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他们为什么都是“三无教授”:国外博士学位申请,留学背景,院士头衔。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多次参评院士落选
  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据人民网)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街谈巷议微信微信号:xinminwangshi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网编辑:卞英豪)
更多关于的新闻
您还能输入300字
数据加载中……
第16届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表演在世纪...
昨天(10月2日)是国庆黄金周第二...
国庆期间,前段时间流行的“头上长草...
今天(10月1日)是国庆66周年。...
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
受今年第21号强台风--“杜鹃”外...
今天上午,南翔老街人流如织,伴随传...
崇明县教育局决定暂停使用裕安小学安...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屠呦呦获奖是一次学术“意外”?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屠呦呦获奖是一次学术“意外”?  □薛世君  23日,有“准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颁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发现青蒿素中做出的关键贡献。(见9月25日《新京报》)  尽管对于这个荣誉业内不乏异议,但因为“最有希望夺诺贝尔奖”、“成就堪比袁隆平”等噱头“添油加醋”,屠呦呦俨然成了学术界的刘翔,承载了我国学术问鼎国际的荣光。而笔者最关注的,乃是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中国两院院士头衔。  与她这次一鸣惊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新闻报道中“不善于交际”、“默默无闻地工作”、“持之以恒”、“不浮躁”等评语为我们拼凑了一位“纯学者”的学术风貌。借此,我们不妨深思,为什么诺贝尔科学奖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黄粱大梦?为什么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年来8次空缺?或许,从屠呦呦身上能反衬出一些原因——比如浮躁盛行、原创匮乏。  学术研究是一项戒骄戒躁的事业,最需要实事求是,有一分成果说一分话,但实际呢?“成果”漫天飞舞,“成就”遍地皆是,自吹自擂者层出不穷,瞒天过海者不一而足。而且学术商业化之风日益浓厚,不以学问论英雄,而以“项目”说成败,有的学者不再把科学研究当作天职,而把提职称、镀金身、凑成果、开公司、拉项目等当作“本分”,老师成“老板”,知识分子沦为“知识混子”。如此浮躁的学术土壤之下,有多少人能像她那样甘于“三无”,勇于忍受寂寞、克服浮躁专心研究?  近年来,从学生到老师,从教授博导到院长、校长、院士,论文造假、学术抄袭此起彼伏,以至于“不搭院士身份,抄袭难成新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就曾坦言,“现在高校教师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恐怕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缺乏原创性成果,即便我们能产出再多味同嚼蜡的“论文”、东拼西凑的“专著”,不也是无效劳动吗?  有人曾经明言,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中国,他既评不上教授,更评不上院士,起码,他发表的论文数量就不达标(尽管每一篇都震撼世界、“开宗立派”)。遗憾的是,还有一些人对这种体制洞若观火却无动于衷,知之甚详又视而不见。  屠呦呦能获得拉斯克奖,难道真是学术界的一次“意外”?
相关报道:
【】【】【】【】【】【一键分享“三无”教授获“美国诺奖”与“三有”教授抄袭&&&&&&闲散一石
“三无”教授获“美国诺奖”与“三有”教授抄袭
  北京时间9月23日2点,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缓缓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到了21世纪。“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让人奇怪的是,屠呦呦在国内却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这与袁隆平几乎一样,当初袁隆平也被排斥在两院院士之外,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留学经历。
可是,如果再反过来看一看现在的“三有”教授们是一个什么样子。不可否认,过去的“三有”教授确实是学界的巨人,比如钱学森、钱三强等等,现在的“三有”教授相当一部分有真才实学,但是也不能否认,确有一些“三有”教授是混出来的,并没有多少本事,也没有什么品行,只是靠头衔骗饭吃。在“三有”教授中,贪污挪用科研经费的,有吧?包养情妇的,有吧?抄袭论文的,有吧?文造假的,有吧?热衷于权力当官的,有吧?申请许多科研经费不干正事的,有吧?潜规则女弟子的,有吧?雇凶伤人的,有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那么,“三有”教授中咋出现如何多的问题呢?关键在于导向出现了偏差。一说高层次人才,一律将国内培养的人才排除在外,高层次人才必须来自国外,完全是崇洋媚外。一说学术成果,一律是三大检索,完全以刊物级别确定论文水平,如果简单的话,弄几个识字的人都可以评出科学家的水平高低。一说申请科研项目,一律是高职称高头衔的优先,可是这些人承担的科研项目都是其徒子徒孙在做,本人并不参加,又有何创新?一说学术评奖,一律是“大家”说了算,无人小辈无权说话。一些“大家”那怕对论文看不懂,对科研题目不了解,也要说三道四,以权威自居。这些现象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如此现象再不改变,中国一百年也出不了几个大师级人物。
科研经费节节攀升,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是经费挪作他用的,被科研人员自己买了车、养了情人、购了与科研无关的设备,40%的科研经费浪费了,更重要的科研人员心思不在科研之上而在科研之外,项目验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次次都是世界一流,项项皆为国际领先,其实没有多少价值。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认为,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采用像记工分那样的方法,而要以质量为准,要避免采用单一标准。同时,质量的评定需要专家花更大功夫,需要更加公开、透明,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时,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为好,值得考虑。
“三无”教授屠呦呦获“美国诺奖”,关键在于她心不浮、气不馁,默默地进行着科学研究工作,从来不计较名誉与利益,堪称科研楷模。看一看她的感言吧。
 &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你我的,”
“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
“现在国际上认可,我觉得也是为国争光。”
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屠呦呦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努力才最终取得突破。根据当时的规定,发表的有关青蒿素研究的很多文献都没有署个人的名字,作者都是协作组。“当年就是这样,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
&  “我在北京大学的学历是国家培养的,后来进修也是国家培养的,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对比一下屠呦呦的话,现有一些“三有”教授心存这样的感恩吗?觉得自己为国家作贡献理所应当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当八十五岁的屠呦呦教授折桂诺奖的消息传来之时,媒体纷纷将这位殊荣暮至的传奇女性称为&三无教授&(意指屠本人一无博士学位、二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而在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中细细了解和认识其人生经历、科研历程和社会贡献之后,却不由让人联想起开学初校长郑有良向全校师生所倡导的&人品、作品和产品&的&三品&论。我相信,细品&三无教授&屠呦呦的成功,必定能给予我们以更多的&三品&启示。
  据人民网和科学网等媒体报道,屠呦呦为人不善交际,性欠圆融,&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时,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对于她贡献卓越但却无缘院士这一点,不少报道评论均认为很难排除这一层因素。&令人心酸的是,她为人类作出这么大的贡献,所得到的最高奖励是1979年国家发明奖中的一个二等奖,奖金5000元,分到她手中的只有200元。她的发明让很多企业赚得脑满肠肥,而她自己的科研经费有时都没着落。屠呦呦不是没有委屈,但委屈归委屈,她科研的脚步一天也没停止。&(摘自《青蒿素发现始末》)郑有良校长在论述&三品&时曾谈到,人品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至关重要,位列&三品&之首。作为科研工作者,正是屠呦呦在人品上的不媚上,不唯书,不言放弃,最终功不唐捐,于她而言,公正虽一时迟到,但却并未缺席。
  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科研工作也难免俗,当所谓的专利、论文满天飞舞之时,屠呦呦一生的主要作品却聚焦在一株青蒿之上,而正是这一株济世救民的青蒿却为其夺得了科学界的巅峰桂冠。我想,这株青蒿或许能成为一剂清热解毒良药,帮助今天国内不少患上高热症的科研领域冷静反思到底自己到底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作品观&。平心而论,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作品数量固然必要,但绝不能唯数量论,以精品标准要求每一份作品,数量与质量并举并张方是王道。对于川农人而言,我们必须将精品意识融入自身的&作品观&,在力求精品的各类作品创作过程中,如郑有良所言,一方面,学校及其下属教学科研单位应&尽力营造和改善有助于创作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具有创作能力的师生都应该进一步挖掘最大潜力,集中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各类作品的创作中去&。另一方面,我们在目标设计上必须做到&一手抓作品数量,一手抓作品质量,力争创作出更多更优的精品作品&。
  屠呦呦之所以获奖,是源于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生命,她的科研发现转化为产品后提供了巨大的社会福祉。但她在文革中曾因海外关系被造反派禁止工作,她&发明了青蒿素,却因特殊年代缺乏专利意识,外加资料不慎外泄,导致海外许多部门都掌握了相关技术材料,谁都抢着和外商合作,唯独没有她的事。&(摘自《青蒿素发现始末》)诚然,特殊年代的教训具有时代烙印,但即便是在今天,如何大力保护和促进产品研发者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仍然是确保科研产品持续有效供给的重大课题。须知任何大时代和大环境都无法完全细分并兼顾不同科研工作者的具体偏好和特殊性,对于高校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发挥学校自身及其下属科研单位在中微观层面的作用,更好地利用制度杠杆和政策效应来激励与保护科研工作者。目前,对于川农大而言,破解这一课题的大方向已然明确,那就是树立郑有良所倡导的&产品意识&,并为此&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各教学科研单位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足,发挥好应有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团队和课题负责人要注意考虑在产品研发的漫长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者的名利问题,克服急功近利心态,对产品研发失败者给予包容和保护,更好地构建和谐,激发动力,持续推进产品研发,推动更多更优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
  屠呦呦虽是&三无教授&,但更是人品、作品和产品兼具兼修的&三品教授&。她最终能锻造出自己的青蒿素品牌,也打出了一张中华文明贡献于世界的响亮品牌,人品硬,作品精,产品优,无疑是其制胜的关键法门,而这也正是一切修身求学经世的至理和通理。试问,在川农大历史上,哪一位先贤大家不是人品过硬之辈?他们共同塑造的人品叫做&川农大精神&;哪一次科研大奖不是数十年磨一剑?精品标准的诸多作品书写了川农大的精彩;哪一项产品不是彰显&造福社会&校训?川农大有70%左右的获奖成果都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达到800多亿元。而未来的川农大品牌,也必定要靠每一位川农人的人品、作品和产品来共同铸造。
  改撰南怀瑾先生一联,汇&三品&为做人求学之道,&人品为骨,作品为里,产品为表,大度看世界;养气在心,育才在身,习技在手,从容过生活。
  以此与师生诸君共勉之。
“三无教授”屠呦呦的“三品”启示
最新图片文章
&Copyrigh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rights&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温江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柳城镇东北路555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读博士学位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