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孩子爱说谎,自我封闭的英文,不和群不与父母交流怎么办

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
我的图书馆
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
父母会说话.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与孩子说话是一门很有讲究的艺带
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会说话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充满自信
亲子沟通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唠叨的说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的长期抱怨会伤害孩子的身心
“听话教育”压迫着孩子的心灵
父母骂得越多。孩子却听得越少
不要用孩子不喜欢的方式对孩子说话
切忌用粗暴的态度对孩子说话
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是沟通的障碍
要善于表扬孩子而不要总是责备孩子
不要看低孩子的能力
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与孩子沟通时要多听少说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与他交谈
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耐心地做孩子倾诉的听众
温和的态度是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交谈
孩子也有自尊.应尊重孩子的人略
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作自己的朋友
表情是亲子沟通的第一语言
学会用专注的眼神和孩子说话
低声细语地和孩子沟通交流
说话前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要始终面带微笑地与孩子交流
尽量用协商的口吻与孩子说话
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
用倾听来表示你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认真倾听.建立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用倾听来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
掌握倾听的技巧了解孩子的心声
在倾听中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
表扬和激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成长
孩子的自信心需要父母的激励和赏识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值得父母表扬
表扬孩子的努力是沟通的润滑剂
说激励孩子的话时.心中要充满诚意
通过他人来赞赏自己的孩子
用喝彩的方式激励孩子的优点
要学会掌握夸奖孩子的技巧
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
  第二,尊重人格。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父亲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本文提到的那位父亲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父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第五,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销,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这是本文故事给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
“”“”“”“”
8%—12%“”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3.耐心倾听孩子
4.真正放下身段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过多责备孩子、紧盯孩子差的方面、过于强调远大目标、过于唠叨、
晓之以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用迂回的办法诱导孩子好好学习
让孩子正确面对学习中的问题
激发孩子在学习上的好胜心
努力寻找并发现自身的兴趣,以兴趣带动学习。比如说自己喜欢玩电脑,不喜欢学习英语,但是面对众多的电脑语言,只有具备基础的英语能力才能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也就间接的对学英语产生了兴趣。通过这种以兴趣带学习的方式是克制厌学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明确学习的目地。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技能,才能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成就自我。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成绩事半功倍,学习成绩提高了,自然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慢慢的也就喜欢学习了,并用主动学习,最终消除厌学的情绪。
自我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常做好自我心理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探索的欲望,而学习则是解决困惑的最基本方式,通过利用好奇心来培养学习的习惯,就会逐渐摆脱厌学的困绕,不断强化学习的能力和提供学习的动力。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教育学心理学问答题-学生砍死教授引热议 隐性心理问题需疏导
教育学心理学问答题-学生砍死教授引热议 隐性心理问题需疏导
一 : 学生砍死教授引热议 隐性心理问题需疏导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某砍死教授”事件震惊全国,这起校园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热议。议论焦点是,一个平时看上去极为正常普通的学生为何会突然犯罪?对于这样的学生,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为何难起作用? 在“中国政法大学贴吧”,一个自称是付成励同学的网友证实:“他平时性格开朗,还在学校社团担任干部,能力很强,一点不像杀人犯。”上海某高校BBS上有学生认为:“现在学校里有些这样的同学,平日里没什么知心朋友,很孤独。我想,付成励可能一样吧。长期的忧郁积压在心里,总有一天爆发,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自杀,另一种是玉石俱焚……学校、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谢告诉记者:“那些曾经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从平时的神情举止就能看出来,我们只要躲远点就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可是现在不同了,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学生,也可能属于心理问题人群。要是他们做出伤人举动,当真是无法防范。”对于表面上看不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如何发现并进行干预?东华大学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严宏说:“这起事件表明,对于大学生的"隐性"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所谓“隐性”心理问题,就是指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长期积累后有可能爆发的现象。严宏承认,因为这些人平时与普通人无异,想要发现他们并非易事。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对他们进行前期干预更为重要。严宏说,实际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关键是它如何释放出来。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心里有什么不快,我们都应该鼓励与他人交流。而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应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氛围,让每个人感觉被重视;同时,对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尊重。人们需要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并不可耻,应该及早发现,尽快解决。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明波指出:“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学生,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争取尽早发现。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在学生中提倡情绪的科学管理;其次,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第三,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提倡每个学生找知心朋友,这样,任何一个人在处于情绪激越状态时,都可以得到关心和帮助。”由于这起事件出自政法大学,一个未来的法律工作者竟然成为凶手,更引起人们深思。华东政法大学心理中心主任张海燕认为,应该提倡让每个同学都去接受心理辅导,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是人,也有最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有人伸出手去援助。因此,希望每位老师、同学都担负起“心理辅导”的责任。每个人都会有“隐性”心理问题,有时也许并不需要专业人员,更需要的是有一个朋友。二 : 教师的心理问题专题讲座一、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北京半数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中新网日电据竞报报道,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半数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项引人瞩目的调查是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北京100所城乡中小学的2000多名教师。这项调查此前还没有向社会公开过。在关于教师工作状态的问卷中,有近一半的老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和考试。同时,该课题组对北京100名教师的心理检核测发现,焦虑、睡眠障碍成为突出问题。40岁教师压力大课题组专家认为,40岁以下的教师作为教学体系的骨干,面临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参与教师心理课题研究的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聂振伟表示,40岁的老师虽然是教学骨干,而在近年对素质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青年教师更具有优势。他们要在保证正常教学过程和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加紧充电,并与青年教师竞争。”[来源:中国新闻网]【问题聚焦】在我国目前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从人格到认知、意志、情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决定意义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残酷的现实呼唤教师心理健康当今世界是经济竞争的世界,经济竞争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水平,无疑,未来世界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靠教育去培养。历史的责任和残酷的现实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教育界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教师的内心也易发生波动或倾斜,由此加剧了内心的冲突。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这将是历史的责任。开展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2.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基本职能、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而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基础。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劳动又具有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培养人的周期比较长,而教师老松的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劳动对象,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教师劳动同时又具有创造性和情感性,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因次教育教学要特别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劳动的情感性是因为教师、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教师威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造成的损失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教师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方法、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中,心理健康的教师,为学生塑造完美健康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方向发展;反之,教师心理不健康,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因为在班级“心理场”中,教师占主动、支配地位,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接触”每天达7-8个小时,比家长还多,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长远的。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3.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师也是人,教师自身发展也存在生存与发展问题: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教育政策变化快等,威胁教师的人格、工作、生活。易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形成心理疾病,那么会对教育事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就无法从事有益的社会工作,或发挥不出工作潜能,工作效率低,影响教师的其他生活质量,重者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威胁。4.学校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学校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教师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未来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需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和成功的快乐,实在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而这需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来保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高品位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家长和社会的强烈需求,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二)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根据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1. 发展性心理问题所谓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教师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教师,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2)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引导教师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因为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教师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一定的飞跃,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虽然也对教师的工作、适应、发展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于“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它对教师所作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教师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信心等,都是以教师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为目标的。原来老师也缺乏自信今年元旦晚会,由于种种原因,我也需要到校晚会上歌唱一曲。说实话,本人不擅长歌唱,尽管小学3年级时,有老师想让我登台演出过,都被自己拒绝了,现在回想,那时真大胆,竟然敢对老师说:“no”。可是工作了,就要把它当成政治任务来抓。怎麽办,练吧。于是乎,我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快乐老家”,每天练习,简直比准备优质课还积极。可是后来,唱给懂的老师听,原来还是有那么多的错误地方,好吧,再纠正,再练,直到快上台的几天,还是有不足之处,心里那个窝火啊,真想不唱了。可是,这却不是我的风格,临阵脱逃,既然答应了,就得承担起来,哪怕效果不够理想,只要认真对待,才能不去后悔。虽然,有人对我说,唱歌不是练出来的,是要靠天分的,我可是坚信什么都需要学习的,只是看你是否用心而已。后来,我发现,其实我缺少的是对自己的自信。本来,像我们这样的晚会节目,是师生同乐的,没有人要求你非得唱的和歌手一样好,只要是上去大大方方投入的走一趟,感染师生感动自己,那就是很成功的。于是,我放松的走上舞台,原来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很好,如果有机会,我奉劝所有的我教过的学生,我认识的朋友都给自己一次这样的机会,那种收获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小雨滴博客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教师也会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是教师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是发展性心理问题的一种体现,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会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1.适应性心理健康问题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哈特曼认为:适应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以无须付出太高的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及可预期性的环境。由此不难发现,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既然是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应该是双方。但人们在谈到适应时,心目中想的主要是个体的改变,是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的变化;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时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所取得的,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个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自身以重建平衡。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特点:(1)适应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教师,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2)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的是教师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教师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3)强调教育的原则,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视教师自身理性的作用,教育者并不是要亲自帮助教师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其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强调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4)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内容,侧重于工作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教师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学受挫自杀 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暴力管教学生、教学受挫自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现在到底怎么啦?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施暴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据《检察日报》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中,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问题到底有多严重?男教师答不了学生提问就自杀“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耽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去年7月,陕西省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患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书。无独有偶,江苏省盐城市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身亡。据其家人事后介绍,这名教师近几天一直休息不好,心情也很不好。据专家分析,以上两例走极端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数据往往又是最具说服力的: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忌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羊城晚报,)这个报道充分说明了教师适应不良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对教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其特征:一是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一般以6个月为界线);二是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人际关系糟糕,容易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三是表现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当教师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始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异常愤怒甚至冲动报复。有的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就容易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产生,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教师障碍性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冲冲;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慌张地不知所措,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焦虑和焦虑症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把自己的紧张或者焦虑称为神经衰弱。焦虑是面对未来,紧张是面对现实。什么情况可能产生焦虑呢?一般讲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不确定未来事件,就容易产生焦虑。广泛性的焦虑症一般指持续性时间超过六个月(短时间的一般只称为一种焦虑现象),总是有对可能性不高的无理由的担忧,明明不可能也要过份地担忧。特征主要有:(1)思绪狭窄、紊乱;(2)长时间过分担忧;(3)情绪急切、过于激动紧张(有时候歇斯底里);(4)往往伴随失眠、反复恶梦等。广泛性的焦虑症几乎是一切精神心理障碍问题的一般特征。恐怖症也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和应急障碍”,亲临车祸、凶杀、战争、地震等都容易产生这样类似的后遗症。当今学术界还认为焦虑性障碍还可以包括十分典型的病态“完美主义”人格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如:(1)过度的自我批评、过多的体念失败、自我强加的过高标准或者过高的目标追求;(2)恐惧失败;(3)不顾后果地追求成功;(4)饱受应该得到目标的折磨;(5)一般都很难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感受;(6)喜欢把意志强加给别人。如华为集团追求完美事件、绵阳一高考“机器”等例子都是“完美主义”导致的典型事件。② 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总以"灰色"的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主要表现特征有:(1)心境恶劣;(2)对事物没有兴趣;(3)人际关系紧张,好像看哪个都不顺眼,缺乏亲情感;(4)自我评价降低,无自我价值感。恐怖性障碍:患有恐怖性障碍的教师,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就是赤面恐怖,也就是在众人而前脸红,面部表情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心理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1)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2)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3)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产生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会遇到,较长时间内不良心境的持续积累,就可能会造成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怪异等等,这些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咨询也适用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还适用于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二、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是心理发展的核心,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调整不良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优化和认知重建,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而引起的。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而不是重点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教师不良认知的表现所谓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评价上。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一是高估自我。表现在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失败又往往使其对原先的自我评价产生过分的否定,走向低估自我的另一端。认识水平欠缺、过多的成功体验、强烈的优越感,是造成教师过分肯定自己的重要原因。二是低估自我。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无才无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是为掩饰、代偿自卑而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导致教师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一)自卑如何看待自卑? 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教师作为从事一种特定职业的人,既会产生社会上一般人所可能有的自卑感,也会产生与其职业相联系的自卑感,即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与别人的职业相比较,觉得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此而苦恼的感情。日本学者关计夫对教师自卑感的划分为:(1)经济上自卑感;(2)地位的自卑感;(3)职业的自卑感;(4)精神紧张导致的精神疾患的自卑感。自卑作为自我情绪体验,必然反应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自卑烦恼催人老,自卑自艾遂人忧。自卑者总感到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具体表现为:认知歪曲,适应障碍,意志薄弱,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理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自卑感,是由于教师职业这一客观事物不能满足教师对它的主观需要而引起的。所以分析教师自卑心理既要分析教师职业特点,即客观原因;又要分析教师自身的主观需要,即主观原因。第一,客观原因。如前所述许多人对教师在职业背景下,进行自卑感的划分,归纳出自卑产生的客观方面。例如,关计夫认为教师自卑感可能来自经济、地位、职业以及精神紧张,前三方面都反映了造成自卑的客观因素。李景辉也对教师自卑的进行了来源的划分,在经济收入、地位、办事难、住房挤、婚配难、工作苦、社交技能差、专业地位差、改善待遇难、双重人格以及病态等11方面的自卑中,客观因素是不可低估的一环。教师的自卑心理很多是与职业相联系的。客观地说,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确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因此,有效地解决教师职业中的实际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卑心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例如:政府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减轻教学负担等等。此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及职业存在着种种误区,认为教师应是完美的人,于是,教师承担着其他职业无法相比的多种角色及角色期待。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如意,例如,许多年轻人不愿当教师,当了教师的不安心工作并设法转行等等。许多研究认为,职业声望与工作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如果以亲属或周围人为参照,自己的职业比他人职业层次高时,其工作满意度较高,反之满意度较低。因此,教师自卑心理的存在与教师职业声望有关。第二,主观原因。如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那么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教师的自卑心理归根结底是由个体本身造成的,是自我评价不当造成的。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那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人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工作、生活的挫折及自身个性特点,容易造成心理冲突,产生职业上的自卑感。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由于人们头脑中的某些信念是不合理的,虽然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观念的存在,但现实很难满足这些不合理的期望与要求,如“我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在每件事上我必须干得出色,否则我是一个无价值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喜欢我”等。当现实与它们发生矛盾时,便会产生某些以偏概全的、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因此,某一件事的失败常常会导致他们对自我价值或整个人的否定。自卑的危害? 教师职业自卑心理对于教师自身,乃至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危害性。首先,对自己的影响。自卑感作为一种情感,必然影响主体的其它心工里活动和行为。由于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苦恼状态,所以主体就要力求减轻它,采取的首选手段就是补偿行动。怀有自卑感的教师,其补偿行动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形:①跳槽,即设法调换自认为好的工作或下海经商,有的还通过考研而另辟生活之路。②努力当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③改做学校管理服务下作。④从事第二职业,以求增加收入。⑤在教师的岗位上设法捞取好处。如向学生乱收费,收取学生及家长礼品,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向学生推销商品,乱办收费补习班等。显然,这些补偿行动,就其社会效益而言,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除了补偿行动外,自卑的教师也进行主观上的调整,主要是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改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行为。如认为教师虽然收入低,但稳定;虽然辛苦,但有几个月的体假;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富裕等等。这样一想,心理就平衡了,苦恼就减轻乃至烟消云散了。有的人从自身的特点出发,认为虽然当官经商好,但自己的才能、性格以及社会条件最适合当教师,从而减轻自卑感,交于教师工作。其次,对工作的影响。有一些怀有自卑感的教师,由于补偿的失利或缺少补偿的条件,又不能把价值观调整过来所以持久地陷于自卑不能自拔进而导致性格的变态和教育行为的异常,对学生产生种种消极影响。有时甚至可以说,教师的自卑心理与其是自我表现过程,还不如说对学生的表现过程。关计夫把教师自卑感对学生的影响列举以下六个方面:1.自我厌恶的投射现象。如家境清贫的教师反而嫌恶家穷的学生,性格孤僻的教师反而不喜欢性格封闭的学生等。2.官僚主义行为。由于在上司或同事面前抬不起头,而对自己属下的学生滥施淫威3.畏首畏尾。自卑的教师,万事取消极态度。教职员会议上总是保持沉默,教学工作唯命是从,因循守旧,缺乏创劲和活力。4.尊重行为。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某方面优于老师,这种学生往往受宠。5.虚张声势。这表现在不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而表现傲慢。当学生触及教师弱点时,教师会暴跳如宙,加倍惩罚学生。这并非正常的斥责,而是因触及自己的弱点所采取的报复行为。这种情况会人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6.性格难于开朗。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朝气蓬勃、活跃积极的人。要达到目的,教师首先必须朝气蓬勃因为教师是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的。那么,因自卑而性格难于明朗豁达的教师,是难以担当此任的。当今许多青年教师厌教的原因之一,正是担心自身的性格被像老教师那样异化,甚至当今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厌学、轻师,也与一些教师的形象不合时宜有关。7.逃避现实。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采取逃避态度。或抽烟、喝酒、搓麻、跳舞等,以求在尼古丁和酒精的刺激下,在赌博的紧张与舞池的欢娱中,使自己的苦恼得到暂时的解脱。这不仅会消耗掉人的工作精力,而且对学生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要解决教师职业自卑心理,从客观条件上来看,首先政府应给教师提供优厚的经济和物质待遇,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使教师的职业真正成为令人茨慕的职业。其次,社会要人力倡导泰献精神,扼制拜金主义,多宣传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少制造一些歌星影星之类的名星,为教师默默无闻地献身于本职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要改革,力求营造一个尊师的小环境,提高教师在学校内部的地位。当然,教师职业的客观状况和客观环境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所以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当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拂去头顶的乌云,从而克服自卑情结的困扰。通过下面的测验,可以帮助老师们了解自己的情况。【心理自测】自卑感测验下面的问题可以了解您的自卑程度,请你用以下标准评价你的情况。①完全不符合②很不符合③较不符合④不清楚⑤较符合⑥很符合⑦完全符合1、你感到自己不能象人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吗?2、你感到自己缺乏很多好的品质吗?3、你是否经常感到讨厌自己?4、你是否经常担心由你的所作所为,招致他人的批评?5、你是否经常感到紧张不安?6、当你处于不利地位时,你常觉得命运不公吗?7、你是否经常担心别人会不愿意同你在一起?8、你是否经常因为其它人对你的看法感到焦虑不安?9、当你尽力想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出色,而且你知道其他人也在关注此项活动时,你会显得不安或惶恐吗?10、你常害怕失败吗?评价:以上题目中得分越高表明您的自卑体验越强烈。【问题调适】如果您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情结,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进行自我调节。首先,要采取正确的对待自卑的态度,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现代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和潜力,即使有心理障碍者也不例外。善于发掘自己的心理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人人都会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在这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类社会就像在人海中向着目标航行的一条巨轮,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来到这条船上,就是负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这条船航行得更快一些,而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正是这个人向社会负献这份力量的途径和方法。当一个人为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奉献着自己那一份力量的时候,他的潜能也就得到了最人限度的发挥,同时人类社会也会给他的丰厚的回报。当一个人把人生仅仅看作索取,把工作仅仅看作向社会索取优越地位的方法时,必然使自己陷于痛苦和烦恼之中,因为没有哪一个社会会欢迎这样的寄生者。其次,认清自我,悦纳自我。认清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来自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也就是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既能承受自己的成功,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正确地接纳自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有适当的目标,尽可能使自己的目标与现实接近;一是社会比较的标准要广泛,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否则自己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第三,教师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也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内容符合现实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同时还要改变思维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实际就是一种认知改变的过程。第四,补偿与升华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有人曾对四百多位成就辉煌的人做了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小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饥寒交迫;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受到父母的过分控制或者遭到父母遗弃、疏远;有的经历过家庭经济的上下波动;有的身体残疾;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其学习成绩不良和职业的选择大为不满。四百人当中,双目失明、耳聋、身体残疾、体弱多病、发育不良、相貌丑陋、肥胖或有语言表达困难者占四分之一。显然,补偿其缺陷和不足的需要,是这些人个人奋斗的主要因素,甚至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也应通过相应的补偿,提高自己的进取心与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事业有成。一个人的自卑还可以通过升华来得到矫正。升华的作用一方面转移目标,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教师的心理升华主要指,当教师的需要没能满足或目标没达到时,不是消沉、退缩,而是不断努力或调整目标,最终获得成功。许多教师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补偿和升华。第五,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自卑感的人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际交往不取决于交往的数量,而取决于交往的水平。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交往面窄,或是交往数量有限。其实,教师一旦在社会交往中,参照公认的一些社会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及职业,并不悲观,反而体现了其职业的神圣和伟大,同时也体验着人类社会给予他的丰厚回报。特别是目前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需要教育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的奉献,因此,教师作用是巨大的。教师人际交往的加强,一方面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及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请心理专家帮助解决,是及时有效解决自卑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改善认知,恢复心理平衡。因此,教师要学会请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二)自负上面所报道的教师缺乏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的现象,除了反映着教师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着巨大问题外,就其心理层面来说,也可能源于教师另一种不良认知问题——自负。如何看待自负?自负是一种自我膨胀即过度的自信,对自己的认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好就认为自己光芒万丈,很了不起,孤芳自赏,瞧不起其他人,不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更缺乏自我批评。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盛气凌人,总认为自己对而别人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难以和他人心理相容,影响他的人际交往。过于自负的人会产生自恋人格,也叫水仙花症。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表现的机制不同。自卑心理是对个体交际活动动机的内在抑制,表现不出交际的积极性;而自负心理则是对个体交际对象的外在排斥,轻视他人的言语和行动。自负心理是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自负心理并不是自尊自重。自尊自重是保持美好人格的正确态度,而自负则是自命不凡,轻视别人的不良行为。对己对人都不能作恰如其分的评价,结果使自己陷于盲目,别人也受到严重的压抑。夸大自我,轻视别人,远离实际,必然带来潜在的不满和行动的疏远,形成交际中的自我封闭。这种自负心理的危害性主要是使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削弱了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从而降低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至与本来很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理想环境对立。自负的表现?自负的一般表现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第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种人固执已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第三,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自负的成因?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工作中其才华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受到领导的肯定,从而就会产生的自傲心理;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出众的教学成绩以及获得的各类殊荣,如不及时正确反思自我,自负心理也有可能滋生,就会被心理上的偏差引入歧途,形成心理障碍。青年教师若因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就自恃了不起,似乎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表现出极端的自信和过分自负,将会阻碍自己取得新成就。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第三,情感上的原因。一些教师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教师,深怕被周围经济条件优越的同事朋友或家人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人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问题调适】从上面的测验结果来看,在自恋情结上得分较高者,往往容易形成自负心理认识。而自负心理认识上的偏激和情感上的过分敏感,无形中带来固执已见,自命清高的特殊心理,这与交际互补、平等待人的原则是不相符合的。所以,老师们也需要广泛交际,善于在交际中交流信息和感情,交互作用,取长补短,就必须改变这种心理。首先,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已见、惟我独尊的形象。其次,与人平等相处。自负教师很容易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的教师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尤其是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来看待。第三,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第四,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三、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职业压力的过大使得教师的情绪总处于紧张状态,研究发现,紧张情绪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弱化,各种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警惕,用理智驾驭情绪,不做情绪的俘虏。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情绪指数'实现值(期待值,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时,情绪指数大于,人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当实现值小于期待值时,情绪指数小于,人的情绪就出现压抑状态,而且指数越小,情绪就越紧张焦虑。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不必尽善尽美,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焦虑和抑郁是教师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一)焦虑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表现,一般称焦虑状态(anxiety state)或焦虑反应(anxietyreaction),是为了调适威协的一种情绪反应。如何看待焦虑?焦虑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应,适当的焦虑反而有利于发挥潜能、解决问题和有效学习。但若反应过于强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即过度焦虑,就会使个体丧失其建设性的特质,继续引发身心的症状。焦虑的表现?如果你最近有以下症状,说明你可能过度焦虑:1.心理方面的症状:(1)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看书及备课时无法专注,效率很低;(2)丢三拉四,记忆减退;(3)思维迟滞,大脑麻木;(4)容易激怒,爱发无名火。(5)情绪方面,包含紧张、不安、压力感等主观的不适感觉。2.生理方面的症状:(1)入眠困难,醒得很早,恶梦连连,醒后觉得身体疲倦,四肢沉重;(2)头晕、头疼、耳鸣,在不熬夜的情况下,眼睛有酸痛肿胀的感觉;(3)缺少食欲,(4)心慌气短,血压升高,尿频尿急,总有便感。3.认知方面的症状:包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社会功能减退或丧失等。教师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不论自己的适应问题或职业的内涵化,均会感到有异于往常的压力,较易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焦虑症却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有项心理学研究在所做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有焦虑反应的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8.6%,只不过教师比学生更缺少心理卫生的观念,或凭借“意志”去顽强抵抗,或碍于“面子”不肯就诊。其结果,只能使个人内心困扰加剧,生活变得十分沉重而痛苦。教师的焦虑会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不当,引发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注意力障碍、焦虑等,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焦虑的成因?教师的个人问题可能引发教师的焦虑,他们是教师的收入低、教师的心理特点、工作量太大、学生难教育、升学压力大、教师之间竞争激烈等成为教师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钱,是一个主要的问题,那么教师的经济又会引发出什么呢?教师已往的形象是给人们以清高不求报酬,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教师的工资只够温饱,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师一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与整体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在许多人的眼里仍旧是穷教书匠的形象。美国教育协调人员通告委员会(National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NegotiatorsBulletin)在1981年的报告中就指出当时的美国教师薪水增加有限,在学校里教师遭受言语或人身的攻击的现象,在中国的现状,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教师的待遇只能图温饱,很难满足时代转型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自然停滞或下降,使得教师连起码的精神要求也难以实现,又谈何论及传统的教师尊严呢?工作环境是另一重要问题:教师处于教育阶段,在平时的教学之余,还要做好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辅导工作。第一、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研究认为,我国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与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小时,许多隐形的劳动付出还没有计算在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学校就要工作10小时,而批改作业、备课、查资料、写论文等工作只能拿到家里去做,用时也在四五个小时以上。第二,升学、评比压力重。中小学教师面临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所以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作为重要的权重指标。第三、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在教师的的工作项目中,第四、教师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教育和培养孩子也不同于其他的职业,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在课内和课外投注大量的精力,由此其工作量是无法用时间和数量来量化计算的。教师工作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自我的正确认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必需的,一个人在其一生要扮演多个角色。而这些“角色”,可以说是社会团体期许于某一特定类别的人所应表现的行为模式。自我认同的迷失就是角色的混淆,一个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平衡,必须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研究表明:一个人越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与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就越能接受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就会产生紧张不安的焦虑心理。当然,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是相当困难的,再有社会的剧变,更会造成角色的混淆和冲突。苏轼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说明知人难,知己更难。长期过度焦虑已经构成了危害当代教师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首先必须塑造人格健全的教师,必须帮助教师摆脱焦虑的困境。每一份职业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体现人的较为本质的特点是人际交往,但教师队伍由于各种原因,其人际关系显得单纯。与社会的大都数人相比显得孤独,但自尊感又很强,挫折后又会转化成较大的自卑感。工作的复杂性,使得教师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文人相轻”,校内的剧烈竞争都给教师带来不健康的因素。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心理影响,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并不是随意的人能够胜任的,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文明进步,各项体制不断的改革,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教育者经常会感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条件的落后,产生不断培训的迫切需求,但又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同时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在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十届人大会议上提到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得教师的工作岗位竞争更趋剧烈。加之目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是很理想:社会转型、上级要升学率、学生难管、收入不高、负担不轻,导致许多教师的心态经常处于不平衡中。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掌握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现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我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了。教师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由于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三重任务,一向崇高,受人尊敬。但在数字经济时代,许多家长和学生面对虚拟的现象,传统的价值观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首先要把握教育的正确价值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价值体系,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现阶段,在中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同时又出现许多单亲家庭,家庭的结构与从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成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中小学时期是否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并由此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问题调适】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的心理,一旦发现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的情绪,要及时进行调适。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伤,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教师过度焦虑情绪的调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教师个人方面:思想上充分的自我认识、了解自我并接纳自我;能很好的面对现实;学会自我放松,可以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意念法等;要定期的进行身体检查和运动,能为自己分散压力,工作尽量有计划性。2、教师专业方面:从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自我实现;在有效率的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不断进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3、外界因素方面: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来源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收入,要改变教师的基本过度焦虑问题,应加强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只占国民总收入的3%强,远远低于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要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后继作用。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贺淑曼教授认为,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阶段,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也有一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保护的必要。逐步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及中介服务机构,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应尽快纳入规划。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要求未来人才必须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当代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专家们由此呼吁,在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减轻工作量的同时,全社会都要对教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理解,这才是彻底调适教师过度焦虑情绪的根本所在。(二)抑郁如何理解抑郁?抑郁是一种悲哀、沮丧、郁闷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到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语言减少、语速缓慢、语音低沉或是整日沉默不语。具体表现为:感到情绪沮丧、郁闷,经常想哭,夜间睡眠不好,我感到体重减轻,无故感到疲劳,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比平时更容易激怒,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觉得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由于教师的工作阵地是三尺讲台、一群学生、书籍、作业等。这种工作环境造成了教师抑郁的心理状态。抑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狭隘,把一点小事或得失加以夸大,因此为之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拔;也表现为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食欲不振,不愿与人交往,精神萎靡,倦怠无力。长期发展下去,还会导致抑郁性精神病。抑郁的成因? 据调查,一些学校某些科目的教师有 8 个班级的课, 一般地, 这些教师每天都要上 8 节课,还有集体备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自习的任务, 有时周末还需要给学生补课。在其他学校也有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类似情况,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除了教学之外, 还要参加学校的日常事务, 如开会等, 对于一些在某段时间成绩落后或没有进步的学生,有时还需要与他们谈心, 甚至家访。对于教师本身来说,还需要通过进修或自学等不断提高自己。有资料显示, 进入假期,忙碌一学期的教师还要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班, 以提高学历、适应新课程改革、应付人事制度改革等。该学 校 97.6%的 教 师 年 龄 低于 50 岁 , 在 家 庭中, 教师不但要赡养长辈, 而且还要养育后代, 家务负担非常繁重。家庭和事业就像鱼和熊掌, 要兼得,势必在身体方面感到疲乏, 在处理事务方面, 头脑常常处于混沌状态和对平常事情作出决定比较困难。在如此繁重的脑力劳动下,没有美满与幸福, 没有时间感受和体验生活。对于每天日程都满满的教师来说, 对未来几乎不抱有任何希望,难怪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无用。大多数教师即使人下了班,心可能还在工作, 休息时间所剩无几。除繁重工作压力之外, 导致教师抑郁情绪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实验研究发现, 在教师行业中, 虽有34.4%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但还有 65.6%的教师心理状态良好。由此推测, 教师的不健康心理,除职业因素和社会因素外,还可能与教师的个性特征有关。艾 森 克 ( Eysenck) 等 人 认 为 人 的 个 性 有 外内向、情绪性和精神质三个基本维度。如果在精神质维度得分比较高,则表现倔强和铁石心肠等特点,否则比较温柔。各个维度的结合便构成特定的人格特征。前两个维度相结合形成四种个性特征:稳定外向型、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和不稳定内向型。其中,不稳定内向型包括忧郁、焦虑、刻板、严肃、悲观、沉默、不善交际和安静八种特质。如果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属不稳定内向型,那么该人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和抑郁情绪等人格问题, 尤其是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然而, 教师可能比较多地处于不利环境。教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几乎每天都面对未成年人——学生, 他们不但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育管理学生。未成年人的学生,有时可能会做一些使教师棘手的事情,如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很低、无自我实现目标、甚者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奖金被扣发、教师声誉可能降低等,这时教师处于极其不利的环境中。有研究发现, 教师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诱发抑郁情绪和焦虑问题。调查显示,69%的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明显和焦虑水平较高。【问题调适】做完以上的量表如果上面提到的现象是你最近经常出现的情况,那么请开始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防轻微的抑郁走向严重,以致影响自己的健康,下边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恢复原来健康、开朗的自己。对于现在你的角色可以做到:首先,必须遵守生活秩序。按时上下班,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稳定规律的生活是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要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做有意义的活动。对待他人的态度要热情。教师尤其是对于学生更要亲切热情,与同事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你注意自己的仪表。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仪态与服装。仪态就是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其次是要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而对于你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来看,以下是靠社会上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来完成的,不要冷眼旁观,要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改革教育制度:把升学任务推向社会,教师只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有升学要求的学生可到社会上专门为升学开办的补习班进行学习和补习;改革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源头抓起, 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中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改革学校评价制度:通过在讨论中分析发现,学校不应该把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各中学师资,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辅导和咨询等,学校适当增加教师的集体娱乐活动等。四、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的个性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具有不同个性类型特征的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认知是不同的,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及心理冲突等的情绪反应也不同。属于外向型个性的人,虽然情绪反应较为强烈,但体验的深刻程度不大,情绪的持续时间也不长,恢复心理平衡较容易;属于内向型个性的人,情绪反应深刻而持久,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较长。临床资料表明,某些特殊个性,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例如,具有谨小慎微、求完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责任心过重,或苛求自己等个性特征的人,易患强迫性神经症。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个性特征的人,易得癔病。冲动和紧张是教师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问题。(一)冲动如何看待冲动? 冲动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理智而带有盲目性,对后果缺乏清醒认识的行为缺陷。冲动靠激情推动,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其行为缺乏意识能动调节作用,因而常表现为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而是一厢情愿、忘乎所以,结果往往后悔莫及,甚至铸成大错,遗憾终身。冲动通常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出现。此时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和控制,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冒然行事,以致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例如受到侮辱后把人骂得狗血喷头、争执时遭人推搡而还以拳头把人殴伤等;儿童则往往表现为踢人、咬人。冲动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懑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而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只是个导火线,同样也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例如某种需要因人为因素长期得不到满足、或始终得不到公正待遇、与某人长时期矛盾隔阂而难以消解等,这时就会因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大动干戈,以释放日积月累的内在紧张性;儿童则会表现为无理哭闹、大声叫喊和扔东西、头撞墙。冲动还可以在我行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或硬上蛮干,谁也休想阻挡,或绝情寡义,顾不得友谊亲情,结果常常弄得尴尬万分、狼狈不堪。冲动的表现? 冲动型不良个性的教师容易出现爆发性的激情,如在顽皮学生给青年教师取绰号或在某些方面冒犯教师的时候。有这种不良个性倾向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不顾师德,重重体罚学生。在个性测验结果中,稳定性获低分的、紧张性获高分的青年班主任有产生这种不良个性倾向的可能。有这种冲动型倾向的青年班主任在教育管理班级过程中,往往情绪不稳定,幼稚,意气用事,缺乏耐心,不能自制,甚至为所欲为,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既畏惧又反感,抵触情绪很大。 具体表现:(1)一发火就骂人、砸东西,甚至打人。(2)情绪反应十分简单,缺乏幽默感,不会开玩笑,对于满意的事沉默不语,对不满意的事常会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3)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防御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发泄。(4)对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气。(5)一点就着,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然不能自控,事后又特别后悔。(6)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问题调适】冲动情绪,它是一种短时间的、暴风骤雨般的、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一股巨大的心理能量。具体讲,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紧张性。当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中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身上就像着了火似的,难以控制。其二,暂时性。它像暴风雨一样,来得猛,去得也快。其三,爆发性。处在激情状态中的人,会竭尽全力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充分释放自己的心理能量。其四,盲目性。人在激情状态下,其认识范围骤然缩小,分析能力下降,别人的劝告及过去的经验都被掩盖掉,因而常常不能正常地处理问题。下面介绍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1.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化解冲动首先要克制。喷发的激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要想办法抑制片刻,就可以避免动拳头的冲动。一般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忍耐。尽管冲动情绪像匹野马,但缰绳还是在自己手中。当别人对你说了不中听的话,甚至羞辱性的话,你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发火”、“我不在意”等,也可以在心里默背诗词或文章等,这样能使消极激情变弱。二是谦让。清朝有个叫张英的在京城做官,在家乡他的邻居砌围墙,分厘必争,张英的家人非常气愤,向张英告状。张英回信赋诗劝导家人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其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昔日秦始皇。家人见诗后,马上把围墙让后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的美谈。在遇到较强的情绪刺激时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达情绪或消除冲动的"缓兵之计",尽量使自己不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比如,当你被别人无聊地讽刺、嘲笑时,如果你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则很可能引起双方争执不下,怒火越烧越旺,自然于事无补。但如果此时你能提醒自己冷静一下,采取理智的对策,如用沉默为武器以示抗议,或只用寥寥数语正面表达自己受到伤害,指责对方无聊,对方反而会感到尴尬。2.用暗示、转移注意法。化解冲动要及时转移。大量事实证明,冲动情绪一旦爆发,很难对它进行调节控制,所以,必须在它尚未出现之前或刚出现还没升温时,立即采取措施转移注意力,避免它继续发展。比如,可尽力让自己想一些无关的事,干一些其他的活,脑子不闲,手脚不停,就能摆脱因发怒带来的思想负担。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使自己生气的事,一般都是触动了自己的尊严或切身利益,很难一下子冷静下来,所以当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眼看控制不住时,可以及时采取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松,鼓励自己克制冲动。言语暗示如"不要做冲动的牺牲品","过一会儿再来应付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或转而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或去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这些都很有效。人的情绪往往只需要几秒钟、几分钟就可以平息下来。但如果不良情绪不能及时转移,就会更加强烈。比如,忧愁者越是朝忧愁方面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忧虑的理由;发怒者越是想着发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发怒完全应该。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满、恼怒、伤心的事情时,会将不愉快的信息传入大脑,逐渐形成神经系统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一个优势中心,而且越想越巩固,日益加重;如果马上转移,想高兴的事,向大脑传送愉快的信息,争取建立愉快的兴奋中心,就会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绪。3.在冷静下来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在遇到冲突、矛盾和不顺心的事时,不能一味地逃避,还必须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里? ②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有哪些? ③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难以接受的?④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 ⑤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并采取行动,逐渐积累经验。化解冲动要善于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当你情绪冲动,一时又难以克制时,应多想一想别人的处境,想一想一时冲动可能酿成的恶果,想一想犯错会使自己的亲人怎样痛苦。“回头想”,可以把自己的思绪从愤怒的指向中拉回来,使你的过激情绪降下温来。4.平时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耐性。可以结合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细的手工艺品等,不仅陶冶性情,还可丰富业余生活。5. 化解冲动要注意提醒自己。对冲动的克制,有时还特别需要得到外部的提醒或帮助。譬如,林则徐每到一处,都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贴上“制怒”的条幅,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冲动发火。这些办法并不复杂,我们也可以立个座右铭,经常告诫自己,也可以请自己朋友,时常提醒自己,特别是在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及时警示,使自己迅速从冲动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二)紧张从辨证的观点看,压力对人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能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教师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如紧张。紧张的表现? 心理压力对教师的直接影响短期影响:情绪亢奋或躁动、活动力增加、身心能量损耗较快。长期影响:忧郁或烦闷情绪、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力减退。长期的职业压力可造成职业倦怠,影响情绪,严重的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⑴ 负性生理反应:①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晕、心悸、心慌等②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胃失调,如溃疡;③ 四肢乏力、容易疲劳;④ 经常头痛,特别是偏头痛;⑤ 肌肉紧张、疼痛;⑥ 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⑦ 罹患心身疾病,例如肾损坏、糖尿病及低血糖病、精力衰竭、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心率紊乱、中风等等。⑵ 负性心理反应:虽然面临压力时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某些共同点,例如:①焦虑:焦虑是指人内心的不安、恐惧、困扰和紧张的感受,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不适,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胸闷、淌汗、恶心、不思饮食、注意力涣散、尿频、失眠等现象。这是最常见情绪反映,其主要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担惊受怕;或面临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感到迷惑和无助,犹豫彷徨,无所适从;或者焦躁不安,性情急躁,仓促决断,贸然行事,从而贻误良机或酿成大错。它会妨碍人的智力的发挥,降低人的适应能力。②退缩和抑郁:抑郁是由多方面的不良感受组成的一种心理压力的情绪。如自卑感、认同危机感、失落感、孤独感、负罪、自责感、失望感等。这些方面的不良感受往往会使人表现出抑郁寡欢、疾首蹙额等神情,以及产生忧心忡忡、伤感、烦闷和愁苦的心态。面对强大的压力事件,个体感到自己无力应对,由于频频受挫而产生挫败感,丧失勇气,变得被动、退缩。对很多事情缺乏兴趣,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事件及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不再留意;自我评价降低,倾向于自我责备和贬低;精力溃散,记忆力衰退,迟疑不决,感到愁苦、内疚、疲惫不堪、冷漠无助、无能、自卑及无价值感等。③情绪暴躁、易激惹: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稍不顺心的事情,一律表现为情绪失控,例如暴躁、过分激动、容易发怒、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别人,遇到冲突,反应过于激动和好斗,对情绪和行为缺乏必要的控制力。④习得性无助:面对压力,由于自己频频遭受挫折,或者观察到他人反复受挫,而丧失勇气和斗志,失去自信心,动机缺乏,表现为软弱、消极、被动、无可奈何和态度冷漠,诸事听天由命,不思进取。⑤注意力分散:由于长期应对压力,变得疲惫不堪,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围缩小,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任务,在面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持续时间缩短,感觉疲劳,绩效下降。⑥厌烦和工作不满:缺乏成就感,随着挫折感的累加,对工作的满意度逐渐下降,丧失工作兴趣,对工作不满意,抱怨增加,工作消极、拖沓,对工作产生对抗情绪,不良情绪一旦转嫁和迁怒于学生,极易引发教学事故。⑶ 负性行为反应① 服药、去医院增加;② 饮食过度;③ 冒险行为增加;④ 攻击性行为;⑤ 工作拖拉、效率低;⑥与家人和朋友关系恶化;等等。【问题调适】压力管理,可分成两部分:第一是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第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纾解。教师的压力管理策略:1、社会支持策略社会支持的种类:⑴ 物质性支持: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⑵ 情绪性支持:提供积极的情绪鼓励;⑶ 尊重性支持:尊重对方增强其信心;⑷信息性支持:提供关于事件的信息;⑸ 技术性支持: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⑴ 争取学生的协助;⑵ 争取领导的支持;⑶ 同事协作、共同抗压;⑷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2、改善认知策略认知重建:问题并不是问题,只有看问题的问题才是问题。(1)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生活中充满变数,充满难以预料的变化。有变化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和生活。学生是可变的,生活是可变的,自己是可变的,他人也是可变的。生活中本来就充满坎坷,遭受任何挫折都是正常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2)不完美性。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性,接受现实中有缺点的自己,同时也容忍他人的缺点。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3)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不可过分苛求公正。(4)信任自己和别人(同事是最好的“减压”医生,日本的白领早已流行一种观念,即同事就是你最好的心理医生)。(5)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努力做一个内控者)3、问题解决(积极应对)策略面对压力事件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积极应对,二是消极逃避。对于后者,尽管可以暂时缓解心理压力,但是暂时逃避的结果是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重又设置了潜在的障碍,随着这种障碍的不断累积,必定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较理想的选择是面对压力事件,深入分析,沉着应对。处理问题态度为冷静面对并解决,问题克服过程的标准步骤如下:(1)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2)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3)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4)累积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5)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定解决计划;(6)积极处理问题(7)若已完全尽力,问题仍无短时间克服,则表示问题本身处理的难度甚高,有可能需要长期奋战不懈,除了必须培养坚忍不拔的斗志之外,可能还需要其它的精神力量支持。4、职业发展策略要减弱心理压力的不良反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学习、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5、时间管理策略:⑴ 考察自己时间管理的特点⑵ 将每件工作依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序⑶ 要有效计划和安排时间⑷ 改正自己的做事偏好⑸ 提高做事的效率⑹ 学会积零成整⑺ 学会说“不”:学会合理地拒绝6、目标管理策略:检视自身目前状况,找出缺陷和不足;总结成败经验,发现自身工作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三年或五年目标:包括学业目标、工作目标等,并对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到目标细节和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完善监督执行机制:一是自身监控,二是通过组织管理实现目标监控;反馈与总结:对每个阶段、每项细节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奖励。7、资源整合策略:当教师感到教学压力过大,常常陷入对工作难以应付的窘境时,这显示出自身教学资源濒临枯竭的一个征兆,表明你需要学习、进修,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需要充电了。回顾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积累自身教育资源学习进修、参加研讨,及时获取新的教育资源8、身体放松策略:(1)运动温和地转动头部,颈部,或伸懒腰,动动肩膀等(2)音乐放松当你烦躁不安时,听舒缓,流畅,平静的音乐;当你抑郁焦虑急需发泄自己的愤懑时,听一些激荡的音乐,有利于宣泄情绪,使心情平复。(5)冥想选择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所,闭上眼睛,想像自己静卧在宁静的草原或是平静的海滩上,望着远处缓缓起伏的波浪,谛听草原深处或海滨传来的细细的声音,使自己逐渐进入一种舒缓、宁静的氛围中,融入自然,忘却烦恼,从而使心灵得以平静。(6)睡眠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定时睡眠,睡觉之前尽量不作情绪性的思考,保证睡眠的质量。五、教师行为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的行为问题,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对其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那些不适当的或过激的教育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日渐增多,翻开报纸,打开网站,每天都可以读到各种各样的教师的问题行为,惩罚学生吞食粪便、吞苍蝇、脱裤子、强迫学生互打耳光、往学生脸上刺“贼”字等等。一些教师的问题行为,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行为对抗,甚至引起法律纠纷,造成社会震动。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教师的行为问题呢?其实,教师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不是常见的,只是偶尔的表现出来,一些轻微的,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样的错误行为就不属于行为问题。教师的行为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不是相违背。我国古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的就是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是全社会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时作教师最基本的准则。如果教师对于这个大方向都保证不了,对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对可爱的学生都不喜爱的话,那么教师也就不会称之为“教师”了。其次,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社会责任是不是相违背。教师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多个角色,教师的职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师既是专业的教育者,更是“交往引导者”、“心理保健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上面的要求相违背,教师的行为将不会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第三,教师的行为与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相违背。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重要活动形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为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偏爱学生、压制学生等。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心理发展受阻,与教育教学的根本相违背。第四,教师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正确的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教师的问题行为不仅有损于教师自身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威信,而且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在面对教师的行为是否真正属于“行为问题”时,还要考虑所发生的行为是不是属于经常性的发生,在行为发生是的状态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师行为中经常出现、比较稳定且扰乱性较大,对教育教学影响较严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作一定努力改正的行为,才属于行为问题。对教师行为问题的判断要慎重,尤其要明确“问题”指向的是教师的某些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本身,不能轻易给有某种问题行为的教师贴上“问题教师”的标签。体罚和告状是教师最常见的不良行为问题。(一)体罚行为如何看待体罚行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素质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师体罚学生,却是屡见不鲜,上述案例中老师的行为属于体罚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体罚是以使学生肉体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扭耳朵、扇耳光、脚踢、器具抽打等。而变相体罚是使学生心理上受折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或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的惩罚,如斥责、撵出教室以及罚劳动、罚抄作业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在心理方面,使儿童变得恐俱,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教师是成年人,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学生一般都还是未成年人,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对学生来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我封闭不愿沟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