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日本为什么打美国如果再制造原子弹需要多长时间

二战日本秘密研制武器, 如不是原子弹, 日本研制成功后果不堪设想
了解二战的都知道,在坚持了多年之后的二战以日本的投降结束此次战争,并且在这次战争中,日本是首个受到原子弹打击的国家。作为核武器之一的原子弹在战场上的威力极大,二战期间,美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并用于实验,而日本不幸的就是这个试验品。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这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打击。日本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并且以此为由掩盖自己在战争中的罪行,将自己定为受害国。日本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美国的核武器打击,但是日本本身的罪行也不可抹去,而且在当时日本自己也在悄悄研制原子弹,只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没能将其研制成功。二战期间,日本的物理学研究院仁科芳雄在当时就起草了一份关于研制原子弹报告,在经过对研制原子弹的方法和具体的性能等多方面的研究后,决定着手研制。1943年原子弹的研发成了日本秘密研制的军事武器项目。不过,研制核武器日本虽然是极尽全力花费发费大量的精力,但是竟然是核武器研制就没有这么简单。直至日本投降的期间还没有研制出来。日本为了别人知道自己进行的这段秘密行动,在投降的时候毁掉该项目的所有事宜,以自己是受害国据称,可以说,日本的这种行为是极其可耻的。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要是当时的日本研制出原子弹,现在的日本该是什么样,又或是当时的美国还能不能成为世界主权。
阅读下一篇俄媒:核大国中仅中国还在研制中短程核导弹
资料图:二炮东风近程战术导弹准备发射据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1月30日报道,俄罗斯9K720型“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的主要优势是准弹道轨迹、高飞行速度、频繁机动能力、能够使用核弹头,虽然是最受国外用户欢迎的潜在武器装备之一,但是鉴于俄军内部订单的规模,及其较高的军事政治敏感性,在俄军首先保证自身一定数量的装备之前,短时间内不会对外出口。尽管陆基战术和战役战术导弹系统市场目前正在迅速发展,“伊斯坎德尔-E”出口型产品的出现可能会彻底改变市场行情。俄罗斯一些专家认为,尽管“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出口前景较好,但是俄军应当首先保证自身装备一定数量的“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然后才能考虑对外出口。现在俄军装备的该型武器系统的实际数量不多,不符合相关需求,无法抗衡可能面临的威胁。根据俄罗斯的分类标准,射程在1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属于战术导弹,射程100-1000公里的为战役战术导弹。根据西方标准,射程在300公里以内的为战术导弹,射程300-3500公里的为战役导弹。目前除了俄罗斯之外,美国、以色列、中国也在积极发展各型战役战术导弹,而且大量对外供应,其中美国产品主要出口到巴林、希腊、土耳其、阿联酋、韩国等国,以色列产品向印度供应,中国各型导弹的进口国则是埃及、沙特、伊朗、叙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俄媒称,相关材料证明,目前世界市场上使用各种发射装置的陆基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已经过度饱和,此类武器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研制国际条约规定的高精武器。在核俱乐部大国中,现在只有中国还在继续研制中短程导弹作为核弹头的载体,其中包括射程350公里的“东风-11”、射程500公里的“东风-11A”和射程600公里的“东风-15”导弹。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向国际市场上积极推销新一代产品,包括与俄罗斯“伊斯坎德尔”类似的M20地对地弹道导弹,射程150-200公里的P-12地对地战术导弹,射程200-260公里的B-611/B-611M短程弹道导弹,射程200公里以上的WS-2远程火箭炮,以及射程120公里的WM-80远程大口径火箭炮。根据不同的数据,中国每年生产的战役战术导弹和战术导弹数量在150枚以内。这些武器系统主要部署在南部沿海和台海附近,目前该地区已部署1000多套类似武器系统。与此同时,中国台湾也研制出了射程在120公里以内的“天剑”弹道导弹。虽然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射程960公里的“天马”远程弹道导弹在美国压力下于被迫在90年代放弃,但是台湾仍在继续研制新型战役战术导弹,包括以“雄风II”反舰导弹为基础的、射程可达600公里的“雄风IIE”陆基巡航导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akadi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原子弹出世前后
为抢在德国之前造出,美国建了一个有12.5万人的研究工厂;仅为制造分离铀所用的电磁线圈,就用了白银和银币1.4万吨
主页 & 环球时报 & 第七版 史海回眸
原子弹出世前后为抢在德国之前造出,美国建了一个有12.5万人的研究工厂;仅为制造分离铀所用的电磁线圈,就用了白银和银币1.4万吨为抢在德国之前造出,美国建了一个有12.5万人的研究工厂;仅为制造分离铀所用的电磁线圈,就用了白银和银币
  实施“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工厂
  ●张伟  1905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著名的核动力公式E=MC2,为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你现在所寻求的是保证纳粹不把我们炸飞”  20世纪3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和德国物理学家哈恩、施特劳斯等人先后在原子物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费米等人的研究显示:用1克的铀,裂变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或200升油所放出的能量,其爆炸力相当于20吨TNT炸药。就在原子能的秘密刚刚开始被人们所认识的同时,已有人策划将其用于战争。  1939年4月,纳粹德国将6名原子物理学家召到柏林,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开始制造能控制利用铀的装置。同年9月26日,德国军备规划局制订了“U计划”,开始秘密研制核武器。  纳粹核计划的上马使得丹麦著名核物理学家玻尔万分担忧。他知道,德国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1939年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的哈恩就是德国人,还有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是和爱因斯坦同样有名的人物。这些人加上整个欧洲的工业能力,德国人就一定能制成原子弹。早在1939年初,玻尔就从两位刚从德国逃出来的物理学家那里获悉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原子弹的确切消息。他立即前往美国,将这一消息告诉正流亡在美国的费米等科学家。这些深知核能巨大威力的科学家对此忧心忡忡,他们知道,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阻止这一灾难的惟一办法就是要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然而,制造原子弹需要雄厚的经济后盾、齐全的研究设备、大量的科学人才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环顾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个国家,只有美国有此条件。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当时在美国的核物理学家费米、西拉德和泰勒等人从3月17日起在美国积极奔走,呼吁美国尽快开始研制原子弹,但是美国军方领导人难以理解这一新生事物,将这些科学家视为“怪人”,对他们的建议嗤之以鼻。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家们心急如焚,他们认为:只有直接将建议交给总统罗斯福,才有可能尽快开始研制工作。为了增加说服力,他们一致决定推举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作为代表。7月下旬,西拉德和泰勒拜访了定居纽约的爱因斯坦。在听明来意后,这位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科学巨匠,欣然接受科学家们的委托,在费米等人的建议报告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亲笔给罗斯福写了一长一短两封信。  为说服罗斯福接受建议,同样受科学家们委托的罗斯福的好友和科学顾问阿列克谢·萨克斯给罗斯福讲了拿破仑没有理睬富尔顿的建议,拒绝制造蒸汽轮船,从而丧失了进攻英国的大好机会的故事,又让他看了物理学家弗兰西斯·阿斯顿1936年写的一篇论文。在展望原子能未来的发展前景时,阿斯顿不无疑虑地写道:“我个人认为,毫无疑问,亚原子能就在我们的周围,而且总有一天有人能够释放并控制它那巨大的能量。我们不可能阻止他这样做,只能是希望不要把隔壁邻居炸飞。”  聪颖过人的罗斯福总统看到这里,抬起头对萨克斯说:“我明白了,阿列克谢,你现在所寻求的是保证纳粹不把我们炸飞。”  1939年10月,罗斯福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并下令成立了一个铀顾问委员会。几乎与此同时,在日本“帝国陆军航空技术研究院”院长安田藤下中将的率领下,日本也启动了自己的核武器研究计划。  曼哈顿工程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罗斯福正式批准了原子武器的研制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加快了原子弹的研究步伐。日,美国国会拨款20亿美元作为原子弹研究经费。8月11日,美国政府正式制定了原子弹研究计划,取名为“曼哈顿工程”,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斯将军任计划总负责人。格罗夫斯的管区设在田纳西州诺夫斯维尔附近的橡树岭。同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一座荒山上,建立起了有12.5万人的巨大的原子武器研究工厂。当时,为“曼哈顿工程”制定了两条原则:一是要保证原子弹在战争结束之前提供给美国军队使用;二是要赶在德国人前面制造出原子弹。  由于担心爱因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言论,“曼哈顿工程”没有让爱因斯坦参与工作,而是由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1943年12月,按照英美两国领导人在魁北克会议上达成的协议,以查德威克为首的28位英国科学家开始参与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在原子弹的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令人难以想象。仅为制造分离同位素铀的所用装置的电磁线圈,所动用的美国国库的白银和银币就达1.4万吨!  日晚12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举行。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就在会议开幕的前一天——7月16日清晨5时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之时,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将军及费米等人都等候在离试验区16公里以外的掩体里。在爆炸的瞬间,奥本海默紧抱着掩体里的柱子。最初的闪光好像没有固定形状,约半秒钟后,出现一个平底朝下的半球体火团,呈鲜艳的黄色,宛若升起一半的太阳,但有太阳的两倍大。顷刻间,这个光亮的火团开始膨胀升起,从火焰的大旋涡中冒出一根较细的光柱,在不到一秒钟内就升到2500多米的高空。紧接着,细光柱的顶端好像蘑菇似的向外翻成厚厚的伞状,颜色光亮,伴以幽灵般的淡蓝色,随后,那灰烟变成一根升腾的旋转圆柱。5时30分的瞬间,发射场的温度高达1亿华氏度,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1万倍。30秒钟后,一阵飓风,伴以震耳欲聋的吼声,从沙漠袭来。当科学家们可以安全进入现场时,他们发现发射区1.6公里内的所有生物全都荡然无存。离发射场800米的一座32吨重的钢塔成了一堆扭曲的废物。发射场周围  800米的沙粒被融化成玻璃体,绿色透明似翡翠。事后的测算表明,这次爆炸试验为1.86万吨梯恩梯当量,是预期的4倍。  第二天,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专程飞抵波茨坦,向总统杜鲁门面陈爆炸试验的全部详情。7月24日,在全体会议后三国首脑等候汽车时,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已经试验成功一种威力很大的炸弹。”斯大林听后,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只是淡淡地一笑说:“希望好好用它来对付日本。”其实,苏联从战前便已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后来虽因纳粹入侵而暂时中断,但在1942年6月就已在著名科学家库尔恰托夫的领导下恢复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谍报工作的配合下,苏联人对美国的原子弹研究工作了如指掌。  “阿尔索斯”的使命  就在科学家们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漠中勤奋工作的同时,为了弄清德国人到底有没有原子弹,格罗夫斯将军向军方建议,成立一个特别工作队负责对德国核计划的侦察工作。1943年底,一个代号为“阿尔索斯”的特殊谍报队成立了。这支部队的徽章上的图案有一个白色的希腊字母“α”,一道红色的闪电穿过其中——这是原子能的标志。  “阿尔索斯”最初由20多人组成,都是来自陆军和海军的优秀情报人员,队长是鲍利斯·帕希上校。由于“阿尔索斯”的特殊性质,需要有一名科学家参加工作。他必须是原子物理学家,但又没有参加“曼哈顿工程”的工作,一旦被德国人俘虏,不会说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秘密。经过仔细选择,最后看中了丹麦实验物理学家高德斯密特。他不但具备上述条件,而且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他曾经长期在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工作,认识许多德国科学家,与海森堡尤其熟识。他1927年来到美国,虽然是丹麦人,但大家都称他“山姆大叔”。  1943年秋天,盟军首先在意大利半岛登陆,日,美国第五军攻陷罗马。“阿尔索斯”也随之到达。在查阅了德、意科学家之间大量私人信件和档案之后,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在战争结束以前,德国人的原子弹不会扔到美国人头上。  据德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海森堡1967年同德国《明镜》周刊的谈话透露,虽然他本人和铀研究小组在1941年秋已在理论上达到“可以真正制造原子弹的水平”,但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匮乏等原因,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眼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纳粹当局早在1942年6月就已放弃把研制原子弹的计划纳入优先考虑之列。但是,海森堡不知道,当时德国核计划放弃的真正原因是希特勒对任何在6个月内拿不出成果的武器都不感兴趣。他太狂妄了,相信自己的闪电战可以征服全世界,没有耐心等待原子弹问世。  “小男孩”和“胖子”日,安装在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的铀—235弹体,由美国重型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大批飞机和潜艇的护送下运抵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随后,其它放射性器件也由美国空军运输部3架C—54运输机运抵提尼安。由于天气不佳,用于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机组一直无法在提尼安进行飞行训练。8月5日晨,在焦急地等待了4天之后,终于传来了天气即将好转的报告。同日,第二十飞行大队指挥官李梅少将发布命令:“试验”将在8月6日进行。  8月6日凌晨,在无数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强光下,负责投掷原子弹的“埃诺拉·盖伊”号B—29轰炸机机组成员由迪贝茨上校率领,鱼贯进入机舱。凌晨2时45分,携带原子弹“小男孩”的“埃诺拉·盖伊”号起飞离开提尼安,飞向日本。8时15分,原子弹降临广岛。一朵高达万米的蘑菇云将广岛市中心3公里范围内笼罩在黑灰色的云雾之中。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凌晨,苏军对长期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8月9日11时2分,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胖子”。  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我们毕竟是人类!”  据广岛、长崎两市1977年《致联合国的报告》称,在原子弹袭击中的死者和失踪者,广岛约有15万,长崎约8万。迄今为止,因原子弹轰炸而死去的人广岛已达22万多,长崎超过12万。  由于原子弹这一毁灭性武器对人类的灭绝性危害,爱因斯坦对自己曾写信给罗斯福说服他研制原子弹后悔不已,原子弹的制造者奥本海默等人在战后极力反对使用核武器。亲手在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投弹手克米特·比汉上尉在临终前惟一的心愿是:“但愿我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投下原子弹的人!”日,曾负责运送“小男孩”部件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舰长麦克维伊在获悉当年自己运输的竟是葬送10余万生灵的原子弹后,愧疚不已,饮弹自尽。  今天,核武器仅仅是作为政治对抗中的威慑力量,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一旦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就意味着自身的灭亡。政治家其实对核战争毁灭性的破坏认识得比军人更清楚。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拒绝向自己的将军们提供任何有关美国拥有多少核弹头的情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当他1953年9月第一次获悉核武器的毁灭性破坏力后,夜不能寐,他写道:“当我明白,我们永远不可能使用这种武器时,我又重新睡着了。”肯尼迪在他接掌美国总统职权之后不久的1961年夏,也为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所震惊。当时,他曾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毕竟是人类!”▲
  奥本海默是研究原子弹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小男孩”(前)和“胖子”
&&&&《环球时报》 (日第七版)
写信谈感想
主页 & 环球时报 & 第七版 史海回眸
镜像: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幸存者忆广岛核爆:人类不要再制造我这样的怪物了|广岛|核弹_凤凰历史
幸存者忆广岛核爆:人类不要再制造我这样的怪物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他通常会拿着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指着自己的染色体同正常染色体的对比图,像小虫子一样成对排列的染色体在图片上被研究人员标注出不同的地方,儿玉光雄说自己经常会感到恐惧,“我是不正常的,人类不要再制造我这样的怪物了。”
核心提示:他通常会拿着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指着自己的染色体同正常染色体的对比图,像小虫子一样成对排列的染色体在图片上被研究人员标注出不同的地方,儿玉光雄说自己经常会感到恐惧,&我是不正常的,人类不要再制造我这样的怪物了。&&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卢美慧,原题:《日本核爆幸存者:人类不要再制造我这样的怪物了》人物小传 日本广岛市人,广岛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现均为广岛市平和纪念馆志愿者。 广岛的夏天很热,知了尤其多。如果不是后来飞机掠过的声音以及之后的爆炸和火光,恼人的燥热和蝉鸣,是当时12岁的儿玉光雄对1945年8月最深刻的记忆。 8月6日这天,11岁的寺本贵司正趴在家中的桌子上给刚刚分别的小伙伴写信。因为连续空袭,1945年年初,广岛地区部分小学生都被疏散到外地,五年级的寺本被安排到山中的寺庙里。两天前,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和孤单,寺本由妈妈接回了家。 17岁的竹岗智佐子则在这天约了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去玩,工厂好不容易休息,年轻的姑娘们对战争没什么嗅觉。出门前,爱美的竹岗特意照了一下镜子。 但这天早晨爆炸于广岛上空的那颗原子弹,让无数个他们成了&人类悲惨历史的一部分&。 强光和爆炸 刺破平静 儿玉光雄所在的广岛市第一学校距离爆炸点850米,彼时战事随时可能被点燃,高年级的学生都被征召去参加劳动,一年级的儿玉光雄和同学们留校。 8月6日7时30分左右,市内响起防空警报声,但没多久就解除了。7时40分学校的早会开始,儿玉光雄和小伙伴们开始嘀咕,&这可能是平静的一天呢&。 但8时开始,飞机的声音开始缠绕在城市上空,轰隆声愈发压迫,儿玉光雄感觉,这次飞机飞得好近。 广岛集中了当时日本很多军工设施,所以提前一年就已进入准战时状态。断断续续,大人们会说起哪里又被轰炸了,死了多少人。儿玉光雄被大人教育,飞机来了不要去外面看,要找安全的地方躲起来。而他对飞机的认知,都是通过声音构建的。 奇怪的是,警报并没有响起。所以他和其他同学也没做任何准备。 一位坐在教室中间的同学当天带了一本漫画书,那个时间,儿玉光雄在那名同学的座位前看漫画看得入迷。 之后一阵强光,非常强烈的白色光束,儿玉光雄本能地闭上眼睛,接着晕了过去。 前一秒,出门前的竹岗智佐子正在照镜子,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海滩旅行。后一秒,白光让周围的世界失去焦点,紧接着剧烈的爆炸将她震到了街上。 沉浸在对朋友的思念中的寺本贵司,也因为背后天窗上突然亮起的强光停下了笔,来不及考虑什么,周围的世界突然亮得扎眼,然后迅速黯淡了下去。 那道刺目光束,对当时的广岛人来说,是太平世界和人间地狱的分割线。 密布的死亡 不断有人倒下 不知过了多久,儿玉光雄醒了过来。木制房屋的教室,爆炸后被震成了一堆大小不一的木块。有的同学被死死卡住,有的被冲击波震出教室。 四处都是火光,儿玉光雄拽起几个能自己站立的同学,踉踉跄跄往外跑。 天都是黑的,腾起的烟雾完全遮住了太阳的光亮。外面的场景更加恐怖,残缺的肢体有很多。因为求救的声音太多,儿玉光雄甚至分辨不清楚声音从何而来。 学校里有一个小水池,因为爆炸后强烈的口渴感觉,还有一些学生身上被引燃,这个小水池成了学校最集中的避难场所。 血和同学身上黏着的灰烬让水池变成了茶色。 孩子们都往水池集中。有的走到了一半倒下了,有的撑着走到水池,一脚跌了进去,同学们用棍子试图救他,棍子断了,那个学生也死掉了。 火势很快猛烈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重伤的同学意识到可能无法逃脱,火场上随即响起了校歌的声音,声音断断续续,伴着疼痛的哭喊和求救声。 儿玉光雄陆续扶起几名同学后也没了力气,&别管了,逃出去。&他跟自己说。在学校边上,他呆站了一下,双手合十,&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真的救不了你们。& 沿着铁路,儿玉光雄跟着汇集出来的人流一起逃生。人们都是机械木然地往前走,不断有人倒下。 很像恐怖片里僵尸集体移动的场景,很多人都举着手臂走,从手臂上垂下来暗黄色的、滴着液体的片状物。过了好久,儿玉光雄反应过来,那是人的皮肤。 儿玉光雄还看到一个手里托着自己眼球的少年,他甚至不敢看那个人第二眼。 途中,一个倒在路边的妇女抓住他的脚踝求救。他真的没力气了,扯开了那只手,继续往前走。 70年过去,儿玉光雄一直记得那个女人的目光,一直到今天,他仍旧觉得抱歉。 姐姐捧着骨灰盒 &妈妈在这里& 寺本贵司大喊着妈妈,被邻居大婶救了出来,浑身是伤,大婶高喊着&快跑,我帮你找妈妈。&在临时救助所,他看到了举着燃烧的手臂前来求助的朋友。各种各样受伤和死亡的姿势,成了寺本一生的噩梦。 竹岗智佐子从废墟里爬起来的第一个念头也是找妈妈。妈妈是当地陆军医院的护士,工作地就是爆炸地的正下方。所有人都说,医院的人都死了,你不要找了。但竹岗不信。 妈妈镶过一颗金牙,竹岗就伏在尸体前,一个一个撑开他们的嘴巴。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她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婴儿,婴儿还在吃着奶水,动作是定格的,但母子俩已失去了生命。 逃出学校的儿玉光雄则要在崩塌和燃烧交织的世界中,寻找家的方向。一路上他吐了好几次,那时候谁也不知道爆炸的是原子弹。只觉得呕吐是因为吸入了太多不干净的东西。 路走得越来越慢,一座162米的桥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有时候倒了下去,又强迫自己站起来,把身体佝偻得像一个小老头。 中间儿玉光雄又晕倒过一次,一位农民奶奶救起了他。奶奶看到了他校服上的黑边,她的孙子也就读这所学校。 醒来后,奶奶打了井水给他。吸入了太多烟尘以及数次呕吐,这碗清冽透凉的井水让儿玉光雄尝到了重回人间的滋味。 儿玉恢复意识后,奶奶焦急地问&你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怎么样了?&儿玉光雄回答,高年级的学生都去参加劳动,爆炸时并不在学校,他不知道具体情况。 当时的他确实不知道,学校集体劳动的地点离爆炸点更近,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活下来。 他继续走,走了整整一个白天,终于回到了家。他的家距离广岛市有七八公里,遥望广岛的方向,整片天空都被烧红了。 他对着广岛的方向再次把双手合十,放肆地哭出声来。&对不起,朋友们,救不了你们,真的很抱歉。& 妈妈原本在一个做寝具的工厂上班,当天正好没去上班。见到妈妈时,儿玉绷着的神经才彻底松弛了下来。 竹岗智佐子在爆炸后的第六天才找到了濒死的母亲。当时母亲的右眼球被炸出眼眶,鼻子骨折,脸上的肉是翻开来的,伤口已经腐烂。 在几位叔叔的帮助下,竹岗智佐子带母亲去找医生,找不到,就拦下一名兽医。母亲在没有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被摘除了眼球,母亲奋力挣脱的样子竹岗一直记得。 虽然活了下来,但因为毁容和过度惊吓,母亲根本不出门,不久就精神失常了。没过几年,母亲就离世了,竹岗觉得,那算是母亲的解脱。 寺本贵司则在邻居的帮助下,逃到叔母家中,大约一周之后,叔母告诉他当天妈妈和姐姐会来看他。 但出现的只有姐姐,她捧着一个装着骨灰的小盒子对寺本说,&妈妈在这里。& 姐姐告诉他,妈妈当时被压在了家中的废墟下,过了很久才被发现。被救出后,已经不能走路了,就被安置在爆炸后的那个临时救助所。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天傍晚,妈妈就死去了。因为堆积的尸体太多,所以都是七八个人一起火化。 同年级300学生 只有19人返校 身上没有明显的外伤,但是连续三天,儿玉光雄高烧不退,也没什么知觉。8月10日,情况稍稍好点,他想出去走走。 他只是觉得自己病了,透透气还舒服些。但是走到半路,突然一步也挪不了,再次昏死过去。 8月11日开始,儿玉的头发开始大面积脱落,不久眉毛也掉光了。高烧一直没退,每天都是迷迷糊糊的。 慢慢地身上开始出现紫斑,一些地方溃烂化脓,耳朵鼻子牙龈开始出血,小便也是血色的,散发着怪异刺鼻的臭味。 妈妈背着他去找医生,医生说,&这孩子救不活,回去准备棺材吧。& 妈妈背着儿玉回了家,她不死心,去找当地的一种草药,然后烧干叶子磨成粉末给他敷伤口。到8月20日,高烧近42℃,医院放弃了,妈妈找遍了村子周边所有医生,死马当活马医,各种草药胡乱炖。儿玉不记得自己吃过东西,或者喝过水,只模模糊糊记得各种奇苦的草药味道。 当时的人们对原子弹全无概念,只是觉得爆炸后人们得了特殊的疾病。后来开始有了原子弹的讨论,人们知道各种奇怪的病痛不是巫术或别的什么,而是人类制造的,爆炸之外会释放可怕物质的新型武器。 到8月底,儿玉的高烧奇迹般的退了。到10月,他可以下床走路,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恢复锻炼。但是很多人没有熬过1945年8月,大部分逃过爆炸当日冲击波和火灾的人,在接下来的几天死于原爆并发症。 距离爆炸点一公里范围内生还率极低,那个帮助寺本逃生的大婶,以及路上背过抱过他一起逃生的人,都在两三个月内被各种并发症夺去了生命。 儿玉光雄休养了半年,到第二年3月开学时,同年级的300名学生,只有19人返回了校园。 被折磨的余生 被查出的癌症 重新长出的头发一点也不均匀,儿玉光雄每天都要戴着帽子上学,同学们大都不在了,学校里多了很多从其他学校并过来的转校生。 原子弹的噩梦并没有远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19名复课同学中的一人因为白血病去世。儿玉对他印象深刻,因为&他特别优秀,功课很好,本该有个特别好的人生。& 大学毕业前,又有一名同学因为同样的病去世。 到今年,19人中16人已陆续离开了人世,死因都是癌症。 儿玉光雄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幸运者,但60岁时,他也被查出了癌症。开始是直肠癌,后来胃部也发现了肿块,70岁的时候,甲状腺又出了问题。 医生告诉他,每个部位的肿瘤都是原发性的,并不是人们通常说的癌细胞转移。 1947年,竹岗结婚了。之后,她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男孩。但生产后的第18天,儿子开始不吃奶,身上开始出现紫色斑点,很快就死去了。 大冬天,竹岗抱着儿子的尸体去找医生,医生一看紫斑就告诉她,是两年前的放射线影响。以为噩梦已经结束的竹岗又被拖曳回原子弹爆炸的阴云里。 75岁时,儿玉光雄被邀请参加当地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广岛放射线影响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出具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较之正常人,儿玉光雄的染色体存在明显异常。 医生没有告诉儿玉光雄自己的疾病和当年原子弹爆炸的关系,但他坚信,身体上承担的所有痛苦、大大小小的手术、定期服用的各种副作用明显的药物,都是那场噩梦的延续。 但相对那些没有活到和平年代的人,自己又无比幸运。 和众多爆炸核心区的幸存者一样,儿玉光雄没有子女。 婚后几年没有孩子,儿玉才后知后觉地想到可能是原子弹爆炸的影响。他跟妻子&坦白&,妻子怪他,跑到娘家哭,但他不知道自己怪谁。 没有孩子,是儿玉光雄一生的遗憾,他特别喜欢孩子。但是最近十几年他开始宽慰自己,如果孩子也遗传了自己已经被改变的基因呢? 亲历者的责任 传承和平信念 竹岗智佐子很早就成了广岛市平和纪念资料馆的志愿者,每到学生们的休学时间,竹岗都会和孩子们分享她当年的所见所闻。 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竹岗见到了核武器的研究人员。竹岗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与会的所有人,她失去了母亲和孩子,一生都被后遗症的痛苦折磨,&核武器是不能和人类共存的。& 竹岗为自己经历过的那个不尊重生命的年代感到悲哀,所以反复跟小朋友们讲要珍惜和平。作为亲历者,竹岗觉得把战争的恐怖及和平的信念一代代地传达下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竹岗后来又有了孩子,现在大女儿东野真里子也是资料馆的志愿者。身体慢慢力不从心的竹岗嘱咐女儿要继续自己的信念。 有到资料馆参观的人问寺本贵司,&对美国没有怨恨吗?&失去母亲的痛苦伴随了寺本一生,说不恨不容易。但寺本之后会加重语气告诉对方,自己的经历不在子孙身上重演的心情才是最强烈的。报复没有胜利,核武器要在人类社会消失。 儿玉光雄在完成志愿者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跟体内的癌细胞做斗争。听过他经历的人,都会忍不住感叹&您能活下来真是奇迹&。 早几年参加活动,儿玉和一些幸存者一起出现时,摄影记者通常会把镜头对准那些没有眼睛的,只剩半张脸的,或者身体有残缺的。 与普通八十多岁老人模样并无二致的儿玉光雄通常并不被关注。他觉得,如果后人还从外部伤痕的角度理解核武器与战争,就太过肤浅了。 他通常会拿着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指着自己的染色体同正常染色体的对比图,像小虫子一样成对排列的染色体在图片上被研究人员标注出不同的地方,儿玉光雄说自己经常会感到恐惧,&我是不正常的,人类不要再制造我这样的怪物了。& 纪念馆
千纸鹤 战后日本各地所设立的平和祈念资料馆内,或者各种民间和平团体的办公场所内,都有成串的千纸鹤的影子。 折叠千纸鹤祈祷和平的习惯源自一个叫佐佐木祯子的小女孩。1945年,两岁的祯子在广岛原子弹事件中幸存。10年后,她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为抵御身体的痛苦,祈祷早日恢复健康。小姑娘不住地叠纸鹤。但是经过8个月的治疗,祯子最终还是离开了她无比热爱的世界。 祯子和千纸鹤的故事触动了日本所有爱好和平的国民。每逢和平集会,人们都会亲手折叠出五颜六色的纸鹤,祈祷世间永无战争,长久和平。
[责任编辑:高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7175
播放数:593865
播放数:183946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日本为什么打美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