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肥大症mthfr基因检测结果的结果需要多久,mthfr基因检测结果有什么用?

DNA技术及应用
【DNA重组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阐明,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随后,遗传的分子机理――DNA复制、遗传密码、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工程蓝图的基因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相继被认识。至此,人们已完全认识到掌握所有生物命运的东西就是DNA和它所包含的基因,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不同,就是因为DNA和基因运作轨迹不同所致。
  知道DNA的重大作用和价值后,生命科学家首先想到能否在某些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打破自然遗传的铁律,让患病者的基因改邪归正以达治病目的,把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进行“嫁接”以产生新品种和新品质……于是,一个充满了诱惑力的科学幻想奇迹般地成为现实。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情。
  实现这一科学奇迹的科技手段就是DNA重组技术。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基础,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DNA重组技术的具体内容就是采用人工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含某种特定基因的DNA片段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变生物基因类型和获得特定基因产物的目的的一种高科学技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出现了工程菌以及实现DNA重组和后处理都有工程化的性质,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作为DNA重组技术的代名词被广泛使用。现在,基因工程还包括基因组的改造、核酸序列分析、分子进化分析、分子免疫学、基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内容。可以说,DNA重组技术创立近
30多年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幻般的科学世界,使人类获得了打开生命奥秘和防病治病“魔盒”的金钥匙。
  目前,DNA重组技术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到20世纪末,DNA重组技术最大的应用领域在医药方面,包括活性多肽、蛋白质和疫苗的生产,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新基因的分离以及环境监测与净化。
  许多活性多肽和蛋白质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它们都是从相应的基因中产生的。但是由于在组织细胞内产量极微,所以采用常规方法很难获得足够量供临床应用。
  基因工程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能够大量生产这类多肽和蛋白质,迄今已成功地生产出治疗和的,对和某些实体有疗效的抗病毒剂――,治疗的人体,治疗肢端肥大症和急性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等100多种产品。
  基因工程还可将有关抗原的DNA导入活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受免疫应激后的宿主体内生长可产生弱毒活疫苗,具有抗原刺激剂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目前正在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就有数十种之多,在对付细菌方面有针对麻风杆菌、百日咳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的疫苗;在对付病毒方面有针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流感、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等的疫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患者多达一二亿,这一情况更促使了我国科学家自行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防病抗病的主要武器之一,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防病抗病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人源性单抗很难获得,使得单抗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近年来科学家采用DNA重组技术已获得了人源性抗体,这种抗体既可保证它与抗原结合的专一性和亲合力,又能保证正常功能的发挥。目前,已有多种这样的抗体进行了临床试验,如抗HER-2人源化单抗治疗乳腺癌已进入Ⅲ期试验,抗IGE人源化单抗治疗哮喘病已进入Ⅱ期试验。
  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抗生素数量的增加,用传统方法发现新抗生素的几率越来越低。为了获取更多的新型抗生素,采用DNA重组技术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人们已获得数十种基因工程“杂合”的抗生素,为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质、疫苗、抗生素等防治药物不仅在有效控制疾病,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也往往优于以传统方法生产的同类药品,因而更受人们青睐。
  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相关,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则既可达到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和原始性,又可使诊断和治疗工作达到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的目的。于基因水平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专业上称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目前基因诊断作为第四代临床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等的诊断;而基因治疗的目标则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重组体,以补偿失去功能的基因的作用,或是增加某种功能以利对异常细胞进行矫正或消灭。
  在理论上,基因治疗是治本治愈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疗法。不过,尽管至今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基因治疗方案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基因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仍使这种治疗方法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不论是确定基因病因还是实施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研究疾病发生机理,关键的先决条件是要了解特定疾病的相关基因。随着“”的临近完成,科学家们对人体全部基因将会获得全面的了解,这就为运用基因重组技术造逼于人类健康事业创造了条件。
  不过,虽然基因技术向人类展示了它奇妙的“魔术师”般的魅力,但也有大量的科学家对这种技术的发展予以人类伦理和生态演化的自然法则的冲击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技术发展的一个极致就是使人类拥有了创造任何生命形态或从未有过的生物的能力。人们能够想像这将是怎样的结果吗?
  科学家在DNA中发现除基因密码之外的新密码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与以色列科学家相信,他们已在DNA(去氧核醣核酸)之中找到除了基因密码之外的第二种密码。新发现的密码负责决定核体─亦即DNA所环绕的微型蛋白质线轴─之位置。这些线轴同时保护与控制通往DNA本身的途径。
  这项发现若获得证实,可能开启有关控制基因更高位阶的机制新知。譬如,每一种人体细胞得以激活其所需基因,却又无法触及其它种类细胞所使用的基因等既关键又神秘的过程。
  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的塞格尔与美国西北大学的威顿及其同僚,在这一期“自然”科学期刊中,撰文描述这种DNA新密码。
  每一个人体细胞里都有约三千万个核体。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核体,是因为DNA线包覆每一个核体仅一.六五次,每个DNA螺旋就包含一百四十七个单位,而且单一染色体里的DNA分子在长度上可能就有高达二亿二千五百万个单位。
  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怀疑,DNA上的某些位置,特别是DNA最容易弯曲的那些位置,可能比其它位置更有利于核体的存在,但整体模式并不显而易见。如今,塞格尔与威顿博士分析了酵母菌基因内约二百个位置的序列,这些都是既知核体纠结在一起的地方,两人发现其中确实隐含一个模式存在。
  透过了解此一模式,他们成功预测其它有机体大约五成核体的位置。这个模式乃是能让DNA更容易弯曲,以及紧密包复核体的两种序列结合而成。但在此一模式中,每一个核体纠结的位置仅需若干序列出现即可,因此并不明显。正由于其形成条件松散,因此并不与基因密码冲突。
【DNA亲子鉴定】
  鉴定亲子关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等都可以用于用亲子鉴定,十分方便。
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如果检测到某个DNA位点的等位基因,一个与母亲相同,另一个就应与父亲相同,否则就存在疑问了。
  利用DNA进行,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
  DNA亲子鉴定测试的常见问题
  什么是DNA亲子鉴定测试?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人身体内细胞的原子物质。 每个原子有46个染色体,另外,男性的精子细胞和女性的卵子,
各有23个染色体,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这46个原子染色体就制造一个生命, 因此,每人从生父处继承一半的分子物质,
而另一半则从生母处获得。
  DNA亲子鉴定测试与传统的血液测试有很大的不同。 它可以在不同的样本上进行测试, 包括血液,腮腔细胞, 组织细胞样本和精液样本。
由于血液型号, 例如A型, B型, O型或RH型, 在人群中的运用比较普遍, 用来分辨每一个人的血缘关系,
但不如DNA亲子鉴定测试有效。除了真正双胞胎外, 每人的DNA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它是这样独特, 就好像指纹一样, 用于亲子鉴定,
DNA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我们的结果通常是比法庭上要求的还准确10到100倍。
【DNA超速离心】
  近代质粒DNA分离纯化以从大肠杆菌中分离为代表,鉴于大局杆菌(E.coli)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E.coli中分离纯化质控DNA〈Piasmid
DNA〉成为近年来超离心技术中一个重要课题。而质粒DNA的快速分离纯化又对超离心设备(超速离心机、转头和附属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E.coli是典型的原核细胞生物,由于原核细胞缺乏其核细胞所具有的那种由单位膜组成的可把多种功能组分分隔为专一化的和局部独立区域的内膜系统,因而没有其核细胞所包含的细胞器(核、内质网、高尔基体、线拉体、溶酶体等等)。电镜显微照片显示E.coli有两个可以区别的内部区域一一细胞质和核质,在它们外面围着一层较薄的细胞质膜和很厚的细胞壁,在细胞壁外部附着一些一端游离的鞭毛。质粒DNA位于核区,以细丝状存在,这种细丝状物在多种情况下是极长的环状DNA的一些片断所折叠起来的聚密体。
  针对E.coli的显微结构待点,在进行超离心分离纯化质粒DNA之前的预处理顺序是:
  E.coli→用溶菌酶去细胞壁→用表面活性剂如SDS、Trit
X-100等EE细胞膜→用乙酸锅使DNA、RNA及蛋白质大部分沉淀(90%以上)。
  沉淀物可以在加入TE缓冲液(10m-MTris-HCL
lmMEDTA,pH8.0)后分子筛上住去蛋白,去RNA;也可以用超速离心法去蛋白居,去RNA,去级状DNA或DNA断片。
  【质粒DNA超速离心的分离方法】
  传统的分离方法:数年前,由于受设备条件限制,质粒DNA的分离一般用CsCl平衡等密度离心法,自形成梯度。以10~12ml单管容量为例,用甩平转头分离,36.000rpm&60小时,用角式转头分离45,OOOrpm&36小时,前者包括加减速在内共用去1.3亿转驱动部寿命,后者也要用去1亿转驱动部寿命,这对当时超速离心机总寿命为100~200亿转来看,无疑每次实验费用过高,加上CsCl用量多、价格贵等因素,使这类分离纯化工作成为非常昂贵的实验。
  【质粒DNA超速离心分离的最新进展】
  (1)超速垂直管转头的离心分离(钦合金或碳纤维制造的):从1975年垂直管转头向世后,近年来各主要离心机生产商开发的垂直管转头,单管容量0.2ml到4Oml,最高转速从50,000rpm到120,000rpm,RCFmax可达700,OOOXg,90年代开发的新机型和转头己能够使质粒DNA垂直管离心分离实验做起来得心应手。
  (3)近垂直管转头离心分离:为了消除垂直管转头用于质粒DNA离心在壁部形成的RNA沉淀对已形成的DNA区带的污染,同时也为了改进一般斜角式转头(倾角25&——35&)由于沉降距离较长,因而分离时间也较长的缺点,近几年开发了多种近垂直管转头(即Near
VerticalTube Rot时,简称NVT转头或Neo Angle
Rotor,小假角转头,简称NT).它们的离心管纵剖面中心轴线与离心机驱动轴线之间夹角在7.5&——10&之间,转速从65,000rpm到120,OOOrpm,RCFmax可达646,000&g单管容量从2ml至13.5ml。NVT(或NT)转头的开发主要是为质粒DNA分离而设计,当然它也适用于线粒体DNA、染色体DNA、RNA及血清脂蛋白的分离&纯化。
  (3)不连续阶梯梯度分离:质校DNA分离纯化传统方法是采用金管CsCl自形成梯度平衡等密度离心法,离心开始时金管CsCl密度均一,样品均匀分布其中。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国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日,参加人类基因组工程项目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国国和中国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最终完成图要求测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实地代表常染色体的基因组结构,序列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一。
95%常染色质区域被测序,每个Gap小于150kb。完成图将于2003年完成,比预计提前2年。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
  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
【“垃圾DNA”】
  酵母和蠕虫之类的简单生物是如何进化为鸟和哺乳动物这样的复杂生物的呢?一项针对基因组进行的广泛比较研究显示,问题的答案可能就隐藏在生物的垃圾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美国科学家发现,生物越复杂,其携带的垃圾DNA就越多,而恰恰是这些没有编码的“无用”DNA帮助高等生物进化出了复杂的机体。
  自从第一个真核生物——包括从酵母到人类的有细胞核的生物——的基因组被破译以来,科学家一直想知道,为什么生物的大多数DNA并没有形成有用的基因。从突变保护到染色体的结构支撑,对于这种所谓的垃圾DNA的可能解释有许多种。但是去年从人类、小鼠和大鼠身上得到的完全一致的关于垃圾DNA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在这一区域中可能包含有重要的调节机制,从而能够控制基础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发育进程,这将帮助生物进化出更为复杂的机体。与简单的真核生物相比,复杂生物有更多的基因不会发生突变的事实无疑极大地强化了这一发现。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了解,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UCSC)的计算生物学家David
Haussl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5种脊椎动物——人、小鼠、大鼠、鸡和河豚——的垃圾DNA序列与4种昆虫、两种蠕虫和7种酵母的垃圾DNA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从对比结果中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模式:生物越复杂,垃圾DNA似乎就越重要。
  这其中暗含的可能性在于,如果不同种类的生物具有相同的DNA,那么这些DNA必定是用来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的。酵母与脊椎动物共享了一定数量的DNA,毕竟它们都需要制造蛋白质,但是只有15%的共有DNA与基因无关。研究小组在7月14日的《基因组研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将酵母与更为复杂的蠕虫进行了比较,后者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发现有40%的共有DNA没有被编码。随后,研究人员又将脊椎动物与昆虫进行了对比,这些生物比蠕虫更为复杂,结果发现,有超过66%的共有DNA包含有没有编码的DNA。
  参与该项研究工作的UCSC计算生物学家Adam
Siepel指出,有关蠕虫的研究结果需要慎重对待,这是由于科学家仅仅对其中的两个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尽管如此,Siepel还是认为,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即脊椎动物和昆虫的生物复杂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基因调节的精细模式。
【DNA探针】
  DNA探针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指长度在几百碱基对以上的双链DNA或单链。现已获得DNA探针数量很多,有细菌、病毒、原虫、真菌、动物和人类细胞DNA探针。这类探针多为某一基因的全部或部分序列,或某一非编码序列。这些DNA片段须是特异的,如细菌的毒力因子基因探针和人类Alu探针。这些DNA探针的获得有赖于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细菌为例,目前分子杂交技术用于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比之G+C百分比值要准确的多,是细菌分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加之分子杂交技术的高敏感性,分子杂交在临床微生物诊断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细菌的基因组大小约5&106bp,约含3000个基因。各种细菌之间绝大部分DNA是相同的,要获得某细菌特异的核酸探针,通常要采取建立细菌基因组DNA文库的办法,即将细菌DNA切成小片段后分别克隆得到包含基因组的全信息的克隆库。然后用多种其它菌种的DNA作探针来筛选,产生杂交信号的克隆被剔除,最后剩下的不与任何其它细菌杂交的克隆则可能含有该细菌特异性DNA片段。将此重组质粒标记后作探针进一步鉴定,亦可经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基因来源和功能。因此要得到一种特异性DNA探针,常常是比较繁琐的。探针DNA克隆的筛选也可采用血清学方法,所不同的是所建DNA文库为可表达性,克隆菌落或噬斑经裂解后释放出表达抗原,然后用来源细菌的多克隆抗血清筛选阳性克隆,所得到多个阳性克隆再经其它细菌的抗血清筛选,最后只与本细菌抗血清反应的表达克隆即含有此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它所编码的蛋白是该菌种所特有的。用这种表达文库筛选得到的显然只是特定基因探针。
  【DNA修复】
  DNA修复(DNA
repairing)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所以研究DNA修复也是探索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与军事医学、肿瘤学等密切相关。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
  DNA含有A、C、G、T四种碱基,通常情况下A——T,C——G组合碱基对构成DNA链的横档。基因就是通过解读DNA中这些碱基排列顺序来传达给细胞指令,控制细胞工作。
  很多因素会引起DNA链断裂,DNA链在重组中碱基要重新排列,导致基因解读的碱基排列和原来不同,发出错误指令,造成细胞错误的生长及工作状态,因此发生了细胞变异,也就会产生了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会吸收大量的人体养份或正常细胞而快速成长,因此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要大的多,细胞核比正常大1-5倍,并且多发生畸形等情况。同时肿瘤DNA链在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断裂,因为DNA具有自身修复和半保留复制的功能,DNA连接酶可将DNA片段再次连接起来,在旋转酶的作用下重新形成螺旋状。并且一小段DNA就可遗传肿瘤细胞的特性生成新的肿瘤细胞。现在科学家常常提到的克隆,就是利用了DNA的这一特性。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肿瘤DNA链的重组是一变二或一变多的过程,这就形成肿瘤细胞的复制和繁殖,由此就造成肿瘤的扩大、扩散、转移及恶化,最终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DNA复制】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这个过程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复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始阶段:解旋酶在局部展开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为单链,引物酶辨认起始位点,以解开的一段DNA为模板,按照5'到3'方向合成RNA短链。形成RNA引物。
  DNA片段的生成:在引物提供了3'-OH末端的基础上,DNA聚合酶催化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过程,由于复制过程只能由5'-&3'方向合成,因此一条链能够连续合成,另一条链分段合成,其中每一段短链成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
  RNA引物的水解:当DNA合成一定长度后,DNA聚合酶水解RNA引物,补填缺口。
  DNA连接酶将DNA片段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最后DNA新合成的片段在旋转酶的帮助下重新形成螺旋状。
  【单链DNA】
  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大部分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但一经热或碱处理就会变为单链状态。单链DNA就是指以这种状态存在的DNA。单链DNA在分子流体力学性质、吸收光谱、碱基反应性质等方面都和双链DNA不同。某些噬菌体粒子内含有单链环状的DNA,这样的噬菌体DNA在细胞内增殖时则形成双链DNA。
  【闭环DNA】
  闭环DNA(closed circular
DNA)没有断口的双链环状DNA,亦称为超螺旋DNA。由于具有螺旋结构的双链各自闭合,结果使整个DNA分子进一步旋曲而形成三级结构。另外如果一条或二条链的不同部位上产生一个断口,就会成为无旋曲的开环DNA分子。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的质粒或病毒DNA都含有闭环和开环这二种分子。可根据两者与色素结合能力的不同,而将两者分离开来。
  【连接DNA】
  连接DNA (Linker DNA):核小体中除146bp核心DNA 外的所有DNA。
  【模板DNA】
  模板DNA可以是单链分子,也可以是双链分子,可以是线状分子,也可以是环状分子(线状分子比环状分子的扩增效果稍好).就模板DNA而言,影响PCR的主要因素是模板的数量和纯度。
  【互补DNA】
  互补DNA(cDNA, complementary DNA )构成基因的双链DNA分子用一条单链作为,转录产生与其序列互补的信使RNA分子,然后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一条与mRNA序列互补的单链DNA,最后再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与其互补的单链DNA,两条互补的单链DNA分子组成一个双链cDNA分子.因此,双链cDNA分子的序列同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一个cDNA分子就代表一个基因.但是cDNA仍不同于基因,因为基因在转录产生时,一些不编码的序列即内含子被删除了,保留的只是编码序列,即.所以序列都比基因序列要短得多,因为cDNA中不包括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
  【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在人类基因组中,平均约200对碱基可发生一对变异(称为中性突变),中性突变导致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称为DNA多态性。不少DNA多态性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上,酶解该DNA片段就会产生长度不同的片断,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R按孟德尔方式遗传,在某一特定家族中,如果某一致病基因与特异的多态性片断紧密连锁,就可用这一多态性片段为一种“遗传标志”,来判断家庭成员或胎儿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甲型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变和苯丙酮尿症等均可借助这一方法得到诊断.
【DNA治疗】
  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从广义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也谓之基因治疗。
  目前基因治疗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DNA矫正
  DNA矫正指将致病DNA链的异常碱基进行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
  2.DNA置换
  DNA置换就是用正常DNA通过体内DNA同源重组,原位替换病变细胞内的致病DNA,使细胞内的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3.DNA增补
  DNA增补指将目的DNA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不去除异常DNA,而是通过目的DNA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产物补偿缺陷DNA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目前DNA治疗多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法增补的是显性DNA多用于治疗隐性病。
  4.DNA失活
  早期一般是指反义核酸技术。它是将特定的反义核酸,包括反义 RNA,和核酶导入细胞,在翻译和转录水平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近年来又有反基因策略、肽核酸、DNA去除和RNA干扰技术。
  【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类,因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而得名。
  DNA分子极为庞大(分子量一般至少在百万以上),主要组成成分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以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细胞的细胞质中。大多数已知噬菌体、部分动物病毒和少数植物病毒中也含有DNA。
  除了RNA(核糖核酸)和噬菌体外,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生物体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即所谓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描述了DNA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相互盘绕组成双螺旋。他们因此与伦敦国家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尔金斯共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儿童疾病基因检测
儿童疾病基因检测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现正服用中药,经医院EGFR基因检测为1..._已有1个优质的肺腺癌答案
欢迎来到口袋健康网
现正服用中药,经医院EGFR基因检测为1...
现正服用中药,经医院EGFR基因检测为1...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现正服用中药,经医院EGFR基因检测为19号缺失,可服用靶向药物,中药与靶向药物能同时服用吗?非常纠结,跪求答复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确诊为肺腺癌晚期,现正服用中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中药与靶向药物能同时服用吗?
相关标签: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
已经帮助用户: 50090
问题分析:你好,目前多项医学研究已经表明,合理的中医中药治疗几乎可以贯穿始终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包括你目前的靶向药物。中药能起到减毒增效,减轻毒副作用。意见建议:靶向药物在酸性环境更有利于吸收,所以建议进食前1小时或进食后2小时服用。一般西药和中药两种药物服用时间隔半个小时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口袋健康网肺腺癌疾病专栏汇集了大量最新最全肺腺癌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检测结果怎么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