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拼音两字拼音怎么读

汉语拼音发音的来源是什么?
汉语拼音发音的来源是什么?
08-09-25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汉语拼音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 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详细内容可以参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详】字怎么读?【详】的拼音
【详】字怎么读?【详】的拼音
【详】的汉语拼音是【xiáng,yáng】
详字的郑码SUC
详字的拆解
详字异体字
详字的Unicode\u8be6
详字的四角码38751
1. 2. 细密,完备,与“略”相对:~细。~略。~情。~谈。周~。~实(详细而确实。亦作“翔实”)。语焉不~(说得不详细)。清楚地知道:内容不~。说明,细说:内~。审慎:~平(审理案件审慎公平)。~刑(断案用刑谨慎)。旧时的一种公文,下级官员对上级的报告:上~。~文。古同【】字:
假装:~装。~作。~狂。~称。~攻。~言(说假话)。~死。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吉利。篆文(言,说明)(羊,&祥&),造字本义:祭师或巫师祭祀时向神巨细如实地祝告。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 &羊&*& 在汉字中通常有&祥&的意思:祭师或巫师祭祀时向神巨细如实地祝告为&详&;水面浩瀚而安祥为&洋&*& ;大鸟展翅在蓝天安祥滑行为&翔&*& 。
「详」字在《康熙字典》的解释
【酉集上】【言字部】详【唐韻】似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徐羊切,?音翔。【說文】審議也。【玉篇】審也,論也,諟也。【增韻】語備也。【書·蔡仲之命】詳乃視聽。【傳】審也。【詩·衞風】中冓之言,不可詳也。【傳】詳言之也。【穀梁傳·襄二十九年】詳其事,賢伯姬也。【史記·封禪書】其詳不可得而記聞。【前漢·儒林傳】詳延天下方聞之士。【註】詳,悉也。又善也。【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疏】詳者,善也。進退不定,非爲善也。【釋文】王肅作祥。【左傳·成十六年】詳以事神。【註】詳,祥也。又善用心曰詳。【公羊傳·宣十二年】不赦不詳。又官名。【宋史·職官志】檢詳官,熙寧四年置。又【金史·百官志】鎭撫邊民之官曰詳穩,踵遼官名也。又通作翔。【前漢·西域傳】道里遠近翔實矣。【師古註】翔,與詳同。假借用耳。又【廣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詐也。通作佯。【史記·殷本紀】箕子詳狂爲奴。【說文】本作?。【字彙】譌作詳,列六畫。非。
「详」字在《汉语大字典》的解释
1. 〈动〉 (形声。从言,羊声。本义:审察,审理) 同本义 [try(a case)]详,审议也。——《说文》度作详刑,以诘四方。——《书·吕刑》。郑注:“审察之也。”凤姐详情度理,说:“他们必不敢多说一句话。”——《红楼梦》愿明上详之。——《三国演义》 又如:详允(审判得当、公平);详当(详审而允当);详阅(审查批阅) 详细说明 [explain in detail] 又如:详梦(解梦;析梦);内详;另详 清楚地知道 [know clearly]非君所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亦不详其姓字。——陶潜《五柳先生传》 又如:详典(了解典据) 旧时下级将案情向上级报告请示 [report]漏报填格,详府审转。——《红楼梦》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红楼梦》 又如:详革(请示罢免;撤职);详参揭报(上报揭发进行弹劾);详报(上报,申报) 祷祝 [pray]轻则到园化纸许愿,重则详星拜斗。——《红楼梦》 揣摩;推断 [infer]详起那签文来,我们要抱外孙也不会太迟。——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又如:详玩(揣摩;玩味)〈形〉 详细;详尽 [minute]博学而详说之。——《孟子》。注:“悉也。”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言之不详。——宋· 苏轼《石钟山记》条理甚详。——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一一详述。——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周详(周到而详细);详征博引(详细而广博地引证);详究(详细追究) 公平 [fair]刑戮将甚不详。——《汉书·食货志下》 又如:详正(平正) 吉祥。通“祥” [lucky]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易·大壮》详以事神,义以建利。——《左传·成公十六年》告从不赦不详。——《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庄重 [sedate]性沈详而不烦。——宋玉《神女赋》 安详 [composed]神仪妩媚,举止详妍。——陶潜《闲情赋》 又如:详雅(安详文雅);详妍(安详美好)〈名〉 详情;细节 [particulars]访其根因来历,往往能道本末之详。——元· 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 旧时下级将案情向上级请示报告的公文 [official document]混详塞责取咎云云。——《歧路灯》只好藏在家中听候转详。——《红楼梦》 又如:详文
「详」字在《新华字典》的解释
〔《广韵》似羊切,平阳,邪。〕
&1.&&审慎。
&&●《书·蔡仲之命》:「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
&&●孔传:「详审汝视听,非礼义勿视听。」
&&●蔡沈集传:「详,审也。」
&&●《文选o宋玉〈神女赋〉》:「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沈详而不烦。」
吕延济注:「言澹然闲雅,沉默详审不烦乱也。」
&2.&&审察;审理。
&&●《资治通鉴o魏元帝景元元年》:「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
胡三省注:「重,再也。详,审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详其义例,六艺,经也;诸子兵书术数方伎四略,皆子也。」参见「详断」、「详决」。
&3.&&揣摩;推断。&&●《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楼上杨素梅听见吟诗,详那诗中之意,分明晓得是打动他的了。」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小生]但凡占卜之事,拘不得许多,须要断章取义,只取他后面两句罢了……[生笑介]详得有理。」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三:「她说今年新年她去大士庙里求过一签,详起那签文来,我们要抱外孙也不会太迟。」
&4.&&繁多;周详。
&&●《庄子o天道》:「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成玄英疏:「详,繁多也。主道逸而简要,臣道劳而繁冗。」
&&●《荀子o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杨倞注:「详,周备也。」
&&●唐韩愈《原毁》:「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清陈澧《与王峻之书》:「若夫著述之体,切宜留意:宜洁净,宜平实,简而明,简而不漏,详而不支不烦。」
&5.&&细说;细述。
&&●《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朱熹集传:「详,详言之也。」
&&●《后汉书o西域传》:「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
&&●鲁迅《书信集·致母亲》:「余已详前函,兹不赘。」
&6.&&了解;知悉。
&&●《玉台新咏o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隋书o礼仪志七》:「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近代以木,未详所起。」
&7.&&详情;细节。
&&●《孟子o万章下》:「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元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访其根因来历,往往能道本末之详。」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野草书屋系二三青年所办,我不知其详。」
&8.&&祷祝。参见「详星拜斗」。
&9.&&平正;公平。
&&●《汉书o食货志下》:「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
颜师古注:「详,平也。」
&10.&&旧时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请示报告曰「详」。
&&●《红楼梦》第九一回:「岂知府里详上去,道里反驳下来了。」
&&●《文明小史》第三回:「打死洋人之事不准上详。」
&11.&&指此类上报的文书。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摺:「这的是打家劫盗勘完的赃,这个是犯界茶盐取定的详,这公事正该咱一地方。」
&12.&&通「祥」。吉祥。
&&●《易·大壮》:「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
高亨注:「按详借为祥……言牡羊不能进退,其遭遇不吉祥也。」
&13.&&通「祥」。和顺。
&&●《左传o成公十六年》:「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
杨伯峻注:「祥、详两字本可通假。祥即事鬼神之应有态度,顺也,善也。」
&14.&&通「祥」。善。
&&●《公羊传o宣公十二年》:「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吾以不详道民,灾及吾身,何日之有?」
何休注:「善用心曰详。」
&15.&&通「祥」。完美。
&&●《荀子o成相》:「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详,一本作「祥」。&&●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祥、详古字通。不祥,不善也。」
&16.&&通「翔」。
&&●《管子o宙合》:「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
&&●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详,‘翔’之假字。」
〔《广韵》与章切,平阳,以。〕
通「佯」。
诈,假装。
&&●《战国策o魏策二》:「故为王计,太上伐秦,其次宾秦,其次坚约而详讲,与国无相雠也。」
&&●《史记o秦始皇本纪》:「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
100个生僻汉字随机推荐汉语拼音“O”该怎么读?
  不少家长记得小时候老师教的是“喔”,现在的孩子却把它读成“哦”,其实“喔”有三个读音,孩子们并没读错
  “喔(wo)……”前几天,赵先生给上幼儿园的儿子辅导功课,读到“o”这个汉语拼音时,没想到孩子说,这个字母不读“喔(wo)”,老师教的是“哦”。赵先生以为孩子学错了,专门问了老师,没想到老师说,这个字母确实读“哦”。“这不跟英文里的字母o成了一个音了吗?”赵先生很疑惑,“难道我们小时候学的‘喔(wo)’的发音一直是错的?”
  家长困惑:“o”究竟该怎么读
  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与赵先生有相同疑惑的家长不在少数。
  一名家长在博客中说,最近要教儿子拼音,为了图省事就到网上找视频教程,结果发现汉语拼音中的o的读音不是他熟悉的“喔(wo)”,而是“哦”。找了好多不同的视频都读“哦”。他学拼音的时候学的读音是“喔(wo)”,从来就没听过“哦”的音。
  “不知道是我们学了错误的发音,还是我们的下一代正在学错误的发音?”这位家长很困惑。
  记者随机采访了五六名上班族,他们都说,小时候老师都教大家这个字母读“喔”。“公鸡打鸣喔喔喔么……老师都是这样教的。”而西安几家小学和幼儿园,老师都说这个字读“哦”。
  专家说法:应该读“哦”或“噢”
  “应该读‘哦’这个音。”长安南路小学有过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张春娟表示,小时候自己也把这个字母读成“喔(wo)”,上师范后老师教他们纠正了这个字母的读音,“这个字母的读音如果用汉字表示的话,‘哦’和‘噢’这两个汉字的读音比较接近。”
  张春娟表示,10多年来,学校都是这么教一年级学生的。而现在的成人小时候读的音,都是属于唱读的方法,是a、o、e连起来一起读,读的是“wo”这个音。而“o”属于韵母里的单韵母,单韵母发音时,口型是不能变的,如果读“wo”读的就是一个音节,而不是单韵母,而且口型也会发生细微的运动。
  《汉语拼音方案》标注的“喔”
  其实有三个读音
  记者查询了《汉语拼音方案》,其上对o的发音,标注的汉字是“喔”。在国家教育部网站上,有人询问类似的问题,教育部做出的书面回答是:汉语拼音中的“o”,应读为“喔”。但是“喔”有三个读音,其中有两个是用作叹词。在此,“喔”应读为用作叹词的“ō”即[0](比如:喔!原来如此),而不应读为用作“鸡啼声”的“wō”。
  如果读“哦”这个音,那么拼汉字时咋拼呢?比如波(bo)这个读音,读出来岂不成了(bou)?对此,张春娟表示,拼汉字时,如果按照字母的读音拼汉字,就会非常难,因此o与声母组合时,发音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其实这也是困扰老师教学的一个问题。”
  对汉语拼音有研究的新城区教研室简明浩老师说,家长其实没有必要在字母的发音上做过多的纠缠,孩子学拼音主要是为了识汉字,只要孩子把汉字读对了就行。(卢红曼)
【来源:《华商报》】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的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