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制度对宪法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对吗

导读:二、简答、论述,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是社会的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2、社会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层次:最基层的功能是普及社会基本知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第二个层次的功能是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为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最高层次的功能是为经二、简答、论述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包括三类协调:第一类协调,是社会的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二类协调,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第三类协调,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
2、社会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层次:最基层的功能是普及社会基本知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第二个层次的功能是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为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最高层次的功能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走过的是一条“之”字形的曲折历程。这一历程大致可分为奠基、取消和复兴三个时期。 (1)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大体上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2)取消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列宁逝世后到50年代后期。 (3)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先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4、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为社会学这门学科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他们认为,社会的运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二,他们主张,应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三,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把所有的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第四,提出了改造社会的对策,主张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最后达到社会的解放。 5、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条渠道是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特别提到严复翻译并发表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题名为《群学肆言》。 第二条渠道是教会学校在中国开设社会学课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课,上海沪江大学设立社会学系等。第三条渠道是大批中国学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 6、社会化的内容:(1)、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2)、社会规范社会化(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规矩和方式。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条令等。(3)、社会角色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 (4)、政治社会化(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7、社会化的条件:一、内在条件(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1、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殊生理条件。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具有高度的特殊学习能力
4、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5、人的需要 二、外在条件(外部社会环境条件)1、
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2 学校是社会化的基地 3 工作单位(劳动集体)是社会化的主要阵地
4 同龄群体是社会化的榜5、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催化剂 8、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是人们在此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亦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知识和规范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学习得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是主动的再社会化。另一种是指特殊的、带有高度强制性的社会化,它的教化对象是越轨者。 9、角色与地位的关系:角色与地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角色是角色地位的动态表现.角色地位则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一定的地位是一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象征,角色的行为则在为个体占据相应的地位创造条件。任何一个角色必定有一个相应的角色地位,而每一地位却往往要兼容多个角色。
10、角色协调的基本原则:(1)在特定情景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11、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人群的基本特征:1、持续的互动。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 。 2、稳定的结构。社会群体的成员持续交往的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关系,产生出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
3、明确的认同。社会群体大都会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一分子的身份一致感和对群体的忠诚感。
12、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提供人的社会化场所。
第二,满足人的需要。
第三,实现社会目标。
第四,进行和增强社会整合。 1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1)规模较小,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和直接接触(3)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互扮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人格(4)成员交往的情感性 (5)群体成员替代的困难性(6)初级社会群体凝聚力和持久性强
(7)群体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14、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社会群体已解体。
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既有其消极的一面,又有其积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社会公平。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在传统社会中,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因此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就不能不引起社会生活某些功能的紊乱。 15、家庭的功能:(1)满足性生活的功能;(2)繁衍和抚育后代的功能;(3)消费的功能
(4)赡养老人的功能 (5)休息、娱乐和感情交流的功能 。 16、社会组织的特点(1)社会组织具有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 (2)有一个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3)成员间奉行事本主义,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4)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可代替性强。 17、科层制其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18、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有:①非正式群体以满足群体成员个人的心理需要为目的,以私人之间的感情为纽带。②非正式群体一般没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有很强的凝聚力。③非正式群体成员以共同的心理需求和相似的心理特征为基础。④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着方便的信息沟通渠道,群体成员之间能经常交流感情。群体意识在交流中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自卫性和排他性。⑤非正式群体内部有一套见效快、约束力强的行为规范,群体的压力和群体行为规范对成员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使群体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⑥非正式群体中有自己的领袖人物, ⑦非正式群体有着很强的群体意识,对正式群体的作用是双重的。 19、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详见课本第73-74页)(1)非正式群体对于组织发展的影响2)非正式群体对于群体成员个人发展的影响 20、社会分层的根源(1) 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3)社会制度对社会分层有形成与扩大的作用 2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阶级理论。基本要点有: (1)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 (2)社会分层并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 (3)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4)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5)消除社会分层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22、马克思?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他确定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基本标准:财产、权力和声望。财产的差异产生了阶级;权力的差异产生了政党;而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这就是他的“三位―体”理论。
23、阶级分层与非阶级分层的关系(课本第85-86页) 首先,由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所以阶级分层反映社会本质上的差别或不平等,而非阶级分层则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映、补充和取决于这种本质上的差别或不平等。其次,阶级分层与非阶级分层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再次,阶级分层与非阶级分层相互作用。最后,在进行非阶级分层时,不仅不能脱离阶级分层,相反,必须以其为指导。 24、我国现阶段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变化是由于巨大的政治经济变动引起的剧烈社会分化的结果。其特点有二: 一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例如农村的亦工亦农阶层、个体工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城市的个体劳动者阶层、厂长经理阶层等; 二是阶层与阶级之间、阶层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随之阶层之间、阶层内部产生了些冲突与矛盾。 2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比较封闭的范围内生活,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新的机会不断出现,社会流动也频繁得多。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接受较好教育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4、家庭背景。 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5、社会网络资源。社会网理论对人们成功地获得更好的职业和地位给予了一种解释: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升迁和成功。 26、社区的构成要素有: 1、人口要素。作为社区主体的人口有两方面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即人口的规模。质的规定性,即人口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 2、地域要素。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3、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课本无此点内容)。它包括商业服务业系统、文化教育卫生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4、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不同特征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5、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需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6、一定的地缘认同感。即有一定的社区意识,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归属感。 27、人们通常借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是城市社区的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规模方面;其次是根据经济角度,即社区中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划分应考虑到社会的异质性程度 。 28、城市社区的特征(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职业具有多元性。(2)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淡化,业缘关系强化。(3)城市居民的组织化程度高。(4)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5)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29、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1)自然起源。这是指一个农业家庭随着自然进化的过程而逐渐扩大为一个农村社区。 (2)社会组合。这是指农村社区由若干个独立的农业家庭在某一地区联合组织而成 。(3)农村建设。这种途径是指在一块空地上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农村社区。
30、农村社区的特征(1)人口密度低,成员同质性强。(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浓重,人际关系密切。 31集镇社区的特点(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3)集镇经济具有自筹、自主性(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32、小城镇的作用(见课本第132-133页) (1)集镇社区是周围村落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中心,。(2)集镇社区是城市社区和村落社区的纽带和桥梁 。(3)集镇社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4)集镇社区是社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33、社区发展的制约因素(1)社区管理应当是最关键因素。这不仅在于社区发展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而社区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活动的调控,还在于社区发展的其他一些重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归根到底都要为社区管理所左右。(2)生态环境也是社区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3)区位结构是制约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区位结构,是指一个社区整体及其内部诸构成部分的地域分布状况。区位结构是否合理或科学,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正常发展。
34、现阶段的社区服务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积极培育可为社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对其提供必要的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或帮助。第二,积极引导和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涉及社区服务的活动,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服务。 第三,商业化(或产业化)服务要确定行业比例,区分轻重缓急,实行市场准入(包括行业认证、年度检查及评比、低劣服务“黑名单”等)制度,并且切实保证社区成员的监督。第四,建设好社区服务中心,将无偿服务、商业化(或产业化)服务、“一站式”政务服务送进社区 34、一般来说,城市化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 1.人口集中 。人口城市化按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人口集中场所的扩大,二是每个场所人口集中过程的强化。 2.地域转化 .城市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地域的变化。城市内高楼林立、工厂密布、人口稠密。 3.产业转型.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城市化是第二、第三产业生成、集聚和发展的过程。 4.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的过程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聚集、扩散的过程。C上所述,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城市化的发展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二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的美化,但是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 36、在各种问题中,怎样使农民工融人城市是根本性的。因为:第一,从人口的角度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农民变市民,而“变”的主体就是农民工。第二,我们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体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真正平等、城乡差别的真正缩小。 37、(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2)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3)文化结构是由各种社会主体积淀下来的文化元素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自成的架构关系。
38、 社会运行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运行,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社会体系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了下述基本关系:①继承的关系;②变异的关系;③中断的关系。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子系统的交互影响与功能发挥。横向运行表现出以下关系:①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②制约的关系。 ③促进关系。④转化的关系。 39、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的视角(1)社会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2)社会关系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3)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的联系 40、人际关系,就是以情感性为基本特点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1)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3)个人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人际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不等于人际关系,它有更广阔的内容。 41、人际关系的特点:1、情感性。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高级动物,人际关系中包含着浓烈的情感意志因素。 2、直接性。人际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活动中,表现为交往双方思想行为的互动过程。3、隐蔽性。人际关系除了少数是直接表现为以情感性为基本特点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朋友关系),大多要借助别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 。 42、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1.一定的互动。 2.一定的目标。3.一定的态度。
4、一定的需求。 5.距离较近。 6、人格。7、价值观念 43、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人际关系交往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原则。 2、坦诚原则。 3、宽容原则。 4、守信原则。 44、影响群际关系状况的因素。影响群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即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因素。1、积极因素。即对建立良好的群际关系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其方法包括开放、服务和沟通等。2、消极因素。即对建立良好的群际关系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45、代际关系的特殊性:第一,代际关系既指个体意义上的关系,也指整体意义上的关系。 第二,代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同时又表现为一种横向联系。第三,代际关系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多次出现而方向可能相反的关系。第四,代际关系既表现为物质方面的关系,又表现为精神方面的关系。
第五,代际关系既存在于初级社会群体中,又存在于社会组织中。第六,代际关系既包含着合作,又体现着竞争。 46、代沟问题的处理方式必须协调代际关系,加强代际间的沟通: 第一,各代人都要求同存异,互补而不要互克 。第二,青年人和老年人都要面向现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沟通。
47、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要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
第二,要以一定的思想为纽带。 第三,要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条件。 48、社会制度的特点: 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49、社会制度的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控制和整合功能。 (3)文化传递功能。
(4)社会选择功能 50、制度功能失调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制度惰性。2、结构紊乱。3、关联失效。 51、制度化的功能
1.增强社会团结社会
2.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社会控制
4.规范社会秩序
5.提高成员素质 52制度化的标准: 1.概念的明确程度 2.规范的完善程度 3.结构的合理程度制度 4.效果的好坏程度 53、制度变革的原则:1、一致性原则 。 2、协调性原则。 3、低成本原则。 4、公正原则。 54、制度变革的动因和制约因素(1)利益集团在制度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利益集团的行为总是推动或阻止新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任何制度的建立、修改或废除,取决于各利益集团的妥协和共识。(2)已有制度与新制度之间的关系。新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要受已有制度的制约。 55、社会控制的特征(1) 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社会控制的普遍性即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2)社会控制具有强制性。社会控制的强制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人不管愿意与否,都要受到外在于他的社会规范的束缚和影响。 56、社会控制的功能:积极(正)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维持社会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 消极(负)功能 :(1)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3)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社会的发展。 57、社会控制的体系 一、社会控制体系的总体结构。 社会控制这个大系统是由社会控制的主体体系、客体体系、目标体系和手段体系四大子系统构成的。1.社会控制主体体系 2、社会控制目标体系 3、社会控制客体体系
4.社会控制手段体系
58、社会控制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控制进行分类,可以将社会控制分为不同的类型。1.从控制主体上看,可分为自我控制(内在控制)和非我控制(外在控制) 2.从控制客体的性质(状态)上看,可分为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从控制手段的强度来看,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4.从作用方式上看,可分为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5、从社会结构的层次上看,社会控制可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6、从社会控制的领域来看,可分为政治控制、经济控制、思想文化控制。
60、政策的社会控制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有针对性地调节社会群体和个人的行为,保持社会的稳定; ②及时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 61、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行为的方向。②监督有关的部门。 ③促进社会的团结。④预防越轨的发生。⑤模拟社会的环境。
62、越轨的功能(1)越轨的负功能:①破坏社会秩序。 ②损害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 ③消耗很大一部分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 ④诱导他人或集体越轨。(2)越轨的正功能①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并表明社会所能够承受的限度。②从反面促使人们遵守规范。③在一定条件下起到维护社会的统一和团结的作用。 ④发挥安全阀的机制。 ⑤可对社会制度或社会组织的某些缺陷发出信号。 ⑥常常成为社会变革的根源或动力。 63、越轨的社会控制:方式主要有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两种方式:内在社会控制指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照所遵从的方式行动的控制,亦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通过内化实现的,一旦社会规范内化成功,社会成员就会相信社会规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他们的良心和社会责任就会转为社会控制的内部机制,通常会 持续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因此内化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外在社会控制是运用各种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社会约束来促使人们遵从规范的控制。
64、社会保障的特点1.国家主导性。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政府普遍承担起保护社会成员的主要责任,并通过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对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 2.强制性。世界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大多采用立法手段将社会保障予以固定化,并强制推行。3.社会性。社会保障通过立法,采取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担风险的方式使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化。社会保障的社会性还表现在:社会保障基金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乃至全社会范围内统筹使用;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要高度集中统一;社会保障业务应由统一的管理机构承办,实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如各类社会保险津贴的社会化发放等,以充分体现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 4.互济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成员的互济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接济。社会保障的互济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保障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实施,其资金来源于社会多种渠道,而享受保障待遇却只能是一部分特定的对象。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中,互济性贯穿在整个基金的筹集、储存和分配过程中,并在保障的范围内进行地区之间、企业之间或强者与弱者、老年者与年轻者之间的调剂。 5、公平性。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人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 具体表现在:(1)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2)对暂时和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3)对全体公民普通实施福利措施,以保证福利增进,而实现全社会安定,并让每个劳动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 6、福利性。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或个人缴纳的部分,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年老、疾病、灾害等引起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丧失的情况下,从社会再分配中,真正享受到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基本权利。第二,国家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改善环境卫生,实行国民健康服务等,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 65.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性功能(1)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2)社会互助功能(补偿功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包括税收、缴费、捐献等多渠道,又被支付给受保障者与有需要者,这种分配机制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机制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以化解的。(3)调节功能。社会保障对经济的运行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故有“经济稳定器”之称。
2、经济性功能1)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功能(平衡需求)。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在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时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发挥调节宏观经济的功能。(2)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国民所得再分配)。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调节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二,调节国家与职工、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三,调节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 (3)对储蓄与投资的影响(调节投融资)。社会保障与储蓄和投资都具有密切联系,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从资金的筹集、储存,到资金的管理和给付等,都对储蓄和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66、外国社会保障的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2.保险性社会保障模式 3.全民福利性社会保障模式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 67、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特征:一是多层次与低水平保障相结合 二是管理运作主体多元化、三是资金来源多渠道
四是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平衡性。 五是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同城市建设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68、社会调查研究的特点 (1)直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收集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2)科学的方法。 (3)以认识社会现象的规律为目的。 69、 实证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程序包括选题、准备调查、实施调查和分析总结几个阶段。最后是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70、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研究题目的选择与确定
1.选题对于调查研究的意义及制约因素
(1)选题的意义第一,它涉及调查研究是否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它影响到该项调查研究成果的大小。
(2)选题时要考虑的制约因素。 选题要考虑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两个方面。可行性即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2.研究题目的确定
(1)如何确定研究题目。 首先,查阅文献。其次,向知情者和专家进行咨询。再次,与调查对象进行初步接触。
(2)选题时要注意的问题。在以上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在确定具体题目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不要定得太大。 二、提出研究假设 1.提出研究假设的意义 2.研究假设的形式。作为对有待研究对象的推测性判断,它有三种形式: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3.提出研究假设的原则包括:假设不能与已有的资料相矛盾,即不能与事实相背;假设的文字表述力求简短、明显、准确;假设中不应该包括不能被明确解释的概念,太抽象的、不能被经验验证的概念不应进入假设;假设本身不应包含逻辑上的矛盾。 三、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 四、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社会学研究的类型包括社会实验、社会调查、参与式调查等 。
1.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3.典型调查4.个案调查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1.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1)调查员的挑选(2)调查员的培训 2.同调查地有关人员3.设计调查研究方案 71、撰写调查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主题突出,层次分明。(2)尊重事实,科学地运用资料。(3)概念明确,推理正确。(4)语言生动、文章精练。 包含总结汇报、专业文献、人文社科、旅游景点、出国留学、资格考试、文档下载、IT计算机、办公文档、计划方案以及社会论述题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