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为什么是郭沫若题字大观

发现信息价值
《书围坏话》
17:06 原创发表在
[SIZE=4]《书围坏话》[/SIZE]《书围坏话》内容简介我们已经容忍了“无错不成书”,还要再放任“无错不成书皮”吗?现实是,如果把书的正文以外的部分——封皮、书脊、勒口、环衬、扉页、版权页、序言、前言、目录、书末参考文献、后记等等——都看作“广义书皮”的话,那么,现在当真快要“无错不成书皮”了。本书创造了一个新概念来表示“广义书皮”,这就是“书围”。作者对百余书围案例的展示评析显示:书围问题之普遍和严重,出乎意料而令人震惊,说“无错不成书围”正成趋势,一点都不过分。无论是写书的、做书的,还是买书的、读书的,还有政府部门管理书业的,都应该认识、正视和努力改变“无错不成书围”的趋势。与书芯正文相比,书围是书的前后门面所在,检点书围乃知书捷径,做好书围则费省效宏,理解书围可举一反三。因此,一切有心于书者,都可从书围入手。目录(随连载续加)序000.序:要“无错不成书围”吗?正编001.封面题签的是黄苗子吗002.三行子连排两遍是什么感觉003.四兄弟同病相连004.到底要“的”不要“的”005.乱的不只是“的”“地”“得”006.《现规》首尾的不规范007.《现汉•第5版说明》里的逻辑问题008.收词量虚报一半多009.虚报鲁迅杂文四五十篇010.献礼性权威校对《教程》没校成011.不R乱K已5年012.“纵览”多“R”不成“史”013.满面满里冒牌“博客”014.这样的ISBN是非法的015.到底谁借鉴谁016.蓝皮书是论文集吗017.聂乃弩弓非驽马018.“聂子”有无外甥与他的外孙给谁当外甥019.两介一记三不合020.折坏了书名021.如此腰言惑众否022.第二天就撞见“五二0”023.何止用病句包装名著024.“糊涂帐”处账糊涂025.是“本书”不是“本文”026.此“本书”不同于彼“本书”027.偶然不等于乱028.目录里有两个“第七章”能连锁多大029.“杂学会”和“杂文学副会长”030.不带“金”的“勾玄”不够“无聊”031.文逢引语慎闲侃032.大略一翻错两处033.直乱到自己向自己致谢034.研究研究“Eesearch”035.配得上鲁迅评传吗036.这样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如不要037.书外随意之笔vs书里随笔研究038.杨锦麟等家伙慨叹“概叹”否039.王蒙要多少代表作040.《辞海》的人员名单和前言远不止一丝有苟041.到底是怎样的“吃垮中国”042.后博士后《绩效》比博士后《形象》错得多043.书的前后本身先不够“系统科学” 044.怎么30岁出书会使25岁名扬海外045.空半个字的事046.“海伦 帕尔默”是几个人047.到底是不是一个人译的048.“热疡”049.五年后仍误将“山西”当“陕西”050.究竟是啥书系啥文丛啥书名051.百难一遇的一文两次署名“经典”052.差一个月和少一个“等”053.易中天央视讲座不是“汉代人物风云”054.是先出版后写序吗055.“Poing”是“引爆”什么的“点”056.给你的“长尾”讲点“理论”057.以感谢酒友造“长尾”是哪门子“战略”058.这些不和谐色彩属什么性格059.要是单纯的汉语词典就糟了060.既名名不正又言言不顺061.没说明白的高中语文课本《说明》062.为何不“从Lu到陆”063.《病案》两头有“病案”064.《自测手册》自己自测不彻底065.俩《对话》都缺点儿“对话”066.书名没抄对067.鲁迅会不会有“亡国”之恨068.鲁迅不会为你辩护069.方向性问题070.你数数到底是多少“脏话”071.西方《政治制度》处处不一072.世界《军事地理》定位不定073.问题在“思考”不到位的地方“生存”074.给《院士科普》上加病句075.“十六个章节”是什么意思?076.只“从”不“到”行吗?077.作者有几本“红尘”?078.邵洵美是哪一年回国的?079.此篇不在此页080.宣称“1—12月”是明目张胆081“著有”配“编著”不合“篇章语法”082.从是“三十多年”吗?083.不能说“如何怎么怎么是什么什么的技能”084.“抵抗”没“形式”与“反抗”有“形式”085.“时装”之“评论”之《教程》本身太便装086.有了《案例》还要《案例库》吗?087.一本传记能走多近?088.不看看有没有“分析”?089.这样的“话语”不是“新路径”090.“文胆”不是这种“胆”091.贪多招惹“小人之心”092.应该“表示衷心的感谢”093.是《概论》还是《导论》? 094.“是为序”怎么成了“代译序”?095.差一个“有哪些”096.最后没“玩”好097.“这”能“说明”吗?098.这不是“现代诗技法”099.“本书选李清照词”到底多少首?100.没准备执行“最高水平”?101.是“符号学研究”还是“符号研究”?102.张艺谋是哪一年生的?103.是“手记”还是“题记”?104.“万历十五年”的“标点”没“细检”105.“妻子”和“儿子”是“她们”吗?106.“从新解读”不应该是“从心解读”107.不讲“理”的《书目》引疑整个《理》108.跟《逻辑时空》讲点逻辑109.《史记讲座》不是这样“讲”这样“记”的110.“他(她)们”不是“新形态”111.乱得有点像“政治营销”112.“辈份”问题113.这本《图书策划学》的“书皮”咋“策划”的?114.咬嚼《咬文嚼字三百篇》的三百篇之外115.《危机》两头有“危机”116.你们学院到底叫什么名字?117.《觅渡》作者没觅逗?118.乱了“责任编辑”不是“命名艺术”119.余秋雨没理会的“外伤”120.《史学引论》的“引论”引得有点乱121.终于找到《批判性思维》上的可批判思维122.“罢黝”123.名家“力作”上的“能为”124.《人间词话》的《整理后记》需要“重新整理”125.差1个“奇迹”126.这不是“疑难同义词”吧?127.引“现代写作学”的“引论”一论128.“高等写作学”表面的低等“硬伤”129.百岁能容130.忍看“发韧”有多韧131.你的《生物伦理》有“学”无“学”?132.太薄梭罗太厚《湖》133.一本书会有多么需要正名?134.光有“创意”不行135.猜想《与媒体共舞》136.莫给“醉侠”再加疵瑕137.“家园”里外草未除138.“就这样创业”?139.被加上的不完美“历程”140.书也是“环境”影响“心理”141.不应该是谁的“应有之意”142.写作的“权力不自由”143.感觉乱了“系列”……(待续)附编附编1.商榷“一号文件”第一句(第27楼)附编2.《人民日报》的典型不讲理评论(第28楼)附编3.《中国新闻出版报》编校质量专题《编者按》的编校差错(第37楼)附编4.一则80字编者《更正》的十多条伤口(第38楼)附编5.一部史书惊人的“近似笔法”和“近视笔法”(第39楼)附编6.高考语文卷题外话的语文问题知多少(第86楼)……(待续)附论附论1.总署《规定》有鼓励书皮差错之嫌(第24楼)……(待续)[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3:43:20编辑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大陈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中,郭沫若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不仅是因为它的学术成就高、艺术作品丰富、身居高位,更因为他与现当代的中国政治联系紧密,且其个人品行而广为诟病。因此不论是学界、政界还是民间,对于郭沫若都有着持续不断的影响力。近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贾振勇做客文学生活馆,与现场观众分享了郭沫若代表作《女神》的文学价值及其创作的心路历程。记者窦昊实习生王雪齐敏   被争议的大师   “郭沫若无疑是个大师级的人物,但是社会上对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贾振勇说。现当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表示,在民国作家中就属郭沫若的作品传世最微。这并非因为郭沫若的作品稀少,事实上,郭沫若创作非常多,而且速度惊人,有时一天甚至可以作诗十多首。但之所以传世作品少,恐怕与其内容的文艺价值有关。“我曾经遇到一个现场听过郭沫若朗诵的人,他说当时听着郭的朗诵都觉得肉麻。”贾振勇说。归纳来讲,郭沫若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其政治人格问题,趋炎附势、跟风,尤其是拍最高领导人的马屁,丧失了文人的风骨。民间传说当年京城有“四大不要脸”,虽然传说的版本不尽相同,但郭沫若总是“榜上有名”。而在坊间的传说中,郭沫若的婚姻和爱情问题也被人抨击。   回归到郭沫若本身学识上来说,人们的观感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20世纪研究甲骨文的四大家,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贾振勇说,“一个专家,一辈子辨认出一二十个古文字就不得了了。郭沫若则辨认出了非常多,以至于编了部字典。而且,当年有专家认为郭沫若辨认甲骨文的方法不对,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之后学界发现,郭沫若的辨认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可见天才是没法被时人看清的。”郭沫若和鲁迅的笔墨官司很多,互相骂的很难听,但是在古文字研究上,鲁迅从来没有说过郭沫若不行,而且郭沫若每出书,鲁迅都要买来研究。   中国的夏商周这上古三代的研究其开创者正是郭沫若。有人说,郭沫若研究之后,中国的上古三代才豁然开朗。“陈寅恪用‘诗文互证’的方法研究出不少魏晋南北朝及唐朝的问题,但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郭沫若就用《诗经》研究上古三代,这要比陈早得多而且收获颇丰。”贾振勇说。不仅如此,贾振勇表示,前几年实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前后2000多个专家搞了好几年,其成果就是把“夏朝从公元前约多少多少年的‘约’字去掉而已”。   郭沫若的书法也非常好。“大明湖里的‘一代词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封面题字都是郭沫若的。他的四字书法在本世纪初就曾经拍出过160万人民币的高价。”贾振勇说。除此之外,郭沫若的翻译功底、文学水平也非常高,而且激情澎湃,“世人很少能有他这样涉猎广泛、成就高深的”。   “其实郭沫若并没有犯过什么严重错误,而且拍马屁、祸国殃民比他严重的人很多,之所以郭沫若的名字被传说这么多,就是因为他太能了,树大招风。试想,若只是一个专门溜须拍马、没什么本事的人死了,怎么会由邓小平致悼词、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2000多人参加他的追悼会?”贾振勇说,“用公共道德压制私人道德并不好,更何况郭沫若也没有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至于政治方面,我们暂时还见不到史料,真相到底如何还不一定。”   因为“女神”才有《女神》   无论哪一本现当代文学史,《女神》都是其中必然出现且着重介绍的作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倘若拿一本《女神》阅读,其阅读体验可能并不是很好。“我在大学讲现代文学将近20年了,每次问学生对《女神》的看法,要么不做声、要么说并不好,不如林徽因、徐志摩、萧红等这些人的作品好读。甚至有时候我也觉得《女神》有些歇斯底里。”贾振勇说,“但是我又在想,既然很多人都欣赏不了,为何《女神》影响这么大?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去审视。”   “今天谈诗集《女神》,比如里面的《天上的街市(市街)》,似乎很多人觉得并不好。”贾振勇说。但是鲁迅、托尔斯泰、海明威,这些伟大的作家为什么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除了为国为民之外,还有没有私人的动机?“文学研究中最难的就是创作心理学的研究——作家的日记记载如果和历史事迹勾连起来,那么一些重要的信息就会呈现了。比如当年郭沫若给毛泽东写信,有时候毛泽东一年才回信,为什么?”贾振勇说,想要理解作家的创作,就必须像断案一样搜集证据,一旦证据链条完整了,历史真相就会浮现了。   事实上,民国五年夏秋之交,在告别包办婚姻的妻子数年之后,郭沫若与佐藤富子恋爱了。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作,这成为《女神》诞生的最初动机,而并非后人解读的为国为民。&#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远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从一份杂志上读到了国内的新诗,他感觉这些诗写得并不咋样,甚至不如自己因为爱情写得那些诗。于是,他就把写过的那些情诗寄给了这家杂志社,很快,杂志就刊登了他的诗作。之后,郭沫若依然投稿,杂志甚至会拿出半个版专门刊登郭的诗作。”贾振勇说。   最伟大的诗歌都是天籁,像贾岛那种“两句三年得”的情况肯定不行。“当时郭沫若和佐藤富子恋爱谈得如痴如醉,像生病发烧一样激动的手都拿不住笔,只能等着冷静下来再写。比如《地球我的母亲》,当时学校放假,他在日本福冈图书馆看书,灵感来了之后,他就赤脚走出图书馆在地上踱来踱去,后来干脆躺在了地上——为了与地球母亲的皮肤接触。这在普通人看来是发狂的行为,却是冲动驱使着作者完成创作。”贾振勇说。   青春与自我   “长久以来,中国古代的文化从不把人放在首位。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个道理——存统治阶级的理,灭老百姓的欲。”贾振勇说,《孔雀东南飞》中的主角自挂东南枝,其实就是灭人欲的最好注脚。一直到“五四”期间,才有了人的自觉。因此,有人说,从晚清到1949年,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有个口号,叫‘诗体大解放’,就是说把以前束缚诗歌的枷锁镣铐全部打破,做到‘有什么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是口号、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差别。”贾振勇说。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冰心寄给编辑部一篇散文,结果编辑给她分分行,就成了诗。胡适的《尝试集》真的是尝试,其中很多诗不仅时人看不上,放到现在也依然算不上好诗。但是等到郭沫若一出手,诗坛被震撼了。“臧克家后来评价说,《女神》虽然不是‘五四’以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诗集,却是五四以后影响最大的一本,好像暗夜里通红的火把。”   “《女神》中处处体现的青春和自我,这在中国文学史中是很少的。因为中国文化讲究老成持重,人们惯于隐藏自己的态度和个性。而郭沫若的《女神》看似乖张,其实是将张扬的青春落实到情感实处,灵魂和欲望的深处。”贾振勇说,“可以这样说,中国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性人物,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郭沫若。再过一百年回头看,许多历史的泡沫将消散,真正的英雄将涌现,郭沫若无疑是会被重新发掘的那一个,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都只不过是过场话。”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转载]辞书之念
在扉页签上自己的姓名和购书时间,这是我对淘买到手的书籍的惯常作为。有点守书奴的心态,唰唰划拉几下,碳素墨色便永远地寄生在原本与我风马牛不相及的书上。有时墨水太浓,又闲着没事儿,就对着墨水撮口呵气,帮忙阴干。直到笔痕在窗外的光线下泛着油亮的青光,轻轻合拢,置于触手可及的案头或抽屉。于是得胜似的,拥书自居,仿佛买书与读书可以自然地轮回,直到看书变成藏书,当初想看买下的念头早已交给了莫名轻佻的灰尘。
今天我却迟疑了,找出铅笔,唯恐惊醒浅睡人一般,捻手捻脚地往扉页上轻快地划拉了一下。看着铅灰的墨痕,让我忽然想起1928年出版发行的《牛津英语大辞典》,它曾经赢得“辞典中的圣经”的美誉,最近却因纸质版不敌电子书而陷身末路途穷。当年以书桌为伍时,我曾对《牛津英汉词典》等中小辞书心生向往,但究竟对我的一生没起任何影响。这本语言圣经与我更是素昧平生,如今也是事不关己,而面对凝聚了思想文化却命途多舛的辞书,我只是揪心,是否将来的纸质辞书都会变成了电子词典。如果所有的辞书命运是殊途同归,那在山坡上拾掇的枫叶题诗再也不能成为记忆的书签,我该怎么办?那耀眼晶亮的电子荧光里再也闻不着悠悠的油墨清香,又该如何?都成了电子书了,我又怎么去划拉签名私财自满?
守书奴的心态有点穷。但守书奴的心总是热乎的。
那本封面呈古铜色调且封底缺失的《新华字典》像一脉丘陵,挡住我对回忆的纵深。小学时,老师布置我们购买字典,父母却打听到同一生产小队组员家里有字典,并说好了借给我,叫我自己去拿。跑到他家,见他爽快地从桌边板床的草荐下摸出来递给我。这原本是他儿子的字典,因为学手艺去了,他说暂时用不上了。字典很旧,页角蜷缩,稍事捻展,纷纷碎去。有点气馁。翻开书页,有些连页码也霉掉了。凹凸,黑斑,还有一股受潮久掖的霉味。当我有点不想要这本字典时,我已不知不觉回了家,连声感谢都没有。虽则它是残本,白天在学校自惭形秽之余究竟还能充数,晚上就着油灯有心无心地翻看。这一有心无心的翻看倒也成了一种自学的习惯。
因为要去土话方言不同的地方上学,从未离开家的我怕会尴尬怕被笑话,出于交往本能需要,决定自学普通话。怎么学?也恰逢学初语文老师要我们买本词典,正合我意。抽空我便找到书店买了本铅灰色的《现代汉语词典》。郭沫若的封面题写很吸引我。词典里的词汇更让我入迷,正真是没有不能表达的词语,只恐你在生活中想都未想过竟然还有那么多的陌生体验。词语就是思想。只怪自己久蹲井底难见世面。亡羊补牢,及时当勉励。正在我读词典读出滋味的时候,同班好友收到他爷爷从台湾寄来的土黄封面的《词源》。教室里沸腾过几天,大家都要先睹为快,而我无意苦争春,我想等我读完词典,打点底子,以后自己再补买。尽管我竭力地敬而远之,可心里隐隐作痒。于是我就闲下心来冥想有朝一日:像捏些茶叶渗出黄昏,像抓把白米煮成粥饭,像撒点盐巴腌成咸菜,然后夹点咸菜就粥饭,也不妨呷口茶水,读词典的感觉就是这般生活一样的简朴实在。就如煮饭要不断添火,以后我就一直注意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新旧四五本聚在一起,铅灰,朱红,土黄,鲜红,煞是好看。
说实在的,平时阅读有本《现代汉语词典》查看已然足够。曾经对门的英语组办公室却让我陷入尴尬之境。那时电脑没普及,比如遇到汉语中常见易混的字音字形以及语法修辞等问题,常有英语老师找我商量。他们意见分歧争执难下时找我裁决。此时总有人会以自添胜筹的语言压制对方:“你知道《辞海》吗?他通读《辞海》的,那你说是你对还是他对?他对就是我对,知道吗?”我成了击人的矛和防人的盾了。别人虚晃一枪,而我胆惊心慌:我哪有《辞海》?我只是通读几遍《现代汉语词典》并做过笔记而已。为了求个踏实,也是了愿,我常生奔到书店抱得《辞海》归的冲动。然而越是渴望,我就越是挑剔,我要图文并茂的辞书,真实又形象。于是,明明是冲着《辞海》去的,结果抱回来的是不期而遇的书刊。
随着人事变迁,守书奴的心态渐渐老去,当买书的虚荣枯萎成枝头那片在朔风中瑟瑟发抖的巴掌大的梧桐叶时,第六版彩绘本《辞海》让我找回春天的味道。所以当我拿起签字笔时,于心不忍,就用铅笔轻轻地划拉一下,我不愿意破坏书的美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词典在线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