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关于啼笑因缘 张恨水的诗句

我的图书馆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他研读古代诗话词话,与同时代学者、诗人研讨总结诗词创作经验,他在诗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着鲜明的毛泽东的诗学个性色彩,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理论基础,完备的马克思主义诗学理论。他在北京或在外地,常约见或邀请学者、诗人到他自已的住处与他们谈诗论词,与他交往的人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有学者名流柳亚子、郭沫若、臧克家、周谷成、刘大杰、冒广生、杨振宁、周世钊,还有他身边的卫士、工作人员等研讨诗学理论。如与文学史家刘大杰谈李白、杜甫,谈李商隐,研究他的无题诗;与词学家冒广生谈词的写作,谈词的声韵格律;与诗人郭沫若、臧克家多次论诗谈词,征求他们对自已诗词的修改意见,等等.
《乾坤诗话》是从毛泽东两百多个诗话故事中选编的九十九个诗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引人入胜,格调健康高尚,语言风趣诙谐,选编时因有的故事文字太长,或因内容欠紧凑,故在收入时进行适当的删节、改写或缩编,并于每章篇首配以诗作,以增加传统文化的品位和诗韵色采。
(一)毛泽东最早的诗作
(二)毛泽东少年被罚作诗
(三)毛泽东《咏指甲花》
(四)毛泽东仿诗明志
(五)毛泽东改诗抒怀
(六)戴麓钟指点毛泽东学诗词
(七)毛泽东最早的咏月诗
(八)毛泽东爱写打油诗
(九)毛泽东与萧三对对联
(十)毛泽东诗词的背后 被捕脱险后写诗
(十一)毛泽东与陈毅诗交
(十二)毛泽东的“白云黄鹤” 之诗缘
(十三)毛泽东逆境填词
(十四)毛泽东的“战地黄花”
(十五)毛泽东为彭德怀赋诗
(十六)毛泽东为丁玲题词
(十七)毛泽东吟诗送朱德上前线
(十八)毛泽东论给徐特立老祝寿诗
(十九)毛泽东书信寄诗情
(二0)毛泽东教会女儿李的第一首诗和给李敏讲民歌
(二一)毛泽东智慧幽默说名道姓由名吟诗
(二二)毛泽东誉为“洛阳才子”的雷英夫
(二三)毛泽东与周恩来诗情
(二四)毛泽东与周恩来陈毅黄炎培联句
(二五)毛泽东为诗人徐迟题写“诗言志”
(二六)毛泽东与柳亚子诗交
(二七)毛泽东与柳亚子论“诗格”
(二八)毛泽东诗词见胸襟
(二九)尹瘦石柳亚子为毛泽东画像题诗
(三0)毛泽东与于右任诗交
(三一)毛泽东与张恨水的“婉约诗交”
(三二)毛泽东题诗赞功臣
(三三)毛泽东与齐白石诗画往来
(三四)毛泽东妙笔生花 齐白石“废画”成宝
(三五)毛泽东生日程潜赠诗册
(三六)毛泽东在惊世决策时刻的浪漫诗情
(三七)毛泽东的“少两点”
(三八)毛泽东的“一字师”
(三九)毛泽东为何为曹操翻案
(四0)毛泽东吟诗送尼赫鲁
(四一)毛泽东的游历诗
(四二)毛泽东故园寄思
(四三)毛泽东题诗赠厨师
(四四)毛泽东吟咏杜甫诗
(四五)毛泽东赠周世钊游泳词
(四六)毛泽东与藏克家论新诗
(四七)毛泽东应《诗刊》约投稿
(四八)毛泽东填词慰忠魂
(四九)毛泽东为红线女书写鲁迅诗
(五0)毛泽东论《回乡偶书》
(五一)毛泽东南宁灯下看楚辞
(五二)毛泽东杜甫草堂前谈诗
(五三)毛泽东“江峡”轮上吟仿诗
(五四)毛泽东题诗赠蒋介石
(五五)毛泽东转交李白手迹诗墨宝
(五六)毛泽东广州写仿诗
(五七)毛泽东故乡诗情
(五八)毛泽东为贺子珍吟诗
(五九)毛泽东的“半字师”
(六0)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石屏
(六一)毛泽东和邵华谈诗论文
(六二)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六三)毛泽东与胡乔木“不拘形迹”的诗交
(六四)毛泽东词赠蒙哥马利元帅
(六五)毛泽东书诗赠日本友人
(六六)毛泽东为何推崇屈原
(六七)毛泽东与藏克家冒广生论格律诗
(六八)毛泽东香山吟诗
(六九)毛泽东为陈毅改诗
(七0)毛泽东与周谷城论诗并为其续吟诗
(七一)毛泽东为刘大杰吟诗
(七二)毛泽东为女演员改名解诗
(七三)毛泽东教卫士学诗
(七四)郭沫若题扇毛泽东《沁园春·雪》赠胡志明
(七五)毛泽东开出名单情他们修改诗词
(七六)毛泽东书写叶剑英诗并改诗名
(七七)毛泽东默写《三垂冈》
(七八)毛泽东赠诗《三垂冈》及创作《七律·冬云》
(七九)毛泽东忘了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八0)毛泽东悲痛写悼诗
(八一)毛泽东为赵朴初散曲改标题
(八二)郭沫若用毛泽东诗词集句作对联
(八三)毛泽东曾被党内“大姐压迫写诗”
(八四)毛泽东与郭沫若诗交
(八五)毛泽东题诗赠六龄童
(八六)毛泽东改吟杜甫诗
(八七)毛泽东诗论外交
(八八)美国总统尼克松引用毛泽东诗句
(八九)尼克松向毛泽东索要墨宝
(九0)毛泽东为乔冠华续打油诗
(九一)走进中南海的女人和毛主席谈诗论词
(九二)毛泽东改诗悼董老
(九三)毛泽东晚年喜听古诗曲
(九四)两眼失明的毛泽东为大夫题写鲁迅诗
(九五)毛泽东爱读杜甫诗
(九六)毛泽东纵论历代诗人
(九七)毛泽东与国粹对联
(九八)诗外诗——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十六字诀”都是里程碑
(九九)毛泽东生前写下的最后一封论诗信和最后一句话
:中国教育报
诗曰:开天辟地创新篇,敢搏风险敢领先。
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霸气出当年。
毛泽东从小就胸怀大志,富有诗才,记性特别好,有时简直是过目不忘。一次,先生出去有事,要求学生在教室读书,不许出房间。可先生前脚刚出门不久,毛泽东就把书背会了,也就跟着先生的后脚出去了。先生回来不见毛泽东,便派人把他找来,厉声责问:“为什么跑出去了?”毛泽东回答说:“书背熟了。不信,我背给您听!”先生也明知背书难不倒他,便指着天井对他说:“不让你背书了。你有本事不服管教,那就作一首《咏天井》诗来,做不好我再打你的板子!” &&毛泽东不动声色,绕着天井转了两圈,仔细观察着那四四方方的天井:四周围着高高的墙,井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嬉戏在水底卵石间,煞是可怜。由此他想起被先生关在小屋里读书的小伙伴,触景生情,即兴吟出一首《吟天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学生们听了,高兴地都拍手叫好。先生心中一惊,没想到毛泽东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先生先是一阵尴尬,继而转怒为喜,板子自然不用打了。
13岁的毛泽东吟出这首诗和出自青年毛泽东手笔的《沁园春·长沙》和《湘江评论·发刊词》等诗文中的磅礴大气如出一辙、一脉相承。表明他与生俱来的霸气和渴望挑战艰险,搏击风浪的人生信条。毛泽东的性格极富挑战性和斗争性,愈挫愈奋,压迫愈深、反抗愈烈,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斗争历程和创作生涯中。
(陈杨桂 :中国教育报)
(三)毛泽东
:中国教育报
(四)毛泽东仿诗明志
诗曰:少小离家久未回,峥嵘岁月缤毛摧。
临行借以诗言志,展翅皓鸿天际飞。
1910年秋,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读书。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是他改写的一首诗留给父亲,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诗的全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据《毛泽东年谱》注云:“这首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原文‘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可1910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还没有创刊。而西乡的全集,里面没有这首诗。又据说作者是江户时代末期的名僧月性,诗题为《题壁》,月性和尚号清狂,在周防妙元寺出家,曾因忧国而周游四方,广交名士。他擅诗,著有《清狂吟稿》一书。《题壁》是他27岁离开故乡时所作,抒发了自已发愤图强的壮志和四海为家的胸怀。
(《人民网》人民领袖毛泽东)
诗曰:飒飒西风岸柳斜,深塘藏有越冬蛙。
一声鸣鼓惊天下,唤出阳春暖万家。
&毛泽动在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毛泽东少年时期最后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毛泽东人小志大,借青蛙寄寓自己大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和藐视天下的英雄气概和胆略。
这首诗是16岁的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中国教育报》
“……”“”1662415117200058
1972年主席休克的紧急抢救也秘而不宣。幸亏毛主席生命力强,让医护人员及时抢救过来,让我们转悲为喜,这一次抢救成功又值得庆幸。 我们心中一快石头刚刚落地没几天,7月初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不到半年时间,毛周朱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三位老战友已痛失两位。老人家在精神上很难承受这许多次的突然刺激,他那时的痛苦心境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后来在他的病情趋于平稳稍有好转时,由于这段时间诸多的不愉快的事情加重了他的怀念故旧和寂寞悲哀之感。他只好诵诗读赋,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有一天,主席让我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庚信的一首赋《枯树赋》。&这首赋主席是早已熟读过的,前些年他还嘱印过大字体,全赋大部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即使是在这病魔缠身的晚年仍能背出。今天他特意指名让我找这首赋读给他听。这是一首以树喻人,曲折动人,读来令人感慨万分的赋。 在他的病床边,我读着这首赋,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双目,体味那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着自己一生经历。 主席让我连续读了两遍,他边听着,边默记者。后来此时,他虽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的吟诗,但他仍以那微弱而又费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地富有感情地背出: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稍许,主席又让我看着书,他慢慢地背诵第二遍。老人家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背得很好,除少数几处需偶尔提示一下句首外,均全部背诵自如了。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令我终生难忘,感慨万千。 我读了两遍,主席背了两遍,近半个小时,已超过医生的规定时间。为了不使老人家太劳累,只好停住,请他休息。其实,那天老人家精神还好,也许本来可以边背边讲,可惜我当时只顾得医生的叮嘱,不敢引起老人家多说话,不敢让他动感情。以至没有听他细谈,没有让他讲出此时此刻的心境和感想。至今想起,还十分遗憾!如果当时不要急于劝阻,听他慢慢谈,这该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啊! 究竟是这首赋对人间事物描写得真切、透彻,还是它抒发了主席自己的感慨,这不是用几句话能说明白的。用我贫乏的语言和词汇是难以描述的。后来主席常常想起来就吟诵着这首赋,直到他不能讲话为止。这是他诵读的最后一首赋,也是我为他最后一次读诗读赋。
201098毛泽东机要秘书张玉凤撰写题为“毛主席病中诵读《枯树赋》
1918“” 25
2030“”“”
20“”“” &&&& &&&& &&&&() &&&&
1936·“”190719091613“”“”“”“
“”“”“”“”“”
20080416 10:11&&&
(十一)毛泽东与陈毅诗交
诗曰:诗交情往未能忘,同背宋词在井冈。
噩耗传来惊坐起,强支病体到灵堂。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对陈毅有工作之外的“诗交”。毛泽东曾说过:“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其实,他们二人所走的道路十分相似,诗词已成为两位伟人产生心灵交映的重要媒介。
毛泽东不但对陈毅有着工作之外的“诗交”,还帮其改诗。他们二人多年间诗词唱和,其内容都充满了惊天地、泣鬼神、傲视一切艰难的豪情壮志,不同于古今其他文人墨客的作品,是伟大的革命家在斗争过程中的抒情言志。
1948年1月上旬,陈毅来到了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亲往迎接。当陈毅说到孟良崮、莱芜战役时,毛泽东笑着对他说,你不写诗了吧?你打了胜仗总是要写诗的。陈毅接着便朗诵起他的《莱芜大捷》:
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
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li)元凶。
毛泽东听罢,连说:好诗,好诗!
陈毅推崇毛泽东的诗词,并用自己的深刻理解来教育子女。他的大儿子陈昊苏回忆说,在自己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指着墙上的一幅挂轴,从头到尾讲解了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雪》,由衷赞赏这首词是“一座雄伟的高峰”。
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兴之所至,便迸发出壮怀激烈的诗词。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首词在《人民日报》发表后,陈毅特意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让张茜给孩子们详尽地讲。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已是60多岁的高龄了,但革命豪情仍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青春焕发,你们这些正当年华的孩子,一定要在大风浪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1960年冬,陈毅写《冬夜杂咏》组诗时,特意创作了一首《长江》,歌颂了毛泽东横渡长江的壮举,抒发了对领袖的衷心敬仰:
有人雄今古,游泳渡长江。
云此得宽余,宇宙莽苍苍。” &&&&陈毅还经常把文物出版社精致印刷的《毛泽东诗词手稿》拿给孩子们看,并要求他们反复观摩,从中汲取教益。1966年春,陈毅利用休假时间将毛泽东诗词37首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装订成册,字里行间渗透了对领袖的热爱。
1972年1月6日,将帅诗人陈毅在北京日坛医院逝世。1月10日下午3点是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会的日子。照例午睡的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追悼会,他抱病来到八宝山,双泪长流,向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的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他紧握张茜的手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随后,有一首《沁园春·步咏诗韵悼念陈毅同志》作为“毛泽东未发表诗词”广为流传:“星陨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不管这首词是否为毛泽东所作,但他和陈毅的诗中真情和深厚友谊永远彪炳史册!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诗曰:一世英名万代传,白云黄鹤续新篇。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一九二七年,正值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整个形势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扑朔(shuo说)迷离的烟云,笼罩着大地,毛泽东身在武汉。
登楼赋诗是历代诗人抒情言志的习惯,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代诗人兼革命家,又在这足以引发诗情的黄鹤楼上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lian
他怀以苍凉悲壮的心情,一吐心曲:
“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lei泪)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
他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一九五六年六月他又来到了这个“白云黄鹤”之地,于六月一日、三日、四日连续三次横渡长江。他一生酷爱游泳,一九二五年所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e额)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下面这首词便是他一九五六年六月,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的感兴之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
在这同一个地方,他又一次写下了与上一次情景和心情完全不同的华章。
(《毛泽东诗词史话》) 第59、227页)
(十三)毛泽东逆境填词
诗曰:庭院临江波映阶,霜花两岸送香来。
喜看金秋天气爽,诗涌激情信满怀。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天很晚了,已经怀孕的贺子珍还不见丈夫归来。看到东边日头西边雨,她心里有几分说不明的迷惑。她真正等到丈夫归来是深夜两点钟。“今天的会怎么开得这么晚?”贺子珍迎上前去,接着毛泽东的风衣,顺便挂在墙上。毛泽东没有回答,似有难言之苦。“有什么事吗?”心细的贺子珍从丈夫脸上的阴云读出了破绽,毛泽东还是没搭话。公事不在家中说,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因此对党的秘密,贺子珍与别人一样一概不知。毛泽东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以烟消愁,想着心事。是啊,他怎么也想不通会议竟是这么个结果,他养的"孩子"——红四军被人领走了,他知道"孩子"还在蹒跚学步,还有不足,怎么不能说一句半句呢?他说的话,哪怕是批评都是为了“孩子”好啊!他真想哭一场,可是在妻子面前,他又是一个男子汉。
"有什么事你就说出来嘛!不说憋在心里怪难受的。"贺子珍见丈夫愁云满面,心里更难受。木已成舟的事,说就说了吧,毛泽东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便如实讲了会议的事。
“我不干前委书记了。”
“谁干?”
“陈毅。”
此时的贺子珍也犹如五雷轰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团迷雾在贺子珍心中升腾。原来红四军“围魏救赵”,解围井冈山的计划没能实现,这固然是一件憾事,但善于从实际出发决定斗争方针的毛泽东,毅然决定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这时,就红军乃至整个根据地建设的根本问题,党内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起因是要不要设立中共红四军军委。与此同时,原来在井冈山时期已存在的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随着设立军委争论的展开也浮出水面。他们强调“军官权威”,主张“司令部对外”、“政治部对内”。对于这些错误思想,红四军军长朱德是抱赞同态度的。他认为毛泽东个性太强,喜欢个人说了算,搞“家长制”。身为红四军前委书记兼党代表的毛泽东深深感到,红四军内部的争论不停止,势必妨碍红四军本身的发展。
6月8日,毛泽东主持的红四军前委在上杭县白沙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一份书面意见,列举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他就担负不起自己的政治责任,请求马上更换军委书记。
不料,毛泽东的信发表后,红四军党内军内的争论更加广泛和激烈起来。这期间,军部曾在龙岩小池召开第三次攻打龙岩的作战会议,没有通知毛泽东参加。毛泽东虽然表示过不担任前委书记,但他仍然是红四军党代表。这样重要的会议,竟然不让他参加,使他感到气愤。刚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不久的陈毅,和毛泽东一样,对红四军党内军内的意见分歧忧心忡忡。他曾当着毛泽东和朱德的面说:你们争论的双方,好比一个是晋国,一个是楚国。你们两个大国天天打架,我这个小小的郑国在中间简直不好办。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我还是希望你们两方面团结一致。6月22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前委决定抓紧有利时机,召开全军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解决上述争论问题。大会在讨论前委组织机构时,决定毛泽东和朱德仍按中央指示为前委委员,另外选举陈毅、林彪、刘安恭、伍中豪、傅柏翠等5人和红四军一、二、三、四纵队各1人为委员。在选举前委书记时,由于毛泽东的观点未被多数人接受,加上他对部下要求严格,常常严厉批评甚至训斥一些团、营级干部,所以落选了。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红四军“七大”开了一天就结束了。这次大会停止了争论,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意见分歧仍然存在。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再次请求离开前委,希望中央送他去莫斯科学习和休养一个时期,在未得到中央通知前由前委派他到地方做些事,换一个环境。新前委同意了他的请求。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后,将自己的坐骑交给部队,以前委特派员的身份,由夫人贺子珍和蔡协民、曾志夫妇陪同,7月8日离开龙岩城,步行前往中共闽西特委驻地上杭县蛟洋。毛泽东到蛟洋后,适逢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他集中精力指导闽西特委开好这一重要会议。会未开完,他就患了恶性疟疾,再也坚持不了,只好退出大会。
接着,他由贺子珍陪同,到上杭、永定农村,一边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落难中的毛泽东看到贺子珍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来,连连叹息:“我生病,你又要生产。喜事也变成了伤心的事,祸不单行。”
贺子珍道:“只要你想得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鹰有时候比鸡飞得还低,但是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你说是吗?”
“说得好!”毛泽东连连赞叹。也许是子珍的劝慰有效,此后病中的毛泽东精神尚好。
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毛泽东住在临江庭院,望着窗外黄菊盛开,两岸霜花一片,触景生情,填词一首: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书写完,又感情浓重地朗诵了一遍,在旁的贺子珍也由衷地笑了,她不但为丈夫的诗词写得好而高兴,同时也为丈夫这种身处逆境而志存高远的心胸感动。
摘自《贺氏三姐妹--三姐妹的三种不同命运》
(十四)毛泽东“战地黄花”
诗曰:自古诗词注释难,只能意会不言传。
个中奥妙谁知晓,唯有作者解迷团。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前,红一军团按照毛泽东军事路线,攻打福建漳州,获得空前大捷,全军上下备受鼓舞。舒同奉命参加打扫战场,不期与毛泽东相遇,马上立正敬礼。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说:“小伙子,如果我没有猜错,你就是舒同吧?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了。”二人边走边谈,毛泽东看见遍地有许多子弹壳,随手拾起一枚,诙谐而深情地说道:“战地黄花,这就是战地黄花啊!”舒同猛然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名句,这不是出自毛泽东1929年10月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词么?许多指战员都把“黄花”理解为菊花,或其他花卉,而今作者毛泽东却对此做了另一番诠释!
(2008年07月08日 17:22&&&来源:新华网&&&冯都)
(十五)毛泽东为彭德怀赋诗
诗曰:冲破千险敌胆寒,铁流万里到三边。
鏖兵吴起斩追尾,即兴吟诗歌凯玄。
毛泽东诗词中点名赞颂过的高级将领有三人,他们是黄公略、彭德怀、罗荣桓。都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和江西苏区时期的老战友。彭德怀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毛、朱而名列第三。
长征后期,中央红军主力进入陕甘,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支队,,又称陕甘支队,彭任司令,毛兼政委。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随陕甘支队一纵队到达陕北保安县的吴起镇,不久,20日,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尾追而来。毛泽东当即对彭德怀说:“我们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立即布置歼敌阵势。10月21日,彭德怀率师在吴起镇西南山上对准马鸿宾的三十五师骑兵团下手,一举将该团歼灭。随后又打垮了东北军白凤翔的骑兵团。红军乘胜进攻,打挎了敌人另外三个团。敌人受此迎头痛击,溃退回去,不敢进入陕北根据地。吴起镇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异常兴奋,立即挥毫赋诗一首:
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足见毛泽东对彭德怀军事才能和功绩的肯定。但彭德怀不居功自喜,立即把诗的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人民网)
(十六)毛泽东为丁玲题词
诗曰:冲破牢笼回圣城,欢迎会上吐心声。
同是三湘故里客,题词赠给“武将军”。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湖南临澧人,生于1904年,比毛泽东小11岁。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个奇人。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但她真正与毛泽东接触,却是在她到达陕甘宁边区以后。
1933年,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随即押到南京,被囚禁了3年多。直到1936年秋天,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她才逃出南京。1936年11月1日,她从西安出发,直赴保安。那时,毛泽东就住在保安。其实,在丁玲尚未来到保安之前,毛泽东便已闻知她的名字,因此对她的到来也很重视。就在丁玲来保安不久,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共领导人便在一间大窑洞里,为她举行了一次欢迎会。丁玲第一次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就像远游的孩子回到家里一样,滔滔不绝地讲了她被绑架后在南京的一段生活情况。毛泽东望着她的浓眉大眼,很有兴趣地听着。当丁玲讲完以后,毛泽东问:“你这么远来到苏区,打算作点什么呢?”“当红军。”丁玲坚定地回答。“好呀,”毛泽东高兴地说,“昨日的文小姐,今日的武将军。还有一仗打,可能还赶得上,跟杨尚昆他们前方总政治部上前线去吧!”
&11月22日,文艺协会举行成立大会,丁玲、成仿吾等16人当选为干事。次日,在第一次干事会上,丁玲又当选为中国文协主任。也就在这时,毛泽东同意丁玲提出的要当红军上前线去的要求,在11月24日,随杨尚昆等北上定边。随后又随彭德怀、任弼时领导的一方面军从定边南下,前往三原前方司令部。丁玲在前方表现出极大的战斗热情,并积极写作,这使毛泽东非常高兴,特在12月底赠送丁玲《临江仙》词一首,用军队电报拍发到前线交给她本人,词云: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可是,丁玲当时不在聂荣臻的司令部,所以未能读到毛泽东的词。直到她从前线回到延安,有一次在毛泽东的窑洞里交谈,才知道毛泽东曾给她写过一首词。“你上前线,我曾写过一首《临江仙》的词,你看到了吧?”“没有哇。”丁玲摇摇头,感到很奇怪,“写的什么内容?”毛泽东没有回答,而是坐在桌旁,摊开一张不大的白纸,提起毛笔,凭着记忆,将《临江仙》词又抄写了一遍。他当时是横写的,没有题目和词牌,也没有落款。丁玲望着他那潇洒流利的笔势,心里十分得意,也十分感激。抄完以后,毛泽东便把这幅墨迹递给了丁玲:“拿去吧。”“谢谢主席!”丁玲双手接过,脸上充满了笑容,心里乐极了。
当时丁玲不过三十出头一点,性格活泼,她与毛泽东又是湖南同乡,因此很谈得来,经常到他那儿去,与毛泽东说说笑笑,彼此都很随便。
丁玲觉得毛泽东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因为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向她谈李白、李商隐、韩愈和宋词,谈小说则是《红楼梦》。因此,丁玲感到他的旧学很渊博。毛泽东每次去讲课,警卫员总来通知她,而她也就坐在露天广场上,经常听毛泽东讲。有几次,丁玲到毛泽东那儿,毛泽东都是一边跟她谈着话,一边就用毛笔随手抄几首他自己作的词,或者是他自己喜欢的词。有时随抄随丢,有时则抄了送给丁玲。“你对这首词印象怎么样?”有一次,毛泽东把自己作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抄给她,顺便问道。“这……”丁玲那时的旧诗词根底不是很深,她虽然觉得此词写得雄伟有力,却一下说不清,看到最后,便指着词尾的两句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一幅多么好的图画呵!”
一次,毛泽东对丁玲说:“了解一个人很不容易,有时要几年,几十年,有些人你一生也了解不透。”又一次,当别人要丁玲谈谈对边区的观感时,她说:“边区就像个小朝廷,林老就是个财政大臣。”毛泽东知道了这话,非但不批评她,反而对此说法很感兴趣。
1937年2月,毛泽东写信给红军后方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同年春,一次毛泽东来到丁玲的住处,看到了一群从国统区来延安抗大学习的青年,便笑着说:“丁玲,我看这些知识分子很喜欢同你接近,你这里有点像文化人的俱乐部。”&&&&毛泽东曾留心读过丁玲写的文章,闲谈中有时也作一些评论。一次,毛泽东对她说:“你有点名士气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1月28日&第七版)
(十七)毛泽东吟诗送朱德上前线
诗曰:百年赤县夜茫茫,星火燎原起井冈。
战斗友情深似海,吟诗送友上前方。
1935年元月下旬,毛泽东送朱德上前线时,紧紧握住朱德的手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
(《人民网》人民领袖毛泽东)
(十八)毛泽东论给徐特立老祝寿诗
诗曰:风雨潇湘志未移,平生无愧为人师。
喜逢花甲诞辰日,众凑小诗作贺词。
1937年1月31日,毛泽东发起了为徐特立祝寿的活动。为了庆祝徐特立60岁寿辰,丁玲和周小舟、徐梦秋买来一块红缎子,准备写一首诗贺他。3个人正在凑诗,毛泽东来了。“你们在做什么呀?”“我们正在凑诗呢。”“这好呀。”毛泽东高兴地哈哈大笑,“来,念给我听听。”当丁玲他们把凑成的诗念给他听时,毛泽东说:“前边两句写徐老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那样,很现实,这是谁都知道的。诗末两句‘青山与绿水,徐老永不老’,也好。”
&1937625“”
&19441121“‘’”
1957511“‘’‘’
&“”&19551014“
1945104“……,,,,.,,”
&19471118“”
&1951730“
1964318“”
“”&&&&1958210“‘’()‘’()‘’”
&“●●(●)”
&“‘’“”“”
20071026 14:50&&&
1995““”“
35135321199875762000
1938“”“”“”“‘’‘’”
1945“‘’”“”·“”
(二二)毛泽东誉为“洛阳才子”的雷英夫
诗曰:烽火连天走过来,遇王兴起笑颜开。
“洛阳才子”多才俊,誉满延安情满怀。
5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一场大雪给首都北京披上了银装。中南海的夜晚灯火通明,领袖们都在为国操劳着。工作了大半夜尚未睡觉的毛泽东,步出菊香书屋作踏雪休息,恰好遇到周恩来也在散步,身边还有军事秘书雷英夫。毛泽东对周恩来赞赏了一番雪景之后,侧过脸对雷英夫微微一笑,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嗯,你是洛阳人,洛阳那个地方历来就有帝王之气,还有学气才气,出了不少大知识分子。”接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对雷英夫说:“你这个人,遇事善于想问题,有的想得很透,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古人有字号,表明自己的情趣和境界。我记得在延安时给你取了个字号,是叫‘洛阳才子’吧!&”毛泽东为何给雷英夫取“洛阳才子”的雅号?此话还须从头说起……
&雷英夫生1921年河南洛阳孟津县,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考上了八路军利用二战区名义在山西临汾办的一所军校,1938年6月,被组织送往延安学习,分配到抗大六大队,从此,他有机会接触到毛泽东。
&1938年8月26日。毛泽东来到抗大接见全体学员并做报告。毛泽东讲完话,许多学员围上去请他签名留念。雷英夫看准机会,一下挤进了圈子里,递给主席一个本子,请主席题个座右铭。毛泽东接过本子,在上面题了两个遒劲的大字“斗争”,并签上了“毛泽东”。雷英夫激动万分,“啪”地一个立正,给主席敬了个军礼,主席伸出巴掌和雷英夫紧紧地握了手。雷英夫感到无比幸福,好几天舍不得去洗手!
&193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抗大总校成立一个参谋训练队,参加人员必须是党员,历史清白,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工作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雷英夫被幸运地选中了。一天上午,毛泽东给参谋队讲课,题目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雷英夫坐在前排,这是班长的位置。他拿出毛泽东为他题写“斗争”的笔记本,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讲课教员毛泽东”。这次见到毛主席,雷英夫不再激动和紧张,而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听课和笔记上,他听得是那样专注,记得是那样认真。课后,代总参谋长滕代远让人把雷英夫等几个人的笔记要走了,说是主席要检查。毛泽东认真地翻看了雷英夫的笔记,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娃娃的笔记有两个优点。第一,重要的问题一个没丢,应该记住的东西基本上是我的原话。再一个,就是很少有错别字,参谋写错字,是要误大事的呀。”毛泽东听了参训队干部介绍雷英夫的身世和学习情况后,满意地点点头,说:“雷英夫毕业后,就留在我这里,当参谋。”&&&&1939年6月,从重庆回到延安汇报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向毛泽东反映:南方局军事组叶剑英那里急需参谋人员。毛泽东不假思索地说:“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在抗大参谋训练队当班长,他叫雷英夫,这个娃娃机灵,有军事头脑。”周恩来接过话头说:“主席推荐的人没错,就这么定了,把雷英夫调南方局,对外是十八集团军参谋,对内是我们南方局军事组参谋。叶剑英急着用人,就让雷英夫提前离开参谋训练队,到重庆报到。”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就这样,雷英夫未毕业,就被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给叶剑英当了参谋。年仅18岁的雷英夫,主笔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一文,揭露了国民党的滔天罪行,教育了全国民众;特别是他协助叶帅起草了一份讲演稿,使叶剑英在蒋介石召集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慷慨陈词,舌战群儒,力挫反共顽固派的气焰,打了一个大胜仗。&&&&1945年春天,党的“七大”召开的前夜,王家坪爆出一条特大新闻——毛泽东在朱德、叶剑英的陪同下来到了王家坪,专程看望雷英夫。当时雷英夫正在校阅一篇稿子的小样。“雷秘书,主席看你来啦!”叶剑英响亮的嗓门从屋外传来,雷英夫又一次见到毛主席,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说:“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叶参谋长都给我讲了。”叶剑英在旁边插话,说:“主席听说几个重大材料都是你写的,一定要来见见你。”毛泽东说:“我不能不来,八路军的大秀才不多,你的笔压住了蒋介石的气焰,戳穿了他的阴谋诡计,是立了大功的。”接着,毛泽东又问了雷英夫许多个人情况和学习情况,雷英夫说到自己离家参加八路军时,写了一首诗以明志。毛泽东一听诗就显得高兴,忙问:“是一首什么样的好诗,能背出来听听吗?”
雷英夫想了想,有点不大好意思地背诵道:
男儿仗剑出潼关,不驱倭寇誓不还。
待到班师回归日,定斩豺狼祭红天。
毛泽东听& 点着头说“嗯,有味道,革命的坚定性很强,是一首有抱负、有志向的诗。”说他着,好像沉思了一下,接着说:“你的确很有才华,能写文章,还会做诗,是八路军里的才子。我要给你取个字号。”毛泽东站起来,一手插腰,一手摸着一颗衣服扣子,低着头在屋里踱起步来,一会儿,他说:“好送你一个‘洛阳才子’的雅号。”
从此,“洛阳才子”这个雅号,经朱德、叶剑英之口,在延安流传开了。
(张丁、张兵:《领袖身边的军事高参》第69——70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4115117“”“”“”
”“”二月二日,叶剑英到达延安,带来周恩来给毛泽东的信件和他为抗议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而写下的这首诗。毛泽东:“收到来示,欣慰之至,报纸题字亦看到,”。
1963年1月,毛泽东将自己新作的一首词书写给周恩来:
“书赠恩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郭词见一月一日《光明日报》
满江红·和郭沫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历,几声抽泣。欲学鲲鹏无大翼,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千万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后来公开发表时,作了一些修改。题目改为“和郭沫若同志”;“欲学”句改为“蚂蚁缘槐夸大国”;“千万事”改为“多少事”;“革命”、“工农”两句改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二四)毛泽东与周恩来、陈毅、黄炎培联句
诗曰:心交神往已多时,转手赠予题画诗。
更有一番“窑洞对”,谈文议政论周期。
十年内战中,黄埋头于教育,对共产党知之甚少,但是与当时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对敢于反抗社会黑暗统治的人们寄予同情。抗战中的重庆,反共高潮迭起,黄应沈钧儒之请,参观有其子沈叔羊画作的画展,沈的画上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写着“茅台”二字,沈老请黄题词,黄忽然想起,前几年社会上传说,长征中红军路过贵州在茅台池中洗脚。针对此传言黄题了一首七绝讽喻:
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沈自己称此画仅为其父“画以娱之”。然而由于黄题上这首诗,这幅画作陡然升值,被呈送到毛泽东手中,最后挂在延安杨家岭接待宾客的中共会客堂里。
1945年7月,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到延安访问,第二天,毛泽东宴请黄炎培,喝茅台酒,周恩来、陈毅作陪。席间,宾主谈笑甚欢,陈毅一时兴起,提议联句助兴,大家赞同。毛泽东首句:“延安重逢喝茅台,”周恩来接句:“为有佳宾陕北来。”黄炎培念了自己过去诗中的一句:“是假是真我不管,”陈毅接着也念了黄炎培过去诗中一句:“天寒且饮两三杯。”
毛泽东听了黄、陈的联句后,连说:“不算!不算!从头再来。”他又起首句:“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来续句:“琼浆玉液酒之最。”黄炎培接着念:“天涯此时共举杯,”陈毅续句:“惟有茅台喜相随。”
吟罢,大家相视,抚掌大笑。
这次饮酒联句,一时在延安传为佳话。
1952年,陈毅在南京设茅台酒宴接待赴南方视察的黄,还提起这首茅台诗,动情地说:“当年在延安读任之先生茅台诗,十分感动,在那艰难的年代,能为共产党人说话的空谷足音,能有几人!”陈当场作诗答谢。
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致信黄炎培,将《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游泳》书赠黄炎培,以答其历次赠诗的雅意。黄炎培对毛泽东游泳长江中怎么可能仰望长江上的“楚天”有所不解,写信请教。毛泽东于1957年2月11日回信说:“游长江二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9日《老年文摘》和8月8日《团结报》& ) 
诗曰:不朽江山不朽文,激情岁月激情人。
挥毫题下诗言志,独领风骚振国魂。
1945年9月,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向毛泽东请教关于诗应该怎样写的问题,毛泽东即在徐的一个小本子上题写了“诗言志” 三字作答。毛泽东写的这三个字,可谓字字千金,一语中的。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所以,古人说歌以咏志,然后,把那些艳诗丽词称之曰“无病呻吟”。  “诗言志”之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是中国诗学理论中对诗的本质特征的经典概括,被历代诗人奉为圭臬。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语录,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等,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他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因此,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的光彩。
但是,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而且又给它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关于“诗言志”的“志”,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从1937年到1944年期间,他在给何香凝、柳亚子、萧三等人的书信中,屡屡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赞美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不被恶势力所压倒的“骨气”和为民族解放全力以赴的“战斗”,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之所谓“诗言志”的新内涵。毛泽东自己的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而毛泽东诗歌的背后,就是毛泽东坚定不移的革命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长征时,在雪山之巅,毛泽东说“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即使困难如雪山,毛泽东也是斗志昂扬,横看苍穹;而毛泽东诗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人民五亿不团圆,所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多少苦难,毛家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烈士,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然后万方乐奏有于阗;革命成功仅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新中国面临新挑战时,毛泽东大气魄地出兵朝鲜,战胜了美帝,写下了“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的绝笔。
诗曰:浴血八年战始休,弥天大勇下渝洲。
请君收起攘安策,天地人和民自由。
1887&&&& &19264&&&& &&&&&1944&&&&&&&&&&&&&&&&&&&&&&&&& 1945828830&&&&
(二七)毛泽东与柳亚子论诗格
诗曰:诗格即人格,胸怀天地阔。
豪情慨以慷,感发兴由得。
1945年秋,毛泽东由延安到重庆谈判期间,曾多次致函柳亚子。其中有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这里所说的“一首词”,指的是1936年2月他写的长调词《沁园春·雪》。这里所说的“诗格”指的又是什么呢?
194582896·111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945年重庆谈判后,在重庆乃至全国围绕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沁园春》的词牌为唱和形式展开的这一场斗争,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摘自《知情者说》第二辑张树德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20031231&)&&&&
19458288301924
196486&&&&&&&&&&&&&&&& (&20031203& 孙琴安&&李师贞著&&岳洪治缩编)
?‘’?”“”
(三二)毛泽东题诗赞功臣
诗曰:两军对垒远相持,隔海遥望未有期。
情报传来经万险,挥毫题写庆功诗。
1949 年11月27日,我女特派员朱谌之秘密赴台湾,通过我地下工作者“密使一号”吴石(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获得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和《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
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过中共中央军委总情报部呈交的军事情报,他特别注意国民党绝密文件《关于大陆失陷后组织全国性游击武装的应变计划》,并追问来源。李克农报告说是来自国民党上层“我们的人”,发报给三野十兵团。但按情报规定李没有说出吴石姓名和职务。毛泽东知道后,当即嘱咐:“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哟!”还在红竖格信纸上欣然赋诗: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毛泽东并批示全国展开剿匪,至少使中共提早一年完成,让吴石成为又一个“一人抵几个师”的传奇特工。
1950年3月1日,时任“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的吴石,据称由于受被破获的“中共台湾省工委事件”牵连,被台湾特务机关秘密逮捕,罪名是“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受该案牵连而后被捕的人有:朱谌之(女,吴石的联络人)、王璧奎(吴石妻)、聂曦(××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长,吴石的老部下)、陈宝仓(前“联勤总部”第四兵站中将总监)、方克华(××公署主管人事的中校参谋)、江爱训(主管补给的×处参谋)、王正均(吴石的副官)等。
1950年6月10日,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等4人,被台“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其余的人也分别被判刑。吴石临刑前从容吟诗提笔写下: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87年,吴石的忠骸已回归京华,北京石景山公墓的吴石墓志铭为:
吴石,字虞薰,号湛然。一八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螺洲。早年参加北伐学生军,和议告成乃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学校,嗣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才学渊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爱国爱民,两袖清风,慈善助人。于抗战期间运筹帷幄,卓著功勋。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台国防部参谋次长任内,于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被害于台北,时年五十七岁。临刑遗书儿辈,谨守清廉勤俭家风,树立民族正气,大义凛然。一九七五年,人民政府追赠革命烈士,夫人王碧奎,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逝于美国,享年九十岁,同葬于此。
(三三)毛泽东与齐白石诗画往来
19501941“”“”
“”“”“”“”
&:“‘’‘’‘’‘’‘’‘’”&
20090116 13:32&&&
(三四)毛泽东妙笔生花& 齐白石“废画”成宝
诗曰:能书会画善诗词,席上三人皆大师。
谈笑风生身手显,巧将“废品”化神奇。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原名齐纯芝。早年因雕花手艺出众被称为“芝木匠”,后专营卖画、刻印。1953年获文化部“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兰花》《虾》《钟馗》等。
齐白石与毛泽东出生地都属湘潭县,一个是白石铺杏子坞,一个是韶山冲,两地相距只有45公里。
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1日,毛泽东比他小29岁,他们虽然是同乡,但前半辈子并没有见过面,只是互相仰慕已久。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和齐白石开始了亲密的忘年交。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白石老人收到了毛泽东主席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读了那真挚亲切、谦逊有礼、尊老崇文的信,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表达他对毛主席的一片崇敬之情,精心选出了两方名贵的寿山石章料,操起刻刀,精心镌刻了“毛泽东”朱、白两方印章,用宣纸包好,托诗人艾青呈献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收到白石老人赠送的两方印章后,看了又看,还发现包印章的是一幅画作,便让秘书田家英将此画保存起来,裱好。于是几天后,便出现了一场“争画”的趣闻。
酷爱书法艺术的毛泽东收到白石老人赠送的两枚印章,深为喜爱。为
了答谢白石老人,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设宴,请郭沫若作陪。
入席后,一个伟大领袖、一个文坛巨匠、一个画坛宗师,三人谈诗论画,不亦乐乎。毛泽东主席端起酒杯,向白石老人敬酒,感谢他赠送印章和国画。白石老人为之一怔,便问毛泽东主席:“主席,吾什么时候为您作过画?”
毛主席听后,笑着对秘书田家英说:“把画拿来吧,请齐老亲自验证。”
这是一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有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有一头憨厚的老牛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颇有意境。白石老人见了画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他练笔的“废品”,也就是一张废画,没注意用来给毛主席包印章了。不曾料到,毛泽东竟然请人用全绫装裱起来,成了一件珍品。
白石老人看了,不好意思地说:“主席,都怪我疏忽大意,这废作说什么也不能给您,您若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马上给您画。”
“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幅嘛!”毛泽东主席固执地说。白石老人听罢站起身来,一甩长髯,说:“若主席再不允许,我可要抢了!”
郭沫若见势忙走过来,用身体挡住画说:“这件墨宝是送给郭沫若的,要想带走,应当问我!”
&郭沫若解释说:“这不,画上还标着我的名字嘛!”
&白石老人看看画,没发现一个字,便摇摇头,猜不透其中的含意。
郭沫若竟然笑了起来,他指着画说:“齐老,您看这树上画了几只鸟?”
“五只。”
“树上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把“上五”两个字的语气说得很重。
白石老人手捋长髯大笑起来:“好!郭老大号正是‘尚武’,您真是诗人的头脑哇!”
毛泽东主席笑道:“你们快快与我松手,没看见画上标有本人的名字吗?”
“您的名字?”郭沫若和白石老人都愣住了。
看着两个人发愣的样子,毛泽东主席不禁大笑起来,怡然自得地说:“请问,齐老您画的是什么树呀?”
“是李子树呗。”
“画得茂盛吗?”
“茂盛。”
“李树画得很茂盛——这不就是敝人的名字吗?”
“李得盛”与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化名“李得胜”同音,所以毛说此画是白石老人赠给他的。
白石老人乐了:“如此说来,拙画还小有意思。那么,劳驾二位在卷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二人欣然应允。毛泽东挥笔题书“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接对“画圣胸中常有诗”。
白石老人得此墨宝,喜出望外:“两位这样夸奖老朽,吾可把它带走啦。”伟大领袖、文坛巨匠斗不过画坛宗师,三人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这正是:毛泽东妙笔生花,齐白石“废画”成宝。
横披:郭老凑乐。&
(李克勤《毛泽东妙笔生花&齐白石“废画”成宝》)
194997“”“”“”
2060“”1952“”“”
1963122670
出兵朝鲜是毛泽东毕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
195092019501946
19501951“‘’”&
艰难时刻仍与诗友吟词唱和195010103
半个月基本不下床,前线传捷后又发诗兴
1950101912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这里所讲的妙香山在朝鲜清川江边,是第二次战役的前线。
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1950年秋天,他果断决策出兵同世界头号强敌美国较量,体现了非凡的胆略;在烽火燃起的同时,他又将诗人风采跃然纸上,更令人钦佩不已。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际毛泽东留下的瑰丽诗词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绝唱。
( 09:34&&&&
(三七)毛泽东的 “少两点”
诗曰:学问岂能靠瞎蒙,为人做事要宽容。
劝君莫作山中笋,皮厚嘴尖腹里空。
有个“大学问家”著文说:“刊载《清平乐·蒋桂战争》,其上阙“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其中,“黄粱”的“梁”,下面应是“米”字,但笔误为“木”。郭沫若在解说时认为这是毛泽东故意这样写,以此为提倡简化字起了表率作用。这样解说显得很牵强,反而给人欲盖弥彰感觉。新中国成立以来,郭沫若的一些表现常为人所不齿,如写“百花齐放”组诗,频频写翻案文章,都显得做作,眼前这件事又是如此。”
这段话不外是说:第一,说毛泽东做学问不严肃,写别字:第二,是说郭沫若释词“牵强”,为毛泽东“笔误”遮丑,反而“欲盖弥彰”;第三,是说郭沫若的此举“显得做作”,“为人所不齿。”
对此,倒有所看法:
首先,毛泽东的黄梁再现的“梁”字,并不是“笔误”。此乃毛泽东根据书法艺术的要求,正如郭沫若所说,是“随意挥洒”,古今许多大书法家为了书写布局、呼应、均衡的需要,有意将有些字故意少一二划或多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况且,毛泽东写的“黄梁再现”的“黄粱”并没有错,并非“下面应是‘米字”,其实,在古代“黄粱”是可以写为“黄梁”的。为了确证,请看文学院的古代汉文字专家李思维教授,抄录了如下“粱”“梁”通用的条目:
《礼记大全卷》十二:“白黍黄梁”。
《明名臣琬琰录》卷四:“黄粱梦”》。
《咸淳临安志卷》十五:范必大《晓起议事》: “若若誇但缓,纷纷梦黄梁”。
《畿辅通志卷》一一九:陈孚《丛台度》:“回仙逆x今存否,世上黄梁梦正酣”。
又卷一二零:范成大《邯郸道》: “困来也作黄梁梦,不梦封侯梦石湖。
《江西通志卷》一四八:王古《妙峰寺》: “浮生黄梁梦,幻事何时了”。
《浙江通志卷》二七二:元·于石《小石塘源》:“为子炊黄梁“
可见,将“黄粱”写为“黄梁”是古已有之,并非别字,也非“笔误”。不需要郭沫若为毛泽东的“笔误”去“遮盖”,倒是有的人“视误”了。不是毛泽东“少两点”,而是有的人少了一点,少了一点文字学和书法艺术的知识。
郭沫若在1965年2月1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红旗越过汀江》是这样写的:“以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了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这里,郭沫若只是说毛泽东“随意挥洒”“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并未说“这是毛泽东故意这样写,以此为提倡简化字起了表率作用”。郭沫若作为著名的文字学家,著名的书法家,作为文学改革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说毛泽东在书写诗词时“随意挥洒”,“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又有何不可呢?郭沫若的文章写的很自然,合情合理,既不“显的很牵强”,更无“欲盖弥彰”可言,倒是这位“大家”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竟指鹿为马,无中生有,“显得很牵强”。&&
(张永健《毛泽东并未“少两点” 郭沫若也不“牵强”》)
(三八)毛泽东的“一字师”
诗曰:海纳百川气若虹,伟人自有伟人风。
骚坛今又传佳话,领袖诗家一字功。
1952年元旦,罗元贞先生致信毛泽东主席恭贺新年,并对当时正在全国各地传抄毛诗《长征》提出修改意见。他认为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字与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建议改“浪拍”为“水拍”。毛阅信后于1月9日亲笔即复,对元贞先生的好意深表感谢。此事传开,罗元贞先生就被人们称为毛主席的“一字师”。罗先生更是激动不已,还即兴赋诗曰:
万里长空万里风,九天飞下朵云红。
吾门今有传家宝,一纸亲题毛泽东。
此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境界开阔,情真意切。一个“飞”字极见作者喜出望外之状。“朵云”语出《新唐书·韦陟传》:韦陟以“五彩笺”为书信,自谓署名所书“陟”字“若五朵云”。后因以“朵云”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此典用在这里,确实恰到好处,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毛主席的景仰和把毛主席复信作为传家宝而珍藏的深情厚意。还应该提到的是,罗先生的这首示儿诗如实记载了中国诗坛一段很有意义的佳话,无疑具有史学价值。后来,毛泽东专为《长征》诗增补了一条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此诗时已改为“水拍”。罗先生还赋诗示儿:
半因胆识半因时,敢作毛公一字师。
圣藻飞来寒舍暖,闻韶喜赋示儿诗。
还有一位指出毛泽东诗词中用词不当的“小人物”、毛泽东的“一字师”。黄任轲作为毛的“一字师”的时候,年仅二十岁,系复旦大学一名在校学生,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一九五七年一月,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发表在《诗刊》创刊号上。黄同学读到其中的“把酒酎滔滔”,感觉其中的“酎”字是“酹”字的笔误,遂写一封“北京,毛主席收”的信件,寄往北京。不久,黄同学就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复信,信中说:“黄任轲同学:你的来信毛主席已经看过。他说你提的意见是对的,嘱我们代复!此复,并致敬礼!”
(李旦初《诗文短论(10则) 》中华诗词 2005年6期、周红国)
195811201959
19541019·15“”100“”
15193954“”711“……”
1951126()“”“”
(四一)毛泽东的游历诗作
诗曰:潮涌钱塘造势奇,西湖春晓染苏堤。
喜看南国风光好,绿水青山皆入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断地外出。在许多年份里,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远离京城的地方。
离开北京,毛泽东最喜欢去的是南方。在南方,他又最喜欢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杭州。在这里,他住过四十多次,加起来有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1955年4月初,他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群莺乱飞、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的季节。
闲暇之中的毛泽东,依然是一派诗人本色。
当时在杭州,毛泽东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登山。
杭州城北灵隐寺背后,有一处北高峰。登临此处,举目四望,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犹如立在眼前的一幅幅山水墨画。
毛泽东曾三次登临北高峰,写下一首《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摇下,欢迎有晚鹰。
毛泽东不光在杭州游览,还远足到了莫干山。
游览莫干山的时候,毛泽东曾在传说为莫邪、干将用过的磨剑石旁停下脚步。磨剑石四周的石崖有多处石刻,毛泽东喃喃自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仿佛是在吟那上面的题刻。
下山途中,毛泽东游兴未尽。他又到观瀑亭观瀑,顺芦花荡西行至塔山远眺,东看太湖,南望钱塘江。
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好一方碧波荡漾的心湖,映出舒坦清丽的河山。
该回去了。毛泽东似乎还沉浸在“此间乐”之中。尽管不想刻意作诗,还是随口吟咏出一首七绝《莫干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首七绝,名为“莫干山”,但并没有写莫干山,更没有写发生在莫干山的悲壮故事。
也许,他这个时候不想写沉甸甸的诗。我们的诗人陶醉在大自然里面,诗中透露出大自然给予他的赏心悦目的心境。
在杭州的六和塔脚下,著名的钱塘江十分从容地向东边的大海流去。慢慢地,它受到杭州湾海浪的阻挡,在外宽内窄的海宁盐官镇出海口一带,汇聚成前推后拥的钱塘江潮。
毛泽东自幼爱读的汉代枚乘写的洋洋大赋《七发》。他很称道枚乘的文笔,写了一篇《关于枚乘〈七发〉》的文章,说其“文好。广陵观潮一段,达到了高峰。”
不光要从前人的描述中领略观潮胜境,毛泽东还要亲眼去看一看。
1957年9月9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11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毛泽东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
伫立江边的毛泽东被这迎面扑来的汹涛巨浪感动了,观潮回来,他写了一首题为《观潮》的七绝: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19611226“‘’‘’”
(四三)毛泽东题诗赠厨师
诗曰:大江横渡视天低, 乘兴长吟游咏词。
“又食武昌鱼”味美,诗章一首赠厨师。
1956年5月31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一次,毛泽东游长江后在船上吃饭,厨师杨纯清给他做了四菜一汤,其中有一盘清蒸武昌鱼。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饭,武昌鱼全吃光了。
毛泽东回到东湖住地,对杨纯清说:“杨师傅哎,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这武昌鱼还有典故: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看来武昌鱼历史悠久。”
毛泽东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条幅,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完一首新诗给你,要不要?不吃你做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这就是那首《水调歌头·游泳》。
(杨纯清:《辣椒、娃娃菜和武昌鱼》、《毛泽东在湖北》第314——315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诗曰:古今佞臣忌前贤,数典妄为忘祖先。
莫道西湖游客醉,岳王坟畔唾权奸。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那个秘密报告送到党中央。在中央讨论《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那篇文章时,毛主席给我们念了一首杜甫的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的意思是:王勃等人的文章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体裁,现在一些人轻薄地批判耻笑他们,将来你们这些人身死名灭之后,王、杨、卢、骆的文章,却会像万古不废的江河永远流传下去。我想,这首诗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使我们注意不要以轻薄的态度来评论毛主席。
诗曰:同窗好友喜吟哦,书赠“泳词”互砌磋。
鸿雁往来传信息,诗情涌似洞庭波。
一九五六十二月五日,毛泽东致周世钊信说:“……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接着抄录了这首当时题还为《水调歌头·长江》的词。秋风过许昌之句,是指周世钊1950年9月下旬,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路过许昌时所作的《五律·过许昌》。全诗如下&&&&&&&&&&&& ;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
荒城临旷野,断碣(jie节)卧斜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qi其)豆叶长。
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李健:《毛泽东诗词史话》第221页)
195714电话:“毛主席要召见我们,下午3时我坐车来接你。”据他回忆说:那时,我住在笔管胡同7号人民出版社的宿舍,没有电话,电话是由斜对门的油盐店传呼的。幸而我当时身体衰弱,极少出门,没有误了大事。当时我心情兴奋紧张,不时看手表,在等候下午3点钟。我的住处到新华门,二十多分钟可达,我心急却嫌路远。车子驶入中南海,直达勤政殿门前。进入殿门,房间空阔,静寂无人。对面有一副屏风,别的没有任何摆设,长长的沙发,一个又一个,十分简朴。殿内静静的,静静的,我的心却很紧张,很紧张。
一会儿,一个高大的身影从东边门里出来,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呵,毛主席站到我们身旁了。他安祥和蔼地同我们握手,让座,自自然然地从烟盒里抽出支香烟让我,我说:“我不会吸。”主席笑着说:“诗人不会吸烟?”毛主席的神态和谈话,使我的心平静怡然了。诗人嘛,谈话总是离不开诗,不多时,话入到主题上来了。毛主席是喜欢、看重民歌的。他说:“《诗经》是以四言为主体的,后来是五言,现在七言的多了,这是顺着时代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新诗,太散漫,我以为新诗应该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求发展。我个人喜欢用词的形式写作,习惯了,用起来得心应手。” &&&&&&&&
………… 
(摘自:《缅怀毛泽东》)
(四七)毛泽东应《诗刊》约稿
诗曰:盛世文坛万象新,宏扬国粹振诗魂。
诗刊园地春来早,征得当今第一人。
·19571:“”:“”12
&&&&&&&&&&&&&&&&&&&&&&&&&&&& &&&&&&
《缅怀毛泽东》
195751119571933()·
19571“”511
19575“”()&511
(20100308 10:48&&&&&&)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粤剧艺术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去香港。 1958 我说,写几个字给我,我希望。我说:好吧。因写如右。”
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卷:《为红线女题词》,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我看了高兴,其中有黄河。他骂的是他自己,他说他要灭亡了。果然,已经在地球上被扫掉,不见了所谓黄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一九五八年,在武昌,红线女同志对我说:写几个个字给我,我希望。我说:好吧。因写如右。
毛 泽 东&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一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根据手稿刊印。
1954年春,毛泽东在去视察绍兴东湖农场途中,来到了鲁迅故乡绍行城。那天,在谭启龙、胡乔木、田家英、罗瑞卿、叶子龙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鲁迅故居。在参观将结束时,毛泽东问谭启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是否记得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谭启龙说:“记得。”毛泽东一边步出鲁迅故居,一边慢慢背诵鲁迅的《自嘲》,背完后他说:“鲁迅的这首诗叫《自嘲》”,其实是他的“自白”。鲁迅的确是硬骨头,你看,交了华盖厄运,破帽、漏船的逆境中,仍不肯屈服,仍对敌人“横眉冷对”,仍甘心情愿当人民的老黄牛,这不是硬骨头么?
(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和省委书记们》第70——84页)
1958‘少小离家老大回’‘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
‘儿童相见不相识’qie,qia
690691535536
(五一)毛泽东南宁灯下看《楚辞》
诗曰:疏星淡淡月色迷,忽报空中有敌机。
面对险情无所惧,照掌明灯读楚词。
19581116121118
23:33| : :
(五三)毛泽东“江峡”轮上咏仿诗
诗曰:滚滚长江无尽期,一轮“江峡”顺水驰。
巫山“神女应无恙,” 即兴改吟李白诗。
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乘“江峡”轮驶出了三峡,过宜昌,江面开阔,奖水浩浩,船到江陵时,他凭船舷面对大江朗诵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听不见,汽笛一鸣到公安。&&
杨尚昆听了,不由得笑着说:“主席把李白的诗,发展到社会主义了。”
毛泽东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邱延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纪实》第697页)
(五四)毛泽东题诗赠蒋介石
(五五)毛泽东转交李白手迹诗墨宝
诗曰:《上阳台帖》四言辞,李白当年写下时。
稀世奇珍无价宝,千年手迹千年诗。
公元701年~762年间,唐代大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师张旭草书,书为诗名所掩。《李白墓碑》云:“翰林字思高笔逸。”黄山谷题跋云:“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又《宣和书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尽管李白书迹所见仅《上阳台》—件,然观帖面目,与古人评论相一致,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被收藏家张伯驹收藏,建国后张伯驹交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转呈毛泽东的信中,特别写明其中李白《上阳台帖》是赠送给毛泽东个人的。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所收礼品一律缴众,所以毛泽东在1958年还是割爱把《上阳台帖》送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上阳台帖》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
(五六)毛泽东广州写仿诗
诗曰:河东卅载变河西,正是饕蚊肆虐时,
莫道害虫逢盛世,横行假药禁无期。
(五八)毛泽东为贺子珍吟诗
诗曰:淡淡疏星映翠微,清波荡漾晚风吹。
芦林湖畔初秋夜,月伴诗声送客归。
1959年7月,在庐山,毛泽东和贺子珍见面了,他们俩在芦林湖边散步,当走到黄龙潭时,被警卫员拦住了,他对贺子珍做了个毫无办法的神色说:“这下有个‘羲之洞’,是王羲之练字的地方,可惜看不成了。”他对着初秋时节疏星淡淡,明月在天的良辰美景,不禁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他和贺子珍告别时,又吟哦道: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
听了诗,贺子珍呆呆地想了想,才忆起这是李白的(《别东林寺僧》)。
毛泽东曾对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说:“(给臧克家的信)那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但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六0 )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石屏
 1961年9月30日 《宁夏日报》首先在头版套红刊发,配发了编者按语,并发表了题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社论。之后,并请了银川市制砚刻字合作社阎子江、阎子洋、关富强等工艺人员雕刻毛主席词《清平乐·六盘山》的石屏。他们到贺兰山采石,并把石料运往北京,在德胜门外找了个地方开始雕刻创作。历时数月,将毛主席词的手迹《清平乐·六盘山》精心镌刻于褐色贺兰石板上,凹进去的字呈紫红色,用楠木作框,一幅长3米,宽1米的贺兰石屏挂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
(六一)毛泽东和邵华谈诗论文
诗曰:人生志趣本参差,有打桥牌有作词。
每家皆有每家乐,诗书扑克各相宜。
邵华原名张少华,父亲陈振亚原是彭德怀部属的一个连长。1937年冬天,陈振亚和张文秋结婚,当时张文秋带着一个小女儿,她就是刘思齐。1938年秋,张文秋生下一个女孩,陈振亚给女儿取乳名“安安”,学名随母姓叫张少华(即邵华)。后来在迪化(乌鲁木齐)陈振亚和毛泽民等革命者一起被盛世才残害。不久,张文秋生下了遗腹子第三个女儿少林。
新中国成立不久,姐姐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了,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中南海看望父亲毛泽东。11岁的邵华总是吵着要一起去见毛主席。
1959年,邵华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博览群书的毛泽东非常关心她的读书情况,和她在文学上成了“论友”。在谈到曹操父子时,毛泽东说:“我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诗词,直抒胸臆,豁达洒脱,应当学习。比如他的《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章,更是脍炙人口。”
毛泽东非常推崇李白,认为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风。”在评论白居易时,他说:《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于此而不在他。同时,毛泽东还谈到了王昌龄、陆游、辛弃疾这些人的边塞诗,并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亲笔写给在座的儿女们。
1959年 8月在庐山,毛泽东写信劝慰失去了丈夫毛岸英的刘松林(即刘思齐),一纸草书,竟主要就是录了李白《庐山瑶寄卢恃御虚舟》的几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就道流雪山。”毛泽东对刘松林说:“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在谈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时,毛泽东说:这个人年轻有为,才高学博,为文光昌流丽,二十几岁的人就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可惜死得太早了。他还说他喜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对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很欣赏。交谈中,当毛泽东发现邵华这些孩子也十分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非常高兴,
在谈到兴头时,又挥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千古名句。
在谈论《西游记》时,毛泽东对孙悟空不畏艰险、敢于同一切妖魔鬼怪作斗争的精神和善于识别正义和邪恶的洞察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品格和顽强毅力十分称赞。
当谈到《聊斋志异》时,毛泽东认为《小谢》是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并说《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的“狐仙”要多些就好了。
许多人都认为毛泽东对中国文学可谓是烂熟于心,但对于外国文学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和研究。但邵华却觉得并非如此,她和毛主席就谈过《简·爱》。而且毛泽东在听说后就立即找来看了。在解放初期,毛泽东还曾托刘思齐借了一本《茶花女》,毛泽东认真阅读后,还在上面圈圈点点,作了许多眉批。刘思齐当时看到后大吃一惊,因为书是借来的。等后来知道有了毛主席的批阅这才更珍贵时,这本《茶花女》已经丢失,好不遗憾。
1960年,37岁的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
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毛泽东家也不例外。而毛岸青和邵华的婚后生活自然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再加上岸青的精神不能经受一点刺激,小夫妻之间自然而然就不可避免地发一些小脾气。
对这一切,毛泽东十分理解邵华。毛泽东于1962年5月2日离京南下,7月6日才回到北京。在接到毛岸青和邵华两人要分别给他写信的消息后,匆匆行程中的毛泽东在6月3日上午7时给邵华回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
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令人奇怪的是,这封家书毛泽东没有写抬头,这也是毛泽东家书中惟一没有抬头的信件。家书中,毛泽东首先劝慰儿媳邵华“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而且“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希望邵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一股不服输、不怕苦和战胜困难的精神,要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气,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一番事业”,这是毛泽东所“企予望之”的。“《上邪》一篇,要多读。”七个字,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上邪》乃汉朝民歌《饶歌》第十六曲。“邪”即“耶”。全词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个女子对爱人的山盟海誓。意思是说:“苍天啊!我对你发誓,我和我的爱人相亲相爱,我们的爱情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只有到了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枯,冬天雷声阵阵,夏天雨雪纷纷,天地合而为一的时候,我才敢决定与您断绝关系!”诗中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坚定不移。
毛泽东以其渊博的学识巧妙地告诉儿媳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鼓励并希望邵华坚强些,既要以事业为重,又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纠葛和烦恼的武器。毛泽东可谓用心良苦。
  毛泽东让儿媳“要多读”《上邪》,邵华理解了父亲这封家书的用心和意义。此后,邵华的性格慢慢地变得开朗了、豁达了、从容了,对岸青也更加关心和体贴了。“与君相知”的她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企予望之”,与毛岸青患难与共。
(《北京晚报》7.6)
(六二)毛泽东为女民题照
诗曰:当年习武效前贤,今日红装遍地鲜。
莫怪世人多势利,与时俱进理亦然。
诗曰:“以诗疗疾”试填词,丰泽园里有老师。
“点铁成金”咏杭事,“不拘形迹”两相知。
1961年夏,胡乔木因患病而休假疗养。这年8月17日,他给毛泽东写信,报告自己的病况及疗养的打算。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在相隔一星期后于25日复信,情意挚切,关怀备至。信中说: “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的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问谷羽(胡乔木夫人)好。如你转地疗养,谷宜随去。”
“”“”“”“”“”“”——“”
&“”“”“”1962519631219624
19641010151510161014“”10112572··“” &()
&()& &()()()()()()
“”·“”“”
124122“”(“”()“”“”)20“”“”1965“”28“”
1987“”54·“”19929253
(2312334504511996)
(六四)毛泽东词赠蒙哥马利元帅
诗曰:英伦三岛远天涯,二战将军两访华。
宾馆客厅论世界,农家小院看桑麻。
龙飞凤舞挥神笔,《水调歌头》吟浪花。
游泳外交元帅起,有来有往奉烟茶。
一九六一年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在武汉,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谈了两次话。9月24日下午5点,两人谈话结束。他们的谈话是在汉口胜利饭店举行的。
随后毛泽东邀请蒙哥马利坐船看他在长江上游泳。毛泽东在长江游了近一小时,上船后便对蒙哥马利说:“你下次访问中国时,我们进行横渡长江的比赛好吗?”蒙哥马利回答说:“好!”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一言为定!”
夜晚,蒙哥马利下榻的宾馆,工作人员为他准备第二天回国的行装。这时,毛泽东来了。毛泽东说:“为你送行,送给你一件礼物。” 蒙哥马利接过毛泽东亲手写的&“赠蒙哥马利元帅”———《水调歌头·游泳》词时,喜出望外,握着毛泽东的手久久没有放开。毛泽东笑着说:“不要忘了,我们还将在长江进行游泳比赛呢。”这就是毛泽东和蒙哥马利的游泳外交。毛泽东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幅毛泽东创作并亲笔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陪同蒙哥马利的中国人告诉他:“这是无价之宝,主席亲笔写下自己的诗词送给外国人是极其罕见的事情。”陪同毛泽东前来的中国人告诉他:“这是主席早晨四点钟起床后写的,上面还飘着墨香呢!”蒙哥马利端详着遒劲有力的方块汉字,连声向毛泽东道谢。
(六五)毛泽东书诗赠日本友人
1961年10月7日,毛泽东接见日中友协访华代表团、日本民间教育家代表团等日本外宾,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毛泽东手书了鲁迅先生于1934年5月30日作的《无题》一诗赠送他们: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六六)毛泽东为何最推崇屈原
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此诗赞赏了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却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毛泽东熟知历史,喜欢纵论古今。他推崇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司马迁、曹操、李白、李贺等等,但最为推崇的是与他同属楚人的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而且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这是世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也是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抗议。为此,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幅屈原画像。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会见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将一部装帧精美的《楚辞集注》(《楚辞》共17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国古往今来的所有历史人物中,享如此殊荣的,独屈原而已!
早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如痴如醉地学习《楚辞》,对屈原崇拜得无以复加。毛泽东当时读师范时,做了一本专门听课用的读书笔记,取名为《讲堂录》。这本笔记共47页、94面,前1页全部是毛泽东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在《离骚》正文的上方,还写有他对各章节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915年,毛泽东在校时,就与志同道合的罗章龙纵论《离骚》,主张对之进行新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读《离骚》,对之爱不释手。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周世钊、蒋竹如到中南海,在交谈中多次称赞《离骚》“有一读的价值。”1957年12月,毛泽东要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大约有50余种。1958年张治中陪毛泽东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劝说张治中读《楚辞》时说:“那是本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他于1958年8月12日在一封信里还这样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
毛泽东在谈话中常常引用屈原的作品。1950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受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按照周恩来的布置,让中国第一代驻外大使来勤政殿,在八扇红木屏风后静观呈递国书仪式。此前,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接见过这些新中国的第一任大使,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当毛泽东走到黄镇面前,好像想起了什么,问道:“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黄镇答道:“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白玉兮为镇”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一句,毛泽东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1954年10月26日,在华访问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离京前夕,他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辞行。毛泽东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后说:“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并向这位异国政治家介绍了屈原的生平。
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1959年、1961年他两次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楚辞》,还特别指明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在此期间毛泽东外出带去的各种书籍中,也有《楚辞集注》和《屈宋古音义》。
毛泽东对屈原的《天问》,也是爱之颇深。他特别肯定屈原《天问》在唯物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1964年8月,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家谈话时,从唐代的刘禹锡《天说》回溯到屈原的《天问》的时候说,到现在《天问》没有解释清楚,《天对》(柳宗元)之作,讲什么也没说清楚,只知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
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说,1949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期间,他(费德林)任苏方翻译。一次,毛泽东与他大谈中国古典文学,在谈到屈原时毛泽东曾发了一段较长的议论,其中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的诗词受屈原诗词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他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前四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即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的故事。“帝子乘风下翠微”,显然是由《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变化而来。“斑竹一枝千滴泪”也是化用湘夫人闻帝舜死于苍梧,十分悲痛,眼泪沾在青竹上,留下点点斑痕,而成斑竹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作品不仅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为人为文结合得非常完美,对后世影响极大,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为何最推崇屈原?我们可从他1959年8月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找到答案:“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是“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以及其开创的骚体的高度评价!
诗曰: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相对相粘讲押韵,律诗对仗要分明。
1961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几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所谈之事,很想谈谈。无奈有些忙,抽不出时间来,而且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因此请你等候一些时间吧。”臧克家后来多次撰文,记录了毛泽东和他谈的许多精辟而有启发性的诗论观点。
毛泽东与冒广生谈词学问题时说:“旧体诗词的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张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但老一辈子的人要搞就要搞得像样,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冒广生说:“主席讲的是,诗词既重格律,也讲遣词雅训,力戒粗野,能兼顾而后并美。
(《毛泽东书信选集》、舒湮《一九五七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主席》,《新华文摘》1989年第1期)
诗曰:井冈岁月共艰险,烽火连天数十年。
共同爱好成知己,诗交词往谱新篇。
“”“”“”“”“”
&“”“”“”
& &&&&&&&&&&&&&&&&&&&&&&&&&&&&&&&&&&&&
1957“”“”:“”
19711226:“……”
(七0)毛泽东与周谷论诗并为续吟诗
诗曰:公余无事常吟哦,熟背古诗四百多。
喜看文坛增趣事,书来词往唱与和。
周谷臣回忆说:1961年五一节,毛主席来到了上海,我在锦江饭店楼下晋见了毛主席的当晚,应记者之约写了一首《五一节晋见毛主席》调寄《献衷心》的词,第二天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毛主席见了这首词后,便打电话召我。5月3日下午三时,我到毛主席的住处,他正坐在客厅里看报。我一人走进客厅,毛主席起来第一句话即说:
“词一首,看到了,怕不止一首吧!”
我说:“只有一首,我从来没有在报上发表过诗词,这确是第一首。”
毛主席说:“总怕不止一首。”意思就是说我也像常常写这些东西的人。我随即转述我对记者说的那句话“主席是内行,要求不能不高。”
毛主席笑着说:“主席也只有那么内行。”
我又说:“平时,我也偶然写几句,那是附庸风雅。”
毛主席说:“附庸风雅有什么坏处?”
我说:“附庸风雅的人,无非是发发牢骚而已。”
毛主席说:“发牢骚有什么不好?有牢骚不发,过得吗?”
谈至此,我又向毛主席转述别人的意见,专讲字义,说:“据说,屈原的《离骚》就是牢骚,说是‘离’‘牢’同声。”
毛主席说:“可能是这样,但也未必一定。”我于是进一步发表自己的意见说:“离骚可能就是牢骚,牢骚可能就是罗唆。‘牢’‘罗’同声,‘骚’‘唆’也是同声。念罗唆,可能就是发牢骚。”我所说的并没有什么根据,但主席仍微笑着,没有说我荒唐。我更进一步笑着说:“主席教我们说话要风趣,真该好好注意。”
毛主席说:“是呀!老是干巴巴,有什么味。”我又笑着说:“我近来替‘风趣’找出了一种解释:智慧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啼笑因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