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

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思想超越-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文学研究
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思想超越
枷年2期湖谢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第29卷第2期JouⅡdofS州斌Sdence0fH㈣NoH瑚lU血倒计MarV01.29No.2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思想超越郭汉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就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本源:重视商务,保护商民.民富是国强的基础;政教修明,以法治国,君与民交相雏乐;重视科学,发展教育,培养有用人才。井指出西方也有自己的文明。从而回答了为什幺要学习西方和怎幺学的问题,其思想水平超过了同时期先进人士,并固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关键词:郭嵩焘;札识西方;富强本源;思想超越‘中图分类号:K(】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啡2529(2000)02-0099一06G呻songtao’sUnd叫她mIlgofⅡ蛇W档tandHjsT髓璐∞耐蜘ceof711loIl毋lt(删肌^Ⅲnm,皿舢撕删蚴料叻,c蛔融.肺衄41008l,删舳)CUOHan.minAbs打ad:Int}le1870’s,GLl0&mgE80h8d枷zedthatt}lew嘲1tharlds曲哪g曲oftllewescljcdinthe嘶gin,tIlatwasattend叩t0tIl6脚le’spay吨I叫chbusiness赶h洒,p眦ecd“gthehusinessrneIl锄dr孵lrdingdches够thebase0fbei”gapower】¨cd岫ny;山atwas驴vefIlillgacounhy0rdedy,咖inga8Lakaccordingt0lawsa11destablishiI】g山esupp洲ngbetween出eking肌ddlecomonpeople;thatw踮taki]【lgheed0fscience,d朗elopi”geducation锄d“6vatingtalems.A皿dwh“sTnore,hepohedoIlt岫ttlleWestalsoh且d缸dwIlcivili盟tion.1hus,hea璐weredthequestionwhy哪leshouldl龃m缸粕theWestandh∞rtoleaITl.Thekvel0fhis山oughtshadsuJp£【ssedtIlet}ld“ghts0f山eo山ercon【em―pof8Iyelife,衄desta由lishedhisstatLlsas柚c曲曲terlh培t}Iinker.1“ywords:Gu0S0n昏丑0;Unde玲乜ndi“goftlleWest;thesouIceofthep’娜五tyandsⅡerlg【}l;Ⅱarlsceadenceoflhou曲t郭嵩焘(1818―1891)是中国近代著名上下所惊恐的“千古变局”。如何认识侵扰中的外交家和启蒙思想家。他身历嘉庆、道光、国的西方列强?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咸丰、同治和光绪五朝,处于从传统社会向这是摆在当时先进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无法回近代转型的最初阶段。西方列强挟其坚船利避并且必须认真回答的重大现实与理沦问题。炮以廉价的商品打开中国广大的市场,中国郭嵩焘经过长期的艰苦求索,为解决这一问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了,出现了朝野题提供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并因此而奠定了收稿日期:2000-01.∞作者简介:郭汉民(1945.),男,河南平顶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99l,万 方数据、一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越作一评述。行冷静地思考,认识到“自西洋通市中国,中国情形彼所熟悉,而其国之制度虚实,中国不能知也,但眩感其器械舟车之利,相与震惊而已”【2J,正是中国办理夷务以来屡屡失败的原因所在。为此,他特上书成丰皇帝说:“通市二百余年,交兵议款又二十年,始终无一人通知夷情、熟悉其语言文字者。窃以为今日御夷之窍要,莫切于是。”’31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开始于两次鸦片战争,形成于出使前办理洋务的宴践之中,出使英法期间对西方的进一步考察则使其认识更加成熟和深化。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这一年,会试落第的郭嵩焘应聘到浙江担任学政罗文俊幕僚。浙江作为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定海、镇海和宁波曾被英军占领,自然成为郭嵩焘认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一个窗口。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当庚子、辛丑间,亲见浙江海防之戋,相与愤然言战守机宜,自谓忠义之气不可遏抑。”…这里的“庚子、辛丑间”,指的就是1840、1841年。又过了两年,1843年,“癸卯馆辰州,见张晓峰太守,语禁烟事始末,恍然悟自古边患之兴,皆由措理失宜,无可易者。嗣是读书观史,乃稍能窥知其节要而辨正其得失。”…从这时起,他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之由乃在于不懂外情,措置失宜,并着意思考“洋患”问题.千方百计了解外情,认识世界。1856年,郭嵩焘奉曾国藩之命赴浙征、上海为湘军筹款购械,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亲身接触西学和西方事物。在“觅洋器”的过程中看到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像“测天之略”、“火船之奇”、洋楼、轮船、蒸汽机、印刷机等。不仅如此,他在同外国人的接触中还惊异地发现,这些洋人待人热情,彬彬有礼,“是义内地所不如也’’[“。1856一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期间,郭嵩焘曾任职翰林院、人值南书房,并随僧格林沁办理天津防务。他广泛搜集和阅读有关夷务的书籍,亲身感受到清政府处置夷务之失当,进4】00万 方数据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企业以求富强的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郭嵩煮成为这一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先后出任苏松粮道、署理广东巡抚,任职总理衙门,在办理对外交涉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对西方国家和世界大势的认识,被主持洋务事业的恭亲王奕诉推许为“精透洋务”【dJ。光绪元年(197s)郭嵩焘就当时清政府正在开展的海防问题大讨论上了一道条陈,“推求中外情势所以异同与所宜为法戒者”,提出了“急通官商之情”、“通筹公私之利”、“兼顾水陆之防”、“先明本末之序”四条主张,并把它视为“欲循用西洋之法求日进于富强”的“本源之计”bJ。他在这一条陈中还写道:“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1当时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西方的强盛仅仅在于他们拥有坚船利炮,只要能“师其所长”,就可以“夺其所恃”,实现中国的富强。郭嵩焘却独具慧眼,看到西方的政教才是他们富强的根本,就其深刻性而言标志着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已趋于成熟。光绪二年(1876)十月郭嵩焘奉派出使英国,年底抵达伦敦,继而又受命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这为郭嵩焘走向世界、考察和认识西方提供丁机遇。出国前慈禧召见时,要他到英国一切当详细考察,他当即表示,到英国无多事可办,专在考求一切,此屉最要紧事。郭嵩焘不仅把“详细考察”外情看作“最要紧事”,而且十分严肃认真地加吼对待。他对国门以外、特别是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新事物、新学理细加研究,勤加考求,深入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逐日笔记,留下丁五十多万字的日记。透过日记,可知年已花L|=I的郭嵩焘曾仔细地考察过英法的议会、法庭、监狱、工厂、学校、炮台、军营、图书馆、博物馆、商品陈列馆等场所,接触过许许多多政治理论、哲学著作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从古代希品博览会,称赞“西洋以商务为本,君民相与崇尚如此”f41。有鉴于此,他在向清廷上奏的《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中针对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其民人经商各国,或逾数世,或历数年,与中国声息全隔,派员经理,其势尤格而不入”的现状,再一次强调“西洋各国以通商为制国之率,广开口岸,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5】。基于这种认彭l,他反复向清廷陈腊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自然科学家培根、伽里略、牛顿、莱布尼茨等,他都潜心研究,不清楚的地方还请人专门为之讲解,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结交了不少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并为自己学得不够好而内夫遨游,良亦可喜。所愧年老失学,诸事无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和卓越见解,集中第一,西方之富强在于“以通商为制国郭嵩焘看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在万 方数据述:“西洋立国,专务通商”,“西洋以通商为义……一主通商,历久不变。其占踞地方,而数反数复,必因衅以逞兵,亦Jr无争地之心,而屡战屡进,即乘势以掠地。南洋各岛第二,西洋富强之源在讲求实学。郭嵩焘认识到,“西洋之法,通国士民一出于学,律法、军政、船政下及工艺,皆由101疚。他在日记巾写遭:得与“此间足学士大所通晓,不能于此取益,有负多矣”“1。通过实地考察和认真的学习、思考,郭嵩焘逐步深化了对西方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卓越的见解。远至数万里,皆以通商为名,初无穷兵之心,侵占殆遍,无不由此,是以交涉西洋通商事宜,可以理屈,万不可以力争;可以诚信相孚.万不可以虚伪相饰;可以借其力以图自强,万不可伎其强以求一逞。”“1这些看法虽然对西方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侵略本质认识欠缺,但是从经济上认识西方“通商立国”的本质,在总体上是符合实际的。在如下四个方面。之本”。学升进而专习之。”ⅢJ“欧洲各国日趋于富强,推求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41西方国家人人向学,而且“凡学皆有会”,英国的皇家学会就是“专务实学”的团体,勤求不倦,所以能够做到“学问日新不已”【41。何谓实学?“讲求实学,洋语日赛英斯”【4J。在郭嵩焘看来,科学发达正址西方富强的根源,而学问之兴,基于教育。他推介西方教育“规模整肃、讨论精详,而一皆致之实用,不为虚文”…。反观中国,教育落后,不堪闻问,“收召虚浮不根之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悉取天下之才败坏裂灭之”,主张“宜先就通商口岸开设学馆,求为征实致用之学”,效法泰西,“分堂以立为学之程”,“汁时以示用功之准”,“明定规则以使有依循”,“分别去留以使知劝诫”…。于他们重视商务,重视商贾,保护商民,商民获利既厚,国家税收亦丰,民富为国强提供了基础,这是西方富强的奥秘所在。在《条议海防事宜》折中,他就指出:“西洋立国,在厂开口岸,资商贾转运,因牧其税,以济崮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1。在使西途中,他在与船主和富商交谈之后进一步写道:“西洋以行商为制国之本,其经理商政,整齐严密,条理秩然。即在中国,往来内江船主皆能举其职,而权亦重,优于内地官人远矣,宜其富强奠与京也。”『4】在巴黎,他感慨日本皇太子亲自赴法筹备商第三,西洋富强之本在政教修明,以法治国。中国头不能高谈阔论,虚骄自大,而应当看到“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片道,其祸亦厦是”。出使前郭嵩焘在《条陈海防事宜》中已提出了西洋立国之本在朝廷政教的看法。出使后,对“西方政教”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西洋政教以民为重,故一切取顺民意,民权常重于君”,“用人行政.一与民同。”HJ“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41他特别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郭嵩焘上述几个方面的认识在夷夏观和本末体用观上超越了同时代的先进人士,对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什么等,作认为:“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Ho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郭嵩焘不仅赞赏西方的。朝廷政权”,而且看到西方国家“君民兼主国政”、“君民交相维系”在政体方面实行三权分立和法治的特点。他说:“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之权,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催科不由长官,墨吏无所逞其欲;罪名定于乡老,酷吏无所舞其文。人人有自主之权,即人人有自爱之意。”【41他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加以比较,认为中国尚德治,西方尚法治:“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德者,专于己者也,故其贵天下常宽。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其法日修,即中国受患亦日棘,殆将有穷于自立之势矣。””1第四,西洋治国有道,自成文明。郭嵩焘认为,世界文明并非只在中国,西洋立国二千年,也有自己的文明,决不应当以不开化的夷狄看待他们。在《使西纪程》一书中郭氏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寰,情形绝异。其至中国,惟务通商而已。而窟穴已深,逼处凭陵,智力菲胜。所以应付址理之方,岂能不一讲求?”正因为如此,万 方数据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许多见解是足以震聋发聩、发人深思的。“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宋?介石:《组耒集》卷十)中国居天下之中,内华夏而外夷狄,华尊夷卑,华上夷下,只能以夏变夷,不可以夷变夏,是传统的夷夏观。这种观念几乎成了中国士大夫和朝野上下的思维定势。到了清代,这种华夷观念更形成为所谓的“华夷秩序”,中国不仅居天下之中,而且是文明程度最高、政治权威最大的“天朝上国”,有“抚育四海”教化四夷的责任,而所谓“夷狄”的其他国家则须定期朝贡,接受“天朝上国”的封赠。由于中国农业文明程度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高于周边游牧部落,即所谓“夷狄”,传统夷夏观念对于抑制外族侵扰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保存和发展华夏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自清代以来,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地向外扩张,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则日趋没落,清政府不顾时势,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并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自欺欺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样一个帝国终究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鸦片战争使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闱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从这时起,打破封闭,学习先进,追赶世舁潮流。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为了反抗侵略、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从这时起,传统的华姑观念便成了阻碍中国走向世界、妨碍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包袱。顽固守旧之徒为反对“师夷”,声称只能以夏变炎,不能以夷变夏,而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人士也不得不将西方事物比附中国的“三代之治”,并提出“西学中源说”以自解,反映了认知心理上的唯古取向和中国文化优越意识的深沉积淀。例如,魏源、徐继畲在介绍和赞扬美国民主制度时,说他们几于天下为公,“骚驳乎三代之遗意”,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亦宣称“以不畔三代为宗旨”。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在介绍英国君民共主政治制度时,亦云其“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甚至到了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乃至孙中山,都把“步武泰西”与“远法三代”相提并论,糅而合之。那时的进步人士都相信,“西学源于中国”,“礼失求诸野”,学习西方不过是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而已。然而。郭嵩焘却突破了这一局限。他说:“三代以前,皆以中国之有道制夷狄之无道。秦汉而后+专以强弱相制,中国强则兼并夷狄,夷狄强则侵凌中国,相与为无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西洋政治“公之臣庶”,“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胜,颇疑三代圣人之公天下,于此犹有歉焉”“1。叉说:“秦汉以来二千年,夷狄为患中国……由边患而人处内地,而割据,而有天下。综其大势言之,匈奴、蒙古二者实相为始终”,“匈奴灭而蒙古兴,蒙古衰而欧洲各国口新月盛以昌于中土。秦汉以后之中国,失其道久矣。天固旁皇审顾,求所以奠定之。苟得其道,则固天心之所属也。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冥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日:‘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f43不仅如此,郭嵩焘还认识到,区分夷夏的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是教化之有无。西洋视欧洲诸国为文万 方数据明国,中国、土耳其、波斯为半文明国,非洲诸国为野蛮,“犹中国夷狄之称也,西洋谓之无教化。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目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电。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郭氏的这些言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华夷秩序”和“夷夏之辨”的旧观念,认定西洋教化远胜于秦汉以来的中国,其政治公之臣庶,法制日修,人文愈胜,其文明程度高于中国。中国自秦汉以来失道九矣,中国失道,西洋得道,而且他们的有道并非得自中国,他们与中国人一样同是人类,同为“含识之人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的道“上冥于天”,“固天心之所属也”,二千年来,其政教风俗“独擅其胜”,中外通商以来,他们“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这正是中国屡遭失败的根率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西方文明“实多可以取法”,“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1这就更深刻地论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必要性。郭嵩焘币仅超越了传统的夷夏观,论证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而且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抓住了向西方学习的根本。洋务派是19世纪6旷_90年代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排除封建顽固势力的干扰和阻碍,力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用民用企业,筹办海军海防,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但总的说来,他们学习西方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教化、纲常伦理尽善尽美,文明程度远在西洋诸国之上,所不足者惟船舰枪炮而已。所以只要师其长技,即可驾而上之。为了回答封建顽固势力的非难,他们提出并坚持中学为体、两学为用的方针,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长技以维护中国封建主义的伦理纲常和政治秩序,取西人之】03器以卫吾圣人之道。郭嵩焘最初也是这一方有了上述认识,而批评李鸿章舍本逐末则是针的拥护者。但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他在1878年10月,比通常被认为的早期维新看到西洋也有二千多年的文明,其富强决非偶然,有其本末、体用。其政教风俗以民为重,通民之情,顺民之志,实事求是,不尚虚伪,君民一体,上下同心,这正是西洋“富强来艾”的根本所在。中国竭力师法其“长技”,不过是其“末节”而已。郭嵩焘驻派还要早一些。这一思想超越是他学圳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郭嵩焘在处理中外关系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当时动辄言战的士大夫和一意主和的人们不同,郭嵩焘以为战与和皆不可言,惟在随事应付而已,即主张以理制胜,以礼相待,折冲樽俎,办好外交。关节巴黎时,看到李鸿章的摺件,通篇谈的都是枪炮军械,什么枪好,什么炮利,并计划购买德国制造的轮船四艘,然后发表评论说李相“考求西洋军火,可谓精博……蒙甚惜其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早先,郭嵩焘在与友人论及洋务时称赞孝鸿章、丁日昌和沈葆桢三人,说李能知其大,丁能致其精,沈能求其实.而自叹不如。此时,他深知自己见识独到.是真正懂得洋务精髓的人,太有“舍我其谁”之慨,“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他与友人张自牧谈及“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并十分赞赏张氏的如下说法:“合肥伯相(李鸿章)及沈幼丹(葆桢)丁禹生(日昌)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纵令所求之艺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况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计乎!”¨1在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的实属风毛麟角,难能可贵。众所周知,进入19世纪80年代之后,早期维新派人士才逐步认识到西洋富强之率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洋枪水雷、铁路电线,都只是用,批评洋务派是“遗其体而求其用”。这种批评实际上成了早期维新思潮从洋务思潮中分化出来的标志,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上的深化。需要指出的是,郭嵩焘在1875年就万 方数据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有专文,兹不赘述。郭嵩焘因其思想超越而为同时代人士所长沙:岳麓书牡,1984.版社.1981.圳:海天出版社,1992.版社.198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社.1972.不容,有人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有人说“大清无此臣于”,他的《使西纪程》遭人弹劾,朝命毁版,不仅生前“骂名穷极九洲四海”,而且死后不得赐谥,在义和团运动高涨时甚至有人主张“戳其尸以谢天下”。然而。真理之光是终究遮掩不住的。“流传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郭嵩焘当年的自题诗句已成为今天学术界的共识。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中国,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思想超越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有人称之为“思想的启明星”是当之无愧的。议院,上下同心,君民一体,至于轮船火炮、参考文献:[1]郭嵩焘诗文集[M][3]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M]深[4]郭嵩焘日记:第三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5]郭嵩焘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3.[2]郭嵩焘日记:第1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6]郭嵩焘使西纪程――郭嵩焘集[M].沈阳:[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
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思想超越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郭汉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1次
参考文献(7条)1.郭嵩焘诗文集 19842.郭嵩焘日记:第1卷 19813.袁伟时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19924.郭嵩焘日记 19825.郭嵩焘奏稿 19836.郭嵩焘 使西纪程-郭嵩焘集 1994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1. 张卫波 试析郭嵩焘西方文化观的特点和局限[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王艳玲 试论郭嵩焘的对外开放思想[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曹景满 从郭嵩焘出使看中国的近代化[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5(z1)4. 周行之 郭嵩焘的&洋务&见解[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张丽.Zhang Li 简析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 刘晓莉 郭嵩焘出使之前主要活动与见识探析――以清政府驻外公使任用条件为视角[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李永春.LI Yong-chun 郭嵩焘出使与中英关系略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8. 于翠玲.YU Cui-ling 日记风波与《申报》纠纷--郭嵩焘毁誉的西方媒介因素论析[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 段清 试论近代官员之旅外游记――以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为例[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9(28)10. 陈朝祥 整顿吏治、循习西洋政教――郭嵩焘政治思想简论[期刊论文]-前沿2009(11)
引证文献(1条)1.刘文生.唐春芳 洋务运动时期先行者郭嵩焘的孤独[期刊论文]-群文天地 2011(22)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三区,无答案).doc 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80 &&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三区,无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三区,无答案)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2分*25=50分
1.(2014·山东威海一模·22)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对图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图1反映了中国汉代在天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2反映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
C.图3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图4反映出中国在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016·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7)“13~17世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著名富有家族)同一些伟大贵族家族一起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都与之密不可分。这些有才华艺术家在其家族资助和庇护下,创造了大量的传世杰作。”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B.富有家族资助是文艺复兴兴起的因素之一
C.艺术家创作突出个性,充满浪漫主义风格??D.意大利文化艺术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3.(2016·江苏学业水平·28)1973年贝克特创作了无声独幕剧《非我》。剧中,一个声音——看上去只是聚光灯照着的一张嘴——努力停止讲话,但又停不下来。该剧把人的意识描述成祸殃之源,但同时也肯定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的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此剧的风格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4.(2016·山东菏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7)近现代艺术史上对某一美术流派的风格描述如下:“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认识日常对象”、“利用下意识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状”、“绘画的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
5.(2015·山东泰安高三期末·24)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 ②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枝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③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6.(2016·山东聊城一模·27)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学传播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B.崇洋媚外遭到社会鄙视
C.新旧思想的冲突此起彼伏??????????????????????????????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愤慨
7.(2016·山东淄博一模·29)《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8.(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9.(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