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星悦麻将 传统文化化的培训学校?不是几天的,起码也得培训几个月的那种,最好在东北因为不想离家太远!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诚信教育如何能——对当代大学诚信教育的传统文化思考.pdf 3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诚信教育如何能——对当代大学诚信教育的传统文化思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校代码:2Q2盟
研究生学号:
分类号:幽
东牡师冠支季
硕士学位论文
诚信教育如何可胄邑
——对当代大掌诚信教育的传统文化思考
FaithEducationIs
possibility
oftheGoodFaithEducation as
—ThinⅪng
TraditionalCulturein
ContemporaryColleges
作者:迟秀兰
指导教师 杨颖秀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 教育思想
学位类型 高校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毋庸讳言,诚信问题无疑已成为当下大学教育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对此,尽
管研究者们己多有所论而且成果斐然,但在本文看来,其中又多仅限于就事论事,并未
触及到问题的症结或关键之处;同时,尽管人们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而且这一视角
本身也应当说是难能而可贵的,但显然亦未根本深入到其应有的核心。因而便往往显得
既无根而又无解。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为什么要诚信(而其前提则是什么是诚信?否则,
也便谈不到要还是不要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根本上拷问诚信教育尤其是古典
教育或哲学意义上的诚信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及其本身又是如何可能的,以期为当代大学
诚信教育的有效施行,奠立起一个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的坚实根基。
关键词:道德;仁义;礼;诚信;大学教育;自由教育
else.thefaitll becomeaunelectableinthe
speakanything good
researchershave
immediately.Regardingthis,the
gotstriking
invokedinthis
ofwhichare
achievement,but
article,most
restricted
matterofitself
superficially,touchquestionby means;althoughpeopl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我痛恨现在的教育(二)
我痛恨现在的教育(二)
读经带给我什么?(加拿大留學生 潘正遥演講)
温馨提示:前方感人高能,敬请自备纸巾。
想必大家一定都会被潘正遥母亲对读经教育坚定不移的信念深深打动。而更令小编感慨不已的,则是故事的亲历者如今看待这些事情的角度,当事人如今在学习以及为人处世上所站的高度。不少与会的家长、老师纷纷感叹于潘正遥的谦逊、稳重、真诚,以及他的超凡见地。亲见十多年的读经教育果真把一个孩子带到了如此高度,令在读经路上踩着先行者脚印的家长们心里踏实安定不少。同时,这个实例也再次提醒了海外读经的家长们,读经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除了中文脱盲、了解中国文化之外,它带给我们的更重要的价值在哪里。相信这场演讲,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
读经带给我什么?
听潘正遥讲述他的读经经历
潘正遥,多伦多大学,大一,建筑设计专业留学生。自八岁起在母亲的坚持下,跟随王教授的理念老实大量地读经。诵读过《学庸论语》、《老子庄子选》、《孟子》、《诗经》、《易经》等中文经典,以及《仲夏夜之梦》、《英文名著选》、《英文常语举要》、《小爱神》、《喜颂》等英文经典。2016年初,他在多伦多大学发起了在青年中倡导读经的《论语》晨读活动,正逐渐影响着一些海外青年学子,投身到读经的队列中来,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国文化。
潘正遥分享·文字稿:
各位老师家长们,大家早上好!(鞠躬)
首先呢,今天特别感谢大家可以抽出早上那么宝贵的时间来听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唠叨几句,也非常感谢大觉多伦多中心的所有义工老师们为我们提供这么棒的场所,还有非常感谢及谦学堂的云香老师、格修学堂的彭老师,还有述谦学堂的席老师的邀请,让我们今天能欢聚一堂。也非常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总之今天缘起殊胜,衷心地感谢每一位的到来!谢谢大家!(鞠躬)
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我从小读经的一个心路历程。大家可能现在看到我,觉得我还是个乖小孩,但是你们真的万万想不到,我小的时候,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
我第一次接触读经,是在03年,那个时候刚读小学一年级,是通过我钢琴老师的母亲。她在上海嘉定地区推广读经教育,所以我妈妈接触了以后,也就加入了。我一开始也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就觉得读一读也挺新奇的挺好玩的,就没怎么大的抗拒。但是后来呢,我妈妈加入了志愿者老师的队伍,随着她的理念越来越通透,对我的诵读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这个时候我新鲜劲过去了,玩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读经。就开始无比地抵触甚至是痛恨读经,从此就走上了和我母亲艰苦卓越的抗争道路,这一斗,就是九年。这九年来,我知道自己的力量非常弱小,所以就请来了我的四大护法: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仗着他们的疼爱,合起伙来欺负我妈一个人。我那时候看见我家的四位老人,真的是两眼都会放光,我看见他们就像看见我的保护伞,感觉他们就是我的救星。那我每次就和他们合起伙来欺负我妈一个。我每次不想读书的时候,就往他们身后一缩,然后就看着他们和我妈在那儿争,我心里还觉得挺乐呵,真的是有点没心没肺。其他家里的亲戚,也对我妈妈是另眼相看,甚至都觉得她有些走火入魔。所以我母亲她在我读经这条路上真的可以说是众叛亲离,孤立无援,实在是太可怜了。我漏了一个人,就是我爸。我爸呢,他是个和事佬,他其实是一个德性很高的人。他觉得家庭的和睦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很尊重我妈,觉得我读一读也不错,但是前提是家里人要开心。所以我爸这个态度呢,我基本上是和私塾、老实大量的读经教育是无缘了,因为如果要去私塾的话,家里肯定是鸡飞蛋打。所以我妈妈她也不得不做出退让。尽管在她的争取下,我还是去了私塾,但也是只有短短的半年。但我妈的态度她非常坚决,既然我去不了私塾,不能老实大量,那周末班、夏令营、冬令营是一定要参加的,每天的经还是要读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她对我说:“潘正遥,要是你连这点经书都不读,那你这辈子就废了。”所以尽管每次的周末班、夏令营、冬令营,我都在我救星的保护下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下和我妈妈闹,但最后就算是被她拽着走,我妈也要坚持让我参加、让我去读书。在这个与她抗争的过程中,肯定是少不了打骂,每次挨打挨骂的时候,我看我妈的眼神都是充满恨意的,根本就不像是看妈妈该有的眼神。我妈她当然也能感受得到,所以她就…她…她就(哽咽)流着泪,她就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我这辈子都忘不掉。她说:
“我宁愿你现在讨厌我(再次哽咽),也不要你将来大了以后,知道什么是对你好的时候,再来责备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把最好的教育给你,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恨我一辈子。”(流泪)我当初听了以后,其实是很有感触的。记得我小时候就跟我妈说过这样一句话(拭泪),我说:“妈,我以后的小孩肯定交给你和王财贵教授培养。”
因为我其实心里知道读经是好的,我年纪虽小,但是经文里的浩然正气我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读着读着,我其实自己也会有一些自己小小的见解,也有一些成就感。但我还是不愿意读,这是为什么?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贪玩呗、懒呗。但是哪个孩子又不贪玩呢?哪个孩子会跟你说:妈妈,我不要玩,我今天放学回来我要读书我要读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您的孩子就真的太有善根了。我不是这样一个孩子,其实我的慧命是很浅的。但是我妈妈知道:“命自我作,福自我求。”我小时候没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无法做出能受益终生的决定,所以她就要替我抉择。她知道小时候如果放任我玩乐,那么等我大了以后,再要盼我成才,是不现实的,所以她没有以“玩是孩子的天性”来宽慰自己。她也知道唯有精神上的不惑、精神上的充实,才是真正能为我带来真正快乐的东西,所以她也没有落入“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俗套,而是把读经看得和吃饭一样重要地严格要求我,她觉得这是精神的食粮,比每天吃的饭更重要。
所以面对家里重重的阻力,我妈以她过人的决心,一直把我业余读经的路延续到了初二结束。进入初三以后,我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而那也是我最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但是我妈她还是没有放弃她在嘉定读经班的办学,坚持没有落下一节课。面对中考的压力,她也不得不向我和家里的四大护法妥协。她当时对我说:“唉,算了,你成不了才,就算了,那我去把别人家的孩子培养好,那也就够了。”所以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在上下班往返市区郊区4小时的路上听着王教授的讲座,她还是把所有的假期都积攒起来留在寒暑假的时候用,来创办冬令营和夏令营,她还是把周六周日唯一的闲暇都投入到了周末班的开展中。而这些奉献,这个时候我都不再是一个受益者,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能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同时,她也坚信着,有一天,我可以被她的这种诚意打动,我所读过的经典(哽咽)能在我的生命中绽放出它们应有的光芒(流泪)。而这一天,也没有让她等很久。(拭泪)
在高一的时候,因为我母亲她宣导多年来所建立起的善缘,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恩师:谢巍老师。其实不瞒大家说,我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停了好几个小时。因为谢老师他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有一段时间都住在谢老师家,所以老师他对我的影响是言传身教、各各方面、无孔不入的,很难一概而论。所以今天就粗略说一说老师对我立志的影响吧。抛去学术不谈,我和谢老师相处的时候最受益的就是和他的聊天,我们每每聊到兴起的时候,都是废寝忘食,通常都是从早到晚,忘了时间,都赶不上回家的地铁。每日的畅谈,都如醍醐灌顶一般。从儒释道,对生命的思考,为人处世的学问,到人文历史,政治经济,乃至生活的琐事,我们师徒俩无话不谈。我将我青涩的思考毫无保留地与老师提出,而谢老师也是乐于倾听,循循善诱,与我分享他的见解。而老师他所说的每一段话,无不都是引经据典,所述之理也都逃不出孔孟之说。我当时听着老师他用一句句我倒背如流的经典回答着我的困惑,我所明白的不仅仅是理,更是道,是儒释道的日用乃至治世之道。我意识到原来经典从来都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出于生活,也终将归于生活,为我所用。原来这世间所有的道理,这所有不惑的学问,早在儿时就已经积淀了在我的脑海之中。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对于中西方的经典、对于祖先的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同时,我也更是痛心地认识到小时候所读的是多么的不够,自己的学识是多么的浅薄,只恨自己儿时没能多读一些。所以我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志于学,志于圣贤和这人世间最高明的学问。
而那个时候,我也才幡然悔悟,我妈说的那番话。我回想,如果没有儿时的积累,到了现在我明理了,可能我真的会恨她一辈子,我会恨她为什么浪费了我一去不复返的、小时候那最好的积淀经典的时光。如果没有儿时的积累,可能我根本都不会有明理的资格。因为如果没有从小对经文的一种亲近,胸无点墨的我就算是遇到了指路的恩师,也只会是铁石心肠,黯然而无所感。
记得谢老师他曾经和我分享过王教授《英文常语举要》里叶芝的一句名言:“教育不是倾注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回顾我成长的岁月,我愿把自己比作是一盏油灯。儿时的我老实大量的诵读,是我妈妈不断地在为我积蓄能量。而谢老师,他则是我生命的燃灯者。灯油与燃灯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海外读经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踏实读书,但是读书的同时,也多回国走走吧。去文礼书院踩一踩故土,访一访故人。亲近有贤德的老师,为的不是去学多少知识,而是感受一种情怀。让孩子们能够在真正的生活中找到书中的君子,让他们能感受到那一股如沐春风的君子之德,相信那时候他们就会心生向往,而志于学。
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可见我们的立志是多么的重要。
我在立了志以后,深知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就想去曾经我怎么都不愿去的私塾。我想去那里深造,我想把我儿时没有读过的经再补回来。我想去文礼书院,与德性修为深厚的老师们学习。但首先,我爸那关就过不去,那时候他早就已经把我的人生都规划好了。他想我在高中的时候读国际部,然后到了大学以后再出国,似乎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定数。后来呢,我作了一个决定,我决定逃学。然后在“不同意,我就不回家”的威胁之下,我爸他是答应了我去私塾,他妥协了。回到家中,我收拾好了行李,我妈也给我订好了车票,我打算第二天就这样踏上去私塾的求学之路。但还是走漏了风声,当天半夜,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赶到我家,哭着闹着让我不要走。我当时心中真的是(哽咽)五味杂陈,我哭笑不得。我看着我曾经视为救星的长者,如今却来阻碍我追随梦想的脚步,我心里真的是…真的是…不知道怎么说,描绘不出的感觉。
我真的不甘心,我不甘心我好不容易立了志向(哽咽)却不能实现。(流泪)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人生的至道真的就都在那些书中,那如果我继续地读下去,想必我可以在这个人生困惑的时候,找到答案,而有所悟吧。所以我翻开了《学庸论语》,我开始重新一遍一遍地回顾我曾经读过的经典。我读到了“孝”,我悟到了“知天命”
,我读到了“居易以俟命”,我也悟到了“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我知道了如果我还是执意去私塾,那我会伤了家中四老的心,非孝也;如果我如此强意执着,亦非“知天命”;而“居易以俟命”,顺着缘分安定地在国外的求学,我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时“无入而不自得焉”,如果我能把中华的文化传到国外、传到海外,让更多的人能够“志于学”、“志于圣贤”,不也是更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吗?所以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对于家人重新做出的修学半年直接出国的决定也不再抗拒。所以这也才有了我在高中时,在温哥华的高中,对于文化传播做的一点点小的贡献,有了多伦多大学行文社的晨读共学,和今天我们齐聚一堂的缘分。所以回想起来,这一切不都也值得随喜、值得赞叹、收获满满吗?回想圣人所言,对我的启发,果真不虚!
以前,我一直觉得,我的母亲,除了让我读了那么多经书以外,好像对我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直到有一天,行文社共学南怀瑾先生的纪录片,我与大家分享了我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和他们说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和我们所有人身上所肩负的使命。说到动情处,我潸然泪下。那天,正好我的妈妈她也有在听。她听完了以后,转发了纪录片,并说:“感觉我这个儿不属于我,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看到了以后,心里怔了一下,脑中突然就浮现出了我妈曾经对我说的那句话:“你成不了才就算了,我去把别人的孩子培养好那就足够了。”(哽咽)猛然间我意识到,其实现在我之所以愿意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奉献出自己的一些绵薄之力(流泪),不正是受我母亲十几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潜移默化吗?“泛爱众”、“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原来这些道理,从来都不是我从书中读懂的,都是从我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学来的。(拭泪)所以,润物细无声,其实在每日的相处之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见家长的影子。(拭泪)记得王财贵教授的《百问千答》里,有人提问:“送孩子去私塾,没有了父母的陪伴,那孩子是否会留下心理阴影呢?”,教授反问道:“那孩子日夜与父母相处,就没有阴影了吗?”是啊,我们回想一下,为人父母的品行足够端正吗?所传递给孩子的就真的都是真善美吗?我们孩子受到的又是怎样的身教呢?所以,相比于孩子来说,其实家长,更需要读经,并在日常生活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去践行圣人所言。消磨自己的坏习性,直到我们能将人性的光辉全部都激发出来,让君子成为我们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让君子之德成为我们最自然最本性的流露。那这个时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想必那个时候,与你朝夕相处的孩子,必定也能被你的言行所感化。而当他们感受着你的力行,以及你对经典的日用,圣贤之言对于他们也就不会是空洞而遥远的。其实你,每一个家长,就可以是点亮孩子生命的那个谢老师。所以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生命中最好的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老师。而陪伴着孩子一同学习成长,那也才是真正最好的教育。
所以说了那么多,其实又回到了父母的身上。世上可能从来都没有酷爱读经的孩子,但也从来都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有的只是意志不坚定的父母。其实回想一下,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是不乐于去上学、不乐意去做作业的吧,但这时候为什么就没有看见家长退缩,说“宝宝咱不学了,玩是你的天性”;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再去强调“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其实孩子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家长对于读经的态度,就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怠慢,孩子都能有所察觉。正因为他们知道:你觉得读经没有上学重要,甚至有时都不如看一场电影,应酬一个饭局重要,所以才会讨价还价、得寸进尺。其实乖巧如谢老师的女儿,小时候也吵着说不要读书。谢老师就放任她哭闹。等她哭得没力气了,谢老师就很平静地问她,哭够了吗?哭好了就再来读书吧。还有刘彦君老师,她每天都会规定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每天这些时间都是雷打不动,属于圣贤的。这段时间,她电话可以不接,门铃可以不应,而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家长们真的能把读经看成是和吃饭一样重要的事,孩子一顿不吃就诚惶诚恐怕他饿着,那还怕孩子不读书吗?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精神的食粮,人性光明、生命安定的所在,其意义又怎么会差于一碗米饭呢?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对于读经教育要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最为重要。只有理念清楚了、信念坚定了,才能带着孩子走得更远。所以王教授的演讲一定要看,我们要多读好文,多参与讨论学习。最好是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因为教学相长,在你付出的同时,收获永远也都是最大的。所以我觉得读经教育,其实大道至简,唯有八字而已:潜心耕耘,静待花开。这耕的不仅只是孩子,耕的更是自己。
很多人都问我,你读经那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其实我觉得,经典于我,它是太阳,它照亮了我的整个心灵世界,它使我得以绽放人性的光辉。而本着这人性之常、理性之光,我看到了率兽食人的可怕,我懂得了物欲充塞的空洞。它让我能更加珍惜生命中的那一份安定与精神的充实,并以不忍人之心发愿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份光明。当然,有光明的地方其实都会有阴影;读圣贤之言的人,并不就代表着他们一定能依教奉行、知行合一。但如果我们都不愿静下心来诵读,却连这样的机会都不会有,最终一辈子也只会是浮浮躁躁、熙熙攘攘。而如太阳一般的经典,它则是直射进我们生命中的那一束光,它使我们心有所依,心向光明,而志存高远。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少不了这一份人性的光明,所以,爱孩子,那就让他读经吧!谢谢大家!(鞠躬)(众鼓掌)
下面引用由季謙在
05:17am 發表的內容:
世上可能从来都没有酷爱读经的孩子,但也从来都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有的只是意志不坚定的父母。其实回想一下,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是不乐于去上学、不乐意去做作业的吧,但这时候为什么就没有看见家长退缩,说“宝宝咱不学了,玩是你的天性”;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再去强调“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其实孩子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家长对于读经的态度,就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怠慢,孩子都能有所察觉。正因为他们知道:你觉得读经没有上学重要,甚至有时都不如看一场电影,应酬一个饭局重要,所以才会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世人往往是不公平的,大小眼,偏心。故多詖辭、邪辭、遁辭。
只有心存公正的人,才能認破。
何謂公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要依理而行,而不是依時代潮流而行,更不是依一己的習性好惡而行。
近一百年,我們的教育把中國人教成不會思考的國民,短視近利。
大人們已經被犧牲了,千萬不要再犧牲你的下一代。
我原谅中国教育,但我不原谅自己同流合污
大家好,我是冬令营澄心班的李XX(家长要求不公布学生名字,怕体制内的老师有意见),很高兴有这次机会与大家分享。
我是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不算幼儿园,已经在体制教育中“生存”了将近七年,的确是“生存”了七年。我曾努力过想要离开这个教育系统,但因为父母的反对,至今我还在体制教育中接受所谓的“教育”。不仅我是如此,体制内很多学生都是被迫地接受这种令人厌烦甚至令人疯狂的教育。
当我第一次走进新教育,经历了今日学堂的冬令营,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后,我不得不重新反思,体制到底是不是教育?至少,它是不是所需要的教育?
经过全方面的对比,我觉得自己无法忍下去了。下面我会把我在体制内的亲身体会分享给大家。也希望通过这次分享,好让我和更多的无奈麻木的体制学生,以及各位成功逃离体制的同学们,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中。也希望我的父母,能够看到我的呼唤,让我有机会脱离这片苦海。
对比一:两种教育,两种完全不同的老师
我希望能来教我的老师,能有一颗做教育的真心,以及能够让我从心底产生敬佩。他的言谈举止、心性思维,让我能将其设立为榜样。
这应该不是什么特别的要求,但很可惜,在体制多年,我居然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让我以为这种老师,在中国已经像是恐龙一样灭绝了。
比如我的##老师,她虽然对计算机很在行,但却根本不热爱这份职业,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课堂,就是她发泄情绪的场所,对学生也没有好脸色,有一位学生家长说她没素质,她就在每个班上都说了一遍这个家长没素质。控制情绪的能力,连孩子都不如。
而我的父母,居然会让我被这样一个散发负能量的人管控,还得向她学习,我无法理解其缘由。难道说,父母们真的一点都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素质,眼里就只有成绩吗?。
再比如我的##老师,我们会在课上聊天、睡觉、玩手机……因为她的课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她就像是一个复读机,不停地读课本,我们听不听课,成绩几乎没什么区别。也许她讲课的功劳,就是让我们的脑子更麻木和弱智,并用事实证明:我们和她的生命,就是用来浪费的,不值得珍惜。
体制内的其他老师,其实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很讨厌他们的唠叨,上课也基本上不会认真听课。他们不会给我们发言的机会,也没有我们思考和质疑的空间。我经历过的所有老师,都无法得到学生们内心的尊重,不过由于时间原因我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很可惜,这些老师是父母送给我的“礼物”,所以我不得不强颜欢笑地接下,去向他们“学习”。我们被家长赶进学校,成天被囚禁在一群不想教,也没有能力教的老师身边,难道这是家长们想要的“教育”吗?然而,万一我们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未来的悲惨结局,却依旧得由我的家庭和我个人来承担,这公平吗?
我原以为:全中国的老师都是这样的。由于我所在的学校还是全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我一想到其他的普通学校老师就更差劲,种种不满就无话可说,只好继续忍耐下去了。因此,我一度认为:全中国的学生,都得像我这样忍受这些无能的老师,全中国的学校,都是这样折磨我们学生的,用浪费美好人生的方式,来度过我们“美好”的学生时代。这虽然不公平,但也没办法!
直到这次冬令营,我看到了一群完全不同的老师,以及学生,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才改变了看法。
这次冬令营的老师完全不同于体制内的老师,他们可以说全部符合我心中好教师的标准。其中主讲老师张山长的水平,我想无需论述有多高,总之体制教师根本达不到就对了。而真正让我震惊的,是这里居然有一批年龄才十五六岁的“2.0老师”。虽然年纪轻轻,但学问,思维、心态、能力,武功……都比我们高出一大截,最奇怪的是:她们并不需要带班的经验就会带班,即使是第一次来教我们这些体制新生,也照样带得很好。她们准备个十五分钟,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给我们讲一个多小时的课,并且使全班都觉得大开眼界,收获颇多。
她们丝毫没有体制老师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之间更像是伙伴、朋友的关系,能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自己的私人问题。
他们背后还有一个会互相帮助的强大团队,即便不是我们的带班老师,也会给我们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使我们的学习内容更加全面。
更重要的是,这批老师都是真心想做教育的,当我们获得进步时,老师们也真心为我们高兴,绝不是为了一笔薪水而混日子的模样。
我从未想过的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带班老师不满意,还有权利投票把这些老师请出去,换我们认为更合格的老师。当然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实行这个权利,因为我真心很喜欢我们的带班老师。但要是换到体制学校让我们这样选择,我们的那些老师估计统统都得下岗。
我在体制学校苦苦寻觅却未见踪影的老师,在这里居然遇到了,不是一个,而是一批。每一个老师我们都很喜欢。特别是这些年轻的16岁左右称为“2.0老师”的小老师们更喜欢。她们的教学水平高超,据说还轻松地击败了体制内很多优秀的名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深得家长和学生们的拥戴,比名校的博士生带班更抢手。她们所在学堂的家长和学生班级,居然要费劲争抢她们,才能够轮到上课的机会。冬令营来教我们,令人十分开心。欣喜的同时,我转念一想却很悲哀:她们与我的年龄差距,最小的只有两岁,最大的也只有四岁。但我却是学生,而她们是老师。而且还是在各个方面PK我都会甘拜下风的优秀教师。如果10年以后,我们的人生差距又会有多大?我们还会不会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我这时候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平庸的代价更大”。我希望能够早日清醒,也希望父母不要继续装睡。
对比二:两种教育下我周围的学习伙伴对比
我希望一起学习的伙伴,应该是志同道合,可以互相交流、合作,甚至是竞争的伙伴,一起共同成长。在人生最需要伙伴互助的时刻,我希望能够遇到这样的一批同学,并成为一生的知心朋友。
很遗憾,我体制内的同学,从来就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只是像是一堆胡乱堆在一起的沙子,看起来很热闹,但彼此间却毫无内在连接。每个人都是一粒彼此心灵隔绝的孤独个体。我有很多同学,但我真的没有“伙伴”,我感觉每个人都很孤独无助。
我的同学们,初一开讲黄色笑话,初二初三谈恋爱、热吻,男女一起瞎混。有的男生还会去看女生的内衣,并当成闲聊时的谈资。我们班能够混乱到,女同学疯疯癫癫地坐在教室地上,扒过路男生的裤子。有男生中招被扒了个一丝不挂之后,大家都跑去围观,那个男生还在那傻笑。
我不是神,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很难做到“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了与同学们有话可谈,不被她们视为异类,我也会去关注潮流明星、电视剧,自己也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不正常。而我的父母,却依旧坚持让我与这样一群毫无精神追求的“同学”一起天天生活与学习,难道他们真的不在乎我将来也变得像那些人一样疯狂吗?仅仅因为我目前成绩尚好,就不担心我心灵和思维的损害吗?
我在冬令营,却发现这里聚集了一批拥有相同价值观,优秀卓越,不断至上的伙伴。大家会不停地提醒对方的问题,也会努力的去改正、提升自己,整个团队更具有凝聚力。由于成天与同学们一起吃一起住,就像是姐妹一样,与我在体制学校里面,下课后就各自回家的同学关系相比完全不同。最令人高兴的是:我可以选择我的伙伴,如果是我不喜欢的人,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的伙伴选择制度让她们离开。当然,同时我也要让自己成为伙伴中被欢迎的一员,才能留下来。这样可以保证团队的精进与纯净。对于体制学校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奢望。
我是独生子女,成长路上,伙伴的缺失是我最大的痛苦,这次冬令营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我知道,回到体制的那一刻,我将会再次失去这一切。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将我扔回体制大染缸呢?
对比三:我接受的教育内容完全不同
我希望的学习内容,能够提升我的基本素质,让我今后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与生存能力。我希望学校设置的课程,能够指明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让我能够成功幸福的过一生。
很悲哀,在体制,我从来没有学过这样的内容。
这是体制的学习内容:语数英史地生政信息音体美。细细讲来其实哪一科都站不住脚。
先说语文。想要考得好,只需要背下答题套路就行了。比如题目是:请赏析“悄悄地,悄悄地,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脚步”一词。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题目下写出这样一段话:“脚步的原意是迈出的步伐,文中指春天的到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大家可能会感到吃惊,但这就是现实!
数理化虽然没有在那瞎扯,但是对于长大后不会走这种专业道路的我来说,实在没兴趣,也不明白为啥要学这些无聊的东西。却不得不在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刷题,就为了考试过关挣分数。我们孩子难道就是一台用来考试的机器吗?
英语课。我虽然是典型的哑巴英语,但成绩总能接近满分。原因很简单,因为知道该怎样答题能够得高分。却不知如何使用英语来帮助自己沟通交流。其实英语课并没有教我们如何使用英语,只是教我们去骗取分数,成为一个虚伪的人!
历史与政治,锻炼的是背诵能力,丧失的却是思考能力,变成一个个盲目的傻瓜。地理生物与信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随便上网一搜就可以得到答案。大好青春,却要被体制教育挥霍了!音体美完全就是走形式,一个学期也上不了几节。最重要的体育锻炼,都成了自由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吸“新鲜”雾霾,一边讲黄色笑话。
我实在不愿意,用12年的教育,让我成为一个只会考试的病态机器,也不想成为体制教育的第N个牺牲品。
本次冬令营,我终于找到了能让我成为一个健康人的教育。比如,这里最重视的是体育课。强调“体强为健,心乐为康”。冬令营我们进行了很多强身健体又很有趣的体育项目。由于我患有鼻窦炎与咽炎,以前一感冒就要折腾一个多月。但这次通过系统的锻炼,我竟然在既感冒又发烧的情况下只过了一天半就完全恢复了正常,这次的经历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比体制的雾霾课不知道要好多少。
这里的【语文课】,就是让你能讲会写,提高交流和辩论写作的水平。这里的【英语课】,是让你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英语,为我所用。这次冬令营期间,我常常看到校园里两个学堂的小女孩在一起玩,相互之间完全不说中文,完全用英语来谈话和交流,让我很羡慕她们。我觉得她们一定是从小长期学习英语才有这个水平的。冬令营快结束时我才知道:其中7岁半的一个小女孩,的确已经学习了四年的英语,能够与外国人很熟练的交流对话。但另外一个9岁多的小孩,才跟她一起学了40多天。她是在我冬令营开学的前一天,才来到这里与小女孩一起学英语的,由于她原来并不能开口说英语,怕下学期转学到小女孩的班跟不上,才来假期强化英语学习的。而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还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哑巴。
与英语一样,这里所有的课程,都是让你“用”的,而不是“考”的---当然,她们要是去参加体制内的考试,肯定都是“学霸”了。听说有一些离开学堂,重新去体制内上学的学生,真的成为了全校级的“超级学霸”,让其他同学望尘莫及。可是,我很奇怪她们为何要离开这里回去当学霸,我猜是她们的妈妈让她们回去的。要是我,才不会离开呢。我这次的带班老师杨老师,虽然不到17岁,要在体制学校就是“学神”了,因为连大学生和研究生都不是她的对手。但是她宁肯把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丢掉,也不会去中国的大学读书的。她说:假如不能上学堂,她宁肯在家自学,也不肯去体制学校浪费时间,去残害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我真羡慕她有一个理解和支持她的好妈妈。
这里有体制学校没有的“思维课”。我们的课本,从来不会教我们思考,只会代替我们思考,很多还令人感到非常无语。而这个冬令营,不论是听课、写日记、策论,还是准备演讲稿,都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思维的盲区,并将我的思维拉高了一个层次。
这里还有“心态课”。我不知到底是什么课的作用,但我知道我在心态方面的改变有很多。比如至上意识、心胸格局等等。让我更明确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从平庸走向卓越。以前我会和父母为因为意见不合而大吵一架,冬令营里通过调整,我已经慢慢找到了大气的应对方式,性格也得到了完善。
这里还有体制没有的“做事课”。体制只会传授给我们知识,但没有教会我们做事。在冬令营,我们会有大量体验做事的机会,比如我们班至上组与明二班的杀鸡,班级自治方案的建立,元宵节自己包汤圆,等等。对于2.0老师来说,这次的带班也是她们的“做事课”。等她们18岁的时候,才可以轻松自如的面对今日学堂足以难倒全中国亿万人的“三项大考”作为成年的标志。而对于身在体制学校的我来说,想要完成这个考核目标完全就是幻想,似乎需要等待上帝的帮助才行。
我未来的理想是成为老师,但我实在不想成为我亲眼见到的那些体制学校的老师。我想教可以真正帮助到学生的东西,而不是用来囚禁学生的道具。但偌大的中国教育,我硬是找不到能做到的学校。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准备去追求,却要被父母无情扼杀。
四、我的未来,何去何从?
就以目前来看,师资、同伴、教学内容,这三项比较,体制学校全输得一败涂地,不是谁的水平高低的问题,完全就是“南辕北辙”,思路和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教育。我凭什么相信:沿着体制教育这条道路走下去,就能看到彩虹?现在的我,早不再是那个能被童话故事随意欺骗的小女孩了。可惜,我的父母还是。
他们更愿意不动脑筋地跟随人多的路前进,即使前面是羊群的屠宰场。他们更愿意相信骗子们勾画出的美好前景,却不肯仔细研究身边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体制教育出来的产物,无非有两种人,一种是坏学生,一种是好学生。坏学生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可好学生就结果好吗?我是体制教育的成功者,目前来看属于好学生那一类,可以完成体制教育的好学生任务--考上大学。可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变成了无业游民。就算是运气好,有幸成为了打工仔,也是别人的利益机器上可有可无的一个小小的零件。就算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的首富,像王健林、王思聪那样财富万贯,但接受采访时,却只能一样无奈地说出“我们没有办法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国家选择什么是主流,而你只能去遵守它”这样充满无奈的话语,证明他们依然不能“做自己”。这不是证明了他们也只是一个利益机器的零件吗?与我不同的只不过他们是一个“大大的零件”。一旦过期后,也照样要被系统更换掉。我实在不愿意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去过别人规划指定好了道路,去成为利益集团赚钱的“小小小零件”。
也许父母会说,过这样的一生,不是也挺好的吗?你爹妈就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如果我有机会拥有更好的生活,难道不应该去争取吗?作为父母,我想应该会骄傲自己的孩子超越了自己,而不是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跟随自己,成为平庸者吧?我想去实现我自己的梦想,去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人生。也许我未来会有很精彩的,很成功的人生。也许我的未来也一样平淡和平庸。但无论如何,我是在为我的理想而活,而不是为别人的目标,而做无趣而随时被抛弃的小零件。
像给我们上课的杨卓蓝老师、王聪颖老师、刘静慧老师,同样是只有十几岁的小女生,但她们活得多精彩:她们十二三岁,就面对千人进行演讲,内容引起波及全国的广泛轰动。十五六岁,她们就与全国名校大学生辩论,且场场获胜。现在到了十七八岁,她们就击败了28岁的研究生教师,开始独立带班,并获得家长一致好评。她们现在虽然只是‘客串上课”,还没有正式毕业上班,但她们带班的月工资就已经超过万元。更不用提山长一定会对那些对金融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养。这说明就是想要多赚钱,似乎也不能继续傻傻的上体制学校,傻傻的等别人给你一份工作。
不仅仅是她们很轻松就获得事业的成功,新教育一直在教学生如何成人,这些学生一定比体制学校的学生更会生活,更懂得如何获得幸福与快乐。2.0老师相比较体制教育出来的那些麻木迟钝的机器人,差距一目了然!
当我向班上其他同学问起她们的体制经历时,我可以感受到大家的愤怒与无奈,我经历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全中国不止我一人在其中奋力挣扎。学校把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企业也不在意的没用内容,一遍遍强行地灌输给孩子们。很多时候,我真的会产生怀疑,父母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爱我?难道我不是他们生的吗?或者他们有不得已的苦衷,硬要把我教育成无法自我负责的奴隶才开心?
父母经常对我说:新教育太不稳定了,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还是在体制拿个文凭,找个工作,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比较保险。可是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在当今社会,究竟哪条路风险更大?还是凭借心中的一丝幻想继续固执等待?
每当他们感到无力反驳我的时候,会说出最后一句弱弱的抵抗:“体制的有些东西是有用的,知识也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体制十二年的学习过程,新教育的学生在十八岁时,只需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全部学完。难道这样的冲击和比较,还不够大吗?难道我们的生命是可以被肆意挥霍的吗?
如果这一生,就是像父母所说的那样,活下去就够了,活不好也无所谓。那我真的无法理解,生命究竟有何意义?我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块可有可无的垃圾与零件。如果我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权利,要被父母无情剥夺,那么我此生究竟是为谁而活?
爸爸妈妈,你们总是会说,我已经长大了,需要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负责理性的选择。但为什么在我清醒地说出“我想离开体制学校”的时候,就马上无比恐慌与强硬的告诉我,让我不要异想天开。&&&
如果你真的不想我自我负责,你们干嘛要骗我?你们还不如干脆告诉我:你们家长就是我的主人,代替我做出一切决定。我不需要思考,也不允许选择,只管听命令执行就行。也好让我死心算了。
难道我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愿意认真研究判断,做出理性的抉择,愿意去尝试和接受失败,也会去拥抱成功。难道这样一个成熟的女儿,不是你们想看到的吗?
钟道然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我不原谅中国教育》。他在结尾写到:
我的确无比痛恨它,但不是因为什么“它让中国培养不出一流人才”,我没有这样冠冕堂皇的高尚觉悟。我痛恨,只是因为它浪费了我十几年时间,而且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十几年。它把我的青春夺走了,这就跟杀了我一样。
为此,我不能原谅中国教育。永远不能!。
爸爸妈妈,你们干嘛不去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在体制教育下孩子们的痛苦与呼喊,而不要对下一代这样冷漠和不负责任。如果今天的我,已经发现了体制的诸多问题,却还要留在其中受其毒害,没有丝毫反抗。那么十几年过后,我是否会再写出一本《我也不原谅》?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相信,最最让我无法原谅的,并不是体制教育的种种恶劣,也不是父母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无知。我会理解和原谅父母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后,已经不敢承担起家长的责任,不敢选择新的道路。我也能理解周围亲友们的懦弱,但我绝对不能原谅我自己的懦弱。我无法原谅自己有机会清醒的看到事实和真相之后,却依然选择了与无知的人一起装糊涂。我不能明知前面就是陷阱,却选择顺从装乖。我希望十几年之后,我能够拥有一个成功而自信的人生,我能够大度的写出另一本书,名叫《我原谅中国教育》。我要学会自我拯救!
我希望我的父母,和所有中国学生的父母,能够真正去聆听你们儿女的心声,支持他们去进行真正的学习,得到真正的教育。而不要与体制内根本不关心你们孩子未来的教师和教育官僚们一起来残害自己的儿女,葬送他们的美好前程。请不要把自己的儿女变成无趣的机器,而是去支持他们拥有光辉和灿烂的人生。请你们给自己的儿女一份清醒的爱,而不是糊涂的爱。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一个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泣血反思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趴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
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哪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
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谁也不关心学生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
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中国教育怎么了?
中国教育生病了。早期教育混乱、小学教育死板、中学教育沉重、大学教育迷茫是当前中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病症。教育观念狭隘、教育认识表浅、教育行为功利、教育管理泛滥是中国教育的病根。
谢云挺(以下简称谢):前些日子,我偶然经过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现场,
看到那人山人海挤成一片的壮观场面,感受到当前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来争抢一个岗位的激烈情形,再联想到这一阶段来不断见诸报刊网络的大学生卖肉、做洗脚工、当保姆等等相关报道,还有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个别大学生流浪乞讨等现象,我不由得义愤填膺,悲从心生!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尽管职业无贵贱、岗位无高低,大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也是人生应有的体验,但从教育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来说,国家和家庭投入这么多的教育成本来培养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落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解决的悲惨境地?这些现象尽管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算不了什么大事,却折射出一些非常严重的深层问题,它可能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发展。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当前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
来讨论,可能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了。
王晓燕(以下简称王):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面各个教育阶段所累积下来的问题,都要在大学这个终端受到“还债”的考验。我们是该静下心来,到教育系统的源头和沿途中去探寻一下中国教育之痒的根本症结和改进策略了。
  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不仅仅取决于他学了多少知识、拿到怎样的文凭,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是否拥有优良的做人做事行为习惯与能力潜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普遍得不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学的知识不够多或学历不够高,而往往是缺乏起码的做人功底和做事能力,而这种做人做事的习惯与潜质却不可能在某个阶段一蹴而就地养成,而是从出生开始贯穿整个成长历程中的日积月累的教育影响造成的,到了大学阶段再来关注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晚了。但这些问题又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整个国民的素质发展,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关注。
谢: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中国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到底是哪些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是不是值得好好地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各个阶段做一些深层的梳理和剖析工作?你认为中国教育实践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
王:我个人觉得,如果把中国教育实践视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系统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态”现象,更何况中国教育正处于“十年浩劫”之后的知识复苏、计划经济之后的市场竞争、“一穷二白”之后的致富热潮、自我封闭之后的开放吸收这样一个历史巨变的发展背景中,教育自身这样一个没有政治决策实力、没有经济造血功能、没有社会调控力量的“中间领域”很容易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浪潮中被折腾得昏天黑地,找不着北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了。再加上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潜在意识,中国父母一直受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影响,中国教育便背负了更多无以摆脱的社会压力,自然就更容易“累”出病来了。
谢:那么你认为,中国教育到底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症状呢?
王:如果要说中国教育的“病症”,好像是有些陷入了通体不适、运行不良的境地。任何行业都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是一部整合有序、流畅运转的机器,哪一个器官或部位出了问题,便会影响到全身心的健康运行。教育也是这样,本来,从教育本身的系统来说,早期教育该做什么,小学、中学教育该做什么,高等教育又该做什么,或者是学校教育如何展开,家庭教育如何承担,社会教育又该如何导引,都应该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运行有序的,可现在呢?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只顾扫自己的门前雪,而不管邻里的瓦上霜,各个领域的教育都只图眼前的名与利,而不顾长远的得与失,而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却又恰恰是持续成长、整体发展的人,所以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改革便很容易陷入越改越混乱、越治越迷糊的病态误区了。当前中国的教育病症,我个人认为可以总结为“早期教育太混乱、小学教育太死板、中学教育太沉重、大学教育太迷茫”的症状。
谢:请你具体地解释一下。
王:具体说来,早期教育本来应该是生命初始阶段的奠基性工程,人一生中各种习惯、各种意识、各种认知都是在这一时期打下最初的模型和烙印的,它应该是要求最高、标准最细、呵护最精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是最为规范、最不能马虎的,但我们目前的状况却好像早期教育是一锅百家粥,任何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认识与喜好往里面扔自己想扔的东西,从前些年媒体报道的“万元月嫂”“神童方案”到这些年商界出现的“宝宝MBA课程”“幼儿奥数”“天价幼儿园”等,层出不穷,给早期教育的娇嫩天地带来一片鱼龙混杂的喧哗之声,让广大年轻的家长根本找不着北。
而小学教育呢,这个阶段的孩子本来是大大拓展知识面,加强感性吸收、促进同伴交友社会化的最佳时机,却被读写算的单一灌输训练压制得失去阳光和灵气。几年前我曾经参评过本地一所著名小学的学生艺术节比赛,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尽管舞步队列参差不齐,但孩子的眼里还是有着可爱的光芒的,而越到高年级,那些孩子眼中的光芒就越来越死沉、表情越来越呆板,到了五六年级,尽管孩子们奏着整齐的音乐唱着响亮的歌声,可看他们的神态,就像一帮任人摆布无以抵抗的木偶,这样的情形,我现在想来都还感到心酸。而中学阶段,则是自我意识膨胀、青春动力飞扬、理性思维活跃的勃发时机,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引导去思考领悟关于自身成长及其与社会融合的观念策略问题,去顺利解决自我成长突变历程中的种种冲突与困惑,但接踵而来的中考高考应试重负却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更何况小学阶段忽视整体潜能发展的单一死板教育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内力去一边对付繁重如山的应试功课、一边处理迷乱纷杂的青春困惑,内忧外患的沉重挤压,让许多孩子不知如何挣脱释放,于是,逃学出走、沉迷网络、少年犯罪便成了这个阶段屡治不禁的社会问题。
高等学校的学子们,已经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来担负自我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责任了,怎样筹划自己的职业理想、怎样承担将要走入婚姻家庭的角色职责、怎样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怎样利用自己的兴趣才智来为社会担一份责尽一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被称为“大学”的高等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价值内涵。可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寒窗煎熬、闭门苦读的学子们终于可以卸下读书重负,可以不受管制地在大学校园里好好松懈释放了,他们抄着笔记挣着学分,却不知道为何要学;他们谈着恋爱论着情感,却不知道婚姻的内涵与家庭的责任;他们畅想着、接触着校园外面的花花世界,却不知道自己面临的这个社会到底与自己有多大的内在关联……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千辛万苦地进来,轻轻松松地度过,再稀里糊涂地出去,而等到真正走上社会后,就业的困难、生存的不易、职场的无助、前途的迷茫……这种种困境才如当头一棒,击碎了心中沉醉多年的“教育梦”:原来,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生活中、工作中要用的东西却又不知从哪儿学、又从何学起――这便是当前教育的悲哀,更是当代学子及其家庭的不幸!
谢:那你认为造成这些教育病症的根源是什么?
王:尽管各个阶段的教育诟病都有着它自身的客观“病因”,但究其根源,还是存在着整体把握不力、系统相互影响的因素。依我个人看来,教育观念的狭隘化、教育认识的表浅化、教育行为的功利化和教育管理的泛滥化还是造成当前教育现状推诿不去的主要症结所在。在信息汇集的网络世界,你只要搜索进入任何一家与教育有关的网站,基本上都会跳出各种各样的招生、升学、考证、培训等类似信息,或者就是某某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及某某教育机构的活动报道,很少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真正去讨论某一领域教育真谛、展现某一方面教育内涵的专题图文资料,各个教育机构除了校舍大小、获奖多少、分数高低的表浅区分外,几乎都看不出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到底有什么特色,就如同一位学者所言“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大学至此,何况其他!许多早期教育机构则更是打着“艺术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的特色旗号,每天教给孩子的却还是大同小异的拼凑课程。似乎教育的功能就是升学考试,教育的内容就是技巧培训,教育的展现就是活动作秀,教育的成效就是获奖拿证!那“教育”原本具有的“教化”“育人”之深刻含义到哪去了呢?这种把教育概念狭隘化、把教育内涵表浅化的观念导向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视点和教育行为的功利性。为教者,似乎人人都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逃脱获奖名次、分数高低、论文职称的功利圈而真心实意地为某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费尽苦心,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为某一具有深刻和长远价值的教育研究而辛苦地抗争、清贫地执守呢?!而也正是因为通过强化训练便可获奖拿证,秀些活动形式便可评选过关,所以教育便成了一个人人都可登台、家家都可唱戏的“名利场”了,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助考书籍堆积如山,商家、出版、个人都想在这个名利场中分得一勺羹、赢得一杯利,占着主体客户资源的教育机构当然就更不甘寂寞了。也因此,偏离教育规律而盲目把教育商品化的“教育产业”之误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也就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谁都在管、谁又都管不了的泛滥失控现状。
当然,我们指出当前教育的这种种病因,倒并不是看不见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政策的改进变革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更不愿忽视或磨灭许许多多教育理想的践行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教育实践的改革创新所付出的艰苦心血。但如果不从上位去拓宽教育管理的执政观念,不从深层去剖析教育实践的运行机理,不从长远去构架教化育人的培养目标,那么教育政策的空泛导向与教育实践的功利作秀将永远是上下两层皮,中间夹着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教育困扰,便无法尽快根除教育的病症,使整个教育系统成为协调一体、配合有序的健康机器,和谐畅通、良性循环地运转起来。
我对中国教育的基本看法
我以为,中国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在于方向不明,或者说是方向错误。所有技术层面的困境,诸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升学竞争过于激烈、教师素质整体低下……根子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其方向就是错的。
错在哪里?错在我们一直没有把教育目标搞清楚。
很多人会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怎么会不清楚呢?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早年的说法。类似的提法还有很多,比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等等。现在是培养???
这样的说法真的清楚?不见得!
先从理论上简要分析一下。改革之初,邓小平有过一段话,大意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是不清楚的。”如果看懂了这句话,并且认可邓小平的这个判断,那么,我们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清楚的吗?不能!连“什么是社会主义”都不清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目标又怎么可能能清楚?!
换个角度说,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争议颇大。培养“有道德”的人,是不是难免会陷于空洞?
再从实践来看,“片追”长久不衰,“减负”口号从毛泽东时代喊到了今天,“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我们的教育真的是按照白纸黑字写的那样,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吗?到今天我们还在“学雷锋”,扪心自问,有几个组织者内心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雷锋?自己做不到,不愿意做到的事,却装模作样、慷慨激昂、严肃认真地号召别人做、组织别人做,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
那么,中国教育究竟在做什么?它以什么为其目标?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简言之,中国教育就是要培养顺民。此处的中国教育,可以由1949年往前推,一直上溯到百年前、千年前;也可以由1949年往后看,一直看到今天,看到当下。此处的中国教育,也可以由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政策宣传。
中国的教育,不管口号怎么喊,标语怎么写,事实上就是培养顺民。这是中国传统,至今未得到根本变革。不用长篇大论,我也不擅长这个,就举生活中简单的例子。中国家长,有几个愿意自己的孩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还不都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中国教师,有几个愿意自己的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总有与众不同的思考?还不是希望学生尽快记住标准答案以求考个好分数?“亲其师,信其道”,这话至今还作为教育原则被中国教师接受,却不知西方有这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相比较,高下自分。
有人说,现在不是已经提倡“以人为本”了吗?不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了吗?不是鼓励“创新”了吗?没错,是这么提了。问题是:他真的信?如果是,那只能说明他太天真了。这人大概不知道,或者已经忘了这些事实了: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回答黄炎培老先生关于“兴衰周期”问题时说,我们找到办法了,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再来看现实,现在人民监督政府这事做得如何?
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当年手拿宪法,却无力保护自己,这个“叛徒”、“工贼”含冤去世时都只能写个化名草草火化,都应该猜得到那宪法上会写些什么吧?
平等、共和,这是我们一贯的原则,可是农民工能够像现在这样进城打工并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而“同工同酬”至今无法实现。包括本人,虽然楼下的牌子上写着“中央国家机关”字样,但依然只是一个编外人员,五年来只加过一回工资,勉强抵消房租的涨价。
所以,不要被口号喊昏了头,不要听着报告美美地睡过去了。睁开眼看看,用脑子想想:领导关心你,是为了你的幸福,还是希望你更好地更多地工作?你觉得领导好,是因为你们有思想的共鸣,是同类人,还是他比前任多给你发了一点补贴?一定要记住,宠物再受宠,也只是宠物,尽管有时它也被喊做“宝宝”什么的。
前几年吴非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不跪着教书》,据说卖得挺好。希望那些读了此书的人,都能反省一下自己是跪着还是站着。我个人的感受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跪着教书。有的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跪着的,觉得现在这样子挺好的。“他居然说大清是咱们的大清,真是个疯子”,这些人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红眼睛阿义。再往下说,清朝晚期民国早年,很多做奴才的因为找不着主人而惶惶不可终日。跪,有时候代表着受保护,出卖独立人格大概类似于向黑社会交“保护费”。这个“保护费”往往并不白交,有事人家“真上”。所以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跪着,但思前想后,安全起见,还是没敢站起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弗洛姆写过一本《逃避自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跪着,只是跪久了,站起来很不容易。
总之,现在我们普遍是跪着的。这是上面的要求。这是基本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要把每一个人培养成“独立自主有思想能行动”的个体,而是要把人培养成“懂事明理顺从忍耐”的群体。明白了这一点,其实也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什么造成了各种教育困境。
比如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本不是为了每一个适龄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只要能够保证政权存续所需要的人才,政府是不可能为教育多增加一分钱的。
比如升学竞争过于激烈。政权存续是不需要大家都成为人才的,所以,这种激烈的激烈对政府并没有什么坏处。没有什么坏处,政府自然也不会费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传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