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个不属于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地区发展模式理论

您的位置: &
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
优质期刊推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以鄂伦春族文化传承研究为个案
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很多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文化传承的困境。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手段,教育不仅仅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还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利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成为民族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22个,这些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提出了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事业,因此在这个阶段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进程与环境等诸多因素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鄂伦春族为个案,是因为鄂伦春族是从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民族,在仅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中,该民族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在对该民族的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的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考察鄂伦春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现状,寻找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之上,为鄂伦春族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教育策略。
基于以上目标,研究中运用了解释学研究范式及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并辅以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将研究划分为四个部分。
一,对转型前后的鄂伦春社会进行总体介绍。主要包括:对鄂伦春族的源流以及社会转型前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介绍;对转型后鄂伦春族的地区分布及发展进行介绍。
一,对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现状进行全面的考察。田野调查范围比较广,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走访村落、学校、当地的文化研究机构以及文化传承人。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对鄂伦春族文化传承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对于两个地区鄂伦春文化的教育传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中问题所在并阐释其根源,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由于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以后,分属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行政区,因此地区的民族政策以及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接触对两个地区的鄂伦春族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别对两个地区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进行考察,试图通过比较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发展来发现问题并进行解释,这其中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
四,分三个层次对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提出建议。三个层次分别标示着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第一个层次是针对目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第二个层次是对鄂伦春族文化的发展提出教育构想;第三个层次是对应该如何看待鄂伦春族文化的创新提出建议。
通过对鄂伦春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系统性分析,本研究形成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由于受到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影响,目前在鄂伦春族内部已经呈现出了文化传承的地区化差异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两地的学校教育传承载体不同②社会教育的外部动力不同③传承主体参与意识不同。
2.生源流失以及社会教育的内部动力不足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为鄂伦春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
3.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可以吸收民族文化课程的讲授者进入研究机构,同时也应该组织专家与教师间的关于整个课程规划的交流,保证学校文化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与内容的多样性。
4.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事业提供资金保障。需要借助国家、社会各界的多方力量推动鄂伦春族社会教育的发展。
5.加强鄂伦春族两地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不等于文化复古,应当理性地看待民族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创新。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形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标志着学生身份角色的转变,也意味着即将开启另一个新的人生征程。具体而言,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其对社会和个体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包括社会政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延续价值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个体价值。而在入队仪式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导致教育价值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追究其原因,在于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并理解仪式,因此,为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入队仪式的重要教育价值,使学校更加有效地组织入队仪式的开展,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个具体的入队仪式考察来形成对当前入队仪式的认识。具体而言,思路如下:首先在对入队仪式的来源与历史发展中把握入队仪式不同于学校仪式的特点,准确把握入队仪式的概念,接着选取S小学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作为案例进行考察,包括入队仪式前的教育的考察,和举行入队仪式的考察,并进行详实的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借助教育人类学关于仪式的分析模式,对入队仪式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阐释,具体包括对仪式中的“小意外”,仪式的过程和仪式的象征符号进行解读。在动态的考察和静态的分析中,深入挖掘入队仪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然而在其教育价值逐渐明晰的过程中,发现仪式中存在的一些缺失问题影响了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出了相应的思考,为使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从学生个体、仪式本身、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和对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好仪式前的准备;避免形式主义,保障仪式高效的运作;增加仪式评价环节,增强教育性;仪式的开展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6【分类号】:D432.5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1 导论9-20 1.1 选题缘由9-10
1.1.1 对少先队入队仪式教育价值的思考9
1.1.2 对少先队入队仪式教育价值失落的反思9-10 1.2 研究综述10-17
1.2.1 仪式的相关研究10-12
1.2.2 学校仪式的相关研究12-15
1.2.3 少先队入队仪式的研究15-16
1.2.4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16-17 1.3 核心概念界定17-18
1.3.1 仪式17
1.3.2 教育价值17-18 1.4 研究意义18
1.4.1 理论意义18
1.4.2 实践意义18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18-20
1.5.1 研究方法18-19
1.5.2 研究思路19-202 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概述20-23 2.1 少先队入队仪式的历史20-21 2.2 对少先队入队仪式的理解21-233 S小学少先队入队仪式的考察23-31 3.1 入队前的教育23-26
3.1.1 认识光荣的少先队23-24
3.1.2 走进光荣的少先队24
3.1.3 热爱光荣的少先队24-26 3.2 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26-31
3.2.1 仪式前的准备26-27
3.2.2 举行入队仪式27-314 S小学少先队入队仪式的解析31-43 4.1 仪式中“小意外”的解读31-32 4.2 仪式过程的解读32-35
4.2.1 分离阶段33-34
4.2.2 阈限阶段34
4.2.3 聚合阶段34-35 4.3 仪式象征符号的解读35-43
4.3.1 仪式的时空36-38
4.3.2 仪式的器物38-40
4.3.3 仪式的利益相关者40-41
4.3.4 仪式的语言41-42
4.3.5 仪式的音乐42-435 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43-49 5.1 个体价值43-46
5.1.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43-44
5.1.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44-45
5.1.3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45-46 5.2 社会价值46-49
5.2.1 社会政治价值46-47
5.2.2 社会文化价值47-48
5.2.3 社会延续价值48-496 对充分实现少先队入队仪式教育价值的思考49-54 6.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49-50 6.2 做好仪式前的准备工作50-51 6.3 避免形式主义,保证仪式的高效运作51 6.4 增加仪式评价环节,增强教育性51-52 6.5 仪式的开展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52-54参考文献54-58附录58-61致谢61-62在校期间科研成果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秀利;;[J];学理论;2009年06期
袁建伟;[J];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韦光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杨小英;;[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肖海;艾小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13期
孙晓蕾;;[J];学理论;2010年09期
吉木哈学;吴桃;;[J];人民论坛;2011年32期
吕晓娟;王嘉毅;;[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增俊;;[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岳天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滕志妍;;[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常永才;王欣冉;;[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黎军;赵翔宇;;[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何晓雷;;[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余影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祁进玉;;[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杨中枢;;[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黄菁;;[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吴艳;[N];中国民族报;2014年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国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白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甜;[D];西南大学;2010年
白芳丽;[D];西南大学;2010年
杨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罗梅;[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黄宫亮;[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廉丽娜;[D];西南大学;2011年
鹿晓莹;[D];西南大学;2011年
陈凤娥;[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单晓溪;[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冯跃;[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情境之网:一个农村中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本文选取辽宁某所曾开展农村教育实验的中学为田野点,采用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视角和人类学的过程研究方法,以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情境,包括学校整体变革、学校与地方乡村的互动、学校内部日常运行与调适的微观情境。同时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线索是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情境的改变,学校在内外力量的拉扯下的转型,其内部结构、教师队伍、学生来源、管理方法都发生连续性的变革;另外一条线索是将学校看做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描述农村文化元素在新的办学目标下消失,同时地方情境化的农村教育特色被具有城市导向的教学模式...展开
本文选取辽宁某所曾开展农村教育实验的中学为田野点,采用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视角和人类学的过程研究方法,以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情境,包括学校整体变革、学校与地方乡村的互动、学校内部日常运行与调适的微观情境。同时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线索是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情境的改变,学校在内外力量的拉扯下的转型,其内部结构、教师队伍、学生来源、管理方法都发生连续性的变革;另外一条线索是将学校看做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描述农村文化元素在新的办学目标下消失,同时地方情境化的农村教育特色被具有城市导向的教学模式取代的过程。  首先,从对学校生命史的分析,探讨国家教育变迁与学校个案的具体实践的关系发现,国家和政府虽然逐步放权至基层学校,但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仍然左右着我国基层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从本个案学校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考察仍然能够发现,学校建成后于农村社区而言是逐渐退缩的,与农村社会的互动也在逐步减弱,乡土文化元素在学校场景中也是逐渐消失的。第三,市场化因素和行政力量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学生数量直接相关,然而学生数量因计划生育与人口流动而降低,于是地方教育资源结构和供需关系成为影响学校生存的重要因素。第四,农村学校作为相对稳定的文化系统,在外来冲击下这种稳定性被打破,关乎学校组织的各个方面都被重新调整,包括组织制度、人事结构、价值导向、课程和教学安排等等。在关系与秩序的重建过程中,许多非正规的文化力量也发挥着协调作用。  本文调研的这所农村中学曾经努力兼顾升学与农技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曾实现国家、地方民众、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利益的平衡。但是,社会经济变迁、农村城镇化、乡村民众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地方教育结构调整和国家九年一贯制的实施等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原来的农村实验性教育理想逐渐不能适应更为市场化的教育情境,作为农村生存技能的地方性知识也不能融入当下教育体系的制度化中,在更为城市化导向的知识面前失去了竞争力。外在压力与内在的变革推动力导致其抛弃了原来培养初中生适应农村的实用技术的原则,转变为强调升学率的高中教育。这一个案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村教育正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缩小与城市的距离,不断卷入到升学的大潮中,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正在教育领域发展蔓延,我国农村教育的职能和方向也正在悄然转向。于是外在的情境渗透到了学校内部,干扰到了学校正常的招生、教学以及升学率水平。同时,教师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时间控制,符号承载的显性知识与隐性力量也为学生编织出一个约束之网。学校管理者作为权威和权力的持有者仍然是强势力量,是联系学校内外情境的中介,他们既是制度和秩序的维护者,然而也是变革发动者和关系协调者。  最终本文提出以下结论和讨论: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在多重约束之中,可以归纳为四层情境的网状约束作用、两种推拉力量、一种思想根源。四种情境作用指的是,国家力量对基层学校办学的影响贯穿学校生命史,地方教育系统和行政力量的干预也在逐步向基层学校渗透,市场化力量侵入到关涉学校生存的重要领域,学校内外隐性文化的存在可能成为促进或阻碍教育变革的双刃剑。以上四种情境力量虽然涉及国家、地方社会、市场、地方教育体系等多个因素,但是总体是两类,即外在生存压力与内在利益诉求相互交织。此外,通过本个案的观察,我国教育领域内的实用思维模式仍然是主流价值导向。无论是前者的劳动教育,还是后来的升学教育,对于结果的强调没有改变,但是这种实用性的界定和具体实践却在发生改变,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径的争论正是在具体如何实现兼顾农村地区与生活在那里的个体的最好结果的讨论。收起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析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模式分析相关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