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总是可以任意打破经济学著名定律定律??

1,178被浏览53,431分享邀请回答80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87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金融圈里必须知道的17个经济学定律
经济学里面的学问给人一种高大上和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但是经济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定律都是经过社会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这些经济学定律可以让我们理解高深的经济学。这些定律不但在金融圈也在管理圈引起大家对这些话题的深思。
定律1:80/20法则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在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局部财富流向小局部人一边。同时还发现某一局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局部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不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并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形式会反复呈现,具有可猜测性。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之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后来,经济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结出一个简单的结果:假如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由此可以猜测10%的人所拥有得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经济学家看中的是这一结果表现的思想,即不平衡的关系存在确实定性和可猜测性。正如理查德·科克有一个出色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状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总之,“80/20效率法则”传达通知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取得大的效果;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定律2:途径依靠
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使“途径依靠“理论声名远播的人,由于用“途径依靠”理论成功地论述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以为,事务一旦进入某一途径,就可能对这一途径产生依靠。这是由于,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导致的结果是:人们一旦选择某一途径,就会在以后的开展中不时自我强化。
“途径依靠”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一定水平上,人们的选择都会受到途径依靠的影响,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如今可能的选择,如今的选择决定了未来可能的选择。“途径依靠”可以解释人们一切关于习惯的问题。
沿着既定的途径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有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途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停滞不前。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优化也好,锁定也罢,在“途径依靠”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思索。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构成以后,会构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途径有着剧烈的要求,他们力图稳固现有制度,障碍选择新的途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
对个人来说,人们一旦做出某种选择之后,就会在原有的路途上不断投入各种资源,直到哪天他们发现自己选择的路途对自己来说并没有价值时,才做出新的选择。也就是这时,他们才发现前期的庞大投入可能会由于重新选择而变得一文不值。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本钱”)。
定律3:马太效应
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初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结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人类在资源的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十分清楚;富人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一切。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的出头出面的时机,因此更加知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轻易讨人喜欢。因此,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出彩。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即使投资报答率相同,一个本钱比他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纵情运用各种营销手腕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活。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开展,还是在国度、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
定律4:凡勃伦效应
样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货物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置这类货物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取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水平上是为了取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呈现了一种奇异的经济现象,即一种货物价钱定的越高,就越能遭到消费者的喜爱。
凡勃伦是美国闻名经济学者,他在《有闲阶级论》中便讨论研究这个问题。因此这一现象———价钱越高越好卖,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在书中,凡勃伦把货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货物。非炫耀货物仅仅发扬了其物质效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货物不只具有物质效用,还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是消费者通过拥有该货物而取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鉴于此,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或不犹疑的购置那些可以引起他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货物。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经济现象,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添加而逐渐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和风格。既然如此,经营者可以完全瞄准这个心态,不遗余力的推进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市场的开展,以使自己从中牟利。比如仰仗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货物或声誉,使货物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增强消费者对货物的好感;比如玉器店老板只是动了那么一点脑筋,就把一副价值200元的玉镯以500元的高价卖出……
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求展开新的经营活动。
定律5: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是奥尔森教授(1995年)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的。搭便车效应是指在集体行动中,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个人没有动力去为集体创造价值。
搭便车现象道明,在惩罚不良、不道德行为中存在整体的协调困难,也许制止他人逃避责任的相关制度的设计对克制搭便车现象能起到很好的约束。
定律6: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假如把一勺酒倒入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假如把一勺污水倒进任意一坛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中,都存在几个“污水”式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四处搬弄是非,传达谣言、破坏组织内部的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假如你不及时处置,他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的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种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淹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率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树立在相互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他很轻易被损害、被毒化。
破坏者才干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树立轻易。一个能工巧匠破费时日精心制造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将其毁掉。假如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任务效果。假如你的组织里有这样一头驴,你应该马上把它肃清掉,假如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定律7:木桶定律
一个木桶是有众多木板箍在一起的,它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相反却取决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要想多成水——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添加水桶最长的那块木板长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加长木桶上较短的那些木板。推而广之,在一个系统单位中,整体的效益往往取决于单位的单薄环节——即最短的木板。短木板会将长木板带来的效益流失掉,将整个单位的效益定位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换言之,假如你的企业中存在着庸才,那么人才所发明的财富将会被庸才的任务流失掉,企业最终的效益将有庸才所决议。
木桶定律可以做进一步的引申。从经济学中的配置角度来讲,把长木板和短木板放在一起做成一只木桶,也会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里,长木板起到的作用等同于那只最短的木板,长木板比短木板长出来的资源则没有发扬任何效益。相反,假如把长木板放在一起,再把短木板放在一起,做成两只木桶,那么资源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这一点也就是闻名的“鞋底鞋帮同时坏”的道理;假定鞋底是用“短木板”做的,穿不了多久就坏了,那么用“长木板”做的鞋底也同时失去了作用,就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不经济。假如鞋底和鞋帮都用长木板,那么经久耐用,可以卖出一个好的价钱;假如两者都用短木板做,那么就买一个低一些的价钱。从整体上来看,社会资源则得到了最优的配置。
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才干有强有弱,不同的人才干更不相同——在任何系统中,长木板和短木板都会存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说我们要注重的是,不能把长短木板混在一起做一只木桶!他们各有各的最佳用途,各自都有自己的最佳位置!
定律8:奥卡姆剃须刀定律
14世纪时一位智者名字叫威廉,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士,他出生于英国的奥卡姆,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他曾在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由于他发表的言论有许多与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因此被囚禁在法国的监狱。
在狱中过了45年,他找到时机逃了出来,逃到巴伐利亚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德国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皇帝道:“你用剑来维护我,我用笔来维护你”。于是正在和教廷闹别扭路易皇帝收容了他。
随后威廉著书立道,但影响都不大,他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实质”之类的争持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认可确实存在的事物,以为那些空空如也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担负,应当被无情的“剔除”。
这也就是威廉提出的所谓的“思想经济原理”,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格言为他带来了声誉。由于它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人们在处置事情时,要把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处置最基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的复杂化,这样才干把事情处置好。
奥卡姆剃须刀定律自从诞生以来,历经岁月洗礼,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范围。
奥卡姆剃须刀的英文表达为: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又为了显示其权威性,人们也运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sine
necessitate。
许多科学家接受或独立地提出了奥卡姆剃须刀原理,例如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假如某一原因既真而且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征,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
关于科学家,这一原理最常见的形式是:
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假如你有两个原理,他们都能解释观测的事实,那么你应该运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
也许,这个原理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位大哲学家的表述是:“自然界选择最短的路途”。
定律9:华盛顿协作定律
华盛顿协作定律最早的出处是劳伦斯丁的畅销书《彼得原理》,后被管理学界普遍引用和传达。其实,其内容是中国“3个和尚”故事的翻版,其表述是:一个人敷衍塞责。两个人相互推诿,3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为什么人多反而影响任务积极性,呈现所谓华盛顿协作定律现象呢?早在1920年,心理学家黎格曼就曾经停止过一项实验,专门讨论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与者都参与3种形式的测量:个人独自拉、3人同时拉和8人同时拉。结果是:个人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是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是248公斤,人均只要31公斤,只是个人独自拉时力气的一半。黎格曼把这种个体在团队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之所以产生这种“社会懈怠”现象,专家们的解释是:每个人可能都觉得团体中的其他人都没有尽力任务,为求公允,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也有可能以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个人的努力难以权衡,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努力。当然,也有人以为应细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不论发生这种想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在团体中确实会存在“社会懈怠”现象。
“社会懈怠”想象论述了华盛顿协作定律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华盛顿协作定律后面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人的协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要远比这复杂和微妙的多。在这种协作中,假定每个人的才干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协作结果有时比10个人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由于人不是静止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协作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定律10: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年),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定律,后来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
历史学界一向有史学、史才、史识之道,但作为历史学家的帕金森先生,与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感。
帕金森教授是典型的英国人,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帕金森定律》一书知名以后,他的演讲更是济济一堂。
《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踞畅销书榜单榜榜首。
什么是帕金森定律呢?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时间差异如此之大: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人忙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破费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
这个定律说明任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动的膨胀,占满一个人一切可用的时间。假如时间富余,这个人就会放慢任务节拍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一切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结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时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像。
直到今天,现代公私机构仍然没有完全处置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问题。帕金森教授机构病症的独到观察与尖锐批判,仍然值得任何机构的高级人员参考与反省。
定律11: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十分适用的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注重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任务),浇上一头大粪(无故的批判、指摘、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据道,“蘑菇定律”是20世纪70年代由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这些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早已经习惯了人们的误解和冷淡,所以在这条“定律”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蘑菇”的阅历,但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当上几日“蘑菇”,可以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梦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对一个组织来说,新进的员工都是一张白纸,才干和阅历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给员工的起薪和任务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初始任务都只能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阅历对成长的年轻人来道,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需阅历的一步。
所以,如何高效的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历程,尽可能地吸取阅历经验,是每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需面对的问题。
定律12: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由美国闻名治理学家劳伦斯彼得(1917~)提出的。彼得原理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原因是每个人由于在原来职位干的出色,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假如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为止。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⑴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不能胜任其任务的人所占据。
⑵层级组织的任务任务多半是由不能胜任阶级的员工完成的;
⑶它总是趋向于把自己引向不能胜任的位置,从而招致组织效率的下降。
彼得原理是心理学家彼得博士在研究了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后剖析归结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人的本职任务做得出色,就想当然的以为他可以胜任上一级的任务,从而将他选拔到更高一级。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在低一级岗位算得上人才的人,在较高的职位上却变得不胜任了。最可怕的是,他们还要在这个不胜任的职位上耗到退休。这是彼得原理的中心内涵,所以彼得原理又被通俗的称为“向上爬原理”。
定律13:破窗理论
巴斯夏曾提出过一个破窗理论:
一顽童将一户人家的窗户砸破了。为了修复窗户,该户人家请来木匠,买了玻璃,玻璃商店又购入新的玻璃,等等。如此一系列连带的经济活动,为区内经济带来了新的需求,从而带动区内经济的增长。
这个“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发明财富”。我们不知道能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发明需求。进而拉动经济。由于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添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进而形成浪费。
既然这个破窗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我们也就不用在它身上大费笔墨了。这里我们所要阐释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的破窗理论:
假如有人打坏了一栋修建上的一块玻璃,这块玻璃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他人就可能遭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玻璃。
这个破窗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的一项实验:
他把两辆同一车牌、同一型号的汽车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一星期后都平安无事;而另一辆,他摘掉车牌,翻开顶棚,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后来。他又把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敲碎了一块玻璃,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由这项实验引申开来,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了“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表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作用,以及细节对事情结果不容小觑的影响。
破窗理论至少提醒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肯定会招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定律14:鲇鱼效应
古时,日本渔民出海捕鲇鱼,由于船小,回到岸边时鲇鱼都死光了。但是,有一个渔民却十分幸运,他捕捞的鲇鱼都可以活着到岸。人们都感到疑惑,他的船、船上的装备以及装鱼的船舱,也没什么不同啊,为什么他的鲇鱼能不时活蹦乱跳的呢?
这种状态不时继续着,那个渔夫都成百万富翁了,人们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知道几年以后,这个渔夫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鱼了,他才把秘密通知了他的儿子。原来,他在盛鲇鱼的船舱里,放进了一些狗鱼。鲇鱼和狗鱼天生就是死对头,为了对付狗鱼,鲇鱼就要竭力还击。敌对双方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自然,天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聪明的渔民还通过这种现象悟出了人生的道理:要勇于接受挑战,只要在挑战中,生命才会布满生气和希望。
这个故事说明引入竞争可以激活组织或许集体的内部生机。后来人们还把这个哲理命名为“鲇鱼效应”(狗鱼效应),并且普遍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定律15:羊群效应
一群羊在草原上寻觅着青草。它们十分的自觉,左冲右撞,杂乱无章。这时,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群羊就紧随其后,一哄而上,一会就把哪里的青草吃了个干干净净。于是,人们就这种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说市场中的投资者像羊群一样,所谓的“主力”是音讯灵通者,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他们闻风掉头时,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就会与他们有趋同性,从而招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羊群效应”在实盘操作上也有表现,凡是在大盘呈现暴涨暴跌时,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此时的投资者,由于丧失明智而变得不论不顾,平常念叨在嘴边的风险意识也都丢在脑后了,结果往往被牢牢套住,悔恨不迭。
后来,人们发如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羊群效应”的影子。俗话道“排队买肉香,人多饭好吃”,或许群众要的就是“羊群效应”的觉得和气氛。比如道,在楼市,假如那个楼盘“门前冷落车马稀”,那么这个楼盘一定基本就卖不动,但假如哪个楼盘有人排队等候,那么就会引起连锁反响,人越排越多,队越排越长。
定律16:心理账户理论
1980年,芝加哥大学闻名心理学家萨勒在一篇题为《UsingMental-Accounting In Theory Of
Behavior》的文章里,针抵消费者行为初次提出“心理账户”理论。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中无意识的把财富划分成不同的账户,不同的心理账户则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划。而这种心理记账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反最简单的理性的经济法则。
人们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一般都会依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决议事情的重要性,进行取舍。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在决策进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心情、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使得决策进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的特征。
假如把心理账户和理财联络起来,对理财者是一个很不错的帮手。假如一个人在心理上事前把这些钱归入了不同的账户,他一般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比如一个现代女性,主要收入有:银行卡发放的工资、现金发放的奖金、偶然炒个股票赚的外快,那么她就可以这样理财:把银行卡中的工资转入零存整取账户作为固定储蓄,奖金用于日常开支,季度奖购置保险,剩余用于支付人情往来,外快则用来旅游休闲。
可是假如把心理账户和决策直接联络起来,恐怕谁都会清楚它的危害,由于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
定律17:倒金字塔效应
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形成大量的航空公司巨额亏损,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亦未能幸免,年亏损2000万美元。在这危难时刻,公司董事长任命年轻的卡尔松为总裁,3个月后,卡尔松向一切员工公布要实行一个与传统管理形式相悖的管理方法,即采用“倒金字塔”式的构架来进行现场管理。在卡尔松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一年后,北欧航空公司盈利5000万美元。这一奇观般的效果顿时在世界范围引起惊动,并被冠名为“倒金字塔效应”。
“倒金字塔”构架与传统治理形式的区别在于:
传统治理形式:最上层:决策者,总经理;中间层:部门经理、车间主任;最下层:一线员工,也叫政策的执行者。
“倒金字塔”构架是:最上层:一线员工,也叫现场决策者;中间层:部门经理、车间主任;最下层:总裁,也叫政策的监视者。
正如美国前IBM总裁罗杰斯指出,“倒金字塔效应”之所以在北欧航空公司取得的庞大成功,是缘于将传统金字塔组织图形倒过去,使最基层的员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此来激起他们的积极性。这是管理层尊重员工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企业取得做大利益行之有效的方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南京江宁查处低价房 官员称是对百姓负责
|沪指跌穿2000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8-12-12 12:27
能把股市和房价玩得像过山车一样精彩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发表于:08-12-12 12:29
请楼下的嘉宾发言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发表于:08-12-12 12:32
跌吧 我就不信还能跌到负值
发表于:08-12-12 15:14
任何表演都控制不了市场得本身运行规律!
我是你师兄!
发表于:08-12-12 15:23
前几年房价涨的时候他们赚取了多少利润,现在就是亏本卖又如何?
美丽是无可争议的纯粹
发表于:08-12-12 16:05
da& dao& gongchandang
情字何解&怎落P都
而我缺&壹生的t解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热门关键字:
位置:>>>>中国人也有经济学
中国人也有经济学
作者:力行 &&&&发表时间:&&&&来源:未知
孙中山1912年在上海演讲&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时曾说,&??按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管子者,经济家也。兴盐鱼之利,治齐而致富强。特当时无经济学之名词,且无条理,故未能成为科学。厥后经济学之原理成为有系统之学说??骤视之,其理似不高明深遽,熟审之,则社会之万象莫不包罗于其中也。由此可知:(一)世界经济学乃中国人首创。(二)管仲即首创世界经济学之大经济家。(三)经济学乃一极高深繁难、包罗万象之学术。&
这一结论是孙中山遍历世界,考察研究,阅读世界经济学专著之后,所发之言论,所作之评断。在孙中山看来,管仲不仅为中国经济学创始者,亦为世界经济学之创始者。的确,从管仲的经历来看,又不仅有言论,一部煌煌巨著《管子》传后,而且有实际事功,为齐国宰相,让齐国成为当时的强雄之一。更为令人钦佩的是,管仲虽是三千年前的人,但他主张的许多观点今天看来仍为可贵。正基于此,我们不能把《管子》只作为历史著作来看,而应当古为今用,学习弘扬他的优秀思想以指导今天的经济社会实践。
我们应该以同样的立场和眼光去发掘其他古代思想家,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经济学&谱系。
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和理论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管子》只是中国经济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除《管子》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学术中还有许多蕴涵丰富经济思想的典籍,《墨子》就是一部重要的经营学著作。其中的许多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例如,人们通常认为,科层管理办法是从西方引进的,其实不然,在墨学中就有科层管理的思想,那就是&尚同&。&尚同&要求一要有严密的组织建设,二要有严格的制度建设。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重农主义学派。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山始祖,他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提出的&平粜法&使魏国因而富强。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出现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东西方相差近2000年。
在中国,当信史时代一开始(商朝),已经有比谷子之类的初期货币更为进步的货币&&贝币存在了。汉武帝时(公元前1 1 8年)铸造的五铢钱,由于其使用上的成功,成为汉代政治兴盛的象征。我国到宋代宋真宗时(公元998年),信用工具已十分发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交子&,也就是交易之媒介的意思。&交子&极类似现代信用工具的可转让定期存单或银行本票。宋代还发行了另一种信用工具叫&交引&,相当于汇票。到清代,一个经营印染业的山西平遥商人雷履泰,在嘉庆初年(1976年左右)创立了著名的票号而使山西商人支配了全中国的金融事业。&票号&的前身是&镖局&,主要业务是汇兑。稍后于票号出现在清代的商业信用机构是&钱庄&,就是今天银行的前身。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在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南部的石仓一处山坳中发现了7000余件清代雍正以来的地契文书&石仓契约&,展示出在过去三百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建立石仓特有的金融借贷组织&&定光会与五谷会。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传统乡村的&契约精神&。大家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17?18世纪,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在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以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学说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并繁荣的时期,也出现了像李贽、王夫之这样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家,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发展思想。王夫之的&上之谋不如其自谋&的主张和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代经济学说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使社会经济运作最大限度地摆脱行政权力的直接干预,使经济得以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运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克思、恩格斯论及东方社会时,皆以行政权力直接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显著特征,把它看作是东方社会发展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倡自由竞争学说,反对行政权力支配和介入经济运作,认为借助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对经济运作起调节作用,形成合理的经济秩序。这一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实,在16?17世纪的中国,也已有了此类思想观念的萌芽。明代思想家李贽的学说,就提倡功利主义,认为商品交易符合人追逐名利利益的本性。他鲜明地反对行政权力过多地介入经济运作,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但其论说由于片面极端而未免失之粗放。而生活于明末消初的王夫之,其经济思想更具有了近代思想的特征。他的论述,似更为扎实、绵密。
&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
王夫之论及经济运作时极力主张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鲜明地提出了&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并对此作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说。他说:&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而后生计愈蹙。故勿忧人之无以自给也,藉其终不可给,抑必将改图而求所以生,其依恋先畴而不舍;则固无自毙之理矣。上唯无以夺其治生之力,宽之于公,而天地之大,山泽之富,有余力以营之,而无不可以养人。&
这是一段深刻论说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运作只能使民众&生计愈蹙&的文字。其立论的依据,就是&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求生存的自然本能,都有追求私人利益的动机,都有自谋其生的能力。如果把这一切都强行纳入政府计划,由政府来为民众谋生计,就会使人们&弛其自谋之心&,且&夺其治生之力&,势必导致普遍贫穷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状况。因此,王夫之坚决反对由政府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来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主张让人们&自谋其生&,自由地发挥其&治生之力&。这样,以&天地之大、山泽之富&,皆&宽之于公&,又何必&忧人之无以自给也&。
历代专制统治者和正统儒家都以&养民&者自居,都说是他们养活了民众,是他们在致力于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而王夫之则指出,正是他们的僭妄、他们的行为剥夺了人民的&治生之力&,压抑了人民的&自谋之心&,使人民生计愈困。这是经济理论上的一大翻案。以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看,任何一个政府,即使这个政府具有犹如最高级电子计算机一般的计划和运作的功能,也无法预见和解决社会经济运作中出现的各种极为纷繁复杂的问题。谋生,毕竟是私人的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只能是每一个追求其私人利益的个体;只有每一个人追求其合理私人利益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而每一个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之欲求的活动,正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这一杠杆的巨大功能,是任何强大的政治权力都无法取代的。把每一个人&自谋其生&的权力还给个人,正是王夫之经济思想的近代诉求。
&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只是一个抽象的经济学原则,对此,王夫之还有许多具体的论述。他反复强调,社会经济生活自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应该让这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只有&陋儒之妄&,才会迷信权力可以支配一切,可以对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生活任意发号施令;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
领先百年的市场学说
传统社会经济运作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行政权力来干预市场物价。而王夫之则认为,以行政权力来调节市场物价,只能作为凶荒之年救偏补弊的权宜之计,而不可作为通例。在正常情况下,行政权力干预远不如听任市场之自行调节。他说:&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其贱;故上之禁之,不如其勿禁也。&
他看到了物价之贵贱取决于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互动关系,因为大家都想贱买贵卖,商家彼此间的竞争又总是受制约于买方市场,结果就使得物价总是趋于使买卖双方都能接受并由此受益的平均数。与此相反,以行政权力强制降低物价,则商家宁可使货物积压而不愿卖,商品流通减少则贵者愈贵;以行政权力强制提高物价,则消费者望而却步,导致商品多得卖不出去而贱者愈贱。因此,只有让市场自行调节,方能使物价常趋于平而避免出现贵者愈贵、贱者愈贱的局面。
行政权力不正当地介入社会经济生活,还表现在官商勾结垄断市场物价上。譬如食盐,由官办盐业生产,然后批发给商人销售。于是奸商便和官府勾结起来&以限地界&,&地界限,则奸商可以惟意低昂,居盈待乏,而过索于民&。人民苦于盐贵,就从外地购进食盐,&官抑受商之饵,为之禁制&,这就造成了官商勾结共同垄断物价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垄断,王夫之主张打破地界限制,&一委之商,而任其所往&;至于价格,&一入商人之舟车,其之东之西,或贵或贱,可勿问也&。也就是说,让商人自由地去进行贸易,自行定价,官府不得干预。至于价格的高低,自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此方挟乏以增价,而彼已至,又唯恐其售之不先,则踊贵之害亦除&。只要是自由的竞争,没有官商勾结垄断价格,物价自然会低廉,百姓亦可免受物价腾踊之苦。
对于商人来说,商品贸易的自由竟争中肯定有盈利者,有亏损者,有成功者,有失败者。王夫之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自由竞争本来就是要较量智力的捷钝,&相所缺而趋之,捷者获焉,钝者自咎其拙,莫能怨也&。这里所表达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完全与近代的市场经济理论同调。在王夫之看来,政府愈无为,市场就愈有为;政府干预愈少,市场也就愈繁荣。这是老庄道家随顺自然的&无为&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又与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基本立论上具有一致性,是王夫之经济思想中值得珍视、具有现代性的理论资源。而王夫之生于1619年,比西方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之父的亚当&斯密(生于1723年)整整早一百年以上。
由上可见,那种传统上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经济思想的观点,尤其是断定中国没有产生过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思想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只是由于中国传统学术偏重于社会伦理道德研究,性理之学过于发达,而对务实之学有所忽视,使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淹没在历史的云烟风尘中。再加上20世纪以来的文化转变,中国实行白话文后,熟悉和阅读文言文典籍的人越来越少,因而使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没有能够很好挖掘而广泛传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憾事。其实,汉语中的&经济&一词,就是&经世济民&的意思,是指&关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中国要找到一种真正能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经济学,既要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的现代经济管理经验和经济理论,但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民生经营理念和思想,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产生在自己的大地母亲怀抱中的、自己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更接地气,更服水土,和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更一脉相承。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为我们写了一部中国人的经济学。当代的中华儿女不但要创造出新的经济奇迹,而且要写出引领世界经济理论前沿的当代的&中国经济学&,为人类的未来照亮前进之路。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 Microbell.com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著名定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