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关于创新的论述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 _ 延吉人才网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
《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你给个邮箱吧,我可以给你发一套。我这里有大学时候选修课西方经济学的课件,其中有一门就是《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的,chm格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是一部篇幅浩繁、内容广泛而又艰深的经济学说史巨著。经过译校者多年艰苦努力,第一卷已于1991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余两卷也即将出版。至此,熊彼特的五大代表著作,包括《经济发展理...
《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
一、管理创新及其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管理创新的含义有很多种理解。例如,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明确了创新的含义: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这种创新是在技术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复旦大...
b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创新的五种情况: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http://www.0433job.cn/view-.html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熊彼特及其创新理论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熊彼特及其创新理论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摘要]熊彼特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本文以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全方位的梳理了熊彼特的这一开创性的思想。 中国论文网 /3/view-727745.htm  [关键词]创新理论 创造性破坏 生产函数      约瑟夫 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ter)(),美籍奥地利人,1883年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笔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      一、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自19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以此为理论背景和目的,1912年熊彼特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942年熊彼特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一书。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学范畴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周期》和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仅仅从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变量在数量上的增长来认知经济发展,而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并强调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生产力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及其变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可以分为“创新理论”和“创造性破坏”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熊彼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从分析经济结构中生产的组织者即资本主义的“灵魂”―企业家出发,提出了全新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熊彼特从静止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经济发展,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熊彼特都做了开创性的精辟的论述,最后熊彼特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概念的特殊内涵。创新(Innovation)是熊彼特的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他的各种经济理论几乎均以“创新”观为核心。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当我们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即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产生了“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a newcombination),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the setting up 0f anew production function)”。熊彼特赋予其“创新”概念以特殊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的商品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创新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创造作用。但是,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旧的生产结构的破坏,因此,它总是一种“产业的变异”。另一方面,创新过程固然对旧的结构起着破坏作用,而它的本身却是“新组合”或新结构的创立过程,故熊彼特又把它称之为“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所以,熊彼特心目中所谓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发展过程,就不外乎是通过企业家们体现出不断破坏和创新的过程。   2.创新的原因。创新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着某种潜在利益,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种潜在利益。当企业家意识到社会中存在某种潜在利益时,就会主动地投入资本或吸引他人投资,创造或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获取这种利益。在利益的追求中,企业家又会不断改进所采用的生产函数,使获取的利益尽量最大。当企业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时就会暂时停止创新,直到有其他的利益吸引他们再次进行创新。企业家进行创新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和创新利润。但推动和促使企业家从事创新还有几类“动机”,那就是“存在着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   3.“创新理论”的特点。第一,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把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在分析中熊彼特极力强调“变动”和“发展”的观点,并强调“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强调内因是产生经济变动的根本动力。   第三,熊彼特还非常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二)“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在其后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的第二篇到第四篇,回答和解释了三个命题:第一,“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第二,“社本主义能行得通吗?”第三。“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熊彼特在回答这些命题时,创造性的提出了“创造性破坏(Creatlve Destruction)”理论,并称“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熊彼特所说的“资本主义”,乃是生产力变革或技术变革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他所谓的作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因素”的“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或“产业突变”,实质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所谓“创造性
的破坏”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淘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一种动态机制。这种动态机制的运行原理是市场通过追逐利润,不停淘汰一些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和技术,然后不断的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利润最高的行业和最先进的技术上。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和“企业家”是以不断“革新生产技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为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职能的。熊彼特认为,当“创新”使“企业家”得到充分的满足时,“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的,“重要性正在丧失”,“革新本身已降为日常事务了”,这样,“经济进步日趋与个人无关和自动化”,“如果资本主义的进化――‘进步’――停止了,或者变得完全自动化了,那么,产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除了还能苟延一段时间的准地租与垄断利润的残余外,最后将降为付给日常行政工作的工资。”      (三)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围绕“创新”概念的五个方面展开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赢利前景。它们都是作为生产方式物质内容的生产力的革新,而不是作为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循此而进,创新概念实质上是把生产力的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的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但只有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可以获得,他们通过改变或建设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引起原有生产体系的毁灭。   熊彼特认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创新是从事物内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存在具有创新精神的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企业家,他们看到潜在利益的存在,便积极实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由于新组合比旧组合更为合理和有利,使得新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产生了价值差额,企业家获得正常利润之外的超额利润,即企业家因创新而获得的额外报酬。因而吸引其他的企业主进行模仿和创新,逐渐形成一种创新和投资的风潮,从而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新的企业家基于新的购买力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新产品的出现引起价格的下跌,进而导致新企业出现信贷紧缩,创新带来的利润被逐渐细分、减少直到消失,创新的动力也在逐渐降低直至消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快变慢,直到停滞。当新一轮的创新开始后,社会和经济发展又会进入新的循环周期。熊彼特认为,在创新过程中,一批竞争力差的企业被迅速淘汰,其生产要素――人员、设备和资本被竞争力强的企业重新组合起来。熊彼特进一步认为,所谓经济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的不断破坏又不断重建的生生不息的过程。      三、熊彼特“创新”思想的运用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中必然出现的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企业家所作的创新行为。创新使得经济摆脱原来的轨道,并导致一种非连续性的经济过程。这种动态发展过程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从这个角度,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和资本主义自动过渡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其独特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这种创新将从内部打破均衡状态,把经济引向发展过程,由于这种创新有强弱或性质的关系,经济将呈现出种种变动的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不只是表现为简单的“纯模式”,而是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模式。也就是说创新活动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方法并没有规律性,而是一个时高时低、时疏时密的间断性过程。这样,由于创新活动时而高涨、时而停滞,就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均匀的,时而繁荣,时而衰退,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熊彼特进而提出长、中、短三种周期并存的复合模式: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波,历时50~60年或略长一点)、中周期(尤格拉波,平均9~10年)、短周期(基钦波,平均40个月)。认为这几种周期并存且互相交织的状况进一步证明了“创新理论”的正确性。      (二)资本主义“自动过渡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特对经济变化采用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察方法。他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资本主义能生存下去吗?”在根本上,他认为马克思相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是正确的。但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被自己的失败毁灭,而是将被自己的诸多成功所毁灭。资本主义不仅包括成功的创新,也包括打破旧的、低效的工艺与产品。关于资本主义的变质,熊彼特提出了以下两点:第一,创新成为经常性出现的行为,社会也进步到对生活必须品进行计划性生产的程度;第二,人们从心理上适应了创新,不再像以前那样抵制新生事物,社会环境已经能够容纳变革。这意味着社会在自觉地迈向进步,产业和商业领域里的管理成为日常性事务,在那里工作的人们也必然地形成了官僚。      四、熊彼特“创新”思想的意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以图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两者结合起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熊彼特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通过分析创新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运动和应用,来说明和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产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过程,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直到九十年后的今天仍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读书]&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按]为对付单位组织的读书报告会,阅读并整理了一些资料。当然,这对读书而言是不够的,还得重读。
一、熊彼特其人
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以“创新理论”闻名于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了解其人。
(一)年少成名
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师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其同学包括鲍威尔(后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负责人)和希法亭(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德国社会民主党负责人,第二国际负责人)。
1907年,游学英国,求教于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
1908年(25岁),出版《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概要》,展露头脚。
1909年(26岁),维也纳,切尔诺维滋大学教授。
1910年,格拉茨大学经济学教授。
1912年(29岁),出版《经济发展理论》(德文版),一举成名,举世震惊。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二)命运多难
经历丰富:
从政:1918年,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顾问;
1919年,奥地利财政部长。
从商:1921年,担任皮达曼银行经理。
从学:1925年,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
1932年开始直到去世,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
年,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年,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
命运多难:
年少轻狂,扬言要成为“维也纳最出众的情人,奥地利最潇洒的骑士,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实际上,他幼年丧父,一生三次离婚,虽酷爱骑马但技术一般,他一生都生活在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阴影下。(“既生瑜,何生亮”?)
他从政,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财政部部长的位置引咎辞职;他经商,银行在一战期间倒闭,他自己也负债累累;他从学,岁年少成名,但对20世纪的实际影响力,却远不如凯恩斯,去世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理论价值。
(三)理论大师
他精通数国语言,博览群书,据说读完了他之前300年间以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出版的有关经济理论的每一本书和每一篇文章。他著述等身,主要代表作包括:
《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订版).
《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年)
《经济分析史》(1954)
整体学术评价:四位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我的评价)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实际上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现有观点的整理、折中,创新性并不多,但由于它是第一部系统的经济理论著作,堪称第一;其二在于他去世后其理论对实际经济政策的影响大,当时的英国首相小皮特在议会上常带一本国富论,以成为斯密的学生为荣。后来的几次综合包括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虽然也很重要,但不是第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论著,故不把他们列入行列。)
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出版完第一卷,1883年去世,第二(1885年)三卷(1894年)都是由恩格斯整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1936年,《通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启了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熊彼特,1912年,《经济发展论》,熊彼特主义?
从理论的创造性来说,后三本才是一个层面上的,国富论不再一个水平上。
可以说,读完了这四本书,就读完了整个经济学理论,当然,这几本书除《国富论》外都比较晦涩。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逐一跟大家介绍这几本书。
略作比较:主要是熊彼特与马克思、凯恩斯比较。
1883年,马克思去世。同年,凯恩斯和熊彼特诞生。
与马克思比较:
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历史分析。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但由于世界观、立场和研究对象不同,存在差异。马克思,批判谴责资本主义,而熊彼特讴歌资本主义。马克思和熊彼特都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马克思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得出结论,而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由于创新的日益衰竭,将走向“社会主义”。
从侧重点上看,二人分别强调了“创造性毁灭”中不同点:“创造性”(熊彼特)和“毁灭性”(马克思)。
与凯恩斯比较:
凯恩斯总需求管理,短期分析,权宜之计,重要。
熊彼特,经济发展长期分析,长远大计,重要。
如果说20世纪的西方是凯恩斯的,那么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进入了熊彼特时代,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学。
二、《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的基本内容
《经济发展理论》的副标题“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原书共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六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全书涉及范围甚广,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创新理论”,可以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第一章 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在书中,熊彼特首先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假定在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其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生产过程只是循环往返,周而复始。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
他在这里通过引进“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了资本主义。这些内容就是书中第二章 所阐述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体。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熊彼特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而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这种从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是众多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值得为它建立一种理论——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认为,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创新有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要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
&三、创新是创造性的“毁灭”。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
“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就不能称做发展,“因为它在质上没有产生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同我们在循环流转中或走向均衡的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所以,“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
&六、“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称为“企业家”。“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企业家是社会的精英。“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名副其实的。熊彼特还说:“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企业家职能本身是不能继承的。企业家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但这个角色只有在实施企业家职能时才能被称为企业家。
企业家实现新组合有何特殊之处呢?第一,企业家要打破常规活动,并要承担不确定性;第二,企业家要靠自己的直觉进行判断,做出决策;第三,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力时可以克服掉。
企业家为什么要创新呢?企业家的行为有什么特别的心理动机?第一,要建立一个个人王国;第二,征服的意志和战斗的动力;第三,成就感。
七、经济发展就是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实现新组合。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投资,引起经济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经济转入衰退,创新就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周期。经济进步会使资本主义自动进入社会主义。
对熊彼特创新核心观点的概括: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
第三四五章& 分别从创新出发,分析了信贷、资本、利润、利息等。
企业家是靠什么手段从已有的循环经济中抽取出一定的资源实现新组合呢?靠信贷。
什么是信贷呢?熊彼特所讲的信贷不是消费信贷,不是公司举债,而是一种为了在循环流转中运行的企业实现新组合而提供的信贷,是经营信贷。它的基本作用是使企业家能够把他所需要的生产品从他们原来的被派用场中抽取出来,按需要加以利用,从而迫使经济进入新的渠道。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在循环流转经济条件下,没有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资本,利润,没有利息。资本、利润、利息等范畴,只有在创新条件下才有意义。
什么是资本呢?所谓资本,就是一种就是“杠杆”和“控制手段”,企业家借助它,可以使他所需要的具体商品受他的控制,把生产要素转用于新用途,把生产转向新的方向,从而实现“新组合”。资本,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
(比较熊彼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的含义:熊彼特认为,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企业家为了实现创新的一种手段和必要条件。古典、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与劳动、土地并列的生产要素,是投入到生产中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主要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是物品。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关系。)
什么是利润呢?熊彼特所说的利润,是企业家利润,是指通过企业家的创新,实现新组合后,所带来的企业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的余额或剩余。在熊彼特看来,这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
(比较他与马克思、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利润观点。熊彼特认为,利润概念,是与企业家概念密不可分的,利润是由企业家独享的,是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合理回报。马克思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商品价值构成“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中的“m”,资本家将“c+v”看作是他的生产成本,剩余部分看作是利润,于是,商品价值构成变成了“k+p”,利润是资本家是工人剩余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是对工人的剥削。古典-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就好比工资是对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的价格一样,利润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的价格,是对资本所有者的回报。)
什么是利息呢?熊彼特认为,利息是发展的产物,利息来自企业家利润,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
思考:熊彼特与马克思、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在资本、利润、利息等理论上的差异,可能来自如下两方面原因:
(1)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典-新古典(亚当斯密-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森),研究的&&&&&&&&&&&&&&&&&
;熊彼特的研究,如果用马克思经济学话语来讲,侧重于生产力的发展。
(2)价值理论不同。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不同经济学流派差异的根源所在。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他坚持的是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即劳动者在生产中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等不创造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在生产中获得转移,而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因此,劳动者,即工人才应该是新价值的占有者。古典-新古典,坚持的是要素价值论,即萨伊所讲的“三位一体”,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劳动、土地都在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了作用,都创造价值,因而资本家、工人、地主都分别获得相应的要素收入。关于熊彼特的价值论,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说法,我认为,他坚持的是(企业家)创新价值论,即只有创新才带来新价值,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也就没有资本、利润等其它范畴,因此,企业家应当占有全部新价值。
(3)研究视角不同。
第六章 商业周期
他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历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长有短。
熊彼特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三种周期。
平均大约40个月(将近三年半)的所谓“短周期”,由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熊彼特称之为“基钦周期”。该周期是由于商业存货的变化而造成的。厂商为使存货的增长超前于销售的增长,将扩张存货1~2年。但是当销售增长缓慢时,存货将在仓库中囤积。因而,厂商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削减产量以减少存货积压。当存货最终恢复到更适当的水平时,销售额回升,厂商将再次寻求扩张存货。
平均大约9年到10年的中周期,由法国的克莱门&尤格拉于1860年提出,熊彼特称之为“朱格拉周期”.由厂商投资新厂房和设备的变化所致。由于厂商希望扩张自己的固定资产并使其现代化,扩张将持续4--5年。但是当厂商已经扩张和实现装备现代化后,将不再需要新的投资。因此接下来的4~5年中,在厂房与设备方面的支出将减少。经过这段时期,固定资产将损耗、过时,因此又转移到另一个4~5年的投资繁荣阶段。
平均月50-60年的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由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先提出,但并没有找到原因,熊彼特认为,这是由创新引起的。在经济增长缓慢时,厂商不可能引进新的技术创新。因此,新的发明与创新将被积压几十年。当经济迅猛增长最终开始启动时,贮存了几十年的创新将被运用于生产过程,经济迅速增长。
熊彼特认为,长周期现象的存在,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几种周期并存而交叉,长周期中包括几个中周期,中周期中包括几个短周期。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处在一种创造性毁灭过程中。他认为,随着经济进步达到高度的非人身化和自动化,创新将成为例行事务,那是,企业家创新职能削弱,投资机会消失,资本主义将活不下去,而进入到社会主义了。不过,他认为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
三、几点启示
(一)熊彼特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价值
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凯恩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比,熊彼特主义经济学无论是在体系的完整性还是系统性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方面在于其理论的颠覆性,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因而难以与原有的理论整合,另一方面在于熊彼特之后缺乏一批学术精英对它加以整理,他的学生萨缪尔森、托宾(两位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抛弃了他,尤其是萨缪尔森跑到凯恩斯一边去了,萨缪尔森综合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完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构建。
然而,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在欧洲,熊彼特经济学受到了重视,形成了一个叫“新熊彼特学派”的经济学分支,并构成了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凸现,创新这一术语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获得广泛使用,熊彼特的经济思想获得认同。我们知道,现在大家广泛使用的“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等术语,追根溯源来自熊彼特。现在,只有谈创新,就必曰熊彼特。有人认为,21世纪前半叶,是熊彼特的时代。
我认为,完善发展熊彼特的经济思想,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整理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第二,形成熊彼特主义经济政策。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外,熊彼特与马克思、凯恩斯等大师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加以挖掘,大有可为。
(二)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的未来和前途,在创新。创新现在被扩展到诸多范围,除了基本的技术创新外,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从其本源含义和基本内容上来说,主要还是科技创新。
此轮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也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当代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佩蕾斯的研究,自18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五次由科技创新所驱动的经济发展长周期,它们是:1771年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1829年开始的蒸汽动力、煤炭、铁和铁路的时代;1875年开始的以钢、重型机械制造业和电力等为标志的时代;1908年开始的石油、汽车、石化产品和大量生产的时代;我们目前的第五次是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的时代,它开始于1971年英特尔微处理器的诞生。
每个长周期大约60年,分为各为二三十年导入期(Installation)和拓展(deployment)期。导入期,是一个创造性毁灭时期,由金融资本统治经济,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在这一时期,完成新技术的实验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伴随着过度投资和泡沫经济,以股票市场的崩溃为终结标志。而经过一次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后,就进入到了拓展期,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开始广泛使用于各个产业部门,生产资本重新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政府干预开始大行其道,这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根据这种研究,未来的10-20年,世界经济将进入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拓展期”,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将广泛使用经济各部门,这是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中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反思市场化改革方向,重新确认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在社会建设中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科技、教育、医疗、住房等);第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消费、出口、投资的关系,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等都亟需解决;第三、扩大内需,保护国内市场,中国最大的发展优势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技术创新的最好实验室,应该也必然由中国人自己享有;第四、加大科技创新,力争在第六次经济长周期中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真正的世纪经济中心,必然是世界的科技中心。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搭上了西方国家发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顺风车。据预测,第六次长周期将在年发端,由生物技术、生物电子、纳米和新材料等技术革命所。此轮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开始了新一轮技术创新的竞赛,我国应当有所作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彼特191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