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后焦面下降时,为什么要从一侧注视其下降的位置?

导读:B.应激性和遗传性C.代谢和遗传性D.应激性和适应性解析: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如机械刺激→夜光虫发光。这种行为是一种性状,其表现要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因此,产生和决定该行为的分别是应激性和遗传性。答案:B考点3如何制备临时装片并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1.临时装片的制备方法(1)制备方法:①取一载玻片。②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清水(或一滴生理盐水)B. 应激性和遗传性 C. 代谢和遗传性 D. 应激性和适应性 解析: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如机械刺激→夜光虫发光。这种行为是一种性状,其表现要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因此,产生和决定该行为的分别是应激性和遗传性。 答案:B 考点3如何制备临时装片并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1. 临时装片的制备方法 (1)制备方法: ①取一载玻片。 ②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清水(或一滴生理盐水)。 ③将要观察的生物标本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④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⑤若材料需染色(或换溶液),则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染液(或 其它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染液(或其它溶 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2)制片过程中易犯错误列举: ①用的材料过多;②切片太厚;③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 片的方法不当;④压片的方法不当;⑤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 到细胞等等。 2.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 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应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注意事项: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 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②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 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9 ③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而只能用细 准焦螺旋来调节。 3. 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的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 胞数目 高倍镜 低倍镜
4.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1)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了180度。 (2)放大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不是指面积或体积的放大。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 特别提醒:高考对该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针对两个方面: (1)是玻片的移动。理解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即可,如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玻片上是偏左下方,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2)是视野中细胞数目的相关计算。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的规律计算。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例析3-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在放大100倍时,设视野直径为d,大 小 少 多 暗 亮 视野亮度 物镜与玻 片的距离 近 远 视野范围
小 大 d2),此时视野中有64个细胞;当放大到400倍时,其直径相当于原来的2d21/4,则圆面积S=π(),即为原来的1/16,故看到的细胞数目为64/16=4个。 8则面积S=π(答案:B
10 点评:1. 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小,细胞数目减少,反之则增多。 2.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放大像的长度或宽度,而非像的面积。 3. 若视野中细胞排成一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若视野中充满多个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如该题64个细胞若排成一行,则换40×物镜后,视野中应为16个细胞。 例析3-2(2009?上海生物,19)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①目镜10×②物镜10×③目镜16×④物镜40×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意味着放大倍数最大,故选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③④。 答案:D 互动探究3-1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解析:显微镜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多少取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多。要想清楚地看清载玻片上的物体,显微镜的物镜与载玻片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及常识。 答案:d 互动探究3-2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C. 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用低倍镜先找到适合的部位,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物镜,这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由于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为得到适宜的 11 亮度,可调节光圈及反光镜。 答案:D 笑对高考第三关:技巧关 研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 “观察、假说和实验”是最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1)观察:是从自然界获得原始一手材料的方法,也是 最基本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早期的 观察只能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后来有了放大镜、光学显微镜, 并且认识了细胞。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的观察能力 深入到超显微镜领域,进而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科学的结论必须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现象,并且具有 可重复性。 (2)假说: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而且是一种 积极地思维方法。要进行实验,首先必须对研究对象所表现 出来的现象提出某种可能的解释,即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 后围绕“假说”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说。 (3)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后,还需设 计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如果实验设计得科学合 理、实验过程规范无误,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与假说相符,则假说正确,那这个假说就不再是假 说,而成为定律或学说了。 由此可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客观规律,要求根据已有的 事实(来自观察或来自实验)提出假说,再根据假说推导出一 个可以用实验加以检验的预测,然后实施这个实验加以验证。 现简要归纳如下: 通过观察、调查、取样等――收集资料 ?
12 分析比较,拟定需探索的问题――提出假说 ? 设计严密的实验步骤――验证假说 ?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进一步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某生命现象 出现的根本原因或生命活动的某种规律 典例科学的研究离不开观察。观察可以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也可以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观察,后者的观察称为实验。在研究过程中,一般首先根据观察或实验所得到的现象或事实提出一个结论,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对此结论进行解释,这种解释便称为假说,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如果实验证明假说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假说不再是假说,而成为一个新的学说。下面以疟疾发病因素的研究为例来体会这种方法的研究过程。 ①19世纪,疟疾非常猖獗。研究人员根据疟疾的发病及分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低洼多水、气温较高地带容易使人得疟疾。 ②为什么这样的地带容易流行疟疾呢?如何解释?研究人员设想: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如果这种设想是正确的,即污水果真能导致疟疾,那么清除污水可减少疟疾的发病率。于是人们开始清理污水,结果疟疾的发病率果然大大降低,说明研究人员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到污水引发疟疾的正确结论。 ③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污水是如何引发疟疾的呢?污水是否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呢?在研究过程中,人们直接饮用污水,结果并未引发疟疾。 ④后来,研究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研究,最终得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描述以上材料揭示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分析②,写出科学研究不同阶段对应的具体内容。 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③中“污水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的假说能称为一种学说吗?________, 13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办公文档、专业文献、文档下载、党团工作以及第一单元第1讲绪论等内容。本文共6页
相关内容搜索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043e86e4bf4394-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在使用镜筒下降时,为什么要用眼睛注视物镜?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在使用镜筒下降时,为什么要用眼睛注视物镜?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你说的是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载物台放上玻片标本并固定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同时眼睛看着物镜,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看目镜下降的过程,其实是为了防止压到标本上或者压碎玻片、损伤目镜片。
希望对你有帮助!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因为,以防物镜与目镜相撞相冲。把物镜与目镜弄坏。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镜的焦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