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题的解决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的问题的第3个应用题做的对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六年级数学黄冈第3单元测试卷人教版第六大题生活中的数学所有解决问题的答案第一题:一捆电线,第一次剪去全长的五分之二,第二次减去20米,两次剪去的正好是80米.这捆电线全长多少米?第二题:甲筐45千克,甲筐用去五分之一,乙筐用去七分之一后,两筐剩下的同样多.乙筐有多少千克?第三题:一辆汽车往山区送货,每小时行42千米,七分之六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四分之三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第四题:根据下面的数据,写出骆驼与蚂蚁搬运的质量与它们体重的比,并算出比值.相对于自身的体重,你觉得它们谁的力气大?为什么?骆驼250千克,能搬运重300千克的货物;蚂蚁体重0.05克,能搬运重二克的绿豆.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 设总长为X,2/5*X+20=80X=1502 45*1/5=945-9=3636/ (1-1/7)=423 42*6/7=3636/ 3/4=484 300/250=1.22/0.05=40蚂蚁的力气大,因为他能搬运是他体重40倍的物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1、x=(80-20)/(2/5)=150m
或者2x/5+20=80
x=1502、x=45*(1-1/5)/(1-1/7)=42
或者 45*(1-1/5)=x*(1-1/7)
x=423、v=42*6/7/(3/4)=48
或者 42*6/7=v*3...
第一题设电线长X米则2/5X+20=80 X=150 第二题4/5x45=1/7X
1. (80-20)\ 2/5=150米。2.
45*(1-1/5)=36kg
36\ (1-1/7)=42kg 3. 42*6/7=36km
36/ 3/4=48km. 4. 250:300=5:6
0.05:2=1:40
蚂蚁能搬运自己40倍体重的物品,而骆驼只搬运自己体重1.2倍的物品。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何晓萍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 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 越来越多,批卷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 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 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 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 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 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 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数学教学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有学生主动 的学,有兴致的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 到协调的发展。 一、 大胆放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 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 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 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 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w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 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 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 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二、 走进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 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 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 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 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 3 小时行 120 千米。照这样计算,5 小时行多少千米?” 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 4 本笔记本用去了 16 元,照这样计算,买 6 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 6 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 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 得心应手。 又如, 在教学第六册例 3“挖一条水渠, 计划每天挖 30 米, 天挖完。 8 实际每天挖 40 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 “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 3 块,30 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 5 块, 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 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 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 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 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 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 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 7 位同学,每人拿出 5 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 水 7 瓶,每瓶 2 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 8 位同学,一共有 50 元钱, 买了面包 8 个,每个 1 元,买了橘子 3 斤,每斤 2 元 6 角,买了……”在同学们 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 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 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 开放题练习是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 案、 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 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 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 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 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 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 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 算应用题例 1“果园里有桃树 78 棵,梨树 36 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 总棵数少 20 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 6 箱, 橘子 18 箱, ?”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 球 21 个, ,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 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 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册练习六第 13 题“每个灯柱上装 5 盏 灯,一共 60 个灯柱,我带来 320 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 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 60 个 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 5 盏灯,320 盏灯可装多少个 灯柱考虑;还可从 320 盏灯装在 60 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组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 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 游”活动方案 (从设计活动的路线, 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 游玩的项目价格等) , 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 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 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生活问题的小发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