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氛围,方法以及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6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营造有利于小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小实验研究课题组 谢玉娓 林丽珍 执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是福建省重点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子课题。在2004年,我校参与了该课题的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并于2006年通过课题专家组的审批,顺利结题(下称“首期研究”)。在“首期研究”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当代数学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策略和猜想。初步总结了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策略,并将之推广到课堂教学中,在课题研究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促进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
然而在“首期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但要把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间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在学校里,课堂和班级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成长被教师控制,教师可以决定学生如何发展,甚至恨不得代替他们去活,去成长。”(叶澜教授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中,虽然实验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然而却存在着“没问题、不会问、不让问、图形式、对象定不准”等问题,因此,如何营造有利于小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有效性可以说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了“营造有利于小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并把它作为“首期研究”的延续。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数学教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以我校实施“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成果为起点,对如何营造有利于小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1、课堂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主要场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运用策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软环境,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自己,形成一支有较高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不是教学生如何去活动,而是激活学生自主活动的内动力,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动力源。这是教师教育艺术的极致。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3、继续进行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的认识以及本课题首期研究所总结的经验成果,我们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多个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提出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
(一)关于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
1、关于“和谐数学课堂” 教学基本结构的科学性的研究
2、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内在机制,构建“和谐课堂”的一般模式。
(二)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索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从而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学会”到“会学”,迅速掌握知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数学活动主要方式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2、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引导策略的研究(预设与生成)
(四)关于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研究
1、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化”中作用的研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五)关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1、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和手段的研究
2、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评价语言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有效教学方法(比较全)
我的图书馆
有效教学方法(比较全)
第一章有效教师
本章要点:
1、早期有效教学的定义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良好人品上,其次才是他/她的课堂行为。
2、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态度、经验、成就和能力倾向等——与教师的课堂行为并不十分相关。
3、绝大多数有效教学的现代定义,界定出课堂上影响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表现的师生互动模式。
4、课堂互动分析是一套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和记录师生的言语互动模式,并把它们与学生的成绩联系起来。
5、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及其相关的表现如下:
·清晰地授课: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
·多样化教学: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
· 任务导向: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
·学生投入: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寻等。
· 学生成功率:把%~%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6、有效教学的五种辅助行为,及其相关的表现如下:
·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运用学生的回答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
·组织: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
·提问:运用内容问题(直接)和过程问题(间接)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
·探求:诱导、澄清、探求额外信息,必要时调整方向。
·热情: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7、一般而言,在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教学情景下关键行为一贯有效。
8、其他的教学行为,诸如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组织和提问等,只对部分学习者和部分教学目标显得更加重要。
9、有效教学需要把关键和辅助教学行为精心安排和组合成有意义的模式,以达到特定目标。
第二章&&&&&& 理解你的学生
本章要点:
1、早期教育概念把学生视为空容器,而教师则把一天的课时内容倒进去。这些概念没有考虑个体多样性对学习的影响。
2、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以下方面很重要:(1)调整教学方法从而适应个体学习需要。(2)了解并以恰当角度看待个别学生学业成就背后的原因。
3、一些教师和父母对智力或智商有误解,认为它们是单独而统一的。
4、特定的能力倾向或者智力因素比普通智力更能预测学业或特定职业中的成功。
5、了解学习者特定的优点和缺点,并相应地改变教学目标和方法,比起根据普通智力划分学生和进行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到更多东西。
6、与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是指在后面的学习发生之前必须要教的一些事实、技巧和理解等。后面的学习内容经常要求学生掌握与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
7、有一个特征可以区分出较低阶层的孩子和中高阶层的孩子,后者能更快地在家庭和街坊以外活得世界的知识。
8、学生时期的三个埃里克森危机是:(1)成就感对自卑感(2)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3)亲密感对孤独感。
9、状态焦虑是一种暂时的状况,由环境中某些特定的刺激引起,比如考试等。
10、一定程度的状态焦虑对学习是必要的;分数、报告卡以及作业一般来说可以提供合适水平的状态焦虑,激发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11、可以用一些方法来避免极端程度的状态焦虑,比如从合适的角度来看待特定任务相对于其他任务的价值(重要性),或者在任务总的背景下澄清它的重要性。
12、特征焦虑在个体身上长期稳定,但又因人而异。它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把宽泛的不明确状态都看成是有害的。
13、程度深的特征焦虑与高水平的动机和成就需要相关,但极端程度的特征焦虑则与失败的强烈恐惧相关,这种恐惧破坏创造性,并导致敷衍、机械的回答。
14、极端程度的特征焦虑有时可以避免,方法是制定特定任务的一系列替代反应。
15、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学习时所偏爱的课堂或环境条件。研究最多的学习风格是独立场研究。
16、研究表明,一些学习者倾向于场敏感----或者空间的/视觉的,而另一些则倾向于场不敏感------或者言语的/分析的。
17、在实施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之前,教师应该注意不要形成思维定势,或者忽略组内差异。
18、自我意识与学业成就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但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积极投入状态,以及学生在生涯和职业中的成功密切相关;可以发现并反馈给学生他们独特才能的价值,从而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19、在课堂内外同辈群体都影响着学习者的行为。利用同辈群体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些方面包括小组作业、小组规范以及小组凝聚力和跨龄指导等。
20、学习者居住、玩耍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与同辈群体对学习者的影响密切相关。对学习者来说,这些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源,其中最明显的是他们的家庭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21、几乎每个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都显示出某种类型的偏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避免它们:
·对那些你确定自己对他们有偏见的学生类型,有意识地安排互动。
·随机挑选学生完成特殊任务。
·隐蔽地配对你有偏见并处于相对立位置的学生,再与各队中的每一个进行互动。
·在课堂笔记上做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提问那些自己可能有偏见的学生。
第三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本章要点:
1、方针表达了为我们提供方向感的社会价值观,但它对于大量个体来说则显得非常空泛。
2、目的界定出学生从你的教学中能学到什么,从而鼓励和激发学生。
3、目标有两个用途:(1)把空泛的方针和目的与实现它们的特定课堂策略结合起来,(2)以某种格式表达教学策略,使你能够测量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作用。
4、当目标这个词放在行为前面时,学习被定义为可观察的行为变化,这一变化能够在明确规定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测量。
5、之所以需要行为目标,是因为教师会很自然地关心自己和教学任务,却偶尔会忽略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
6、简单地说,行为目标起到以下作用:
·把教学集中在一个具有可观察结果的确切目标上。
·界定出在什么条件下学习能够发生。
·明确规定行为的水平和数量。期待这一行为将会在规定条件的教学中发生。
7、表示动作的动词可以使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学习结果变得可操作。
8、行为目标中明确规定的学习结果应该表示为目的(比如界定、回忆、列出),而不是手段(比如学习、看、听)。
9、如果可观察的结果发生在某种条件下,比如个别的材料、设备、工具或者其他资源等,必须在目标中明确而详细地陈述这些条件。
10、行为目标中的条件陈述可以是单项的(一个条件),也可以是多项的(多于一个条件)。
11、条件应该与在现实世界中执行该行为时的条件相一致。
12、熟练水平是指那种能使你满意地认为学生已经达到了目标的最低限度的行为水平。
13、熟练水平体现的是一些价值判断,或者有根据的猜测,也就是说,要在某些以后的课堂外的环境中充分地执行该行为,需要该行为达到怎样的水平。
14、目标的表现性是指在回答时允许的灵活性水平。表现性较弱的目标可能只要求单一正确的答案,而表现性较强的目标则允许答案的结构性不强或者更灵活。所允许的表现性是一个程度问题。
15、认知、情感或者动作技能领域中的行为的复杂性,与对学生产生行为所要求的操作有关,而与教师教学活动的复杂性的要求无关。
16、认知领域的行为,从最不复杂到最复杂依次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7、情感领域中的行为,从最不复杂到最复杂依次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个性化。
18、动作技能领域中的行为,从最不复杂到最复杂依次为模仿、控制、精确、连接和自动化。
19、行为目标的根源在于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所持有的教育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最广阔的民族水平上为人们所分享,并通过行为目标转化为实践,课文、课程以及部门和学校的政策是对这些价值观的诠释。
20、在使用目标分类法中有四个重要的警告,即:
·没有哪个明确规定的行为一定比另一行为更为人们所期待。
·较高级的认知技能经常比较低级的认知技能更真实。
·比起较复杂的行为,较不复杂的行为不一定更容易教授,更省时或者需要更少的资源。
·执行一个领域中的行为,可能需要同时完成其他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行为。
第四章&&&&&& 单元和课时计划
本章要点:
1、教学单元可以视为一个系统,单元内的个别课时是它的组成部分。
2、计划过程中四种主要活动:确立教学目标,界定学习者的需要,以及选择和组织内容。
3、单元计划的两个目的是:(1)把空泛陈述的活动和结果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课时,(2)提供长期目标的图画。
4、等级的概念告诉我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里是课时与单元的关系),而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的概念告诉我们在一系列事件中,哪个应该在前,哪个应该在后(课时序列),系统思考使我们注意大小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看哪些课时组成了哪些单元。
5、单元可以垂直地安排,强调课时内容的等级关系,以及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序列),或者还可以水平地安排单元,强调包含跨学科知识的主题,传达出把世界不同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关系和模式。
6、在垂直计划中,方框阐释了处于各种概括水平的内容领域,或者教学目的。直线和箭头指出课时序列以及课时结果怎样在彼此的基础上达到单元目标。
7、垂直单元计划的三个活动如下:
·通过一种或多种行为分类法划分单元结果的种类,单元结果的行为复杂水平高于课时结果。
·安排教学序列,使先前教授的课时结果有助于达到后面的课时结果。
·在必要的地方重新安排或增加课时内容,从而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
8、水平计划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主题,直线和箭头与它相连,指出它下属的课时内容中的思想。
9、水平计划的三个活动如下:
·确定一个跨学科主题
·包含跨学科的知识体
·界定出把世界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关系和模式
10、开始准备课时计划之前,必须确定课时的行为复杂水平(比如知识、应用、评价等)。还要确定在制定课时计划时在多大程度上为学习者的多样性做好准备(比如有时间限制的能力分组、同辈指导、学习中心、专门的讲义、合作小组等)。
11、学习指在学习者头脑中发生的内部事件,它起源于你提供的外部教学事件。因此,脚教和学两个词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系列。
12、下列外部事件可以在课时计划中明确规定:
·吸引注意
·告知学习者目标
·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
·呈现刺激材料
·引发期待行为
·提供反馈
·评估行为
13、吸引注意,是指吸引学生对你将要呈现的内容发生兴趣,并使他们调整到合适的接收方式,为上课做好准备。
14、告知学习者目标,是指告诉学生在课时结束时,期待他们达到怎样的行为复杂水平。
15、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是指回忆课时所需要的与任务相关的先前信息。
16、呈现刺激材料,是通过能够引发思维活动并维持兴趣的程序,用能够让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传达期待内容。
17、引发期待行为,是让学习者产生预期的行为,组织出符合陈述目标的复杂水平的答复。
18、提供反馈,是在一种非威胁性、非评价性的气氛中,告诉学习者他/她被引发出来的答复的精确程度。
19、评估行为,是通过检测、家庭作业和扩展的任务等评估学习者的行为。
第五章&&&&&& 直接教学策略
本章要点:
1、学习的两种宽泛划分是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学习(类型1),与概念、模式和抽象概念的学习(类型2)。
2、类型1的结果一般来说代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复杂水平较低的行为;而类型2的结果经常代表这几个领域中复杂水平较高的行为。
3、类型1的教学活动要求把处于知识和理解水平的事实、规则组合成动作序列,动作序列可以通过观察、机械重复和练习来学习。类型1的结果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能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学习。
4、类型2的教学活动超越事实、规则和序列,帮助学习者创造、综合、鉴别和识别出不能轻易模仿或记忆的答案。类型2的结果可能有许多“正确答案”。这些答案具有构成概念或模式的标准的特点。
5、对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学习,最常用强调知识获得的教学策略来教授;而对概念、模式和抽象概念的学习,最常用强调咨询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来教授。
6、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可以通过被称为直接教学模式的过程来最有效地获得。这一模式主要是教师谈话,问与答,回顾与练习,以及对学生错误的迅速纠正。
7、直接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全班(相对于小组)教学;以你提出来的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习;提供详细而反复的练习;呈现材料时使学习者掌握一个新事实、规则或序列,然后教师再呈现下一个;正式地安排课堂,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操练和练习。
8、在下列时候最适合使用直接教学:课文和练习册的内容不是以大小接近的小块形式出现的;为了激发或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教的内容代表着后面学习所需要的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
9、每日回顾和检查的技巧包括下列: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鉴别出难的家庭作业。
·抽样检查部分学生,看看全班的理解情况。
·明确回顾当天课时所需要的与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
呈现并组织新材料的技巧如下:
·建立部分——整体关系
·鉴别序列关系
·发现组合关系
·寻找比较关系
指导学生练习的技巧包括如下:
·让学生私下作答,然后逐个帮助。
·不管学生是否举手都点名叫他们回答。
·事先准备问题,随机让学生回答。
12、提供恰当的反馈和纠正涉及了解如何答复一些回答,这些回答有以下类型:(1)正确、迅速而肯定;(2)正确但犹豫;(3)由于粗心而出错;(4)由于不知道而出错。
13、对于正确、迅速而肯定的回答,认可它,然后要么再问同一个同学另一个问题,要么很快转向另一个学生。
14、对于正确但犹豫的回答,作出肯定答复,并很快重述正确答案所需要的事实、规则或步骤。
15、对于由于粗心而出错的回答,指出回答是错误的,并很快转向下一个学生,不加过多评论。
16、对于不是由于粗心而是由于不知道而出错的回答,通过暗示、探询或一个相关但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寻找正确答案。
17、对于绝大多数涉及知识获得的学习,课时连续部分之间的步骤要足够小,从而在一个练习与反馈期内产生大约60%~80%的正确答案。
18、回顾、再解释和提示在学生回答的准确率达到80%以前是有效的,过了这一百分点,就要简化纠正过程,指导学生学习个性化材料。
19、设计独立练习,从而让学习者把事实和规则组合成动作序列,并使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相似。独立练习的机会要尽快地紧随学习之后。
20、安排教学节奏,是学生在每周和每月例行的回顾中正确、迅速而肯定地回答问题的比率达到95%左右。
21、运用独立练习和家庭作业,使回答准确率,从有指导练习和反馈时的60%~80%,提高到每周和每月回顾时的大约95%。
22、在多元文化课堂中里,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促进学生的投入:认可学习者的独特回答,降低竞争,促进同辈互动,传达出培养之情和关心感。
第六章&&&&&& 间接教学策略
本章要点:
1、间接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一种探寻活动,结果是对未知的发现,学习的背景是一个问题。
2、在间接教学中,学生通过将刺激物转换为一种回答来获取信息,这种回答它不同于(1)呈现的刺激物(2)学生先前所作出的任何回答。
3、在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概括和辨别过程,调整和提炼刺激材料,获得概念、模式和理论。
4、普遍性原理帮助学生对不同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因此提高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适用范围。
5、辨别过程通过排除那些看似概念而实际与概念本质层面有别的事例,有选择地界定可接受事例的范围。
6、普遍性原理和辨别过程一起有助于学生将表面不同的刺激物按本质属性的原理归入到同一类属性中。本质属性如同磁石,将同一概念的所有事例聚合到一起,无须亲见或记忆每一个事例。
7、间接教学法提供了激发概括化和辨别活动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
8、下面是间接型的教学职能:
·使用先行组织者
·概念性活动——归纳和演绎
·正反例的使用
·通过问题引导探索和发现过程
·利用学生的观点
·学生自我评价
·使用小组讨论
9、先行组织者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概念性的预习,为保存和备用而帮助学生储存、标记、组织内容。
10、问题中心法、有层次的决策法和网络工事法是构建先行组织者的三种方法。
11、归纳始于对一组有限的资料所进行的具体观察,得出一个边界较广的概念化理论。
12、演绎是将原则或一般性原理应用于具体事件的推理活动。
13、正反例的呈现益于界定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构建出精确的概括化原理。
14、正确使用正反例,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多个例子
·使用与所定义的概念无关的多样化例子
·使用含有该概念某些层面的反例
·解释为什么反例含有同正例相同的部分特征
15、在间接教学法中,问题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发现难题的新的层面,或解决两难境地的新方法。
16、间接教学过程中,使用某些问题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
·重新聚焦
·展现需要解决的矛盾
·探索更深、更彻底的回答
·将讨论扩展到新领域
·将责任传给全班同学
17、学生的观点可以被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科内容,根据学生个体需要而调整有关反馈,激发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因为这些目标不能成为自身的终点,你必须计划和组织如何利用学生的观点来促进推理、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考。
18、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有时被称为“非指导性发现学习”,允许学生选择学习经验的形式和材料。这适于独立性地进行实验、研究项目、自然科学项目和证明。然而,为确保学生观点的使用和贴近课程内容,常常有必要进行预先组织和指导。
19、间接教学过程中,当你给学生机会来说明他们的答案,这样你和其他同学可以建议他作一些必要的改进时,学生的自我评价回答就出现了。学生最容易以生-生-师交流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在这过程中,你鼓励学生对他们自己或彼此的回答的精确性进行评论和思考。
20、小组讨论使得学生在大范围的学生中连续的反应进行交流。在这些交流活动中,只有偶尔为了复习或总结时,你才可以打断,或者你安排周期性师生互动,评价每组的进展,并且在必要时为小组讨论重新定向。
21、用于讨论的最好是课本和练习册所没有正式组织好,而且学生对之没有形成高度一致认识的话题。
22、在讨论中,你的调节职责包括以下活动:
·为学生制定讨论的目标
·提供可能需要的新的或更精确的信息
·复习、总结和讲述观点和事实
·使观点和信息重新回到讨论的目标
23、小组的意见越趋一致,小组中人数越少,他们领会概念和理论的能力越强,你对小组的权威角色就越应消减。
24、教师通常一并使用直接和间接教学法,你不要使用一种而排除另一种,因为每种皆包含一套职能,构造有效的教授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或者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方法。
第七章&&&&&& 提问策略
本章要点:
1、有效的问题是,使学生能够积极组织答案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2、有效的问题有赖于音调变化、词的重音处理、词的选择以及问题所在的语境。
3、课堂最常见的教师的行为是:组织、启发和回应。
4、启发——或者是提问的行为——能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材料尽快进行思考。
5、据统计,有70%~80%的问题要求的是知识的简单回忆,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澄清、扩展、归纳和作出推理。换句话说,五个问题中只有一个对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有所要求,而且这些认知复杂性层次较高的行为都是在成人的生活、工作和高级的训练中要求频繁使用的。
6、提问的常见目标有:
·引起兴趣,吸引注意力。
·诊断和检查。
·回忆具体知识和信息。
·课堂管理。
·激发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重新导向。
·让学生表露情感。
7、一个问题,如果答案被限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的范围之内,这种问题就叫封闭性、直接性问题。这种问题教会学生以一中有限制的方式的方式作出回应。
8、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正确答案或可接受的回答范围很广,就叫做开放性问题。然而,开放性问题同样有错误的回答。
9、同一个问题,在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封闭性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有可能是开放性的,如果对开放性问题的“创造性的”回答是靠回忆得来的。
10、研究并未表明高层次问题的使用能导致标准化成绩测试中的成绩的提高,然而,已有的发现是,高层次的问题可以激化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技巧,而这些都是成人生活中常用的技巧。
11、根据不同的认知的复杂性,以及问题针对的对象的不同(是个别学生、小组学生还是整个班级),问题可以进行不同的表述。
12、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不同的序列,如“漏斗式”:不断地给最初的问题加上具体的条件,逐渐缩小范围,只需要作简单的推论。
13、问题除了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特征外,针对不同的学生,还应该注意不同的认知复杂性的问题的组织,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4、识记型问题要求学生对记忆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描述或识别。
15、理解型问题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归纳和说明。
16、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超越记忆中的知识,在新的不同的环境中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解。
17、分析型问题要求学生能将问题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并在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联系。
18、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新的问题设计出独特的回答。
19、评价型问题要求学生形成判断并作出决定,使用某个标准判断回答的合理性。
20、探询式问题指的是,在学生作出回答后继续追问的问题。它的目的是:要求进行澄清、激发新的信息,或者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导向或组织。
21、探询式问题的关键是,要使你的问题仅仅是前一个问题的小小的扩展。
22、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方面,你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转向下一个学生之前的等候的时间和问题本身一样的重要。教师应该至少等候3秒钟的时间,然后才能问下一个问题,或重复前面的问题,或提问下一位学生。
23、更长的等待时间被认为能导致更长的回答、更多的自愿回答、行为复杂性更高的回答、更多的来自学生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回答更大的信心。
24、对于初为人师者来说,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不要提出可能有多种答案的复杂或模棱两可的问题。
·要准备接受正确的然而是异常的答案,特别是提出开放性问题时。
·事先应该想好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明白问题所要求的行为复杂性的程度。
·不要在还没有作出探询之前就自己给自己的问题作出回答。不要阻止学生把回答说完,就算是错误的回答。应该以部分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为基础,激发进一步澄清、启发新的信息,或对回答进行重新导向。
·不要使用问题来作为一种惩罚或让学生尴尬的方式。这种对问题的不恰当的使用往往不能改变学生的不当行为,问题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应该被用于特定的目的。对问题的不恰当的使用或者将它用于其他的目的都会影响你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第八章&&&&&& 自主学习
本章要点:
1、自主学习是教学和学习的一种方法。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目的是以较高的认知复杂度来获取成果。
2、自主学习涉及以下一系列活动:
·提供有关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学习的心理策略的信息。
·解释如何将这些策略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向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根据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先前的理解来重新组织内容。
·通过一些活动(练习、对话、讨论)使学习者参与越来越复杂的思维类型,从而将学习任务逐渐转向学习者。
3、元认知是自主学习的一种策略,它协助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理解和回忆。
4、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询问、自我检测、自我监控以及对内容进行分类和回忆的方法,成为记忆术。
5、元认知策略是通过心理模拟教授的,在心理模拟中,学习者一步一步地“走完”获取正确解决方法的过程。心理模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向学生解释所涉及的推理
·使学生意识到推理
·使学生集中于对所解释的推理进行运用。
6、教师调解是教师对内容的流量和复杂度进行现场调节,从而使其适合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7、教师调解的作用是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对话,以帮助学习者根据他们每个人的专有能力、学习经历和个人经验,来重组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
8、最大回答机会区域体现了内容的难度以及行为的复杂度,在回答被给出的时候学习者可从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9、最大回答机会区域是通过课堂对话触及的。在课堂对话中,教师给学生回答提供回应,从而激活每位学生的特有学习经历、专有能力和个人经验。从这些独有的特征中,学习者能够把握内容的独特意义和解释。
10、功能性错误是指学习者作出的不正确或部分正确的答案。它能增加内容的意义,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并为登上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梯提供逻辑上的踏脚石。
11、交互性教学提供机会让大家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即将学习的内容。
12、交互性教学生涉及一种课堂对话类型,在这种对话类型中,教师期望学生在他们学习课文时进行预测、提问、总结和阐明。
13、交互性教学涉及一系列活动,它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初始的班级讨论产生有关课文中即将学习的内容的预测。
·读并且/或者听课文中的一部分。
·选出一位讨论的领头者,让他提出其他同学关于课文的一些问题,然后这些同学用他们自己的问题作出回答。
·讨论的领头者总结课文,然后教师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或阐明。
·教师对任何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阐明,并且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重读课文中的一些部分,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
14、教师在交互性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减少可能已标明课程先前部分的解释的数量以及暗示和提示的清晰度,来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向学生。
15、在交互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做到以下几点:
·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的任务。
·最初时承担设计如何预测、如何提问、如何总结以及如何阐明的任务,然后将使用这些策略的任务转给学生。
·通过提示、提供额外信息以及/或者变更对学生的回答要求,来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对话中去。
·监控学生的理解,并根据需要调节信息的等级和复杂度。
16、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起支撑作用,在每一次讨论中逐步建立起对话,每次都给学习者加大难度,让他们独立思考先前的的语句。支撑必须保持恰当的程度,以便每位学习者的回答保持在最大回答机会区域之内。
17、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内部(私下)言语有助于学习者以个人独特的方式阐述和扩展内容。随着超越课文的任务逐步转向学习者,学习者的内部言语能力逐步提高。他们模拟相同的推理,使用教师在早一阶段所使用的类似的问题、提示和暗示。
18、以下是向个体学习者教授自主探询的步骤:
·提供一个新的任务,并观察学生如何对它进行处理。
·要求学生解释他或她如何学习的内容(如准备考试)。
·描述和设计一个组织和学习内容的较为有效的程序(如使用问题和记录,或突出课文中的重要特征)。
·提供另一个类似任务,学生可以用它来操练所提供的策略。
·在处理任务过程中,模拟自我提问行为以确保学习者遵循了策略(如“我在关键词下面画线了没有”)。
·提供其他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降低你作为监控者的作用。
·通过询问理解情况和使用所教策略来检测结果。
19、其他认知学习策略对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组织和记忆新材料也是有所帮助的:
·阐述/组织(记笔记)
·理解监控
·问题解决
20、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围绕结构松散或不够明确的问题组织教学任务的学习方法,学习者通常使用来自好几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21、基于计划的学习是一种通过围绕任务组织教学来促进内在动机的学习方法,这些任务最有可能引发和支持学习者的兴趣、努力和持久力。
22、可以对课堂对话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多元文化课堂中自主学习的目标,其方法如下:
·调节内容的流量和复杂度。
·提供充足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教授认知策略。
第九章&&&&&& 合作学习与合作过程
本章要点:
1、如果批判性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技能不能被应用于同他人合作性相互活动中,他们是毫无用处的。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共享基本目标,即,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更高的(更复杂的)行为类型。
3、合作学习活动能逐渐给学生灌输:
·指导学生课堂外行为的态度和价值观
·广为欢迎的社会行为,这在家庭中不可能被塑造
·带目的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有选择性视角和观点
·一种整合的同一性,能够减少自相矛盾的思想和行为
·更高的思维程序
4、计划合作学习需要与以下内容相关的决定: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任务具体化和材料
·角色期待和责任
5、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独立思考。
6、合作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基本目标是,鼓励全班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和互相支持。
7、合作学习过程中任务具体化和学习材料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一个活动结构,其最终成果仰赖于组内个体间共享、合作、协助。
8、合作学习过程中布置角色和责任的基本目标是,利于小组工作、促进成员间的沟通和共享。
9、建立合作性任务结构包含五个步骤:
a.将活动的目标具体化
b.将任务进行组织
c.讲授合作的程序
d.监管小组的工作
10、合作性活动的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诸如:
·小组书面报告
·更高的个人成就
·口头陈述
·一个详表或清单
·一份评论
·文献研究
11、在将合作性活动目标具体化的事务里,你承担四种责任:
·说明终期成果的样式、风格和长度
·在过去和将来学习的文本中建立目标
·检查对目标和指示的理解情况,以便实现目标
·为合作定调,与竞争相对
12、组织合作性学习任务,包含以下决策:
·应安排多大的小组
·如何选择组员
·给小组活动安排多少时间
·各成员应分配什么样的角色
·各小组和个人提供哪些激励
13、一般地,要以最少的时间最有效地完成预计的目标,这样小组的合适成员数是4~6位。
14、除非一个组的任务特别需要特殊才能,小组应该异质地组建——或者是全班学生的一个样本。
15、选择组员的方法包括:
a.请学生列出他们乐意一道工作的同伴。
b.随时地分配学生。
c.选择相对的匹配:少数/多数,男/女,有能力/无能力,等等。
d.同学生一道分享挑选组员的工作(如,教师先挑一个,接着被选的同学挑另一个,等等)。
16、一个活跃而不参与工作的组员,就是那个谈论除所承担工作之外任何事情的成员;一个不参与的组员,就是那种既不关心小组的工作,又变得沉默的成员。
17、转变消极和积极的不参与成员的方法如下:
·要求的成果,它必须通过劳动分工来获得
·配对,互相监督工作
·用图列出个体所承担的工作的进展情况
·蓄意限制小组资源,促进共享和私人间交往
·要求的成果只有建立在他人先前工作之上方能被连续地制作出来
18、小组工作需要60%~80%的时间进行合作活动,余下时间用于全班讨论和总结。
19、组内分工能通过角色分工完成,以下是最为通用的分工:
·观察者/解决问题的人
20、下面是可用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各类强化策略:
·个人和小组等级
·社会责任
·象征性荣誉或特权
·小组偶发事件
21、传授合作性过程包括向学生说明如何做以下事情:
·交流他们的观点和感情
·使信息完整而具体
·使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和谐
·传递尊敬和支持
·评估信息是否有效地被接受
·解释另一种观点
·沟通和协商意义和理解
·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承担领袖职责
22、在领导小组工作时,教师的角色是确保每个组在正常进行着,必要时给小组重新指导,为他们加油。
23、在总结时,全班讨论关于合作过程,存在几种收集反馈的方式:
·公开讨论合作活动中小组执行情况
·征求关于如何使这个活动过程得以提高的意见
·获得预先所设置的观察员的观点
24、四种广为运用的团队导向的合作学习活动,它们能取得理想的成果:
·学生团队-成就分配
·团队-竞赛-友谊赛
·第二类交错搭配
·团队辅助下的个性化
第十章&&&&&& 课堂管理
本章要点:
1、教师可追求的五种社会权力或领袖身份有专家权威、参照物权威、角色生成的权力、奖励权力、强制权力。
2、成功的小组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即形成、风暴、规范和作业。
3、“间距”是一种友好的有限测试,小组成员挑战学习期待和守则,以便发现在任何条件下他们是否采用这些学习期待和守则。
4、“趋中心”是友好有限测试的又一种类型,学生质问作为小组一员他们个人怎样获益。
5、规范阶段发展的两个基本作用过程是分布和结晶,前者发生在小组不同成员在整个小组中传播不同的学术和社会期待的时候。后者发生在不同的期待融合并结晶成共享的视角的时候。
6、课堂气氛指在你和你学生间互动中发生的气氛和情绪。社会环境能够制造课堂气氛,它与你所期望促进的社会互动方式相关;组织化的环境制造的课堂气氛与教室里的物理空间安排或视觉安排相关。
7、课堂的社会气氛可以从权威主义(你是信息、观点和教学的提供者)到放任主义(学生成为基本的信息、观点和教学的提供者)。
8、在课堂上你树立权威、建构社会气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你可以采用不同的角色,包括:
·主管长官,通过组织和提供发动学习活动的刺激来控制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观点的转译员或总结者。
·学生的平等一员,一起创造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9、你的课堂气氛也可以根据你希望班级成员间互相的竞争、合作或个人主义而不同。这些不同包括: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用于学生谈话的时间,你允许学生自发作出反应等。
10、组织的气氛同物理的或视觉的安排有关,它由课桌、椅子和教室的其他内部特征决定。
11、教室里的竞争、合作和个体主义的程度是你所创造的社会的和组织的气氛的结果。
12、守则可以依据它们与以下一个或多个领域明显地相关而进行划分:
·学术工作
·课堂行为
·你教学的第一天必须沟通的信息
·那些可以今后向学生释明的信息
13、可以口头上、幻灯片上、布告板上,或者以分发材料的形式传达守则,对刚启蒙的年级应该口头发布,提供分发材料,张贴出来作为参考,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应该让学生背诵和抄录,对高中学生应该口头传达后张贴出来。
14、以下建议有助于你开发课堂守则:
·制定与你的风格相一致的守则。
·勿定不能强制执行的守则。
·仅对必需的守则进行具体化。
·宽泛地陈述守则,使之涵盖不同的而又相关的行为。
15、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不能执行一条守则,正说明你需要修改该守则。
16、课堂管理的四个特别麻烦的领域是监管学生,进行转换,布置任务,结束授课。
17、在场是监督的一种形式,你能够同时跟踪监督学生所从事的工作。
18、你按下列方法,能正面地分配工作,激发学生:
·运用赞扬和鼓励
·给予解释说明
·表示提供帮助
·接受不同意见
·强化奖励而不是惩罚
19、转换过程中问题最多表现在当学生没准备好而投入下一个活动,并且不知道转换过程中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当的。
20、家庭作业的布置应该在与之相关的授课或活动之后立刻进行,并且不要消极性的话语。
21、结束的陈述应该逐渐地将课引向结尾,可以把要点联结或融合成一个单一的整体性结论,可以总结或复习要点内容,或者提供纲要信号系统,使学生能够容易地储存和今后的提取。
22、你或许可采用以下方法来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冒险的气氛。
·设计与学生兴趣和需要相符的教学。
·允许开展同学生文化相融的活动和任务。
第十一章& 课堂秩序和纪律
本章要点:
1、绝大部分纪律问题都是低强度、持续性的,并且与那种较大的、严重的事件无关。
2、课堂管理的人本主义传统方法突出学生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人本主义方法强调给学生时间来控制他的行为的重要性。
3、金奥特所称的“正常信息”,是向学生传达,他们的行为虽不受欢迎,但该行为的方式也不受责骂、训斥或侮辱。
4、格拉瑟所提出的合作学习,强调营造一个更为友好的工作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如果教师要求违规学生离开教室,该学生会很后悔,他不愿离开教室。
5、人本主义传统方法注重开发规章制度,取得学校管理人员的支持,同学生进行私下谈话,当情况需要将学生逐出课堂时,仍然按照上述的活动方法对待该学生。
6、课堂管理的应用行为分析传统方法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矫正重要的社会性行为。
7、行为矫正通过给某种行为施加一定类型的强化来改变或矫正行为。
8、正强化即对某种理想的行为施加理想的刺激或奖励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9、负强化即通过终止一种痛苦的、不舒适的或令人厌恶的状态来增加理想行为发生的频率。
10、前事是诱导出一定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如声音、光线或人。
11、应用行为分析传统方法着力于界定恰当的和不恰当的行为,界定那些可能促成这些行为发生的前提事件,界定学生淘气行为的目标,以及强化适当行为的程序。
12、课堂管理传统方法用防范而不是反应架构课堂秩序或纪律问题。
13、课堂管理传统方法突出计划和管理课堂,讲授规律和章程,向学生讲清违规的后果。
14、低姿态的课堂控制指那些有效教师所采用的处理问题的策略,即在不破坏一堂课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来制止违规行为。
15、运用你的权威处理违纪行为的三种方法如下:
·你独立判断发生了什么,以及应给予何种处罚。
·你提供一些处罚形式供学生从中选择。
·你从学生所提供的惩罚形式选择一种惩罚形式。
16、你应该依据违规行为的情况来给予相应的严厉程度的惩罚。
17、强化理论的背后是这样一种观念,即行为可以由随后的结果来控制。当一个行为的后果改变了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是强化作用。
18、课堂发生的某些违纪行为是无意中通过强化而增加了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学生所感受到的违规行为的后果是理想的。
19、奖励和惩罚都能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尽管没有奖励的惩罚很难奏效。
20、因为如下原因,没有奖励的惩罚在增加理想行为发生可能性方面倾向于不怎么有效:
·惩罚并不能确保发生理想反应。
·惩罚的效用仅限于特定的情景。
·惩罚的效果可能扩散到不理想行为。
·惩罚可能导致敌意和反抗性反应。
·惩罚可能同具体的施罚者匹配。
21、两三次警告之后,应该实施惩罚。
22、肉体惩罚对消除违规行为没有什么效果。
23、与家长-教师会谈的效果相关的一个特征是,家长参与消除违规行为。
第十二章& 评估学习者:客观测验和论述测验
本章要点:
1、判断学生在其他学生中的地位或等级的测验叫做常模参照测验。这种类型的测验揭示关于关于一学生作业成绩与同龄或同年级学生大样本相比的程度。
2、将学生的成绩同一标准的掌握水平相比的测验叫做校标参照测验。这种类型的测验揭示了关于一学生是否在某一技能或某套技能方面需要额外的指导。
3、常模参照测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在一个单独的试卷中涵盖许多不同的内容领域、其主要缺点在于,在界定与个体文本或练习册相连的特定的强处、弱点方面范围太宽泛、不具体而起不到作用。
4、校标参照测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得出关于个体技能或行为的高度具体的信息;其主要缺点在于,许多这样的测验尚需对有关学校典型教授的许多技能或行为作出判断。
5、测验方案是一种图式设置,它将测验题目与所教内容领域和行为复杂性相匹配并编写出来。测验方案有助于确保测验对(1)所涵盖的内容领域的学习和(2)认为重要的认知和所认为重要的有影响的程序的学习取样。
6、客观测验题型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是非判断题
·多项选择
·完形填空或短答案
7、减少是非题猜测效果的两种方法是:(1)当学生不知道正确答案时鼓励所有学生猜测;(2)要求对伪陈述进行更正。
8、在设计配对题中:
·使用同质的配对项,代表相同种类的事件、人及环境。
·先短项后长项,并且按照时间、数字或字母顺序列出选项。
·大约提供比陈述项多三种选项,以减少正确猜题的机会。
·编写界定项目清单所涵盖内容的指南,详细说明配对的基础。
·仔细核实多项正确答案的选项。
9、编写多项选择题时避免以下毛病:
·题干线索中题干和选项中出现相同的词或联系紧密的词。
·语法线索中的冠词、动词或代词在语法上正确排除了一个或更多选项。
·相同的词在选项间重复出现,它们本应该仅仅在题干中出现一次。
·答案选项长度不一致,暗示着较长选项可能是正确答案。
·“以上所有选项皆是”降低答题的分辨率,或“以上所有选项皆不是”,鼓励猜题。
10、编写高水平的多项选择题的建议,有以下材料的使用:
·图表的、表格的刺激材料。
·类推法证明题目间的关系。
·先前学过的原则或程序。
11、以下是编制完形填空题的建议:
·需要一个单独单词的答案。
·以简短、确定的陈述句提出问题。
·核实以确保在课文、练习册或课堂笔记中找到精确答案。
·仅仅省略一两个关键词。
·调整陈述,使空白靠近末尾。
·如果问题需要数字答案,表明答案的单位。
12、发散性回答的论述题允许学生决定回答的长度和复杂性。
13、限度回答的论述题设计具体问题,学生必须复述和组织适当的信息,得出一个论证充分的结论,在一规定的时间或幅度内表达出来。
14、当(1)教学目标详细规定高水平认知过程,(2)相对较少需要批改的题目,(3)需考虑一下试题的保密工作时,论述测验题最合适。
15、编写论述题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事先详细列出你需要去测量的心智过程(如,应用、分析、决策制定)。
·清晰、不含糊地详细说明需要由学生完成的任务。
·用关键词为首,如“对比,给出&& 理由,预测”等开始论述题。
·要求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论据论证。
·避免选择题。
·定出适当的时间和/或页码限制。
·只对那些不那么容易由多项选择题进行测验的内容,用论述题来测量。
·使每道论述题与测验方案的一项目标相关。
16、以下是给论述题判分时提高一贯性和精确性的建议:
·详细规定答题的幅度
·用几个限定性回答的问题代替一个扩散性回答的题。
·准备好一个评分的框架,在其中事先详细规定所有必要细节来达到每种可能判定的等级。
17、包装测验的一些建议如下:
·将所有相似题型的题目编制在一起。
·由易到难排测验题目。
·题目留空,以便轻松阅读。
·把题目与选项安排在同一页面。
·将图表紧靠陈述放置。
·核实回答要点。
·事先决定学生如何来记录答案。
·给姓名和日期安排空格栏。
·核实测验指南的清晰性。
·校对测验题。
18、效度指一项测验是否测量其所意图测量的内容。效度的三种类型是内容效度、一致性效度以及预测效度。
19、内容效度通过考评试题的内容而确定。一致性效度通过新测验题同一固定的测验题向同一组学生实施测验后的得分之间的相关性而确定。预测效度通过考察新测验题同考生某种未来行为所代表的测验内容的相关性而确定。
20、信度指一项测验是否一贯性地导出相同或相似的得分。三种信度为前测-复测,更替形式和内部一致性。
21、前测-复测信度通过向同一批考生实行两次相同测验,考察第一组分数同第二组分数的相关而建立。更替形式的信度通过向同一批个体实施两个平行但形式不同的测验,考察两组分数的相关性而确定。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判断该测验测量一个单一基本原理的程度而确定。
22、精确指一项测验是否估计到个体的真实知识水平、技能或能力。
23、评定等级以比较为基础,通常对一个或多个以下项目进行对比:
·其他学生
·固定标准
·能力倾向
·实际的对潜在的努力
·实际的对潜在的提高
24、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设计专家所开发的,用于判断学生与同龄和同年级的其他人相对的作业水平。因为它们根据特定的、格式化程序实施和判分,所以成为标准化测验。
25、下列假设将会成为未来标准化测验开发的指南针:
·学习是一个过程。
·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
·学习评价应该有教学效度。
第十三章& 评估学生:表现和档案评价
本章要点:
1、表现测验运用直接学习测量,它要求学习者分析、解题、实验、决策、测量、同他人合作、口头展示或生产产品。表现测验不仅能够评价较高水平的认知技能,而且能够评价非认知的学习结果,如自我指导、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以及社会意识。
2、对于评价知识、综合理解以及一些类型的应用,纸笔测验最为有效、可信和有效度。当我们适当建构表现测验时,它对于测量复杂推理、态度和社会技能最为有效、可信和有效度。
3、当制定用表现测验进行哪些测验时,需要询问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知识或内容对学习者理解最重要?
·需运用到哪些智力技能?
·哪些心理习惯或态度最重要?
4、认知领域里的两种类别的表现技能是:(1)有关获取信息的技能,(2)有关组织和运用信息的技能。
5、编制一项表现测验的四个步骤是:(1)决定测验什么,(2)设计评价文本(3)具体规定评分细则(4)具体规定测验守则。
6、编制表现测验文本需询问的问题有:(1)数学、历史等哪些学科活动看起来像这些学科的专业人员的所作所为?(2)这些专业人员表现哪些项目和任务?(3)专业人员充当哪些角色或心理习惯?
7、好的表现评估包括实际练习或问题,可以进行观察的学习结果以及可以进行观察的过程。
8、评分细则是由样本答案组成的评分标准,用于对表现测验进行评分。评分细则是评分人将学生表现与可以接受的回答进行对比的样本。
9、基本属性的评分是一种评分类型,它要求测验开发者首先界定最相关的特征或基本属性的重要性。
10、表现测验要求学习者的四种成绩:产品,复杂认知过程,可观察的表现、态度和社会技能。可以用核实一览表,评分度量表或整体量表对这些表现评分。
11、核实一览表包括一系列行为、属性或特征,以它们的出现或空缺为评分依据,它们最适合于那些可以分解成一系列清晰界定、具体活动的复杂行为或表现。
12、评分度量表对代表不同程度表现的类别赋予数值,它们最常用于某种复杂表现的某些方面,诸如态度、产品和社会技能等不能用是/否或出现/空缺之类判断的方面。
13、整体评分法以单一的数值来代表一种特定的成果类别,对一项表现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我们用这种办法既测量成果,也测量过程。
14、当编制和执行表现测验时需制定的限定,包括允许进行的时间量、参考资料的运用、向他人寻求帮助、特定仪器的使用、任务的预备知识以及评分标准。
15、档案是一种对学习者成果有计划的汇编,文档记录学生所完成的结果以及所采取的路径。
16、联合综合表现分数同其他分数的两种方法是:(1)每项工作的判分和平均分以满分100的评分制;(2)以一个任意的满分为起点,然后决定每种成分所值的百分数。
1. 教学如何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学校教学、课程和技能学习应以学生的个人、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为基础。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北京、教育性情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学习的历届以为这就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教学中增进学生获得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学生个人的、家庭的和社区的基本生活经验。
2. 教师如何与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教师的使命在于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推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最确切的内涵在于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能够使学生获得语言发展以及价值观形成。“学习共同体”旨在达成学生学业成绩最优化,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现实真实世界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发展建构这种基本教育能力。
3. 如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教学发展学生的学科教学语言是重要的环节。不论是采用双语教学,还是一种语言教学,学生读些酸能力是学校奥成功的基本保证。各种语言的发展,包括正式教学、问题解决和学术发展,应该鼓励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话,而不应该通过举行训练或者没有语言情景的规则强化。阅读和写作应该作为特殊的课程并与相关内容统合。
4. 有效教学的基本绩效特征。
&&&(1)效率趋高——师生双方实现目的的效率显著第一精力节约化;第二绩效最优化(2)策略优良——实现教学高效的途径合理、先进第一结构最优化;第二形态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5.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类变量。
&&&&他们是场景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场景变量是指对课堂教学有影响的场景特征,主要包括教师特征`学生特征`班级特征学校特征等;过程变量除了指课堂中发生的对课堂教学有影响的师生行为的特征外,还只学习任务或活动的特征;结果变量就是指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过程变量是决定结果变量进而反映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变量。
6. 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才能促成有效教学的产生?
&&&&学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才能促成有效教学的产生:一是具备现行学习所需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二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
7. 有效教学活动的特征。
&&&&(1)学生。主动、积极、愉快,使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2)教师。一是教学前的充分准备,而是教学中有丰富而创新的教学智慧。(3)教学中介。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弹性,教师活化处理教材,预备多种方案,充分做好弹性化准备。二是生成,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元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扬弃。
8. 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哪两大特征?
&&&&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教学前有充分的准备,包括方方面面的准备;二是教学中有丰富而创新的教学智慧,包括互动、指导、管理等方面的智慧。
9. 有效教学中介的特征。
&&&&一、弹性,教师活化处理教材,预备多种方案,充分做好弹性化准备。二、生成,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生成新的教学元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扬弃。
10.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它要求教师尽量避免使用降低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联想、创造的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1.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有效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有效,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地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有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自我期望值高的人学习起来会主动积极。再者,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实现有效学习。
12.我们关注有效教学学的意义是什么?
&&&&(1)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2)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4)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5)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13.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特殊岁月,教学效率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改革需要一大批一种素质教育的先行者,而这批先行者为了腾出精力来务实的实施素质教育,也为了不被影视评估所伤害,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效率。没有理想的效率,素质教育教难施行,素质教育永远不能成为效率低下的借口。换句话说,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教学无效和低效本身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阻碍。教学的无效本身就是导致我们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互动`无效的训练等等,耗费了我们同学`老师太多宝贵的时间。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教学。
14.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
&&&&有效教学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有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法,对有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教师课堂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要低于低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教师。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路途上,教师也会成就自己。
15.有效教学的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的开发。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的一般公式: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这一公式表明,任何学生的学习程度是他所花时间和所需时间的一次函数。我国学者吴文盛,盛群力等将“所花时间”细分为“所给时间”(即“分配时间”)“所用时间”(即“教学时间”、“失控时间”“主动学习时间”)和“所得时间”(即“成功学习时间”或“高效学习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所给时间”多寡与“所用时间”并不成比例,与学习效率更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要看“所用时间”和“所花时间”运用是否得当。有效教学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学习效果和教学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低耗节能是首要的原则。
16.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成了低效的“放弃”,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新课改要求教师调整教育思想(教的方向),巩固专业精神(教的动力),塑造专业人格(教的依托),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智慧。而有效教学就能促进教师探索并积累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不注重教学效率的客车灌溉个是要失败的,近一个世纪的美国新教育运动宣布失败,教学效率偏低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原因。
17.有效教学策略的师生共进原则。
&&&&没有教师的逐步成长,学生学习的效率将难以持续提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上,我们不能只关注二者的相互作用,还得重视他们各自的作用。“双主体”说虽然有他的弊端,但教师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不容轻视的。有效教学既要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更主动,也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主导能力。其实,当一位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一定水准之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效率就要靠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了。因此,有效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进步,勇攀新高。
18.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的明确。(2) 学生学情地把握。(3) 教材的有效利用。(4) 资源的有效准备。(5)预设方法的审视。备目标,备核心环节,备练习,备板书,备变化。(6)备课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备修改案,把教科书备厚,剪贴式,修改式,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共享。
19.记录课后反思应采取哪些形式、内容?(58)
&&&&课后反思是备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可以记录这些内容:(1)记课堂生成(2)记下规律(3)记下精彩(4)记下败笔(5)记下灵感。这些宝贵的资料回味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新的动力。
20.有效讲授的原则。
&&&&好的“讲授”总能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有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的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的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的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的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的慢慢形成。对于那些“急性子”的老师来说,应该加以提醒:“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1.几种有效的指导行为。
&&&&授课清晰明了(2)教学变异性(3)以任务为向导(4)恰当提问(5)精心组织(6)激励学生(7)尊重学生(8)给予学生学习机会(9)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22.“清晰明了”的有效讲授原则。
&&&&即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已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这先要求教师明确讲授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收集整理将要讲授的信息资源,并给予对学生的了解,列出他们可能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解释的要点,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将了解什么`能做什么,是讲授边的清晰,强调重要的部分,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调控并检查学生的理解。
23.能吸引学生的讲授者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能吸引学生的讲授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关于科目的知识非常渊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2)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3)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营造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4)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5)精神饱满,富于激情(6)语言表达流畅,语调抑扬顿挫(7)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行为。
24.简述掌握节奏的有效讲授原则。
&&&&好的“讲授”总能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有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的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的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的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的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的慢慢形成。对于那些“急性子”的老师来说,应该加以提醒:“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5.简述“有吸引力”的有效讲授原则。
&&&&“有吸引力”原则是对有教学热情类型讲授的概括,其要素是: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讲授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关于科目的知识非常渊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2)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3)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营造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4)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5)精神饱满,富于激情(6)语言表达流畅,语调抑扬顿挫(7)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行为。
26.有效提问的标准是什么。
&&&&(1)清晰;(2)问题的价值;(3)趣味性;(4)大众性;(5)广度和开放性;(6)教师反馈。 27.有效提问有哪十戒?
&&&&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二戒提问专找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四届不给时间,突然发问;五届模棱两可,节外生枝;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七戒不置可否,不做评价;八戒大而无当,无从做答;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
28.有效倾听的方法是什么。
&&&&一是要尊重对方,让对方感到安全、信任。而是要真诚,目视对方,精力集中。三是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作出相对应的反应。四是要有耐心,宽容理解对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五是在倾听时要善于移情,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感受学生的语言和心理。
29.提问的艺术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思维的活跃是有效互动的价值追求。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简单地寻求一种答案,而是要切中要害,发人深思,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30.有效互动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这是有效互动的前提,让学生动起来,必须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充分设计学生互动的形式、互动的内容。教学设计在有效互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课前的设计中充分的预见在课堂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互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31.互动的多向性和交互性。
&&&&多向性与交互性是有效互动的重要特征,传统的教学中,也有师生间的活动,但大多是单向的,是学生围绕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互动更加关注课堂活动的多向性和交互性,体现出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多向与交互作用。
32.互动的整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的标志,就是相互之间的欣赏。教师欣赏学生,学生欣赏学生,师生之间的欣赏,把课堂人际关系上升到了一个审美高度,为“有效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张力的空间。整体互动是有效互动的显著标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是对具体问题的感悟,差异更明显。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33.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着,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实现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生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既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课前准备包括: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
34.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面对新课改,教师周游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较重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映衬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5.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学习。
36.平等对话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合作,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对话,这是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与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
37.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包括对课题和询问次序的合理控制)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38.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印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或“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是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作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
39.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是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亮点。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完整,不可复制的就。新的课堂是在有效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课堂。钟启泉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40.有效管理的意义。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高超的医术,课堂管理具有挑战性,教师的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教学的成败。
41.教学管理衍生教师管理。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管理也即学校管理的主阵地,课堂管理得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的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率就高。反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是事半功倍,省直徒劳无功,故而教学效率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4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能力的教练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养成自学的习惯,使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43.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何方式与手段,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手段,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教学,无论课堂多么精彩,都应该说是无效的。&&&&&&&&&&&&&&&&&&&&&&&&&&
关系的和谐性。
&&&&课堂管理实际上也就是对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课堂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教学活动场所。在课堂内主要有两种角色,即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只有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与课堂情境的协调,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活动的有序性。
&&&&要保障课堂教学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求课堂必须是有序的,尤其是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没有有序的课堂活动,教师的教学计划就难以高效实现
44.什么是有效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管理。
&&&&有效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管理,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作业的差异性布置,及时反馈学生在作业中暴露的问题,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学生有效地完成家庭作业。
45.作业布置的合理性。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
46.有秩序的课堂环境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自然也班有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教学活动的正常维持,也是如此,缺乏了规则,就缺乏了对学习活动应有的约束力。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逼近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在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47.时间分配的科学性。
  科学运筹时间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种重要渠道。只有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有支配教和学的时间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8.和谐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是有效管理的生产力。
  人际关系是生产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学效率。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课堂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只有在课堂活动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教学双边活动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
49.学生学习内驱力是有效管理的生命力体现。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惩罚方式,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课堂的有效管理应该是通过激励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调动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对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若能有效的激励学生,学生就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
50.树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威信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威信就是教师的形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权威。有威信的教师,可以轻轻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能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教师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和肃立了教师的地位,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积极的,有威信的教师所讲授的课,学生往往会认真学习,对他的教诲,往往言听计从。有威信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的需要转变成自己的主观需要。
51.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
  在教学中,课堂纪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不得不面对各种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课堂违纪行为。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使有效维持良好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忽视课堂纪律管理必然造成课堂混乱。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课前做好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组织都将不可能有效的实施。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治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来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暗示、提问、幽默、创设情境等都是这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52.创建一种对学习负责任的环境是有效管理的出发点。
  学习过程是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的,学习结果也是如此,成功带来喜悦,失败带来忧伤。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确立学习是自我责任的态度,无论是学习成功之时还是失败的时候,都要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要想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就必须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管理环境,从而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课堂生长,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
53.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降低学生的焦虑。
  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重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交流强度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又到学生把焦虑的原因宣泄出来;二是针对交流的烟瘾适当调整教学情景。
54.规则必须具体,切实可行。
  规则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形同虚设。规则必须有可行性,内容必须具体而详细。
因此,在课堂管理中需要有选择性的制定规则,让这些规则很明确。从而使学生知晓什么可以被接受,什么不可以被接受,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明确违反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样,通过师生共同制定的课堂规则,就会逐渐的使学生把规则视为一种自觉行为,达到优控制到自控的管理目的。
55.学生座位的合理布置。
  在分配学生座位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使得每个学习小组好、中、查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且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总之,教师合理的分配和调整学生之间的座位,会有助于维持课堂学习纪律,也便于处理纪律问题。
56.班主任是有效管理中心。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核心。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都远远高于一般的学科教师。因此,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极大的关注,并及时调解和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班主任只有加强与学科教师的协调与配合,统一要求,统一行动,才能促使管理真正有效。
57.对课堂行为的处理必须分清轻重缓急。
  什麼样的行为需要在课堂上处理,什麽样的课堂行为秩序在课后处理,有效的课堂管理一次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分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容易被觉察的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外向型问题行为的处理,教师必须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蔓延。其二,对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白日做梦、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教师需要运用比较隐蔽的方法,实行无痕迹管理,让学生在某种暗示中自动遵守课堂纪律,笔意在课堂上当众批评。
58.教师应当从“独奏者”角色过度到“伴奏者”角色。
  一个高明的教师,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她总是像常规挑战,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不同凡响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与强烈的求知欲。
59.教师的威信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教师的威信需要自己树立,而不是靠家长、班主任、学校德育处或教导处。教师要树立威信必须长期一贯的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办事,在学生面前,不能做到的就不能承诺,否则,教师的威信就会与日俱下,教师的威信是在长期与学生交往中形成的,加强修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都是一个教师树立威信所必须的。
60.课堂作业必须难易适度。
  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因为太难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妨碍其进步,而且会出现课堂管理问题;同样,太医的课堂作业不仅会是比较聪明的学生觉得乏味或引起捣乱行为,而且未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
61.家庭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目的明确。因为家庭作业的目的应是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内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深化课内所学内容,发展创造性,而不是测验学生,也不是约束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第二,数量适当。超过了一定量的家庭作业非但不与学生成绩改善相关,反而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与课内教学相关。家庭作业时课内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教师不知的家庭作业就必须与课内教学相关。
  第四,有趣。
  第五,难度适中。难度适中的家庭作业因为学生通过努力即可完成,他们会感到有趣,能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和满足,不会因不能完成而沮丧和失望。
  第六,必做和选做相结合。考虑个别差异的适应性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62.家庭作业必须与课内教学相联系。
  家庭作业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应该与课内教学相关,意味着布置的家庭作业既可以是巩固课内教学内容的,也可以是扩展、深化课内教学内容的,还可以是创造性的拓展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或者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的。
63.“开放-活动型”练习设计的特征。
  (1)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动手、动脑,回到生活中去;
  (2)提倡功能转换,即从书本回到生活,从课堂回到现实;
  (3)强调促进个性发展,作业内容的开放式学生能够各取所需;
  (4)重视学生兴趣需要;
  (5)重视挖掘学生潜能。
64.趣味性练习设计应体现在哪几方面?
&&&&(1) 趣首先体现在内容上。作业从学生中来,贴近生活,语言儿童化,尽量丰富多彩。
&&&&&(2) 趣还要体现在形式上。作业设计可设计求同练习和求异练习,顺向练习逆向练习,操作练习等,还可以设计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
   (3) 趣还要体现在结论上。针对以往只求一解的模式,作业设计老吕学生个性,尽量允许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