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是什么时候的文字出现以前,我国的文字变革都经历了哪些书体

2011届海口市琼山中学研究性学习
题目:中国文字的发展
班级:高一323班
指导老师:
组&&& 长:符天山
组&&& 员:王亚海,李平浩,郭泽弟,韩力光,何俊才,周蔚松,曾昭华,符天山
(一)中国文字的起源???????????????????????????3
(二)中国文字发展史????????????????????????????6
(三)汉字造字法???????????????????????????????7
(四)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8
(五)测字术的产生与发展???????????????????????14
(六)汉字是否还有做为形象媒介的意义???????????15
(七)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15
(八)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
海口市琼山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年级:高一&&&&& 班级:323班
一、中国文字起源
汉字起源是中国没有定论的悬疑,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编写《说文解字》的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而且他研究文字是为了解决经学中的训诂问题,所以中国第一部字典是从使用的角度开始的,也没有深入到文字起源的问题。郭沫若见过甲骨文,但是没有见过甲骨文以前的东西,所以对汉字起源的说法也不究竟。那么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呢?殷墟的发现告诉了我们答案。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我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我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我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1〕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
〔2〕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4〕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则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萌芽”为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 &&殷墟发现的甲骨可以分下面几类:1、是没有任何加工的龟甲;2、是加工过的龟甲;3、是在加工的龟甲上有烧灼的痕迹;4、是在龟甲上有烧灼的痕迹的旁边有人工刻凿的图案;5、是完全人工刻凿的图案。郭沫若见的甲骨文是第5种,前面的他不知道,因为当时没有发现。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就是以后发掘出来许多甲骨,也只是第5种被考古、史学等学者所关注和重视,对第1、2、3种基本没有人愿意探究,甚至保护措施也处于较低的状态。殷墟发现最多的是第5种和第2种,而且保存的最好。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万多片殷墟出土的甲骨,是从殷墟整体发掘,然后到南京分离、整理、分类、登记和研究的,以第2种和第4种为主。对于每一批新出土的甲骨而言,其文例考察的基础和首要的工作基本都是雷同的,无非是研究这批材料的时代、类型、性质和对于开展不同出土地点材料的比较研究,或者破&&&&&&&&&&&&&&
解甲骨文记载商人的占卜制度,但是对甲骨的顺序分类却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和安阳旅游局的秦文学局长(兼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看过所发现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甲骨,应该有3000片以上。上述五种分类就是我们两人首先提出来的。这五类是我们根据先后顺序排列的。从前发现的第5种殷墟卜辞与近年发现的第5种花东H3卜辞基本相近,其内容大都以祭祀为主,说明了从第1种到第5种顺序排列的合理性。大家根据这个排列顺序能得出什么结论?
所以我们推测:从占卜的程序看,当时人们先祈求祷告神灵,然后焚烧龟甲,根据龟甲裂纹的图象而占吉凶。我们做过一个复原实验。应该是先从主管占卜的单位取来2;然后举行求测仪式得到3;按照指示的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根据实际结果得到4;作为资料存档得到5。上面就是汉字起源的过程。
龟甲的加工有两种 ,一种是去了边骨,然后打磨平整备用;第二种是钻孔。去了边骨直接用的是用蓍草在面上烧;钻孔的是用青铜加热放在孔内,观察裂纹。用蓍草在甲面上烧,产生的裂纹形状十分丰富;青铜加热放在孔内产生的裂纹比较简单。甲面上烧的主要观察裂纹形状;孔内加热的主要听声音的变化。从这里你们应该知道,起名字为什么不但对字形有严格要求,而且对读音也十分重要,因为字形和读音都来自于神圣的占卜。
我们先讲裂纹形状 。裂纹形状虽然非常丰富,但是统计归纳后可以概括为6种符号 。焚烧龟甲时裂开的纹路深且直长为青龙,代表顺利、成功,字中的强键竖画即是;深长但曲折为腾蛇,代表虚惊,如“弓”;出现交叉的纹路为朱雀,主纷争、口舌,如“爻”;纹路构成“口”子形为白虎,主战争、凶伤;纹路短且有分叉为勾陈,主迟缓、节外生枝等,如“卜”形、竖弯勾等;弧形的纹路为玄武,主阴谋、盗贼等。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不断强化,六神吉凶信息能力已十分强大。虽然人们对六神了解不多、认识肤浅,但它却对人类的生活起着较大的作用。它以文字的形式通过文化传媒、城市规划、小区建设、大型建筑、公墓阴宅及个人、道路、广场、店铺招牌等名字透射出来,对公共环境、事业兴衰及人民生命起着关键性的吉凶指示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六神,并在实践中避其凶性、化为我用,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
二、中国文字发展史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等,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它们一开始都是以相形为主,后来西方倾向理性的发展,而我国则向感性方面发展。如今楔形文字等已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符号文字的笔画走过了"直笔――方折笔画――圆弧曲笔"三个大的历程.& “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三阶段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文字的发展轨迹应该是:从以形表义开始,发展到盛行借音表义,然后在本民族发展为语素文字,在外族发展为表音文字。从考古发掘所得的史料来谈谈文字的来源这些实物资料更能反映中国书法起源之初的线条表现美和构字造型美现在已经发现的可能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刻画和描画的两类符号,一类是以几何形符号为主的形体比较简单的刻符,主要见于仰韶,马家窑等原始文化遗迹中发掘出来的原始陶器上,在前一类几何 符号里,以从属于是仰韶文化早期的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两个遗址中发现的符号年代最早,数量最多,据科学测定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后一类象形符号,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4个象形符号最为著名,据科学家估计大约距今4500至5000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象形符号已与古代汉字中的成熟的象形文字很相似了。甲骨文虽然还保留着相形的特点,但是它已经有了一定的人为意识。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常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等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刻或铸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记载战争、盟约、等政治事件,早钟鼎彝器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有刻有铸,但铸多于刻。从工艺技X角度讲,铸要比刻复杂,难度也大得多。就其制作工 艺论之,铸需先制范,而范不仅需要刻,而且刻的是反体字。显然,雕刻深度适宜的反体字,要比雕刻正体字对技X要求严格得多。因此,金文的出现,是手工雕刻技X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据此,可以把金文看成是手工雕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三、汉字造字法
依东汉许慎所著,汉字造字法4种:
1、像形:用线条绘出事物
2、指示:在像形字上加上一个笔划,表示着重指出的部位。
3、会意:两个像形或会意字组合在一起,按照一定逻辑表现一定的意思。
4、形声:为充分利用人能发音资源,产生了形声字。大多分为两部分,常见观点为一部分表示意义或分类。另一部分表示声音。形声字的产生可分为被动产生与主动产生。被动产生的形声字可能是会意、指示、像形等其中一种,但其中一部分恰能表声,所以成为形声字。主动产生具有一定过程,首先是选取意旁,再选取声旁。声旁的选取最能达意者;若无或不唯一,则选取形最达意者;若无或不唯一,则选取声最接近者;若无或不唯一,则选取美观者。经过此过程选取,会取得唯一适合汉字。
四、中国文字的产生之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文字最初起源于占卜,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14--前11世纪晚商甲骨文,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大家要看清楚是“现存最早的”,实际不是最早的 ,最早的是我们以前讲的(2005年10月―12月的培训班)。甲骨文逐渐发展演变成金文,时代大约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因主要是刻写在青铜器上而得名。这时字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安排,从形体结构而言,象型、会意字大为减少,形声字大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所以象是最直观的传递信息的形式。象型、会意字大为减少--注意!从这个时候开始,字承载的信息开始由明转隐 。象型字是图象,一看就明白;形声字就需要揣摩了。所以汉字最重要的是象,是先有的象。一个象型字就是一段故事,承载的信息十分丰富。现在起名字用81数断字是不全面的,很多都是错误的 。且不说一个字甚至有七八种写法---大家注意!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对不同地区的人来说,虽然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是字的形状却不同,就象方言一样;更重要的是相同笔画的字很多,而这些笔画相同的字却分属于不同的五行,怎么能笼统的都归属于同一个数理的五行属性呢?这岂不是很荒唐?秦统一中国后,即实行“书同文”,把字体在秦篆体的基础上加以统一,许慎的《说文解字》正是以研究秦朝统一后的文字为基础的。《说文解字》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字典,有了字典后,原来的字逐步统一,信息量进一步减少。小篆是一种妥协文字,并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篆是想用它的圆滑笔画包容地区性的文字差别,实际上它是对字象的进一步模糊。秦统一时规定用的文字,其结构、笔画已差不多固定,以后的文字在笔势上虽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框架已少变动,从绝大部分篆体字体中,我们仍然可以知道它是什么字,这也是文字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文字逐渐走向成熟实际上是我们与历史逐渐拉开距离。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把许多比现代更先进的文明永远留在了那个时代。小篆书体在快速书写下就变成隶书,隶书跟小篆比较起来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大约发生在汉代。另一种书体就是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楷书,它经过隶书演变而来,但比隶书更容易书写,更有法则。楷书的出现,使汉字脱离了最初具体而形象的图形,变成了由点画组成的抽象形体。
从以上主要书体的演变过程,我们看到,汉代是文字逐渐成熟的时代。
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这样 。
测字实际上就是从现在的字中发现远古的信息。远古的信息中包含无尽的玄机。为什么测字时要对笔画进行增减?就是剔除那些演变过程的谬误,恢复占卜时的状态。
(二)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
 &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着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11:曹全碑八分隶)。"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12:邓完白四体帖隶书)。虽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⑧印刷字体
 &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⑨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
五、测字术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了汉字是怎么产生的,也知道了演化的过程,但是要想在现代字中找寻过去的六神已经十分困难,所以要通过测字术来了解字的五行属性以及它指示的吉凶意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它归纳总结的成熟与固定的文字,客观上为测字术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汉代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测字发源及发展较兴旺的时期。唐宋时代是测字术的成熟时期,测字的一些基本方法也大都出现,而且一些上层统治者对此较为重视,对测字术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时期,测字术的理论发生一次重大的变化,易学家邵雍根据自己的“先天学”体系,写成《五行六神贞诀》等书,将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学说全部纳入测字术中,这是一次测字术上的大革命,对文字的研究上了一个大台阶。当时人们对文字的崇拜达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对以后测字术的发展起到了全面规划的作用。
两宋时期,测字的一些方法更加完备,如增笔法、减笔法、一字拆数字、数字合一字等。记载测字理论的书籍有《永乐大典》之《神机相字法》、《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等。唐宋以后,测字更为普及,无论国家大事,还是民间疾病、寻物、科考、六甲等事,均以测字占卜。清朝时期,测字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出现了程省、周亮工等测字学家,总结辑录历代文献中拆字事例的《字触》、《测字秘牒》等理论书籍不断问世。随着晚清的衰落及民国战乱,测字术逐渐衰弱,典籍流失
六、选择汉字做为形象媒介的意义
 & 几位艺术家选择汉字做为题材无疑是因为汉字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符号在形象结构和语义方面有着无尽的可塑性。首先是其具有形象性的抽象结构。唯独中国保留并发展了文字艺术――书法。然而,汉字之所以保留下来,书法也能发展起来,却并非因其形象性(在六书中称为“象形”) ,而恰恰与其表意功能相关。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的代表。汉字的单字造形从本质上为表意而非表音,因为它不是一个拼音字母,它本身就是一个音,但音与字本身的意义无关。意义主要与结构(即形象)有关。六书中“指事”、“象形”、“会意”即是汉字表意特征的概括。正是因为中国的象形文字表意和音响在结构上是分离的,所以,中国的象形文字才得以保留下来,而埃及的楔形文字的象形符号中有很多不是表意而是表音(符号的作用是一个拼音字母亦即相当于音标),于是它在公元前500年时就迅速地变为拼音文字了。
  由于汉字的符号为书法提供了完美而又无须再创造的基本结构原型,所以书法的创造只在单字结构上进行微妙的变化改造。
七、中国汉字文化的变迁
&& &&汉字作为华夏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这一事实显然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指汉字起源的研究。换句话说,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不仅要关注汉字的起源问题,而且也同样应该关注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所使用的非汉字系统的文字的起源问题。随着孝古资料的积累,中国文字起源的多源特点已经愈来愈清楚。
&& &先民创制文字的目的首先就是为实现人与神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文字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从人类早期文字的普遍特点分析,文字的创造则源于象形,这其实是人们建立起人与神对于文字字义具有共同的理解标准和认知内涵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我们有能力确凿无误地证认一种文字体系之前,任何不具有书面语意义而独立存在的符号,都无助于自我判明其是否具有记录语言的功能;同时那些在结构上不能完整地体现依类象形特点的符号,也就无法证明它们是为表达某些相对复杂的概念而有意识地创制的作品。很明显,这些书契资料并不足以表明它们的性质一定属于文字。从这一意义上讲,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无疑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不仅单字的数量已非常可观
(1)而且普遍采用形声字的造字方法,从而表明其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所以,追溯甲骨文之前的古老汉字的起源,一直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的年代约当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晚期,但这显然不是这种文字的使用年代。按照甲骨文的传统分期成果,被纳入第一期的殷王虽然包括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两代四王,但真正能够确定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资料却数量极少,学者虽不遗余力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2)但所提出的为数不多的若干资料,对其时代的判断迄今仍难取得共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武丁以前没有文字,新资料的出土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可能使旧有的认识大为改变。
早于殷墟时期的商代甲骨文虽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就陆续在郑州二里岗等遗址有零星发现
(3)而且属于武丁以前的铜器铭文与陶器文字也基本可以得到证实
(4)但河南郑州小双桥商代中期遗址陶器上发现的朱书文字显然对于追溯汉字的来源更有意义。这些文字或一字独书,或数字并存,可辨识的有“尹”、“天”、“东”等文字,时代约属公元前15世纪
(5)这些文字不仅与甲骨文明确属于同一个体系,而且其时代也较殷墟甲骨文更早。
小双桥的朱书文字并非最原始的汉字当然可以肯定,约属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陶寺文化陶背壶上已发现有朱书的“文□”二字
(6)也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文□”的含义似乎与禹名“文命”有关
(7) 这意味着以商代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系统事实上是在继承夏代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8)这一事实可以通过殷墟到陶寺文化的相关文字资料清晰地追溯出来。
&& 诚然,目前的考古资料尚不足以为我们寻找夏代文字的渊源提供依据,尽管汉字起源于象形的事实曾使学者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图像有可能体现着早期汉字的原始形态
(9)但依类象形的造字方法却并不仅仅为汉字所独有
(10)当然,如果从文化地理和考古学文化面貌等因素作为一种文字形成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分析,这种比较仍然具有积极的价值。
&& 与夏代文字同时并存的另一种文字显然不属于汉字的系统,其中的一件重要物证就是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的属于龙山时代的陶文
(11)陶文以利器刻于大平底盆上,尚存11字,时代约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 由于丁公陶文的字形结构明显区别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而与古彝文绝多相同,因而属于古彝文
(12)对其文字的释读,我们曾有详尽的讨论
(13)11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汉译为:“魅卜,阿普渎祈,告。吉长,百鸡拐爪……。”性质为招祖护佑,驱邪求吉的卜辞。其中“魅卜”意即卜魅
(14)“魅”为占卜对象,意即为恶鬼诸邪而卜。“阿普渎祈”意即祈求阿普渎,“阿普渎”为洪水后的彝族始祖。“告”为祭名。“吉长”意即长吉,犹殷卜辞所言之“引吉”。“百鸡拐爪”意为以鸡骨卜卦,属彝人传统的占卜形式。陶文反映了彝族百解祭中禳病除邪的祭仪。
彝族自称ni ,为古称,汉译为“夷”,字与古彝文“人”字同源,“人”为本字,“夷”为后起字。而且古彝文“人”字本又为彝族始祖之名,所以彝族的族名实际来源于始祖之名,即彝人以其始祖之名作为族名
(15)将这一事实与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夷争胜的史实对观,显然有助于我们梳理夷史的源流。殷人以其时位居海岱地区的方伯称为“人方”,这与夷人的族称及所居地望恰好密合。这些事实不仅印证了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的文字体系,而且直接涉及到对于新石器时代乃至商周时期分布或部分地分布于海岱地区的先民族属的认识。
我们曾经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先民创造的一种特殊八角图形的研究,讨论了自内蒙古东部以至山东、江苏、湖南和江西地区分布的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间的文化联系
(16)这个经东北而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曾被学者称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17)其文化面貌确实表现出与西部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的极大不同,这些文化正是孕育出独立于夏文字之外的彝文字的文化母体
八、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李朝初期,郑麟趾、成三问等人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独立后的越南,直至十三世纪,才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出越南文字――字喃。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汉字。&&&&4.汉字的悠久历史文明和对外影响构建了“汉字文化圈”&&&&汉字的历史悠久,其文明对外部世界有过强大的辐射和影响,从而构建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确立了中国汉字文化的主体地位。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如何发展,它们都是这一“汉字文化圈”的一个子成员。这是世界语言学全部历史研究成果所公认的,因而是无法被推翻的。在所有汉字文化圈当中,中国是唯一的一个大国。近来韩国兴起的“韩文正宗运动”、“改名运动”及“保护遗迹、改写历史运动”已经在国际上被传为笑柄。&&&&任何一种文字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汉字也不例外。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伟大的汉字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通过这几个星期,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研究性问题. 还上网查找资料是我知识面开阔了不少.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感受到:虽然世界上有200多种语言文字.但我觉得中国汉字是最有意义和代表性的. 从远古时代的各种象声文字演变到现在的简体汉字,已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沉淀. 说明我们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文字的出现影响到了日本及其它的国家的文字形成的基础,现在它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中国文字是中国文明的先进文化,它的美丽不在于它的使用至多,而在于它含有很深的内在意义. &&&&&&&&&&&&&&&&&&&&&&&&&&&&&&&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感受了文字的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从古代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等演变到现在的简体字,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的一种艺术的结晶,现在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如果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我却要说不感受中国文字的内涵而今生遗憾。
& 从三国时期时,《论语》这部著作,就一直影响着世人,那时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文字的存在与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把文字传给世人,如日本,它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滋润,和刀枪水石的历练,看起来,如珠玉落盘,千年来,中国文字也受到人们的漠视,而它却一如既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上铿锵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
&& 感受了文字的源远流长,我还感受了文字的艺术,艺术对我们来说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就会感受到文字的艺术所在。比如,北京奥运会会徽,你一定不会陌生吧!但你是否注意到那个京字就仅仅表示一个字吗?象征着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最有活力的奥运会,象征着奥运会是具有运动的激情,象征着每个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憧憬,这是其他外国语言文字能够体现的吗?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艺术所在。
&& 感受了文字的艺术,我还从中感受了文字的魅力,中国文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从古代开始,就显出来了,在奥运会的开幕式时,展出了一幅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图画,这文字图画在此见把中国文字的魅力传给了世人,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此间,中国文化得到升华,这就是一种魅力,还有另一种魅力,就是如中国的古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敬重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这是其他外国语言所能表达的吗?即使是英语,也只是表面上的翻译,里面的内涵是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这就是文化中语言文字的差异,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所在,就像齐白石说的那样,魅力的东西往往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 感受了文字的魅力,还感受了文字的意义,母语是一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我们的母语―中国文字
&&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交流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化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从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从《诗经》路走来,文字里充满着活力,仿佛吟唱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在我眼中,汉字如河,流淌着祖上的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
& 汉语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与人沟通的方法,更不仅仅是工具,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失的民族气节和精髓!
&& 让我们重拾文字的经典吧`!&&
&& 让我们运用汉语给予我们的扁担去挑起河畔的竹简,真正进入一个原味的古籍,去寻找一个民族文字的伟大复兴之道,一个大国民族文化的崛起之路!让我们在历史中寻找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与世界之巅!
&& 是啊!中国文字的精华,不仅是一种民族的文化,一种交流的工具,这种古老的文字已在我们的血液里和我们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让这不屈的脊梁撑托起东方那颗不落的骄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隶书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