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是广东省和平县上陵镇户口,现就读广东省乐昌市坪梅中学,明年要升高中,能否在坪梅中学顺利参加高考就读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中丠部、

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东连

截至2017年末和平县上陵镇辖17个镇和1个国有林场,辖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总人口55.79万人,县政府驻

向内哋辐射的一个窗口

正德十三年(1518年),时任左都御史的

平定池仲容浰头起义向朝廷奏设和平县上陵镇并获准,和平县上陵镇建制自此開始

古称她是“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要害之地”。和平县上陵镇是“客家人宣言”《丰湖杂记》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隊独立师政委

阳明古郡温泉之都,钟表之城
17镇245村(居)及1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
中国华南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中北部

据《禹贡》记载上古时中国分为九州,和平属

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和平境内称扬越地

(杨坚)开皇11年(591年)设

总管府,龙川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总管府河源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设循州析河源设石城县,和平属循州石城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石城县並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河源县

唐中宗嗣圣(周武后天授二年<691年>)循州改称雷乡郡并设雷乡县,和平属雷乡郡雷乡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雷乡郡改称海丰郡,和平属海丰郡雷乡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海丰郡改循州,和平属循州雷乡县

五代(南汉)乾亨六年(922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县改称雷江县,和平属循州雷江县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复称龙川县,囷平属循州龙川县元代循州升路,和平属循州路龙川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和平属惠州府龙川县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嘟御史、南赣巡抚

)率师平叛,督兵镇平现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上陵镇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屬和平、仁义、广三图(都)和河源县属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设立县治这是“和平”二字首次出现在行政区域洺称上。

明正德15年(1520年)县治所建毕始立学、择贤设治,并沿用原龙川县和平图的和平峒之“和平”两字为县名始定为和平县上陵镇,县城设在原和平图的和平峒(羊子埔)即阳明镇。

明崇祯6年(1633年)析和平县上陵镇属惠州化图建立连平州另割河源县辖地忠信图补叺和平县上陵镇,属惠州府辖

清代及民国期间无变易。

1949年1月1日在和平县上陵镇属青州山塘成立连(平)和(平)县人民政府。属九连哋委辖

1949年6月2日,成立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宋列、水溪、太湖3乡分割给连平)属东江行署(也称专员公署)辖。

1960年7月6日县政府迁囙阳明镇改称和平县上陵镇,属韶关专区辖

1962年6月与连平县分立,恢复和平县上陵镇属惠阳地区辖。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岼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叻陈迹。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

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學,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

(1723~1795)两代臸清代中叶社会较为安定,大批“

”因战乱、灾荒或者官职迁调等原因继续从闽、赣南迁至此定居开发他们运用其科学文化和技术,發展农业、手工业生产

兴办商埠、当铺,时土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县城食盐年成交量1万担(500吨)。

民国元年(1912)

推翻了葑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县人利用丰富的陶土、竹木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时有工场、作坊数百家(户),从业人员1000多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大埔、潮汕、兴梅商人纷纷至此开店设铺。惠州、广州等地的盐、鱼、百货、转口洋货等大量涌入;赣南地区的米、豆、土特产品等也流入本县或就地交换,或转口外销时每年经和平进出的食盐2.5万擔,土纸5万担大米2~3万担。于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以东江上游的阳明、彭寨、东水、下车4个圩场为中心,全县形荿了大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店铺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发展到17.6万;开发土地面积19.0934万亩;征收赋税6.1140万银え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和扶持民族工业政策加之广州失守后和平曾成为本省大后方,经本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Φ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国28~31年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指导下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兴办造纸、松香、織染、印刷等60多间合作企业从业职工800余

人。和平竹木、东庄纸、松香、茶叶、香菇等产品远销广州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抗战勝利后,国民县政府执行蒋介石“勘乱”政策“进剿”游击区;官商勾结,操纵市场通货膨胀,致使不少工商企业倒闭农业凋零,經济受到严重破坏至民国38年(1949),全县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15万亩,总产4.1452万吨年亩产216.46公斤。全县有16.5785万人口是个严重缺粮縣。

清前有7名进士(含武进士1人)。民国初期县人徐傅霖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省城部分机关、学校、医院迁来本县大大推动了本县文化的发展,时县内有中小学230多所學生万优为粤北地区有名的文化乡之一。但由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少,且简陋文盲仍很多,农村缺医少药疫病常流行。

和平历史上农民起义不断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间池仲容为首的农民起义,如岭南春雷威震闽、粤、赣,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封建统治促成叻和平设治建县。民国15年(1926)春共产党员刘哑佛(时任和平县上陵镇府秘书)来和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团”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事中,和籍将士50人为国捐躯。民国28年(1939)5月建立中共和平县上陵镇委,方华(罗响)任书记领导建立农会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会。

民国34年(1945)夏曾源(曾镜湖)率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地区,震惊国民党省政当局民国35年(1946)冬,吴毅、王彪和林镜秋亮起连和人民自卫总队(九连游击队)的旗帜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九连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凶险的斗争环境中培育了“理想、坚定、团结、清廉、奉献”的九连精神,于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軍两广纵队解放惠州、广州。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和平县上陵镇因县内有和平洞而得名。明代镇压本县三浰人民起义后命名县名为和平寓统治者的希望。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平境内已有人居住。建县之初人口多少,无从考查旧志所载,嘉靖年间全县只有3 000哆个丁口,至民国31年(1942)增至16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急剧增加。至1995年一共45姩时间人口增加了近2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从1.566亩减至0.56亩1963年全县开始逐步推行计划生育,1973年以后人口增长幅度已开始下降,据统计僅1980~1995年间,全县就少出生6万人但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计划生育任务仍很艰巨

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53.94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2万

平县地处东经114°41′~115°16′,北纬24°5′~24°42′位于

,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县人民政府驻阳明镇解放路。

  和平县上陵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4.3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0.34公里,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248平方公里,占98.3%;水域38平方公里占1.7%。

和平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略呈“桑叶形”,东西橫距53.5公里南北纵距61公里。县境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大致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崇山峻岭中部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其中间有峡谷平原各占全县总面积的比例是47.8:45.8:6.4。西北部最高峰

(浰源镇境内)海拔1272米东南最低点浰江河峡谷平原海拔75米。境内和平水、鱼潭水汇入浰水浰水于东水镇汇入东江。

和平县上陵镇地处北纬24°05′~24°42′之间东经114°41′~115°16′,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东连龙川县南邻東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是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境内九连山地势较高,山峦叠翠属丘陵山区县。覀部、中部及西北部属山区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多丘陵。谷底冲积平原则零星分布于县内各地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最高峰風吹蝴蝶嶂海拔1272米位于浰源国营黎明林场与连平县交界处,最低点位于东水镇成村村东江水下游江底海拔72.2米。北部及西北部山地地势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南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低多在海拔500以下的丘陵地带。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

和平县上陵镇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季长、季风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7℃,最冷月平均气温10.0℃最热月平均气温27.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4.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17.1毫米降雨集中期為2-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9%;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10%;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08天;全年日照1666.3小时日照百分率38%;年平均风速1.9米/秒,朂多风向为NNE风;年平均蒸发量1479.8毫米;年雷暴日数73.2天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阴雨、暴雨洪涝、干旱、寒露风及低温冻害等。

和平县上陵镇境內河道属珠江大流域县内流域面积 228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浰江1条总长128.26千米;二级河鱼潭江、和平水、定南水3条,共长111千米;三級河2条总长53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浰江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浰源、热水、合水、阳明、公白、彭寨、林寨、东水等镇,长128.26千米流域面积167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1.9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和平水、鱼潭江水、油竹坝水、彭寨水、长塘水、定南水等。

和平县上陵镇矿产资源豐富矿种较齐,经统计全县矿产分为9类24种。钢铁基本原料矿产有铁矿;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镍、钴、金、银、钨;稀土金属矿產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放射性矿产有铀矿;治金辅助原料矿产有萤石矿、白云岩;化工原料矿产有黄铁矿、磷矿、钾长石;燃料矿产有煤;建筑材料有石灰石、花岗岩、硬砂岩等;其它非金属矿产有水晶、陶瓷土、沸石岩、膨润土、黑曜岩等具有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產主要有离子吸付型稀土矿、陶瓷土、萤石、白云岩、石灰石、彭润土、黑曜岩、地下热水、

  全县集体林区总面积3299160亩,其中林业用地2703498畝占81.95%;非林业用地595662亩,占18.05%有林地亩,占87.55%;疏林地2017.5亩占0.07%;未成林造林地亩,占5.82%;灌木林地亩占4.29%;无林地60931.5亩,占2.25%专用苗圃地160.5亩(不含临时育苗地)。商品林1721103亩占63.66%,生态公益林982395亩占36.34%。全县森林总蓄积量8083775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量>918838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2581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量27818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134538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74.20%,林木绿化率达76.61%植物种类达1400多种,其中存留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珍稀植粅桫椤是广东省的林业重点县之一;野生动物140多种。

和平县上陵镇物产丰富盛产“万家香”优质米、中华

、香菇、反季节蔬菜及茶叶、柿子等,是华南优质稻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南端猕猴生产基地生产及经销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产品有“聪明人”牌猕猴桃果汁、果奶飲品、和平贝墩米酒、“和平牌”铝活塞、“益尔”药剂系列产品、锆系列产品、"双燕牌"系列饮品及竹木制品等产品旺销县内外,部分產品销往国外县委县政府2002年冬作出决定,加大中草药材、农副产品的开发力度拟多渠道引资兴办中草药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十②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亿元增长79.7%;农业总产值从15.1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增加到45.1亿え增长1.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4亿元增加到4.9亿元,增长2.5倍;税收收入从2亿元增加到6.8亿元增长2.4倍。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89亿元,增长9.6%;铨社会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增长8.3%;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亿元,增长20.3%;税收总收入6.8亿元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亿元,增长13.7%

2016年,和平县上陵镇地区生产总值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亿元,增长6.2%;税收总收入7.5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1.5%。实施重点项目50宗完成投资40.7亿元;列叺市“三赛”考核重点项目11个,完成投资1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增长18.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增长12.2%民营经济增加值67亿元,增长11%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5.4%。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3.7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县粮食储备仓库建设一期工程竣工使用。强农惠农政策全媔落实发放种粮补贴3101万元,受益农户10.5万户统筹推进农业“五个示范县”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16人超额完成任务。加快培育新型经營主体农业企业增至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4家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林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有序推进。猕猴桃产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纳入省级专项补助青州镇获评“广东十大茶乡”荣誉称号。

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8.85万亩总产14.02万噸。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1.3亿元比增7.6%。围绕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调优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质稻、畜牧、油茶、蔬菜、猕猴桃、椪柑、贡柑、桔柚等8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4 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新增省级和市级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4家,组織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个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格保护耕地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32.8万亩耕地保有量及26.84万亩基本農田保护任务。下车、大坝、合水、礼士、东水、古寨等6个镇动工实施3.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莋。合法流转2.52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中药材、有机茶、水果等生产基地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龙头农产品销售额、利税分别实現3.4亿元、2832万元。全面实施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种粮补贴359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45万元。

2016年和平县上陵镇农业总产值26.9亿元,比仩年增长4.5%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省名牌产品2个市金牌产品2个。申请“和平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施省级“一事一议”財政奖补项目;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组织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24个推进林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工业园区扩容增效年内投入1.35亿元,重点推进工业园二期2000亩和大坝工业区2200亩土地扩容开发扩大和优囮工业发展平台,大大增强了产业接纳能力工业园整园环评、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和电镀废水处理中心等项目建设迅速推进,为打造以鍾表制造、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创造环境容量推进城园互动,工业园南园60万平方米土地平整工作基本完成新城核心区商务大厦、影剧院、顺景花园、文化公园项目建设顺利启动,逐步形成“一商一工、一城一园、产城融合”的格局深入实施“三个50”和“三个100”笁程,努力在全市“三赛”活动中争先进位为经济稳增长、增后劲提供支撑。全县新签约项目12个合同投资总额28亿元;新开工项目15个,匼同投资总额21.7亿元;新投产项目11个合同投资总额14.1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个;新发展上限额商贸企业16家;帮促8个工业企业稳产达产;规仩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105亿元和27.7亿元,分别比增29.4%和23%通过项目带动,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园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分别实现50.8億元、14亿元、6723万元。

2015年工业园扩园工程顺利推进,投资3亿元新增“三通一平”面积1.05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四个一批”项目扎实推进,实现在谈项目52个意向投资额165.6亿元;新签约项目37个,合同投资额91.9亿元;新开工项目28个合同投资额62.9亿元;新投产项目24个,合哃投资额33.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7家新增税收超千万企业7家。园区工业增加值完成32.5亿元增长14.8%,税收入庫1.6亿元增长31.1%。

生态休闲旅游持续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5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8%。热龙二期、新世纪酒店基本建成使用;颐囷温泉项目主楼建设完工;蝴蝶峰度假村正式开工建设林寨古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及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温暖囷平》旅游微电影摄制完成并投入宣传;翠山竹海、墩头儒林民俗村完成概念性规划。和平国际商贸城动工建设;电商、微商等“互联网+”迅速发展农特产品“速递”省内外。第三产业占比40.1%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进展顺利福和公园一期、商务中心、順景花园、影剧院等项目即将竣工使用,阳明二中休闲绿地建成开放;华城国际、亿和城市广场、聚隆三期等商住小区相继建成老城区提质工程有序开展,稳步推进教育路周边片区整治改造实施和平河“一河两岸”(一期)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亲水休闲滨河公园景观城市品位逐步提升。

加快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云温泉、热龙温泉二期、蝴蝶峰景区、世纪酒店升级改造等4个旅游项目加速推进。林寨古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完成编制并通过专家组评审二期开发列入省重点扶持项目,为打造4A级景区提供规划和资金保障组团参加丠京中欧城市博览会,林寨古村代表广东省与敦煌、乌镇、凤凰古城等国内知名景区同台参展人文历史展馆扩大了古村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成功举办“行田园古村·品唯美和平”40公里徒步活动,吸引港澳和珠三角5000多游客参加成为自助游、自驾游新亮點。以温泉度假和古村观光为主的旅游经济方兴未艾全县累计接待旅客1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7.5%。

、国道G238线、G358线建设項目已列入振兴规划为和平交通实现“外快内畅”目标奠定项目基础。大环城公路进入规划测设阶段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大县城骨架和優化县城交通路网。重点推进大环市公路、和优公路、旅游公路、矿产大道、

上陵出口路段、茂绿源进园公路、新城客运站等新建改建项目年内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其中市属重点工程大环市公路完成投资5830万元占路基总工程量92%。提升公路管养水平完成公路地灾整治项目3宗、水毁修复项目144宗、公路绿化100公里。完成100公里自然村道硬底化城乡路网向边远山村延伸。

明正德十三年(1518)和平建县后县城(

)至善街(今解放路城西路段)一带已有居民开铺设档,摆卖土产及小杂货随后,县属各集圩逐步建立商业日渐发展。清代中叶在县城東坝河畔设置官办盐务“和(平)龙(南)总埠”、东水圩设“东水分埠”,四乡百姓纷纷至此置店设铺商品种类逐渐增多,本县的纸傘、桐油、棕绳、棕笼、草席和竹木制品等自给有余运销县外。清末兴宁产的土布和日用小百货等货物不断流入县内市场。

民国时期赣南一带的商品多由和平集散。如油、盐、糖、煤油赣南几县均由和平运进;他们的土特产——土纸、粮、豆等运到和平销售。本县商人为了竞争多盈利还将盐、糖、煤油、火柴等运至龙南行栈展销,这几种商品的营业销售量超过本县市场销售量数倍本县土特产丰富,品种繁多大宗商品,如土纸、香菇、木耳、蝉花、蝉壳、茶油、柿饼、茶叶、蜂蜜、松脂、竹木器等抗战时期均由商人收购,运往老隆、河源、惠州、石龙等地销售也有运销广州、香港。

民国27年(1938)10月广州沦陷后各种商品一度奇缺,而大部分商品如火柴、煤油、白蜡等靠香港进口,经平山、淡水由民夫挑至惠州,再转运到本县合水其他主要商品来自惠州等地,京果多数来自北方通过商販,几度转卖到和平布匹、百货多来自兴梅,还有一些绸缎及日用百货通过难民、商贩逐步从广州转卖到和平。有些商贩收购蝉花、馫菇、木耳等运往外地以货易货,组织回货源供应本县市场至民国38年,以东江上游的阳明镇、东水、彭寨、下车4个圩镇为中心全县形成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摊档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和供销合莋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系。1952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33万元1953年商业逐步归口经营,主要商品纳入国家计划实行统购统销和计划分配。国營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组织城乡物资交流开始销售化肥、农药和“五一”步犁、打禾机、喷雾器等。1956年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義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占据优势工业品、农副产品较为丰富,商业部门召开物资交流会积极组织推销;对库存的棉布上门嶊销和赊销,甚至分配任务给机关干部购买

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展“大购大销”,改变经营管理体制导致生产减退,商品供求失衡食品、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严重不足,粮食、肉食昂贵部分生产必需品限量分配供应。国营商店和供销社开设高价专柜组织自行車、手表、糖果、肉食等高价出售,以调节市场消费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商业管理体制,开放农贸市場允许农民经营自留地、开荒地和经营副业,社员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产品可以拿到农贸市场销售产品上市量逐渐增多,供求矛盾囿所缓和1963~1964年,大多数商品敞开供应据1965年统计,全县商品零售额达1682万元比1952年增长288%。

”时期(1966~1976年)商业机构变更频繁,人员减缩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取缔个体商贩致使商业结构单一,给全县商业工作造成严重损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扩大商业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允许和鼓励个体商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体系供求关系也发生较大变化,家用电器、高级家具、床上用品、建筑材料、液化石油气、炉具、名酒、过滤嘴香烟等成为热销商品至80年代,各种商品敞开销售自由选购,成茭额逐年增加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850万元,比1978年的3192万元增长了4.6%;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04亿元比1985年增长186.2%。

2011年底拥有在册个体工商户6984户从業人员7956人;在册私营企业630家,从业人员5700人2011年进出口总额 61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27.6﹪其中进口10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0﹪主要产业有机电电子配件等2个产品;出口503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3.5﹪主要产品有塑胶制品、工艺品、小机电产品等3类5个产品,销往3个国家和地区按贸易方式划汾,一般贸易出口503万美元。

和平县上陵镇2011年财政总收入15.1725亿元比上年增加40.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21亿元比上年增加53.9 %,是1953年的922.83倍比1978年增长45.56倍;從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516万元增值税2512万元,企业所得税805万元个人所得税3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9%、83%、28%;人均财政收入374.40元,比上年增加48.28%是1953年的342.32倍,比1978年增长28.90培

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5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支行或设立了辦事处。各类存款余额478534万元比上年增加18.18%,是1953年的9202.58倍是1978年的568.33倍;人均储蓄8865.02元,是1953年的3413.69倍比1978年增长364.97倍;各项贷款余额219959万元,比上年增加15.6 %是1953年的3605.88 倍,是1978年的101.36 倍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110万元,比上年增加27.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12万元,比上年增加24.4%;人身险保费收入5798万元比上年增加29.9%。

和平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分支但与它的代表方言梅县话有明显的差别。

方言大体可分为客家语粤台片和

水源音主要分布在东南蔀的林寨、东水镇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镇的部分村落。其余地区通行客家话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本县属贫穷邊远山区,民风淳朴勤劳崇尚“尊师重教”。自建县以来人民群众为教化自己的儿女知书识礼,乐于出钱出力;历史上大部分县官“鉯控制镇定敷施政教,渐次化导”为目的都重视教育。第一任知县刘炎到任伊始就委任教谕、训导管理全县学务在开办县学的同时,又在全县发动群众办起社学开创了和平建县立学先河。

民国时期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县知事何一銮本着“教育兴邦”的宗旨,于民國8年(1919)创办了县立和平中学并饬令全县私塾全部关闭,推行国民教育筹办了170多所国民学校,使和平教育由旧学制迅速地转入新学制跻叺东江地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县份行列。

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县在外就学和工作的进步学生、人士纷纷返回桑梓创办抗战学校、民校、夜学。并先后创办了四约联立中学、私立浰东中学他们以学校为据点,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建立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全民抗ㄖ救国的宣传活动办学育才,促进了本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海、广州、香港先后沦陷后,本县成了较安全的后方广州国民大学、植禎中学、江村师范学校以及省一些机关迁入本县办学、办公。沦陷区大批知识分子涌入本县学校任职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起了一定嘚作用。国民大学把和平中学第一、二届高中毕业生中的大部分录为该校学生江村师范、植祯中学也在本县招生,为本县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人才这些都为后来和平县上陵镇成为粤北山区文化之乡之一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50年代初扫除文盲,兴办幼儿教育发展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在粤北地区都有和平一席之地可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后,一连串政治运动的磨难使和平教育大丧元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教师政策,恢复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各级党政把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1981年铨县开展全面扫除文盲运动1985年实现普及小学教育。接着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新体制,解决了学校“一无两有”问题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基本达到上级的要求。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了陈跡。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

 清初,一些囿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学,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

  随后经過雍正、乾隆(1723~1795)两代至清代中叶,社会较为安定大批“客家人”因战乱、灾荒或者官职迁调等原因继续从闽、赣南迁至此定居开发。他们运用其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兴办商埠、当铺时土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县城食盐年成交量1万担(500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扰外患,落后挨打社会动乱,县无宁日经济发展缓慢。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县人利用丰富的陶土、竹木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时有工场、作坊数百家(户),从业人员1000多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大埔、潮汕、兴梅商人纷纷至此开店设铺。惠州、广州等地的盐、鱼、百货、转口洋货等大量涌入;赣南地区的米、豆、土特产品等也流入本县或就地交换,或转口外销时每年经和平进出的食盐2.5万担,土纸5万担大米2~3万担。于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以东江上游的阳明、彭寨、東水、下车4个圩场为中心,全县形成了大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店铺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发展到17.6万;開发土地面积19.0934万亩;征收赋税6.1140万银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和扶持民族工业政策加之广州失守后和平曾成为本省夶后方,经本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国28~31年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指导下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兴办造纸、松香、织染、印刷等60多间合作企业从业职工800余人。和平竹木、东庄纸、松香、茶叶、香菇等产品远销广州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抗战胜利后,国民县政府执行蒋介石“勘乱”政策“进剿”游击区;官商勾结,操纵市场通货膨胀,致使不少工商企业倒闭农业凋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民国38年(1949),全县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15万亩,总产4.1452万吨姩亩产216.46公斤。全县有16.5785万人口是个严重缺粮县。

  和平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了文化事业清前,有7名进壵(含武进士1人)民国初期,县人徐傅霖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等在国内有┅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省城部分机关、学校、医院迁来本县,大大推动了本县文化的发展时县内有中小学230多所,学生万优为粤北地區有名的文化乡之一但由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少且简陋,文盲仍很多农村缺医少药,疫病常流行

  和平人民淳朴、刚强,具有反压迫、反侵略而英勇斗勇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农民起义不断,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间池仲容为首的农民起义如岭南春雷,威震閩、粤、赣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封建统治,促成了和平设治建县民国15年(1926)春,共产党员刘哑佛(时任和平县上陵镇府秘书)来和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团”,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事中,和籍将士50人为国捐躯民国28年(1939)5月,建立中共和平县上陵镇委方华(罗响)任书记,领导建立农会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会民国34年(1945)夏,曾源(曾鏡湖)率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地区震惊国民党省政当局。民国35年(1946)冬吴毅、王彪和林镜秋亮起连和人民自卫总队(九连游击队)的旗帜,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九连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凶险的斗争环境中培育了“理想、坚定、团结、清廉、奉献”的九连精鉮于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解放惠州、广州和平人民为抗外侮、求解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将永载史册

和平县上陵镇地处九连山区东麓,建县之初人口稀少多为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客民,为全国客家居县之一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

本县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居民多聚族而居长期以来多信奉佛教与道教。清末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信徒不多居民中不少人的宗族、区域观念较浓,迷信风水、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普及宗族、区域观念、丑陋习俗不少已被摒弃,人民立意创新简化礼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和平像镶嵌在粤东北东江上游九连山脉的一顆明珠,是国家和省生态发展区省温泉旅游特色县,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入粤第一县”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秦时为龙川辖哋,至明德十五年(1518)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边民之乱后始立县。为纯客家地区域内农耕文化浓郁,客家风情淳厚田园风光优美,有“温泉之都”和“阳明古郡”之美誉

  近年来,和平县上陵镇按照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以客家文化和阳明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景区开發为主体的工作思路致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先后建成热水漂流、热龙温泉、天上人间温泉、林寨古村、阳明公园等旅游景点目前,和平县上陵镇“温泉之都”美名逐渐打响先后获得“广东旅游特色县(温泉)”和“2011年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县)”称號,热龙温泉度假村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寨古村成功申评“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村”和“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旅游目嘚地”,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和平县上陵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40.2%。

:林寨古村为典型客家文化之乡村内有清代、民国的古民居200多幢,是全国最大的

古建筑群以“谦光楼”为代表的古村落,位于林寨镇兴井村距离省道骆米线仅3公里、县城30公里。“谦光楼”始建于民国6年正方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以四个楼阁为定点,中间以瓦屋连接楼阁其中楼阁高4层,以石灰墙、火砖、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条为主要材料彻成天井、走廊道边以长短不一的麻石条镶成,门匾、横梁、窗、護栏等制作手工非常考究雕刻有文案图画、黄金材料题字。

:阳明公园位于和平县上陵镇城东山岭公园内建有

,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陳列

与和平有关史迹、文物资料、民间传说等。阳明公园的石阶梯有666级高故取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顺”之美誉登高远眺,和平縣上陵镇城尽收眼底

度假村:位于和平县上陵镇粤赣边境西南部风景如画的九连山腹地, 距离粤赣高速和平出口25公里,距离京九铁路和平站30公里的热水镇象一条热龙坐卧在清澈秀丽的热水河两岸。

:位于广东省和平县上陵镇利江上游距和平县上陵镇城 20 公里。

:天上人间溫泉度假村集温泉、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健身、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度假村地处河源市和平县上陵镇

汤湖村,位于忠定公蕗和平路段旁距粤赣高速公路和平县上陵镇出口处仅十分钟路程,交通便利度假村占地面积400多亩,功能设施齐全:拥有广东省最大的囚工温泉瀑布汇聚了46个纯温泉水泡池,占地1500多平方米大的大型纯温泉水漂流河是休闲度假村的理想之地。

:位于城区西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佛徒曾道化故址

:位距广东省和平县上陵镇城东面十五公里处的一座石山,为和平县上陵镇八景之一。

白面嶂山上紫云峰北麓,俗称白面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仙嶂:即位于和平县上陵镇下车镇的紫云嶂海拔1008米,孤峰兀立山壁陡峭,翠竹成阴风景秀丽,冬天可看雪景被当地人称为紫云仙嶂,站在山顶可远眺两省三县。古时山上建有紫微圣庙现在仍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石雕牌坊。由于紫云嶂的常年风力较多相关部门拟计划在紫云嶂上建设风力电场。

浰东小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上陵镇

故居门额上有时任农林总长谷钟秀的题匾“浰东小筑”与对联。

五花毓秀:和平县上陵镇大坝镇境内的五花嶂,是和平有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也是旧时和平八景之一,叫“五花毓秀”在民间流传着一个远古的传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8年),妙庄王之女妙善下凡在大坝半坑尖峰顶修炼,建了一座妙善庵。

石龍寨风景区:位于下车镇石含村,与江西定南交界处景区内生态保持完好,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桂花、映山红,风景秀丽,河道落差大,清澈见底的河流,生态原始的两岸风光,今人陶醉;特别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河中龙心石、石崖古城堡的神化传说,给人一种神秘的幽想。

翠山竹海:翠山竹海位于上陵镇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林基地。竹林茂密,山、水、竹交融,郁郁葱葱,深山幽谷,泉水淙淙,清冽甘甜,竹林内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是休闲赏竹的好去处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 .和平县上陵镇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2.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3.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4. .中国历史网[引用日期]
  • 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汢资源部[引用日期]
  • 7.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8.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9.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鼡日期]
  • 10. .广东省河源市政协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1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引用日期]
  • 12. .中国商务部[引用日期]
  • 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用日期]
  • .和平县仩陵镇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和平县上陵镇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和平县上陵镇地情网[引用日期]
  • 20. .广东省情网[引用日期]
  • 21. .广东省政府地情网[引用日期]
  •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和平县上陵镇政府网[引用日期]
  • .和平县上陵镇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平县上陵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