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会计计量属性视频教学

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1978年至201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一共发布了8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中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出了五种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主体,多重计量属性混合的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客体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量的确定性。而且,会计计量的目的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计量客体的量的确定性。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会计主体在真实的前提下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而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显然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作为会计理论根本问题的会计计量问题,计量客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固有的量的确定性与会计...展开
1978年至201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一共发布了8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中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出了五种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主体,多重计量属性混合的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客体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量的确定性。而且,会计计量的目的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计量客体的量的确定性。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会计主体在真实的前提下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而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显然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作为会计理论根本问题的会计计量问题,计量客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固有的量的确定性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便成为一对矛盾,这种矛盾性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在孜孜探求的问题。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会计计量的这种矛盾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本文希望能为这种矛盾的解决做一些研究。而且,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不同计量属性差异性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对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理论构建上来说,本文首先阐释了会计计量属性的语义,对易于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美国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层面对其进行纵向比较。其次,综合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从计量属性的本质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计量属性在价值计量、投入产出、价值确定要素方面的联系。同时本文对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会计信息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生成的信息质量、价值计量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方面的区别。本文认为当存在活跃市场和有序交易时,在初始计量时点,这几种计量属性生成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不存在较大的背离,而在后续计量中,由于计量的时点、投入产出价值、价值确定要素(inputs)等使得五种计量属性表现出差异。最后,本文针对在目前我国经济和会计的大环境下单一计量属性和混合的计量属性各自所面对的挑战,提出了按投入产出来揭示会计信息的解决办法,这种办法肯定还需要做深入研究。收起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浅议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浅议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浅议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作者:尚文娜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8期一、从报告目的谈资产负债表恰当计量的重要性资产负债表是描述某一时点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它有时可以生动的形容为用财务或会计的语言表述的企业的“快照”。资产负债表同时也是理解财务报表的一个起点。因此,资产负债表的正确列示不仅为内部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准确的决策信息来源,也为外部报表使用者更精确的接近资产及权益的真实状况提供了信息支持。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来看,主要体现为针对所有权人的受托责任和针对债权人决策有用。前者涉及会计信息可靠性问题后者涉及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的货币计量价值, 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要素组成;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通常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价值三个要素组成。新准则第四条规定 : 财务会计报告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行情况,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 经济决策。显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有体制下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更侧重于反映针对所有权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也就是说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一侧重可从新准则中关于新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得到印证。正是由于出于对财务报表可靠性目标的考虑,我国现阶段更多的会计要素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因为相对于其他计量方法来说,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有客观的原始资料可以提供验证,在价值计量方面也更具有中立性,但是这种体制方面的限制使报告相关性的目标难以实现。二、各会计要素适用的会计计量方法2006年新的会计准侧颁布以来,会计要素的计量方法开拓性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新的计价方法。这一新准则的实施改变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计价的局面,会计要素计量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但是新的会计计量方法的引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资产负债表上会计要素货币表示的滞后性(例如公允价值计量只有限的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科目中使用)。如何改变会计的滞后性并使其向前瞻性发展,不仅依赖高素质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业务层面更依赖于不同的会计要素计量方法与不同的会计要素相匹配。判断通过观察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动向,尤其是它们在金融工具(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收入确认、租赁会计、保险合同等四大优先领域颁布的准则和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不同计量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并存并与不同会计要素相匹配是大势所趋。探讨通货膨胀对短期资产(负债)、长期负债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冲击。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一个假设是币值稳定假设,而眼下全球范围内的长期而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严重削弱货币稳定假设。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已经设计了一些会计规则来应对通货膨胀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例如采用政府发布的通胀指数将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现行购买力水平。那么针对流动性强的资产,比如应收账款可以按可实现的净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企业在确认收入的时点,就必须对应收账款的潜在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因为产生这种信用风险的行为发生在交易的时刻,而不是在以后会计期间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坏账时才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三、解决表间的平衡问题由于财务报表各会计要素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计量方法调整后的报表仍然要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等式,那么其他要素计量方法与原始的成本法之间必然会有差额,如何来解决这一差额问题?我们可以增加一个资产类会计科目用来调整这个差额。该科目从属于资产类会计科目属于调整账户,借方发生额用来表示资产类会计要素报告时点相对于历史成本的减少,即:借:资产 (新价值)该调整科目贷:资产 (历史成本)贷方发生额表示增加;即:借:资产 (新价值)贷:资产 (历史成本)该调整科目同理贷方发生额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报告时点相对于历史成本的减少,借方发生额表示增加;借贷相抵后的借方余额表示整个资产负债表相对于历史成本的负的估计数,贷方差额则表示正的估计数。从该科目的期末余额的方向报表使用者就可以看出未来企业资产和权益的质量,利于报表使用者判断未来企业发展走向,为决策提供快捷的信息来源。四、结束语新的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的应用体现于我国会计核算计量的国际趋同中,也体现在报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无疑这对我们新时期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单一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滞后性,实现向多计量方式的前瞻性发展。会计愈来愈依赖于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公允价值的预计和判断。会计只反映过去不反映未来的原则正在被摒弃。作为会计审计职业的灵魂,专业判断的经度和维度随着会计的演进和经营环境的变迁发生着悄然的改变,仅仅依靠会计审计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无法确保专业判断的质量。专业判断正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即专业判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专家意见和智力支持。利用专家的工作已成为形成可靠地专业判断,更好的计量会计要素反应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不可缺少的不要条件。参考文献:[1]葛家澍.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2]简R.威廉姆斯,苏珊F.哈卡.会计学—企业决策的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黄世忠. 从会计到预计——论会计的演进及其对专业判断和教育模式的启示[J].财会通讯,2011.(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郑市郑州华信学院)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NRV/会计计量属性
定义及内容可变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又称预期脱手价值,是指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与现行市价一样,都是立足于销售的立场确定某项资产的变现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可变现净值是预期的未来的未贴现的变现价值,因此需要扣除为继续加工所需要的现金支出。另外,可变现净值假设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应用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IABS将其定义为“通过正常处置出售资产现在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按照我国准则定义,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存货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在实际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企业因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评价可变现净值的优点是:体现了稳健性的原则,反映了资产预期的实现能力。其缺点是:它仅用于计划将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的负债,无法适用于企业全部资产。
现值/会计计量属性
现值的定义及内容现值是企业持有资产通过生产经营,或者持有负债在正常的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根据FASB NO.6的定义,资产是某一特定个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取得或者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负债是某一特定个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现时所承担的义务,需要向其他个体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在所有可能的计量属性当中,只有现值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真正体现了资产、负债作为“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牺牲”的本质属性。因此,现值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于使用者也是最为相关的。现值计量计量属性的应用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理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现值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现值计量。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值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捕捉一系列现金流量中不同范围的经济差异。运用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后,还要在后续时期重新开始计量。有两种方法可以估计未来的现金流量——传统法和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法。传统法只使用一组最好即最优的现金流量期望值,而不考虑由于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的各种可能的现金流量。与传统法相反,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法考虑到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期望值,而不是一种最好(最优)的期望值。在计算现值时,传统法也只使用单一的、与风险呈正比的利率,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法则使用不同时期的不同利率。现值的计量也可用于负债。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未来流入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资产交易的价格,这样,使用现值技术去评估一项公允价值,可以把它转换为一项负债的估计。但使用现值技术计量负债时,不同与计量资产的特点是:必须反映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资信的好坏决定借款利率的高低。所以,这时采用预期现金流量法更有效,因为一个企业发生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将会有现金向外流出。从概率看,此项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的金额很低,违约的概率也低;如果流出的金额很大,违约的概率也大。企业的贷信状况可以较明显地反映在按预期现金流量法进行现值计算的结果中。利用现值技术最相关的负债,通常反映企业被支付的资信状况。现值的评价现值的优点表现为:第一,反映了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第二,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第三,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最强,最有利于财务决策。现值的缺点表现为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收益期限的预计,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
定义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原则,历史成本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历史成本是指据以入账的原始交易价,其账面价值是历史成本最确切的表述,历史成本的运用体现了会计原则的可靠性及谨慎性。但是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大量的兼并、重组、联营行为使资产价值频繁变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币值剧烈变动,使各个时期以历史成本计量失去了可比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的会计计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商誉、人力资源等隐性资产在一些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历史成本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其自身缺陷也暴露无疑。公允价值正是由于历史成本满足不了新经济形式的需求被提出的,其运用体现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难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实践代表了会计发展的国际趋势。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内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SAC)在1995年颁布的第32号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作的定义是;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其他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也分别作了定义。例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7号财务准则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第7号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当前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我国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使用,并对其作了定义。上述各国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明显都基于一种假定,即假定企业出于持续经营状态,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或以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是基于自愿的交易,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公允价值的估计首先要确定是单一的资产或负债项目,或者是它们的集合(如一组资产或一组贷款),公允价值的估计可以采用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市场法主要指市场的价格信息,即在市场真实交易中可观察到的相同、相似或可比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如果在活跃市场上能够观察到这类信息,应尽可能用它来进行估计。收益法是未来投资(比如现金流量和盈利)通过折现转化为现值的方法(FASB concept NO. 7对比有详细的说明)成本法一般指一项资产的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为基础,作必要的调整(如使用中的资产已发生了物理、自然损耗和精神损耗,即应予以调整)。基于上述,公允价值估计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Ⅰ级估计: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Ⅰ级估计参考市场是优先度最高的市场,是企业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的市场,特别是,如果企业可以立即进入多个而不是一个活跃的市场,而多个市场和价格又不同,那么,对购买资产来说。既有相同资产的各种报价,就能最大化其可收到的现行资产净额,而对清偿一笔负债来说,也因价格不同而能最小化其现金支付的净额。Ⅱ级估计: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或相似之间的差异。Ⅲ级估计:当ⅠⅡ级估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Ⅲ级估计。Ⅲ级估计所用的方法就是前述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应当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从本质上讲,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反映的是公平交易中双方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的一种依据。公允价值的金额不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那样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市场价格来确定。对于公允价值金额确定的特殊性,葛家澍教授概括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计,较难可靠计量,需要找到能可靠计量且可具体把握的计量属性作为它的代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因此,市价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管理层或内部人员具有某些资产或负债更为详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表明市场交易价格偏离了这些资产或负债(大于或小于)真正价值,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因此而不应用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也不能因此而改变某些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价值而重新计量。如果以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代替市场的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况且不同会计主体拥有的信息千差万别,难以统一标准,得出的信息缺乏可比性。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其它的计量办法。首先考虑的是在市场上寻找是否存在相类似的交易,如果存在,则以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计量基础。例如,当接受股票捐赠时,应采用市场股票的现行交易价格。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许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如权证及其创新、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债券远期交易、资产支持票据(ABCP)等。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短期之内的市场价格就有可能变化较大,用历史成本等其他方法计量不能正确反映其市场价值,而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能较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使其在金融企业内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研究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初如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和期末估价及减值等问题变得不可回避。另外,随着我国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汇率和利率会在一定副度内自由波动。金融企业迫切要求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就成了理想的选择。鉴于此,新准则发布了四项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3号《金融资产转移》、24号《套期保值》、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些准则中都涉及到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应用。从新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其实质是要求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样能更好的反应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满足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要求企业需按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披露移到表内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随着经济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对有关房地产或物业项目进行投资,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在经过数年后,其市场价值往往超过其账面价值,同时对于房地产的投资一般金额大、周期长、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差,通常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特点。所以,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如果将其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并提取折旧,其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同样的,将它们按照流动资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原则来处理,也是不合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在新准则中单独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可以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视为会计政策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并对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资产的转换规定了相关的处理原则。评价公允价值的优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按照此理论,企业对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配比原则通常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收入按公允价值计量,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虽然计量单位都用货币计量,但计量属性存在差异。为了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要求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这样更能体现会计的相关性、稳健性等原则的要求。第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的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进行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时,企业利润中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还包括价格变动引起的持有利得,采用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对于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更科学合理。第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这种报表不能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为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会计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用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的信息可能满足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理由如下:第一,在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FASB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时,应该能够捕捉到影响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②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③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④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中的不确定性;⑤其他难以识别的困难。而实际上,上述各种要素的捕捉是极其困难的。第二,现实经济环境难以实现公平交易。公允价值是由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确定,而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交易本身不公平,由此而得出的交易价格也就不能称之为公允价值。第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由于不同交易主体掌握信息不同,对未来预测不同,所处市场活跃程度不同,因而对同一性质、同一量度的交易所得出的公允价值也难以相同,从而降低了不同会计主体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四,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差,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实现价值计量的“公允”,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合法工具。第五,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时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了报表准备成本,有违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计量属性的现实选择/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性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讨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第2号(SFAC NO.2)指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两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也指出“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见,决策有用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而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有用会计信息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可靠性,即信息客观、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被验证且不具偏向性。SFAC NO.2指出,可靠性是指信息应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用户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不偏不倚)。相关性,即提供的信息应与企业经营决策、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以及经营管理目标相关,有助于决策。SFAC NO.2认为,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是证实或更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时效性)三个方面的属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这两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两难的的选择,既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又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才会有用。但在同一计量属性下,往往出现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能同时保证,造成两难的选择。一直以来的对策是,根据情况取舍,在某一时期突出可靠性的要求,另一时期则突出相关性的要求。例如,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会计准则制定、修订时都给予相应的对策,对可靠性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也增加了许多,对两者选择的对策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相互斗争、相互妥协、此消彼长的最终产物。而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的重视程度会产生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相关性和可靠性博弈的结果使得在博弈中占有优势的一方会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方法及原则从上可知,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各有千秋,单纯地选择一种计量属性对于整个会计工作而言都不可能永远体现其连续。系统、全面计量特征,也不可能始终使会计信息正如原则要求的那样准确、真实、相关等。尽管会计准则把历史成本视为基本计量属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创新,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成本计量下提供的可靠性较强而相关性较弱的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这时,选择其他属性十分必要,也是现实要求的体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选择最能反映经济实质的计量属性。在对某一资产项目进行计量属性择优时,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而相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第一,不同的理论基础,据以确定的计量属性不同。在选择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即事实性基础和目的性基础。事实性基础要求客观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状况,包括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从事实性基础出发,更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因为这一计量属性主观随意性较低。而目的性基础则不然,它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能够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主观需要的不同,导致计量属性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会计目标影响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反映公司资源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公司资源的受托经营与管理的责任。因此,它就站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来选择适当的计量属性,恰如其分地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公司资源,且不致因信息的过量提供或不恰当揭示而对管理当局持续、有效的经营管理形成负面影响。决策有用观是站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外部利益关系人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等)的角度,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即具有与即将作出的决策相关,能导致决策差别能力的相关性。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决策导致不同的计量属性的选择。第三,经济环境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通常要求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而物价持续变动时,就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愈来愈加明显,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市价、公允价值等势在必行。第四,技术因素影响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在技术上由于各种计量属性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会计系统的发展水平要求就不一样。因此在现实中要注意所选择的计量属性必须能为广大会计人员所理解接受,切实可行。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就不可以要求实务中采用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属性。第五,会计项目的性质不同,其选择的计量属性也不相同。通常,固定资产和大部分存货采用历史成本报告;某些情况下的存货,例如盘盈的存货,采用现行成本报告;现行市价一般适应于负债和那些将以低于以前帐面价值的价格出售的资产;短期应收帐款和某些存货采用可变现净值;长期应收款项适用于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报告。小结现实应用中,上述五种计量属性并不是排它的,使用者在选择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状况和会计业务事项,兼容不同的计量属性。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做法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根据本国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发展水平,兼容其它几种不同的计量属性。我国也是如此。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经济利益格局的形成,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形势下,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从而更好地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达到会计的目标。因此,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我们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第一,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沟通会计计量属性的事实基础和决策价值。这样既有助于评估企业资产的经营效益,衡量企业资产的经管责任,落实履行情况,又有助于未来实施正确的经济决策;第二,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第三,根据资产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选用最能说明其价值和状况的计量方法;第四,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14:25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