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院某老师的讨论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c7fc4db170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电信学院怎么样啊,老师 宿舍,网【辽宁科技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1,931贴子:
电信学院怎么样啊,老师 宿舍,收藏
电信学院怎么样啊,老师 宿舍,网
学特色小吃哪家好? 找苏味轩 包教包会 一费到底 学2送2 自己创业做老板!
学院是最大的。不过看学院没有用,还是专业
还行,过不了可以花钱,降级率最高
来大电信,大院
电信学院在九舍,离教学楼二十分钟路程,网不好
一眼看出了你上大学的目的
网超级不好。寝室基本告别电脑
承办方:丽江市体育局 丽江斐瑞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欢迎来到电信,运动会已经五连冠了
我也是科大电信准学员
我都TM毕业两年多了
电气自动化准学员
挂科率极高我自动化的,一般难一点的课都是一半一半地挂,补考基本上没几个人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当前位置:&&&&
时代楷模――记电信院博士生导师张中兆教授
浏览次数:10
导师简介: &&&&张中兆: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移动通信、软件无线电技术、超宽带无线电技术、扩频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 &&& 张中兆教授1951年出生于北京,77级本科毕业,84年7月研究生毕业。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航天学院副院长、TS-1微小卫星工程总指挥、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主管学院全面工作。并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 &&& 张中兆教授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装、国防科工委、863项目、973项目、航天预研、高技术军贸出口任务等40余项。已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部二等奖7项,部三等奖6项,国家级新产品1项,并完成多项武器系统型号预研和装备研制任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937项目: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基础研究、资源复用与抗干扰机理等多项,国家863项目:高性能GNSS软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WLAN室内定位技术等;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预研;总装863项目;总参十一五通装预研、总装十一五预研、空装和海装多个型号项目等任务。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超宽带脉冲波形信号的构造与接收方法,(专利ZL&0027。X),电压控制自适应天线(专利ZL&项,已公告发明专利相位校正扩频方法(公告号CN。)1项,已受理申请专利16项。 &&& 张中兆教授出版著作《集群移动通信》、《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4部,译著《超宽带无线电技术》1部。截止到2008年底,发表论文160多篇,SCI/EI检索73篇。其中,2006年至2008年SCI/EI检索73篇。到2009年底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70多人。 作者简介: &&& 马琳:男,1980年出生。哈工大电信院通信工程系05级博士生。导师张中兆教授。2009年4月毕业。目前,留校任教。 &&& 哈工大报讯(马琳)“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张中兆教授,哈工大电信院院长。他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和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张老师从教几十年,我们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师兄师姐毕业。但我们知道,在航天科工领域,在高校教育领域,在国防军队领域,以及在祖国的其它各个领域中,有太多的老总、教授、将军们曾经和我们一样是张老师培养出来的。如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在为共和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是一名09年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在即将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心中感慨万千。回首这些年的求学历程,实验室里的人与物、情与景都会在我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有太多的感谢想表达,尤其是对自己的导师。我想,这是每一个已经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所特有的心情。为了感念我们的导师,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实验室的老师、同学纷纷回忆起张老师点点滴滴的感人事情。
马永奎副教授,现任哈工大通信所硕士生导师:&&&& 作为在实验室里的大师兄,我对张老师是比较了解的。“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认真,最注重的是实事求是,做科研就要有刻苦钻研的苦干实干精神。”这是张中兆老是经常教导我们的话,也是用他自己实际行动在实践着的一句话。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协作单位去调试设备,但是在天线和设备连接时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我们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点钟,可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们都有些灰心。张老师发现大家有些累了,又暂时没有什么办法,就劝大家早些休息。可是当从返回工作间拿忘记的水杯时,发现张老师一个人还在用仪器专心致志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一刻,望着他被灯光映衬的格外显眼的白发,我被张老师那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还有一次,张老师帮助我们修改程序异常的问题,这是一个存在两个进程相互调用的程序,我们都觉得编程的思路没有问题,可是在较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错误的运行结果。我们几个学生也分析了一天多的时间,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所在,于是就建议通过复位的方式绕过这个问题,可是张老师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科学的问题你是绕不过去的,这次绕过去了下次它还会找到你的头上来”。张老师要我们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地排查。首先从程序大的流程方面,进行思路的疏理,排除程序结构上存在的隐患;然后从编程的具体语句上一条一条地分析,连一个变量的赋值的具体过程都不放过。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隐藏极深的语法问题。张老师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就像一盏黑夜中的灯,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张文彬,现任哈工大通信所讲师:&&&& 作为张老师的学生,经常同他一起做实验,我深深体会到张老师对待科学研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阐述。我是2003年春季入学的博士,开始老师就和我们这些同届的同学约定好,每周我们都必须要找时间向他汇报一周的学习情况,他也针对我们每个同学的课题方向,循序渐进给我们布置一些仿真和实验,以便让我们快速地进入课题。每个同学一开始作汇报的时候,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经常被问到哑口无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每个同学谈论自己课题时都是驾轻就熟的,基本不会再被老师问倒。另外,刚进实验室时,见到每一台仪器都感觉到很新鲜,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张老师在百忙之中会挤出休息时间为我们讲解仪器的使用,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令我们受益匪浅。2005年,通信所与吉林某单位合作开发无线数传系统。有一次,张老师领着我们到吉林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发现:发射和接收异频的收发信机双工器的发射对接收有影响,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解释的。张老师凭着经验断定问题出在接收端的低噪声放大器上,因此,他利用频谱仪和接收天线来反复测试低噪声放大器的接收,测试过程一直持续到深夜,直到张老师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低噪声放大器前端没有接滤波器,因此造成了自激,导致不能正常接收数据。张老师搞科研吃苦耐劳的作风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2007年,与北京某单位合作开发某无线数传系统。在一次系统与天线的联调过程中,发现天线的转动方向不对,需要手动调整天线方向。张老师二话不说,冒着被大功率辐射的危险到平台上转动天线,这令我们躲在平台下掩体里的同学感到汗颜。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哈工大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奋不顾身的敢于牺牲的精神。2007年,我们到齐齐哈尔某靶场作实验,张老师由于参加北京的重要会议,没有与我们同行,由于靶场距离工大较远,且路途崎岖,合作单位劝他不要来了。但他开完会回哈尔滨之后,不顾旅途疲劳,连夜驱车400多公里赶到靶场,参加第2天的打靶试验。合作单位的领导被深深感动,他们说:“这个项目与工大通信所合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有这样的合作伙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其他事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张老师既是我们的好老师,又是我们的好兄长,他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与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
高玉龙,现任哈工大通信所讲师:&&&& 张老师特别能吃苦,在某型号任务的各个外场试验中,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上海、西安、北京、天津、内蒙、烟台、佳木斯、山海关,和我们同吃同住,从来不对这些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在现场,只要有我们的设备的地方,就有张老师的身影。张老师特别勤奋,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一年之中很多时间他都要出差,家里的事情很少有时间管。张老师特别博学,并且理论水平,试验能力都特别的强,只要有张老师在场,大家都觉得特别的踏实。在一次调试中,图像部分出了故障,大家找了很多办法,分析了很多原因,但最终没有解决,但当把这个问题向张老师汇报后,思考了一会就说出了故障的原因和地点,原来是某个电阻的值不合适造成的。在整个试验现场,有很多兄弟单位的技术人员,很多人没事就像找老师请教问题,张老师都耐心的给他们讲解,就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并且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问题阐述清楚。“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张中兆教授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以国家需求为己任,面对未知领域的挑战,愈挫愈奋,历苦弥坚。一路的艰辛和一路的收获已经属于过去,他们的目标在更前方。
白旭,现任哈工大通信所讲师:&&&& 06年在对xx型号项目攻关中,张老师总是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的工作,那组有问题没有解决,他都和大家一起探讨技术细节,分析问题原因,和大家一起看芯片数据手册,有时白天没有时间看手册,他晚上回去加班到后半夜,第二天把他对数据手册的理解讲给大家听,和大家一起对一些手册描述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测试,图像组在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时,是张老师提供的图像源,采用的是电视播放完后显示的有各种灰度的图像,可以很方便的用这幅图像来测试图像质量,这幅图像是张老师等到后半夜电视没有节目了录下来的。06年冬天,XX型号设备野外无线测试,张老师领着大家在江北做实验,亲自动手安装设备,调试天线方向,记录数据,工作态度及其严谨;晚上回来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领着大家一起解决,到了晚上十点多还在对输出的信号进行分析,由于调试使用了多个设备,频谱分析仪放在了设备架的最下一层,经常需要蹲下去调整设备参数,到后来张老师站起来时腿都直发抖,还是坚持工作。
吴玮,哈工大通信所06级博士:&&&& 第一次见到张老师的时候,我从他眼里看到的是睿智、精干,有学者的儒雅,有工程师的求实。而拜在张老师门下的这几年里,我逐渐地发现我的观察能力还不够敏锐。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和我的同学。说他是严师,并不是说他对待学生严厉,严肃,而是说他对学生要求的严格,对学术的严谨。学生的每篇论文他都会认真的阅读,对于每一个公式,每一条曲线,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要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在他面前,任何的小聪明都是无用功,他敏捷的思维往往早就先于你,在错误的陷阱前等着你。说他是慈父,坐在他面前,慈祥的笑容让人不会感到任何的紧张和局促。他对自己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每次见到我都会笑着对我说:“你该考虑你的个人问题了!”连学生个人问题都挂在心上的老师,我们还能不说他是慈父吗?采访到了几个毕业了的师兄师姐回忆说,当年他们读研究生的时候,生活都挺艰苦的,每周最开心的就是周末到老师家去热闹热闹,邻居们都说瞧这一大家子人。的确,这是一家人!不同姓氏,但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一家人。张老师不光是严师慈父,更是恪尽职守的好领导。在他的努力下,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变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而如今,我们成立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当我们毕业时,我们会自豪地说我们是电信学院毕业的。作为院长,他带领电信学院蒸蒸日上。作为所长,他正领导通信技术研究所走向辉煌。通信所承担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多个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作为多个项目的负责人,他奔赴各地调研,开会探讨。用他自己的话说,大半年都是在火车和飞机上度过的,往往今天下午在北京开会,明天一早又要回到哈尔滨主持工作。常常看到他只是靠在沙发闭目养神一会,就有精神饱满的开始工作了。这几年他的头发、眉毛由黑色变得花白,而他的学生们却都学有所成,到新的岗位上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电信学院和通信所也一步步迈向辉煌。
王荆宁,哈工大通信所06级博士:&&&& 张老师作为学院和研究所的领导,平时工作很忙,但是总是不把履行老师的职责放在第一位,抽出点滴时间来指导自己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张老师人在办公室,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找到他,跟他讨论生活或者课题上的问题,张老师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来跟学生交流,不管工作有多忙,哪怕是有别的事情也会尽量先推开。只要不出差,张老师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工作,直到很晚才回家,哪怕是节假日也可以在办公室看到张老师忙碌的身影。
蒋伟林,哈工大通信所07级博士:&&&& 在科研工作上,导师总是分秒必争,不浪费一分一秒。无论是周六、周末,还是寒假、暑假,总能看到导师的身影;出差回来,导师顾不上回家休息,一头又扎进了实验室;为了调试设备,导师常常带领我们团队从白天干到深夜;有时为了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导师总是通宵达旦,第二天依然精神奕奕的出现在早晨的例会上。在我们眼里,导师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在科研工作上总是不知疲倦。对于我们的科研工作,导师也不遗余力的亲自指导。导师总是不定期的对我们提交的书面报告进行批改,对我们研究中的困惑指点迷津,同时导师还定期组织课题组内交流会,让我们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也常常对我们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的研究思路越来越明了,清晰;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在我们研究中,常常遇到程序调试不通的情况,导师总是能够指导我们科学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程序进行修改,陪着我们一起调试程序,很多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所在,使问题一下变得柳暗花明。导师科学工作上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良好的指导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使得我们快速成长,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科研能力。导师在学习科研上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生活中却表现非常关心我们。通信所里因工作需要配备了两台液晶电脑。为了照顾我们女同学,导师特意从10楼来到12楼跟实验室同学说,配电脑的目的是更好的研究学习,再有尽量减少辐射,就把这两台电脑分配给女同学吧。从这件小事我们体会到了导师对学生的关心。导师的这种学术上的钻研精神和生活中对学生的关心,不仅是他人格魅力的写照,更激励我们做学生的不断前行,严格要求自己。
孙丽楠,哈工大通信所07级博士:&&&& 张老师工作敬业,精力旺盛得甚至有点出人意料。365天除了过年的几天,几乎天天在工作。在电梯里,走廊里经常可以看到张教授忙碌的身影,要么在讨论问题,要么在布置任务,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有次中午去办公室找张教授,正巧遇见他在办公桌旁休息,听他说在办公室一般都很忙,基本没有午休时间,闭目修养一会就算是午休了。张老师不但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而且思维敏锐、特别有钻研精神。项目遇到问题时,张教授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几乎每次他都能马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一直在场,和大家一起测试,一起讨论,遇到饭时就跟大家一起吃盒饭,吃快餐,甚至加班到晚上9点多,直到将问题解决。如果当天没有解决,第二天又会一大早赶来。张老师处事公平合理,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存任何私心。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师生关系融洽。作为电信院院长,张教授的日常事务安排比较满,同学们找他经常会遇到办公室有其他老师在。记得张教授曾对我们说过:“你们要找我,直接进我办公室,不用敲门,也不用管其他老师在,让我看到你们,我好把手头的事放下,先看看你们有什么事。”于是出现了院长办公室学生随便出入的特殊待遇。
王?,哈工大通信所08级硕士:&&&&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张老师是我最为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位老师。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张老师,在门口徘徊许久,张老师一直在低头忙碌,知道老师最近工作很忙。我怀揣着忐忑,敲了敲门。“请进”,张老师微笑地说,“请坐”,随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眼睛摘下。“张老师您好!”我向老师说明我的来意:问问老师对以后学习和发展的一些建议。张老师首先问问我的学习等生活情况,又结合实际经验,要我打好基础,帮我做了定位,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让我感动的是他在那么忙的情况下和我足足谈了半个多小时,毕竟我面前的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通信领域专家。后来论文定题乃至生活的小事我都愿意去找老师谈心,不论多忙,每次老师都是放下手中的工作细心地倾听、分析和帮助。后来听师兄、师姐说,张老师一直都是这样的,非常平易近人。
陈曦,哈工大电信院05级本科生:&&&&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张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缺乏科研和动手能力而忽视我,去年刚刚进入实验室时就给我安排了实验任务,亲自指导我进入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中。从简单的电波传播问题入手,层层递进,每进一步张老师都对我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耐心的听取我的研究状况,即使出差在外地仍用邮件方式和我保持联系。当我的研究刚刚取得一定进展时,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张老师给我的指导中充满了鼓励,用他的深厚的研究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教育着我,使我倍受鼓舞的同时对张老师充满了敬意。当我完成这项研究任务后,张老师安排我写一篇论文,要求不仅要把问题做好,还要有能力表达好。可我并没有丝毫的论文写作经验,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资料完成了初稿。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张老师亲自拿起笔帮我修改,从头到尾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这样前后有四五次我的论文成形了。在张老师细心的指导下,这篇论文被核心期刊发表。张老师作为一位资深教授,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学生要求严格,亲力亲为,用自身的学术修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我们的导师,张中兆教授。从张中兆老师身上,我们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用言和行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编辑:系统管理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科电信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