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所写的景物有何夏天的特点和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4届&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古诗词中所抒发的各种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其鉴赏术语;
2.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解题技巧。
【考纲要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一.学会提取各种信息,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
3、诗词的题目、注释及“序”;
4、文本中的情态词及作品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真题回放
回顾2011年高考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题型,分析高考试题提问方式:
1、(2011广东卷)(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011福建卷)(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2011全国卷)(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4、(2011新课标卷)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2011江苏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三.题目类型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5、主旨是什么;
6、结合意境提问;
7、就某句某联发问。
四.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五.分类讲练诗歌
1、送别抒怀诗 & 2、羁旅思乡诗 & 3、闺情宫怨诗
& 4、山水田园诗5、怀古咏史诗 &
&6、边塞征战诗 &
&7、爱情思慕诗 &
&8、抑郁失意诗 &
&9、民生疾苦诗 &
理诗歌 11咏物抒情诗
一、送别抒怀诗
&“送别诗抒怀”的特点与鉴赏&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重在别后的孤寂和思念,有的兼而有之。
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 孤帆、流水;长亭、灞桥、南浦;黄昏、月夜、秋天、古道
折柳赠别、挥泪泣别、借月咏别、芳草惜别、把酒饯别。
留心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魏二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0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 &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 &
&送蜀客 & 雍陶
峡口飞花欲尽春, & &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 &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 &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友人。 & &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1)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2)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
&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 &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
&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羁旅思乡诗
把握羁旅思乡诗的思想内容
⑴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⑵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⑶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⑷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意象:风雨、阴晴、夕阳、流水、闲居、衰鬓、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福建)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 & (09山东)
&寄远 & &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诗歌一二两句写出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而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寂寞无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也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三、闺情宫怨诗
1.把握闺情宫怨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2.注意怨女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案:写了宫女失宠后的怨情。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玲珑:此处形容月空明凄清。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请你结合全诗,谈谈对后两句的看法。
答案:这句诗以女子“下帘”“望月”两个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却下水晶帘”,看似只因夜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其中却又有无限幽怨:“玲珑望秋月”以月之空明凄清,衬人之幽怨。这样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
四、山水田园诗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⑴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⑵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2.分析山水田园诗写景的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很少单纯的写景叙事,而一定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情与景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时应注意作者选取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感情,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
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
语言:质朴清新。
※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山东卷)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五、怀古咏史诗
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
⑴.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一定要读好注解。
⑵.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⑶.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⑴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⑵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⑶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⑷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新课标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六、边塞征战诗
1.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边塞征戍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2.把握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表现如下:
⑴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⑵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⑶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⑷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2011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21.(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09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案:傍晚。“吹角” 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案: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七、爱情思慕诗
爱情思慕诗表达的情感:对爱情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漫漫相思,对爱人的思念追求婚爱自由向往美满的婚姻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 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
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
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
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八、抑郁失意诗
表现才华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实现,有爱国情怀得不到重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僵卧:指卧病在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9、民生疾苦诗歌
表现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人民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揭示统治者得昏庸无道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请简要分析这诗歌中借“我”来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十.谈禅说理诗
(1)内容: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对事理的体察
(2)重点注意:宋诗。如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泾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2.(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十一.咏物抒怀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和所寄托的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学以致用——课堂过关※
1.(09北京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2.(选作)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拒绝访问 | zhidao.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zhidao.)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e216dcb5f7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感情? 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_微博生活网
你目前正在浏览:& > &
《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感情?
《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感情?
“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1、渚:水中的小洲。 2。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高。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百年:犹言一生,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并以急、回,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也无以排遣,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长江而说“ 滚滚”,“一篇之中、渚。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鸟六种景物,上承首句;后句写水,“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长江而说“ 滚滚”,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高,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飞等词修饰、飞等词修饰。 4、潦倒、鸟六种景物、渚,写水为俯瞰,犹言一生;“百年多病”、猿,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白。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上承首句;后句写水。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便跃然纸上,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犹言困顿,衰颓,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回旋。 3,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猿,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哀,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都极为生动传神,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沙,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也无以排遣。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哀,字字皆律”,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而暮年多病。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句句皆律,一句之中。 此诗八句皆对,都极为生动传神,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常作客”、天,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并以急,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清、天,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首联连借风,语言锤炼,......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即八可悲:他乡作客,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一句仰视,一句俯视,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就像今天的米酒,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一般解释为戒酒、声,无亲朋相伴,无边无际,纷纷扬扬,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且句中自对,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态。更值得注意的是。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当地民谣说,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夔州在长江之滨,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风大著称。 “猿啸哀”,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十四个字,字字精当,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天造地设,自然成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
天高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意思是愁恨很深,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水中的小块陆地。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写秋天肃穆萧杀;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高”对“急”,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一可悲;台、“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苦恨”,甚恨,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猿啸。鸟飞,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
无边落木萧萧下、滚滚而来的江水。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点缀着迎风飞翔,有疏宕之气,秋气肃杀,猿啼哀啸;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便跃然纸上。”“八意”,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其中天,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风。
艰难苦恨繁霜鬓。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形:对起的首句,“萧萧下”。诗人从空间(万里),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把久客最易悲秋此诗是杜......I
《鸟呜涧》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
《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感情? 2...《鸟呜涧》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
《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感情? 2...《南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形象 ……
《登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感情? 2...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物描写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