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脱悲苦,字汉语拼音字母表怎么拼?

永字八法的意思是什么_读音拼音如何_怎么解释 - 汉辞网
在线查询“永字八法”的意思如何、永字八法的读音怎么读、永字八法的拼音是什么、怎么解释?
前一篇: 后一篇:
永字八法的意思:
【词语】: 永字八法
【拼音】: yǒn zì bā fǎ
【解释】: 一种借用‘永’字的各个笔画来说明书写汉字笔势的方法。永字包括点、小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共有八种笔势。后来又常有人用‘八法’一词代称汉字书法。
◆查看更多:关于词语
的意思;含有
大家都在看:
&&&相关词语:
《汉语词典》客户端界面如下,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词语解释大全。关于永字八法是什么意思,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Copyright(C)2017 汉辞网?版权所有 可搜索:微信公众号 hydcd_com 加入我们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fabd61f4ba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普通话训练、汉字拼音对照、朗诵作品范例、高考试题阅读题(之三)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普通话训练、汉字拼音对照、
&&&&&&&&&&&&&
朗诵作品范例、高考试题阅读题(之三)
41号作品:
三碗酒,赤水河的三碗酒,醉倒了我。
&&赤水河是一条神秘的酒河,它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处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流经云南的镇雄、威信,贵州的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的叙永、古蔺、合江等县市。史书记载:“赤水河,旧名赤虺,源出芒部,经红土川东流入江,每雨涨,水色深赤,故名。”
赤水河经贵州省至四川合川市城南关注入长江,全长523千米,赤水河边的优质糯米、小麦、高梁等堪作酿酒原料,河畔家家都会酿酒,户户飘浮酒香,传承千年的优良工艺、选用当地特有的酿酒原料,采用高温制酒、堆积、接酒……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名优白酒生产基地,这是其它河流无法复制的。河两岸美酒飘香,天下驰名。
我沿着河道探险,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赤水河桫椤秀逸悠、竹风盈雅韵,水声淙淙,素面朝天。纯净、清澈、透明的,是原汁原味的赤水;盎然、簇新、葱茏的,是长了千年的古树;恬静、温柔、优雅的,是滴翠的野藤野草。一路赏不完的瀑布美景、丹崖幽谷、飘忽暗河。我沿途听到了数不清的关于酒的古老故事。抚摸岸边拴盐船的石孔,透过这些岁月的眼睛,还可领略到古代赤水河舟楫不断的盛景:贵州人食用的川盐,有三分之二是经这里集散的,除了盐巴,还运载布匹,还运载酒等。临近仁怀,就能沿路看到好多小酒厂,扑鼻而来的,是惭惭浓郁的酒味。进了仁怀,好多人家门口放着一米来高的酒瓮,而饭店前则是排着一列酒坛子。我走累了,随便就近选了一家老酒铺坐好,“来一碗酒!”我叫了一声,酒铺老板马上对穿红衣的姑娘嘟哝了一声,红衣姑娘就从墙上取下一个小竹筒,把小竹筒在一个大酒瓮里晃了一晃,哗哗的酒声那么清脆。红衣姑娘很快舀出了一竹筒酒,舀酒时,已是浓烈的酒香四溢。待那姑娘给我倒上满满的一碗酒后,咕噜一声,一口赤水河酒从我干渴的喉咙滚过,酒质醇厚,一股爽润涌出,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雅致的木楼前,简易的酒桌上,不时有老乡来沽酒。老乡们边喝酒边挥动蒲扇,蒲扇扇不走赤水河悠悠的岁月,饮酒间,我倾听他们说并不遥远的事情和家庭琐事;我倾听他们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赤水河,中国的一条国酒河呐!仁怀的茅台、习水的习酒、古蔺的郎酒和泸州的泸州老窖以及怀酒、董酒、金沙窖酒、赤水河酒等百余种天下驰名的佳酿,都是用赤水河的水酿造的,这些品牌名酒的生产,奠定了赤水河在中国酒业中的至尊地位。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赤水河两岸的青山绿水间就无处不飘着美酒香,一直以来,名醪不绝于世,其中茅台酒已有800多年的生产历史。曾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如今的茅台酒,是国宴上的必备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享誉世界的茅台,还没有入口便能醉人的茅台,千千万万的人膜拜的茅台,是赤水河天地灵气幻化的精灵!
不知不觉间,暮霭深处,飞满白鹭的洲汀,民风古朴,美可咀嚼。谁家的酒娘又启开了一坛新酒?美酒河,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更是人类千年酒文化不懈的传承。在这里,小孩出生要喝三朝酒,女儿出嫁要喝姑娘酒,客人来了要喝敬客酒,节日要喝鸡头酒……酿酒、藏酒、饮酒,不管酿酒工艺和酒型、品种,还是酒礼、酒规和饮酒方式,形成一种悠久并日益弥新的酒俗,酒文化绚丽多彩。风里飘浮着酒的歌谣,河里淌着酒的余味,赤水人家的生活已离不开酒。酒,浸透赤水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交等方面,绝不是一种单纯的饮料,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掺和着这里的汉族和回、苗等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丰富的文化,酒为媒介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与融合。
&徜徉在老乡的老旱烟烟雾中,幸福的乡村生活在酒气中不断鲜活。我早已从熙熙攘攘的红尘中隔离出来。把酒话桑麻,与老乡的青花碗轻微的碰磕中,继续传递着陶瓮中赤水河酒的浓浓的和谐润致,三碗赤水河酒下肚,我已看不清这条酒河的尽头……
42号作品:
故宫的“文胆”文渊阁
进了北京故宫,我便急急地往文渊阁赶,东华门内文华殿后面的文渊阁,也就是皇家“藏书楼”。
文渊阁坐北朝南,是歇山顶游龙浮雕装饰建筑,它的内外颜色以绿色、紫色和白色为主,这里可是大清朝的“文胆”。文渊阁阁前有个方形水池,这是真正的“水渊”,将金水河水引入灌其中,这个“水渊”可能是预防火灾时用的。“水渊”上有一石桥,与文华殿后殿连为一体。文渊阁的东侧,赫然立着一座盔顶黄琉璃瓦碑亭,亭内石碑上,镌刻着乾隆帝撰写的《文渊阁记》及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文渊阁之名源于明朝。放牛娃出身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无钱读书,当上皇帝后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便
“始创宫殿于南京,即于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 1449年明英宗时,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付之一炬。最初的明代文渊阁的命名,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因为楼是木质结构,最怕火烧,起名时特定取一个带水的“渊”字来抵火,与藏书相关,谓之“文渊”。
文渊阁的房屋样式是以浙江的天一阁为蓝本建造的。1561年,明代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了天一阁,范钦收集古代典籍,达到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1772年,乾隆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乾隆大喜,为表彰范氏的进献之功,特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文渊阁位列“南北七阁”之首。1776年,乾隆指示在原来明代圣济殿旧址上,破土动工,建造了新楼文渊阁,用来“金屋藏娇”,这个“娇”不是指女人,而是指有名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文渊阁建成后,正式成为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四库全书》历时十余年才纂修完成,共收书约3500种,7.9万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这些书全部用做工非常考究的楠木箱装着,藏在此楼中。时至今日,历经战火和动乱,楼里留存的藏书已少得可怜,但这些残存之书,可谓是无价之宝了。文渊阁外表看上去只有二层,其实里面是三层楼,楼下是一些小间,楼上则是大间。紫禁城有房屋9999间半,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间小楼梯房,就是指半间房。文渊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想当年,清帝的文臣们从这里“咚、咚”地上楼,去翻阅阁中藏书,讨论,讲学,辩论,君臣之间笑谈古今,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雅。
进入文渊阁,最前面放置着一张紫檀木长桌,桌后中紫檀龙椅,左右各摆放一个由乾隆亲自监制的大书柜,阁内悬挂着有乾隆御书“汇流澄鉴”四字匾。据说《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就放置在第一层,那些存放《四库全书》的松木书架,外贴金丝楠木,经过历史风尘的淘洗,尤自巍然。其余的书放在二、三层楼上的书橱中,书橱都离墙有一点间隙,房间前后开窗,通风贯气。
文渊阁是故宫的“文胆”,它曾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起过重要的保护作用。文渊阁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是中国藏书文化的最主要象征,如今早已拂去神秘的皇家面纱,是普通大众的游览之处。我漫步阁前,对那些爱书藏书的中华先人心存无限敬意。
(作者 伍弱文 原载《前线》杂志)
43号作品:
&&&&&&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深处或非州的丛林里,有这样一些赶着花期过日子的猎蜜者,他们的生活是跟着鲜花走,花开了,他们的生活也活了,因为,他们是神秘的悬崖、古树猎蜜人。&他们背着竹筐,扛着竹绳梯,扛着艰苦的沉甸甸的岁月&,靠山吃山,靠林吃林。西班牙瓦伦西亚的原始岩洞壁画上有提竹篮踩绳梯猎蜜的画面,类似的壁画非洲和印度也有发现。现在的猎蜜者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麓、非洲的丛林中,我国的怒江一带也有傈傈族猎蜜者。
我多次参加过尼泊尔拉吉人的猎蜜行动,熟知了他们猎蜜的一切过程。猎蜜是一种非常冒险的生产方式,也是获利较丰的一种便捷方式,猎蜜者必须有胆有谋,否则,轻则被群蜂蜇瞎眼晴,重则丧身陡崖或蜇死。至于被蜜蜂蜇上几次十几次,蜇得眼肿鼻肿的,那是最常见的事,尼泊尔人会一笑置之,也不上药,或涂一点黄泥止痒,忍一忍就过去了。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幽深岩壁上每一次的猎蜜行动,就像一次出征,尼泊尔人在巫师的祈祷后开始行动,他们赤着脚,趟过刚解冻的冰水,踩着湿滑的苔藓,穿行在高山的丛林溪谷中,找到有崖蜂的绝壁后,攀岩的攀岩,点烟火的点烟火,点起的烟雾刹那间将蜂巢上成千上万的蜜蜂熏得在崖壁间乱窜乱飞。弯刀、火把和竹枪,是猎蜜者的全部装配,攀岩的主要工具是竹篾条和木板织成的巨大绳梯。猎蜜者沿着晃悠悠的强梯上下,在浓烟熏蒸中,粘贴在绳梯上挥动着长竹杆和弯刀,与蜂群斗智斗勇,左右周旋,插捅和切割着巨大的多层蜂房,把蜂房用软竹条穿绕好,然后用软绳吊装或装进竹筐。猎蜂者必须趁烟雾弥漫、蜂群慌乱离巢之际尽早割完蜂巢,一旦蜜蜂回过神来,则猎蜜者难以突破蜂群的“防线”,反过来猎蜜者还有可能成为群蜂口下的“猎物”。猎蜜通常由男人来担当,女人和小孩则在离悬崖或丛林很远的地方待着,等着猎蜜结束时收拾成果。
&&&&猎蜜者的眼力要好,一般只猎取新鲜的蜂房,因为有的在悬崖上千百年未采的那些蜂房,早已钙化后变成石蜜,是吃不得的。有的久年未采的蜂房颜色发暗,蜂蜜质量打折。还有的蜂房颜色发红或气味异常,说明蜂蜜有毒。
&&&&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里,土人靠猎取高大古树上的野蜂蜂巢来获得蜂蜜,依靠的是一种叫响蜜的鸟,这种聪明的向导鸟,是啄木鸟的近亲,外形有点像麻雀。响蜜鴷还能指引蜜獾去猎野蜂巢。当响蜜鴷在森林中发现了蜂巢而又不能单独毁坏蜂巢时,它就飞到最近的村庄里去叫人,或在猎蜜者必经之路上等待,猎蜜者一上山,这种鸟儿便高兴地在猎蜜者的头上鸣叫,飞旋。猎蜜者心照不宣地跟着鸟儿走。鸟儿停着不动的地方,肯定就有蜂巢。作为回报,猎蜜者得到的第一块蜂巢丢给响蜜鴷吃,原来响蜜鴷以蜂蜡为食。土著视响蜜为图腾,若有人打死响蜜鴷,要受到割耳、剁手指或处死的处罚。这么知人性的响蜜鴷,与我国古书上的描写的“有凤来仪”的凤凰相似,极有可能“凤凰”是“蜂房”的意思,“凤凰涅槃”可能暗示着响蜜指引人们完成一次次烟熏火燎的猎蜜行动。
每一次进山的猎蜜行动,猎蜜者都可收获几十斤蜂蜜、蜂蜡,参加采蜜的人按贡献大小可分到一份相应的蜂蜜。对外人来说,猎蜜是一种很冒险的行动,但对猎蜜者来说,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无所谓选择的。在尼泊尔,这种悬岩蜜蜂只属于当地人所有,不许外人随便取蜜。并且猎蜜人每次猎密后,总要留下一些蜂蜜和蜂巢,供蜂群吃住,这样,蜜蜂不会饿死或流浪,为下次猎蜜预留了“蜜种”。
(作者 伍弱文 原载《中国妇女报》)
&44号作品:
岭南窑火,源于秦汉,兴于唐末五代,宋代时达到辉煌之巅。曾一度照亮过中原大地。后来,变里衰落了,繁华不再,历史留给人们一缕一缕的怅惘。遗址,掩埋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岭南窑火,毕竟,曾经红火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试着去挖掘一下岭南地区悠久厚重陶瓷文化。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走进岭南,沿着洛清江与北流江等河流盘桓,就会发现很多古窑遗址,如严关窑、永岁窑、田岭窑、中和窑、垌窑、红渡古窑、九龙窑、笔架山窑等,这些古窑,按形态有马蹄窑、葫芦窑、馒头窑、龙窑,废窑累累,星罗棋布,遗址上散布的无数的制瓷窑具、旋转模具、圆器、琢器,碎落的隔代瓷片洒了一地,一脚就能踩踏几个朝代,自将磨洗认前朝,那些窑火映红脸膛的匠人像刚刚从这里撤走似的,附近还在隐隐地散发出瓷土的温润气息。那些现今生活在瓷窑遗址附近的居民,用印花鸟虫草的古瓷片垫屋基、垒墙体,如中和村的民房,墙体竟有三四米高,都是用烧制瓷器的模具建造的,连学校围墙、农舍、猪栏等都用烧瓷模具来垒筑。他们实现了真正的穿越,他们住在汉唐的古意里,沐浴着两宋的青花烟雨,怡然自得。
岭南烧制陶瓷,古已有之。从秦代开始,秦始皇开灵渠,中原瓷器匠人渡过灵渠,穿过蛮烟瘴雨,到岭南发展、寓居,给岭南带来制作陶瓷的新工艺。古代制瓷是烧柴,岭南的森林密布,保证了制瓷的燃料供应。岭南的天然瓷土资源,保证了制瓷的原料和釉料供应。本来岭南地区的河流如网,岭南的漓江水路通过灵渠与岭北的湘江水路联系,桂门关陆路沟通北流江与南流江,岭南的瓷器等商品,仰仗这张水路网,销售渠道,四通八达。这样,从秦朝至汉唐时期,岭南窑火已成批渡过灵渠,开始温暖岭北的市场。
岭南窑火最兴盛时期当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战火纷飞,国家四分五裂,而岭南的经济却一度异常地兴盛,岭南的瓷窑火,竟在战乱的夹缝中意外地熊熊烧起来。主要是当时的商路方面,由于吴与后梁敌对及长期战争,南方各国与中原被吴阻隔,而当时海运尚不发达,经营南方的吴越盛产的盐、丝绸及岭南等盛产的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商人与中原通商,都要经灵渠入湘江,绕道楚地,经南平,方可抵后梁。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也是灵渠航运最繁忙的时期,灵渠终日行驶着装满岭南瓷器的商船。那时的岭南瓷窑相当红火,闪烁着媚人的异彩。
后来,北宋统一各国,灵渠这一商路骤然宽松了许多,岭南的瓷器、茶叶等向北的销量骤减。但同时,宋代朝廷实行铜禁政策,收缴民间铜器物品,禁止民间使用铜器,客观上人们对瓷品的需求量增大。加之宋代造船业飞速发展,朝廷鼓励海上贸易,但又怕铜钱流入外国,只准用丝绸、瓷品等兑换外国商品,这样,刺激了瓷器的大发展。比如,岭南的严关镇一带,从年的百余年间,就建有几百座瓷窑,以烧青瓷、月白、黑釉等瓷种,烧得多是日用品如碗、盏、碟、壶、瓶、钵、炉等,纹饰的图案多以富贵平安、寿山福海、双鱼戏水、婴戏图、姊妹花等内容为题材。窑火烈焰,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固在瓷品上。一时间,窑火相望,蔚为壮观。两宋时期,岭南窑火,持续辉煌。
元代,曾一度“禁商泛海”,海上贸易走下坡路,岭南瓷器的海外贸易中断。加之元代贵族崇尚白色,此时,岭北的白瓷业日益崛起。而岭南瓷窑以生产传统青瓷为主,市场份额占有量剧减,自然败下阵来。岭南瓷业经过这一次重大冲击,一蹶不振,岭南窑火渐渐地暗淡下去。
也许岭南窑火有一天会再度红火,谁又说得清呢。
           (作者 伍弱文 原载《河北日报》)
        
   45号作品:
大美紫鹊界
白云,飞鸟,翠林,木楼,梯田……置身于湘中娄底新化县紫鹊界,你不能不被这里原生态的美所打动。
从新化县水车镇到奉家镇的下团、岩板、毛坪等村落,这里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我们从当地奉姓家族保存的奉氏族谱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吾族本姓赢,自吉公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这些“避秦”之民,就是历史上的莫徭,也就是现在的瑶族。为了解决吃饭生息问题,移民至此的秦人沿丘陵地带的坡地开挖梯田以种植水稻,年复一年,成就了今天紫鹊界秦人梯田的奇观。
紫鹊界秦人梯田因最先由秦朝人筑造而命名,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开垦最早的梯田群之一。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开挖的阶梯式农田,位于娄底、邵阳、怀化三地接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总面积达10余万亩,以水车镇为中心集中成片有2万余亩,坡度在25~40度,最陡达50度以上,层层叠叠于海拔500米~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蔚为壮观。一望无际的紫鹊界梯田,坦荡大气,沉厚粗犷,是与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胜梯田、菲律宾巴拉韦梯田和越南沙坝梯田等齐名的著名胜景。紫鹊界是一本尘封在大山里的历史典籍,一页页记载着这里先民们沉甸甸的生活沧桑,记载着他们通俗的悲喜和淳朴的传奇。
紫鹊界是一幅苍茫的自然画卷。密密农田,层层叠叠,依山就势,有的弯如月,有的圆如镜,有的细如带;有的精巧玲珑,有的婀娜生姿,可谓步移景变,美丽绝伦。再看大山深处,偶尔点缀的木屋,如锦上添花,古朴灵动。田间,时有山农在挥锄耕作;山道上,偶见赶集归来的山姑在赶路;山顶,间或有采药人和狩猎者出没,有野兽奔突,有飞鸟盘旋……山间溪水潺潺,间或汇成一汪碧水,一如紫鹊界晶亮的眼睛。紫鹊界梯田,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踩上去,窄窄的田埂是湿润的,颤悠悠的,踩钢丝一般的感觉,但就是颤而不垮。看那岩隙水,汩汩而出,入田间小渠,自流灌溉,浑然天成。据专家考证,紫鹊界秦人梯田神奇的灌溉系统,归功于植物、土壤、田块综合形成的储水保水系统,也归功于紫鹊界的乡民科学的开垦方式。其梯田设置的科学,灌溉系统的巧妙,堪称世界灌溉工程的奇迹。
紫鹊界也是一幅原始的生息劳作背景图。这里的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伐木盖房,储藏粮食,为子女计算婚嫁日期,日子过得平凡而踏实。如龙普村、正龙村、楼下村的村民,每家每户都建有木楼,屋后开挖出的菜园里种着时鲜的蔬菜,家家都养着牛、狗、鸡等禽畜,小鱼塘,水井,也是居家过日子的主要硬件。温暖的山村,偶尔可见散发着古韵的油榨房,山泉在屋侧叮咚,水磨房唱着欢快的曲子。这里的物产也十分丰富,茶叶、苡米、竹笋等“山中三珍”,蛙、鱼、鸭子等“水中三珍”,可以一饱远行至此人们的口福。在这里,山歌、民歌、情歌、梅山武术广为流传;风格独特的龙狮舞、草龙舞、娱神舞,也是当地农民农闲爱耍的娱乐节目。登上海拔1263米的紫鹊界水车镇的最高峰白旗峰,山川开阔,沐清风习习,听鸟鸣声声,看杉涛阵阵,陶醉中忽听峰腰白旗峰寺袅袅梵音随风飘来,让人顿生羽化成仙之感。
今天,紫鹊界还留有48座瑶人山寨遗址,还有多处瑶人先民居住过的岩屋。那些避秦的瑶人,逃亡到这逶迤的群山之中,狩猎、开荒,繁衍生息……他们的劳动和智慧融入到紫鹊界的原始和苍茫之中,凝固成今天辉煌的杰作。紫鹊界秦人梯田是我国多民族历代先民的劳动结晶,也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更是湖南古梅山地域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大美紫鹊界,今天已成为游人口中说不完的话题。
(作者 伍弱文 原载《老年人》杂志)
46号作品:
雾锁磨心山
  汽车从海边出发,在山雾里向上爬升,越爬越高,把我们送到磨心山腰,我感觉好象是把我们送到了天上。雾在我们四周弥漫着,雾气腾腾,像极了身处天宫。
  我们撑着伞,涌向通往慈云古寺的山道,雾也妙曼地跟着涌动。雨滴轻洒,鸟鸣山更幽。雨与雾,勤快地拭洗着山,拭洗着草木。青草横径,绿树夹道,映入我们眼帘的满是湿湿的绿,新鲜的绿。&导游说,磨心山海拔257米,是岱山本岛最高的山,且处在本岛中心,远远看去,岱山岛四周低,中间高,像一块石磨,磨心山的名字,就是取其象形。她边说着,边朝雨雾中指点着,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四周白茫茫的雾。
  很快就到了慈云极乐寺。慈云寺最初驿建于何年,已无从可考,该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自清乾隆年间。慈云寺经过历代的扩修,已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佛教建筑群,庙宇高大气派,黄瓦红柱,巍峨壮观,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罗汉殿、观音殿、三圣殿、弥佛殿、地藏殿、天王殿、钟楼、鼓楼、藏经楼、宝塔、牌坊、诗壁、亭园等,庙宇依山势而建,曲廊回环,点缀其间;石块铺就的长长梯级相连,殿殿相依;罗汉殿和观音殿更妙,建于石洞中,更显现出佛的玄妙和机巧;那尊从缅甸运来的巨大的侧卧佛祖玉石雕像,有一丈多长,庄严而华贵;夹道及空隙地,遍种着樟树及杂树,有的树也有上百年了,它们守护着古寺,守护着香火;在一棵大樟树下,盛开着一大丛绣球花,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艳丽无比。
  一路上,我们走到哪,雾就跟到哪,看不到一丁点天晴的迹象。走到最后面也是最高处的老寺,回望山下,梵音缕缕,雾拥寺墙寺垛,雾拥绿树黄瓦,顿时,佛宇增添了仙界似的动感,增添了若有若无的神秘,增添了江南雨趣的诗意。山坳陡坡处,是宝塔。此时的雨更大更密,更兼迎面而来的山风骤起,雾的来势更猛,我们的视野更窄了,连看塔顶都有点影影绰绰。转过山坳,是一间禅房,寺里早已备有蓬莱仙芝茶,我们纷纷涌入禅房,避雨躲风,听佛品茶。紧接着,高手题诗题字,记者拍摄采访。住持是一个叫净友的年轻人,微胖,慈眉善目,一副福相,有点像弥勒佛,一看就是一个得道高僧,他款待众人,热情周到,他还赠送我们每人一本书,书名是《蓬莱拾遗:悟道老和尚法语》。
  谁在门外觑我?谁?我忙走到禅房门外,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廊檐下一排雨伞,伞放置的姿态也各不相同,有撑开的,有收拢的,有挂于墙上的,有倒在地下的。也许是幻觉吧?也许是其中一把伞倒了?我再往外看,是一个小土坪,湿湿的,雨打泥沙,雨中天籁。坪外是磨心山临海的一面吧?不知什么时候,前面堆积着雾,堆积着深不可测的白雾,这些奇幻的雾肯定从远方来,肯定从大海的源头来。磨心山的雾,热烈、奔放,有大海的气魄,有高山的豪气,有佛境的仙气,敢于睥睨一切!只见得阵阵山风拂浓雾,雾失楼台,雾失山峦,雾失渔船,雾失大海,雾失万千气象,雾失古蓬莱的真面目。
  我索性撑着伞,临雾而立,与雾比肩。偶然间,我看脚下一眼,发现鞋子早已湿了,原来,雾气也直往鞋里钻。看雾,看乳汁一样浓稠的雾,看乳汁一样洁净的雾,看它衍变着,孕育着,看它把磨心山的野性一点点地融化。听雾,听雾中传来的横街鱼市上大黄鱼的叫声,听万亩盐田传来的捣盐的喧哗……我听得见磨心山历史的回声。这些雾抚摸过磨心山远古先祖河姆渡羽人的双颊?这些雾抚摸过秦代时道教名师徐福寻找不死仙药的远道而来的船队?山行雾随,雾锁着磨心山,磨心山锁着雾。磨心山,还有多少秘密藏在雾中?远古观音文化的发详遗址会藏在磨心山的哪一块地下?岱山誉为三座古神山之一,岱山的主峰磨心山曾是古代道教的祖山之一,历史沧桑,已无迹可寻。磨心山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被历史的雾深深地遮掩着。山高雾凉,偶然手掌捂心口而摩娑,我突然琢磨出“磨心”二字的玄妙深意。洗涤心灵,清静心灵,是古贤人追求的心性境界,孔子曾“一日三省吾身”。磨心磨心,红尘滚滚,有几人能闲里磨心?但磨心山的雾似乎有仙性,也能像石磨那样磨心,能磨去我们内心的尘浊之气,能磨砺我们的心志。我深深吸了一口磨心山的雾气,这雾,没有一丁点儿海腥味。我想,长住此山中,一月,一年,甚至一生,会吸进多少这样清澈的能磨心的雾气?
  磨心山是一座雾山,是一座仙山。下山时,雾丝毫不见减少。我们从浓雾中钻一条缝,像神仙一样飘逸而下。
(作者伍弱文原载《舟山日报》)
&47号作品:
  在岱山,我习惯一个人在岛屿上独行。
  在岱山,我习惯站在岛屿的高处眺望。
  这里,四百多个岛屿星罗棋布,自古就有“鱼盐之利,舟楫之便”。视野中,海天一色的迷蒙中,一朵朵海滩之花盛开着,那就是岱山的盐田,晒盐的田。如果从天上鸟瞰盐田,盐田像是安放在海边的一块块巨大的镜子。
  盐田,摊晒着,一格一格的,四方形,闪着光,亮着波。看护、浇灌、创造这些海涂花朵的,是远古的宿沙氏,是清代的王金邦,是当代的盐民刘景昌、陆来富、董贤根、徐信高、金林德、王维宝等为代表的制盐工艺创新者,是无数勤劳朴实的岱山盐民。秀山、摇星、岱北、太平、桂花、渔山、高亭、青黑、后岸、海丰、茶前山、岱南、双峰……岱山这些盐场的盐田,都是大海的恩赐。
  盐主要分为海盐、井盐、湖盐。岱山之盐,属于海盐。在我以前的瞎想中,以为海盐就是从海滩上像担沙子一样担回家来即可,或者像采煤那样,是挖掘出来的整块的盐。这次亲历岱山海岛,眺望盐田,亲近盐田,才知道,海盐不是现成的,不是盐沙,海盐要从海水或海泥中提取,晒出结晶来,工艺复杂。可以说,盐,来之不易。
  天下之利,盐利居半,历代统治阶级对食盐的掌控都很严,岁月悠悠,盐史悠悠,眺望盐田,回顾盐的制作沧桑史,感慨良多。
  岱山是全国海盐的主要产区,其盐史有文字可查的,是起自唐乾元年间;从南宋开始,岱山盐以色白、晶匀、质好、味鲜而列为皇家“贡盐”;北宋时期,制盐者日众,盐场初具规模;现在岱山有盐田几万亩,是浙江省最大的产盐区。
  岱山制盐史,就是盐民的垦海史,坎坷曲折,漫长悠久。古人制盐,以制卤、煎煮为主,称为煮海熬波。后来发展到以制卤、摊板、收盐为主,称为板晒法。现在沿用的是以制卤、结晶、整滩为主的滩晒法。清代嘉庆年间是制盐史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几千年漫长制盐,称为煮海,之后的160余年制盐,称为板晒,就是用木板晒盐。1964年,盐民将刮泥淋卤改进为由海水直接蒸发制卤,采用滩晒法,制盐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小。
  每一粒盐,都是盐民的汗水换来的。元代的《熬波图诗》中描述盐民煮海制盐的悲苦生活:“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过去的一首盐谣,也生动地道出了盐民的生活清苦和劳作的艰辛:“一根里格扁担挑勿弯,二只里格脚底磨沙滩,一年三百六十里格天呵,祖祖辈辈挑盐担;起早里格摸黑出门槛,十里里格沙滩走往返,阿拉家人无靠里格山呵,挑来挑去是烂泥滩;苦海里格苦水苦扁担,苦屋里格苦路苦海滩,行行呒没介个里格苦呵,两行苦水拌苦饭。”现代制盐,虽是机器加滩晒制盐,仍是劳动量大的产业,制盐过程中,盐民要像看护婴儿一样守护盐田,尤其是下雨的天,要及时把卤水放回卤水池,以免雨水冲走居留权水。
  我知道,盐田喜欢被眺望,喜欢视野开阔,盐田喜欢阳光和风。我在想着,月下的盐田,雨中盐田,雾中的盐田,又是怎样一番情境呢?
  一只海鸟衔着一只鱼悠闲地掠过盐田。
  一朵白云被海风催促着悠闲地掠过盐田。
  盐田,开放地舒展着;盐花,剔透诱人;盐堆,洁白晶莹。盐田、大海、白云、蓝天,互相浸润,互相渲染,交织成一幅绚丽迷人的多维画图。
  盐的味道,有咸有涩有鲜,就是生活的味道。无论是早晨、薄暮,还是黑夜,盐民守着盐田,守着家园。海涂平缓,压滩机在响着,提卤泵在响着,旋卤打花机在响着,盐民在盐田边纳潮、制卤,盐民在打卤、整滩,盐民在推盐归堆,盐民在挑盐回家。采盐人的身影,让海滩不再寂寞。从第一步滩田,到最后洁白洁白盐的结晶出来,可以欣喜地看到大自然的神奇,看到海的神奇。采出的岱山海盐,丰富了盐民的一个又一个日子,记载了盐民的一个又一个朴实故事;岱山海盐,凝结了盐民太多的汗水;岱山海盐,丰富了天下苍生的味蕾。
  我匆匆而来,又要匆匆而走,我对盐田的眺望,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五十年之后,亦或,一百年之后,这些盐田会像晒盐板一样,从我们的眺望中消失,到那时,一台机器就把海水直接提纯为盐,盐田就成了传说,成了回忆。
(作者伍弱文原载《舟山日报》)
&&&&最早我是从福伯那里知道撸碗这活儿的。撸碗,就是补碗,“补碗”在我家乡湖南的土音中读做“撸碗”,撸,是“粘补”的意思。早年的福伯,年轻力壮,在汉口一带走街串巷,以撸碗为生。后来,福伯挑起撸碗担子,离开了汉口,在老家湖南的邵阳、娄底、益阳一带谋生,一个人独自过日子。
&&&&福伯的撸:微型的附有皮带的、比一些、各种小、小铆钉、小小小,这些小玩意儿全挤放在挑担的旧箩筐中,可见撸碗是细心活儿福伯就是挑着这两个旧箩筐,,走家串户,东漂西荡着,招些撸碗的活儿糊口。我看过福伯撸,撸碗时,福伯着碗的揣摸一会,定好摆放的位置毛和毛巾的灰尘抹去,把碗回再把碗夹在并用草绳把碗固定好,在要打孔的地方涂上,然后用一把小涂有的打上二排小孔打孔时,细小的钻头在碗的瓷片上吱吱的细微,这时的福伯分外小,人都好像铆在碗上,此道打孔工序,是撸碗的最关键步聚,这一步不能有丝毫马虎,如果一马虎,会把碗片打成粉碎状,再也无法复原。孔碗片,如果的福伯会孔打在最合地方尽量做到把铜钉隐藏在花枝绿叶间或以假乱真地“加叶。打好孔后,孔洞中,之后用小钉打一会儿,把铜钉敲紧敲服贴。最后,在铜钉一层牢福伯手脚利索,他撸,粗粗一看,一般为二块的碗或为块碗福伯都碗复原如果摔得很碎,撸碗很费事,撸碗费用也高,福伯一般会劝碗的主人家把破碗丢掉。
&&&&我碰到福伯撸碗时,喜欢和他聊天。福伯很随和很善谈,他也常跟我聊在汉口撸碗的往事,汉口生活的那些年是他的人生中最骄傲的几年。聊着聊着,我问他找过女人没有。聊到女人,福伯的两眼放光,然后泪水涌了出来。他对我说,他找过一个女人,一个很漂亮的女人,那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汉口,那女人是他从江边捡来的。捡来时那个女人饿晕了,他给女人喂水喂饭,她醒过来了,女人就跟着在长提街的一条小巷里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那女人很少言语,帮他做饭做活,有时也伴着他一起外去撸碗赚钱。那个女人是北方人,原来女人与她的丈夫在逃难途中走散了,没走散前女人和丈夫早就约好:“如果走散,就在汉口会面”。一年后,女人的丈夫还没来到汉口,这时,女人答应了嫁给福伯,但要福伯同意,她如果找到原来的丈夫的话,她就会就离开福伯。福伯当然应允了。后来,女人碰到北方老家过来的一个亲人,亲人告诉她,她的丈夫被日本人杀死了。当晚,女人也跳汉江里死了,没有留下一句话。福伯为此伤心了好一阵子。福伯说完这些往事,最后对我幽幽地感叹说:“我撸了成千上万个碗,却撸不了一个女人的心。”从那个女人死后,福伯离开了汉口,离开了那个伤心之地,他是不想回忆起那个女人,那个和他短暂同居过的女人,占驻了他的心,他此后再也没有碰过别的女人。听完福伯的遭遇,我也唏歔良久。
后来,细瓷花盏成了百姓家中的寻常货,市上的越发地多起来,也越发地便宜起来,碗再也撸撸就,渐渐地,的内刻上以及破上后再用的活儿招揽不到了福伯不知又漂到哪里去了,好几年没听到他拖着长声的“撸碗哦……”的喊声了,不知他还会撸么?
49号作品:
&&&&打树花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制工匠的倾倒陶锅中残余铜汁的劳动过程。打树花即把炼铜、铁时的残汁泼洒到地面、树干或墙上,形成漂亮的烟花。“打”字源于古时的打树花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动,树花专指用于驱逐鬼神。
&&&&至今我国山西河北民间尚有打树花活动流传。尤其近几年,河北蔚县暖泉镇还把打树花申请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给打树花这一古老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早记录打树花活动的,是唐代的诗人李白,他在中写道:“,,。”年唐年记载:“。”从李白的诗中可看出,唐代的倾倒铜渣时打的树花,紫烟中红星乱闪,极为美丽,还有声有色,伴以歌舞。
&&&&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到唐代的和李白一起看打树花了,那么,我们就到暖泉镇去看吧。
&&&&暖泉镇的打树花表演场上,三个匠人来回走动一会后,一个匠人木红红的匠人我的心也悬了起来。不容多想,“唰”的一下,铁汁顿时。匠将散之际汁缤纷错乱紧接着又是又是的又是一轮“花絮”……
&&&&是力气活,匠人一般连续、火花就得休息一会木如果大木会,打树花,是勇者之花。表演时,木勺的最重要放向和力度掌握得好,方能旋出最漂亮的树花来。如果,打树花,更是智慧之花。
&&&&表演用的准备,也是用了心思的。这一身装束,就是防烫的。处处提防,一场表演下来,表演的匠人还是会被,匠人的布满旧和新水匠人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美丽献给人们。
打树花,古老的铁树银之花,更是匠人们的心灵之花。
50号作品:
大海深处的一座城,名副其实的海城,叫三沙市。悸动了千万年的那片蓝,终于有了一个美丽的城市。
“这里是三沙市!”在岛上居民的梦里,会有这样自豪的呓语;“这里是三沙市!”在出海渔民的谈话里,少不了这样的叙述;“这里是三沙市!”在守礁人的眼里,这里神圣不可侵犯。    
  站在海城三沙市眺望,碧蓝的海,洁净的沙,绚丽的珊瑚,魔法般铺展着,向天尽头延伸。海城包括260多个岛、礁、沙、滩,散落在南海上,海城目前定居的渔民只有600多人。永兴岛,海城的地标,是一座由白色的珊瑚沙堆积在礁平台上形成的珊瑚岛。它是西沙群岛,也是海城最大的岛屿。从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坐船,17小时可抵达永兴岛,再往南行船30小时,可抵达南沙的美济礁。与永兴岛一堤相连的石岛,是海城海拔最高的岛,海拔13.8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东岛,是西沙群岛,也是海城的第二大岛,岛上有一个小淡水湖。岛上常年海鸟云集,岛上设有红脚鲣鸟自然保护区。南威岛北距永兴岛498
海里,在一礁平台上,为南沙群岛第四大岛。海城的海面及海面以下,丛生着岛、沙洲、暗礁、暗沙、暗滩,到处都是珊瑚,珊瑚把海烘托得异常漂亮。海水,没受到任何污染的原生态海水,如果走近了看,能见度非常好,清澈透明,能看清水底的珊瑚和鱼群。海城是一个聚宝盆,海城的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地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海城是战略要冲,海城的南沙群岛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海城的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海城三沙市所属海域,历来是中国渔民的渔场。早在西汉武帝时,就在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对南海诸岛直接统治。《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元世祖忽必烈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观测。在清代,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清末,“琛航号”军舰到西沙群岛,并留下琛航岛的岛名。据《琼东县志》记载:海南的渔民祖祖辈辈在西、中、南沙群岛的岛海里捕鱼,第一年东北季风起时,顺风南下,第二年西南季风吹起时,再顺风回到海南开发了南海渔场和海上贸易。琼海渔民对海城的岛屿、礁盘、泻湖等地形和气候、水文、洋流、渔业资源等了如指掌,这些情况详细记载在源于明代的手抄本《更路簿》里。目前,在永兴岛、石岛、东岛、赵述岛、南岛、北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等岛礁上尚有明清时代遗存的小神庙14座。海城,已经很沧桑,它自古就在中国的版图里。海城的海域,自古就是中国渔民的祖宗海,翻开历史,我们的祖先,曾披星戴月,飘洋过海,耕海牧渔。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并持续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使主权管辖的国家。
  最年轻的海城三沙市,昂首世界,听得见我们的呼唤,听得见十三亿同胞的呼唤。我骄傲,为新设立的骨感的海城三沙市,为骨感的那片中国蓝,那片海,那些岛,那些礁。
&51号作品:
访南村草堂
春天的脚步早早地在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梓木冲村的这块祥和的土地上响遍,一栋二层的称为“南村草堂”的小木屋前的桐子树开花了,屋前的草坪青葱了,却不见这南村草堂的主人邓显鹤先生出来和我们寒喧,我们只好去寻找……
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风尘,才能与邓显鹤先生对晤,邓显鹤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之际(),号湘皋,嘉庆九年(1804)应乡试举人,道光六年(1826)应会试大挑二等,授宁乡县训导13年,晚年引疾归乡,后应聘主讲邵阳濂溪书院,工诗古文。1839年,邓显鹤从宁乡训导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这个小山村,购了几亩田,筑了这座小木楼,深居简住,他在诗中写道:“近识山居趣,终年少出门。橘肥春嫁女,稻暖夜添孙。”、“生怕邻家黄乳牯,多添老篾缚篱笆。”他显然过着怡然而读的乡村生活。他耕作之余,不仅自己做诗,而且注重搜集整理别人的诗词。他在《沅湘耆旧集》自序中说:“荒山古寺,委巷农家,村学传钞,老僧贴壁,非亲至其地不休。”
不论朝阁名流还是林泉野逸,亦或农谚民谣,都被他搜集起来,他共得1699人,诗15681首,汇总为200卷,辑为《沅湘耆旧集》,不久,他又辑《续集》一百卷,是湖湘历朝诗作的大观。邓显鹤一生高洁,他献身湖湘文化三十年,辑著共45种,640余卷,字数逾千万。在一共2000册的《四库全书》中,邓显鹤编的书占了四本,由此可见邓湘皋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清史稿》中有邓显鹤的传记。
也许有的人一点儿也没想到,这座摇摇欲坠的陈旧木楼,竟尘封了这么多的往事,竟是当时湖湘文化的一座精神家园。
时间可以淘尽一些英雄,也可淘尽一些历史,但淘尽不了湖湘文化,因为,湖湘文化人中有邓显鹤这样热心无私的保护者。湖湘文化经邓显鹤的拯救搜集整理,《沅湘耆旧集》才得以流传于世,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呀!难怪邓显鹤先生被梁启超誉为湘学复兴的导师。
邓显鹤先生的一生,居乡之野,却深谋远虑,他对湖湘文化的贡献,功不可灭。他不是当时朝庭敕封的编选官,而是民间的志愿者,因此,他编辑方面的卓著成就与当时朝中的荣耀无缘,与显达无缘。他如屋前的那一根根小草,如屋前的那朵朵桐子花,是一种生活的背景,那么默默无闻。但时间终究掩不住他那种与泥土融洽的香味,于后世,他的功绩,正如左宗棠在给他的挽联中所写的:“著作甚勤,四海声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
&(作者 伍弱文 原载《娄底日报》)
&&&&&&&&&&&&&&&&&52号作品:
用林子经理的话说,我们这次是依风代马走京西,轻盈地走入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梦幻般的意境中。
北京西北部多山,南北连绵二百多里,东西纵深一百余里都是山,通常居庸关关沟以东、直达渤海之滨的山脉称为燕山山脉。关沟以西,南抵拒马河畔的太行山地,称为西山。西山的风很大很冷,风从遥远的塞外吹来,从历史的幽静中吹来,呼啸的风,比京西古道上走过的所有的马都要快,风驮着我们的心在古道上穿越。神秘的京西古道,蛰伏在现代化京都的西北角落里,会倾听我来自风中的问候么?
&一路见过了枯藤老树昏鸦,一路见过了小桥流水人家,遗落的古道更显荒凉!冬的萧瑟,冬的冷静,冬的坚硬,在季节里无情地蔓延着。一间废弃的小石屋里,躺在墙角的一只斑驳破损的陶制酒坛子,是户主遗弃的祖传之物,亦或是哪一个赶马的汉子随意丢失的?喝那坛烈酒的汉子或许早已在地下躺了几百年了,酒坛子似乎依旧在淌着浓烈的酒气。谁在山深处吹响了竹笛,笛音在风中淌过,若有若无,如在诉说一段发生在古道上的经久流传的往事。时光在笛音中一下子魔幻回转,回到曾经的北京城,北京城墙楼高耸,清晨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清脆,络绎不绝;骡马嘶鸣,十里相闻。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出。城门洞上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梅”的谐音作为标记。在康熙年间,做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煤从哪里来?从西山,西山地下多煤。在我国农耕为主的封建时代,建都城也跟普通农家建房一样,讲究的是柴方水便、粮食富足。北京自金、元、明、清,曾一度贵为帝都,其柴即煤炭,主要来自西山。其水,蜿蜒西山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其粮,主要来自京杭大运河。
拉煤运货的驼帮马帮,甚至京城人家私备的购煤牛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上盘桓逡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京城到西部山区,再到河北、山西,远至内蒙古的通道。岁月流转,这条通道有了名气,成了京西古道。现在,我们在峰口庵关城西南一段山岩中凿出来石道上,依然可找到一串串令人心悸的深逾半尺石蹄窝,那可是马、驼一脚一脚在巨大石块上打磨出来的!
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过去是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山石铺砌的路面,从阜成门向西伸至模式口,再西伸到三家店。三家店成村年代久远,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旷地带,是煤运集散地。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商铺竟达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几十家。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从三家店动身,沿着永定河谷而行,过永定河,然后依次是琉璃渠村、愁儿岭、斜河涧、水峪嘴、牛角岭、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王平村,一连串的地名,在诱惑我去亲历。这些当年赶马人一生穿越的地方,在我眼中竟那样陌生,那样神秘,我也会穷我一生去做一次精神的穿越么?王平口,真的如“瓶口”,京西古道的分支新潭古道和玉河古道在王平口这里会集,王平口称为“过山总路”,在王平口的东边,有一个村子盛产砂锅,当地“砂锅做饭斗量柴”,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指煤。沿总路出了王平口,曲折行四十多里山路至斋堂。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川底下村。川底下村现在还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在这里,不变的是农家庄院,不变的是古道悠悠,不变的是朴实民风。在这里,仿佛岁月不流,古村如昔。我们在村中盘桓,久久不肯离去。据村中人说,古道从川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
繁华在这里上演,岁月在这里更替,商旅的通行、香客的朝拜、将士的攻防、古都的兴废、文化的交流,这一切,如今去哪里找寻呢?京西古道上古迹众多,有各种碑志石刻、庙宇、关城、碉楼,有马致远故居,更有囚禁宋徽宗、宋钦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古道藏庙宇:晋、隋、唐时期,宗教已深入西山,群峰之中,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庙以及颇负盛名的妙峰山,古香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茶棚,供香客茶水,“古道青山杨柳暗,马蹄单绕寺门烟”,是当时香客如云的真实写照。古道布工事:西山是千山拱护的神京右臂,西山之防素为兵家倚重。险峰峻岭之上,铜墙铁壁矗立,重关壁垒。峡谷深渊之间,关门紧锁,铁马冰河。西山上有燕、汉、魏、明各时代的长城遗迹以及近代战争留下的旧址。居庸关八达岭一线长城为外长城,设重军把守。京西地区属内长城边关,列兵布防。当然,纵使固若金汤的防线,也要有精兵强将才行,明朝内长城防线两次被攻破,在1449年御驾亲征的明英宗,竟做了蒙古军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自此明朝不敢懈怠,花血本巩固西山防御。现在内长城沿线有不少烽火台和城墙还保存相当完好。
&西风把黄昏的美丽轻轻涂抹在京西古道上,暮霭深处,却再也听不到驼铃响了。我们枯立于晚风中,长久地缄默着
现代公路、铁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喧嚣和繁华,古道已不再是交通要道,最终遭到人们的抛弃,荒草离离,古道周围的环境也渐渐回归荒凉。古道无言,如一个退隐江湖多年的高手,得志时不张狂,失意时不气馁,它在人们访古探幽之际,偶露峥嵘,断断续续扑入人们眼帘。古道上曾经的人类活动痕迹,偶尔还在瑟瑟寒风中透出些许穿透心灵的暖意。
&(作者:伍弱文原载《娄底日报》)
53号作品:
一条河,一条流淌着韶山乡土文化和中国革命血与火旋律的河,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山脉的滴水洞奔涌而出,穿过人类历史浩渺的的烟云,穿过莽莽的韶山,穿过沃饶的韶河河谷,注入涟水,直奔湘江,滔滔东去,书写着千古风流。
这是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全长103公里,她因为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举世闻名,她的名字叫韶河。韶河是韶山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原名云湖河,河水日夜跳跃跌宕,所流淌的是韶山脉管里特有的那种至善至美的血液,激活了韶山的神奇瑰丽。
溯河寻源,我寻到了韶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工景观相得益彰的最为璀璨的明珠——滴水洞天。滴水洞是一个长约两三公里的曲折幽壑,三面环山,壑口朝向东北,里面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泉流叠嶂,风景独特。传说中舜帝南巡,在此处奏韶乐,有凤来仪,韶山因而得名。现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滴水洞一号楼静静地伫立在山谷中,1966年6月,毛泽东曾在这栋青砖青瓦的小平房里隐居过11天。
韶河,岸边的上屋场,是毛泽东的故居,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这里。因此,上屋场成了韶河在骄傲,成了韶山市的骄傲。探访故居,仿佛听到伟人童稚的脚步声,飘出小阁楼,飘向山间石板小径,飘成韶河的串串音符。
韶河河谷,宽敞开阔,田野禾苗泛绿,时有白鹭低飞,荷塘点缀,尽情地展示着她的肥腴丰饶,同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比,韶河宁静多了,河面上看不到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只有一些称为“云湖驳子”的小筏子船在水面上静静地滑行,蓝天白云连同绚丽多姿的韶山倒映在波光中,在碧绿里透出幸福与和平的底蕴。“支湖驳子”在韶山通汽车以前,为境内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毛泽东求学期间和1925年携妻儿回乡闹农运,坐的就是这种云湖驳子。
韶河的古韵,韶河的飘逸空灵,韶河的灵秀清丽,在阳光下散发着一种神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她融入了祝融火神莅临过韶山的传说,她淹灭了大禹南巡的足迹,她目睹过中国近代、现代革命的血与火,她哺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韶山精神就是牺牲、奋斗、奉献。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人类劳动人民的解放,奉献了六位亲人,奉献了自已的毕生。韶河,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韶山精神是韶山之魂。所有的昨日都已浓缩成一个遥远的背景,但韶河是不朽的,韶河魂是不朽的。
&(作者伍弱文原载《娄底日报》)
春在溪头黄鳝草
&&黄鳝草是一种报春草,春风一吹,它就拱出了土面,它能长出一种很好看的花,叫黄鳝草花。不知是什么原因叫它黄鳝草,我猜想是这种草的茎干颜色跟黄鳝有点相似,嫩嫩的淡紫黄色。黄鳝草花成熟后,那些白花瓣悄然凋落,蕊部分则长成干籽籽,籽籽也会如蒲公英一样随风而起,漫天飞舞。黄鳝草花曾在我童年的梦里无数次地摇晃。我也在黄鳝草花的飘拂下长大。
&&黄鳝草算得上是花中的小家碧玉,是花中的布衣,名气不大,好多人识其形而不知其名,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它默默无闻,不追名逐利,养花人一般不屑养它。它小巧玲珑,青青的叶片间,细碎的白色花瓣团团围着花蕊,花蕊像个圆圆的黄太阳,有点像极了向日葵花。它没有牡丹富贵,没有芍药的妖娆,它容易被人忽略,但它耐看,夏天,这种花开放在江南的田间地头,生命力强,它不怕干旱,不怕土地贫瘠,很普通,细赏之下很养眼的。它很有点像野菊花,它与野菊花的区别在于野菊花通体是黄色的,它的香味没野菊花浓。黄鳝草的茎很韧,一般能长成人的手臂那么高,草茎折断后断口很锐利,可做串子(土话叫先子)。在野外捉了活的黄鳝,如果没带小水桶装,就用这种草穿过黄鳝的鳃口,把很多黄鳝串成一串,提着回家,很便利。它同样可用来串泥鳅或青蛙、小鱼,随用随取,甚是方便。我小时候时常去野外,捉一串青蛙、泥鳅回家,用的就是这种黄鳝草。串起青蛙时,青蛙伸腿伸爪挣扎的样子,很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被束缚被宰割时的悲凉,一到家,我就马上把青蛙从黄鳝草上取出来,转放到竹篓里,让它们早点自由,少受一会儿痛苦。黄鳝草花也可做插花,山里的女孩子喜欢摘一朵黄鳝草插在头发上,别有野趣。有空时我总是采一束黄鳝草花,放在瓶子里,加点水,就成了自做的瓶景了,好看又新鲜。雨后初晴时黄鳝草花像小星星一样眨着眼,不卑不亢,很惹人喜爱的。有一次,我一个人在深幽的山涧里探险,看到一丛丛黄鳝草花盛开着,沿着小溪自然延伸,无拘无束,美得妙不可言。这花丛,这花态,这花带自由延展的气势,是任何花匠园丁都培养不了的。这种朴素的淡雅,有如灵动的音符,与鸟鸣声声相和,与溪水的潺潺声揉杂,让我孤独感顿失。我当即采摘了一朵黄鳝草花,把它放在清清溪水中,它顺水流走,我的心也跟着它漂动,我感受到了黄鳝草花平凡中脱俗的美。好的花朵需要有人赏识,就像好女人要有好男人赏识一样。
&&在乡村时,常与黄鳝草打交道,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老家附近的小桃林寺居然我吃了一次黄鳝草,那天,我到科头乡小桃林寺下的村里去找一个朋友,来到了一座小石桥旁,这里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在桥边就能遥望到小桃林寺。春天的田野,有一种地气氤氲。春天,毕竟是一个生长的季节啊!田野里到处绿油油的,习习凉风吹来,惬意爽快。禾苗初长成,那么苗条而又柔嫩。听蛙儿小虫低吟浅唱,在田间耕作的老农,幸福而专注,一抹发自内心的喜悦在田野无边无际的绿意中弥漫。谁家的女孩,在小石桥下的石板上低头捣洗着衣服,那活泼的山溪水,冲不走姑娘红衫倒映的倩影。远处,青山如黛,环绕着这个谷地,环绕着这个小村落。在村落深处,我找到了朋友,朋友说炒一些野黄鳝草给我吃,我说:“这草,人能吃吗?”朋友说“人能吃的,黄鳝草能除腥,它和黄鳝、泥鳅、小鱼、田螺、青蛙等有腥味的东西炒着吃时,味道很独特鲜美。本地有一首歌谣:千里来龙九椅山,烈马回头猪仔湾,青龙一座青龙界,两边溪水抱仙山。芙蓉高耸分其间,时有仙人共往还。七十二峰分一脉,今人遥祝小衡山。何以这里与佛道有缘而称小衡山呢?传说清朝时桃林这个地方有一个孝子,连续二十年到南岳衡山还饿香以祈祷父母健康长寿,平时不吃肉食,多吃黄鳝草和野果充饥。南岳圣帝大为感动,便托梦于他:桃林芙蓉寨是块风水宝地,可在此建小南岳殿,以免跋涉之苦。孝子遂发起募捐,劳苦三年,修南岳殿于芙蓉峰顶,自此,小衡山之称闻名遐迩。是耶非耶?别管它了,反正我也常吃黄鳝草的。”吃饭时,我很小心地吃了一些黄鳝草,果然味道很美,那是我第一次吃黄鳝草,以前我没试吃过它,但我知道牛、羊、猪很爱吃这种草。
外出离乡的日子,我常想起故乡的这种黄鳝草。我也常想,既然此生开不成牡丹的辉煌,开不成芍药的妖娆,那就开成黄鳝草花的朴素吧,开得自由,开得自信。
&(作者& 伍弱文 原载《贵州大学报》)
55号作品美的守望:中阳剪纸
巍巍的吕梁山脉蕴育了山西省中阳县丰富的煤,母性的黄河支流南川河,滋养了“中阳三宝”:核桃、柏籽羊、剪纸。
不久前,山西著名作家张金厚赠送给我一宝:一本标价1168元的国家级赠送礼品《中阳剪纸》线装书。书中一幅剪纸配一首解释歌曲。古拙的线装剪纸集,我捧在手里,是捧着一部中阳女子心灵手巧的历史。&&&
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摸剪的。”意思是说,生男孩子要培养当官,生女儿要教会剪纸。可见剪纸技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千百年来,茶余饭后,闲暇闷时,中阳女人会操起剪子剪花,或单独剪纸西窗,夜漏更残,月照孤影,以剪传情。或闺密成群,桥头陌尾,剪纸竞技。更多的时候,是中阳女子盘腿坐在炕上,灵巧的剪刀剪弄着红纸,剪弄着心情,剪弄着一幅幅朴素漂亮的纤纤纸花。母女相传,一代一代的中阳女人,秉承传统技艺,描绘五彩生活。&&&
中阳人们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离不开剪纸的掺和。剪纸的花样很多,窗上贴的喜庆窗花,门上贴门神纸,挂帘飘的挂帘花,墙上贴的炕围花,灶上贴灶神剪纸,身上穿戴的服饰花样要剪纸,绣花的原始底样要剪纸;结婚、生子要剪喜花纸,祝寿要剪有寿花纸;大雨不止要在院中挂扫云止雨的剪纸,久旱不雨要在水缸上贴祈雨降甘露的剪纸,神话传说要用剪纸来体现,生活情趣要用剪纸来表达等。
“三十三颗荞麦哟衣哟九十九条棱,有钱难买人亲个人(中阳民谚)”,中阳剪纸主要还是以喜庆、和谐、吉祥为主题。如剪纸作品《大槐树下剪纸》描写的是三个老太娘坐在大槐树下剪纸的情形,三位大娘笑逐颜开,挥剪弄纸,各具其态,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中阳民间剪纸是一种精致的心态艺术,它取材于身边的事物,融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来表达女人的情感,记录着女人心中的所求、所盼、所想。剪纸是手工活儿,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功力积累,才可达到技法纯熟,有的女人一把剪刀会用几十年。剪纸成了中阳女人一生中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每一幅剪纸是女人的一份心思,是一个女人的即兴创作和天才的艺术劳动,是一个女人一生对美的守望。如剪纸作品《拔葱》,画面上一个扎头巾驾驴车的执鞭青年男人和扛锄头的留长瓣的小二姐,私会菜园。竹篮、青草地、玉米丛、葱苗、鲜花、云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匠心独具。画面的镂空感强烈,线条流畅,惟妙惟肖。整幅作品轻松快意,带给人们一种憧憬爱情、憧憬美好生活的享受,充满着抚慰心灵的力量。
近年来,中阳剪纸名重中华,与河北蔚县剪纸、河北丰宁满族剪纸、山西中阳剪纸、辽宁锦州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江苏扬州剪纸、浙江省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云南潞西市傣族剪纸、陕西省安塞剪纸齐名,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阳剪纸,古朴的美,安静的美,源自民间,养于民间,才魅力长存。
(作者& 伍弱文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56号作品:
春依旧,人空瘦。
这次回江南,是去浙江省绍兴市区的青藤书屋看一个旧友,他叫徐渭,字文长,明代的才子。当然,搜遍整个青藤书屋,也没看到他的影子。1593年,也就是他73岁那年,他早已埋进了黄土堆里。徐文长隔世的朋友,不只是我。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齐白石说的青藤,说的就是徐文长。
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一时。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命运似乎不是一帆风顺,他参加乡试,考了八次,直到四十一岁,始终也未能中举。1557年,他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这一年,他三十七岁,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1562年,严嵩被嘉靖帝免职。1565年胡宗宪受严嵩案牵连,死于狱中。做为胡宗宪幕僚的徐文长,不阿权贵,为胡宗宪被构陷深感痛心,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以致发狂。其间,他怀疑继妻张氏不贞而将她杀死,他被关入监牢,坐了七年大牢。
徐文长出狱后,已经五十三岁了,人生坎坷,英雄落魄,他只能借酒消愁,游山历水,以交结诗画之友为乐事。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晚年更是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一生的奇遇,成就了他的才艺。后来,我国青藤画派以他为宗师,他的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画,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徐文长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受人称颂。
“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文长联语)”青藤书屋的乌漆大门,关不住粉墙黛瓦,关不住幽静古朴,关不住游人的脚步。徘徊园中,遥忆起清代郑板桥自鸣得意而刻印“青藤门下走狗”的故事,就可想见郑板桥对徐文长是何等的崇拜了。
风摇丝竹,院中似乎有微微的回音,然斯人已不在。我深知,悄悄浸润我们的灵魂的,是徐文长的留下的对艺术追求不止的那种倔气。
我边默读着徐文长“吾年十岁栽青藤,乃今稀年花甲藤。写图写藤寿吾寿,他年吾古不朽藤。”的诗,边走过月洞门。我抚摸着花格长窗,遥望雕窗间江南的秀气长天,仿佛悠远的岁月都近在咫尺。
恍惚间,老墙上蛰伏的那根老藤,变成了徐文长的依稀背影,渐走渐远。
(作者:伍弱文 原载《北方文学》)
遥望镇淮楼
雄楼何耸峙,一水绕天涯。
我们风尘仆仆,赶到楚州漕运广场时,已是暮色苍茫,遥望镇淮楼,在夕阳余晖里,宛如城门,重檐飞角,雕梁画栋,古朴浑厚,显得格外庄重美丽。
镇淮楼古为瞭望台,正式楼宇则创建于1226年(宋代宝庆二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现辟为淮安市历史文物陈列室,全楼通高18.5米。四周有阶梯可登楼,山楼周围有回廊,20根赭红色柱子支撑。
镇淮楼是楚州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有曲折传奇的经历:楚州城原为山阳郡城。山阳郡和山阳县建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山阳的城池是晋穆帝永和4年(348年),由荀羡(321—358年)开始营建的,此城原是当时驻军所筑,用于军事目的,当时在城中间筑一个瞭望台,瞭望台是镇淮楼的雏形。《淮安府志》卷6《规制》对镇淮楼有记载,谯楼为“宋宝庆二年(1226年)创建”。谯楼内悬以巨钟,架以大鼓,昏晓撞击。后世对镇淮楼不断扩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漕督周天爵再修,改楼匾南为“彩彻云衢”,北曰“镇淮楼”。清末设立警察,有警察宿卫其上,作为瞭望之地。民国年间易名“中山楼”,民众教育馆读报室曾设立其上。日本占领淮安时,在二楼平台西部接建一抱厦,鬼子北川在上面训练特务,改名新民楼,解放后恢复原名镇淮楼。十年动乱期间改名为“东风楼”,今仍用原名镇淮楼。
民间有“纸湖的淮阴铁打的淮安”的说法。黄河比淮河强势,常夺淮河河道入海,洪水泛滥。淮河流域的许多城市处在不断迁移中,城市名称也不断更替。淮阴与淮安两个城市,常互相吞并,先是淮阴辖淮安,后淮安后来居上,如此反复,相对来说,淮阴处在洪水中心区域,城池不断被变更迁移,做为地名常被淘汰,而淮安城处在洪水边缘,这一地名始终没有被淘汰过。因此,镇淮楼得以一直屹立如斯。
为什么取名镇淮楼呢?镇淮楼的名字很有来历,据记载:1681年(康熙二十年)夏,大雨五昼夜,河缺数处,洪水进城,淹死人畜无数,知府曹得爵取淮安府大堂:镇淮匾投之,河水稍退,道光年间,受水患困扰,知府周焘将府衙内的“府堂镇淮匾”悬挂于楼上,镇淮楼因此得名。
历史曾经无比惠顾楚州(老淮安),贯穿楚州的京杭大运河曾经是中国的南北生命线,明、清两朝一直将河道总督府和漕运总督府设在楚州,楚州控扼漕运、盐运河、河工、榷关、邮驿机杼。以楚州为界,大运河的运输能力相差悬殊。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到楚州后,无法继续北上,而是改用车马陆运,形成“北马南船”现象。楚州是北马南船的中继站,最咽喉之地,以致“舟车日夜绕城行”,船一靠岸,千车万担,人气就是财富,楚州城里一时南腔北调,摩肩接踵,市井的繁华就不用说了。这样,楚州淮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因为交通的方便,经济的发展,做官的、经商的、求学的、谋生的,他们来了,坦然生息。这样,更多寓居在此的人魂有所托,需要一些地标来承担,淮安楼,就成了地标的首选角色,沧桑几度,世事变迁,镇淮楼早成了淮安人的一种精神依托了,成了老淮城运河码头文化的显赫标志。
镇淮楼南边,文渠由西向东静静地流淌着。淮安人温厚、大度、执着,小事情不计较,能包容,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这方水士土有关系,与这方风俗有关系,与镇淮楼及运河的长期滋养有关系。
现在,若问当地人楚州有什么景点,楚州人总是自豪地说起镇淮楼。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是淮安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坐飞机路过淮安时,让飞机低飞一些,周恩来在飞机上看到了运河、镇淮楼,思乡之情如些切切!千百年来,镇淮楼又不知出现在多少人的梦里,出现在多少人的仰望里。
镇淮楼的游人不是很多,有点静。它已从繁华中退隐,它宠辱不惊。我们,楚州的匆匆过客,来一次不容易,不知以后,可否有重来镇淮楼的机会?
借我一生瘦西湖
桥抱着湖,柳抱着湖,山抱着湖,居然,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的这个湖抱着瘦瘦的。“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难怪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游了一遍后下了结论:“垂杨不断接残羌,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婉约的湖,淡妆的湖,我好奇的目光一路捡拾着,我要从春秋时的邗沟捡拾起,捡拾到隋唐、宋辽、明清,一直捡拾到今天;我要从南门的“瘦西湖”三个字捡拾起,再捡拾起大虹桥、徐园、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再捡拾起蜀冈、唐罗城遗址,一直捡拾到北门的“瘦西湖”三个字,把瘦西湖的二十四景都捡拾起来,这样,我成为了天下最风雅的人。
其实,我多想在这里的湖边住上一段时间,早上看看湖上慢慢升腾的雾,白天去帮红妆的船娘摇摇画船。晚上看看在天空中悬浮着的月,倾听石壁流淙,泉水潺潺。或者,没有人打扰的时候,倚在望春楼的一棵柳树上,睡到天亮,早起的鸟鸣也惊不醒我;或者,闲暇时,在小金山上煮一壶湖水,放点米酒,喝得七分醉意,然后拿起一本书,任落叶飘在肩头。如果我在1915年来这里,我会结识驻防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我会和扬州名士吉亮工一起为徐宝山的瘦西湖内的徐园写上楹联“从来名士多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如果清乾隆二十二年游到这里,我会和工匠们一起营建五亭桥,商量着如何在五亭桥上建造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亭上设宝顶,亭内绘天花,亭外挂上风铃,再用
大块青石砌成桥墩,建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下建15个桥洞。建好之后,设想五亭桥后世成为瘦西湖乃至扬州的标志时的那份自豪。如果我生在明朝,我会和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一道,在沿湖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一座水上园林,池中种一片荷,岸旁种一排杨柳,岸上种一片芍药。如果我生在唐朝,我可能碰上杜牧,可能会碰到他二十四桥边吟咏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我会告诉杜牧:二十四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24块栏板。如果我能生命轮回,我会陪着来看瘦西湖的人,我会陪他们一起来,一起老去。
曲曲折折的瘦西湖,一衣带水,袅娜妩媚,恰到好处,增一分则雍肥,减一分则单薄。它融九寨沟水之幽,领杭州西湖水之秀,显扬州园林之古拙,集文人墨客之大成,称为人间仙境,实至名归。也有当地一些人讽嗤瘦西湖,说它是蜀冈的一条排水沟而已,不过尔尔,有什么好看的。我想,大概他们是熟视无睹罢了。千百年来,对瘦西湖的歌颂,可谓繁也;对瘦西湖的不屑,可谓多也。但瘦西湖肚量不瘦,赞誉也好,毁谤也好,它宠辱不惊,清心淡雅。瘦西湖温柔地唤起我的灵感,唤起我的激情,唤起我和梦想。从此,我梦里梦外,牵着瘦西湖。
这一生,我是瘦西湖的过客,再借我一生,我欣然做瘦西湖边的一个钓翁。
哈尔滨看冰灯
一入冬,哈尔滨街头巷尾便会招展着各式各样的冰灯。
记得那次不经意踏入太阳岛上的冰灯园,踏着雪,“咯吱”“咯吱”地响,恍恍惚惚的冰灯景致,恍恍惚惚的冰灯迷离,惴惴地挽留着我恍恍惚惚的脚步。我迟疑着,顾盼着,一溜儿,翠绿的冰、殷红的冰、淡黄的冰、明澈的冰……每一块冰,都像着了魔,长出五彩幻影,这些哪是冰灯啊?分明是魔术师魔布下变出来的无穷幻影!看吧,冰巷相连,马车辚辚;长桥卧波,鲤翻白波;玉宇琼楼,圆顶雕栏,流光溢彩。听吧,那些间或飘浮着若有若无的嘤嘤耳语。是我误入了天国的花园了?卫士、国王、公主、王子、臣民,他们藏在哪里呢?或许,他们隐着身。冰雕的花,冰雕的树,冰雕的山,冰雕的海,找不着尽头。或许,冰做的江南的水乡,就站在我一回头就能看见的地方;或许,一仰头,就是冰做的佛像,巨大无比,美轮美奂;或许,走进那扇开着的冰大门,会进入一个中世纪的大宫殿。
我来了,冰灯!我在睡梦中无数次想像过的哈尔滨冰灯!我伸出舌头,舔了一下冰的味道,纯净的冰的味道,差点把我的舌头粘住,我只好仓促地拥抱着一个个的冰灯,把我口中的热气懒散地哈在冰块上,我竭力地复活冰灯诞生时的每一个情节,我甚至还想拥抱一下那些凿出冰灯的人。在冰灯的纯净面前,我所有的欲望不知不觉风化。
我从一个冰做的窗口上往外看,扑面而来的,是五彩的冰灯和冷风,我想爬上窗口,想站在窗口眺望不远处在冰雪下流淌的松花江,可惜窗台太高,冰又太滑,爬不上去,只好作罢。
空气中似乎的弥漫着解闷的酒气,酒气是那个巨型冰灯“哈尔滨啤酒瓶”散发出来的吗?酒不醉人人自醉,“瓶”中橙黄的酒液,附近橙黄的空气,醉了我,醉了游人,醉了日月星辰和河山。我不再挣扎,我依然倚在一堵冰的城墙上,我聆听着黄昏的蹑蹑的脚步滑过,我仰望着月上中天的静悄悄,我遥想着那些北方农家小房顶、田野里堆放的秸秆、望不到头的黑土地上地垅、一排排消瘦光秃的越冬杨树,我要在冰灯的最高处端坐,俯瞰众生相。
走在狭小的冰巷里,适于我倾听冰灯间的天籁,此时,我最爱的人,在远远的地方想我吗?在给我切冻梨吗?风中飘浮着我的名字,是谁在暗夜中的枕边絮絮叨叨?冰巷是一个又一个连着的美丽的局,不知不觉间,拐过一个冰灯,又是另一个局,又是另一番样子。
我渴望幸福,渴望乐趣,乐趣和幸福随着冰块铺天盖地而来时,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我有一大堆的话要说,可是,一种冽冽的冷,拂过我的门牙,钻进的我喉咙,包围我,伏击我,无处不在。我只有登高,沿着透明的冰的梯阶,向上,向上,再向上。风更猛,更冷,高处不胜寒。我成熟的目光,扫视着冰灯群的色彩斑斓,扫视着冰雕灯群的万千景色。我惊讶冰做的北国胜迹,我惊讶冰做的南国美人,我沉着地察看着冰涛雪浪,思绪澎湃,可是,在哪里找寻我年少时的心慌意乱呢?在哪里寻找我那个怕雪的夜晚呢?在哪里找寻我那沧桑的家园呢?
淡忘名利,淡忘纷争,淡忘得失,境清心清。徜佯在冰城哈尔滨,我做成了一朵雪花或一块碎冰,自由快乐,没有羁绊,没有牵挂,漫舞在数不尽的冰灯之间,我荒废的旅程终于有了新的起点。如果冰灯能给我一个愿望的话,我会对一块冰灯说:“我不要你变成钱袋子,我要你变成一张车票。”
一个哈尔滨当地人说:哈尔滨的冰灯晶莹剔透,年年翻新,永不重复。据说古老的冰灯是东北民间赶马车人的杰作,赶马车人为了夜间照明,便用桶舀一桶水,结冰后将桶中间未结冰的水倒掉,便是一个外实中间空的天然冰灯外罩,稍做修饰并凿一个孔后,在中间点上蜡烛或松明子、油灯之类的,放在车前照明。后来,哈尔滨人在上元节常做冰灯给小孩子挑着玩耍,或挂在门口闹喜庆。一些生活在哈尔滨的洋人,也喜欢做些十字架、宫殿样式的冰灯,放在松花江上展览。现在发展到家家会做冰灯,每个单位大门口附近都做有大冰灯群,各种关于冰灯的主题节日也应运而生,很多外国的冰雪艺人都对哈尔滨魂牵梦萦。年年的冰灯在冬季璨然绽放,确实给哈尔滨这个别名叫“冰城”的城市带来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别的城市不可复制的独特之美,哈尔滨成了世界冰雪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注定的,冰灯,只能有短暂的美丽,它会在春天某个时刻消失,就像幸福会瞬间从我们的掌间滑落,就像凿冰灯的人,在冰灯地一旦凿成后,就会骤然离去一样。突然,我想哭,想笑,想长啸,此时我最怕在那个蓝色的冰灯屋子里,碰上一个歌手弹唱伤心的离歌。
抚摸着冰灯,我陷入一种浅浅的思索。冰灯融化前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执着地付出自己的美丽,满足人们的渴望,给人们带来安慰和希望。人生很短,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像冰灯一样无私地付出,即使他到了极度衰老的那一天,他到了像冰灯融化的那一天,他会说:“我的一生都在为社会付出自己,无怨无悔!”
抚摸着冰灯,我在轻轻的祝福,祝福每一个人的灵魂,如冰灯般纯净,如冰灯般美丽。
香山红叶红
香山红叶红,时时牵动我的心。
我平生有很多的梦想,去北京海淀区西郊的香山看红叶就是其中的梦想之一,去看香山红叶恐怕也是大多数北京人的梦想。有梦就去寻梦吧,我很快就到了香山脚下。我选择从北门进,爬山,好陡的石坎,后来我从东门那边下山,原来那边的路依山势盘旋而上,适合上山,我走反了。好在我走惯了山路,但到山顶还是出了一身大汗伍。
&&&看什么都讲缘分的,我不知是来迟了还是来早了,香山的红叶还不多,据说香山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可能是枫叶还没有红的缘故吧。我在山脚偶尔见到一两树黄栌树叶红了,在山腰中的红黄栌树叶多一些,大多在杂木掩映下羞涩在红着,也不像传说中的漫山遍野。不管红叶多不多,总算了结了一个悬着的梦。
爬山的游人很多,还有拿小旗带队的旅行团。即便是一个人上山,在路上也不觉得寂寞。我揣着相机,在山中小道上迂回,我在寻找最红的叶子,我要与最美的红叶悄悄对话。阵阵山风掠过来,嘁嘁鸟鸣铺过来,淹灭了我和红叶之间的细细耳语。
至香炉峰顶时,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自不必说了。倒是古色古香的香山亭让我兴致倍增,这小亭依山就势而建,确实很美。据史载,1186年,金代就在香山建造了香山寺和行宫,香山成为皇帝的猎园。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对香山情有独钟。皇帝也到过这座山顶小亭歇息,就不足为奇了。五百多米高的香山,对于在山里长大的我来说,真的是太普通了,然而它久有盛名,还不是因为它在北京城郊,可谓占了地利。
我几乎是小跑下山,走马观花,看到好的景致就顺手拍下来。下山路边的古树和小亭小屋也很多,我都叫不上名字,我知道,每一棵树和每一座古建筑都有它的辉煌,因为我的不懂,只好与之一一擦肩而过了。连清代乾隆题写的西山晴雪碑,我也不小心错过了。
走至临东门时,我看到了很多黄叶树,一树树的黄,蔚为壮观,大概是银杏树吧。仰头看时,枝枝叶叶的黄,黄得连天都黄了,妙不可言。&
一路上我在想,要是这香山搬到北京城中就好了,很多人可上山锻炼身体。城市好啊,方便,繁华,就是缺少一些空地,缺少一些山和水。不是看不起城市人,而是由于生活的压力和锻炼环境的缺失,城市人的身体素质确实不容乐观。就在刚才的上山路上,我看到有一对下山的小夫妇,女的走着走着突然脚跪在石阶上,是太累的缘故,也是平时锻炼少的原因。还有在下山时,看到一位小伙子中暑晕倒了,好多人在抢救他。
出了山门,我一直在揪心着,在记着那晕倒的小伙子是不是救活了?要不是有人在驱赶人群,不准游客围观,我一定要等到人救活了才离开的。其实,人有的时候还不如香山的一片红树叶,人如果是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默然地死去,而红树叶可以选择以红色的姿态挂在枝头辉煌地谢幕。
附:作品所载报刊没有一一列出,详见表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拼音见谁不脱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