物时,环顾市场,儿童又能读什么?中国已成为出版大国,从出版数量看,儿童读物并不算少。可是,这么多读物,真的完全适合儿童阅读吗?不讲一些读物本身的质量问题,很多儿童读物的价值观也存在问题。在这其中,特别是经典难寻,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找一本经典读物,往往伤透脑筋。
当我们以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对“四大名著”不满意时,转了一圈才发现整个市场并没有几本更好的读物。好比现在热播的动画片,有几部真能让家长省心、儿童欢心?
“‘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观点, 更像是一个提醒,是从对儿童身心健康出发,呼唤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读物出现。其意义在于:到底什么才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如何才能生产出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
儿童是否该读经典当“喜好自定”
■堂吉伟德/光明日报
对于名著的阅读要有相应的积累,若是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对是非有明确的判断标准,那么读起来不但晦涩难懂,也可能因为价值观的不成熟而被误导。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所有经典书籍,其实都没有所谓的适合与否。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年龄上的限制,而是阅读者是否喜欢与接受。 与其告诉或者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读书,并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有教无类”,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权利,让他们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与空间,素质教育才有可靠的基础。
四大名著适合孩子们阅读
■吕贻晓/中国青年报
秦老师认为《西游记》蕴含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我倒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孩子们阅读。千奇百怪的事物、法力无边的神仙(性格迥异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情节、光怪陆离的社会,加之活泼有趣的文笔,深深吸引着一代代孩子们。 孩子们(包括高中生)阅读时,读不懂里面的佛法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借此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就足够了。
当下中国学生想象力世界排名倒数,常读类似名著,对培养想象力会没有益处吗?实际上,关于这本书,有两个现象被忽略了:一是孩子们在读这本书时,很少有人会将阅读的兴趣、重点放在佛法上;二是每逢寒暑假,无论城乡,很多孩子们都废寝忘食地观看电视剧《西游记》。
秦老师从“色”“空”“幻”“灭”等角度出发,认为阅读《红楼梦》,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我也反对这个观点,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因噎废食,而不向孩子们推荐最优秀的古典名著。如果让我给中学生推荐唯一的一本古典名著,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红楼梦》。书中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大有益处。我不敢深论这本书,但可以肯定,阅读本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乃至整体语文素养。
我们先来看个作文片段。
虽然我知道今天最终也会成为昨天,可我不会让今天留下遗憾,更不会让今天发生“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悲剧。
新的一天开始了,在今天这个既平凡又普通的今天,我不再是那个在寂寞的时候会仰望天空,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满泪水的小女孩了。我会懂得“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忠言了。
今天,不应该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悲凉气氛。“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今天过后的明天,应像月圆时的那一轮明月,有着属于自己“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光芒。
这篇学生的习作能恰当融入《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诗句,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真情实感的佳作。看到这样的文章,应该说《红楼梦》还是很适合孩子阅读的
多次入选语文教材的“四大名著”真的“少儿不宜”吗?《“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文发表后,旋即引起多方关于儿童阅读话题的热烈讨论和思考。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权利,让他们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与空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有道理吗?如何教会孩子取舍适合自己的文学读物?
有观点认为,名著并无“孩子”“成人”之别,名著恰恰是沟通孩子与成人世界的桥梁。正如吕贻晓老师提出的:“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名著适合孩子们阅读,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阅读时,应根据孩子身心实际接受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必要时可以做适当的改编。
秦院长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什么时候适合阅读?我个人觉得,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和观点进行分析之后可能比较合适。高中以后可能更合适一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名著几岁适合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