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告一下小学语文观课报告上的各种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体裁

初一语文教案_甜梦文库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1. 《在山的那边》教案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 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 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 诗《在山的那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 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 想 ch ī 隐秘 yǐn 铁 青 ti ě 凝 成 n í ng 诱惑 yòu 喧腾 xuān 扎下 zhā 漫湿 màn 一瞬间 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 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 “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 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 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 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 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 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 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铁青着脸”是我的主 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 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 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 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 ,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就是 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 一定也有无数 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 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2.《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 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 7 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 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 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 教学时间: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 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 ,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 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 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 说明了…… 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 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 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 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 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 ,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 “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 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 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 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 “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 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 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 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 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3.《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小草生长、花儿绽放、蜜蜂采蜜)图片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请大家用心欣赏,看看从画面中你能感受 到什么? 抽生答。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作品《生命 生命》,师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文, 看看作者从哪几件事引起了对生命的思考?让他知道了生命是什么。 2、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三、品读赏析,领悟生命 1、选择触动最深的事例,自主学习。 师:这三件事中哪件事对你的触动最深,就再读读这件事。读的时候老师有以下要求。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读完后跟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体 会。)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生答。 3、重点指导。 (1)(课件)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 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飞蛾的求生欲望非常强。 师: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 1:我从“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看出来的。 生 2:极力。点评:抓住关键的词来体会意思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极力一词,问:生活中有没有极力做过某件事? (2)(课件)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飞蛾极力挣扎,但它能挣脱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它的生命太弱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是啊,只要杏林子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如果你是这只飞蛾,你会怎 么办? 生答。 师: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极力挣扎的飞蛾,你又会怎么办? 生答。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飞蛾不放弃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深情地读。 (3)(课件)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即使它仅仅只活几 天。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生找出勾画的句子。 师: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答:香瓜子很顽强。 师:你对香瓜子有怎 生:敬佩、佩服。 师:用你们的朗读来表现你们对香瓜子的敬佩。 生齐读。 (4)(课件)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文中还有让你感触深的地方吗? 生答。 师: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生答。 师:怎样才算是好好使用生命呢? 生感悟。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生命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可以――好好地使用(生 答),也可以――白白地糟蹋生命(生答)。那作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生答:好好使用,对自己负责。 师: 作者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让我们走近杏林子, 看她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 出示杏林子的照片和资料,学生自由读。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 四、揭示主题,激发情感 师:杏林子用自己的行动对生命的意义做出了坚定地回答,她是怎样回答的? 生读出课文的最后一段,师相机出示。 (课件)虽然生命短暂,……使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师:听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你是怎样理解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价值的? 生答。 师引导体会: 我们回过头来看杏林子是怎样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出示杏林 子的资料。 生谈体会。 师:生活中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大家想一想。 生谈例子。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人是怎样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 出示课件:雷锋、张海迪……的资料,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师: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就是飞蛾不放弃的精神,是香瓜子顽强地生长,是作者对生 命的珍爱。在老师的眼中,生命就是孩子们如花的笑脸……孩子们,拿起笔写下你对生命的 感言,可以写成一首小诗,一段话,也可以画出你眼中的生命。 生写、画,展示。 师推荐课外阅读:海伦、霍金、张海迪、杏林子的作品。 师总结:孩子们,生命无处不在,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惜生命,活得光 彩,让我们带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认真生活每一天。 板书设计: 飞蛾求生 生命 生命 不放弃 有限生命 无限价值 静听心跳 珍爱香瓜子抗争 顽强 4.《紫藤萝瀑布》A.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藤萝之美。 2、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怀,陶冶自我情操,感悟生命的永恒。 B.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大自然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 思,引发人们的感想,从而发出对生命的感慨。 (可叫学生举例)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一树 繁花会会震撼一个人的心魄,让我们走进《紫藤萝瀑布》,与宗璞一起去观览生命的色彩, 感受生命的悸动。 二、与文本对话,感受藤萝美 1..听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要求: (1)并用笔画出优美的语句和有疑问的地方; (2)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的基本感情;(喜爱、赞美;) 2.让我们带着赞美、喜爱之情,自由朗读你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说说喜欢的 理由,并简明地旁批。 (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现出什么等方面考虑。 ) (教师可以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品) 如:我喜欢“紫色的瀑布……的枝干。 ”把枝干比喻成盘虬卧龙,说明紫藤长得很粗壮;把 紫藤萝花比喻成紫色的瀑布,来表现花的多。 三、与作者对话,体悟心境 1.根据下面资料,猜想一下当时作者面临怎样的困境。紫藤萝花对作者的心境又产生怎样 的影响? 资料 1:我的女儿冯钟璞(宗璞)在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工作,她也戴上了帽子, 这是真正的帽子,用纸糊的高帽子,上面写着“冯友兰的女儿” 。我的儿子钟越当时在沈阳 航空研究所工作, “冯友兰的儿子”也是他的罪名之一。――冯友兰自叙。 资料 2: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 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 50 岁,正是精力充沛,大有作为 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 活下去啊!――宗璞《哭小弟》 焦虑――生的喜悦――精神的宁静 2. 生老病死, 谁也摆脱不了, 藤萝花怎会如此讨作者喜爱, 并对作者的心境又产生影响呢? (找出文中的对比,体会其精神) 勇敢、坚强、不屈 四、与生命对话,感悟哲理 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朵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作者 从花那里得到的启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对作者说话。让我们来唤醒心灵的耳朵,倾听花对我 们说了些什么。 例如:我听到花说,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经流逝,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 进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小试身手: (任选其一) 1.模仿课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或者一种草,要求运用各种方法对 它进行描绘,如比喻、衬托等 150 字左右。 2.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样事物,150 字左右.(a 运用一种或 多种修辞手法. b 适当运用联想. c 能寄托一些自己的寓意更好.) 结束语:创造性的读书,就是与别人的文字对话,并且转化成自己的感悟,希望同学 能带着藤萝精神去生活、爱生命、爱自己的亲人。 板书设计:生 命 无 止 境花――不幸――藤萝瀑布人――不幸――加 5。《童趣》教学设计步.l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l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2.在学生反复诵、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 童真童趣。 l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增加生活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和积累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难点: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理解文言词句,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 [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反复朗读,能正确地读出停顿,初步理解课文。 2.查阅资料:沈复的《浮生六记》;包含童趣的诗词、故事等。 教师:准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流程] ?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 分钟) 老师这里有几张很好看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欣赏完了大家研究一下, 根据图片内容给这几 张图片起一个合适名字,并说说这些图片勾起你怎样的回忆。[投影:图片] 问:大家给图片起了什么合适的名字? 你从图片想到了什么? 过渡:童年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 沈复的短文《童趣》。相信文中的趣事,一定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 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 ? 交流诵读,整体感知(20 分钟)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谁能说说第一次读文言文有什么感觉? (检查预习, 明确学习方法) [投影:文言文简介:①文言文的特点;②学习文言文的意义;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励 学生学好文言文。] [二]资料交流 通过预习,相信不少同学对本文作者、作品都有了解,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理 解文章准备) [学生介绍后,投影:沈复与《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 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 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 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 不如前。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 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 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 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大公报》曾有语云:“凡治(研究)中国文学者,鲜 (少)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 “闲情记趣” 一章, 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 的琐事,本文是其开头一小段。 [三]诵读感知 1.齐读,提出合作完成的工作任务: ①彼此正音;②划出并互解不懂词句;③提出难解语句和问题。 [投影:(配合点拨) (一)读准字音(略) (二)重点词义: A.常规词语 物外 私 拟 向 素帐 项 为 徐 观 果 唳 余 砾 壑 神游 兴 盖 方 驱 B.特殊用法 强(通假字)鞭(动) C.惯用短语 怡然 庞然 呀然 ;以……为…… D.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 洞察事理,不受蒙蔽。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便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④质疑问难,难句互译。 2.范读,提出要求: [课件:范读录音] ①注意朗读节奏、停顿、语调、感情。(学习方法) ②以小组为单位,用故事会的形式来讲讲《童趣》里的故事。要求从文中任选一个故事,发 挥自己的想像,把事情尽量描述具体、生动。说完之后组内展开讨论,进行修正、补充,然 后推选一人为小组发言人。(熟悉课文内容) ③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 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 之趣。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由把夏蚊拟作群鹤, 到把草木、 虫蚊、 土墙凸凹处拟作 “林、 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0 分钟) 按照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如下问题:(深入理解,合作学习) 1.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 “物外之趣”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 “趣” ? 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 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虾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 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 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体验升华,拓展延伸(10 分钟)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感悟:(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 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 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 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 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 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 Q 精神”等。) 4. 读了《童趣》一文,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对自己、老师、同学、沈复都可以。 学生根据 自身体验自由畅谈。 ? 小结作业,结束全文(2 分钟) 1.总结激励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 “物外 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 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 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2. 延伸作业 ①背诵全文。第二单元6. 《理想》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 作者的导入 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流沙河”这几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是的, “流沙河”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所渡 过流沙河,那是一条充满神秘与惊险的通天大河。 假若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又作何感想呢?是否也觉得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联想,甚至觉 得它富有诗意,应该是个诗人的名字? 没错, 老师在这里提到的“流沙河”是一位诗人充满联想与诗意的笔名。 但是他的“流沙河” 并不是来源于《西游记》 ,而是取自于《尚书-禹贡》 “之东至于海,西至与流沙” ,诗人觉得 名字应为三个字,于是将“河”复补上。于是就有了“流沙河’这个笔名。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老先生吧。 诗人流沙河的原名叫余勋坦, 曾是中国作协理事, 四川作协副主席, 著有诗集 《告别火星》 、 《流沙河诗集》等。他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但是这位有才识 有理想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却久经风雨。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 ,从此,诗人被批斗、 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的痛苦生活一直持续了 12 年。但是诗人一直坚持自己的信 念,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他的这份坚持,让其在“十年浩劫”过 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2、 课文主题的导入 同学们,正是因为诗人坚持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等到了属于他的光明,迎来了他文 学事业上的又一春天。 那么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你们的理想又是什么?你们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理 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明确)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理想。因为正如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 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一个人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会不畏劳苦的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进。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理想对人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将会一一为我们解答。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理想》 ,共同唱响理想的颂歌。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 ,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 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 12 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 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 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 :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 :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 (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 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 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 2~3、 4~7、8~11 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1.抄写全诗。 2.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 1-7 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 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 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 ,在内容上逐步推 进。 ,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 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 到统领的作用。 第 2 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 3 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 4 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 5 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 充满活力。 第 6 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什么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 诗人所说的 “理想” , 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 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 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 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 第 7 节, “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 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 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 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 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 文明、 安定、 繁荣等等, 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 社会给你荣誉, 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 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 要改变现状, 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 1-7 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 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 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 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 都有一定哲理, 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 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 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7)彩虹: 我七色的光彩, 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8) 窗户: 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 该关的时候关。 (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 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 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 8-12 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 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 8 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 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 9 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 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 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 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 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 10、11 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 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 10 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 蹋,应该怎么办。 4、 1l 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 不能换, “蜕” 是由好向坏转化, “变” 而 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 12 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 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作业: 《学习指要》 。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 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 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 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 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 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 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 太阳正晴” ,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7.短文两篇 《 行道树 》张晓风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神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 心明确 导语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好大有一棵树》 )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歌,对了,是张靓颖的《好大一棵树》,大家有没有注意歌词里唱 的“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好大一棵树/ 绿色的祝福/ 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 沃土” 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活在森林还是在城市里呢?(同学们 由发言) 是的,大部分的同学会选择在森林,因为森林自由。我们每天走在街头,会看到街道 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 ,今天我们来看城市大路两旁的行道树的内心独白。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 。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张晓风, (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之一)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尤其注意读一读里的词语) 1、播放录音 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跟着录音一起朗读课文, 行道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什 么作用?本文表现行道树怎样的精神? 2、请同学来回答问题。 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要注意我们读一读里面的词语。解释堕落。 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行道树的生长环境,作用。 (是的,马路边,车辆还有烟囱 带来新鲜空气,让城市充满绿色。迎来光明等……) (行道树为他人而放弃安逸生活,甘愿承受痛苦,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为社会做贡 献,他们是无私奉献者的化身。 ) 4、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问:这篇短文中,有一句话好象前后矛盾,请把它找出来问: “站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 忧愁和快乐明显是一对反义词,他们矛盾吗?先不用急于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默 读这篇课文,你找一找行道树因何而忧愁,因何而快乐? [文中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 新。&污浊严重损害了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 理污染了。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 所以忧愁的原因:毕竟力量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 康而忧愁。那为什么而快乐呢? (为自己的城市制造清新的空气 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 那么回到问题,他们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角度不同,忧愁有忧愁的原因,快乐有快乐的理由。 ) 好了,那么现在自己来找找课文中自己欣赏的句子,或者不明白的句子。然后我们请 同学来讲讲。 (那么由老师来提问了,然后大家一起来讨论) (1) 为什么说&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 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沦落,流落的意思;一个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如思想堕落。 问: 你认为这里应该解释为哪个义项?这里是变坏了的意思吗?谁来发表一下自己对这 迎接太阳,迎接光明。 ) 个问题的看法?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 大大跌落了。因为跟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 尘。 (引导学生理解) (2)为什么说&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问:因为车辆、烟囱不断地制造烟尘,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有没有珍惜清新呢? 这时候行道树觉得自己的力量大吗? 但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囱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 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 (3)第三段中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 ,后面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 择的。这不是矛盾了吗? 我觉得“命运被安排定了” ,是因为那些行道树被安排到城市道路的两旁来美化城市, 制造清新的空气,是被安排定的,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提醒:理解一句话,要联系上下文,你来把这段文字给大家读一遍。 (学生读文章第三段) 自己选择:勤生绿叶,献出浓阴,也就是努力地尽自己的责任是自己选择。 (3)如果你努力了,却没有人理解你,你会继续努力吗?许多事业蕴藏着无数奔波的 辛酸和被人们误解的痛苦,这个事实也正是作者想通过《行道树》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人生 哲理。这个哲理就在课文中谁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问:请大家放声朗读,请同学来讲讲这句话的含义。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 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从事神圣事业的人甘愿自我牺牲, 像行道树放弃原始森林的优越条件一 样放弃了他们可以享受的幸福,放弃了可以得到的欢乐。但当你为神圣的事业承受痛苦。为 人们的幸福牺牲个人幸福时,别人的幸福会使你幸福,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任何事业都是要经历痛苦磨难的,也因为这些磨难使我们的形象更为伟大,使我们的 思想更为深刻 问: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哪些人?能不能举例说明呢? 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痛苦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对了,人是要有理想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理想 也使得你充实,人生有意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这里老师愿你们人人有梦,并祝愿你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未来而努力。《第一次真好 》 周素珊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珍视人生“第一次”经验,不断尝试新生活,开拓新生活。 2、知识与能力: (1)、品味形象而有意蕴的散文语言; (2)、学习以小见大,详略得当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自主,字词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品味语言、揣摩构思技巧; 体验,延伸学生生活,感悟第一次。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 会写字画画,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 的感觉怎样?台湾女作家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 下面就让我们她的文章《第一次真好》, 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作者简介:周素珊 周素珊, 台湾作家。 毕璞, 是周素珊女士使用了四十年的笔名。 她的文章清新雅丽, 在平淡中蕴含着哲理,言之有物。毕璞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国梦重归》、《风雨故人来》、 《寂寞黄昏后》、《无言歌》等 三、解决字词,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大声流利,情声并茂。 A、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雏形 柚子 丰硕 沉甸甸 稀疏 霎时 孵鸟 玲珑剔透 姊妹 霎时间结实累累B、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师:同学们,光会读还不够,我们学会了一个词就要会应用,那我们现在就现炒现卖, 现在就发挥想象,任选其中 2 个以上词语写成一小段话(顺序可变):不可磨灭 玲珑剔透 硕果累累 回味无穷 多姿多彩 (例句:现在回味多彩多姿的童年生活,总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叫我们回味无 穷。 从硕果累累的荔枝树上随便摘下一颗果实, 一剥开都是玲珑剔透的果肉, 真让人垂涎三尺。 ) 同学们都造得不错呀。我们就是要这样活学活用。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把课文齐读一遍。 四、深入感知,合作探究: 师: 读了文章之后,觉得怎么样?1、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或哪一段话?读给大家听听, 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谈的很不错,看来大家读懂了不少,但是肯定也有不懂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现在同学问就分成 4 组,开始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其他 组进行回答。 问题汇总: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 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而且这句话里带有作者的感情,所以重的是情,风景画和风光画是重的景。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 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 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可为什么还说&使人回味无穷&?矛盾吗?感 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生: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 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 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愉快的第一 次当然使人印象深, 不愉快的第一次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比如我第一次做错了事挨批 评。。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作者为什么叫我们珍重第一次? 失败的第一次让你聪明,成功的第一次催你奋进。人生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走 向成熟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 一颗新奇的童心, 随时留心, 寻找机会, 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 丰富经验。 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把难懂的句子都分析得很不错,真是人多力量大呀,所 以我们每次在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都应该积极的参与起来,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更轻松了。 难懂的句子是解决了,那老师还有些内容主题写法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来解读一下。 师:文章的题目叫《第一次真好》――那么“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评价第一次感受的 语句。 生:我找的是&低回品味&、&回味无穷&。 生:还有&喜悦、新奇&。 生:新鲜、刺激。生:奇妙。 “好”在:第一次的奇妙、第一次的新鲜而刺激、第一次的回味无穷――积极的生活,不断 开拓新 (教师板书:奇妙--低回品味--喜悦、新奇 奇妙--回味无穷--新鲜、刺激) 师:文章选取了几个“第一次”?哪几个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6 次,第一件看柚子树 写的是植物,是静态,感觉只是喜悦和欢喜;第二件看孵小鸟写的是动物,是动态,后者的 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前两次详写,后四次第一次 露营、做饭、坐飞机。 看见雪、第一次发表作品是略写,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 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教师板书:柚子树看孵小鸟) 师:这么多第一次,作者有的详写,有的略写,这是什么写法?(归纳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手 法,水到渠成) 生:详略得当。 (教师板书:详略得当) 3 这样安排有社么好处?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 师:那同学们说说哪句话最能表现本文的中心? 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师: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归纳出以小见大) 生:以小见大 (教师板书:以小见大) 师: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去尝试呢?那些第一次是好的,那些是不好的? 同学自己回答。好的第一次:恋爱 五.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1)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中也肯定经历过不少的第一次,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 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 要求:小组为单位, 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最感人,最精彩。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讲,看哪组最好。 (2)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同学发言 听了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回答, 老师感觉同学们是朝气蓬勃又充满理想, 未来的日子是属于你 们的,那我们就把我们想的变成现实,去好好的经历我们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 把我们的人生点缀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吧。 不好的:偷盗《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 师: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世界的探索,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弥足 珍贵的第一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人类探索世界的成功的第一次? 生: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第一次使用火。 生:第一次发明电灯。 师:是呀,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 台湾女作家周素珊的文章《第一次真好》,看看作家对第一次的理解。 (课件出示学习 任务:学习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合作探究质疑;体验与反思;研究 性作业。)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评价第一次感受的语句。 2、课文详写了哪两件事? 3、简略写了哪些第一次? 4、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找到的词语? 生:我找的是“低回品味”、 “回味无穷”。 生: 还有“喜悦、新奇”。 师:好。还有吗? 生:新鲜、刺激。 师:很好。这些感受 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奇妙。 教师板书:奇妙──低回品味──喜悦、新奇 奇妙──回味无穷──新鲜、刺激 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详写了哪两件事? 生: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详写。 (教师板书:看柚子树) 师:还有呢? 生:还详写了看小鸟孵出来这件事(教师板书:看孵小鸟)师:简略写的是哪些事呢? 生:第一次露营、做饭、坐飞机。 师:这么多第一次,作者有的详写,有的略写,这是什么写法? 生:详略得当。 (教师板书:详略得当) 师:同学们说说哪句话最能表现本文的中心? 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师: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生:以小见大。 (教师板书:以小见大) 四、探究赏析 师:文中说到“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为什么说是“风情画”而不是“风景画”?“风 景”和“风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生:“风情”是风土人情。 生:“风景”是死的、客观的,“风情”有作者自己的感情。 师:作者说“第一次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可为什么还说“使人回味无穷”? 生:愉快的第一次当然使人印象深,不愉快的第一次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我 第一次做错了事挨批评。 生: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了,可是中国人记住了这个教训。 师:不愉快的第一次也能给人许多的启示。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 愈益多姿多彩”?怎样才能多姿多彩? 生:通过许多的第一次,会学到许多知识。 生:有了许多的第一次,就会一点点长大、成熟。 师:谁能举例说说? 生:我第一次自己睡,第一次一个人在家,有了这些,我就慢慢长大了。 生:第一次学骑车,第一次自己做饭,这让我得到锻炼。 师:是呀!失败的第一次让你聪明,成功的第一次催你奋进。人生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 第一次中走向成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第一次呢? 生:珍惜第一次。 师:珍惜第一次,让生命多姿多彩。 (教师板书:愿你珍惜第一次) 五、体验与反思 师:这篇课文给我们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可是生活中还有许多第一次是不可抗拒、难 以预料的。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非典的肆虐等。(大屏幕播放课件,展示 画面。)人们都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第一次。当真的遇到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同学们 从心理、行为、能力方面来思考一下。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大屏幕:心理方面:坚强、乐观;行为方面:积极行动、 勇敢面对;能力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未雨绸缪、提前预见) 六、迁移与拓展 师:我们体验了周素珊的有益的第一次,也知道了如何面对不可抗拒的第一次。那么, 同学们,你的最精彩的第一次是怎样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的作文第一次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读,我受到很大的鼓励,从此更爱学语文了。 生:我第一次帮妈妈做饭,把饭弄糊了,我知道妈妈每天为我做饭不容易,我不应该再 挑食。 生:我第一次上台演讲,我发现自己还真有点演讲的天赋呢。 师:这些第一次带给同学们许多收获。可是,还有一种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你们知道 吗? 生:第一次做坏事。 生:第一次吸毒。生:第一次偷东西。 师:为什么这些第一次不能尝试呢? 生:这些是有害的。 生:这些是违法的。 生:是消极的。 师: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积极去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 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 小结: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 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使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师:最后,让我们再感情饱满地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8.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4、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 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 ppt 课件、FLASH 动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 他心爱的东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了这句名言之后,赞同还是不赞同他的观点?(生回 答) 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们就带着 这个问题走进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 资料助读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 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 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 . . . .. .. .. 解释下列词语: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读课文思考: 1、这则寓言讲了个什么故事? 2、文章情节上出现了哪几次转折? 明确: 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 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 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 神怡地赏月; 此后, 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 是又一个转折。 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四、研读探究 1、用图表来简化一下这个情节(展示课件)。首先是赏月,仿照我的格式,情节怎样发展 呢? 赏月――得月――还月 2、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所见的月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找出关 键句子和其中的关键词语。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那还不如没有。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才 能享受生命的乐趣。 4、“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 那个慷慨的决定。 ”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明确: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 了所有权。 人类慧心已泯, 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 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可见, 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五、讨论 1、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明确: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 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 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 ,并非一般的“得” 。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 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2、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明确: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 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 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 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3、如果你是白兔,你会向诸神之王请求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吗?为什么? 六、投影《居里夫人的选择》片断 七、结束语 如果某种拥有, 带给你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 使你紧张不安, 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那么, 请你果断而勇敢地选择快乐,放弃这种拥有。 如果你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某种拥有,更能替他人着想,做到心中有他人的 话,你将会拥有更多更宝贵的“财富” 。 如果你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你会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和自豪,获得不断 创造“财富”的信心。 板书 赏月――心旷神怡→拥有巨大的财富 得月――患得患失→并过于看重它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还月――慧心未泯《落难的王子》课程设计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练习口头表达; 3、通过获取文章中的语言信息,合理想像“我”在落难后的情况,心理。锻炼学生的语言 信息的获取能力,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4、通过收集资料,养成平时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对“困难、挫折对人的影响”这一主题 的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爱看童话故事吧,那么想必大家对于“王子”这个人物并不 陌生吧,那大家眼中的王子是怎样的呢?大家有没有想过王子如果落难了之后会是什么样 呢?那么今天就让周国平先生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位落难了的王子。 1、板书课题作者。 2、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生字:禀告(bǐng)厄运(è)行乞(qǐ)受辱(rǔ)掳(lǔ) 撑(chēng) 4、解释下列词语: 厄运:不幸的命运。 正色:态度严肃,神色认真。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多愁善感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伤感。 5、 指名复述故事(大概就可以) 二、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 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是可以说出寓意的) 。 2、找出王子落难前后不同表现的词语,学生可以自由上黑板写出自己心中认为的词语。由 学生自己说说选词的理由。 3、通过朗读,得出王子前后变化的比较: 起先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么写王子的脆弱的?后来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 “最”“就”“叹息”“太”等词的理解。 、 、 、 5、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文中原话回答)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三、讨论 (1)用第一人称。 “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期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 编造的故事,是亲身见闻。 (2)人物事件的极端设计。人物,是一个极端懦弱的人,拟定一个多愁善感的王子;厄运 也往极端方面去编,国破家亡又当奴隶,终成残废,行乞度日。通过落难王之口,说出厄运 使人坚强的道理。 (3) “天哪,太可怕了、、、”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 、、、 第三次是在 “我耳边响起, 重复半截, 略去半截, 耐人寻味, 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 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 四、问题研究(由学生分组讨论到全班讨论) ,可能提问以下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 挺了过来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意义。 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 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 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 只有经历 厄运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 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课文的结尾有什么意义? 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 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 只有经历厄运的 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6、 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 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提示]说“才能” ,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 培养坚韧的意志, 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 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地磨练。 比如, 长跑并非厄运, 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这也是可以锻炼人的。 五、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 使自己坚强起来? 2、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六、课外作业: 1.搜集跟这篇寓言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 2.续写故事。 3.学习写寓言。 课堂结语:同学们,学习了这则寓言,告知我们很多人生启发。有坏事变成了好事,生性脆 弱的王子在厄运面前,不畏惧厄运,反而变得更坚强起来。而我们也应该要学习他的这种精 神,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么对待它们就看我们的态度了, 我们知道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 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板书设计: 落难的王子 前 后 多愁善感 坚强 语言“天啊,太可怕了。 。 “请别说这话。。。 。。。 我可受不了! 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寓意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寓意: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那还不如没有。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才 能享受生命的乐趣。9.《我的信念》教案【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 深入思索。 知识点:品味语言的质朴,理解词语的含义。 技能点:培养搜集、筛选和交流资料的能力;通过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整理归纳 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 能力;强调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语言文字资料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 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课文与居里夫人进行对 话,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面对楷模思考自己的人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注意收集或上网下载介绍居里夫人事迹的有关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流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 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为什么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如此 之高?今天我们就走进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从中寻找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导读感知 1、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 很平淡,―直过着宁静的生活。 “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 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 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 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今天我们面对居里夫人,走近居里夫人, 来学习《我的信念》 ,我们的心将与她那颗水晶般的心贴得更近些。首先,我们来读懂题目, 解释什么是“信念”(学生很快查词典,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 “信 念”一词的解释是通向“理解课文内容”的桥梁。掌握了这个词的含义后,学生在学习的开 始就不感到困难了。 ) 2、 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居里夫人在文中表述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和做 法。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是为了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去领悟,学会主动学习。之所以 不在一开始就提问“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是为了避免抽象而不至于造成一定的难度。 ) 3、梳理信息。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收集, 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 (1)默读、搜集、筛选。 试着让学生用词语概括居里夫人思想、行为特点。如: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沉醉科学(板书) (2)归纳、整理、分类。 ①思想观念 ②工作态度 ③环境要求(板书)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 三、品味语言 1、有感情地高声诵读这些信念,说说最让你受感动的是哪一条。 (最有感触的或该是居 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巨额财富的无私奉献精神。 抑或从做事 “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 神” 的信念受到启发; “无论付出任何代价, 或被 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的人生信念深深感动。 ) 2、这些语言没有具体形象的描绘,却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给我们生活的启迪,我们来 理解这种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朴素而平实;句子启迪人的思想――富有哲理。 (品味句子的哲理后再归纳语言富有哲理的特点。 ) 3、默读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思考体会它的深意。 (有些哲理性的语言理解有一定 的难度,划出课文中自认为暂时难以理解其内涵的句子。 ) 参考: ①生活对于任何人并非易事。 ②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③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④一位从事……而且是一个小孩。 4、小组里质疑并相互解答。小组里不能解决的疑问再在全班提出解答。 (教师订正) 四、当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掌握词语:坚忍不拔 闲暇 奢望 蹂躏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2、思考题: (1) “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2) “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观念“指什么? (3)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梦想家”中“讲究现实的人”指什么?文中“梦想家” 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4)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五、课堂小结 读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 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 苦;如果说过去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 这堂课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让我们在学 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在居里夫人的光 辉照耀下,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人类事业。 【板书设计】品质坚忍不拔 致力科研 淡泊名利 欣赏生活 追求和平 追求梦想 简陋 艰辛 宁静 简单沉醉于世界的 优美中信念 (人格魅力) 生活条件 工作环境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坚忍不拔、对科研的 执着追求 10.《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 1 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 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中国人说“圣人”,就是说孔子!每年的 9 月 28 日,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 “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 2556 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 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 10 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 2556 年。继 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 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 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 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 《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 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 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 一般原则。课文的 1~9 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 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 10 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 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 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 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 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 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 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 10 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 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 2 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 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 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 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 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 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日:每天。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 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 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 可:可以。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 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 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 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 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 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 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人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从:顺从,学习。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 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 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 长 期坚 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 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 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 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 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 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第 3 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 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 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文言字词小结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任重而道远――顺接 死而后已――顺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顺接 2、为:读 wèi 时,多作介词;读 wéi 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wéi,动词,“担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wéi,判断动词,“是”。 仁以为己任――wéi,作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wéi,作为。 3、焉 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在其中”。 4、之:(1)指示代词,“这”;(2)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3)结构助词, “的”;(4)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 作用,无实义。 (四)固定句式 1、不亦……乎?→不是……吗? 2、……也。→……是……。 九、文言文翻译技巧(略略带过)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 达出来。 (二)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第三单元11.《春》.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 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 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 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 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 《春》 (投 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 师生共赏 1、 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 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 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 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俞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 草破土而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