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女?精神病患者?还是女人智商低的五大表现?

你为什么会成为渣女?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16,296分享邀请回答1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你遇到过玩弄感情的渣女吗?
这一类女生智商都比较低。
你见过有几个高校毕业的女生成天和不同的男人混在一起?人家读书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不知道多开心呢。
智商低的女人,在生活中是不被重视的。所以她们只能够依靠着“玩”男人来获得一点儿虚幻的存在感。
啊你快看,那么多男人喜欢我,我多厉害,我多漂亮,我多女神,我多有生存价值,比你们这些人好多了。
呵呵,一个智商高的姑娘,是不需要那种虚幻的满足感的,因为她们本来就很强大,本来就有高生存价值。
也正是因为智商低,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很片面,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以为自己玩男人很厉害,各种男人都能被自己拿下。
可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傻男人,只存在“为了和你上床而无视你的过去”的男人,他们只要得到了性就好。你认为你在玩人家,人家还在玩你呢。
真正的好男人,是不会和这一类姑娘有任何牵扯的。好男人都是和高智商,善解人意,肤白貌美的姑娘们在一起。
最后,这种说玩够了找个老实人嫁了的姑娘,最后找到的,一定是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生存价值最低的一个男人。
如果你还有任何感情问题,欢迎加我的微信号: puaschool进行咨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p&关于与“渣男/渣女”恋爱这件事,我们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新的思路。&/p&&p&我们的后台也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我要如何鉴别渣男或渣女”“为什么我总是喜欢上渣男/渣女”,很多答主提到的“识人/恋爱经验不足”等原因似乎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与渣男/渣女恋爱,成为所谓的“渣男/渣女收割机”。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无法鉴别与离开渣男/渣女呢?这背后的情况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比起想当然的“指责”任何一方,了解这种心理的深层原因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p&&p&&br&&/p&&p&&b&有些人被“渣男/渣女”吸引,可能是双方有着互相“匹配”的不健康恋爱模式&/b&&/p&&p&&br&&/p&&p&有一些&b&常见&/b&的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吸引力,前提是其中一方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刚好符合另一方不健康的需求:&/p&&p&&br&&/p&&p&&b&a. 边缘型人格和依赖型人格&/b&&/p&&p&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对被抛弃的极度恐惧、情绪起伏不定和极其缺乏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等特点,这样的伴侣对常人而言是很难忍受的。即使是最亲密伴侣,我们也无法接受一个人肆意地入侵、破坏我们的个人边界,比如对方可能会对伴侣的正常社交行为极端敏感,作出暴怒等伤害对方的行为(这种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渣男/渣女)。&/p&&p&然而,这样毫无边界意识的伴侣对于依赖型人格却不是问题。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同样对被遗弃深感恐惧的依赖型人格障碍喜欢顺从和依附于他人。&b&对他们而言,伴侣毫无边界的要求和占有、忍受伴侣所有的情绪、对伴侣千依百顺,反而是一种让他们更有安全感的状态。&/b&&/p&&p&&br&&/p&&p&&b&b. 有问题者与助人者&/b&&/p&&p&我们曾多次提到“依赖共生”(Codependency)这个概念,这是一种乍看像爱情,实则却是一种与爱无关的、病态的关系。&/p&&p&在一段狭义的共生关系中,&b&两人中需要一方有某些成瘾性的问题,比如无法自控地出轨、性瘾、嗜酒等,对自己和他人都难以负责任;&/b&而另一个人则高度依赖这个人的“问题”和“不负责任”,在过分地看护和管控另一方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感——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p&&p&&b&在依赖共生关系中扮演“助人者”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b&他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给予Ta并不需要的过多的关怀,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p&&p&一段共生关系中,往往两个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谋:&b&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b&——“成瘾者”和“助人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吸引。这种共生关系的结构十分稳固,这使得两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很难离开对方。&/p&&p&&br&&/p&&p&&b&3. 明知是错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地犯错&/b&&/p&&p&有的时候,人们已经从之前的关系中意识到,自己和某种人并不合适,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幸福;&b&但同时,他们又会再次被和那种明知自己应该远离的人吸引。&/b&&/p&&p&反复被令自己痛苦的人吸引是一种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关系中曾经被虐待或深深地伤害,并且问题没有在那段关系结束前得到解决,比如对方为什么要伤害自己,那么这个人可能会不断爱上类似的人,&b&进入和当初类似的关系,试图寻找答案。&/b&&/p&&p&甚至,他们会幻想在一段类似的关系中能够解决曾经的矛盾;&b&自己能从“受害者”的身份转移到“施害者”,主动伤害一个和对方类似的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主动权和复仇的快感。&/b&&/p&&p&这就是我们说的,&b&“因为太恨Ta,所以爱上了像Ta的人。”&/b&常见的一种是,有些人反复爱上与伤害自己的父亲/母亲相像的人。人在幼年时期会本能地渴望和寻求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如果这个愿望未能被满足,它就可能延续到成年后,即使我们表面上压抑了这种愿望。&/p&&p&因此,在童年被父母忽视、否定,怎样讨好都不能得到对方关注和爱的人,会在长大后被和自己父母类似的人吸引。&b&在潜意识中想要从这些和他们相似的人身上得到曾经缺失的爱,以这样的形式来完成童年未竟的心愿。&/b&&/p&&p&&br&&/p&&p&&b&为什么有些人无法抗拒这种吸引力呢?&/b&&/p&&p&&br&&/p&&p&临床心理学家Lisa Firestone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人能否相互吸引本质上取决于两个人的防御机制是否相吻合。&/p&&p&防御机制,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特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它们被用来应对一些令自己痛苦或筋疲力尽的情境,在那样的时刻保护自己。&b&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儿时的经历让我们形成了一些应对世界和难题的方式,这些方式曾经保护过我们,我们相信也愿意继续相信它们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b&&/p&&p&Firestone认为,&b&我们在选择伴侣时,会潜意识被那些适配我们防御机制的人吸引。&/b&&/p&&p&比如,一个习惯用沉默和抽离来保护自己的人,可能会选择一个咄咄逼人的伴侣,因为对方的咄咄逼人为Ta提供了很多可以保持沉默的情境。一个习惯用拼命地追逐和讨好来保护自己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个很难被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认知体系被打破,我们会通过主动的选择,构建出自己熟悉的情境。&/p&&p&由此可见,&b&人们被吸引并不是因为双方性格有多么契合,甚至不是因为和这个人一起我们会更快乐。而是和这个人之间的相处,能够让一直以来自我保护的方式能够继续存在。与此同时,和这个人之间的相处也能强化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b&&/p&&p&举个例子,&b&一个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没有安全感的人,总是爱上那些疏离的人。这是因为,一面这种疏离强化了他们“我果然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一面在与这样的人的关系中又能够最大化地使用自己的防御机制——痴缠对方,不断确认对方的爱。&/b&&/p&&p&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处也就在于此,一个经历过的痛苦的人因此往往反复经历痛苦,直到ta愿意付出新的痛苦去打破自己、发生改变。&/p&&p&&br&&/p&&p&&b&如果吸引你的是无法给你健康亲密关系的“渣男/渣女”,该怎么办?&/b&&/p&&p&&br&&/p&&p&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反复被同一种人吸引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在关系中常常是不快乐的,并且感到虚弱,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去探究,&b&这些人真正吸引你的地方到底是什么。&/b&&/p&&p&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b&那些吸引你的人的共同点或许并不那么显而易见。&/b&他们可以是看似很不同的人,不论是外表还是性格。&b&他们相似的可能只是某种不易察觉的行为模式,或是在特定情况下某种微妙的反应。&/b&&/p&&p&第二,&b&在你眼里,一个人吸引你的地方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下的本质才是你真正需要警惕的。&/b&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会被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又有些神秘感的人吸引,因为使他们显得有深度又有趣。&/p&&p&但事实上,你可能是迷恋对方&b&情绪匮乏&/b&这个特点,以及被Ta&b&无法理解你&/b&这一点吸引。这种吸引的背后就与你的防御机制有关。&/p&&p&又或者,你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时时刻刻都要求你给予关注的人,你觉得自己可能喜欢自信的人,但实际上吸引你的是他们&b&强烈的控制欲&/b&。&/p&&p&因此,如果你发觉自己总是喜欢上对自己不好的人,总是进入让自己不快乐的关系之中,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参考上面的例子,&b&认真觉察这些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吸引你的实质又是什么。这种实质很有可能就是在不断地给你那些负面的防御机制注入养分的东西。&/b&&/p&&p&弄清了这种&b&“错误吸引”&/b&的本质,你就可以&b&开始思考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b&。除了自省以外,你还需要总结、归纳过去的恋爱中自己痛苦的时刻,以及两人最后分开的理由——&b&那时的你是清楚为什么这些人不能是你的伴侣的。&/b&&/p&&p&同时,&b&你也需要考虑周围亲友的意见。&/b&人们在处于一段关系中,或是回想过去的关系时,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滤镜。我们不仅会美化过去,还可能会美化自己现下的处境。旁人固然无法读取你的感受,但他们能比你更清晰、直观地看到你在一段关系中整体的状态。&/p&&p&&b&总是爱上无法好好爱自己的人,也意味着你可能缺乏自我关怀能力。因此,身边那些了解、关爱你的亲友就可能会比你自己更知道,怎样才是对你好的方式,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可能给你带来幸福。&/b&&/p&&p&最后,当你自己真正的需求有了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付诸行动了。&b&你需要有意地试着去与那些一开始可能并不会吸引你,但具备你所需要的好的品质的人约会。&/b&至少在那些人靠近你时,给彼此一个机会,而不是早早地自我设限——“Ta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p&&p&这种舒适区以外的尝试一开始会让你觉得不舒服,&b&因为这样的人会挑战你固有的防御机制。&/b&比如,要一个迷恋那种对自己若即若离的人去试着和一个主动接近自己、关怀自己的人相处,他们会不习惯,甚至会觉得反常和不适——为什么这个人对我这么好?我又不值得。Ta是不是有什么目的?&/p&&p&但实际上,&b&是我们旧时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将我们带向了错误的方向,它让我们不明白健康的依赖关系是什么样的。&/b&试着接触那些挑战自己防御机制的人,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改变自己对亲密关系和自我的错误认知,更加靠近真实的、安全的爱。&b&有时候,你只是不习惯,并不是不喜欢。&/b&&/p&&p&最后,如果你还在反复爱上无法与你建立健康关系的渣男渣女,陷入令自己的痛苦的恋爱中的话,不妨在必要的时候告诉自己:&b&有的时候最吸引你的,也是你最需要远离的。&/b&斩断联系虽然令人痛苦,却是你找回自己的生活所必需的。而&b&随着你越来越健康,你也会越来越少地感到这些关系的吸引力。&/b&&/p&&p&&br&&/p&&p&愿我们都能爱值得的人。&/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p&&i&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i&&/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NjcyMDU1N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d9cebced653d8d1dc0a3e%26chksm%3D9fc534d0a8b2bdc6a567df96d549f469a84a7aa3f15b8acd7ada4b4f65aebb2024%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0205Mfdj5f30b0RxjtCC2M9f%26key%3De10261c30ede7ba3ac087fb90a58b14f52443e4dfe77287cefff9c42f4c24b797bdfe9e9d875a0b16dada6f9cb92f9a3c9c9e0f628bc644dascene%3D0%26uin%3DNDg0OTUzNzc1%26devicetype%3DiMac%2BMacBookAir6%252C1%2BOSX%2BOSX%2B10.11.6%2Bbuild%%26version%3Dnettype%3DWIFI%26lang%3Dzh_CN%26fontScale%3D100%26pass_ticket%3D1koTIIskHb%252BphkPAHNnLi3GNKPaupZJUg8Nv61F5S4o5xLOf5bSk6FmDcc3gtw%252F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为何唯独被ta吸引?| 如何停止喜欢上那些错误的人&/a&&/p&
关于与“渣男/渣女”恋爱这件事,我们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新的思路。我们的后台也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我要如何鉴别渣男或渣女”“为什么我总是喜欢上渣男/渣女”,很多答主提到的“识人/恋爱经验不足”等原因似乎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
&p&匿了&br&我跟她的经历相当相似&br&也是毕业于名校,学的是电影&br&我们学校心理学还是全国第一的&br&21岁因为双向被关进精神病院&br&&br&我进去,是真的有寻求帮助之心&br&所以对医生及其坦白&br&你知道精神病人的心理历史&br&是多么的不体面&br&我都坦白了&br&&br&结果换来了他们给我打了&br&不知道什么药&br&我问护士&br&我可以吃药但是你告诉我你给我吃什么我都吃&br&他们就是不会告诉你&br&有的药让你梦见深海,窒息,非常咸,感觉血液都要稠成咸盐的糊糊&br&有的药让你口唇、舌头都非常僵硬,七扭八歪,喘不上气&br&刚进去的时候你奇怪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扶着墙蹭着走来走去,如同行尸&br&后来你也开始在走廊蹭了&br&因为身体如此木僵,脖子尬尬地颈着,只能蹭啊蹭啊地来回走&br&&br&精神病院一条长长的苍白的走廊,东西朝向&br&长年见不到阳光&br&只有走廊尽头有一扇小窗能见到阳光,窗外是个荒芜的垃圾堆&br&我就跪在那个小窗前&br&伸出手,使劲儿伸&br&摸一摸光&br&&br&我和吃屎的病人分享一条香肠&br&崩溃的抑郁症阿姨求我叫她妈然后抱一抱她&br&一级(危险)病房的同龄少女美得如同她说的谎言&br&到了夜晚她就会疾呼惊叫&br&学数字媒体的癔症女同性恋和我在餐厅一起鄙夷王家卫&br&住了十年的粉白面胖阿姨每天早上给自己化妆,她其实早就痊愈,但是没有房子,只能住下,因为床位费便宜&br&因为“搞破鞋”被老公惩罚式关进来的老阿姨敲窗户问别人的家属借手机&br&有一个凶神恶煞的三十岁女人,口中一直骂得难听,看她的样子你就会真的相信这世界有魔鬼附体&br&一个小姐姐每天站在厕所窗前喊二郎神救救自己&br&&br&这个地方让我觉得自己竟然沦落于此&br&我是一个多么有尊严感和注重体面的美少女&br&一切全部幻灭了&br&&br&那个时候我是躁狂期&br&几周后我和医生说其实你们没有帮到我&br&&br&他们就因为这句话,觉得我妄自尊大&br&一群人把我架进一级病房&br&四肢分别用绑带固定在铁窗四角&br&扒了裤子&br&屁股底下塞一个难堪的尿盆&br&让你排泄&br&病房开着门&br&外面是来来往往的病人和家属&br&&br&那是我一生中最最黑暗的时刻&br&这种性虐待对于我来说甚至不如强奸&br&那一刻我希望自己即死&br&&br&从此之后我变得非常贱&br&我觉得皮肉躯壳变成了可以随意作弄糟践毁减之物&br&我其实从小到大都是有性瘾的,或者说性欲强&br&但精神病院之前,我只和我非常喜欢的人睡&br&后来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便可以随意轻贱&br&我觉得全世界谁都可以来操我,毁坏我,用刀划开我的皮肤,把异物塞进我的阴道和肛门,用混乱的油漆泼满我肮脏的身体,残忍地杀掉我,把我从高空抛下&br&&br&我人生中对我精神和心理状态伤害最大的,甚至不是童年和发病前史&br&而是治疗经历&br&这对于我来说&br&是信仰的全崩塌和彻底的幻灭&br&&br&我变得脆弱不堪,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人权、话语权、尊严&br&因为中国的精神病院,让不让你出院,全看家属&br&你想出,全好了,家属不同意你也是出不去的&br&你不想出,没治好,家属没有钱了,不好意思,滚吧,就算放出去立即会杀人也滚吧&br&&br&后来我学乖了&br&逆来顺受&br&医生和护士看你就和看一个乞丐没有任何区别&br&他们不会霸凌你,只是冷漠&br&但是你失去了和父母的一切联系&br&医生也不会理你告诉你什么时候父母出现&br&而什么时候出院只有父母知道&br&&br&你被判了无期徒刑&br&而这个地方度秒如年&br&这是怎么样一种庞大又空无的恐怖&br&&br&护士每天像骂狗一样骂你&br&你打了一个喷嚏&br&早餐的芹菜梗儿喷到做心理测试卷的电脑上&br&她训你如同你没有感觉,没有尊严&br&&br&精神病院里的每一秒你都想自杀&br&于是我就躺着五人病房的窄床上幻想怎么自杀&br&是像《莉莉周》里那样高坠,还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里割腕泡澡&br&但我还是像投海&br&慢慢往海里走&br&深夜&br&远处的岸泛着点点火光&br&你背光一点点让海水浸透灵魂&br&&br&后来我就出院了&br&其实我是一个美少女,因为匿名所以不讳言&br&我长得和日本明星渡边麻友是挺像的&br&一米七零&br&因为住院的精神折磨只能通过暴食来发泄&br&我从一百二十斤长到一百九十斤&br&&br&双向就是这样,每年体重都会大幅度波动,胖上去那些,我都是几乎吐着血在减的&br&&br&我大概是一个以后想做艺术的人&br&我真的忍不了一点不美的东西&br&我甚至忍不了美的东西出自一双不美的人的手&br&对自己更是如此苛求&br&可是我自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极丑的&br&你可能想象这种矛盾带来的剧痛么?&br&&br&不知道精神病院给我吃了什么怪东西,手抖,抖得厉害&br&我从五岁开始练钢琴,写书法&br&后来又翻书、拍照片&br&出院之后拿起毛笔想要临几个小字&br&手抖的根本划不出一横&br&放在琴键上,弹不出像样的乐句&br&拍照片全是虚抖的&br&&br&你们能体会这种绝望么?&br&你的价值&br&理想&br&赖以生存的信仰&br&希望&br&全都灰飞烟灭了&br&&br&最最讽刺的是后来我拿到医院的病例去办复学&br&看到医生写的诊断,简述病史&br&真是感到恶心&br&恶心,还有怕&br&因为你完全信错了人&br&你把那么隐私、重要、不堪回首的人生&br&真实的看法&br&全然坦白地告诉一个人&br&你希望他们保守秘密,帮助你&br&结果他们转眼就把一切写进病例、告诉你的父母,告诉所有人&br&&br&我是双向病人不假&br&但是我也并非只会吹牛的酒囊饭袋&br&那个时候我在北京做家教、做视频剪辑和活动录影是能挣一点小钱的&br&而我的医生把一切全都写成我的幻觉&br&表达在病例里&br&&br&恶心&br&他们真令我恶心透了&br&&br&直至今天我还在吃控制药物&br&碳酸锂缓释和德巴金&br&但是我可以说至少在我身上&br&现代医学在双向治疗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br&但是我父母觉得我好了很多&br&甚至给我找了个政府的工作&br&&br&我变得善于伪装,有极好的自控力&br&我甚至怀疑很多所谓痊愈的精神病人究竟是变“好”了&br&还是变得会装的和正常人一样了&br&&br&我现在忍着剧痛在生活&br&你知道躁狂期&br&情绪化、思维飘逸、情感敏锐&br&我还是一个联感觉者&br&躁狂加强了我的联感觉&br&我每天觉得都在吸高纯度的毒品虽然我并没吸过真的毒品&br&这世界磅礴沉重的美与悲就足以将我压死&br&你一个忧郁的表情就会令我狭细的心痛&br&我每一刻都是湿的,我是指内裤真的是湿的,希望一个美人把我压倒,狠操一顿,最好之后能死在他手里&br&我对这个世界有多愤怒就有多温柔&br&我的愤怒令我暴躁到炸,我的温柔让我心碎致死&br&它们都是痛,这些情绪会成为真实的肉体的痛&br&你只能强颜欢笑,隐忍不发&br&我能够像正常人一样&br&是多么痛,多么强大的自控力&br&我能够像你们一样&br&我就比你们优秀不知道多少了&br&&br&我觉得很累,非常累&br&我上学的时候就很不会表演&br&但是我现在很会在生活中做一个演员&br&我父母判定我有没有发病重要标准就是&br&和他们的关系&br&&br&我开始疯狂的讨好他们&br&装出很用心,很爱的样子&br&我给他们拍照片,裱在漂亮的相框送他们&br&每有节日就买精致的昂贵鲜花&br&请他们吃一千多块的五星级酒店饭菜&br&拥抱&br&装作关心他们的工作和身体&br&&br&我不怎么爱他们其实&br&可以说是恨了&br&我这么做只是想让自己好过&br&想让自己方便&br&活的不那么辛苦&br&&br&精神病院之后&br&我变了&br&以前我是一个逆受之人&br&不开心也是自残而已&br&用美工刀划拉划拉别人不怎么注意到的部位&br&&br&现在我是反社会型人格&br&而且是很可怕那种&br&&br&其实确诊前&br&心理学就一直是我的爱好之一&br&特别是变态心理学&br&我把关于双向的所有症状背熟&br&在做事说话前先考量一番看看会不会暴露&br&其实恐怕是变本加厉的躁郁之心&br&&br&精神病院的残虐之后&br&我变得极其无情、冷漠、狠绝&br&而且毫无底线可言&br&&br&更可怕的是这一切都隐于表面的魅力之下&br&现在我又慢慢变回一个美少女的模样&br&我从小喜欢观察人,后来又学摄影,研究现代心理学和国学的面相&br&琢磨人心之后任意玩弄&br&&br&说句不要脸的话&br&我还真是双商都还不错那种&br&但是我现在已经站在地狱里了&br&&br&不能我一个人死&br&你们都得死&br&&br&所以无论如何我以后都一定要成功啊&br&因为我要弄死你们&br&玩死你们&br&&br&以前我总是把人生比喻成电影院&br&明明是放映自己不喜欢的片子&br&是不是可以提前退场(自杀)&br&后来觉得虽然电影没趣&br&大概可以陪着在意的人看完&br&现在好了&br&既然电影没意思&br&我又全身都好痛好痛&br&忍得如此辛苦&br&&br&那么我把电影院烧了吧&br&大家一起死吧&/p&
匿了 我跟她的经历相当相似 也是毕业于名校,学的是电影 我们学校心理学还是全国第一的 21岁因为双向被关进精神病院 我进去,是真的有寻求帮助之心 所以对医生及其坦白 你知道精神病人的心理历史 是多么的不体面 我都坦白了 结果换来了他们给我打了 不知道…
&p&---文末有更新---&/p&&p&想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需要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觉察。这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是&b&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b&。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b&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内部自我觉察),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外部自我觉察)&/b&。&/p&&p&同时,&b&自我觉察是一项可以被习得和提升的技能&/b&。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作出一个决定:&b&去质疑自己关于自己的种种预设,去积极考证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去带着一种积极的思维和接纳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实。&/b&简而言之,就是有变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braver but wiser)的决心。&/p&&p&这里可能有几个你从没想过的,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知识和方法。&/p&&br&&blockquote&&b&提升内部自我觉察的方法:&/b&&/blockquote&&p&&b&1. 练习正念(mindfulness),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b&&/p&&p&正念的核心在于“对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类似,正念强调的也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p&&p&哈佛心理学教授Ellen Langer认为,&b&正念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b&以旅行为例,当我们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我们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这个世界我们不曾发现的事情——风景,声音,人——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只会用一种固定视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p&&p&(关于正念的介绍,可以点击查看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KY访谈:心理咨询师清流谈正念 - 知乎专栏&/a& )&/p&&br&&p&&b&2. 改变叙事方式,帮助你提升对过去自我的了解&/b& &/p&&p&叙事(narrative),即&b&我们怎样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曾经的自己。&/b&&/p&&p&&b&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会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方式——他们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b&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p&&p&同时,&b&他们也更愿意探讨他们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种情绪。&/b&这是因为,&b&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真实,或者一个简单、普适的真理。因为那并不存在。&/b&&/p&&p&(关于如何改变叙事方式的知识可以点击查看:&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知乎&/a&)&/p&&br&&blockquote&&b&提升外部自我觉察的方法:&/b&&/blockquote&&p&&b&1. 360度反馈&/b&&/p&&p&&b&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b&:伴侣,朋友,亲人,同事……为此,你可以在网上做一份匿名的调查问卷。你可以设计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你认为我是一个懒人吗?回答是从1-10中选取一个度。&/p&&p&比起需要自己输出内容的开放式问题,人们更愿意回答选择题;比起是或否的二选一,在一个区间内作出选择也更加容易。而研究也指出,&b&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更少受到“妈妈效应”的影响。&/b&&/p&&br&&p&&b&2. “对”的反馈&/b&&/p&&p&虽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是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外界反馈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我们需要寻求“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我们要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unloving critics)和无批评的爱人(uncritical lovers)。&/p&&p&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b&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b&。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b&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b&。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对我们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没有帮助。&/p&&br&&p&&b&3. “晚餐桌上的真相”&/b&&/p&&p&这是一个需要充足的勇气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望给你的外部自我觉察带来质的提升,并改变你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方法。&/p&&p&顾名思义,你需要邀请一个密友以及一个家庭成员或人生导师共进晚餐。用餐时,你要请他们&b&说出一个你让他们最为恼火的地方&/b&。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p&&p&&b&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气,就有机会收获同等的成长。&/b&该方法的提出者Josh Misner教授表示,“和一个人一同剥开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饭是亲密的行为,其中蕴含了对对方的信任。因此,这样的对话适合在桌席间展开,晚饭为最佳。”&/p&&br&&p&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Tasha在书中强调,即便是最为自知的人,对自己的觉察也不可能到达100%——&b&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b&&/p&&p&但好在,人生很长。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p&&p&以上。&/p&&br&&p&&b&------更新来了------&/b&&/p&&p&哈哈再来跟大家分享几个关于自我觉察的残忍真相:&/p&&p&从研究结果来看,我们整体的自我觉察能力……可能真的不太好,而且,研究发现,我们往往会陷入以下几种错觉无法自拔:&/p&&blockquote&&b&错觉1:优于平均效应 &/b&(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blockquote&&p&在美国一份针对80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b&95%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b&大部分人在与一般同僚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Taylor & Brown, 1988; Sedikides &Gregg, 2003)。&/p&&p&但,&b&自己“优于平均”往往是一种错觉。&/b&毕竟理论上,仅有49%的人是处于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要求评价自己时,我们也常用“中等偏上”这样的词汇。&/p&&br&&blockquote&&b&错觉2:达克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b&&/blockquote&&p&Dunning和Kruger(1999)通过他们对人们阅读,驾车,下棋和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中发现,在有关幽默感,语法和逻辑的测试中得分低的人,对自己真实能力的评估更不准确。也就是说,&b&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觉越良好。&/b&&/p&&br&&blockquote&&b&错觉3:95% vs. 15%&/b&&/blockquote&&p&Tasha和她的团队调查了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虽然95%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但实际&b&只有不到15%展现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b&&/p&&p&……_(:з」∠)_
关于认识自己,你都有过哪些探索跟疑惑呢? &/p&&br&&p&原文发表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5dbddb407f1efa1929d%26chksm%3Dfe3a722b980301afd047b76b8dc95fbf0f%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说反思自己越多,你对自己的误解可能越深?| 导读:认识自己的5个误区和5种方法&/a&&/p&&p&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p&&p&&i&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i&&/p&
---文末有更新---想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需要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觉察。这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内部自我觉察),以及别人眼中…
&p&我是单相病人,理论上比双相要幸运一点。然而吃药至今三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又算是不幸的难治性抑郁。&br&&br&&br&这里说说我作为一个病人对家庭、生活、婚姻和爱情的看法。&br&&br&1. 遗传。这个病的遗传性是已经被证实的,很多病人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承受相同的痛苦(虽然只是一定比例的风险)而主动选择不生育,这个需要双方在确定关系前就沟通好的。其他愿意选择生育的病人,则要面对遗传的风险。其实这和近亲有糖尿病人、癌症病人等等是类似的,是大部分人考虑婚嫁时必须要考虑的。作为病人,接受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就好,就像我的智商、容貌等等,生病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在婚恋市场的选择权、影响我们的后代,仅此而已。&br&2.怀孕。这是女性病人必须考虑的,大部分抗抑郁药物都有致畸作用,所以复发超过三次的、长期服药病人,必须考虑这一问题。无非三个选项:1.带药怀孕。可能需要调整为无明确致畸性的药物,以及对胎儿的潜质风险和复发风险(孕期风险增加);2. 停药怀孕,承担复发和加剧风险,妊娠后继续服药;3. 代孕,资金压力和养育压力,目前大陆无合法途径,只能香港或海外,预计费用在30-50w之间。以及,三种方法下,都是几乎无母乳可能的。针对我的情况我和老公已经基本达成一致-代孕。&br&3.陪伴和照顾。和抑郁症病人相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付出和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相对来说我是非常非常非常独立的性格,很理性的知道情绪反复时并没有任何人能帮助到我,所以更多的选择一个人承受。但依然避免不了波动的情绪给老公造成影响。我们约定,我难受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要做、不要说,陪伴即可。因为任何尝试都可能达不到他想要的结果、然后让他沮丧,不如不要尝试。&br&4. 收入风险。虽然现在有一份很好的、收入以及各方面都不亚于老公时工作,但我自己始终非常担心会失去工作的能力。不管我的心理医生、家人怎么劝慰我,这种担忧和焦虑始终环绕着我。病情可控时我可以坚持工作,但一旦反复、恶化,工作就变得非常非常痛苦和困难。虽然我的老板知道我的病情并多次给予了很多理解和照顾,但随着病情波动,一年中很多天,我都是咬着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一下下。我甚至给自己做了一个program:每一个咬牙坚持的工作日就画一笔,达到100笔就提离职,每年清零一次。目前看来,每年210个工作日,我没有离职 全赖灵活工作时间、让我可以时不时的翘个班、放纵一下自己。但不可能每个病人都像我一般幸运。以及,即使幸运如我,我也多次好次和老公讨论过:离职休息一段时间或者万一if我彻底失去工作能力怎么办。他的态度是:休息几个月、半年,他都可以接受、“包养”我,但如果是几年、更久,他也不知道会怎样。我能理解也很感激他这样的态度。所以在这种焦虑下,我开始在乎积蓄和固定资产、非常在乎、远远比过去在乎,我要想办法保障自己在失去工作能力时基本的经济来源,能cover自己衣食、服药。也即使妈妈和妹妹反复表示,万一我不能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她们都可以养我。我还是拼命攒钱购置房产。房租、即使未来不太多的房租,是我能给自己最后的保障。&br&&br&综合以上,和抑郁病人相恋、结婚、组成家庭、一起生活是件并不容易而又风险重重的事。但人生不本来就是困难重重又风险重重的吗?这不过是诸多风险、诸多困难中的一环,没必要贴上太多标签,也没有谁需要谁的怜悯、同情。你之所以喜欢你的女票,必然有其中原因,她的容貌、身材、性格、家庭、学历、工作等等,总有吸引你和你喜欢的部分,而双相是其中你不喜欢的部分。婚姻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也是,外人并不能给你任何意见或建议,无非是告诉你经验、事实的各个方面,最终的选择权还是你。&br&选择她,你是否能够接受上述种种?错过她,你会不会后悔?是不是能找到比她更好的人?&br&&br&Follow your heart。但不管怎样,请尽快作出选择,并且沿着你做好的选择往前走,不要再回头。拖延、往复,才是钝刀子杀人。不做出选择,才是真的残忍。不管是好好告别,还是好好坚守,这是一个成年男人必须亲自处理好的问题。&/p&
我是单相病人,理论上比双相要幸运一点。然而吃药至今三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又算是不幸的难治性抑郁。 这里说说我作为一个病人对家庭、生活、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1. 遗传。这个病的遗传性是已经被证实的,很多病人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承受相同…
&p&谢邀。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总结一下,一个强势的母亲可能会有以下表现:&/p&&p&&b&1.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b&,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比如溜进孩子的房间偷看日记,检查孩子的短信和电话,并趁孩子不注意时突然出现,看孩子在做什么等等。&/p&&p&&b&2. 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高要求&/b&,也就是俗称的“虎妈、狼爸”,会为孩子制定一系列在成绩和表现上的规范,以及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不必要的”活动。比如要求考试成绩不能跌出年级前五名、强势规定放学回家的时间等等。&/p&&p&&b&3.在学业成绩、个人成就上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又不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能力达到这样的成就。&/b&为了能够达到为孩子制定的目标,他们会帮孩子做出学校、专业、工作等一切选择和决定,在孩子的社交上也要事无巨细地帮忙,比如,有的父母听说孩子和同班同学闹了别扭,就会去学校找到那位同学,或者找到同学的父母沟通,以此来试图帮孩子解决问题;当升学失败时,帮助托关系或用金钱来解决等等。&/p&&p&……&/p&&p&这些“强势”的行为,可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而这些伴随孩子成长的不当的教养模式,事实上是一种“过度教养”的表现。那么,就像答主问的,这些“强势”的教养方式对成年后的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影响呢?&/p&&br&&p&&b&一个过于“强势”的母亲所带来的过度教养,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使得他们更容易不快乐,具体表现为 &/b&(Locke, 2012) &b&:&/b&&/p&&p&&b&1. 完美主义,缺乏韧性:&/b&会使孩子过于追求完美,总想成为人群里“最好的”,但应对压力、失败的能力比较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败性的事件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p&&p&&b&2. 焦虑:&/b&在儿童时期,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即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不安、伤心、痛苦;在成长后,他们也一直背负着“成就的压力”。有研究表明,他们得到临床焦虑诊断的概率也更高。&/p&&p&&b&3. 自我价值和自尊感的瓦解。&/b&会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观点,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自己是谁。而这种自我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再被根除。往往,甚至在孩子与父母分开之后,这种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怀疑,都还会持续影响着你的福祉。&/p&&p&&b&4. 习得性无助。&/b&会让孩子认为,无论自己尝试什么,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不如就索性听从家长的,即使自己感觉到不适或已经察觉到被操控,也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p&&p&&b&5. 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b&离开父母就无法正常生活。&/p&&p&&b&6. 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b&在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p&&br&&p&重要的是,过度教养的模式往往是持续性的,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减轻,很多孩子到了成年早期,甚至过了30岁,还在被强势的母亲/父亲过度教养着。&/p&&p&如果你已经长大,而父母还在对你进行过度教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和父母明确边界,坚持有不受干涉和侵入的私人空间,坚持自己解决困难、取得成绩。&/p&&p&而如果你已经离开了父母,但仍然被过度教养的后遗症困扰着,你需要建立清楚的自我意识:接受自己,并将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个世界上,“最好”永远是相对的,因此,你需要接受自己有时候会犯错,并自己为错误和失败承担责任;你也需要努力去追求和挑战,但必须确定你所争取的是你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要求。&/p&&p&以上。&/p&&br&&p&更多过度教养相关的知识,可以点击查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idx%3D1%26sn%3Dfbaae52a4ca04ebf722ecc%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0620VkqGCwj6SlWGspaRsU0n%26key%3Dae24cf0f439c89ffbdfb9de5aac2f003ae857c7bb6c92a8bdfda94e1adfe091d5d147e0ddb2edabee3ac161be3aae3ce22%26ascene%3D0%26uin%3DMTY2MTI2MjU4MQ%253D%253D%26devicetype%3DiMac%2BMacBookPro12%252C1%2BOSX%2BOSX%2B10.11.5%2Bbuild%%26version%3Dnettype%3DWIFI%26fontScale%3D100%26pass_ticket%3DQQdDqzH3ncLy79giPwI6v3aJow2IINHcMIoftYz%252F1gszc%252FbtHhrci0SCxWgwSWH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允许你失败的父母?| 有一种长大的过程叫“过度教养”&/a&&/p&&p&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 &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p&&p&&i&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i&&/p&
谢邀。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总结一下,一个强势的母亲可能会有以下表现:1.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比如溜进孩子的房间偷看日记,检查孩子的短信和电话,并趁孩子不注意时突然出现,看孩子在做什么等等。2. 对孩子有着不切实…
&p&人格结构不同。&/p&&br&&p&动力学取向会先评估,来访者所带来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还是“冲突性”问题。说的通俗一点,如果一个人带着结构性问题来的,你会发现P大点的事儿他都会崩溃;如果一个人带着冲突性问题来的,你会觉得这件事儿放在谁身上都是一件不小的事儿。&/p&&p&当然,这二者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p&&br&&p&在相同压力环境下的两个人,人格结构相对健康的人,更容易自己去消化压力,或者去寻求社会支持;而结构相对较差的人,就会使用更原始的防御机制应对这些压力,产生问题。比如抑郁。&/p&&br&&p&结构通常来源于早年经历。在经典的精神分析视角下,一个人的人格基础会在出生到幼儿园(大约)逐渐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原生家庭“足够好”的照料,那么将来结构式相对健康的;如果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太少或太多的照料,那么很有可能结构受损,导致在将来更容易爆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p&
人格结构不同。 动力学取向会先评估,来访者所带来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还是“冲突性”问题。说的通俗一点,如果一个人带着结构性问题来的,你会发现P大点的事儿他都会崩溃;如果一个人带着冲突性问题来的,你会觉得这件事儿放在谁身上都是一件不小的事儿…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1e21a5558209bdc1b9b394c3ff84ff5_b.jpg& data-rawwidth=&1165& data-rawheight=&6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1e21a5558209bdc1b9b394c3ff84ff5_r.jpg&&&/figure&&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38fb1061dad2cb5abfcb7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figure&&p&我打小便是不合群的小孩。&/p&&p&自幼起,便吃了不少不合群的苦,更是听遍了「&b&长大后你这样要吃亏&/b&」的话,我曾信以为真,在初入大学时,为了合群,成为「讨好型人格」,后来,没人跟我做朋友。&/p&&p&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度人际关系受挫后,我干脆放飞自我,成为最不合群的那个人。&/p&&p&所以,传闻中毕业后整宿舍人抱头痛哭的画面我没体验过,我在大四时,忍受不了宿舍的恶劣环境,拿到一笔稿费,毫不犹豫搬了出去,几个月后毕业,我提前飞去了上海面试,毕业酒会和毕业典礼都没参加。&/p&&p&&b&刻意煽情的场合,只会让我不自在,不会让我感动。&/b&&/p&&h2&&b&1&/b&&/h2&&p&&b&「反刻奇主义者」,说的莫过于就是我这类人了。&/b&&/p&&p&在集体行动中,这类人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仿佛天生找茬。我也常困扰,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怪物,这么没人性?&/p&&p&在第一份工作时,公司爱召开动员会,几千名员工齐声喊口号,面红耳赤高唱「我们都是一家人」,我站在人群中,并没有被感染,满脑子只有一句话:&b&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做这么蠢的事情?&/b&&/p&&p&毕竟是职场,我不会如在学生时期公然表达质疑,我安分守己工作,偶尔观察不老实的员工被拎出来骂:你怎么这么没集体荣誉感!公司利益大于你个人利益!&/p&&p&听得我心惊胆战。&b&毛爷爷不是说: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吗?&/b&&/p&&p&过了很久后,我才感谢我骨子里天生的这份「冷」,「集体荣誉」向来都是洗脑必备品,我有权拒绝。&/p&&p&&b&亲爱的你,如果你也是「反刻奇主义者」,不要害怕,你不是怪物,你和容易随波逐流容易被洗脑的人群一样,都是正常的人。&/b&&/p&&p&&br&&/p&&h2&&b&2&/b&&/h2&&p&长辈们常爱告诉我们:一定要和上级、同事搞好关系啊,一定不要得罪人啊,千万不要跟别人不一样,吃亏是福。&/p&&p&我回顾我的人生轨迹,发现很不幸的一个事实:我听从父母的建议行事后,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内心也极度不愉快,当我彻底推翻他们那一套,完全追随自己内心时,这事成了。&/p&&p&&b&许多事情,你需要打碎固有框架,才能看见新的视角。&/b&&/p&&p&你要知道,除了法律、伦理以及最基本的交通规则等外,大多数关于「&b&合群&/b&」的规则,都是价值极低的。&/p&&p&如今,我离开了职场生活,独自写作打拼,再也不用担心是否合群的问题,人缘依旧很好,人脉变得更宽,我有更多专属自己的时间,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p&&p&长辈们往往弄错了一件事:&b&人缘好与不合群并不冲突。&/b&&/p&&h2&&b&3&/b&&/h2&&p&&b&不合群的人,不见得全是不易相处的人。&/b&&/p&&p&我依旧有很多的朋友,常跨越半个中国和旧友去见面,感情不减,不过很抱歉,同学会这样让人尴尬的场合还是别邀请我,我依然有不少绝佳的工作伙伴,拼搏到半夜三点还热血沸腾也是常事,不过很抱歉,请不要在我工作时让我们一起手牵手唱歌。&/p&&p&&b&既然来到了新时代,就要有新规则,当新规则不再适用时,再推翻它,没什么的。&/b&&/p&&p&不仅要拥有最高级的自由即思想上的自由,哪怕是日常生活,每个人也都该拥有支配自我的权力。&/p&&p&你的穿着,你的发型,你的打扮,你的爱好,都应由你个人选择,不应由所谓的规则、所谓的合群来制定。&/p&&p&&b&规则是用来提高效率的,而不是用来禁锢人格的,不合群的人,从不是怪物。&/b&&/p&&p&&br&&/p&&p&&br&&/p&&p&&b&文章首发公众号 简族(ID :jianzu1126),欢迎搜索关注,可以夜听的电台公众号。&/b&&/p&&p&&br&&/p&&p&微信公众号搜:&b&简族&/b&&/p&&p&回复『&b&城&/b&』到公众号后台,就能阅读【城鉴】专栏,收到关于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的群像人物内容。&/p&&p&回复『&b&女&/b&』到公众号后台,就能阅读【女言】专栏,收到关于三毛、林徽因、陆小曼、蔡文姬等的人物解析。&/p&&p&回复『&b&人&/b&』到公众号后台,就能阅读【沙粒·人】专栏,收到关于社会上形形色色有闪光点的各类人物采访。&/p&&p&回复『&b&失&/b&』到公众号后台,就能阅读【失人招领】专栏,收到关于成长路上失去和得到的数篇都市人物故事。&/p&&p&&br&&/p&&p&&b&「简族」,青年精神图谱,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录。&/b&&/p&&p&&b&听说,比同龄人更有思想更优秀的人,都关注了「简族」。&/b&&/p&
我打小便是不合群的小孩。自幼起,便吃了不少不合群的苦,更是听遍了「长大后你这样要吃亏」的话,我曾信以为真,在初入大学时,为了合群,成为「讨好型人格」,后来,没人跟我做朋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度人际关系受挫后,我干脆放飞自我,成为最不合…
&p&笔者有幸于今年初在伦敦伯利恒皇家医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是King's College London的附属医院,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精神病院,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精神病院)实习了一个月时间,也对上世纪发源于英国等国的反精神病学做了一定考察,草草地介绍如下。&/p&&p&————————————————————————&/p&&p&《反精神病学反的究竟是什么?》&/p&&br&&blockquote&&b&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政治学不过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医学。&/b&&br&&b&- 鲁道夫·魏尔肖(Rudolf Virchow) -&/b&&/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c05faa4dbce_b.jp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3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3c05faa4dbce_r.jpg&&&/figure&&br&&p&伯利恒皇家医院的病房很是特别,不像国内的是一幢幢巨大的病房楼,而是一幢幢小巧独特的villa(乡间别墅),其实在英国有幢villa是一定要被写进医学史与社会史的,那就是——Shenley医院的&b&“Villa 21”(第21号别墅)&/b&,听起来有点像Catch 22(第22条军规)。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我们并不太清楚,只不过书是在1961年出版的,别墅是在1962年盖起来的。直至今日,Villa 21与Catch 22的名声各自都流传了下来,只是一个在文书学的世界,一个在医学的世界里罢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d5fd30a0fbb7d4c7390_b.jpg& data-rawwidth=&532&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d5fd30a0fbb7d4c7390_r.jpg&&&/figure&&p&维也纳的疯人塔,建于1784年&/p&&br&&p&&b&Villa 21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改写了一段历史,一段精神病学内部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历史,或者也可以说是一段精神病学的“内斗史”。&/b&&/p&&p&&b&这幢别墅的管理者名叫David Cooper,是名出生南非后来去了英国的精神病学家&/b&,就是他在1961年造了一个新词儿,&b&叫“anti-psychiatry”(反精神病学)&/b&。这词儿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就是要打倒精神病学、消灭精神病学似的,但“反文化”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文化,“反革命”的本身也可以是“另一派别的革命家”,所以,反精神病学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精神病学,&b&它要去“反”的不是“精神病学”这个大概念,而只是去“反”的那“传统的精神病学”、“主流的精神病学”而已&/b&,而所谓的“传统”与“主流”又是在被不断地改写与颠覆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ae617db4deba5e59ec8d29_b.jpg& data-rawwidth=&397& data-rawheight=&6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7&&&/figure&&p&David Cooper ()&/p&&br&&p&&b&那么,Cooper那个时代的“主流”精神病学是什么样子?他要去“反”的那个精神病学是什么样子?&/b&&/p&&p&在Cooper出生的那个年代,&b&脑白质切除术正处于它的鼎盛时期&/b&,这一术式的发明人——葡萄牙神经科医生António Egas Moniz也拿了诺贝尔奖。&/p&&p&那个时代,&b&精神病院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监狱&/b&,里面不光关着精神病人,但凡是对社会有害的或者只是被权贵阶层认为是对他们的利益有害的,像是穷人、扒手、黑人乃至不听男人话的女人,通通都被关进精神病院里去,但他们没病,怎么能被关进去呢?&b&于是他们给那些不听男人话的女人扣了个“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帽子,认为都是女人的子宫惹的祸;他们给那些从主人家里逃出来的黑人起了个名字,叫“漂泊狂”(drapetomania)。&/b&于是,这些人便可以有理有据地被那些人送进精神病院里去了,同“偷窥狂”、“杀人狂”、“变态狂”等等住在一起。&/p&&p&Cooper那个时代的精神病学,在精神科医生与病人之间划着一道明明白白的“三八线”,“三八线”这边是绝对的权威,而那边则是绝对的服从,——黑白分明,除此之外,没有“灰区”可言。&b&医生便是大判官,他一手里握着一柄执法的法锤,另一手里攥着一杆立法的钢笔,他在制订那些诊断标准的同时,也在制订着社会里这类人、那类人的命运。&/b&而对于语无伦次的疯子,那不加思量地就该被投入精神病院的牢笼里去,反正投进去了,他们也还乐呵呵地在笑。因为这些人无法理解那些人,那些人就不该去被理解;在这些人的“妄想”里,那些人会对世界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所以那些人就不该享受这世界的好。&/p&&p&在那个还未迎来“后现代”的年代,或者可以称作是“前”-后现代的年代里,人们还未充分地认识到我们语言-文化里暴露出来的本质主义属性,在我们的语言里,大部分简单词儿都是位于各种spectrum两端的那些词儿,比如好与坏、胖与瘦、白天与黑夜、东方与西方,而那些用来描述spectrum两端之间中间地带的词儿却少得可怜,黑与白之间只有灰,我们却无法简单地表述十度灰、二十度灰、五十度灰、七十点零八九五度灰;东方与西方之间无限广阔的中间地带,我们却只有一个“中”去概括它,而要表述这spectrum上其他的点,我们便只能说中偏西多少多少度、中偏东多少多少度。所以,我们的语言是本质主义的。&b&当我们讨论黑白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有可能是黑白两色,却忘了在黑白两色之间还有无限种灰色。&/b&&/p&&p&而那个时代,认知主义心理学也才刚刚起步,所以也只是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了我们认知上极容易出现的那些偏差,而其中之一便是&b&“非黑即白”(black-and-white thinking)&/b&。&/p&&p&&b&所以,在Cooper那个年代,疯子与正常人之间只有一道泾渭分明的“三八线”,而Cooper要“反”的也就是这么一根“三八线”而已。&/b&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18f8cecca6fbb14ef7ed74ff18cccff_b.jpg& data-rawwidth=&247& data-rawheight=&2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7&&&/figure&&br&&p&二战以后,英国的医学界经历了许多天翻地覆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b&英国国家卫生服务(National Health System,简称NHS)体系的建立&/b&,这意味着英国的医疗服务正式被纳入了社会福利的范畴,也意味着其医疗体系正式走上了一条公立化的道路。这些变化还包括在二战中就慢慢兴起的社区医学运动(therapeutic community movement),到了二战后更是燎原一般地在大不列颠岛上发展了起来。&/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f3cfbc9dedb3dacfd174d4_b.jpg& data-rawwidth=&246& data-rawheight=&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6&&&/figure&&p&Jean Delay ()&/p&&br&&p&1952年,法兰西学院院士、精神病学家让·德莱(Jean Delay)和他的助手一起发表了有关氯丙嗪的临床试验,证明了氯丙嗪对于精神病性障碍确实有非同寻常的疗效,&b&氯丙嗪也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抗精神病性药物&/b&。自此以后,精神病学也便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前的胰岛素治疗、脑白质切除术也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e5a5a60eafeb8066255_b.jpg& data-rawwidth=&396& data-rawheight=&6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6&&&/figure&&p&Jean-Paul Sartre ()
&/p&&p&而在文化上,那些年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二战后,以Sartre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们,高喊着&b&“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oceeds essence)&/b&的口号,纷纷打下了各处的文化高地,其中自然也包括精神病学。一些自称是“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的医生开始抢占公共知识领域的话语权,&b&这里面就有著名的“反-精神病学”精神病学家R·D·Laing和David Cooper&/b&。&/p&&p&存在主义者们说,为什么要去讨论活着的意义,活着就是活着,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你只有通过活着才能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他们还说,&b&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Existence),我们活着,所以我们感受着、思想着、倾听着、书写着、交谈着,并且通过各自的生活体验(experiences)创造出了各自的价值与意义,正因为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什么对人的定义(Essence)、贴在人身上的标签、什么活着的本质和其他各种试图对人、对生活进行分类的做法,都是荒谬的。&/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5dc5aa63_b.jpg& data-rawwidth=&517&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5dc5aa63_r.jpg&&&/figure&&p&Michel Foucault ()&/p&&br&&p&再往后,到了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存在主义在文化上渐渐开始让位于后结构主义。1960年,&b&Foucault出版了他那本著名的《疯癫与文明》&/b&,开始揭开精神病学“逻辑”背后的那套规训话语,精神病学只是所谓的正常人捏造出来的标签,其目的是要去证实自己的正常,并惩治别人的不正常。&/p&&p&而同时,在那些年里,&b&黑人解放运动、女权运动、殖民地解放运动&/b&等等在与偏见、压迫、歧视、不平等待遇作斗争的运动都渐渐到了它们最具革命性的转捩点。战后,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人们纷纷开始质疑自己以前所深信不疑的究竟有几分是真的、几分是假的,&b&反文化倒成了文化的主流。&/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e8fde05fdb28c6675f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e8fde05fdb28c6675f4_r.jpg&&&/figure&&p&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p&&br&&p&所以,也正是在这样一些思想与社会风尚的影响下,&b&David Cooper等人开始质疑以往精神病学赖以存在的根基是否依然牢靠。&/b&&/p&&p&我们有什么权利把精神病人关起来?即便有这样的权利,那该由谁去执行?权利的界限在哪里?从治疗效果上来讲,究竟是封闭式病房还是开放式病房,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更有好处?在病房里,病人和医生之间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病人在涉及自己的医疗决策上究竟该有多大的自主权?什么情况下该赋予病人以自主权,什么时候又该把这权利收回来?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真的有所谓的界限吗?又究竟什么是人道,什么是非人道?&/p&&p&正如R·D·Laing说的那样,&b&“如果未来人类还活着的话,那他们看我们这个时代也无非是黑暗时代的延续而已,他们会看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存在着太多的讽刺,同时也看到,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所谓的‘精神分裂症’其实是一束光,透过我们封闭心灵上的裂隙,投射进来,照亮了我们。”&/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6e90bc8a7cfbe4f97e967af43b89fde2_b.jpg& data-rawwidth=&535&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6e90bc8a7cfbe4f97e967af43b89fde2_r.jpg&&&/figure&&p&R. D. Laing ()&/p&&br&&p&&b&所以到了1962年,David Cooper在Shenley医院建立了Villa 21,作为自己反精神病学实验的实验基地。&/b&&/p&&p&正如其他的villa,这间编号是21的villa其内部同样是设施齐全的,有客厅、卧室、会议室、洗浴间、厨房、交谊厅等等。在这间villa里,病人之间没有阶级之分,更没有所谓的高等病房与普通病房之别,从拾荒者到富家子弟,都住在一起。&/p&&p&而病人与医生、护士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务工作者纷纷脱下了自己的制服,穿着便装在病房里做事。病人们是完全自主的,他们想住在这儿就住在这儿,想走人就走人;但实际上,大部分病人都留了下来,因为David Cooper是把这里当做一个社区中心在建设,这里是养病的空间,也是交谊的空间。&/p&&p&在这里,没有任何限制性的规约,除了两条,——就是不能在公共场合手淫和裸体。护士的责任只是管理药房的钥匙。吃药的目的完全是从病人角度出发的,医务人员也不会出于私人目的,比如想要病人安静点,就给病人吃药。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团体治疗,要病人在一个自治自主的社群里疗愈,而非把他们孤立起来。&/p&&p&&b&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当年许多左翼知识分子一样,David Cooper本人也是名马克思主义者,而在Villa 21的建设方针里,显然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的某些影子。&/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5ff4bbeae6_b.jp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35ff4bbeae6_r.jpg&&&/figure&&p&《飞越疯人院》,著名的反精神病学影视作品&/p&&br&&p&但Villa 21终究只是一场实验,它的衰落也是迅速的。&/p&&p&&b&这场实验一共坚持了4年&/b&,到了实验末期,一方面David Cooper自己的兴趣也发生了转移,不甘于再在这么个小地方做临床医生了;&b&另一方面,在病房里,也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b&比如,因为医务工作者和病人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所以时间长了,医务工作者也开始慢慢变得怠慢起来,职业作风在一点点丢失。&/p&&p&又比如,由于Villa 21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所以卫生、治安上都出了问题,甚至有次,病人们还联合起来把一名护士从病房里扔了出去。而且就治疗上,由于缺乏正规的长期随访数据,所以也很难对其所提倡的治疗方案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p&&p&&b&所以,这场实验与其说是科学的,还不说是人文的;更多的只是一场倾注了David Cooper等人政治理想的医学实验,而它本身也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社会潮流中的一道风浪而已。&/b&David Cooper在Villa 21里所提倡的那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管理方针,毋宁说是他自己政治理想的影射与实验而已。&/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4bd3ba2cd2_b.jpg& data-rawwidth=&336& data-rawheight=&5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6&&&/figure&&p&《自由的辩证法》,David Cooper编辑&/p&&br&&p&&b&四年后,David Cooper借着在这四年里打起的名声离开了,去往了更大的舞台。&/b&Villa 21自此也转手给了一名保守派的精神科医生,于是这场实验终究还是没有继续下去。&/p&&p&但这里的实验虽是结束了,&b&但它也仅仅只是开端而已。&/b&在更大范围里,反精神病学运动却还在如火如荼地发酵着。&/p&&p&那几年里,R·D·Laing在伦敦东区也建起了自己的实验性精神科病房——Kensley Hall;后来,Laing和Cooper等人又在伦敦联合创立了一家治疗与培训机构——Philadelphia Association,到现在仍在运营着两家社区服务中心(community house);而在英国以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神经病学家Franco Basaglia则走得更远,他动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在1978年一举颁布了Law 180或者也称作Basaglia Law,&b&根据这一法案,意大利的所有精神病医院会在后面几十年里逐步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服务机构。&/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de_b.jpg& data-rawwidth=&395& data-rawheight=&5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figure&&p&Franco Basaglia ()&/p&&br&&p&当然,上世纪的60年代在哪里都是激进的、浪漫的、革命的,&b&正如其他所有运动一样,在酒神的狂欢过后,是难捱的宿醉与宿醉后的片刻沉思。&/b&钟摆终究只在它摆动的两个极端处停留很短暂的时间,而在摆到了一个极端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要把它扯往另一个方向的巨大的扭力。但社会的发展或者说学科的发展又终究不是线性摆动的钟摆,它同时也在时间的维度上往远处延伸着,&b&所以才在这个四维空间里,划出了一条螺旋式的曲线。&/b&&/p&&p&&b&实验没有成功与失败,我们只谈遗产。&/b&反精神病学真的“反”成功了精神病学没有?难道世事的结局真的能简单地用成或者败来概括吗?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非黑即白”的认知错误吗?&/p&&p&? 我们只看到,到现在,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意大利确实已全面解散了精神病院;&/p&&p&? 我们看到,在欧美大部分精神病院里,医务工作者都不再穿着白大褂;&/p&&p&? 我们看到,回归社区的治疗方针已基本成了全世界的共识与各国为之努力的方向;&/p&&p&? 我们看到,在英国的精神卫生法案下,医生已不再是决定精神病人要否入院的绝对判决官,他的权力受到法律、法庭、病人等各方面的制约;&/p&&p&? 我们也看到,主流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所谓正常的“相反一面”,它们也是人性、意识、性格这些spectrum上的某些“点”。我们在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无非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疾病。&/p&&p&&b&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法去理解彼此,只是太多人不愿意去理解罢了。&/b&&/p&&br&&p&——————————————————————————————&/p&&p&原文载于公众号《医鳞集》,欢迎关注!&/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M0QlPc3EzpCxrYle9xE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M0QlPc3&/span&&span class=&invisible&&EzpCxrYle9xEh&/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笔者有幸于今年初在伦敦伯利恒皇家医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是King's College London的附属医院,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精神病院,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精神病院)实习了一个月时间,也对上世纪发源于英国等国的反精神病学做了一定考察,草草地介绍如下…
&p&[原创]抑郁症与躁郁症患者的智商降低不是因为服药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不服药造成的&/p&&br&&p&
抑郁症或躁郁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神经细胞受到了躁狂抑郁反复发作所导致的损害,以至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发生了异常,好比电线连接接触不良,大脑神经网络形不成完整的电路,如果您还不赶紧坚持服用抗抑郁药或者情绪稳定剂(锂盐)的话,很抱歉地告诉您,您的躁狂抑郁会越来越频繁地发作,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受到越来越深的损害。很多抑郁症或躁郁症的患者吃了药之后感觉自己变糊涂了,认知功能降低了,智商变低了,结果他们根据“亲身经历”非常自信地得出结论:抗抑郁药或抗情绪稳定剂副作用太坏了,吃药之后我感觉脑子不好使了,是药物让我变糊涂了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疾病非常地无知: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从来没有发病过的病人,智商可能是完全正常的,也就是100分左右,但是发病之后,躁狂与抑郁反复发作,大脑神经元细胞受到了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从100分降低到了45分,停止吃药的话,病人会发生躁狂发作,等到躁狂的时候,病人感觉自己变聪明了,智商变成了80分,甚至更高,结果吃了药之后,躁狂停止,抑郁也好了一些了,但是大脑的神经细胞链接并不会很快恢复正常,这个时候,病人又感觉自己的智商只有55分了,病人会感慨:哎,还不如不吃药的好,就是因为吃药导致了我的智商降低,认知能力降低,病人的这种糊涂想法是愚昧到了极点!完全颠倒了正确的逻辑,你第一次躁狂发作的时候,智商可能达到了110分,但是这种短时间的聪明会让病人付出“聪明一时,糊涂一世”的惨重代价!!!因为躁狂发作跟抑郁发作一样,会对大脑的神经细胞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损伤,好比庄稼被超高浓度的肥料浸泡,尽管短时间(一两个星期)庄稼状态非常好(跟躁狂一样容光焕发),但是其实稍长一段时间过后,庄稼的细胞就会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很快,要不了两年,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大脑神经细胞受到的损害就会导致你的智商从躁狂时期的110分降低到45分,如果你早几年就开始服用情感稳定剂,你的智商会一辈子维持在95分甚至105分,但是你不服药,你很享受这种聪明一时的美妙感觉,好啦!这样的后果你享受到了,那就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你的智商因为你大脑神经细胞的受损,降低到了45分,为什么?说句恨铁不成钢的刻薄话,是你躁郁症或者抑郁症的病人咎由自取,自找活该!但是病人居然对于造成自己智商降低的悲剧根源仍然愚昧无知,居然以为自己糊涂是因为吃药造成的!悲哀,我真替你们感到悲哀!怎么?还不想吃药?好吧,再过一年,抑郁和躁狂更加频繁地发作,你不是不想吃药吗?再过一年,你的智商就会降低到35!还不信??你静候自己大脑的悲剧的进一步进展吧!&/p&&br&&p&
一句话总结我的本文观点:“抑郁症或躁郁症患者的智商降低根本不是因为服用抗抑郁药(或者情感稳定剂)造成的,而且恰恰相反、完全相反、正好相反,抑郁症或躁郁症患者的智商降低是因为没有服用抗抑郁药(或情感稳定剂)造成的!”为什么病人的感觉体验与这个科学论断不相符呢?说好听点,是因为病人不专业,说难听点,是因为病人对于自己疾病病理学本质的极端无知!&/p&&br&&p&
可能我想尽可能努力通俗地表达比较深的医学道理,还真是不容易,哎,我也很无奈,因为有些知识确实是不那么容易讲解清楚的,最后说一句吧:抑郁症或躁郁症患者的智商降低是因为疾病本身造成的,如果你不吃药的话,抑郁或躁狂反复发作,你的大脑神经细胞损伤会越来越严重,你感觉自己现在的智商只有60分,非常痛苦,你觉得自己大脑迟钝是因为药物引起的,这是糊涂到了极点的想法,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大多数不仅不会降低你的认知功能,恰恰相反,抗抑郁药、抗躁狂药会修复你因为躁狂抑郁反复发作造成的大脑神经细胞所遭受到的广泛性损伤,但是这种修复是潜移默化、比较缓慢的,循证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的临床好转并不会让受损的神经纤维联系得到立竿见影的快速修复,但是会缓慢地一点一点地修复,如果你停用抗抑郁药或抗躁狂药,那么你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将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伤,导致你的智商进一步降低。&/p&&br&&p&
这可能是我写过的最费劲的一篇文章了,因为什么?刚才已经说了:“我想尽可能努力通俗地表达比较深的医学道理,还真是不容易,哎,我也很无奈,因为有些知识确实比较深,很不容易讲解清楚的,”&/p&&br&&p&
最后写一句吧:抑郁症或躁狂症病人感觉自己吃药后智商变低了,那是因为抑郁症或躁狂症本身就会导致病人智商降低,跟服药不服药没关系,你觉得服药后智商降低,这是完全颠倒了事情的因果关系,智商降低是抑郁症或躁狂症造成的,不是药物造成的,而且恰恰相反,抗抑郁药、抗躁狂药会修复你因为躁狂抑郁反复发作造成的大脑神经细胞所遭受到的广泛性损伤,会增加你的认知能力,只是这种增加是潜移默化、缓慢进行的,如果你停用抗抑郁药或抗躁狂药之后,你的大脑神经元将会进一步遭受到难以逆转的广泛性损伤,你的智商将会进一步遭受到难以逆转的更严重的损害。&/p&&br&&br&&p&
有个可爱的病人得了躁郁症之后,智商从100下降到了80,第二年扛着不吃药,智商又降到了70,第三年还扛着,智商降低到了50,这个时候,病人扛不住开始吃药了,智商维持在了70,病人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变傻了,变笨了,原来智商100的生活哪去啦?看来吃药会导致我变笨!结果停药,停药后,大脑躁狂发作,认知能力反弹,恢复到了75,病人如获至理:看来抗抑郁药、抗躁狂药会导致我智商降低,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真是个智商杀虫剂,等到第四年,抑郁躁狂反复发作,病人的智商从药物维持着的较高水平70降低到了30,最终社会功能全部丧失,发展到了精神残疾。&/p&&br&&p&
还有个可爱的病人第一天听到鸡叫,同时看到红太阳升起,第二天又听到鸡叫,同时又看到红太阳升起,之后病人通过了一个月的连续细心地观察,这段亲身经历让病人自信满满地得出无懈可击的结论:鸡叫是太阳升起的原因,因为每次听到鸡叫,太阳就马上升起了。&/p&&br&&p&
没错,说的就是患有抑郁症或躁郁症的患者朋友!&/p&
[原创]抑郁症与躁郁症患者的智商降低不是因为服药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不服药造成的 抑郁症或躁郁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神经细胞受到了躁狂抑郁反复发作所导致的损害,以至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发生了异常,好比电线连接接触不良,大脑神经网络形…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e73bbfa5d093d99b79b2fe342b9102f_b.jpg&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e73bbfa5d093d99b79b2fe342b9102f_r.jpg&&&/figure&&p&1、&/p&&p&16岁高一那年,我干过一件蠢事。可后来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改变了我的一生。&/p&&p&我高中是在一个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读的,为了冲刺高考成绩,我们几乎与世隔绝。&/p&&p&有一天晚上,我在自习室悄悄地吃老婆饼,有个女生嘴馋找我要了半块,结果一吃就非常惊讶地问:这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p&&p&我告诉她这叫老婆饼,她说再给她半个,我说我也只有四个,不是我老婆不能吃的。结果那女生说,我当你老婆。&/p&&p&可惜这老婆还没当几天,就被女生以“中学生禁止早恋,要以学习为重”,单方面宣布分手。&/p&&p&可能是港台剧看多的缘故,某天晚上我突发神经,在一个下雨天不打伞冲到女生楼底下唱歌。我选的歌曲是那段时间热播的《小李飞刀》片尾曲,何润东唱的《没有我你怎么办》。&/p&&p&
“没有我,你怎么办?你的泪水谁为你擦干,谁帮你打伞,安慰你心烦,失眠的夜你最怕孤单......”&/p&&p&按照我的预想,女生应该被感动,打着伞下来帮我避雨,那时可以相拥而吻。&/p&&p&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五分钟后女生通知了舍管,几个老师二话不说打断了我的表白,把我送到保卫处去了。&/p&&p&后来,学校以“打扰学生休息,扰乱校园正常秩序”为由,给与我严重警告处分。&/p&&p&过几天,班主任让我写自我检讨,交上去就被毙了,班主任认为我没有真心认错。&/p&&p&她锐利地眼光盯着我,一字一句地问我:“渔,你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p&&p&“检讨上我写了,我喜欢那个女生,她和我分手,我想挽回她。”我回答。&/p&&p&“不可能,我太了解你了。你不喜欢那女生,升旗仪式上,你眼睛盯着谁,我一清二楚!”&/p&&p&确实,班主任说的没错,其实我喜欢邻班的另外个女生,由于禁止谈恋爱,几乎没和她说过话。&/p&&p&我整个晚上都在宿舍里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冲动,这么傻?”&/p&&p&我重写了检讨上去,内容是大概是,我被《小李飞刀》这样价值观扭曲的电视剧影响,渴望成为武侠浪子,因而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做出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p&&p&这次班主任很满意,她觉得我认识到错误了,也觉得找到了问题的原因。&/p&&p&可当我回到教室的那一刻,我发现我还是错了,我做这蠢事既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我想成为李寻欢。&/p&&p&我捕捉到一些情绪,我看着课桌上摆满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王厚雄教案》、《黄岗兵法》,突然出现了一种对学习的厌恶,和一种对自我的解脱。&/p&&p&有趣的是,这件事的出现,却让我摆脱了某些尴尬的困境。&/p&&p&我的成绩虽是班上第一,但在年级上却是几十名开外。各科老师总是不断地逼我,一定不要再做错“送分题”。当“审题不严”,“身体不适”之类的借口已经不被老师相信时,我还是差着年级第一十几分。&/p&&p&“宿舍唱歌事件”虽然表面上,我被警告处分,在同学和老师中丢了面子。但事情过后,老师对我的成绩开始变得宽容起来。“青春期,男孩子总是春心萌动”这样的借口,让我在承担老师的期望时,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p&&p&分手的“前女友”经常对我说:“渔,对不起,我请你吃老婆饼。”&/p&&p&而我暗恋的女神,有时会在楼道上对我莞尔一笑,有一天还对我说:“原来学霸也这么痴情,你真有趣。”&/p&&p&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不想要年级第一,内心深处我觉得这东西没意义。我渴望在青葱年少的时候,与异性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而不是天天纠结考试成绩,这没什么对不起老师的。&/p&&p&所以,我之所以去雨天唱歌,&b&是因为深层意识里,我的情绪比我更懂得我想要什么,我想嘲讽这个可悲的班上第一,什么好处都没,还总被老师训斥,还连个吃了老婆饼的女生都守不住。&/b&&br&&/p&&p&更有趣的是,经过这件事后,我的成绩反而上升了。&/p&&p&2、&/p&&p&美国神经科学家,约瑟夫.莱杜(Joseph E. LeDoux)认为焦虑、恐惧、急躁等情绪,在大脑中都有两条情绪通路。&/p&&p&一条通路与基本情绪相链接,它传递信号非常迅速,但是容易出错。另外一条通路与认知系统相连接,它传递信号慢,能对你的情绪在特定文化中进行分析,从而结论更为准确。&/p&&p& 第一条通路相当于传令官,情绪此时相当于守夜人,他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异鬼大军已经集结,让我们对危险做出反应。&/p&&p&第二条通路相当于国王议会,他们会仔细判断形式,最终他们会得出结论,异鬼已经几百年没出现了,守夜人多半是逃兵谎报军情,还是斩首示众吧。于是他们认为,情绪反应的情况不真实,最终他们切断第一条路的情绪反应。&/p&&p&&b&约瑟夫.莱杜认为两条通路能并行运行,互补有无时,一个人就能正确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从而成为特定文化背景里的佼佼者。而当某条通路出现问题,或者两条通路冲突严重时,人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b&&/p&&p&当第二条通路受损时(比如恐惧症患者),整个大陆会因为北地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以为是异鬼来袭,大脑会因为不断对无害刺激产生反应,最终崩溃。&/p&&p&当第一条通路受损或者是被永远否定时,异鬼如果真的存在,他们终有一天会越过长城,席卷整个大陆,寸草不生。&/p&&p&当代人,通路受损的情况较少。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守夜人和国王议会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即不能深刻认识情绪发生的深层原因,于是没法做出正确的调整。&/p&&p&我会因为一个老婆饼的爱情,就疯到雨天唱歌,并不是我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妙,而是因为我处在应试教育“多考一分,干掉百人”的夹缝中无处可逃。于是我,迫切地想要遁入爱情里,作为一种人生的缓冲来自我保护吧!&/p&&p&其实,我没必要这样,我应该停下来思考,把对分数的关注集中回自己内心。应该告诉老师,自己承担不他们那么高的期望,停止盲目冲击年级第一的尝试,应该和多和暗恋女生来一些互动。&/p&&p&3、&/p&&p&请从现在开始树立一个观念,你的任何情绪对你是有益的。你的认知系统需要甄别,这种益处到底是一种原始功能,是一种不适应于当前特定文化背景的虚报。还是一种更大的智慧,提醒你的认知没有意识到的深层问题。&/p&&p&比如嫉妒这个词,大家听起来就反感,认为是一个该被抛弃情绪。这就相当于,看到洗澡水太脏,就把里面洗澡的婴儿一并倒掉了。&/p&&p&充满嫉妒的人,脾气暴躁,行为极端,这种过分的反例会让大家厌恶嫉妒。&/p&&p&但嫉妒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提醒我,我想要某些东西,我需要想办法得到它。或者我的恋人正在被某种东西吸引,我该做一些改变或加强情感链接来保住她。&/p&&p&&b&真正的情商高手,总能在感性和理性之前保持平衡,他不会让任何一方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因此,他有了先天祖先带给他的智慧,也拥有了后天社会竞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力量。&/b&&/p&&p&情绪所透露的很多关键信息,会轻易的被人的主观认知过滤掉。从现在开始,请刻意提醒自己或者养成思维习惯,每天认知情绪,并与它为友。&/p&&p&心理学家也非圣人,也逃不过人的七情六欲。只是相比于普通人而言,心理学家能够解释理解产生这种情绪的动机,观察它,并预防避免另自己以后产生不理智、冲动的行为,这便是心理学的乐趣和奥妙所在。&/p&&p&&b&时光荏苒,最动人的记忆也会模糊。但所有对情绪的思考,最终会住进你的绅士风度里、住进你日渐变高的情商里。&/b&&/p&
1、16岁高一那年,我干过一件蠢事。可后来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我高中是在一个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就读的,为了冲刺高考成绩,我们几乎与世隔绝。有一天晚上,我在自习室悄悄地吃老婆饼,有个女生嘴馋找我要了半块,结果…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714 人关注
199 条内容
1044 人关注
413 条内容
185 人关注
1376 条内容
1515 条内容
172 人关注
179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主智商低的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