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力作用分析阿富汗归还瓦罕走廊廊谷地的形成原因

百度贴吧——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唐朝与吐蕃在瓦罕走廊的连云堡之战 第1页(共123贴)   
1楼. 真实的连云堡之战,KBS纪录片所忽略的真相 作者 朝鲜族 崔昱辰的星空连云堡是位于今天巴罗吉勒山口一侧高崖上的一处城堡,即已废弃的Kansir Fort。西元747年,高丽人(楼主注:高句丽=高丽吗?!)高仙芝率领安西军远征小勃律。这次成功的远征使高仙芝成为了声震天下的名将。并使他取代了任期未满的夫蒙灵察,被破格晋升为安西大都护,成为了广阔西域地区名副其实的主宰者。小勃律远征在高仙芝的人生中是极为重要的篇章,而这次远征中最具决定性的一战则当属连云堡之战。连云堡是位于今天巴罗吉勒山口一侧高崖上的一处城堡,即已废弃的Kansir Fort。这一年,高仙芝率领安西军攻占连云堡,并通过这里的山谷翻越坦驹岭冰川,最终到达了小勃律国都孽多城。从而将控制小勃律国的吐蕃势力,从这一地区驱逐回羌塘高原,彻底断绝了吐蕃对丝绸商道的威胁。笔者本人阅读过所有关于这一战役的历史资料,并通过 Google Earth软件研究了连云堡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结果很遗憾的发现,至今为止已出版的所有历史书籍、论文均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描述连云堡之战的过程。一周前,一位略懂中文的韩国网友通过邮件向我发来了韩国电视台制作的一部有关高仙芝历史纪录片的网址。笔者虽然不懂韩文,但由于十分熟悉这段历史,而且这部纪录片拍摄得很好,所以理解没有任何问题。在片中,拍摄者亲临巴罗吉勒山口连云堡遗址,通过CG和真人合成的生动方式对这一战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但我遗憾的发现,受目前历史书籍与论文描述的误导。这部纪录片中对连云堡之战过程的描述仍然是错误的。因此,我要在本文中对连云堡之战的真实过程作一次详尽的说明,以纠正过去所形成的错误理解。一、历史误解的产生人们过去对连云堡之战过程的误解源于对新、旧唐书所提供信息掌握不充分,以及错误解读。首先让我们认真阅读并比较一下两唐书,高仙芝传中对连云堡一战的描述。《旧唐书》,高仙芝传对这一战过程的描写是:“登山攻击连云堡,从辰时直到巳时(清晨七点直到中午十一点),大破连云堡中的吐蕃守军。到了夜晚,吐蕃军奔逃被追逐,杀其五千人,生擒千人,剩下的都逃散了。获得敌军战马千余匹,军资器械难以计算。”(原文:登(1/4)   2楼. 三、真实历史的想像最后,让我们展开想像,尝试着还原一千两百六十四年前,在巴罗吉勒山口一带所发生的那场战争。 那一天清晨,在高丽人将军高仙芝的率领下,万余名安西军在天亮之前悄悄渡过了头一天还波浪汹涌的娑勒河,到达了连云堡所在的山崖下。 天色微明,山崖上的城堡仍然笼罩着晨雾,而山顶上的吐蕃守军则依旧沉浸在睡梦中。高仙芝一声令下,安西军开始在陌刀将李嗣业、田珍等人的率领下攀爬山崖。攀援在崖壁上的陌刀营士兵全都脱去了不便于登山的重甲。他们大多赤裸着上身,仅在手臂上绑着一面小型圆盾。许多人的臂膀上都挎着大卷的麻绳。这是要在登城后钉在城头,以方便大军攀崖之用的绳索。几乎每一名登崖的陌刀营士兵嘴中都咬着一柄短小锋利的匕首。咬住匕首,可以使每一个人在攀登的过程中都能保持绝对静默。即使失足跌下山崖,也不会发出声音。而匕首也能够使士兵们在登城后与城头的敌军的搏斗中多出一把武器。陌刀营士兵们斜背着沉重的陌刀,一声不响的向上爬着。随着士兵们在崖壁上的不断攀爬,细小的碎石不断滚落山下,沙沙声不绝于耳。山下众人全都仰望着正在昏暗山崖上蠕动着的已方士兵,他们的身形看上去已经很小。剧烈的山风不断从山间掠过,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人们十分担心正在攀登大山的已方士兵会被这一阵阵大风刮下山崖。但是附着在山岩上的这些渺小身影却十分顽强。他们没有被山风影响丝毫,一直在持续向上攀爬着。沙石不断向山脚落下,在山下的地面上激起一阵阵沙沙的响声。由于山崖实在太高,山脚下响起的沙石落地声并未惊动崖顶的吐蕃人。半个多时辰以后,当李嗣业等人接近崖顶的连云堡城头时,吐蕃人才终于发现山崖上的安西军士兵。从崖顶传来吐蕃人声嘶力竭的喊叫声,随后在山间又响起吐蕃哨兵的号角声,原本十分安静的崖顶陷入一片混乱。高仙芝仰头望向崖顶,却什么也看不见。山崖被雾气所笼罩,李嗣业等人的身影早已被这雾气所吞没。飞箭开始从山崖上落下,最初很稀疏,然后逐渐变得密集。吐蕃人开始对正努力攀上城堡墙头的陌刀营进行攻击。无数飞箭洒落在山脚下,为了避免被伤到,许多安西军士兵都举起了盾牌。主帅高仙芝命令一部分士兵退到流矢所能达到的射距之外,但仍然在离山脚较近处保留(1/2)   3楼. 李嗣业的陌刀营显然已经在城头占据了一个角落。他们用最快的速度从山顶放下了数十条绳索。高仙芝望着紧贴在山崖上不断晃动的绳索,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抬起手臂,用力挥动手中的马鞭,示意山崖下的安西军士兵立刻增援陌刀营。数千名安西军士兵的队列快速进抵山脚。在渐渐淡去的雾气中,士兵们沿着绳索向山顶的城堡爬去。大风执着的刮过山间,连云堡下数以千计的安西军旗帜迎风招展。安西军人马密集的阵形清楚的显现在了连云堡四周的大地上。在连云堡北面的山崖上,布满了成百上千名正在向山顶攀援的安西军士兵。箭矢在山间四处飞射,不断有人中箭跌下山崖。从山顶上传来的两军激战声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安西军士兵不断爬上崖顶,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安西军的方向转变。吐蕃人无法抵抗安西军的进攻,伤亡越来越大。当数以千计的安西军士兵登上崖顶后,连云堡上的安西军便用号角声向山下示意不必再增派兵力了。巳时,连云堡上开始腾起黑色的浓烟,不多久便火光冲天。那是已攻上城堡的安西军士兵正在对吐蕃人最后所据守的城堡东南角进行火攻。双方又激战了许久,从山顶城堡中传来的兵器撞击声才渐渐稀疏了下来。仍在负隅顽抗的吐蕃人被斩首时所发出的惨叫却一声声传来,凄惨的嚎叫声回荡在山间。那是一种只有最绝望的人才会发出的凄凉声音,连续不断的惨叫使人的头皮都感到有一些发麻。高仙芝明白,李嗣业在登城的过程中失去了太多自己所熟悉的部下,他肯定没有打算给连云堡中的吐蕃人留下一个活口。不是你们杀光我们,便是我们杀光你们。虽然十分残酷,但这就是战争的规则。一些处于绝望中的吐蕃人因为不愿被安西军杀死而选择了跳崖。很快,身上燃烧着火苗的吐蕃士兵像雨点一般从山顶的城堡跳落。高仙芝看到了一团又一团火焰在空中晃动着落下,那些都是坠落时在空中手舞足蹈的吐蕃人。这些吐蕃士兵一旦坠落到地面,立刻就变成了一具具支离破碎的尸体,惨状一如一个多时辰之前被他们从城堡上扔下山谷的安西军士兵。当连云堡的城墙上插满安西军的旗帜后,李嗣业便命人在城堡上以鼓声向城下发出了吐蕃守军已经全灭的信号。登城的安西军士兵随着鼓声发出了一阵又一阵有力的怒吼声,这声音久久的回荡在天地间,使所有的安西军士兵都感到斗志昂(1/2)   4楼.  天宝六年(公元756年),董延光率领的唐军再次在石堡城下铩羽而归,但与此同时,唐朝却在另一条战线上取得了对吐蕃的大捷,这场战争发生于遥远的中亚,具体就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该地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当时叫做小勃律。  吉尔吉特耸立着海拔8125米的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Nanga Parbat),这座山以气候极端复杂恶劣著称于登山界,山体复杂,岩石、深雪、硬冰等交替出现,并且经常发生雪崩,导致登顶死亡率高达32%,在全世界14座8000米级山峰中位居第二,所以又被称为“杀手巨峰”。  当年,在这座“杀手巨峰”下指挥战争的唐军统帅,是一个名叫高仙芝的将军。  拜执掌大唐朝政近二十年的李林甫宰相所赐——此公有个著名论调,“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进入天宝年间以后,玄宗非常喜欢任用蕃人也就是少数民族人士当将军,这个用人标准其实也与现在类似,不是说“无知少女”——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这四类人——特别容易获得提升嘛。  本篇主人公高仙芝将军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哥舒翰将军,都是这种人事制度的受益者,前者是高句丽人,而后者是突厥人。至于李林甫宰相为什么要这么做,《旧唐书》写道:“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  也就是说,李宰相欺负这些少数民族的大老粗不识字,认为他们没法当上宰相从而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因而“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但令唐玄宗和李宰相没想到的是,这些大老粗之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位绝世高手,最终导致“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不过,本篇的主人公高仙芝将军和安禄山胖子不一样,人家可是一位大大的忠臣。高仙芝是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人,前面我们说过,唐帝国在高宗时期吞并了高句丽,并从当地大量遗民到中国,高仙芝的先辈大概就是那时候来到了大唐。对于这些甚至让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也苦不堪言的勇敢战士们,帝国政府自然不会让他们在家种地,于是大量录用他们当兵。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也加入了唐军,直至得到诸卫将军这样的中高级军衔。  按照史书记载,高仙芝这孩子从小就招人喜欢,因为他“美姿容”(1/3)    5楼.  天宝六年也就是公元747年,唐玄宗决定再次征伐小勃律,以打通这个通往西域的咽喉,指挥官的重任幸运地落在了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的身上。唐军总人数大概一万左右,至于兵种,他们都是“步骑”——有人认为这是指步兵和骑兵混编,也有人认为这是指骑马行进但下马作战的步兵,因为史书中明确指出了“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  唐军自安西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库车出发,经过过今天新疆的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沿着帕米尔高原也就是葱岭行军,一共走了一百多天,终于到达了特勒满川即阿富汗的瓦罕河谷,史书中著名的护密道——也就是今天阿富汗战争中经常提及到的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便经过那里,当时该地座落着一个叫“五识匿”的小国(今塔吉克斯坦巴达赫山自治州南部,什格Shige南)。  在五识匿国,高仙芝将军队分为三路:第一路,骑兵三千人,由疏勒守捉也就是喀什驻军司令赵崇玼率领,从北谷道进军;第二路,兵种人数不详,由拨换守捉也就是阿克苏驻军司令贾崇灌率领,从赤佛道进军;第三路,兵种人数不详,由总司令高仙芝和政委(监军宦官)边令诚亲自率领,从护密道也就是瓦罕走廊进军。【1、北谷道。顾名思义,此路当傍瓦罕河北岸而行。2、护密道。护密国主要位在瓦罕河(及喷赤河)以南,故以其得名的道路也应在瓦罕河南岸。3、赤佛(堂)道。从汉文史料的记载来看,这条路一方面连接识匿和连云堡,另一方面又是小勃律都城(今吉尔吉特)与连云堡之间的一段道路,因为高仙芝是走这条路班师,然后到了连云堡。符合这个条件的道路只有从昏驮多向东南,由奥赤勒(Ochil,一作Anoshah)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到达奇特拉尔河另一支流图里霍(Turikho)河上游。溯图里霍河而上到其源头,从那里再向东翻越沙赫·吉纳里(Shah Jinali)山口,然后下到作为马斯土季河上游的雅浑(Yarkhun)河即奇特尔河正源。溯此而上,如前所述,人们可以到达巴罗吉勒山口与坦驹岭之间的战略要地“巴罗吉勒之野”(Dasht-I Baroghil)。】  三路人马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吐蕃人在小勃律修建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位于今天阿富汗东北部瓦罕走廊的萨尔哈(1/3)    6楼.  随后,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唐玄宗派了一个姓韩的术士来军中视察,到了这儿以后就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而身为唐军政委的边令诚公公,见已深入敌境,也害怕起来,死活不肯继续前进。  《新唐书》的作者大概觉得突然插入一个术士太莫名其妙了,因此只说“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总之,监军宦官边令诚打起了退堂鼓。  见此情景,高仙芝只好让边令诚暂驻刚刚夺下的连云堡,并留下三千名老弱病残的士兵来给自己的监军壮胆,自己领着其余人马继续前进。此时,其余两路唐军也已经到了,大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朝着远方南迦帕尔巴特巨峰的方向——小勃律国的都城孽多城(即今吉尔吉特市)策马奔去。  前面说过,三路唐军中,除了高仙芝本人从护密道也就是瓦罕走廊进军外,另两路人马,一路走的是北谷道,后世学者研究后认为,此路顾名思义,应当是傍着瓦罕河北岸而行;一路走的是赤佛道,这条路线究竟是从哪里走,一直引来后人颇多争议。这里之所以重点提到它,是因为高仙芝班师回程时,走的正是赤佛道。  中亚史专家王小甫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符合条件的道路,只有由奥赤勒(Ochil)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到达奇特拉尔河另一支流图里霍(Turikho)河上游,溯图里霍河而上到其源头,从那里再向东翻越沙赫吉纳里(Shah Jinali)山口,然后下到作为马斯土季河上游的雅浑(Yarkhun)河即奇特尔河正源,溯此而上,唐军可以到达那座“杀手巨峰”脚下的吉尔吉特即小勃律。  此时正值汛期的夏季,但南迦帕尔巴特巨峰之下仍然寒气逼人,身体早已适应高寒高海拔的吐蕃人并不会感到不舒服,但对于远道而来的唐朝远征军来说,环境也许就恶劣得多。据汉文史料记载,由于气候的原因,吐蕃的军事进攻几乎总是选在秋冬季节进行,一到春天便因时疫而退兵。后来抓了唐朝俘虏来作战,于是吐蕃在夏季也能发动进攻了。显然,吐蕃人自己并不适应炎热的气候。  王小甫教授回忆,当他在巴基斯坦北部考察由奇特拉尔去白沙瓦时,才知道喜马拉雅山以南是何等的炎热:还没有完全出山,已经见到养水牛、种芭蕉,和我国南方一样。也就是说,古代的吐蕃人大概很少向南活动,他们在北印度的影(1/3)    7楼.  遇到真正当地人的第二天,唐军终于抵达了阿弩越城。稍事修整之后,高仙芝下令,让将军席元庆与贺娄余润先率部到前面把道路和桥梁给事先搞定,好让大军明天通过。第二天,唐军浩浩荡荡从阿弩越城出发,向着“杀手巨峰”脚下的小勃律前进。  也许是由于太难到达的缘故,仅仅依赖天险来保护自己的小勃律,其城防稀松平常,对唐军来说并非难啃的骨头。据悉,尽管身为吐蕃皇室的女婿,但小勃律王其实只是个傀儡,国中的实权掌握在五六个大首领手中,而他们都是一心忠于吐蕃的顽固派。唐军于是开始准备进攻。  高仙芝决定先礼后兵,他命令将军席元庆率一千骑兵,去向小勃律王传达:“我们对你的城市没兴趣,也不会砍你视若宝贝的那座藤桥,只想借你的路通过一下,因为我们的真正目标其实是大勃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了,城市和藤桥都是唐军首要的目标,至于已处于吐蕃军保护下的大勃律,尽管唐军觊觎已久,但此时确实力有不逮。正所谓兵不厌诈,因此高仙芝撒谎的时候,想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鉴于小勃律当局肯定也明白他们自己其实不堪一击的事实,因此在席元庆临行前,高仙芝对说:“我们的大军抵达后,他们的首领和百姓必定会逃入山谷。到时候,你就说皇帝对他们有赏赐,什么金银丝绸,总之好东西多多,招呼他们赶快出来拿吧,如果来晚了就没啦!”  稍微停顿了一下,高仙芝又露出了狡猾的笑容:“等他们的首领出来拿东西时,你就马上逮捕他们,等我发落。”席元庆领命而去。此后发生的一切,则完全按照高仙芝事先的构思在进行:听到唐军已经杀到,小勃律的首领和国民果然一哄而散,躲了起来,然后又受利益引诱跑出来领赏,结果被席元庆一网打尽。只有小勃律王带着老婆吐蕃公主逃入石窟,唐军没能捉到。  就这样,高仙芝几乎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小勃律。大军进城后,高仙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依附吐蕃的那五六个大首领斩首,与此同时,他又急令席元庆去完成一件要紧事——砍断那座连接小勃律和吐蕃的宏伟藤桥。该桥离小勃律还有六十里的路,加之它“阔一箭道”——如果真这么宽的话,那并排跑上一队骑兵似乎也没问题——席元庆带领手下折腾了一天,一直到太阳落山,才终于砍断了这座大桥。  “及暮,才斫了,吐蕃兵马(1/2)   8楼.   于是,真正没有了无后顾之忧的高仙芝,这回踏下心来开始收拾残局,他贴出告示,要求小勃律王赶紧带着老婆出来。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八月,这对走投无路的夫妻被迫向唐军投降。鉴于后勤补给等问题使得小勃律根本无法派兵驻守,高仙芝便带着这对高贵的俘虏,心满意足地下令班师回国。  史载,唐朝远征军取道前面提过的那条赤佛道返回,同年九月,他们抵达连云堡,与驻扎在那里的唐军政委边令诚会合,当月末,一起回到了今天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喷赤河(Panj River)上游的播密川,这里是唐朝在葱岭以西设置的重要军事基地,当初高仙芝领军出征便是经过该地补给。  这场惩罚性远征至此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通过武力,唐朝再次打开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史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就在这时候,也许是不谙官场更也许是得意忘形的缘故,在这场战争中立有头功的高仙芝,却犯下了办公室政治中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竟然没有经过自己的上级夫蒙灵詧节度使,就直接给大老板玄宗打了报告,汇报了这次出征的胜利经过,写好后交给一个随军宦官,请他火速回京上奏。史载,执笔起草这份捷报的,是一个名叫刘单的人。四年前也就是天宝二年,刘单中了进士,此时他正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大致相当于节度使的秘书。  于是,当高仙芝率军回到河西——此地并非指河西走廊,而是指设在白马河以西的一个唐军重镇,又称“白马渡”,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土拉旧城遗址——驻地,便发生了下面的一幕,由于原文已经足够精彩,而且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笔者不忍再翻译,仅少数地方略加说明,请大家自己品味:  仙芝军还至河西,夫蒙灵詧都不使人迎劳,骂仙芝曰:“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于阗使谁与汝奏得?”  (骂得相当有创意啊,不过从这个内容来看,那时的高丽遗民很可能已经嗜食狗肉制品了)  仙芝曰:“中丞。”(夫蒙灵詧带有御史中丞的头衔)  “焉耆镇守使谁边得?”  曰:“中丞。”  “安西副都护使谁边得?”  曰:“中丞。”  “安西都知兵马使谁边得?”  曰:“中丞。”  灵詧曰:“此既皆我所奏,安得不待我处分悬奏捷书!据高丽奴此罪,合(1/3)    9楼. 连云堡是位于今天巴罗吉勒山口一侧高崖上的一处城堡,即已废弃的Kansir Fort:  10楼. 题连云堡李涉 由来天地有关扃,断壑连山接杳冥。一出纵知边上事,满朝谁信语堪听。  11楼.   12楼.   13楼. 高句丽争议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朝鲜和韩国的现代学者自20世纪后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中国方面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宣称继承高句丽社稷后,中国正史很长时间内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国之后,出于政治考量,考虑到与朝鲜的特殊关系,将高句丽视为朝鲜历史;中国政府也曾把与朝鲜联合考古的高句丽文物“赠送”给了朝鲜。[1] 在郭沫若、范文澜等主流中国历史学者的书籍中,迁都平壤后的高句丽也被划入世界史朝鲜半岛三国的一部分。[2]但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也明确将高句丽列入中国历史范畴。现今普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因当时的政治环境及高句丽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份额不足没有强调高句丽是中国历史这一看法,但也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事实上,于1954年开始编撰到1973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统一书号:1)高句丽就已经被认作为中国的历史政权。这一看法也被1978年出版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 1985年出版的《世界中世纪史》以及后来中国历次出版的历史地图册及教科书所继承。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句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地区[3][4]。2002年正式开始的东北工程阐明了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历史范畴,高句丽王朝是隶属历代中国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民族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的观点。东北工程学者认为高句丽属于中国历史的依据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在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内(汉朝四郡)、其后虽然都城迁移到今天的北朝鲜境内、但也没有脱离汉朝四郡的范畴,在高句丽灭亡后大部分领土和人口再次归属于中国中央政权并延续到现在。由于有部分高句丽人流入新罗并构成现代韩民族的一个来源,部分持上述观点的中国学者不反对南韩将高句丽也视为韩民族和国家的渊源之一。北京大学选修课程《中国通史(古代部分)》的教材《中国古代简史》在记述隋朝灭亡的部分中写道“高句丽长期以来据有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虽服属于中原王朝,但亦时有骚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的历史教材——《国史概要》记(1/4)    14楼. 高仙芝就算是是高丽人又能怎样?高仙芝出生在大唐,成长在大唐,说汉语。除了血统,他完全就是个汉人,他以自己为唐人做骄傲,他毕生忠于大唐,为大唐征战四方。 他就是个纯粹的大唐人!他除了血统,几乎就是个汉人! 这有什么不可承认的?郭侃是汉人,可是他成长在蒙古帝国内,为蒙古人征战四方,攻陷巴格达,饮马地中海,那是蒙古人的骄傲,与我们汉人何干?与中国人何干?  15楼. 郭侃郭侃乃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爷爷为郭宝玉,父亲为郭德海,郭侃是其次子。郭侃幼年时被蒙古将领木华黎部下史天泽所收养,留于家而教养之。是在元朝的种族歧视下官阶至高层的汉人之一(因被贵族收养,不列入?南人?部。)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1232年从军伐金,任百户长。1245年升任千户长。公元1252年跟随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旭烈兀远征西方,独自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128城;破欧洲人基督教徒十字军120座城;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曾与阿拉伯及法兰克(十字军)等作战,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郭侃一生攻下了约700座城,其中有中国式的城、伊斯兰式的城和西欧式的城(叙利亚的十字军小国),郭侃行军有纪律,常於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军队所至皆兴课农,吏民畏服。除了向即位的元世祖献策建国号与置国都之外,也曾进言制压南宋之事。中统二年(1261年)任江淮大都督。至元七年(1270年)升万户长并攻破南宋的襄阳,并因制压江南之功而被任命为海宁知州,于在职一年余之后去世。  16楼. 高句丽 渤海国 都被朝鲜族的高丽棒子无耻的索要了  17楼. 唐朝在中亚的主要管理机构唐朝对于边疆地带的管理力度要比以前的任何朝代都要深入,这主要体现在唐朝对于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建设上。唐朝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州、县两级。约略相当于州这一级的重要大城市另外设有极少数的府。唐朝实行“府兵制”,“军府”则是相当于县这一级的特属建制。唐朝早期设有称为“道”的十个监察区,长官叫做“黜陟大使”。后来“道”增加到十五个。“道”的权力日渐扩大,并有了行政化的趋势。后来,要地和边地的军事领导“节度使”割据称雄,有相当大权利、甚至不服从朝廷的“藩镇”曾达到53个。唐朝在边疆的管理组织与内地略有不同。唐朝在四境共设有六个大都护府,“大都护”的基准级别与“节度使”是平级的。大都护府的辖区内 ,行政级次一般为都督府、州、县。也有一些州直接归大都护管辖。都督一般是由当地归附唐朝的地方自治小国君主或部落酋长担任,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其权利必须经过“天可汗”即唐朝皇帝的认可。有的都督府是纯游牧地带,下面没有州县。唐朝在中亚的主要管理机构,就是大名鼎鼎的“安西大都护府”,下辖昆陵、蒙池都护府和22个都督府。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大规模建制行政区划有两次。659年,设立了217个州县。661年,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16国设立了8个都督府;76个州;110个县,126个军府。这些单位均受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早期建制的主要地区:(前面为今地名)塔什干:当时称为“石国”。658年已经设立了大宛都督府。费尔干纳:当时称为“宁远”。658年设立循州都督府。撒马尔罕:总称为“康”。631年设立康居都督府。米国:在撒马尔罕南部。658年设立南谧州,任命刺史(唐朝的州长叫刺史)。卡塔-库尔干:当时称为“何国”。641年设立贵霜州,任命刺史。乌拉-提尤加:在宁远西南四百里,当时称为东曹。唐高祖时已经归附。沙赫里夏勃兹:当时成为“史国”,642年设立劫法州,任命刺史。布哈拉:古代成为“安国”,设立安息州,任命刺史。661年的区划设置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及今阿富汗境内。经过这两次建制后,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包括:鸟飞州都督府:主要在今瓦罕走廊——就是阿富汗东部与我国相连(1/2)   18楼. 鸟飞州都督府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年)六月十七日(7月19日),以护蜜国置,位于阿姆河上源,府境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最狭处仅二三公里,为通向吐火罗国的丝绸之路。府治初于摸逵城,后迁至塞迦审城,北临乌浒河(今喷赤河)。显庆时,以其地为鸟飞州,册其王沙钵罗颉利发为刺史。唐高宗至天宝年间历代王室由唐朝册封,天宝初赐给铁券。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其王朝,被赐姓李。府领羁縻州一,即钵和州:以婆勒色诃城置,即今喷赤河上源瓦罕达里亚流域属巴基斯坦的萨尔哈德(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现在的首府在白沙瓦),在帕米尔高原(葱岭)南部。  19楼. 高仙芝不战败,也许现在伊朗都是儒家文化圈,一场决定中华版图的大战  20楼. 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达尔科特山口)风光:  21楼. 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达尔科特山口):  22楼. 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达尔科特山口):  23楼. 从阿富汗瓦罕走廊,翻过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达尔科特山口),就到了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雅辛河谷(雅辛河是弱水---吉尔吉特河的支流):雅辛河谷的居民也主要是罕萨人(讲布鲁沙斯基语或小勃律语)及瓦罕塔吉克人  24楼. 历史地名达尔德斯坦(Dardistan)和达拉德代萨(Daraddes'a)博洛尔(Bolor,或Bolur,或Boluristan)勃律(Bruza)或布鲁沙尔(Brushal)坎巨提  吉尔吉特 吉拉斯(齐拉斯)阿斯托尔 达丽罗(Darel) 希格尔格尔吉尔 小西藏难兜、悬度、钵仑、钵露罗、大小勃律、巴勒提、坎巨提、博洛尔  25楼. 阿弩越城(Gupis)风光唐军艰难地翻过达科特山口后,还要走过四十多里几乎垂直的大下坡,才能到达前面的阿弩越城,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境内潘德山谷的古比斯(Gupis;坐标36°13'46.82&N, 73°26'40.49&E)  26楼. 图片说明:风云变幻的大龙池 新民图表 制图 戴佳嘉图片说明:复旦大学考察队侯杨方教授(右)和向导在坎达尔达坂前图片说明:塔吉克斯坦霍罗格街景图片说明:翻越海拔4500米的吉什尔腊布特山口图片说明:正在收获的瓦罕人  27楼. 高仙芝提拔为安西主将(四镇节度使)之后......747年,即高仙芝被提拔为安西主将(四镇节度使)的那一年, 以并·波悉林为首的黑衣党人已在大食的东部省区——呼罗珊发起暴动,这是大食即将发生改朝换代的指征。天宝七载(748 )波悉林已占领呼罗珊全境,并率军向西推进。天宝八载(749)攻克库法城, 迎立圣裔阿蒲罗跋为哈利发,黑衣大食,即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业已诞生。一直忠于唐朝、反抗大食的吐火罗叶护阿史那夫里尝伽罗上书唐廷,要求唐朝乘势派兵打开乌浒水域通道,占领羯师,高仙芝应请出兵,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天宝九载(750)并·波悉林长驱西进至埃及, 生擒白衣大食末代哈利发末换,阿拉伯伍麦叶王朝灭亡,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正式建立,唐朝企图利用大食这一改朝换代的混乱形势,全面恢复葱岭外的传统政治主权,命令高仙芝率兵首先进攻大食的属国——石国,这个国家原来臣服于唐朝,但那个向唐称藩的石国王伊捺吐屯现已被降为石国副王。现任国王鼻施特勒是大食册立的,因而750 年高仙芝出兵攻陷石国都城,杀死了这一国王。与此同时,唐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也相配合,出兵攻俘了附大食的突骑施黑姓可汗,攻克碎叶城,重振唐朝兵威于岭外地区,胜利地完成了唐朝所委托给他的反攻使命。但是,此时的岭外地区基本上都已成为大食的势力范围,唐军的反攻,大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由之引发了两大帝国之间的面对面的历史性决战——怛逻斯之战。这场历史性决战以唐朝的惨败而告终,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28楼. 五识匿国(Shighnan)----尸弃尼国---今塔吉克斯坦巴达赫尚自治州首府 霍罗格一带:  29楼. 连云堡(Kansir Fort)的地理位置:36°58'25.93〃N 73°25'37.92〃E  30楼. 连云堡(Kansir Fort)周六,日瓦罕堡在AKTC阿富汗通讯问题XX对Kansir堡瓦罕的调查,由斯坦因认为是一个8世纪藏堡的报告。 瓦罕是在747的中国和西藏的军队之间的战斗......Issue XX of the AKTC Afghanistan newsletter has a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the Kansir Fort in the Wakhan, believed by Stein to be an 8th-century Tibetan fort. The Wakhan was the site of a battl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armies in 747, which I wrote about in The Soldier's Taleand visited a few years ago (my blog picture is taken there). The battle started on the banks of the Amu Darya (Oxus River) and continued up the valley, over the Baroghil Pass, now on the borders of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and then across the glacial Dakhot Pass. Forbidding topography.Excellent news that AKTC are preparing a survey and drawings of the fort. The French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are said to be interested in excavating there - Stein would have been very jealous!    1    第1/3页
参与本吧讨论请先
 &  & 
 17: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瓦罕走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