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老师话怎么办三岁,特别不听家长的话,告诉他要听家长的话,他就说要听自己的话…现在一不顺心哭闹就会重复说要听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话
&&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请问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请问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自从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回来就跟我说我们老师说要这样,我们老师要那样,反正什么都是老师说,有时候我的话都没有老师的管用,想请问这样到底好不好?
这是正常的啊,毕竟孩子还小啊,当然是听老师的话啊,等宝贝上初中就好了啊,现在是没有办法的啊。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首先你要庆幸自己的孩子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大多数老师在孩子心目中都是占有“权威”的地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目标是明确的,他们对孩子一视同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处处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同时,老师很注意自己的修养,既有丰富的情感又有深刻的智慧,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情绪对待每一个孩了。所以,孩子会打心眼儿里喜爱上自己的老师。还有另外一面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树立起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实并不难,孩了往往是绝对相信父母的,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在孩子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一天天长人,对是非好坏美丑逐渐有了初步的正确的评判能力,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有损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如果做不到父母可以利用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及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将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给老师反映,请老师帮助教育。
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两三岁宝宝不听话怎么办【宝宝成长历程吧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013贴子:
两三岁宝宝不听话怎么办收藏
两三岁宝宝不听话怎么办不少成人知道,孩子在青春期时会出现明显的逆反心理,以前那个听话的乖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处处与家长“作对”的孩子。其实三岁左右的宝宝也有逆反心理,尽管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半年至一年时期里,细心的父母应该能有所发现。据心理专家表示,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 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 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专家认为,婴幼儿“叛逆”并非坏事,而是婴幼儿自主独立的“萌出”和智力发展的表现。叛逆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志,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此时的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说明你的宝宝正在顺利成长呢。叛逆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及时释放不良情绪,这样可以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叛逆心理还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创新等。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叛逆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叛逆心理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那么教养叛逆期的宝宝家长要注意什么呢?1、不使用高压政策宝宝反抗的时候,家长往往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实施高压政策,让他屈服。结果很有可能以宝宝的委屈哭闹和你的难受心情收场。高压政策会让宝宝失去良好的判断力,形成一种“奴性”人格,因为他屈从于自己所处的劣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随之产生垃圾情绪,离开理性的排解,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2、不要一味溺爱顺从现在的父母,往往认为传统的养育方式过于老套,很多家长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了很多的理论储备--- 这些理论都强调首先要尊重宝宝、热爱宝宝,但对于如何在权威与爱之间找到平衡点缺乏实战的经验。如果恰巧你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弱、执行力不够的人,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那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溺爱顺从宝宝了。3、对叛逆行为实施冷处理法如果宝宝正在做不讨人喜欢的事情,比如哭闹、扔东西、弄出噪音等,此时宝宝可能是想以另一种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对待这种情况,父母如发现孩子没有特殊情况后可以“置若罔闻”,不要把目光投向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待在一间屋里闹去,而父母则可以借故去忙“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很无聊时也就不会再坚持了。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4、用角色扮演 法减少对抗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减少。---------------------------------------------------------------------解决方法?????? 孩子的教育真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程,需要投入极大的心力和耐力,为了到达教育的效果,还需要视情况和孩子斗智斗勇,看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帖子,有的感觉收获蛮大,这里有一篇是针对三岁孩子教育的,我个人觉得挺符合俺们家超超现在的情形,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付孩子不听话常见的几种方法1、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哭闹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让步,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例如:孩子吵着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自己的高兴、满意和对孩子的关心,然后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是比较有效的。比那种大人越吼声音越高,孩子越闹越凶的方法还是可取的。??2、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用语这个年龄段非常见效。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注意注意力后再进行沟通是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让亲情得以双项交流,家庭教育就会多几分顺利,另外,做家长的要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的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深刻体察孩子潜在的行为动因,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3、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不听话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不听话的发作。如:孩子每次跟父母出去总是哭闹这要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要自己走,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再走,不然就不带你出去了。”4、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自己的不听话。5、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一会儿他饿了要吃东西的时候可以适时教育告诉他着就是不好好吃饭的结果。你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不会有影响的。6、父母教育统一。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父母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不听话只会愈演愈烈,很难得到改正。7、让孩子选择。
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多年的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就不能去进行创造。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有“淘气”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去想象、去活动、去创造。 过了1岁半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的时期。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逐渐开始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在父母看来,很难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反抗”一词包含有“抵抗”的意思,宝宝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抵抗,其实他们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这些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宝宝“自我”的确立非常重要。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状态下宝宝的举动就可以明白,这是宝宝有了自我主张的表现。例如,想要自己穿鞋、想要自己用筷子、想要自己洗碗等等,大都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四五岁宝宝,在这种情况下会说:“我自己穿鞋!”“我也想用筷子!”“我自己洗,不用帮忙。”等等,将自己的主张正确地传达给对方。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相当贫乏的2岁宝宝只会说“不要”和“自己做”,很难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父母,而被误以为是在“反抗”、“任性”。 所以,宝宝这个时期的反抗表现,是宝宝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爸爸妈妈们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尽量放手让宝宝自己动手尝试各种事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满足这一时期宝宝心理上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宝宝各个方面的能力。
人们在形容与孩子有关的东西时,通常用到词都是“可爱”,即便是喜欢破坏的孩子,也会被家长善意地称作“顽皮”、“淘气”,然而在英国,人们却用“可怕”来形容两岁的孩子。如今,“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更是已经成为英文中一个固定的说法。 之所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怕,是因为他们在这时开始表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征,非常难缠,喜欢作对,万事都有叛逆倾向。因此,也有幼教专家把此阶段称为“人生第一青春期”,泛指一岁半到3岁之间。 2岁之前,孩子处于生理快速成长期,学习吃喝拉撒,爬坐立走,听音说话,欲求基本都能跟家长的意愿合拍。2岁左右以后,孩子会进入情感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具有独立做出选择的冲动。然而,限于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用语言表达,只能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们经常会反抗大人的决定,天冷了不肯增加衣服;流感季节非要往人群里扎;家长变着花样做吃的,孩子却不领情,该不吃还不吃。 对此,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表示,孩子在2岁左右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他们必经的发育阶段,家长需要做的是正确疏导,而不是施以“管教”。首先,家长要明白,孩子在2岁时,特别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不要强制要求孩子“不准干什么”和“必须干什么”,而是要给他们一些选择机会。“比如给孩子补充维生素,不要简单地命令他们吃苹果,而是将香蕉、苹果、橘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摆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自行选择。”假如他们选苹果后又变卦了,家长也别急,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做抉择。其次,可以和孩子平等地进行“条件”交换。闫琦举例说,如果孩子在大风天非要出门,但又不想戴帽子。此时,家长就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答应带你出门了,你是不是也该答应我们戴上帽子啊?”给予孩子尊重,也教会他们尊重别人,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家长要学会让步。闫琦建议父母们,如果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意愿不一致,但孩子也不会因此而遭遇危险、疾病等,最好能让孩子自己做主,父母没必要强加干涉。国外的妈妈们当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会兴奋地跳起来,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标志(2岁左右),说明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成长的。而孩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并不是好现象,长大以后他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
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两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会感觉,孩子是和故意他们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会变得很“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帮助“反抗”幼儿度过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 1、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比如,当孩子生病时,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 2、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说,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但可能被车子撞倒。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非常疼。”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他还那么小,他的思想很简单的。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将责任推给孩子。
你可以看看教育孩子方面的书,或是问问周围有孩子的父母,同样的情况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父母很多都是第一回当,自己的责任要担当好,千万别误看孩子。你认为听话是怎样的呢?如果你说什么,孩子就像机器人一样去服从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你又会有新的烦恼出现
让孩子自然的成长,家长在旁做指引和建议的作用;和孩子做朋友,不要将我是她妈妈或者爸爸,她就应该要怎样的观念根深蒂固,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想想我们曾经也是从孩子长大 教育孩子是门学问,很多家长对和孩子如何沟通感到苦恼,现在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这样的情况开办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化教育培训班,这样将会更专业更直接的让你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之分 只有聪明和苯孩子之分 听话的孩子在你的面前表现的很乖 可到了外边就不一定给你闯什么祸呢 ?不听话的孩子在你面前不听话 可是到了外边还可能扶老奶奶过马路呢 ?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忘了我们所说的对象是孩子,一个孩子不可能不经过教育就成为天才,或许说就成了成功人士.一个善于接受教育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听父母话,听老师话的好孩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步成长成熟,也只有经过教育获得知识而提高能力,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但我还是要强调,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虽然不能说是坏孩子,但肯定不能说是好孩子.我们万万不能误认为不听话就是有主见,毕竟还是孩子,一切都需要我们培养.
长期以来,评价子女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子女的首要标准,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实质上是要求子女养成“顺从”的性格。在家里要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在工作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在社会上要听大家的话。像这样要求子女时时、处处、事事都听别人的,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而不主张子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不进行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分析、处理和解决,不能自主,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像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家庭、父母,怎么能够立足于社会呢?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作为。对于这种评价子女的标准,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曾经进行过批评。他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指出:“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把“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子女的首要标准,这是封建家庭教育思想的流毒。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首要要求和内容是进行“孝道”的教育,培养“孝子”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何为“孝”?孔子解释为“无违”,即绝对顺从父母。“孝”字本身的造字结构也充分表明“顺从”的含义:字的上半部是个“老”字头,下半部是个“子”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说:“子从老为孝。”在封建社会,造就人们顺从的性格,这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对于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都是有好处的。在家庭里培养了顺从父母的性格,到社会上就能够顺从统治阶级,逆来顺受,忍受压迫剥削,不“犯上作乱”,成为驯服的奴仆。
还在找人做网站吗?自己试着做一个吧!
带宝贝要有耐心哦zuodan0128
关爱宝宝健康关注宝宝早教,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可对话)早教机您值得拥有。登录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分享嘉宾:陈翔(新东方高中语文教师)如果家长真的想要让孩子放弃某些想法,不妨先带领他,给他一个尝试体验的机会,再告诉他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
【青稞营】第 34 次微课分享
分享嘉宾:陈◆翔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在读哲学博士
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
新东方高中语文教师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翔,非常开心再次在【青稞营】的群里和大家分享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些心得和想法。上一次分享了关于文言文阅读的主题,这次想更有针对性,更受众与家长,所以选择了亲子教育的话题。
我现在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读哲学博士,跟大家有7小时时差,好在现在的网络技术非常发达,时间和距离都不会影响到我们交流。同时,我也是新东方高中语文教师,现在仍然跟同事一起做线上的教师培训。虽然还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接触过很多的学生家长,也接触过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所以我将基于我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听说的和所思考的事情中得出一些建议,和家长朋友们进行分享。
自从加入到【青稞营】的群里以来,我自己的收获也是非常的丰富,看到了作为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护眼灯该买什么牌子,到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英语读物,课外书应该怎么挑,到孩子的作业怎么做等等等等,从宏观到微观的问题,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想要先来问一问,特别怕自己走错任何一步, 或者有任何一点没有考虑周全,让孩子所谓“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很辛苦,很谨慎,很伟大,所以想跟各位家长表示一下我的敬意。
然而即使我们再想做一名优秀的父母,想把一切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的孩子,已经觉得给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但是还是会发现,经常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明明感觉自己已经给孩子重复无数遍讲一个道理了,你感觉自己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内容都是正确的,同样的话换其他父母去给孩子讲是有效果的,为什么我在讲道理给孩子的时候他就是不听呢?
这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很可能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是不会害你的”,“我是为你好”……,这种话在我们儿时时候听到过,做父母之后也会可能和孩子说过。但是很多情况下为什么没有效果呢?那么作为一个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也许会是这样的:没觉得你为我好,为我好你还不理解我,没听你的我也没觉得吃亏啊。
那么矛盾就来了,为什么父母认为的我是为你好,没有正确地传递到孩子心里让他感受到你是为他好呢,也就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如果孩子做出了不符合家长期待的选择,家长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想要让孩子更好的听话,家长应该做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这三个问题来聊一聊。孩子为什么不听话?首先,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我们结合起来说。
我们想想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听话,不可能说你告诉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不听,你告诉他妈妈没来接你你不要走,他偏偏跟别人走了,这个不可能。因为这是人从一出生就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此类问题上不会产生不听话这种分歧。
而孩子一般不听话的情况都是那些没有严格的正误之分的个人选择的问题上,比如说,你想让孩子现在写作业,他不听,偏要去玩;你新买了一个电子设备很昂贵,你告诉孩子说别碰,回来之后发现已经被孩子拆了而且装不回去了;再往远些,你告诉孩子选理科吧,更好找工作更有前途,他偏偏觉得文科有意思要选文科,你告诉他学经济学专业吧,考公务员吧,他偏偏要选择自由职业,你可能就会生气,这都是我人生经验的出来的捷径,你怎么就不能按我说的走,偏偏选一条看上去没什么前途的事情呢?
其实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之前,我们不妨反过来,先问大家另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听话?我想答案归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两个:第一,孩子没有社会经验,家长的经验比孩子丰富,听家长的话能少走弯路。第二,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自然要听父母的话。
很多大人喜欢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都是爸妈的经验之谈”。那么,父母的经验可以代替孩子的体验吗?前一段,“极简主义”风靡朋友圈,其中有一篇非常有趣,主人公叫约书亚o贝克尔,他自从过上了极简主义的生活,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积极健康,然后就开始推广极简生活。他的发小儿叫瑞恩,看出了约书亚的变化,而这个时候他这位哥们儿刚被从高管的位置上辞退,觉得人生一片灰暗,约书亚就把极简生活的方式推荐给他,约书亚帮自己的哥们儿做了这样的事,用八小时清空壁橱,把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每一天开始时,只拿出一天所需要的东西,21天之后,未拿出的东西就是可以舍弃的东西,
第一天,瑞恩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品,之后是一些衣物,从第11天起,瑞恩就没有再拿出任何东西,21天之后他发现,竟然80%以上的东西都没有打开,于是他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或出售,然后带着20%的东西回家,在全新的生活里找到了激情,在简单的生活中,他说: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于是,这两位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极简生活的网站叫The Minimalists (2011年),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但两人并没有放弃,很快,读者从52个变成500个,500又变成5000,变成50000,现在有了400万粉丝,五年里,还出了4本畅销书,极简生活的观念也越来越为人所接受。
这个故事听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什么?是我在宣传极简生活么?并不是。
我们从两个层面想这个问题,你听到了这个故事之后,是否真正感觉到了极简生活的好?可能百分之八十的人并没有吧,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感受过,我们只是从别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得出了极简生活是个不错的生活模式这样的结论。
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从父母口中听的,就是你多年生活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结论,他们没有感受过,所以,无法直接接受你给他的结论。这就是你苦口婆心劝孩子不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不理解,不接受的原因,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经验替代孩子的体验。
回到极简主义的故事,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创办极简主义网站,宣传极简主义的这个创始人约书亚,我们看看他在宣传极简之前经历了什么,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美元。”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但他没有觉得就满足了,这时,他觉得富裕是每年挣8万。一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但他还是没有觉得满足。他继而觉得富裕是拥有一辆豪车……就这样,他一山望着一山高。他“觉得富了,就会幸福”,所以变成了工作狂。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越来越有钱的他,将一个个愿望变成了现实。终于买了豪宅名车。开始享用奢侈品牌,总是用着最新款电子产品。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并没增加。”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高管。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但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个月里,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心痛自责,觉得愧做儿子。”接着,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我不需要这样的一个丈夫。”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但失去,让他开始反思:“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于是,他决定改变。开始丢弃东西。试着在30天里丢弃30个物件。丢掉没穿过的衣服,没用过的器皿,在家里挨屋搜集,把那些用不着或不需要的东西,捐献给慈善商店。当把第四车东西运到慈善商店时,约书亚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非常深刻。”在自省中,约书亚发现,“自己购买这些物品的原因,说起来真是很可笑:买东西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买了,或者广告上说我’应该买’,或者只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过多的物质,不但没幸福生活,还成为约书亚的一个负担。“买了十个杯子,常用的只有那一个。每隔一段时间还得清洗一次。买了很多衣服,但从来不穿,不但找衣服麻烦,整理也费工夫……”
一番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彻底“断舍离”,开始过“极简主义”生活,并且宣传极简生活,因为这样的极简生活,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他放弃了 7 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现在,终于拾起了那支笔。”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他的故事听完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宣传极简主义的人是曾经过着奢华日子,无比不简的人,这不是一个悖论。我觉得只有体验过奢华的日子你才有资格评论是奢华好还是极简好,就像只有诸如马云、王健林那样的人才有资格告诉你金钱多么让人痛苦,清贫也是一种乐趣。之前网上流行一句话:人最可悲的事情是,明明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所以,在体验之后再得出的结论是比直接接受某种经验来的更加深刻的。
而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在没听你的话选择了另一条路之后,意识到你说的话是对的,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吃了亏才发现,真的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感觉当年真应该听父母的话,这时候父母也一定要知道,孩子犯错,不听话,做错选择,绝对都不是坏事。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走弯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有试错的机会,年轻就是用来走弯路和犯错的。吃亏要趁早,犯错要趁早,错误来的越晚,人越难以应对。
我们从小就要让孩子意识到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无所谓对与错,但是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后果。其实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他经历过很多没钱带来的问题,需要独自做决定,需要解决问题,吃过的亏,在长大以后都会以一种回报的姿态来弥补。家长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另外,家长也一定要注意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如果孩子确实吃亏过后,回到了你给他指的那条路上,也不要说出那句:“我不是早跟你说了么,你就是不听,你要是早听我的话,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这种话。
这样的话除了表现自己所谓的英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都不光是对孩子,对自己的爱人也是一样的,“我不早就说了么”这样的话,除了产生一种增强自身气势的作用,没有其它正面意义。
孩子听到,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觉得“你早说了又怎么样,了不起啊”,产生新一轮逆反;也有可能他从此觉得父母说的太对了,为了避免再次看到父母失望的样子,就不再自己做选择了,或者遇到事情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其实孩子对父母表现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再有个性再不羁的孩子也会在乎父母的态度,甚至父母有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绪,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哪怕是父母生气时的表达,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定位。
所以,首先是,负面打击的话不要说太多,哪怕是恨铁不成钢,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任何的话听多了,都会产生一种自我标签。当你和孩子说,你怎么那么不孝,你怎么那么没用的时候,孩子开始听到,会觉得我没有不孝啊,我怎么就没用了,我怎么就不如别人了,听多了就会变成我就不孝怎么了?我就没用怎么了?为什么我在别人眼里很优秀在父母面前什么都不是呢?我为什么要在家待着?没有一点令人舒适的感觉。从前的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只会让父母和孩子离得越来越远。
再有就是不要流露出太多的失望态度。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他会夸大这种心理印象,慢慢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压抑感,叛逆感,很多家长会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爱你我才说你。
正确的批评教育和失望的流露有本质区别,很多家长无法区分这两点,所以总会以爱之名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不自知。
另外,不要给孩子制造“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想要去比较,就纵向比较,看孩子和自己之前比有没有进步,或者有没有改掉哪些问题,而不要和别人比较。这就像你的老公或老婆在你面前说,看别人老公,看别人老婆多好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一样的。
我们最常见的回应方式是:别人好你找别人啊,孩子心里也想过啊,别人孩子好谁让你没生出来呢?事实上,最完美的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小时候都存在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不存在,但是在当了父母之后,又总会制造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比较是人性当中带来的弱点,所以更需要特别重视。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一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或许他本身也是别人眼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妨去关注一下,是否有一些事情你的孩子做到了,别的孩子却没做到呢?在孩子身上发现亮点,会让孩子和你走的更近。
其实,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不单单是孩子的同龄人,父母有时候把自己也当成那个比较的对象,会跟孩子说,我小时候怎么怎么好,你看我怎么怎么优秀,你怎么都没遗传呢?这样的比较我们也并不提倡。父母的光环投射下来就是孩子的阴影。
我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都是非常优秀的大学教授,孩子可以说从小就被夸大的,说你是某某教授的孩子将来肯定不会错。所以,父母从小就告诉他,你要好好努力,千万别给我们丢人。而这个孩子跟我说他几乎一切努力都是怕给父母丢人。他说自己其实非常的累,但是特别怕有什么没做好的让父母生气。虽然一直很挺优秀,但直到大学,考试压力非常大的时候,他积蓄了很多年的压力终于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开始严重失眠,一周基本只睡进去几个小时,不是不困,就是无法入睡。这时候他的父母突然开始害怕,也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于是,开始劝孩子,没关系,荣誉什么的不重要,身体最重要,多去玩玩。
我们在孩子面前,总会把自己孩子短板的地方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然而在外人面前,总会把自己孩子最优势的那面向别人炫耀,所以从内心,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这种正面的鼓励的情绪为什么不能直接向孩子表达出来呢?你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那么多说几句鼓励的话就那么难吗?
那么,我们此刻回到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的第二点原因,很多父母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自然要听我的话。
父母都喜欢给孩子规划一条人生路线,一条避开我们认为的所有弯路,可以步步向上的路线。这与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缺少人际边界有关,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非常紧密的共生在一起,大人觉得孩子是没有隐私的,因为我听到很多学生说过,觉得被家长看到了自己日记,或者父母喜欢翻看孩子的东西。父母的态度就是,小孩有什么隐私可言,心智还没成熟呢我得给他把把关。这从本质上和爱人之间互相查手机是没有区别的。
我的朋友在欧洲留学期间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他出国前,他的父亲把自己的信用卡给了他,让他在欧洲随便刷,所以他就拿着爸爸的信用卡。但是,像有一些大的商场或者车站之类的地方,是要确认信用卡信息的,就是说刷卡的时候除了拿卡还要带护照。我们在瑞士的车站买票的时候,就遇到查护照信息的,他的信用卡持卡人写的是他父亲的名字,他携带了相关的出生证明,证明卡上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还解释了国内办卡的情况,但还是无法使用父亲的信用卡。如果是在中国的话,我们很顺理成章的认为,孩子刷父母的卡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国外,孩子的卡就是孩子的卡,父母的就是父母的,如果信息不符合,就是不能使用的。
这件事让我们觉得中西方文化在亲子关系上缺失存在很大差异。国内的人重情,所以人和人的距离感比较模糊,尤其是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缺少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的尊重,似乎认为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处置权,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条胳膊一条腿,孩子成为父母身体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这种关系模式下,父母会认为自己有权力这样做,而不会感受到这实际上是在侵犯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空间。但这样的关系模式是非常有害的,会造成两代人双方的痛苦。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会赋予父母非常大的权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拥有者,孩子需要顺从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独立的思考与父母的想法差异太大时,孩子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孝”。
孝字其实最早的含义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但是后来被统治阶级用来训练“顺民”,孩子从一出生就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就会被道德审判,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性顺从的人。对统治阶级来讲,对孝的倡导带来了统治的轻松,但是从人性上来讲,顺的结果是使国民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进而层层衰落。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与其成为孩子的管理者,更应该成为他的引导者。家长需要从小就给孩子建立独立和自我的意识这里我们可以继续看到西方国家和中国传统思维是有一定差异的。我在法国的地铁上,经常见到牵着孩子的父母,看到有空座位的时候,如果孩子不是特别小,很多情况是父母坐在椅子上,孩子站在旁边的。我想这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意识,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个体,孩子应该尊重和照顾父母,没有谁有特权。
同样,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老人身上,对老人的礼让也是出于尊重和自愿,有的老人甚至觉得,老人也是有独立行为独立思维的个体,那么为什么要进入到一个弱势群体的行列呢?这并不是说没有人让座,不过让座是出于自愿,不会出现因为没有让座而倚老卖老大骂出口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
所以,我在大街上,商店里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非常时髦甚至比年轻人还潮,心态也很年轻,气质还非常好,完全没有老人的标签化概念。但是在国内,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自发产生一种标签化的意识,我步入到了老年期,就应该穿花衣服,让别人让座,就应该进入到无所事事,给儿女带孩子的状态了。这是思维意识上一点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而不是被标签化的身份所限制。
其实这里我想说的另一点也是,反过来,我们同样也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是去了自我,把孩子当成自己世界的全部。这种心态很可怕,我们同样不能因为成为了父母,有了父母这个身份,就忘记了自己作为妻子,作为丈夫的身份,忘记了自己作为女人,男人的身份,失去了自我意识,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会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只有给彼此空间,两代人才能更好的相处。
如果家长真的想要让孩子放弃某些想法,不妨先带领他,给他一个尝试体验的机会,再告诉他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如果你想让他认同某个观点,或者做某件事,接受你的引导,也那么不妨一起和孩子去做,或者引导他去做,给他一个体验的机会。让他体验过之后,认同你的观点,而不是从一个成人的或者很功利的角度去给孩子分析利弊。
我教过的另外一个学生,他的父母在选专业的时候就告诉他,选理科,将来可以选的工作多,赚的钱也多,很吃香。这个学生偏偏就选了文科,因为他觉得我又不是为了赚钱才活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怎么那么世俗?相反,很多家里本身就经商的学生选经济的概率就更大一些,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父母所做的事情,接触过相关的东西,觉得这个领域门道很多,很有意思,所以对他的接受度就更高。所以,父母从功利的角度给孩子分析利弊,他还没有步入社会,是感受不到的。只有从内心真正引起孩子的兴趣,他才会接受你的想法。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就像父母的镜子一样。我朋友给我讲过她接触的一位母亲,这位母亲是比较霸气比较掌控家庭的那个类型,和老公的感情很好,有时会有小甜蜜式的那种打打闹闹,她说在家里儿子是比较怕她的,但是自己的老公似乎不是那么有地位,孩子总是不听爸爸的话。
有一次,我朋友看到她和老公还有孩子在玩一个游戏,其中需要传递东西,开始的时候,小孩子乖乖的把需要传的东西递给爸爸,但是这位母亲,直接把东西扔给了她老公,结果下一次,小孩子就也把东西扔给爸爸了。那时候,我就明白,孩子之所以不怕父亲,不尊重父亲,因为他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啊。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语言上的传道者,而应该是行为上的教育家。
我之前的硕士论文研究是涉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在看资料的时候,看到去年四月份,中山大学一位姓黄的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改造的实验,这个实验引起了许多讨论,因为这项技术的成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以在孩子出生之前,选择孩子的基因,选择他头发的颜色,眼睛的颜色,面庞的样子,去掉疾病。
然而,父母是否有权利为孩子选择基因呢?其中涉及了很多讨论我不详细展开,有一个观点很有趣,它说父母按照现在的审美,为孩子选了一个完美的相貌,但是审美的趋势是会变的,父母怎么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呢?如果孩子今后发现父母的选择并不符合潮流了,并不正确了,是否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呢?
我们理解父母对孩子任何形式的关心,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父母能更多的调整一些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多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以引导代替强制,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才能更好的看到孩子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最后,以艾默生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每个人的内在力量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那么,让孩子慢慢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而父母只需要让家庭成为孩子永远的支持,而不是持久的束缚。
长按二维码
打赏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陈翔免费网课“小说&名著多维度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要回复文章请先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写给初三孩子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