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靠290分 离高考就剩230多天了?想考380分,还有没有希望?求学习方法?

1981,我的高考记忆
我的图书馆
1981,我的高考记忆
那年,我17,在懵懵懂懂中参加完了高考
考试的时间印象中不记得是在七月的6、7、8还是7、8、9三天
那时的高考不是你想参加就可以参加的,得先通过各省的预考才有资格
理科类高考要考七门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
英语折半计50分、生物只计30分,数学多20分的附加分,其余都是百分制,满分600分
高考第一天,早晨,整个柳州骄阳似火,与平常并无异样,不像现在的全城总动员,直到考完了,我外婆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不去上课了、什么时候考试呀
喝了两碗稀饭,搭乘永新同学的自行车,到离家三四公里的三中参加考试
第一科考的是语文,依稀记得作文题是写一篇读后感。阅读文章是《毁树容易种树难》,不记得写了些什么,只感慨35年过去,还是一树无成
考完语文,顶着烈日,在回家的路上,在三中路口被交警叔叔以违章搭人我名义拦下,教育了小半个钟头,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好说歹说之后,交警叔叔才发善心放行,用交罚款的一毛钱买了两根柳钢冰棍,给自己和永新兄弟压压惊
下午的数学还行,加上附加题大约有80多分,还是有点数学学霸的感觉
理化考得一般,也就70分左右,也算正常发挥
政治是我一生永远的痛,一直很讨厌背诵教条,总喜欢自由发挥,最后才得50分,是我高考唯一不及格的科目,要知道学渣的政治都比我高出十几二十分
直到今天,遇见政治与政客,我还是从心里感到厌恶
英语刚好及格,得了60分,折算后是30分
当时爱看课外科普读物,受一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影响,迷恋上了生物,90分是我高考的最高分,可惜折算下来只有27分
后来报志愿时,我填的专业都是生物类的,比如古生物、海洋生物等,最后录取的南农遗传育种也是这类
那时由于智能化水平低、通讯落后,高考完填自愿都是靠自己估分的,我自己估的是410左右,而最后成绩是408,还是蛮准的
只是当时官方给出的录取线太低,好像是320左右,重点线是380,让我信心狠狠爆棚了一下
而当年广西实际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是358,重点线是403,最终失身于南京农学院
从以后的统计资料看到,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仅11%,可谓是九死一生,因此上不了大学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不象现在的八生二死那么让人不能承受
上大学是幸运的,但今天回忆起来,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高考只是快乐生活的结束,艰难旅程的开始,生活需要我们交出的不仅仅是一份高考答卷……1981·高考回忆录——纪念高考三十年·冷暖集(二)&&&本文选自《求学》第7、8期合刊理科生版&&&&&&&&作家张贤亮说,勇气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最可贵的东西。对于今天的中国,它的光荣源于80年代的梦想,它的梦想也能唤醒80年代的光荣,1980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以前期的激情流溢和理性回归为自己的灵魂,以后期的众生喧哗和暗潮涌动为自己的肉身,构筑了一个时代的铿锵圭臬。高考,只是80年代文艺复兴和理想主义风行盛宴里的一个表达方式,但其中的高考人,却以此到达了自己单纯而有着大梦想的求知彼岸——大学。不管历史的风云聚汇是烟尘沉静还是繁花入眼,倘若有了理想,即使微茫,也总有实现的方式。80年代的高考人,在完成了自己个人的命运青春志时也暗合了中国的80年代之精神,那就是以勇气改变一切!假使现在的我们想改变些什么,希冀《求学》本期的“纪念高考三十年冷暖集·80年代高考人”,在追忆和纪念之外,能给我们一个改变自己面对现实的勇气,为将来的2007年高考,便好了,此为题记。&1981·高考环境史&&&&1. 80年代初期,高考从深远的政治意义开始走向了正常的考试意义。高考,成为中国学生未来命运的分水岭,“社会栋梁”由此而生。&&&&2. 70年代,有人做了知青,有人当了工人,也有人干农活去了。到了1981年后,读书的人没有刚开始高考时多了,因为,年纪耽误了时光。&&&&3. 1981年,广西改革高考制度,把高考分成两次,即先预考,预考合格了才能参加全国高考。&&&&4. 知识,是一个充满深刻内涵和时尚意味的象征名词,满大街的学生都在捧着哲学书边走边看,城市孩子也和农村孩子一样“为高考疯狂”。&1981·勇气高考人&&&&邓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1981·个人高考志&&&&1. 只想着能上高中,不敢奢望读大学。&&&&2. 上学,半工半读,养猪种菜才是我们的最大“功绩”,高考事后被称为“不苦读”青年。&&&&3. 煤油灯下的复习,一纸枯灯光蕴如豆,这是我的“苦读”时光。&&&&&&&那个时候的人们,因为是纯粹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考大学,大学在我们的心里不是一个你毕业后能给你好工作好前途的荣耀的地方。高考前的大学之于我们,仅仅是一个有着图书馆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看书和生活的地方,而这,已经足够我们憧憬和向往很久了。&1981,高考“寒窗不苦读”&&&&&岁月流逝,暗淡了许多往事。但每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身在大学多年的我,看着挥笔应试的千万学子,依然刻骨铭心于80年代初期那段高考“寒窗不苦读”的岁月。从一个农家子弟走到今天,最初的大学梦想模糊了,却明晰了回首时的道路。&能上学的人,都是劳动模范&&&&&上世纪60年代,中国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赶英超美”的 “大跃进”事业,出生于一个小山村的我,自懂事起一直到1977年,都不知道有高考这回事,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随之被“束之高阁”。那时上学不用考试,学与不学全靠自己,到了期末,每门功课的成绩,先由学生本人自报分数,经全班同学评议后再给出分数,想想这应该是现在的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上学方式吧?那时候的中学生,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社会主义建功立业的劳动者,一周内通常有两个下午是去劳动的,学生的政治表现和劳动态度很重要,这影响到你个人的升学资格问题。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校长大人的身份是“贫农”,学生都是由贫下中农选送上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当时,在农村几乎每个大队都办有初级中学,每个公社都办有高级中学,上学的费用很低,在新世纪买不到一根冰棍的钱已经是我们那时的全部学费了,因此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上学。我的家庭“贫农”成分、平时的政治表现和劳动态度,被选送上高中是我意料中的,但不敢奢望上大学。上大学的指标太稀缺了,条件要求很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已,还要看出身。在我的记忆中,我所在的有几万人的公社,前后总共也就只有两人被推荐上了大专,他们都是既红又专的劳动模范。&半工半读的煤油灯时光&&&&&1976年,也就是我刚上初中的那一年,“四人帮”被打倒了,国家拨乱反正,我们也迎来了教育的春天。1978年,国家恢复了中考制度,没有考前训练,没有预考,念完两年初中后我就参加了“文革”以来的第一次中考,竟然稀里糊涂地靠平时积累的零星知识考上了一所外地公社高中的重点班。&&&&&我们那会儿的学生是 “半工半读”的一代,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的孩子,大把的时间不是花费在令如今的高中生痛苦得天天盼望着解脱的书山题海里,80年代初压根就没那么多的资料看和题目做,去劳动才是我们上学的正事,修水利、修公路、种田、种菜、养猪,样样干,样样精通,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我们学校的毕业班在参加1978年的高考时,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的高考成绩达到中专线!这对于我们这些78级高中新生来说,打击很大,觉得呆在这个地方特失望。80年代初的高中竞争没现在这样的白热化,升学率也还没上升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但我们高中的领导和老师们还是“知耻而后勇”,决心狠抓教育,老师们认真教学,班主任督促并鼓励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让学生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们欢迎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找老师解答学习上遇到的问题。1979年的高考,终于有两位77级学长的高考成绩上了本科线,我们的自信也随之而生。学校经常邀请这两位已经上了大学的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也不知道大学是啥样的我们,被两个校友“诱惑”着想像大学的种种美好,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同学已经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都做好了考不上大学的打算!那时考上大学太难了,不管是名牌还是重点,大学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本科而已。相比现在的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鼓劲,我们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不上大学我们明年再考”,很少有来自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的。&&&&&在学习的同时,劳动依然是我们的高中主打课程之一。我们班50位同学,仅种菜一项,半年就收获一万多斤蔬菜上交给学校食堂!到了暑假回家,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夏收夏种工作,学习对于我来说是在干了一天重活后,晚上在煤油灯下的时光。80年代在农村的许多地方是没有电的,一纸枯灯光蕴如豆,学习得很艰苦,什么学习资料也没有,全公社能找到的几本教科书也是旧得像现在图书馆里三四十年代的小说,一张牛皮纸包着,书页泛黄得发脆,那种啥都没有的学习情景是我今天都没法忘记的。但经历沉重的农活后,学习是让我愉快和珍惜的事情,所以读书,成了我真正的享受。&高考前夜&闻鸡起舞的同学们&&&&&高考如约而至。离我们学校足足50公里之外的县高中是我们的考场。我第一次来到县城,第一次出“远门”,一切都很陌生,80年代除了盛产理想主义,物质仍然很贫乏,县城大街上冷清的“繁华”还是让我感受到了点城市的感觉。我们全班住的是同一家旅馆,7月6日(临考前一天)晚22:00时,老师要求我们尽早熄灯休息。但刚睡下不久,我就被从旅馆洗漱间传来的用提桶打水的声音吵醒,已经有一些同学起床了。我一看时间,才3点多钟,窗外看不到天空的颜色,依然是一片黑暗。嘈杂声也吵醒了班主任,他立刻起床劝那些早起的同学回去睡觉。高考后我们才知道,有些同学在熬夜通宵看书,闻鸡起舞,临时抱佛脚。也在那个晚上,我突然间明白了高考的一种意义,有些人的奋斗,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即使当时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大学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因为纯粹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考大学,大学在我们的心里不是一个你毕业后能给你好工作好前途的荣耀的地方,高考前的大学之于我们,仅仅是一个有着图书馆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看书和生活的地方,而这,已经足够我们憧憬和向往很久了。终于熬到早上起床,虽然有点迷糊,但我的状态还是不错。一到考场,同学中有的人意气风发,有的人踌躇满志,更多的人惴惴不安。我抱着成也欢悦,败亦欣然的心情,淡然得“不伦不类”,苦战3天,考试结束,对我们来说,高考划上了一个句号,然后继续“上山下乡”养猪种菜。&&&&&日,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下午,正在家里忙家务活的我收到了大学通知书,看着“大学录取……9月8号报到”的字样,我激动得掉了眼泪,我是我们学校500名高考生中考上本科的5名考生之一,在公社张榜的时候,我知道,我终于考上大学了。& 一对父子的高考记忆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今年,30037名东莞考生参加高考,其中第一批本科(重点线)上线2789人。这其中就有江苹的儿子江立。昨日,江苹的心情终于平复下来,因为儿子江立以理科639分的成绩,被中山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录取了。这是难忘的一天,也解开了他一个长达19年的心结。六年前的一个夏天,江苹到北京出差。这次出差,除了完成公事,江苹还了却了一桩潜藏心里十余年的“心事”:来到北京大学,在未名湖畔小亭子的某个角落,用随身携带的签字笔,用力写上了儿子的名字。同时,他还许下一个愿望,希望儿子的高考出众,能顺利考上清华或北大。届时,叫儿子亲自把写在小亭子内的自己的名字抹去。时间回到1981年的夏天,年满19岁的江苹怀着忐忑又紧张的心情,走进了江西的一个普通考场,参加了当年被称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此后,他走出了穷乡僻壤的农村,成为“天之骄子”,吃上“商品粮”,当上中学教师,后来又下海经商。今年6月,为人父的江苹又怀着忐忑又紧张的心情,再次站在了东莞南城中学考高考点的门口,回忆起32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考试。不过,这次他站在考场外,儿子江立坐在考场内。时隔32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江苹和江立父子两代人参加了同一场考试。只不过,32年前的那场考试,承载了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的希望,改变了一个时代;而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考失去了原有的光环,不再意味着“挤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父亲&&&&考前 考不上大学就种田1962年,江苹出生于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农村。家庭并不富裕,全家有五个孩子,他排行第二。江苹是幸运的,时代给他开辟了一条道路。小学毕业后,他接着上了初中、高中,还怀揣梦想,带着改变命运的愿望,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资料显示,1980年,是改革高考制度的第四年,也是实行全国统一试题、统一考试的第三年。全国报名参加高等学校统考的人数为331万多人,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230万人。江苹是331万考生中的一员,但却未能顺利成为高等学校录取的考生之一。至今,再也想不起那一场考试的任何细节。江苹渴望改变,不愿放弃梦想,便向父母提出复读的想法,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再参加一次高考。听到这一想法,他的父亲简单地搁下一句话:行,这一次如果再考不上,那就回家跟我一起种田吧。这一次,江苹承受着高考备考的艰辛和压力。半年时间过去了,选修理科的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化学科只考了27分,物理科全班倒数第三。凭借这样的成绩,能考上大学吗?很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江苹做出了调整,从理科班转到了文科班,从此开始疯狂地补习政治、历史和地理等科目。江苹说,调到文科班后,他几乎不分昼夜,疯狂地背书、复习。白天在课室里学习,晚上回到宿舍,把书桌摆在墙角里,点燃一盏煤油灯,借着昏黄的灯光,温习知识点。有一次,他的父亲来学校送伙食费,顺便来到他住的学生宿舍,看到那一堵被煤油灯熏得发黑的墙壁,忍不住说:儿子,这有点像在考大学了!1981年的夏天,刚满18岁的江苹怀着忐忑又紧张的心情,走进了考场。考完试,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了农村老家,加入了农忙大军,顶着烈日收割稻谷。他说,当年的高考,家里人也支持,但毕竟没抱太大的希望,更多是一个人追梦的执着与坚持。那时,他以为自己会种一辈子的田。&&&&考后 吃商品粮的“天之骄子”1981年,高考后的某一天,烈日当空,江苹正在稻田里收割稻谷。突然,村支书蹬着自行车,来到田间,通知他上了高考体检线,第二天要去县城体检。听到这个消息,他欣喜若狂。江苹清晰地记得,他的高考成绩是总分364分。他没有填报过志愿,就收到了江西一所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来才知道,高考志愿是班主任随机填写的。数据显示,1981年,全国共有258万人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招生27万人。其中,江西省的录取概率更低,只有3.6%。用当时较为时髦的话来说,江苹通过了高考“独木桥”,鲤鱼跳龙门,从农村娃变成了大学生,远离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更为实际的是,他不再吃“黑窝头”,从此吃上“白馒头”了,完成了由“农村粮”到“商品粮”的转变。当时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江苹感受特别明显:在校期间,不用交学费,吃饭不要钱;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一个不错的省直军工企业的子弟学校任教。他说,进到学校,当了语文老师,感觉立刻不一样了。当年一斤猪肉的价格是0.72元,他每个月的工资高达48元,还有一个月15元的补贴——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这份工资简直像一个天文数字。1994年,企业改制,他离开军工企业的子弟学校;随着时代的浪潮,他来到了较为发达的广东汕头,入职汕头一所普通中学;2002年底,受东莞同学之邀,放弃教师的身份,他只身下海经商,与同学一起在东莞和广州开公司,一家三口来到了经济较发达的东莞,凭借他的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势,依照东莞的人才引进政策,顺利落户东莞。江苹说,高考这场考试,改变的不止他一个人,更改变了一个家庭。他高中时代的那些没考上大学同村同学的小孩子,年纪小小就出来打工了,而儿子不仅参加了高考,还向国内一流的大学发起了冲击。儿子&&&&考前 承载了一家人的梦想32岁的江苹初为人父,儿子江立自幼聪慧,能入乡随俗,能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江立小学读了四间学校,从汕头到东莞,从东莞到广州,从广州又回到东莞。江苹说,他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在他考上大学之前,村里出过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了安徽一所矿业大学。如今,村里越来越多人成了大学生,不乏考上名牌大学的,有的考上北京大学,有一个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于是,江苹与妻子有个梦想,期盼儿子从小好好学习,能考上北京的高校,特别是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但是,这个梦想也只能埋藏在心里,不敢在儿子面前提起,只能通过更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在北大小亭上写上儿子名字的举措。江立的求学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10年,江立在东莞参加中考,自认有实力考上重点高中东莞中学。除填写这所重点中学外,他还随意填写了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等到成绩放榜那一天,江苹一下子懵了:江立的成绩与这所重点中学相差六分。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儿子只能读市区的一所普通高中了。这一次考试“滑铁卢”,让一家人心有余悸,总担心江立一到大考,过分紧张。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高考,一家人都在替儿子暗捏一把汗。今年6月的高考第一天,江立告诉江苹在高考第一天中餐他要吃平时最爱吃的菜。一听江立这个简单的要求,一向无微不至的江苹一口答应下来:最爱吃什么,只要说出来,就给你送过来。高考第一天,距离语文科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江苹代表一家人,提着椒盐虾、手撕包菜和玉米排骨汤,来到考点门口。忍不住回忆起32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考试。只是这一次,江苹站在考场外,江立坐在考场内。考场外聚集了许多前来探望孩子的家长,江苹惴惴不安地说:“儿子参加高考,心情竟然比自己当年高考还紧张。特别是在中考曾经失利的情况下,一家人担心他高考又重蹈旧辙。但是,这种紧张心情,只能压抑在心里,以免影响他的正常发挥。”事实上,江立没那么紧张,轻松地完成了高考。高考结束,他与同学结伴去到从小长大的汕头,好好地放松了一把,暂时把高考抛诸脑后。考后 录取率32年翻了20倍进入高中之后,江立成为这所普通高中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每一次考试都名列第一,学校也给了他许多施展的空间。他课外活动是参与最多的,曾获得市高中学生辩论赛最佳辩手、全市物理、数学竞赛二等奖、广东省英语竞赛二等奖、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如此一来,他被同学认为是“学霸”,甚至是“千年老妖”——永远占据成绩榜的第一位。江立说,他并不是最勤快的。每天6时,闹钟准时响了,他翻了个身,再睡半个小时;每晚学校规定零点之前要睡觉,他经常22时30分就上床睡了。江苹看到江立的状态,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这哪是高考的状态,简直就是在玩!江立回答说,学习本来就是在玩。学渣说“在玩”,那是真的在玩游戏;普通学生在“学习”,那是在刻苦学习;学霸说“在玩”,那是说“解题就像在玩一样”。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有900多万人,而广东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人数达73万人,考生人数居全国之首。按照招生计划,广东省今年有53万人可被高校录取,也就是说高考录取率可达到72%(相当于当年父亲参加高考录取率的20倍)。在放榜之后,江立夺得全校第一名,创造了学校历史最好的成绩。总成绩为639分,比广东省的理科一本线超出了65分。面对这一成绩,江立的心情有点低落,认为自己没考出水平。江苹不断地安慰江立,认为能在东莞一个普通高中,考出了如此的高分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高考发布一天之后,江苹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着江立参加了东莞高等学校招生宣传会,又赶到一楼盘组织的招生咨询会,不停地商量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江立认为,他所在学校最好的高考成绩就是考上华南理工大学,他至少要有一个突破。在综合衡量了之后,他决定报考最有把握的高校中山大学,最感兴趣的物理学和物理材料学专业。他深深地感觉到,高考固然很重要,不能说高考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一个人丰富经历,增长知识。读完本科专业,他想继续深造。至于是在国内读研还是出国,暂时没想那么远。在招生咨询会上,江苹向一招生负责人咨询,像江立的理科639分,该怎么填报志愿?该负责人说,依照“冲、稳、保”的原则,第一志愿可以冲北京的高校,选择人民大学的理科专业;第二志愿可以稳广东高校,选择中山大学;第三志愿可以保一所不错的高校,选择华南理工大学。一听这建议,江苹找到了兴奋点,不停地说:儿子,考不上清华大学,去人民大学也不错啊!江立冷静地回答:“我就选择中山大学。你放心,你写在北大未名湖畔小亭子上的小字,下次去北京旅游,我帮你擦掉。”(文中父子皆为化名)记者 吴少敏1981 时刻准备着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1981 时刻准备着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个年代想想并不遥远。有了远大志向和科学规划,一个人就有了人生航标,一个国家就有了前进发展的动力。那个时代的3位状元到底是怎么做的……  【那年那月】  为刘少奇平反  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五讲、四美”活动  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6月27日-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记》  【那些事儿】  女排夺冠 时隔22年,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随后写就五连冠光荣,女排姑娘成为大众偶像。  侦探小说 中国第一部推理小说《刑警队长》在上海出版,首印2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流行焦点:琼瑶点燃灰姑娘梦想  第一批接触琼瑶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有人回忆起刚看琼瑶电影的感觉说:“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第一次知道,原来恋爱可以这样谈!”但到了1981年,《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才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林青霞、吕秀菱(女孩纷纷效仿她们的中分长披肩直发)、秦汉、秦祥林等偶像席卷了内地。“像琼瑶小说里出来的姑娘”成了新“大众情人”。  吴康 20年前安康人偶像  【状元金榜】  毕业中学/安康中学  高考成绩 政治92 语文93 数学100 历史86 地理95 外语67 总分500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世界经济学专业  【状元故事】  20多年前,安康人民在饭桌上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安康中学出了个高考状元———吴康。这个名字长时间占据着安康人心中的偶像地位,在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心中更是如此。直到今天,网友“心远斋”回忆起当年那一幕还说:“打那以后,父母与我们交流沟通时,总会用身边这位模范来对我们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吴康的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从小,母亲就注意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他的学习也一直很好。当年,安康中学通讯组在一篇题为“年年评‘三好’文科得状元”的通讯中,这样夸赞吴康———  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下,吴康的学习目的不断明确。他深深懂得,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在近一百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落后了。吴康立志要为改变文化落后的现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振兴中华下决心勤奋学习。他说:“难道山沟沟里就真的飞不出金凤凰吗?”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着吴康为四化建设刻苦学习,力争以优异成绩向祖国汇报,为山区人民争光。  或许,成功者的经历是有共性的:吴康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他就像老师和母亲告诫自己的那样,珍惜课堂每一个45分钟,注意力集中,从不“欠账”,今天的问题今天必须搞懂。他的文科成绩始终优秀,而多次参加数学竞赛,也总是名列前茅。  那时高中学制只有两年,中状元时吴康16岁。  从小兴趣广 长大当状元  【状元金榜】  毕业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考成绩 政治76 语文85 数学63 历史91 地理90 外语78 总分420(数学未计入)  录取院校/北京外贸学院·对外贸易专业  【状元故事】  王尚惠上中学的第二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得以恢复。他的父母亲都鼓励他好好学习。几年后的1981年,18岁的王尚惠以总分420分的高分,获得陕西省外语类最佳成绩,被北京外贸学院录取。  王尚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个炊事员,母亲是退休工人。尽管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父母亲想办法节俭,尽可能满足王尚惠渴望知识的需要。父母亲见他爱动脑,给他买来各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还订了不少书报杂志。  当时,王尚惠全家7口人,住房面积只有22平方米,上中学时的晚上,他常常到外语学院的阅览室去自习,每晚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1981年,有一篇文章小记王尚惠,透露了他是如何成为“状元”的。  在学习中,王尚惠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别看他用大量时间看书、自习,但他从不打疲劳战,而是特别注重学习效率。那个时候,校园里已经渐渐露出“题海战术”的苗头,他则抓住教材,进行少而精的学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种看似简单的学习方法,使得善于学习的王尚惠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父母是严师 严师出高徒  【状元金榜】  毕业中学/西安市第83中学  高考成绩 政治86 语文86 数学108 物理96 化学96 生物28 外语89 总分545  录取院校/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状元故事】  温尔庄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严格。温尔庄上初一时,当时正逢地震,很长一段时间,学校轮流安排学生在校上半天课,另半天在家自修。温尔庄的父母总是在晚上检查、批改他的作业。而小温写作业从不敷衍潦草,总是认真做每一道题。初一到初二的两学年,温尔庄课外做的习题就有2000多道。这些都为他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偏废,全面发展,这是温尔庄学习上的一个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温尔庄不是这样。当时的高考,英语成绩的计分比例很小,不少人都放松了学习,小温不但学好课本,还阅读过很多外文书刊。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陆续有一些外宾来中国参观,结果学校一来外宾,小温就成了小翻译。  从温尔庄的高考成绩单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兼顾各科,重点突出,全面发展。因此,他这个理科状元着实厉害。本报记者孙强王瑞强  发黄的《招生简报》上清晰记载着吴康、王尚惠、温尔庄等状元当年的学习情况,今天的他们在做什么,请知情者与本报热线029-联系。  【高考档案】  预选:招生制度的方向性改革  “预选是招生制度的一个方向性改革。”“广大考生和家长要从大局出发,充分体谅国家的困难,端正对预选的态度,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没有预选合格证不能报考  陕西省关于1981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补充规定:  为了解决考生多、工作量过大、管理工作难以做好细节等问题,特别是为了使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选拔人才与中学输送人才逐步结合起来,弥补一次统考决定取舍的缺陷,我省决定在全国统考之前对考生进行预选。预选办法由省招生办根据计划招生人数的五倍左右,参照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和去年录取情况,把预选数逐级下达给中学。中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没有取得《预选合格证》的考生不能报名参加统考。  自考、函授、夜大政策出台  1981年,我国首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和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  日,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12月3日,陕西省举行首次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本科毕业证的人,同样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在涨工资、提拔时,自考学历同样被承认。30年来,已有无数人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函授等形式,接受了高等教育。  资料来源:1981年陕西《招生简报》等  【高考作文】  1981年: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  1981年湖北理科状元任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图)[1]【中国新闻网 - 湖北高考】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黄明  【明星简介】  黄明,1981年全省理科高考状元。今年41岁。  1981年毕业于武汉六中,当年高考以542分的总成绩夺得全省理科状元,同年9月进入北大物理系,1985年前往美国留学(微博),1991年获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任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终身)。  【明星寄语】  状元不一定成功,事业能走多远,还要看他的整体素质,包括智商和情商。我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不聪明,但现在比我做得更好;也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很聪明,现在做得并不好。  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远在美国的黄明。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电话里黄明乡音未改,略带武汉味的普通话让人觉得分外亲切。  谈及状元对自己的影响,这位学物理出身的金融学教授说,“状元只是人生中小小的一件事,我始终记着我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要想做得比他们好,你就得不断努力,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物理博士从头学金融  1984年夏天,北大物理系大三的黄明参加了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发起的  CUSPEA(ChinaU.S.A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考试,该考试每年选拔100名中国大学最优秀的物理学学生到美国大学深造。黄明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通过选拔。  1985年,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黄明前往全美物理学实力最强的名校———康奈尔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1年,在康奈尔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黄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去斯坦福攻读金融学博士。他表示,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自己个人性格方面更想从事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一些的工作。  1996年,黄明获得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2004年5月,黄明受邀回国,担任李嘉诚先生创办的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今年7月1日,他辞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一职,回康奈尔大学担任终身教授,但仍在长江商学院担任访问教授。  【状元教子】  启发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做事  黄明1987年结婚,妻子是北大同学,现在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分部任财务总监。他们直到2000年才要孩子。  前日,记者在黄明的妈妈家中见到了他的两个儿子,4岁的黄楚彦和2岁的黄靖辰。黄明的姐姐黄小玲说,黄明教育孩子偏向美国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很严格,一点也不溺爱。  黄明表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现在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娇惯孩子,忽视了教孩子做人和培养他们的情商。“状元不一定成功,事业能走多远,还要看整体素质,包括智商和情商。我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不聪明,但现在比我做得更好;也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很聪明,现在做得并不好”。  黄明说:“现在中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也就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人随时面临机遇,随时面临挑战,只掌握一门技能显然不够用,所以不但要做专才,更要做一个‘博’才。”  作为一名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又站在美国讲台上的华人,黄明经常会比较中美教育方式。他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在美国,特别重视培养个人想像力,使之具有创造感、挑战性,因而老师们很少教孩子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他们如何按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去做。  【状元出身】  9岁卖冰棒为家里减负  小时候的黄明家住汉口胜利街,父亲是武汉轮渡公司机动班的一名普通工人,妈妈长期生病,在家照顾孩子。黄明在家排行老四,有3个姐姐和1个弟弟。黄明回忆,当时一家七口靠父亲一人养活,生活很困难。  从小学三年级起,9岁的黄明从姐姐们手中接过冰棒箱开始沿街叫卖冰棒。当时还没有冰淇淋,冰棒也只三五分钱一根,顶着烈日叫卖一天也只能赚到几毛钱。每天扛着硕大的冰棒箱上街叫卖,瘦小的黄明上学常常迟到、旷课,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  虽然卖冰棒耽误了很多时间,但黄明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一次,他卖了3天冰棒才去上学,老师很生气,叫他起来提问,没想到黄明对答如流。老师很惊奇,找到黄明的父亲,“黄明很聪明,家里要给他减轻一些负担,让他好好读书”。可是,忙于全家生生计的父亲根本无暇考虑子女的前途问题。  全家“勒紧裤带”支持他读书  特殊的环境,使黄明养成了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较多学习任务的习惯。只要稍有空闲,他就趴在冰棒箱上看书做作业。  黄明的高中班主任、武汉六中退休历史特级教师丁孔明介绍,1979年,黄明从武汉七一中学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六中。  丁老师回忆,他觉得黄明是块“好料”,便多次找到黄明的爸爸,要求他减轻孩子的家务负担。为此,父母郑重其事地在家庭会上说,“老师们都说明明有培养前途,我们生活再困难也要勒紧裤带支持他读书”。  全家决定把卖冰棒的事分摊开,黄明只负责到冷饮厂取货。但只要有空闲,他还是扛起冰棒箱上街卖冰棒。丁老师回忆,1982年,黄明考上北大后,暑假回家,仍然扛着冰棒箱到轮渡上卖冰棒。  【状元这样炼成】  路灯下学习至深夜  黄明回忆,小时候家中窄小,他晚上把冰棒箱推到门口在路灯下学习。有一次,他学到深夜两点,实在疲倦极了,伏在冰棒箱上睡着了,直到过路的行人把他喊醒。没有多余的钱买参考资料,他就找老师、同学借。凭着顽强的学习精神,他在历次全年级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  名师点拨开眼界  “黄明的悟性很高,理解力也很强,上课时善于捕捉老师讲课的重点”,丁孔明老师这样总结黄明的学习特点。  黄明尤擅数学,丁老师觉得他的数学还有潜力可挖,为了打开他的眼界,便带他去拜访了华师当时的数学系教授毛经中。毛教授是1957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他给黄明逐一讲解了数学各大领域的研究内容,介绍了当时最前沿的数学研究方向,让黄明眼界大开。  高考冲刺住进资料室  1981年高考预选考试,黄明只考了520分,虽然仍然是全年级第一,但他比全市最高分少了十几分。  黄明回忆,当时自己很沮丧,但老师的鼓励、父亲隔江渡水为他买学习资料的佝偻身影不断出现在脑海里,他决定做最后的冲刺。他把铺盖卷到学校,在老师专为他提供的教工资料室里住了下来。他发现自己语文知识欠缺,就专门用一个小本子收集词汇,学着辨类、造句,练习写作,直到高考前夕。  1981年7月,高考成绩揭晓,黄明终以总分542分(满分580分)名列全省理科第一。(记者:杨万国)&高考往事:日前后&&&&昨天与临考的儿子讲了一段我当年高考的往事。&&&&我是住校生,因为离家远,高考前后一直都是在学校食堂吃饭。&&&&在高考前一天,我满心以为次日就要高考,学校应该给我们准备了较好的饭菜,谁知那天的饭菜比平时还要糟糕,晚饭我买了一份油炸土豆片,吃到一半时,发现一土豆片的卷角里竟然有一颗老鼠屎,再查看余下的,发现还一颗!顿时我觉得一阵恶心,同时也十分气愤,就端着剩下的饭菜去找食堂管理员论理,食堂管理员竟然不认帐,把我气得直哭。&&&&次日上午(日上午)考语文时,我感觉头昏昏沉沉的,结果作文根本就没写好,完全写跑题了。当时感觉完蛋了,考重点大学没希望了。不过随后的几门考试我发挥很正常,最后的成绩出来:虽然语文得分最低,但总分是全校第7名、全校女生第1名,也是全玉溪地区第7名、全地区女生第1名!&&&&有趣的是不少老师和同学认为,我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一定是语文考了高分,因为我曾经是玉溪地区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和1980年云南省高中生作文竞赛二等奖的得主。当时得到省级作文竞赛奖的学生,全校只有两个人,另一位是1班的赵云(他得了一等奖,后来进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还当上了该校学生文学期刊《枫林桥》的主编)。我们两人都是理科班的,这令文科班很没面子。这是题外话了。&&&&上大学期间,一次放假回家遇到高中同学段妹妹,她问我:听说你在和赵云“好”?我深感奇怪:我和赵云好?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我怎么会和他好?她完全不相信,说:全校师生都知道你和他,你怎么会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这倒提醒我了,确实全校就我不知道赵云长什么样!因为,作文竞赛颁奖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颁发的,先发二等奖,我先上主席台领奖,我从左边下台时他从右边上台,等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定下来,他已经下了主席台。所以直到1986年12月我到上海出差,听其他同学说他留上医任教了,我才终于满足了对他长什么样子的好奇心。&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小作文-语言表述题&&&&要求学生用45个字对一幅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漫画画面: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作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材料内容:&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博主1981年高考的作文题:&&&&&仔细阅读下边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正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标点写在格内。字数不要超过一千字。  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  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毁树容易种树难  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  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  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个人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作文题:读《毁树容易种树难》81年:一年参加两次高考&&&&&我是1981年参加高考.&&&&我是62年出生,按照正常的上学时间,我应该是70年上小学,80年参加高考,但我很小被父母送到山东农村老家,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我的老爷家有两处房子,东边的那间借给村里的小学,于是我常常到小学去玩,有时人家上课,我也象摸象样地跟着上课,舅舅就给妈妈写信,说我上学了,妈妈还以为我正式地入学了呢,也就没有接我回哈尔滨。&&&&71年,爸爸的同事到山东公出,爸爸就拜托他们把我接到了哈尔滨上学,妈妈让我上二年级,我说我没有上过学,舅舅来信才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就给我报名上了小学,从一年级开始上。这样,我和同龄人比,晚上了一年学。&&&&81年,开始高考。因为我们这一代是人口出生的高峰。高考人很多。我们黑龙江考两次,先是全省考一次,为初考,初考合格,才能参加全国高考。&&&&我的理科学的很不好,我就报考了文科。&&&&高考前复习期间,有一次上数学课,我们的班级教室门在后面,老师从后往讲台去,路过我旁边,我正拿着数学书,在研究一道几何题,不会做,老师过时我把老师拦住,问他这道题怎么解,老师告诉了我解法后,上课铃就响了。&&&&没有想到,高考初试,数学就有这道几何题,但是我太紧张了,老师怎么从我身边路过,我怎么拦住老师问题,这些没有用的记得很清楚,题的解法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考完交卷,出了考场,却想了起来。这道几何题分值是6分。&&&&我的数学成绩是57分,没有及格。如果这道题做出来,就及格了。&&&&我的总分超过二百多分,过了初试的分数线。取得了参加全国高考的资格。&&&&7月7、8、9三天,我参加了高考。&&&&第一天考语文,我又紧张了,当时想如果考不好可怎么办?自己吓唬自己了。过了有5分钟才镇静下来,开始答题。记得作文的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我写跑题了。应该写培养人才难,要珍惜人才,我给写成种树了,还批判了“四人帮”如何毁树。我的语文本来是强项,但由于作文跑题,拉分了。&&&考试时,下了暴雨,教室里都进水了,我的同学张秋波的卷子被风吹掉地下,都湿了,监考老师帮着晾干,但有些字迹都模糊了,影响了她的成绩。她后来上了哈尔滨财经学校,是一所中专。&&&我的数学有进步,考59分,差一分及格。&&&我的总分考361分。本科的最低录取分数段是360。我超出一分。但很遗憾,我上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而大专的录取分数线是340分。我超出里21分。&&&&爸爸说,这学校好,本市招生,本市分配,能留哈尔滨。到外地上学,怕回不来。&&&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大专、本科是怎么回事。参加工作以后,评职称时才知道专科照本科低人一等。比人家晚两年评职称。早知道这样,我上牡丹江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是够分数的,但家里怕分不回哈尔滨,没有让我去。我的同学有考到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后来也分回来了。&&&&我们这届,由于是人口出生高峰,录取率是最低的。有一年看报纸,我们这届的录取率是百分之三点几,也就是说:25个人,才有一人上大学。&&&&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毕业后做了中学老师。我常常把我的经历讲给学生听,训练学生缓解紧张情绪,让学生不要紧张。&&&&我的高中同学,有参军的,有被银行招工的,也有考技校的,进锅炉厂当了工人的。如果我没有考上大学,就是这几个当中的一个。那样,命运就会是另一种样子啦。&&&&这就是我的高考故事。1981年上海[解放日报]有关当年高考的一些新闻& &&&我在做一个有关小三线课题时,请研究生帮助去上海的[解放日报]的资料中心通过他们查找有关的资料,在网上找资料.随便叫研究生帮助下载1981年高考的语文考卷,昨天已经上传与各位同学回忆和分享。&&&今天则将其他的1981年上海高考的一些再次新闻上传,请大家回到历史现场吧.&&&---胖子&&&&&&&&&&&&&&&&&&&&&&&&&&&&&&&&&&&&&&&&&&&&&&何教授谈语文高考    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单项的训练必须为综合能力的提高服务。写好议论文,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要处理好读写的关系,读是为了写。要注重长期积累,不要贪走捷径。曾经参加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语文试卷命题工作的上海师院中文系何以聪教授将去崇明讲学,夜宿吴淞,笔者连夜赶去采访。  问:何老师,请您谈谈八一年语文试卷命题概况。  答:今年语文试卷的命题,当时要求不超越语文教学大纲,要从统编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是题目的难易要拉开。今年语文一百十分总分中,百分之三十是基本知识,百分之三十是课文内容,另外四十分是“双基”的灵活运用,最后十分是为语文基础好的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命题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作文命题设想能让学生写出朴素、平直、实用的文章,洗尽铅粉,切忌花枪。看来,这些内容,将是我们今后命题的基本路子,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的方面。  对于作文命题,历年来都有较大争论,这两年都有人主张命题作文。但是由于考虑到猜题、押题还很严重,加上命题作文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所以今年仍放弃直接命题作文。不过,看来命题作文还是要出,这是广大群众的呼声。现在各地复习资料越来越多,造成高考命题越来越困难。  问:我们在高考前议论过今年的作文题,认为有可能出文章评论。  答:评论文章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原准备将评论文作为附加题,只是考虑到两篇作文,时间不够,才割爱的。看来这方面你们还是有一定见地。  问:何老师,你看中学应当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答:今后的语文教学,首先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排斥单项训练,但单项训练必须为综合能力的提高服务。其次是要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读是为了写,写得好,定能读得好。第三是既要培养语文能力,又要提高思想认识,注重长期积累,不能贪走捷径。高中写好议论文,势在必行,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杂文、杂感的写法要让学生掌握。某区有的学校写议论文,出的题目是《牛·牛尾巴·牛毛》,用郭老与茅盾的轶事为材料写杂感,这真是难为了学生。过去说不要钻牛尖角,现在竟钻起牛毛来了,真是……我看还是搞得简要、实用一点。  关于古文,综观几年来的高考试卷,重点在什么地方,端倪已见,这些时代的各类文体都要注意,不要厚此薄彼。  吴鹰&&&&&《解放日报市郊版》&&(1981年12月03日第04版)&&&&&&&&&&&&&&&&&&&&&&&&一九八一年高考语文试题浅释(三)(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  贵报一九八一年七月卅日第三版登的《一九八一年高考语文试题浅释(三)》中,第二则古文之“按”“选自苏洵的《六国论》”一句有误。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第廿三课,这一段古文应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奉贤县平安中学 夏玉良&&&&&《解放日报市郊版》&&(1981年08月13日第02-03版)&&&&&&&&&&&&&&&&&&&&&&&&&&&&&一九八一年高考语文试题浅释(三)  (一)给下边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按:这段古文选自《左传·子罕弗受玉》。一、全文应这样加标点: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或“,”)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或“,”“;”)不若人有其宝。”二、词语解释如下:1.或:有人,有个人。把“宋人或”连起来解释成“宋国有一个人”,“有一个宋国人”或“宋人里有一个人”,也可以。2.诸:之于。3.弗:不。4.以:拿,或“将”、“把”。5.丧:丧失,失去。6.若:不如。  (二)解释下边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并翻译带横线的句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按:这段古文选自苏洵的《六国论》(更正:编辑同志:贵报一九八一年七月卅日第三版登的《一九八一年高考语文试题浅释(三)》中,第二则古文之“按”“选自苏洵的《六国论》”一句有误。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第廿三课,这一段古文应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奉贤县平安中学 夏玉良,1981年08月13日)。一、词语解释如下:1.族:灭族,杀死合族(或“全族”)的人。解释为“灭”、“消灭”也可以。2.复:又,或“再”。3.递:交替。解释为“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更递”也可以。4.得:能,能够。5.鉴:鉴戒,借鉴。(或“以……为镜子”)6.使:让,叫。二、文句翻译如下: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六国的君主都各自爱护他们的人民,那就完全能抵抗秦国。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秦人(或“秦朝的统治者”、“秦朝”、“秦王朝”)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让后人来为他(或“他们”)哀叹。  这次有关古文的试题,主要测试考生点标点、解释文言词及翻译短句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些考生由于未能正确领会这几段古文,所以在第一步中就出现“句逗之不知”的情况。可见,学习古文,重要的是要正确地理解词义和掌握一些古人的用词的规律。同时,也要懂得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个文言虚词理解错了,往往会把整句整段意思搞错。这次高考中就出现不少这类问题。 (完)&&&&《解放日报市郊版》&(1981年07月30日第03版)&&&&&&&&&&&&&&&&&&&&&&&&&&&&&&&&&&&&&&&&高考作文    仔细阅读下边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毁树容易种树难    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  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  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个人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编者按:阅读了上述这篇短文,你将有何联想和感触,又将如何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迅速落笔成章?这对于每一个考生都将是一次严峻的测试。  这里刊登的作文,是从今年高考的十几万张试卷中选出的,其中一篇得了这次高考作文的最高分。此文好在何处,读后,大家不妨深思一番。&&&&《解放日报市郊版》&&(1981年07月23日第03版)&&&&&&&&&&&&&&&&&&&&&&&&&&&&&&&&&&1981年高考语文试题浅释(二)    二,语体文阅读的填空、解释、问答  (一)在下边的横线上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一道横线上只填一个字。  几天来,我不断地漫步山野,巡行田间。眼前那绚丽——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接不暇。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是人生易老的象征,——是繁荣昌盛的标——。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杀悲凉,因为他写的不只是——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调。  按:下面是文中应填的字:缤;应;不;而;志(填“记”、“识”也可以);肃;时(或节);声。  这段文字选自作家峻青《秋色赋》的最后一段(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考生填写这段文字普遍出错的地方,是把文中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的“声”填为“色”。这说明有些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还不够仔细、认真。  (二)仔细阅读下边的几段文字,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因为人家说他“不觉悟”,气得三天没有吃饭。“不觉悟”算是最不名誉的一件事,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交朋友,谈恋爱,都要先看对方是不是觉悟了的。趣味相投的青年人见面谈不到三句话就要考问彼此的“人生观”;他们很干脆地看不起那些自认还“没有人生观”的人,虽然对于“人生观”这东西他们自己也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  在那时,“觉悟”与“不觉悟”的,如同黑白一样分明。鄙夷权势,敝屣尊荣,不屑安闲,对于那些抱着臭老鼠而沾沾自满的家伙只觉得可怜,掉臂游行于稠人广座之中,旁若无人地发议论,白眼看天,意若曰:“你们这一套值得什么,我有我的人生观!”这是“觉悟者”的风格。诚然这不免是“幼稚”罢?然而何等可爱!事实上也正是这些“幼稚”的人们,冲锋陷阵,百炼成钢,在近二十年的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焰万丈的诗篇。  在那时,没有这样的青年:听他的议论,头头是道,看他的行事,世故深通,一则曰“这是应付环境”,再则曰“为了生活,不得不然”,真人面前说假话,放一个屁也要“解释”出一番道理来;你说他是“罗亭”么,他没有罗亭那样热情坦白,说他是“阿Q”么,他比阿Q多些洋气,多会一套八股,多懂若干公式。而尤其不凡的,他会批评二十多年前的年青人:幼稚!当然,他是老练的;可是也老练得太可怕了!  ……  我想起这一切,真有点惘然,我并不愿意无条件拥护二十多年前那种“幼稚”,然而我又觉得,和那时的“幼稚”一同来的坦白,天真,朴素,勇敢,正是今天若干极想“避免幼稚”的年青人所缺乏的。不怕幼稚,所可怕者,倒是这一点欠缺!  按:投:投合,合,合得来。鄙夷:轻视,鄙视,看不起。敝屣:看成象破鞋一样,极端看不起。沾沾自满: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掉臂:甩着臂膀走路,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稠人广座:大庭广众,人多的场合。诚然:的确,实在的。世故:待人处世的经验。这里指圆滑,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阿Q: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个人物(答成“一个要革命而又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精神胜利者’的典型”等都对)。惘然: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这几段文字节录于作家茅盾《一点回忆和感想》。该文原载一九四五年五月四日重庆《大公报》,《中国青年报》于一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重新发表。《上海市中学课本课文复习资料》中也选入了这一篇,并对一些词作了注释,如敝屣、掉臂、鄙夷等。然而有的考生对这些词语并没有很好掌握,如把“敝屣”一词,解释成“掩盖”、“躲避”、“敝开衣服”、“脱去鞋子”等,完全脱离了词意。“世故”一词,有的考生解释为“现代和古代”、“几个世纪”,与词的本意也风马牛不相及。阿Q的名字,为考生所熟悉,但有的考生在对“阿Q”解释时却写成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一个愚笨的人”,分明与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符。这些情况说明,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决不可以忽视对字、词、句的基本训练。阅读一篇文章时,不能放过一些疑难词,否则浮光掠影而过,就经不起考试了。  (三)仔细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注意加着重号的词语,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由于每一个胚胎都力争发育成长,所以就必然产生生存斗争,这种斗争不仅表现为直接的肉体搏斗或吞噬,而且甚至在植物中还表现为争取空间和日光的斗争。很明显,在这一斗争中,凡是拥有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的个体,都最有希望达到成熟和繁殖。这些个别特质因此就有了遗传下去的趋势,如果这些特质在同一个种的许多个体中发生,那么,它们还会通过累积的遗传按已经采取的方向加强起来;而没有这种特质的个体就比较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死去,并且逐渐消失。物种就这样通过自然选择、通过适者生存而发生变化。  回答问题:  1、“拥有”的宾语是什么?  2、“它们”指代什么?  按:答案应是:1、“特质”或“个别特质”;如答“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或“某种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也可以。2、“它们”指代“这些特质”;如答“这些个别特质”也算对。  这是一则对考生测试掌握语法分析程度的考题。第一题中“拥有……特质”是动宾结构作定语修饰“个体”,不少考生却把“拥有”的宾语写成“个体”,这说明对本题所示的语法结构还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解放日报市郊版》&&(1981年07月23日第03版)&&&&&&&&&&&&&&&&&&&&&&&&&&&&&&&&&&&&1981年高考语文试题浅释(一)    一,拼音组词、文学常识  (一)用汉语拼音方案把“哄”字三个不同的读音拼出来(注意:必须标出声调符号),填在圆括号内,并按照这三个字音所表示的意义各组成一个词语或短句,填写在横线上。  哄 1、( )  2、( )  3、( )    按:“哄”有三种读音:1、hōng 2、hǒng 3、hòng。这三种读音所表示的意义分别是:1、好多人同时发声;2、用语言或行动使人欢喜,说假话骗人;3、吵闹,搅扰。在本题的横线上可分别填上表示这三种意义的词语,如:1、哄堂大笑2、哄小孩3、一哄而散。也可以分别填上相同意义的其它词语。  这道试题看似很简单,但学生如在语文学习方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二)文学知识填空。  1、祥林嫂是鲁迅的小说《 》里的人物。  2、长篇小说《子夜》的作者是。  3、话剧剧本《雷雨》的作者是。  4、《九歌》是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的作品。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的作者是西汉的。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写的《 》中的名句。  7、《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的。  8、《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  9、蒲松龄著有短篇小说集《 》。  10、《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的作品。  11、《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色龙》是俄国作家的作品。  12、《项链》和《羊脂球》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按:以上填空题的答案分别是:1、《祝福》 2、茅盾 3、曹禺 4、屈原 5、《史记》司马迁 6、范仲淹《岳阳楼记》 7、关汉卿 8、曹雪芹 9、《聊斋志异》 10、莎士比亚 11、契诃夫 12、莫泊桑。  这道试题涉及的都是一些为人熟知的文学常识。但是,从这次高考阅卷的情况看,有些学生由于平日阅读面比较狭窄,对这些常识也不甚了然;有些学生由于平日阅读时粗枝大叶,就容易把一些人名和篇名搞错,如把《祝福》写成《祥林嫂》,“曹雪芹”写成“曹血芹”,“契诃夫”写成“伏契克”,等等。高考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值得现在在校的中学生们重视。&&&&《解放日报市郊版》&&(1981年07月13日第03版)&& &&&&&&&&&&&&&&&&&&&&&&&&&&&&&&&本市高考阅卷评分工作结束(更正)    二日本报第三版刊登的《理工、文和外语前十名考生名单》,文科类中的“鞍山中学毛志荣”,应为“交大附中毛志荣”;外语类中的“复旦附中张健民”,应为“交大附中张健民”。 本报编辑部&&&&《解放日报》&&(1981年08月04日第02版)&&&&  &&&&&&&&&&&&&&&&&&本市高考阅卷评分工作结束&  昨起陆续向考生发出成绩通知单    本报讯 本市高考阅卷评分工作顺利结束,昨日起开始公布考试成绩,陆续向广大考生发出成绩通知单。  包括附加题分数在内,今年文科、外语和理工科的满分分别为560分、510分和600分。据电子计算机统计,文科总分在420分以上的有187人,其中504分的1人,450到500分的44人,420到449分的142人。外语类总分在400分以上的有58人,其中439分的1人,430分以上的8人,400到429分的50人;380分以上的有160人。理工科总分在450分以上的有3075人,其中559分的1人,540分以上的7人,480分以上的有995人。单科成绩获满分的共255人,其中理工科考生数学得120分(包括附加题)的11人,物理100分的10人,化学100分的2人,生物获满分(30分)的有215人。文科、外语类考生数学得100分的有17人,语文有1人得102分(包括附加题在内,满分为110分)。考试的成绩表明,今年高考命题的难度适中,切合中学教材和教学实际,有利于测验考生各科基础知识的水平和技能,有利于促进中学的各科教学。  市招生办为了尽快让考生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连日来进行了紧张繁重的阅卷评分、考分登记和统计工作。三千九百多名教师和八百多名工作人员冒暑挥汗奋战二十多天,完成了近七十五万份试卷的评阅工作。三百多名登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工作人员,日夜加班,处理各种数据。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特别是今年对试卷采取装订、密封办法,对严守机密,防止弊端起了良好作用。  市招生办负责人指出,高考成绩通知单发出后,希望各方面要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考试成绩,不骄不馁。要特别关心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考生,鼓励他们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参加文化补习,争取明年再参加高考。高校录取工作将从本月八日起开始。    &&&&&&&&&&&&&&&&&&&&&&&&&&&&&&理工、文和外语前十名考生名单 理工科  &  上海外国语学校  &张俊      总分:559分  师大二附中    &蔡志雄     553分  复旦中学     &徐启文     545分  交大附中     &安加翔     545分  复旦附中     &陈 伟     544分  向明中学     &张 雯     541分  市西中学     &魏 巍     540分  七一中学     &陆为尔     540分  师大二附中    &郑莉敏     540分  向明中学     &刘 钢     539分  复旦附中     &张 洁     539分    &&&&&&&&&&&&&&&&&&&&&&&&&&&&&&&&&&&&&&&文科 &    控江中学       何子焱    总分:504分    杨浦中学       徐宏伟       497分    复旦附中       沈飞跃       492分    市二中学       刘 平       489分    格致中学       钱 军       489分    风华中学       王宏图       487分    控江中学       周 任       486分    鞍山中学       毛志荣       485分&&&&&(更正:二日本报第三版刊登的《理工、文和外语前十名考生名单》,文科类中的“鞍山中学毛志荣”,  应为“交大附中毛志荣”;1981年08月04日)    控江中学       王久华       482分    向明中学       杨小斌       479分    &&&&&&&&&&&&&&&&&&&&&&&&&&&&&&&&&&&&&&&&&&&&&外语科  &    控江中学       王春沪    总分:439分    十八中学       王 征       435分    复旦附中       张健民       435分&&&&&&(更正:外语类中的“复旦附中张健民”,应为“交大附中张健民”。 本报编辑部,1981年08月04日)    比乐中学       贝文力       434分    上海外国语学校    朱小敏       433分    上海外国语学校    姚梅华       431分    上海外国语学校    谢 锋       431分    上海外国语学校    沈德祥       431分    上海外国语学校    李国际       428分    上海外国语学校    姜万象       425分&&&&&&《解放日报》&&(1981年08月02日第03版)&&& &&&&&&&&&&&&&&&&&&&&近四千名大中学教师挥汗奋战&  本市高考阅卷工作进入高潮    本报讯 本市高考阅卷工作已进入高潮。连日来,近四千名大、中学教师冒暑挥汗奋战,力争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评卷任务。  今年高考文科和理科共有九个科目,试卷总数在七十五万份以上,分别在政治、语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外语八个阅卷处进行评阅。全市共动员三千九百多名教师参加评卷,高等学校教师、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占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许多人都是经过三四次高考的“老阅卷”,从本月七日高考之日起,各科阅卷处就开始工作。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是各个阅卷处工作的共同点。为了保证评卷质量,防止给分偏宽偏严,各科阅卷处普遍实行每个题目必须由两个教师评阅;此外,还规定,一般每份试卷都要经过初评、复评、复核和抽查四道关口;如果发现差错,就及时纠正。外语阅卷处的教师,往往为了分辨一个外文字母,几个人共同分析研究。化学阅卷处有几个教师,为了慎重对待一道试题的答案,专门查阅了中学化学教材,还做了实验加以证实,直到找到了可靠的评分依据。  按照原订计划,要求高考阅卷工作在今天完成。因此,尽管气候炎热,汗下如雨,参加阅卷工作的教师们仍坚持工作。&&&&《解放日报》&&(1981年07月20日第02版)&&&&&&&&&&&全国二百五十八万人参加高考&  各地考场秩序井然,许多教师和考生对今年试题比较满意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建业报道:全国二百五十八万人参加的今年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已经结束。目前各地已陆续进入评卷阶段,预计评卷工作七月底即可完成,八月上旬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将开始录取新生。  今年全国有十三个省、区在统考前进行了预选。这十三个省、区是四川、甘肃、新疆、湖北、湖南、山西、黑龙江和今年新增加的河南、江苏、山东、广西、吉林、陕西。这十三个省、区基本上都实行预选与高中毕业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十三个省、区从三百六十八万参加预选的考生中,选拔出一百二十六万人参加全国统考。  由于部分省、区实行预选,今年参加全国统考的人数比去年减少了七十二万人。全国各地绝大多数考场基本上做到集中在县,考生在考场内做到了单人、单桌单行就坐进行考试。  七月七日至九日三天内,全国各地考场秩序井然,监考人员认真负责;大批考生情绪高昂,遵守纪律,沉着应考,认真答题,满怀信心地向祖国汇报学习成绩,接受祖国的挑选。不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反映:今年考场秩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他们说,这反映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五讲四美活动已经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今年全国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大学和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中等专业学校同时报名、统一考试、分别录取的办法。这些省、市、自治区是:河北、安徽、北京、天津、上海和今年实行预选的十三个省、区。北京市今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共有十一万七千九百多人,其中只报中等专业学校的有两万七千九百余人,兼报大学和中专的有五万九千四百多人,只报大学的有三万零五百余人。各地考生的报名情况与北京市大体相仿。  许多中学教师和考生对今年高考试题比较满意。北京市部分中学教师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今年高考试题没有超出中学教学大纲和中学课本的范围,是符合中学教学实际的,能够检查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今年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但又有一定深度。他们认为,这样的高考试题有助于促进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用心把基础知识学好,使广大中学师生从“题海战术”和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中解放出来。&&&&《解放日报/新华社》&&(1981年07月13日第03版)&&&&&&&&&&&&&全市高考结束 阅卷评分开始&  考场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考生受到热情照顾    本报讯 本市高考昨日进入第三天,至此,除报考外语院校(专业)的考生还要在今天参加外语口试外,高考基本上已经顺利结束。  连日来,烈日炎炎,但广大考生冒暑按时赴考。他们接到试卷后,一般都能认真审题,沉着应试,努力争取考出好成绩。有个台湾省籍的考生,在参加语文考试后兴奋地谈了自己参加高考的感想,她说:“我写了《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的作文,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这棵‘大树’来之不易,它是革命先辈用汗水和热血浇灌起来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但绝不能让它毁于我们之手,而且要让它日益欣欣向荣。我要争取考上大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四化建设施肥培土”。  各个考场的监考老师和工作人员尽力搞好防暑降温工作,有的将冷饮送到考生手里,有的给考生递冷毛巾擦汗,出现了许多爱护考生的动人事例。卢湾区有个考生在考前就发高烧,但他仍然坚持参加考试。监考老师知道这件事以后,除主动陪他就医服药外,还安排了“特别考场”,使他得以顺利应试。  今年高考的考场秩序井然,纪律严明。为了严守机密,防止弊端,高考试卷号码全部实行装订密封。每堂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就将一个考场内的全部试卷依次一一叠好,然后覆上封皮纸,用蜡线依密封线缝好,再贴上密封纸。这样做手续虽然麻烦,但为了严守高考机密,他们都十分细致地尽力去完成。  各条战线也大力支持高考,热情为考生服务。市公交公司在主要线路上增开车辆,以便考生及时赶到考场。徐汇区一个食品店在考前把大冰箱运到宜山中学试区,专门向考生供应冷饮。松江县招待所热情为远道进城应试的农村考生准备了价廉物美的饭菜,还为他们开放浴室,让他们在大热天能象在自己家里一样洗个澡。    又讯 高考结束后,高考的阅卷评分工作已全面铺开。这次高考有九个科目,分别设立了八个阅卷处。这些阅卷处都设在高等学校内。&&&&《解放日报》&&(1981年07月10日第01版)&&&&&&&&&&&&&&&&&&&&&&&&&&&&&&&&&&&&&&&&&&&&&& 高考第一天    本报讯 昨日,本市近十一万名考生参加了高校、中专招生的第一天考试。  市党政领导同志夏征农、陈锦华、狄景襄、王涛、周谷城,以及市教卫办、高校招生委员会、高教局、教育局和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到九个试区看望考生。  《解放日报》&&(1981年07月08日第01版)&&&&&&&&&&&&&&&&&&&&&&&本市高考明日起举行(附表格)  近十一万人参加高校、中专统考    本报讯 本市高考明日起将如期举行。  今年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的第五次高考。从七日到九日,将连续考三天。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考生,将在十日参加外语口试。  参加今年高校、中专统一招考的有近十一万人,他们将采用全国高考统一命题进行考试。  为了迎接这次高考,各区、县招办、教育局及各中学,不怕盛夏酷热,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安排考场。全市共安排了二百二十个试区,四千四百九十一个考场。这些考场舒适、宽敞、明亮,通风条件好,为考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关部门还从中学抽调了九千四百多名业务水平较高、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主考和监考。  为了加强高考的保密性,防止考试中的弊端,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要求,今年高考采用密封考卷上考生姓名及准考证号码的办法。这是今年本市高考考务方面的一项改革。  在统考前,市招办和各区、县招办、各中学,加强了对广大招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提高对高考重要意义的认识。主考、监考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制订的《招生工作人员守则》和《监考人员须知》,强调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防止和杜绝高校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商业、公用、供电、公安等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高考。各区、县商业部门到试场设点供应糕点、冷饮。公交公司妥善安排考试期间的交通车辆。供电局要求各供电所保证高考期间的用电。公安部门注意做好高考安全保卫工作。全市考生正在积极准备,将满怀信心地参加考试,争取考出好成绩。&  ┌───┬───────┬──────┬───────┬─────┐  │ 日 │  7月7日  │ &7月8日 &│  7月9日  │&7月10日 │  │ 期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  │ 上 │ &8∶00~  │ 8∶00~ &│ &8∶00~  │     │  │   │  10∶30  │ &10∶00 &│  10∶00  │     │  │   ├───────┼──────┼───────┤     │  │ 午 │       │      │  物 理  │  外  │  │   │  语 文  │ &数 学 &│       │     │  │   │       │      │  历 史  │  语  │  ├───┼───────┼──────┼───────┤     │  │   │ &2∶30~  │2∶00~4∶00│ &2∶30~  │     │  │ 下 │       │      │       │  口  │  │   │  4∶30  &│ 政  治 │  4∶30  &│  试  │  │   ├───────┼──────┼───────┤     │  │ 午 │  化 学  │4∶30~5∶15│  外 语  │     │  │   │  地 理  │ 生  物 │       │     │  └───┴───────┴──────┴───────┴─────┘&&&&&《解放日报》&&(1981年07月06日第01版)&&& &&&&&&&&&&&&&&&&&&市教卫办党组纪检组通告各高校  高考中严禁开后门    本报讯 中共教卫办党组纪律检查组日前向本市各高等院校党委纪委(纪检组)发出通告,要求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执行高校招生规定,制止高校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通告要求: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按《准则》办事,带头贯彻教育部关于高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政策精神,做执行《准则》的模范。二、每个共产党员要认真按《准则》办事,特别是考生的家长和亲友,更要以党的利益为重,从搞好党风这个大局出发,严格遵守高校招生的有关规定,不打招呼,不走后门,不乱递、乱批条子,更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三、具体负责高校招生工作的部门和干部要大公无私,敢于坚持原则,严格遵守招生工作规定。四、党的各级纪检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认真检查党员干部执行高校招生规定的情况,如发现违反规定,要认真查究,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以至党纪处分。对敢于和违反招生规定的错误行为作斗争的同志,要给予支持和表扬。 (何顺华)&&&&《解放日报》&&(1981年05月19日第01版)&&&&&&&&&&&&&&&&&&&&&市教育局负责人谈高中毕业班工作问题  学校和学生都要正确对待高考    本报讯 全市中学的高中毕业班已全面进入复习阶段,怎样做好毕业班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毕业班的同学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迎接高考?本报记者为此访问了市教育局负责人。  市教育局负责人指出,今年全市有十五万应届高中毕业生,做好毕业班的工作,对向高校和各类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对培养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对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毕业班的复习问题,市教育局的负责人要求严格遵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安排和组织教学与复习,扎扎实实地按规定学完和学好各门课程。坚决反对那种大突击、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统考统测、猜题押题等错误的做法。复习期间,学生生活当然比平时要紧张些,但仍应坚持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参加政治教育、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有九小时的睡眠时间,使他们有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来从事正常的学习。希望广大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不要不适当地增加对子女的压力和负担。  市教育局负责人强调指出,现在有些学校受升学率的压力很大,有的甚至规定升学率的指标。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错误的。看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升学率的高低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唯一的,根本的是要看一个学校是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是不是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进步。如果靠加班加点、损害学生健康、放松思想教育,就不是对下一代真正负责。即使升学率高,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的学校。要看到,全市各所中学的基础不同,有的因为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好,各方面办学条件也较好,升学的人数就可能多些,有的学校则少一些,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学校办得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市教育局负责人谈到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时说,总的看来,目前,广大毕业生的精神面貌是好的。全市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学习勤奋,成绩良好,立志献身四化建设。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一心只想升学,缺乏两种准备;也有一些学生有所谓“实惠”思想,只待招工顶替,学习劲头不足。因此,要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实际,在毕业生中加强理想前途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鼓励毕业生为四化勤奋学习,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教育他们乐意服从国家分配,选择四化建设急需的专业。特别要使学生懂得,现在国家还不可能为更多的毕业生提供升学的机会,在中学毕业生中,升入高等学校的总是少数。不能升学,将来参加各条战线的劳动,同样是四化建设的需要。市教育局负责人说,今年高中毕业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今后两年高中毕业生数量将显著减少,有些有志于深造的同学今年升不了学,可以再复习一年,参加明年的升学考试。&&&&&&&《解放日报》&&(1981年05月17日第02版)&&& &&&&&&&&&&&&&&&&&&&&&&&&&&&中纪委通报坚决制止高考中不正之风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近转发了中共安徽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关于坚决反对和抵制招生中不正之风的通知》,并就此发出通报,要求各级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坚决制止今年高校招生中的不正之风。  中纪委的通报说,高校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不但安徽省有,别的地方也有,有的甚至更为严重。据教育部党组纪检组报告,在去年的高考中,一些地区在某些人的纵容、支持下,曾出现了严重的集体公开舞弊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区对揭发的严重舞弊问题,掩饰包庇,至今不作处理。  通报说,高考中发生的严重舞弊问题,反映了某些地区、部门的个别负责人,为了追求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恶劣作风。它无视党纪国法,败坏党的优良传统,影响对青少年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损害了国家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造就。因此,各级纪委都要关心这个问题,和有关部门一起坚决向高校招生中一切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共同把今年的高校招生工作做好。  通报指出,做好今年高校招生工作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另搞一套,徇私舞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组织,对本地区本系统所发生的招生舞弊事件,要协同有关部门,认真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纪处分,直至建议司法机关依法惩办。对去年高考中的严重舞弊事件要抓紧处理,不能姑息迁就,不了了之。  通报最后指出,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则,模范地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按“准则”办事。对于招生中利用职权和其他不正当手段,搞不正之风的,要坚决进行抵制。对在高考中敢于坚持原则抵制不正之风,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揭发问题的,要给予支持和保护。&&&&&&&《解放日报/新华社》&&(1981年05月14日第01版)&&&&&&&&&&&&&&&&&&&&&&&&&&&&&&&&&&&&&&&&&&&&&&&&& 高考临近,家长不要“逼”子女  新华社编者按: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值得家长、教师注意。不能只作升学一种准备,还是要提倡“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要教育青年,考不上大学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种“逼”他们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最近,记者在黑龙江省的一些中学走访,听到不少教师反映,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已经给子女下令:非考上大学不可!这一道令“压”得学生精神负担很重,尤其是一些自己估量考大学希望不太大的学生,更是忧心忡忡,担心一旦考不上,父母这一关怎么过?  由于一些家长给子女过重地施加了压力,因此,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前不久,有所重点中学的四名学生不辞而别,到“名山大川”去闯“人生道路”去了。这四名学生中有三名学习成绩比较差,家长不是帮助、引导子女打好基础,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的要求,还常常说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动手动脚”。他们被“逼”得没法,凑了些钱、粮出走了。现在已经找回。记者还了解到,有个别学生还由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多叫人心痛!  我们的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对他们从严要求,希望他们上大学,多学点知识,多掌握些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爱要爱得“得法”。要看到由于国家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大学招生数量很有限,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就业,参加生产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子女树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考上大学全家高兴,考不上也不要背包袱。应该说这是真正的爱子女。如果以为子女考不上大学,做父母的“脸上无光”,以后到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没出息”,那就不对了。  家长不仅不能“逼”,还要“疏”,疏导子女心胸开阔些,思想敞亮些,既认识到上大学有前途,又认识到参加劳动生产,也同样可以有作为,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只要有志气,肯学习,到哪里都能发挥作用。  现在高考临近,各个方面都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家长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职。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新华社哈尔滨四月十九日电)&&&&《解放日报/新华社》&&(1981年04月20日第01版)&&&&&&&&&&&&&&&&&&&&&&&&&&&&&&&&《高考顾问》即将出版    本报讯 《高考顾问》(青年信箱第六辑)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采用通信形式,针对怎样抓住不同学科(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历史、地理)的特点如何提高复习效果?怎样选择报考志愿?临考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文章内容扎实,是献给有志于报考高校的青年朋友的一份礼物。 (林铭纲)&&&&《解放日报》&&(1981年03月20日第02版)&&&&&&&&&&&&&&&&&&&&&&&&&&&&&&&&&《地理高考复习指导》即将出版    本报讯 一本可供报考文科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知识青年复习使用的参考书——《地理高考复习指导》,即将出版。  这本参考书是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组织复旦附中、大同中学、卢湾和杨浦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的部分地理教师编写的。这本书以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中学四册地理课本为主要内容,对重点和难点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和概括,并收集了各种类型的思考练习题,还附有“复习须知”,对复习方法和审题答题作了必要的指导。 (晓)&&&&《解放日报》&&(1981年02月25日第02版)&&&&&&&&&&&&&&&&& 今年起不再编印高考复习大纲  一套高考复习用书陆续发行    本报讯 据《光明日报》报道:教育部决定,从今年起,不再编印高考复习大纲,高考命题以各科教学大纲和通用课本为依据。为便于考生掌握高考知识范围,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分三册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部分学科教学内容要点汇编》,现已开始在全国新华书店陆续发行。《汇编》第一分册,包括政治、语文、外语(英、俄)、数学、历史、地理,供报考文科的考生复习用。《汇编》第二分册,包括政治、语文、外语(英、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供报考理、工、农、医科的考生复习用。《汇编》附录,包括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供报考上述语种的考生复习用。&&&&《解放日报》&&(1981年01月07日第03版)&&&&&&&&&&&&&&&&&&&&&&&&&&&&&&&&&&&&&&&&&&&&&&&&&&[完] &  &&&补充说明:近日收到初中同学珍藏的旧报纸,附在胖子的文后.胖子不介意吧? 里面介绍的学生中,有两位与我和澍是同学。交大附中冯微波是我和澍的初中同学。她考了四百五十四分,报名并被国防科大录取。师大一附中沈永明,是我和澍高中文科班的同学,以四百六十七分考取北京大学国际法。沈永明后来赴美留学,杳无音讯,没准现在也海归在那儿高就吧。--欣荣&& &&&&&&&&&&&&&&&&&&&&&&
馆藏&1234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