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在长征解绝生理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说长征是传奇?看完这些数字你就明白了
CCTV焦点访谈
正在加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不怕”,体现的是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难”,涵盖的是说不尽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忍饥挨饿、九死一生。对这样一段传奇、一部辉煌的史诗,可以有无数种视角去观察,有无数种方法去研读,有无数种心境去感受。今天我们就用提炼数据的方法,去感受悲壮的长征。说起红军长征,其实一开始并不叫长征,叫西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说:“从中央和红军总部角度来看,1935年的5月,朱德在四川冕宁发了一个布告,这个布告讲万里长征,才出现了万里长征。”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瑞金出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长征”一词进入史册,也应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红军长征创造的前所未有的辉煌,可以从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中来感受。红军长征 平均每天行军74里参加长征的红军共有四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从日开始到日结束,红军长征合计历时2年零12天。四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65000里,全军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中央红军长征跨越了中国11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苦难辉煌》一书的作者,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从1934年长征开始,到1935年9月决定到陕北建立根据地,大的战略目标变换了7次,落脚点变换了7次,最后到达陕北。中央红军 平均年龄20岁红军队伍是个充满朝气的年轻的队伍。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师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二、三十岁;士兵这个阶层,年龄最大的是中央红军,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最小的是红二十五军,士兵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中央红军 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长征途中,红军始终处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长征路也是一条战斗的路,一条流血的路。长征途中共发生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长征途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红军英雄的故事。纪实文学《长征》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打娄山关的时候,先锋团的12团政委钟赤兵,腿被打断了,警卫员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就用木匠的锯子把他的腿给锯下来了,他居然活下来了,一条腿走完了长征。”红军 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40余支从装备上看,国民党军队拥有飞机大炮,而红军装备简陋,长征出发时,红军拥有步枪25000多支、短枪2800多支;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多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红军就是凭借步枪、短枪、梭镖这样的武器打垮了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红军官兵不仅英勇无畏,指挥员的智慧也得到了发挥。红军长征 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各路红军出发时,总人数20.6万人,沿途补充的兵力约有4.2万人,最后到达陕甘的只有5.7万人。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在长征路上,每一场战役中都有红军战士献出生命,平均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王树增说,中央红军出发的时候,86000多人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打完了还剩30000多人,所以当地有这样的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红军长征 翻越大雪山40余座长征,走过了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在长征途中,最艰难的是翻雪山、过草地。红军先后翻越了40多座山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初次攀登雪山,很多红军战士不懂高原反应是怎么回事,甚至连雪都没见过,他们衣着单薄,脚穿草鞋,一些人走得头晕眼花,想歇一会儿,却再也没有起来。红军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松潘草地。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南北绵延200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泥潭密布,暗沟交错,稍有不慎,人马就会被吞没。在过草地的艰难跋涉中,饥饿也是很大的威胁。红军官兵以野菜、草根、皮带充饥。王树增介绍:“很多草是不能吃的,中毒就死了,必须是试吃过认为它没有毒才可以吃。谁来吃?就是试吃小组的人来试吃,谁能到试吃小组?共产党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说:“有一个战士,他一个班14个人,最后到草地剩了7个人,6个人的皮带都吃完了,就剩了他的一个皮带,刚吃了一段,他就哀求大家不要吃了:这是我的战利品。最后把这个皮带留下来了。”红军战士周广才的这条没吃完的皮带现在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长征中,无论是将官还是士兵,都要同样面对饥饿和死亡。金一南说,当邓小平的家人问他,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小平同志说了三个字:跟着走;还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小平同志也是三个字:一样苦。一个军队最大的战斗力,在于士兵对长官的信任,把性命都托付给你。红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小平同志讲的,官兵上下一样苦,这是取得胜利的根源。红军长征 跨过大河近百条在长征征途上,红军渡过了近百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其中大河24条。河流既是军事障碍,也是发生惨烈战斗的地方。金一南认为,包括突破乌江、突破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包括四渡赤水,完全是在敌人的夹缝中求生存,从来没有一个团体表现出这样英勇的战斗精神。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习近平总书记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这奇迹的创造,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苦难;它创造的奇迹,留给了世人辉煌的财富。数据,是可以积累、可以延续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面无数的先烈付出牺牲才累积起来的。现在,考卷交给了我们,应该如何增添历史数据,应该增添什么样的历史数据,每一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gavinyan]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_网易财经
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8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支队伍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艰苦卓绝的;80年后的今天,长征的伟大精神,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是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为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军网微信即日起推出系列网文,敬请关注。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网文
8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长征
80年过去了,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老,如今还健在的,没有多少了&&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于都县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畔。
小的时候,学校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去烈士陵园。
家乡不大,烈士陵园也不大。两座山之间的小山坳里,有一圈淡红色的围墙。一条笔直的路,直勾勾地通向最大的两座墓碑&&那里,埋葬着两位红军战士。
80多年前,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两位红军随小分队垫后,后来又留下来发动百姓革命。在军阀和地主武装的围剿下,两人弹尽粮绝被俘,牺牲前受尽严刑拷打。
几个胆大的百姓偷偷收殓了他们的遗体,在一个小荒坡上草草埋葬。解放以后,一位老人指着山上的两个小土包说:&那里埋着两个红军。&
后来,政府重修了两座坟墓,立了碑,围绕着它们,修起了这座烈士陵园。
一年又一年,看护烈士陵园的大爷要给一波波孩子讲两位红军牺牲的故事。小学6年,我听了6次,人还是那些人,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一尘不变。
他们的故事本就简单得可怜,见过他们的人很少,知道他们的人也很少,他们还没来得及轰轰烈烈,就牺牲在了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边上。
除了坟冢,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也无所谓发掘。他们只是数万红军中的普通一员,大海中的一滴水。他们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叫什么,也没有人知道。
多少年来,我们听着他们牺牲的故事长大,却渐渐忘记了他们。
听到后来,我和同学都不再听了,眼珠子轱辘转,看蜜蜂,看蝴蝶,数坟头有几朵小花。走过了规定的程序之后,清明,其实更像是一场春游。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去过那座陵园。据说,它的四周现在渐渐变得繁华,有了高楼大厦,通了宽敞的马路。守陵的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换了别人。
但墓碑还是那些墓碑,故事还是那些故事,那座陵园,一尘不变。
历史是会落上尘埃的。
后来很多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听那些不算故事的故事。
这或许是一个年轻人对于历史最初识的怀疑和否定吧。就像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吐槽的:人是要向前看的,去他的唐宋元明清!
所以,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同学中没有人选择历史系,哪怕是被调剂。读历史,你让我将来去干嘛呢?
是的,不管给年轻人讲多少大道理,历史就是这么尴尬。
突然有一天,我曾经念过的那所省重点高中,让一位历史老师当了校长。许多同学都愣了:你让数理化的脸往哪放呢?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认:那是个深得老师同学喜欢的人。
尴尬的还有我。当我因为工作需要写一篇关于长征的文章,和昔日的一些学霸同学讨论起这个话题,许多人瞪大了眼睛:哈哈,你现在就干这个啊?你不是当兵的吗?
好吧,我无法解释&&毕竟,如果他们认为部队就是高科技和信息化,那也挺好。
可我现在确实在干&这个&&&无数个夜晚,办公楼灯火通明,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80后、90后埋首故纸堆中,用他们所能用的新潮而现代的方式,还原着80年前的长征历史。
他们,许多刚刚走出校门,从未接触过真正的历史研究。在接手这项工作之前,许多人不知道大渡河、金沙江、泸定桥有何关联和区别,许多人不知道红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是这个问题多么复杂,而是长久以来,许多人和我一样,不知道那段遥远的历史和我们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弄懂它。
直到那一天,一个90后女孩熬了几天后,剪出了她的第一个长征短片。她怯生生地找来几个同事,小心翼翼地问道:&你们看,还行吗?&
看完短片的同事红了眼眶,许久没有人说一句话。大约隔了一分钟,一个平时挺爱开玩笑的家伙,突然严肃地说:&我现在觉得,我们做的事,挺有意义的。&
贵州遵义的红军山烈士陵园修建在市内小龙山上,园内集中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遵义各处找到的红军遗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内,红军战士的雕像被青山翠柏环绕,陵园正面的纪念碑上有&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
眼泪,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一名叫陆昶全的大学生,曾从福建宁化出发重走长征路。当地人问他,你知道宁化也是长征出发地之一吗?他回答不知道。对方的回答让他震撼:&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从这里出发的红军基本都牺牲了。&
那一天,他突然觉得迈出的每一步都很沉很沉。走到湘江边,大多数宁化红军的牺牲地,他和同行的人主动买了白酒,洒江祭奠。
这些年轻人,在那里哭了,因为长征。
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些人,做着无关风月的事,把有关这个民族的记忆碎片拾起。有时候,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
几年前,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人,一路参观长征遗迹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发现参观的人并不多。有一次,巨大的博物馆里只有寥寥两个人,一位退役老兵带着孙女,孙女心不在焉,耳朵上始终挂着耳机。
2006年,警察夏桂林跟随央视重走长征路。251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夏桂林胡子拉茬、白发苍苍,连家人都不敢相认。妻子从电视上看到丈夫出发前的一头黑发全白了,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老夏,快回来吧,不要再走了。&
2014年,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左力决定暂停自己的工作,独自重走长征路。更多的人问他,究竟为什么?几十年前的事和你有关系吗?他想起自己采访老兵,他们想说却形容不出,只是紧紧咬着牙关的神情。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寻找精神力量&。有朋友却甩给他一句话:你有病吧?
如果要罗列,重走长征路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上至花甲老人,下至青葱少年,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他们选择重走的理由也五花八门。可与中国人13亿多的庞大数目相比,重走者的数量又显得微不足道。
但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更多的人才在一次次疑问中渐渐发现:原来,80多年前那些翻山越岭的人,还在影响着这个时代。他们就像一个又一个连接点,对接着过去,提醒着人们&&生命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除了衣食住行和功名利禄,我们也应当停下来想想诗和远方。
重走者,未必能影响很多人,但他们一定能影响一些人。
10年前,军旅作家王树增写了《长征》。写作之初,同行曾经多次问他:有那么多挣钱的题材你为什么不写?你写《长征》,有人买吗?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没人买,那你写它干什么?你也拿不到版税。
当时,王树增说了一句很狂妄的话:&你写卖不出去,我写就能卖出去。&这部书后来很畅销。回首往事,王树增却不狂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读者不是爱我,而是爱我们这个民族。&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人守望历史的星空。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就像记忆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失忆,是一种大不幸。
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资料照片)。
长征途中,担任师长的贺炳炎一条胳膊被打断了,半个身子被鲜血染红。他挺到了战斗结束,因为流血过多而昏迷。
在一个小村子里的打麦场上,卫生员抬了个大凳子,用绳子把贺炳炎捆在凳子上,什么麻药都没有,踩着贺炳炎的身子,用锯木头的锯子为他截了肢。
在场的贺龙从凳子底下的一摊脓血里扒拉出一些东西。后来做战斗动员时,贺龙从怀里掏出手绢打开说:&同志们,这里面是你们师长的骨头渣!&
就像贺龙捧回的那几块骨头渣,历史里,藏着我们的根和魂。
我们这支队伍,曾不只一次次接近&石达开式的覆灭&,却没有人认为革命的火焰会熄灭。许多年后,当我回想起就像家乡埋葬着的两位垫后的无名红军,突然间产生了再去看一看他们的冲动。
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长征中,垫后往往是最危险的任务。强渡湘江时,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4师,整整一个师没能渡过湘江,牺牲殆尽。34师最后一次师党委会的记录上只有两条:第一,把所有的电报和机密文件烧掉;第二,如果谁还能活着出去,3个月以后井冈山上再见。
总要有人向前冲,也总要有人去垫后。历史,让我们懂得尊重。
在埋首长征故纸堆中的日日夜夜,我和我年轻的同事无数次被这种濒临死亡时的坚强所震撼。越接近真实,眼泪就越难以止住。
这种震撼,甚至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
埃德加&斯诺所说:&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1985年,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成为畅销书。从1972年向周总理提出要写长征,他用了13年探求长征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2000年世纪之交,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全球几十位顶级专家,评选人类1000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100件事。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事件必须深刻影响人类进程。
结果,中国有三件事入选。第一件是火药武器的使用,第二件是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半个欧洲,第三件事就是长征。
美国,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它的每一位伟人,几乎都被拍成过好莱坞大片,它所经历的每一场重要战役,几乎都是本国经久不衰的文艺创作题材。在这个年轻的国度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和阵亡将士公墓,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又一座英雄的雕塑。它在不断宣扬真实英雄的同时,也在不断虚构着能力各异的超级英雄。
2013年,美国人潘亚当骑着摩托车重走了长征路,路上他一次次被问起原因,他回答:&因为我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其实,美国人真正感兴趣的,是那群衣裳褴褛的人在超自然的极限条件下迸发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不用否认,长征是一场突围,是失败后在没路的地方找路的无奈之举。正因此,人们才习惯于用&奇迹&二字形容长征。
长征,历史是表,精神是核。有人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好比一个人的血肉和灵魂。人不能没有血肉,也不能没有灵魂。国家也一样,P是一个国家的血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今天的人们,无需再去啃树皮、吃野菜,无需再徒步两万五千里。但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依然是荆棘与鲜花并存。要前进,每一步都可能碰壁,每一步都可能流血。长征,往大了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往小了说,就是一个人决不向困难低头的气概。
回望长征路,不是重复过去,而是面对今天。
资料图:油画《长征&过草地》
一位作家曾讲过一个关于&沙漠玫瑰&的故事。
&沙漠玫瑰&并不是玫瑰,而是一种地衣,拿在手里,它是一蓬枯萎的干草,很难看。但把它泡在水里,几天之后,就会复活。
一次,这位作家收到了朋友赠与的&沙漠玫瑰&,将它泡在了清水中,翘首以盼。每一天,&沙漠玫瑰&都会一点点舒长,吐出一些新绿。到第8天的时候,&沙漠玫瑰&已经完全复活,变成了一蓬绿色的地衣。见证了整个过程的作家欣喜若狂,而前来做客的邻居却不明就里:不就是把杂草吗?
作家说:这8天,就是历史。
如果割断了&沙漠玫瑰&一点点复活生长的8天,单纯看待当下,就会如邻居所见的一样,看到的不过是一把活着的杂草。然而,如果见证了这8天里生命复苏的轨迹,就会觉得它的美丽更胜玫瑰一筹。
历史里,藏着辩证法。不理解苦难,就难以理解辉煌。而现实中的人们,常常是站在苦难与辉煌之间。
今天,人们总是觉得,我们的国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人嗔怪:你中国,怎么会这么不堪?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看问题的角度却可以不同。只看到了中国的种种问题,而否定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程,不正如看待那株&沙漠玫瑰&的不同眼光吗?
只有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从能够懂得,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现在这样的道路,未来又将去向何方,才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把&你中国&变成&我的祖国&。19世纪法国学者勒南在他的著作《何谓国家》中曾写过:&国家指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起取得了伟大成就,并且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创造同样伟大的未来。&
我们,延续着他们的希望。
在遵义有一处烈士陵园,许多红军连名字都没留下,夏桂林抚摸着墓碑,泪如涌泉。一名女中学生看到哭成泪人的他,静静地陪坐在他身边。夏桂林对她说:&我以后可能再也来不了这儿了,你以后能不能代我常来看看他们,献一支花或者只鞠一个躬&&&
左立重走长征路,在路上几个月后,对他的质疑渐渐没了。他的坚持,开始成为朋友中的美谈,有人钦佩他的勇气,有人赞赏他的态度,有人开始从之前的反对和不屑,转而信服他的观点。回到深圳,他被很多单位请去做讲座。
在山区路上,警察设卡检查,得知左力在&长征&,一起竖起了大拇指;他借宿老乡家,对方得知&长征&,很多时候连借宿吃饭的钱都不要了;在四川抚边乡,房主大妈在左力出发前,硬是把干粮塞进了背包,大声说:&饱饱地找红军呐!&
长征,其实从未远去。
《红军攻占了天险腊子口》,崔开玺2010年作品。
历史昭示未来。
长征过草地时,红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食物,只能吃野菜。当时,红军大部分来自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不熟悉草地的植被,误食中毒的人很多。
于是,红军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叫做试吃小组。这些人吃了某种草后,只要他们不过敏,没有死掉,就证明这种草可以吃。
要参加试吃小组有一个条件,必须是党员。
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总在说,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忘掉了从哪里来,往往就会忘掉到哪里去。
今天,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复兴,更接近实现中国梦。改革步入深水区,我们还有没有&试吃小组&那样的趟路勇气和精神?还能不能闯过改革面前的&雪山&和&草地&?
沿途的风景在变,路上的坎坷在变,不变的,唯有人的决心和意志。
日那天,红军得到了一条战斗动员令&&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
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
这条发布在遵义会议之后的动员令,被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进了书中。
中国自古以来有千万种路。一地马铃声的茶马古道,记载着大国气象的丝绸之路,战火纷飞的秦汉栈道&&而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中国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广袤的草原串连起来,趟出了中国走向近现代文明的独立之路、复兴之路。
雪峰依旧,铁索犹寒。习主席说,长征永远在路上。
今天,在新一轮改革面前,我们又将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
我们每一个人,也当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类信息:
当前位置:&>&&>& > 红军长征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 历史军事
红军长征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此内容载入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
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同时却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进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教科书式的答案: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根本原因: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有些人对于长征原因的浅薄化的认识是& 国民党想赶尽杀绝,为了活命只能长途跋涉,东躲西藏 看作是红军的大逃难行动。 更让党接受的理由: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保存革命火种。
&& 红军开始长征的真正原因(作者过于重视偶然性事件得出的答案)
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5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一份绝密情报送到瑞金,使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  
敌人绝密情报刚制定出来便落入我军之手.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军事会议在庐山的牯岭秘密召开了。这是一次部署第5次&围剿&重大军事行动的重要会议。会议在蒋介石的首席军事顾问、德国人赛克特的策划下,制定了一个名曰&铁桶计划&的战略方案:确定以红都瑞金为最终目标,各参战部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域,从四面八方向前推进,形成半径距离瑞金150公里的大包围圈,届时将在瑞金的四周架起30道铁丝网、30道火力封锁线,为防止红军突围还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10轮卡车,快速运送作战部队,予以及时拦截.&铁桶计划&的文件差不多有一公斤重,每份地图、表格的封面上,都印有蓝色的&绝密&两字。领取这些文件的每个官员都按收件人编号,签字领取,手续十分严格。但蒋介石万万想不到的是: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铁桶计划&的全部材料就到了共产党员项与年等人的手上。中央特科十几人打入敌人&剿共&总部项与年等人为何能够如此之快地获取国民党的最高军事机密?事情还得从莫雄说起。
莫雄曾是孙中山同盟会的一名中坚分子。北伐战争结束后,莫雄被蒋介石冷落,只挂了一个军委会少将参议的虚衔,在上海赋闲。正是在上海闲居几年中,这位素来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的老同盟会员被我党注意上了。中央特科将他列为重要的争取对象,莫雄也有意为共产党工作。
1934年,莫雄的昔日熟人杨永泰(时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长),推荐莫雄担任了江西赣北第4行政区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接任后立即想到这是一个让中共派人打进蒋介石营垒中的良机,随即找中**组织商议此事。特科负责人考虑到党的临时中央机关已经在江西苏区,蒋介石正在调动百万大军对红军进行第5次&围剿&,能够在这种时候打入南昌行营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良机。于是,特科决定派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等十几人,随莫雄去江西。
这十几人中,项与年是负责人。项与年又名梁明德,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被组织上派往国外,在华侨中开展工人运动。1927年11月他回到上海后,奉调进入中共中央特科的&红队&(即行动科)工作,是&红队&的主力队员。
当时莫雄也参加了庐山牯岭的军事会议。待会议一结束,莫雄就下了山。在德安县城的专署保安司令部,他在经过上百次的反复思考后,甘冒杀身毁家之险,毅然将&铁桶计划&的全套材料交给了保安司令部谍报科参谋项与年。
项与年为送情报一连敲掉了4颗门牙
项与年接过莫雄递来的一沓文件,只看几眼,马上感到其中的分量。他跨上前紧紧地握住莫雄的手,声音有些变样地说道:&莫大哥,我代表党感谢你!&等莫雄离去,项与年与刘哑佛、卢志英商定,由他来将这份十万火急的情报尽快送到瑞金。
当晚,项与年挑灯夜战,用特种药水将各份情报上的要点,一一密写在新买的4本学生字典上,重要的军事标图则描到薄纱纸上。他选择了一条由德安抵达瑞金的最佳路线,即从南昌乘车到吉安,进入泰和,从山区插入兴国县境,再横插于都,然后直到瑞金。
项与年风餐露宿好不容易通过了泰和的老营盘山区。当他进入兴国县境临近茶园村的地方,发现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封锁得很严,隔几里路就有哨卡,路上缠起了一道道长长的铁丝网,各个村头都筑起了高大坚固的碉堡,上面还有人放哨。一般青壮年根本不可能从这儿通过。项与年回到山林中,用石块一连敲下了自己4颗门牙。很快,他的两腮肿胀起来,面部变得可怕吓人。次**下了山,身上的衣衫早被树枝荆棘挂扯得破烂不堪,完全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让人厌恶的乞丐。他把4本密写字典的封皮撕去,藏在污秽不堪的讨米袋里,赤着一双脚,无精打采地朝前走。就这样,项与年混过了沿途敌军的层层哨卡,于10月7日下午到达瑞金城,在沙洲坝找到了临时中央机关驻地,把4本密写字典交到了周恩来的手上。
除非特别注明,所有文章由找知识百科和信息网
原创,可转载,必须注明去处,否则可能追究侵权责任。
本文关键字:
在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劳动,但最关键的不是只会使用工具,而是制造工具。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是人......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经过了多少个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