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量必须用什么来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

二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册教案_学霸学习网
二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单元主备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1 页到 3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 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 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 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厘米的认识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3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 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 什么? 2、 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 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 什么? 2、 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 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 厘米记作 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 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 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 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 厘米记作 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 2 页的 1、2 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厘米 cm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测量长度教学内容: 课本 4 页到 5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 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4-5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 么? (自学 4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 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 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 刻度,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量一量。第二关:请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展示要求:指名回答。)第三关:找一找、量一量。 第三关:第三关:找一找、量一量五、归纳小结: 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时,将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线段的 另一个端点对着直尺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六、巩固提升: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 度就是几厘米。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画线段教学内容: 课本第 6 页内容。 学习目标: 会用刻度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画指定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你能不能用 刻度尺来画一定长度的线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相关知识。 2、 口述并出示目标: 通过学习我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限整厘米) 。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6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画 5 厘米长线段时你要注意从直尺的哪个刻度开始?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停笔 就是几厘米的线段。 (自学 3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画 5 厘米长线段时你要注意从直尺的哪个刻度开始?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停笔就 是几厘米的线段。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一定长度的线段的画法: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 就画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的地方。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画一画。(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第二关:考眼力 第三关:画一画(在练习本上本,抽一组小对子上台展示) 请你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 2 厘米长比 9 厘米短的线段。 五、归纳小结: 一定长度的线段的画法: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 就画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的地方。 六、巩固提升: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第 7-8 页内容。 学习目标:认识米.用尺量1、认识长度单位“米”,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 2、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教学重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 谈话引入: 哪个同学能用尺子测量出黑板的长度?测量时你感到方便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的单位“米”。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认识长度单位“米”,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 体的长度。并知道 1 米=100 厘米。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7-8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 示?记作什么?常见的尺子有哪些? 2、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米尺上有多少个 1 厘米的小格?1 米等于多少厘米? (自学 4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 示?记作什么?常见的尺子有哪些? (2)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米尺上有多少个 1 厘米的小格?1 米 等于多少厘米?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 米 记作 1m.1米 = ()厘米100厘米= ()米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5米 = ( )厘米 200厘米=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做一做。()米第二关:填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第三关:知识应用. (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五、归纳小结: 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卷尺或米尺进行测量,从物体的一端开 始,一直量到另一端.物体较长时,用卷尺会更简便一些. 六、巩固提升: 完成课后第 8 页 1.2 小题.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第 9-10 页内容。 学习目标:分米的认识与米、厘米的关系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 2、初步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米=10 分米、。 教学重难点:认识米和分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长度的新单位分米。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分米”,会用分米作单位测 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 1 米=10 分米。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9-10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示?记作什 么? 2、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米、分米、 厘米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自学 4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字母什么来表示?记作 什么? (2)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米、 分米、 厘米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的关系是1米= 10分米=100厘米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1 米= ( )厘米 100厘米= ( )米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5米 = ()厘米200厘米= ()米第一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第二关: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第三关: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米-8 米=()米40 厘米+26 厘米=()厘米?30 米+15 米=()米60 厘米-16 厘米=()厘米?1 米-12 厘米=()五、归纳小结: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的关系是1米= 10分米=100厘米 六、巩固提升:想一想课后反思:第六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页内容。复习厘米、分米、米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会用三种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 长。 2、知道 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教学重难点:建立 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复习本单元长度单位方面的相关知识。 2、口述并出示目标:通过学习我能熟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 米”,会用三种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同时也熟练掌握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11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能用手来比划 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吗?你知道它们三者间的关 系吗?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三个长度单位吗?你能画出线段并量出它 的长度吗? (自学 4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能用手来比划 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吗?你知道它们三者间的 关系吗?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三个长度单位吗?你能画出线段并量出 它的长度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要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就要统一单位,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厘米作单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线段的长时,要将其一端和直尺的“0” 刻度对准,而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1 米=100 厘米。分米是比 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1、选择适合的长度在( )里打√(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 案。 2、在括号里填上长度单位(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3、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 的打“√” ,错的打“×” 。) 毫米。 蜡笔长6 跳 绳长2课桌高7粉笔长755、在作业本上画出5毫米. 1厘米.1分米的线段。6、判断题 (1).新铅笔的长大约是2米. (2).10分米=1米. (3).一张床长2分米 . (4).一本数学课本的厚约是 5 毫米. ( ( ) ( ( ) ) )五、归纳小结: (1)要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就要统一单位,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线段的长时,要将其一端和直尺的“0”刻度 对准,而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1 米=100 厘米。分米是比厘米 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1 米=10 分米=100 厘米 六、巩固提升:想一想 课后反思: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单元主备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12 页到 13 页内容。 学习目标: 2、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体会 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3、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把一定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 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难点: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同学们,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 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分的数就叫作余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 除法。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体会 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2-13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分苹果和铅笔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剩下来的数叫什么? 2、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都相同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要大还是要小?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分苹果和铅笔时出现了什么情况?余下来的数叫什么? (2)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都相同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要大还是要小?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能正好“平均分”的情况,即平均分后还有剩 余,不能再分的情况。 (2) 有余数的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3)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剩下的数作为余 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读出下面的算式。 37÷5=7??2 读作: 65÷7=9??2 读作: 35÷6=5??5 读作: 第二关:填一填。(展示要求:采用学生接龙的方式。) ? 70÷8=8??( ? 68÷9=7??( ? 27÷8=( ? 34÷8=( ? 78÷9=( ? 54÷8=( )??( )??( )??( )??( ) ) ) ) ) )第三关:练一练。(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第四关:课件出示,学生抢答。 A、有 12 个羽毛球,平均分给 5 人,每人分( B、有 28 个面包,每 6 个装成一袋,可以装( )个,还剩( )袋,还剩( )个。 )个。 C、 手工兴趣组有 36 人, 如果每 4 人为一组, 可以分成 ( 人。 五、归纳小结:) 组, 还有 ()在实际生活中, 有时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没有剩余,有时一些物品平均分后不 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剩余 的数就是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前面部分的读法与之前学过的除法算式的读法一样,后 面的部分余数是几,就读余几。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 (1)57 除以 8,商是几?余数是几? ? (2)除数是 6,被除数是 50,商是几?余数是几?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14 页内容。 学习目标: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1. 经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 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难点: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请认真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理解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4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把 17 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分完后比较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 现了什么? 2、除了这些分法,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是大还是小?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把 17 根小棒按要求分一分,分完后比较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 发现了什么? (2)除了这些分法,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剩下的数比分的份数是大还是小?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通过比较上面各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我们发现随着分的份数的增加,每 份的数量在减少,余数也在变化,但余数始终都比除数小。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我有 21 个面包要包装,我有三种包装方法,你能帮我吗?第二关:看图列式。 第三关:一起来购物。五、归纳小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填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整除。 (2)因为 28÷4=7,我们就说 28 能被()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4)()÷3=8?2。 2.判断。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2)19 除以 4,商是 4,余数是 3。() (3)8 能被 32 整除。() (4)24 只能被 6 整除。() (5)128 能被 128 整除。()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15 页内容。 学习目标: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1. 再次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熟练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 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熟练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请认真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理解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会熟练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5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当除数是 6 时,计算时想几的乘法口诀来试商比较简便? 2、 观察算式中的余数, 你发现了什么?当除以 6 时, 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 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3、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 7 的除法算式吗?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当除数是 6 时,计算时想几的乘法口诀来试商比较简便? (2)观察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当除以 6 时,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 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3)你能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 7 的除法算式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其中最大的余数比除数小 1, 最小的余数是 1。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16-17 页内容。 学习目标: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1、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竖式的写法,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 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计算,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试商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折过纸鹤吗?(折过)老师也折了 30 只, 我们今天一起来把它串起来吧?至于一串串几个?能串几串?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解决的问题。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理解 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以及试商的方法。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6-17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 在竖式中先写什么?哪个符号表示除号?30 叫什么?写在哪?7 叫什么? 写在哪?4 叫什么?应写在哪里?和哪个数位对齐? 2、竖式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试商时要用什么来试商,除数是几,就想和哪 个数有关的乘法口诀?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在竖式中先写什么?哪个符号表示除号?30 叫什么?写在哪?7 叫什 么?写在哪?4 叫什么?应写在哪里?和哪个数位对齐? (2)竖式计算的步骤是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用竖式计算有剩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试商的方 法,商的位置、商和除数乘积的位置,余数的位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分四步 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1、 60 里面最多有 ( ) 个 7, 列式是 ( ) 。 )根2、小兔妈妈要把 30 根胡萝卜分给 4 只小兔,每只小兔最多得到( 胡萝卜,还剩( )根。 3、 ()÷5=4??() ,当余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4、在( 4×( ( )里最大能填几? )<19 )×9 <287×( 4×()<65 )<265、共 23 个小朋友请你帮它分一分组。(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 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用竖式计算有剩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试商的方 法,商的位置、商和除数乘积的位置,余数的位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分四步 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试商时要用乘法口诀来试商,除数是几,就想 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18 页内容。 学习目标: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具: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好)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运用 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18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用 30 元钱分别买图上的三种鲜花,各能买到几枝花?还剩多少元?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先想什么?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什么? 3、除了用我们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用 30 元钱分别买图上的三种鲜花,各能买到几枝花?还剩多少元?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先想什么?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什么? (3)除了用我们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想乘法口诀,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乘法口诀, 使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比被除数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积就是余数。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五、归纳小结: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要用乘法口诀来试商,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乘 法口诀。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45 除以 7,商( )余( )一定比( )小。 )个 5,余( );如果除数 )。),42 里面有(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余数是 4,除数最小是( 是 5,余数最大是( )。4、一个数除以 5,商是 7,余数是 3,这个数是( 5、20 个苹果,平均分给 6 个同学,每人分( 6、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 5< 47 8 ×( )< 75 )。 ))。(3 分) )个,还多( )个。70>8×()7、☆÷ 7 = 6??△,△最大是( ☆÷△ = 7?? 6,△最小是( 课后反思:第六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20-21 页内容。 学习目标:解决问题(租船)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具: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好)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运用 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0-21页的内容,根据情境图,你能获得那些信息?你能解答 以下问题么? (1)18 名同学去划船,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他们计划玩 2 小时,带 100 元钱够吗? (3)说说你认为怎样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 (自学 4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18 名同学去划船,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他们计划玩 2 小时,带 100 元钱够吗? (3)说说你认为怎样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租船这样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用“商加 1”的方法来解决。通常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进一法”。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有 11 个苹果,每 3 个放一个盘子 ,需要准备多少个盘子? 第二关:考考你 有 27 个同学租车去春游,每辆出租车最多可以做 5 个同学,至少要租多少辆出 租车? 第三关:21 个同学去划船,至少需要租几只船?他们计划玩 2 小时,带 50 元钱 够吗? 五、归纳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了? 师板书: 笔算除法并不难,一位一位往下除; 除到最后没除完,当作剩余留下来; 余数要比除数小,个位对齐别忘掉; 商和余数写两边,中间别忘省略号。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教室里有 40 把椅子,最少搬出几把,就可以平均摆成 6 排? 2.国庆节挂气球,按“红、黄、蓝、白、绿、紫”的顺序挂,一共挂了 50 个气球,第 50 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课后反思:第七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22-23 页内容。 学习目标:有余数的除法整理和复习1.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熟练掌握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熟练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具: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对本单元的知识再次进行学习,你们 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吗?(有)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 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 (1)通过学习,我能理解余数和有剩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算式的读 法和写法。 (2)我能熟练掌握剩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问题。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23页第二单元内容。重点看例题内容。思考并讨论: 1、除法算式是怎么读的?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2、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哪个数小? 3、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自学 6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除法算式是怎么读的?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2)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哪个数小? (3)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余数表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后还剩下的部分,它的单位与被除数一样。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 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 要根据实际问题考虑商要不要 “加 1” 。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 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四)实践活动。 1、有 43 个扣子,要做 9 件同样的上衣,扣子够用吗? 2、有 49 个乒乓球要装在袋子里,每袋最多能装 5 个,至少需要几袋? 3、妈妈用 20 元钱买桃子,桃子每斤 3 元钱,妈妈最多能买几斤桃子? 五、归纳小结: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 要从具体情景中找出有用的 数学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计算结果,注意要根据实际问题考虑 商要不要“加 1”。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2、幼儿园老师有 37 块饼干,要平均分给 6 个小朋友,老师至少要剩下几块 饼干才能平均分?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1000 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主备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24 页到 25 页内容。 学习目标: 4、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 5、能正确熟练地数 1000 以内的数。 6、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能正确熟练地数 1000 以内 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实物的个数。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数 1000 以内的数,并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实物的个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 、豆子、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1000 以内数的认识,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 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正确 熟练地数 1000 以内的数,并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实物的个数。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 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24-25 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数数 1、图一中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2、拿出你提前准备的一杯黄豆,先估一估有多少粒,再倒出来数一数。并说 一说怎样估计才更简便。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图一中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和你的小对子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2)拿出你提前准备的一杯黄豆,先估一估有多少粒,再倒出来数一数。并 和你的小对子交流怎样估计才更简便。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 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数纽扣电池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十个十个的数,通过 不同的数法,我们发现十个十个地数比较快。 (2)数物体的个数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数数得出的结果相同。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数数宫。(展示要求:小对子间互数师并整合答案齐读。) 1、一个一个地数:976→10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 860 数到 1000。 3、一百一百地数,从 100 数到 1000. 第二关:寻找幸运儿。(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A、紧挨着的后面一个数是谁? 419 594 999 B、紧挨着的前面一个数是谁? 420 276 1000 第三关:找规律填一填。(展示要求:采用学生接龙的方式。) A.996、997、 B.227、228、 C.580、590、 D.753、763、 E.112、223、334、 五、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正确的数出 1000 以内的数。你学会了吗?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在老师的指导下,举例说说生活中比 100 大的数。 、 、 、 、 、 、 、 、 、 ; ; ; ; 、 。 2、完成课后 25 页 “练一练”中的 1、2、3、4 题。 七、板书 数数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数位的认识及 1000 以内数的读、写课本 26 页到 27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个、十、百、千计数单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2、能够正确读、写 1000 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 难点:认识计数单位,会读写 1000 以内的数。 重点: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我们来学习 100 以内数的读写及数位的认识。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 题,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通过计数器认识个 位、十位、百位及千位。2、通过学习,我能正确读、写出 1000 以内的数。 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 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 看书最认真。 二、学习指导: 把书翻到 26-27 页,认真看方块和计数器图。思考并讨论: 1、一个一个地数 , 10 个一是( 十个十个地数,10 个十是( ); ) ; )。一百一百地数 , 10 个一百是(2、 一个数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 第四位是什么位? 3、写数和读数时都从哪一位开始?怎样读写 1000 以内的数?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1、一个一个地数 , 10 个一是( 十个十个地数,10 个十是( ); ) ; )。一百一百地数 , 10 个一百是( 2、 一个数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 第四位是什么位? 3、写数和读数时都从哪一位开始?怎样读写 1000 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 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 位。 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最高位起。 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 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看图填一填。(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师提问,指名回答。 第二关:看计数器,写一写,读一读。(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再整合答案。 第三关:下面的数哪个读得正确,就在它的下面画√。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指名回答。 203 读作 ①二 0 三 ;②三十二;③二百零三 900 读作 ①九○;② 九百; ③ 九 580 读作 ①八十五; ②五八; ③ 五百八十 1000 读作 ① 一千; ② 一 ; ③ 一○○○ 第四关:读一读。(图片见课件出示。) 382 元230 元204 元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五、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不够明白? 六、巩固提升 :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 谁的作业能得 100 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1、完成课本 27 页“练一练”1、2、3、4 题。 2、完成课件出示题目。 七、板书设计 数位的认识和 1000 以内数的读、写法 一个数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 个 位, 第二位是 十 位, 第三位是 百 位, 第四位是 千 位。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1000 以内数的组成和表示数教学内容:课本 28-29 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数的组成和用图形表示数的过程。 2、掌握 1000 以内数组成,能够用图形表示 1000 以内的数。 3、了解可以用图形表示数,感受“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 1000 以内数组成。 难点:掌握用图形表示数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 、数位表、图形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 今天我们来学习 1000 以内数组成的有关知识,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 正确掌握 1000 以内数的组成,并能够用不同的图形在数位表中表示出 1000 以内 的数。 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 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动手操作,比一比谁最爱动脑思考。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 28 页和 29 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1、用 0、2、3 在数位表中能摆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数?读读并说一说每个数 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 2、在数位表中用小棒怎样表示出 513?并说一说 1 根小棒在各数位上分别 表示什么? 3、 任选三种图形在数位表中画图形表示出 325。并说说每种图形各表示什 么?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讨论并展示以上问题。)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1、用 0、2、3 在数位表中能摆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数?读读并说一说每个数 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 2、在数位表中用小棒怎样表示出 513?并说一说 1 根小棒在各数位上分别 表示什么? 3、 任选三种图形在数位表中画图形表示出 325。并说说每种图形各表示什 么?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 在数位表中用图形表示数,相同的图形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数位上有几个图形,就表示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 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看图填空。(图片见同步课件出示。) 610 是由( )个百( )个十组成的。 331 是由( 105 是由()个百( )个百()个十()个一组成的。)个一组成的。展示要求:生独立思考后再回答。 第二关:猜一猜。(展示要求:抢答。) (1)599 的前一个数是( ),后一个数是( )。 )。 )。(2)9 个十和 4 个百组成的数是((3)一个三位数,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 8,2 在十位上,这个数是(第三关:用你喜欢的图形分别表示 1 个百、1 个十和 1 个一,并在数位表中表示 出 614。 展示要求: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拓展 小活动: 0、2、5 这三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不够明白? 七、巩固提升 :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 29 页 “练一练”第 1、2、3 题。 ). ),2、用下面的 3 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来,并读一读。 7 0 5八、板书设计: 1000 以内数的组成 10 个一百是一千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30 到 31 页内容。 学习目标:算盘的认识1、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会在算盘上表示数,并能写出算盘上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难点: 难点: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在算盘上表示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既简单有方便的计算工具,算盘的认识。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我能认识 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 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 看书最认真。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 30-31 页内容,重点看算盘图,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都有哪些。 2、如何在算盘上拨“531”这个数。一个下珠表示几?一个上珠表示几?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讨论并展示上述问题。)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1)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都有哪些。 (2)如何在算盘上拨“531”这个数。一个下珠表示几?一个上珠表示几? 4.知识归纳: 算盘上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分别为档、梁、框、顶珠、上珠、下珠和底 珠。 用算盘表示数时,1 个上珠表示 5,1 个下珠表示 1,中间档 1 个珠也没有就 用 0 表示。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 比一比谁发 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分别指出下面算盘上的顶珠、上珠、下珠和底珠。(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指明生回答。) 第二关:在算盘上表示出下面各数。 ? ? 370 162 504 934 780 305(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第三关:试着用算盘计算下面各题。 ? 143+234 656-123 326+421(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了解了算盘的哪些知识? 六、巩固提升 :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 一比谁的作业能得 100 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 ?完成课后练一练中的第 1、2 小题。 了解有关算盘更多的历史和知识。七、板书设计 算盘的认识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 32 到 33 页内容。 学习目标:10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 2、能够正确使用 “&”“=”“& ”表示 1000 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数字组数,并能比较所组成的数的大小。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 大小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比较 1000 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能够用数字组数并正确排列组成的数的大小。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我们来学习 1000 内数的大小比较。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下面请 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这节课要学会的新本领是:通过学习,能够正确比较 出 1000 以内数的大小。 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 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 看书最认真。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 32 页内容, 重点看亮亮和红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思考并讨论: 1、看图书表,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你是怎样判断的? 2、位数不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讨论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哪组小对子愿意汇报你们自学和交流的成果。 1、看图书表,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你是怎样判断的? 2、位数不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 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0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位数相同的数,就 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 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依次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我们的学情展示环节。 四、学情展示: 一、 ○ 里应填“&”、“&”还是“=”?(展示: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230 ○240 407 ○704 560 ○650 1000 ○999二、说一说。(展示:小队子交流。) 百位上的 3 表示的数比十位的 3 表示的数大,为什么。 三、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03 640 419 470 99 738(展示: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四、用 3、9、5 三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 谁的作业能得 100 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完成课后 33 页 练一练 1、2、3、4 题。 七、板书设计 10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后反思:499&632第六课时教学内容:1000 以内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100 以内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课本第 34―35 页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对 1000 以内数认识的整理与复习,能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系 统的学习和认识 教学重点:1000 以内数的组成、读写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算盘的认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认识 1000 以内的数认识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2、 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通过整理与复习, 能熟练掌握 1000 以内数的知识。(学生齐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 目标吗?(有) 二、学情展示:(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要求认真审题,细心做题,把字写端正。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 案。 三、交流探讨: (一)同桌互改 教师出示展示题的完整答案,学生同桌对改,并统计做题情况,对全部做对 的要给予表扬。 (二)讨论 1、同桌互相交流,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限时 3-4 分钟) 过渡:都弄懂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们一起看这几道题。 2、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 3、让学生更正错题。 过渡: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正确率 高、字体又端正。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提升: ? 一、完成课本第 34-35 页“整理与复习”中的习题。 ? 二、填空: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 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 ),读作( )。 )位,第二位是( )位,第2.7 个百和 8 个一组成的数是( 3.902 是由( ( )和( )。 )个一和()个百组成的。和它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4.一个数,个位上 3,十位上 8,百位上是 5,这个数是( ( )。 5.最小的四位数是( 六、板书设计: 1000 以内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课后反思: ),读作( )。),读作第七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36 页内容。 学习目标:掷点写数1、经历随机掷点、自主写数和交流的过程。 2、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 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3、充分体验所写的数的大小与掷出的点数和判断都有关系,增强合理判断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 同。 难点:经历随机掷点、自主写数和交流的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骰子、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实践活动课:掷点写数。请认真看老师板 书课题,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新本领是:1、通过活动,我能进一 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2、经历随 机掷点、自主写数和交流的过程。 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 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 看书最认真。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36 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1、本次活动的游戏规则有哪些? 2、三人一组,掷骰子,写数。小组内并比较所写数的大小。 3、获胜次数多的同学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学 3 分钟后,小对子活动开始,交流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 本次活动的游戏规则有哪些? 3.汇报展示。 (1)三人一组,掷骰子,写数。小组内说说所写数的大小。 (2)获胜次数多的同学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 活动总结: 写数的大小和每次掷出的点数及确定点数的位置有关, 写数时要考虑后面可 能出现的情况。 五、巩固提升: 完成课本 36 页“自主小天地”中我写的数。 六、板书设计: 掷点写数 课后反思:第四单元千克和克单元主备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 37-38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 感受物体轻重以及用选定的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体质量的过 程。 2、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 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 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选定的玻璃球作单位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天平等。 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 导入: 同学们, 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 想知道它是谁么? 出示天平和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能用天平判断物体的轻重。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 37 页内容,重点观察情景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2、 3、 图 1 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 图 2 中 1 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 动手测一测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各有几个玻璃球重?再比较哪个轻,哪个重。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讨论并展示。 )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小对子汇报展示得最精彩,被评为今天的“最佳 小对子”。 (1) 图 1 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 (2) 图 2 中 1 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 (3) 动手测一测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各有几个玻璃球重?再比较哪个轻, 哪 个重。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倾斜时,向下的托盘里的物体比向上 的托盘里的物体重;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重。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 四、学情展示: 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第一关:看图填一填,再比一比。 (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指名回答。 ) 第二关:大展身手。 (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 五、小活动:考考你。 你能测量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苹果的质量各等于多少个玻璃球吗?它们谁 重?谁轻? 六、归纳总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和感想吧! 七、巩固提升: 完成课后“练一练”第 1、2 小题。 拓展题:1 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 39-40 页内容。 教学目标:认识千克和克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知道 1 千克=1000 克。 教学重点: 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 1 千克=1000 克。 教学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会进行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示物品质量的两个重要单位:千克和 克。出示课题,并齐读。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我能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 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并知道 1 千克=1000 克。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 39-40 页内容,重点观察情景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图 1 中 1 个西瓜和 1 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认的?千 克和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图 2 中 1 袋食盐有多重,2 袋呢?1 千克=( )克。3、先估一估 1 个鸡蛋约重多少克?再动手称出 1 千克的鸡蛋。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讨论并展示。 )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小对子汇报展示得最精彩,被评为今天的“最佳 小对子”。 (1) 图 1 中 1 个西瓜和 1 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认识 秤的?千克和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图 2 中 1 袋食盐有多重,2 袋呢?1 千克=( )克。(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表示。1kg=1000g。 用秤称物体的质量时,要先看秤上标示的单位,再看指针指向的数字。 通过刚才的汇报, 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 四、学情展示: 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第一关: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 (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指名回答。 ) 第二关: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 1( 一袋洗衣粉重 1( 一管牙膏重 100( 一只鸡蛋重 50( 一位小朋友重 23( 一个西瓜重 3( ) 。 ) 。 ) 。 ) 。 ) 。 ) 。(展示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 第三关:填空。 (展示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 4000 克= ( 千克= ( 2000 克= 6 千克=( ( ) 千克 )克 )千克 )克 )千克 )克 1000 克= ( ) 千克 )克 84 千克 200 克=( 3000 克=( 5 千克=( )千克)克400 克+600 克=( 1 千克-200 克=( 五、归纳总结:说一说你的收获和感想吧! 六、巩固提升: 完成课后“练一练”第 1、2、3 小题。 拓展题:内容见课件出示。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的整理与复习认识千克和克的整理与复习。(课本第第四单元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对千克和克认识的整理与复习, 能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系统的 认识和学习。 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学习。 教学难点:天平秤的认识和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克和千克的知识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整理与复习,能熟练掌握克 和千克有关的知识。(学生齐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和练习。下面请看我们的学 情展示环节。 二、学情展示:(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要求认真审题,细心做题,把字写端正。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 案。 三、交流探讨: (一)同桌互改 教师出示展示题的完整答案,学生同桌对改,并统计做题情况,对全部做对 的要给予表扬。 (二)讨论 1、同桌互相交流,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限时 3-4 分钟) 过渡:都弄懂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们一起看这几道题。 2、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 3、让学生更正错题。 过渡: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正确率 高、字体又端正。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提升: 一、完成课本第 38 页“数学冲浪”中的习题。 二、完成课件出示中的“动脑筋”习题。 课后反思:第五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备课人: 第一课时: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41-43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验证、交流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和自己探索正方 形特征的过程。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3、认识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理解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认识正方 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导题:拿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让孩子说出它们的名 字,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我能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 方形的对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2)认识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吗?(好)你们非常自信,老师也 相信你们。下面就请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 41-43 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1、从情境图中分别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小对子之间互相合作验证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都有哪些特征?正方形都有哪些特征? 3、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各叫做什么?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什么?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小对子汇报展示得最精彩,被评为今天的“最佳 小对子”。 (1)长方形都有哪些特征?正方形都有哪些特征? (2)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各叫做什么?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什么?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4 个角都是直角。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 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的闯关题, 比一比 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下图中,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第二关:给长方形涂上红色,给正方形涂上蓝色。(图形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第三关:数一数。(图形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提升: ? ? 1、完成课后第 42 页“练一练”中的第 1、2 小题。 2、 完成课后第 44 页“练一练”中的第 1、2 小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41-43 页内容。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识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熟练它们的特征并能加以区别。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认识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直接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 我能正确认识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 道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吗?(好)你们非常自信,老师也 相信你们。下面就请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41-43 页的内容。思考并讨论: ? ? ? 1、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2、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使每个小对子及每 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小对子汇报展示得最精彩,被评为今天的“最佳 小对子”。 ? ? ? 1、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2、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不同: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条边,4 个角。都是直角。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 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的闯关题, 比一比 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下图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第二关: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几条边?几个角?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第三关:动手折一折: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吗?长方形呢? 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提升: ? ? 1、完成课后 43 页的“议一议”内容。 2、完成课后 44 页练一练中的第三小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 45-46 页内容。 教学目标:认识平行四边形1、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2、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不稳定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四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导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认识图形中的另外一个图形:平行四边 形。 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我能认识平行四边形。(2)我能在方 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吗?(好)你们非常自信,老师也 相信你们。下面就请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 认真看课本 45-46 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 1、什么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 2、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小对子汇报展示得最精彩,被评为今天的“最佳 小对子”。 ? 1、什么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 2、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 ?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 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的闯关题, 比一比 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下面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小对子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第二关: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 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第三关: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展示要求:生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提升: ? 完成课后第 47 页“练一练”中的第 1、2、3、4 小题。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七巧板拼图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48-49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七巧板并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 2、知道七巧板是由七块图板组成的,会用七巧板拼图。 教学重点: 认识七巧板。 教学难点: 用七巧板拼图。 教学准备: 一套七巧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导题:同学们,认识老师手中的这套学具吗?它叫七巧板,是因为 它由七块图板组成而得名, 它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智力玩具。想不想更深入的 学习它呢?出示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拼摆,我能用七巧板拼图。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吗?(好)你们非常自信,老师也 相信你们。下面就请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 认真看课本 48-49 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 1、观察七巧板,你发现了什么? ? 2、动手拼一拼,并说说像什么? (自学 5 分钟后,小对子交流并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 小对子交流情况, 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 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组小对子汇报展示得最精彩,被评为今天的“最佳 小对子”。 ? 1、观察七巧板,你发现了什么? ? 2、动手拼一拼,并说说像什么?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 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用七巧板拼图千变万化,非常有趣,通过七巧板拼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几何 图形很美。 四、学情展示: 第一关:照样子拼一拼。(内容见课件出示) 展示要求: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第二关:先说说像什么,再动手拼一拼。 展示要求:先欣赏再动手拼一拼。 五、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提升: ? 听故事学拼图。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四边形认识的复习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通过对四边形认识的整理与复习, 能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 和学习。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七巧板的认识和拼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魈馐颈辏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认识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整理与复习,能熟练掌握四 边形等图形的特征。(学生齐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多交流、多练习。下面请看我们的学情展 示环节。 二、学情展示: ? ? ? ? ? ? 1、判断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 是长方形.( )? ? ? ?2.思考题: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 4 分米,宽都是 2 分米. (1)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拼的? (2)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 是怎样拼的? 展示要求:要求认真审题,细心做题,把字写端正。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 案。 三、交流探讨: (一)同桌互改 教师出示展示题的完整答案,学生同桌对改,并统计做题情况,对全部做对 的要给予表扬。 (二)讨论 1、同桌互相交流,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限时 3-4 分钟) 过渡:都弄懂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们一起看这几道题。 2、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 为什么? 3、让学生更正错题。 过渡: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正确率 高、字体又端正。 四、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能运用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图案的设计等问题。 五.巩固提升: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说它们各自的 特征。 课后反思:期中复习 主备人 第一课时:厘米、分米、米 复习内容及分析: 课本 1-11 页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长短的基础上,经历长度 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能进一步熟练掌握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和“米” ,知道 它们之间的进率。 2、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思。 3、进一步熟悉线段的概念,并会熟练应用刻度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复习重点: 能进一步熟练掌握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和“米” ,知道它们之间的进 率。 复习难点: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步骤和方法。 复习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知识,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厘米、分米、米。 2、这节课的复习目标是: 1、通过复习,能进一步熟练掌握长度单位“厘米” “分米”和“米” ,知道 它们之间的进率。 2、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思。 3、进一步熟悉线段的概念,并会熟练应用刻度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完成这个 任务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 书最认真。 二、复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一单元 1-11 页内容。重点看蓝色底纹中的概念部分。思考并 讨论: (1) 1 米=( )分米 1 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数量表示缺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