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与深圳前海精准生物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系吗?

哄抢“独角兽”:华大基因三年资本运作路径揭秘|界面新闻 · 证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2月18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发布招股说明书。这家有&生物界腾讯&之称的公司无疑是近几年来一级市场上最受人关注的&独角兽&之一,其在未上市时估值已接近200亿元。
2012年起,华大基因即开始引入外部投资者并筹备上市,曾有短时间内百余家机构组团赴公司调研的盛况。招股书显示,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控股)作为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华大基因42.42%股权,而40家包括创投机构和上市公司等的其他投资者共持有的股份达38.99%。至此,这只&独角兽&一波三折的上市进程终于尘埃落定。
华大基因是华大控股旗下唯一拟上市实体,由华大控股原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医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华大科技)重组改制而来。
在华大控股最初的上市计划中,要运作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分别以独立实体上市。2012年,华大控股拟收购美国研发基因测序仪的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拉开了这场资本运作大戏的序幕。
华大控股以每股3.15美元的价格收购CG。按当时的并购条款,华大控股需要在三个月内拿出1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允诺为CG提供3000万美元过桥贷款以维持其运营。
资金不足的华大控股选择引入风投,通过出售下属子公司华大科技的部分股份换取资金。
2012年12月,华大控股宣布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中国光大控股(00165.HK)、红杉资本、深创投、云峰投资、景林资产、泰山投资、软银中国、盛桥投资等知名机构入围融资名单,由红杉资本和光大控股牵头。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创投2000万元。华大科技新的董事会中,华大控股占5席,风投占4席。
2013年3月,华大控股完成对CG的收购,是中国首例生物企业海外并购。在获得基因测序仪生产能力的同时,华大控股也背负了与投资机构的双向对赌协议。按照对赌协议,若华大科技不能达到规定数额的净利润,华大控股则要出让一部分股份给投资人。
时任华大控股CEO王俊表示,&这其实是华大跟资本市场结合的第一步。&但走出这一步的隐性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华大科技为尽快登陆资本市场曾考虑借壳上市,但最终未能成行,有资本市场人士分析原因时称&借壳需要有无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这个报表华大科技做不出来。这几年华大科技签了太多对赌协议,现在有点被资本推着走。&
华大科技在引入外部资本后沉寂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华大控股主要是筹备为旗下另一家子公司华大医学融资。
华大医学2010年成立时,华大控股和深圳华大农业与循环经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农业)分别持有其95%、5%的股权。2013年3月,华大控股拿回华大农业所持有的华大医学5%股权,完成100%控股,华大农业自此退出华大医学。
日,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下称华大投资)入股华大医学,以4480万元的价格获得后者32%股权。华大投资主要股东为华大控股员工,实际控制人是原华大基因CEO王俊,其持有华大投资57.16%股权,此外还持有华大控股10.5%股权(目前直接和间接持有华大基因15.07%股份)。
与此同时,华大医学也陆续引入三批外部投资机构。日,第一批共有8家投资机构进入,包括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创投)、深圳红土生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红土生物)、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荣之联,002642.SZ)、深圳市盛桥新领域投资合伙企业(下称盛桥新领域)、成都光控西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光控)、苏州软银天维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等,合计向华大医学增资2.95亿元,据界面新闻记者计算,此时华大医学估值为88亿元。
两天后的5月16日,第二批投资机构入驻,分别为上海腾希投资合伙企业(下称上海腾希)、深圳市华弘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弘资本)、深圳市南海成长创赢投资合伙企业(下称南海成长)、中金佳成(天津)医疗投资中心共4家,与第一批进来的荣之联、盛桥新领域合计增资3.05亿元。此时华大医学的估值已高达106亿元,短短两天就上涨近20亿元。
日,华大控股将其所持有的华大医学的13.21%股权,作价14亿元转让给原股东深创投、红土生物、上海腾希及另外新增的苏州松禾成长二号创业投资中心、北京国投协力华大股权投资中心、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有限公司等7家机构。截至当日,华大医学三次共引入19家投资机构。
日,成都光控退出,其将0.55%的华大医学股权作价1元转让给华大控股。耐人寻味的是,成都光控的控股股东正是2012年牵头投资了华大科技的中国光大控股。一周后(7月24日),华大控股将其持有的华大医学0.47%股权作价5000万转让给上海腾希、华弘资本。
自2012年来,华大控股下属子公司上市的各种版本一直在业界流传。最早的传闻是去海外上市,但由于国内政策规定,与医疗检测相关的企业不允许有外资持股,因此华大控股无法在海外上市。
2014年,彭博社曾报道华大科技改为赴港上市,但是有知情人士表示,华大科技由于2014年业绩表现欠佳,导致其在2014年底上市的目标泡汤。另一种说法是,华大科技独立赴港上市因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的合并事宜而暂停。
有分析人士指出,华大科技业绩不容乐观,或许正是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合并的导火索。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大科技2013年、2014年净利润分别为9867万元、6485万元,似乎证实了上述说法。
2014年底,华大控股启动华大医学与华大科技的合并,并将上市方向瞄准A股。
日,华大控股、华大农业通过股权认缴增资的方式,以其持有的华大科技共计57.62%股权作价4.19亿元向华大医学增资。当时华大科技的整体估值为7.28亿元。
重组完成后,华大科技成为华大医学控股子公司。同时,华大农业以其在华大科技4.09%的股权换来华大医学1.32%的股权。目前华大农业在华大基因中持股1.09%。
值得一提的是,日,上海景林退出,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南海成长与华弘资本,转让价格对应估值约为128亿元,相比其进入时的88亿元估值,7个月时间收益45%虽然可观,但也称得上&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2015年上半年,华大医学以合并华大科技后整体约190亿元估值,通过母公司华大控股股权转让的方式继续引入外部投资机构。其中最大手笔的莫过于深圳和玉高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下称和玉高林),今年2月份,和玉高林以20亿元出资一举获得华大医学3584.96万股,占其发行前总股本的9.95%,成为仅次于华大控股、华大投资的第三大股东。
在新增了包括和玉高林、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在内的8家股东后,6月22日,吸收了华大科技后的华大医学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即华大基因。
已经在华大科技里被套两年多的一大批机构终于&守得云开现月明&。上海云锋、华厦人寿、宁波软银、创润投资等13家机构以其持有的华大科技25.71%的股权作价14.14亿元对华大基因增资。同时上海珍尤、深圳宸时以现金增资,此时华大基因估值达到约195亿元,为上市前的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最早投资华大科技的红杉资本和光大控股,都没有出现在拟上市的华大基因股东名单中。光大控股旗下两家机构,成都光控在合并前夕蹊跷退出,另一家光控基因投资有限公司对华大科技的持股已从原来的1.97%降到0.99%。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旗下创业基金SCC Growth 2010(HK)Limited也只在华大科技持股,并于2014年3月由6.25%变为6.06%,此后再未有变化。
今年8月中,华大控股宣布合并旗下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并在A股IPO。12月18日,华大基因招股书申报稿于证监会官网披露。
华大基因本次上市拟发行不低于4000万股股票,募集资金17.32亿元,用于云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升级项目、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项目、基因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更多专业报道,请
0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健康界APP
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的产业报道
国家基因库为什么会选择华大基因来承建和运营?
来源:网易科学
国家基因库主要产生人类疾病和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据。
经过5年建设,日,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将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继美国的NCBI,日本DDBJ和欧洲EBI之后全球第四个建成的国家级基因库,也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库。中国国家基因库要解决什么问题?未来如何运营?与国家库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将是本文要解答的问题。国家基因库要做什么?相关资料显示,美国NCBI在成立之初定位于四个主要功能:第一,“为储存和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知识创建自动化系统”(即信息存储功能);第二,“从事研究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高级方法,用于分析生物学上重要的分子和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即数字化功能);第三,“促进生物学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应用数据库和软件”(既产业共享功能); 第四,“努力协作以获取世界范围内的生物技术信息”(即开放功能)。这四个功能定位至今未有大的调整。而欧洲的EBI则更加注重开放和创新的学术氛围,其功能更多定位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教育培训在中国国家基因库的相关介绍中,绕不开“三库两平台”的描述,国家基因库未来的架构功能,也与此有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徐讯向网易科技介绍,“三库”包括“干库”(数字化库,既基因、蛋白、分子、影像等多组学生物信息数据库)、“湿库”(多样性生物样本和遗传资源库)和活库(既活体生物库);“两平台”则是基因信息读取平台和基因编辑与合成平台。从功能上看,中国国家基因库的“三库两平台”定位涵盖了基因库基本的功能属性,并在综合性上有所超越。根据徐讯的描述,中国国家基因库将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基因库,“他们(指DDBJ、NCBI、EBI)只是数据库,没有样品保存功能。相比之下,国家基因库还有样品库和活体库,目前全球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综合性数据库,我们一期就达到了。”徐讯介绍,国家基因库主要产生人类和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据。目前,罕见病数据库已检测了3000多个家庭,新发现400多种罕见病;癌症数据库包含上万份不同种类的数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今年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中总计完成27万多个样本检测,包括无创产前、遗传性耳聋、地中海贫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宫颈癌筛查等。这些数据都将在政策规范指导下通过数据共享中心向全国科研机构和人员、产业机构开放。从国家基因库所采用的“PPP模式”中不难发现,将基因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将是国家基因库极为重要的功能之一,这种属性和一开始的定位,与NCBI、DDBJ和EBI有很大的不同。梅永红向网易科技表示,“国家基因库与国外三大基因库相比,不仅在存储规模上有很大的超越,更注重研发和在产业生态中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国际基因库希望成为国内基因产业孵化器,绕着存储、解读、利用这条产业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有更多人、更多模式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民众对基因和基因库价值的认知尚且有限,科普和科教也是基因产业化必须面临的课题。对此,梅永红认为“国家基因库必须具备科普的功能,人才培养也在国家基因库的功能规划之中,根据梅永红的介绍,国家基因库不是一个保存平台,而是一个研发平台,未来会建立基因库联盟,未来人才队伍会很庞大。”与美欧的国家级基因库相比 中国国家基因库有什么不同?在中国国家基因库建成以前,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DDBJ(DNA Data Bank of Japan语译“日本基因数据库”)和EBI(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已有多年运营历史。中国国家基因库立项建设开始是在2011年,这种晚起步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能否产生后发优势?以NCBI为例,受当时的美国参议员Claude Pepper提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于1988年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在管理体系上,NCBI是在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一个分支。这种体制划分,最初来源于当时基因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不足和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存储功能模型思考,也决定了政府在NCBI的组建和运营过程中的核心角色。与NCBI不同,中国国家基因库借鉴经济学理论中的“PPP模式”,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华大基因三方出资、最终由财政向华大基因购买这种专业服务。这种模式在理论上比NCBI更加先进和高效,但具体效能的发挥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梅永红向网易科技表示:“国家基因库设有理事会,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卫计委四部委牵头,深圳市政府共同参与。这个平台怎么建设、运营,按照什么样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都由理事会建立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基因库在未来的运营过程中能否发挥更大研发、产业化和社会公益价值,将取决于国家基因库运营的具体操盘手华大基因的思考和运营方式。梅永红向网易科技表示,“国家基因库作为一个国家级平台,不仅是获得更多的基因资源,我们还要对这些基因资源进行数字化、进行研发、进行利用,这是一个很浩大的系统工程”。在DNA数据库容量方面,由于DDBJ、NCBI、EBI这三中心在各自收集序列数据的基础上共同组成了国际DNA数据库,于每日都交换和更新数据信息,因此,三个库的数据实际上是相同的。根据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徐讯的介绍,国家基因库目前已实现基因信息数据总量达60PB的访问支持,生物样本存储量达到1000万份,已成为全球最大生命信息平台。徐讯向网易科技表示,国家基因库已与国外多个国家级自然历史博物馆、挪威世界末日种子库等机构建立合作,待国家基因库正式运营后,也将与国际DNA数据库三方组织一样开放数据共享平台,但出于国家安全或伦理方面的要求,特殊的数据将在一定的监管制度和规范下通过特殊授权才可实现共享。华大基因在中国国家基因库中的角色国家级基因库乃国之重器。梅永红向网易科技表示:“基因库是真正的国库,比银行的金库还要宝贵,农耕时代的核心资源代表是耕地,工业时代是能源,而生命科学时代则是基因。以精准医学为例,很大程度是通过DNA测序来确定医院的范式。未来精准医学方面的发展和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基因资源的竞争。”换言之,在未来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中,基因库将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平台。中国政府为什么会把如此重要之事交给“华大基因,这与华大基因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国内国际基因产业格局的现状不无关系。华大基因成立于日,2000年代表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共同承担完成人类基因组绘制计划,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在中国基因领域的研究能力首屈一指。从2007年到日,华大基因平均每两天即有一篇论文发表,其中95%被SCI收录。在今年4月发布的自然指数排名中,华大基因位列中国产业机构首位、全球产业机构第12名。中国其余基因公司中的创始人、主要负责人大多来自华大基因。(位于华大基因博物馆的华大科研和专利展示)(华大基因业务/产业板块组成)而对于公众对国家级平台为什么要交给华大基因承建运营,而不是中科院或者高校的疑问,梅永红向网易科技表示:“民营机构比体制内机构在研究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没有壁垒,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共享。交给华大,是国家对目前国内科研态势的一个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科研水平和产业化组织能力,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批复同意华大基因承建并运营深圳国家基因库。在建设方面,在根据梅永红的介绍,在国家基因库一期7.8亿的工程总投资款中,华大基因已经投资了3.6亿,配套服务和设备都是由华大基因提供,未来还会继续加大投入。运营方面,基因库作为国家级平台,将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华大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者和具体的操盘手。梅永红向网易科技强调:“国家基因库是政府资助、官办的机构,是由华大基因来运营,或者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是由政府来购买服务,但是现在这个机制还并没有最终完全明确。”在产业化方面,“国家基因库是公共服务平台,不是民生工程。国家基因库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而不是垄断所有的基因信息。华大或者国家基因库不可能包打天下,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模式和建构标准,使得基因资源得以开发利用,这对提升国家在生命科技领域的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梅永红表示。而对于在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商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梅永红表示:“产业化的事情,可以是华大来做,也可以是授权,经营的收益一定是属于基因库的发展的”。徐讯也表示:“国家基因库是完全独立的,虽然由华大团队建设和管理,但与我们的商业版块是分开来的。基因库会提供对外公共服务统一的政策和规则,产业机构包括华大都必须按照规则使用这个公共平台。”华大基因在整个过程中会得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梅永红向网易科技表示:“华大基因在商业模式上不是研发技术,形成产品,最后卖产品的公司,华大是做基础研究起步的机构,在方向和架构选择时都在摸索一种新的生存发展模式。”另一面,梅永红同时表示,树立大目标,集中大资源、搭建大平台,就会产生大数据,有了大数据就可能产生大科学,最终衍生出产业门类和产业化机构。
付费查看全文(0元)
付费查看全文(0元)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相关附件下载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扫描二维码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华大基因确定A股IPO
华大基因确定A股IPO
时间: 09:56:58 来源:华夏时报网
8月15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基因”)发出一则公告,拟在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目前正在接受中信证券的辅导,并已在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上交所希望华大基因能上战略新兴板,而深交所肯定会全力留住华大基因在深圳上市,最大的可能仍是创业板。”一位投资界人士分析称,深圳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大,目前华大基因还在辅导期,预计上市时间要到明后年。华大基因的产品前景普遍被市场看好,而估值也成了关注焦点,但目前尚无可参照标准,需等财务数据公开。华大基因董秘徐茜对记者表示,目前处在静默期,不方便透露细节。华大基因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旗下准备上市的资产主要包括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华大科技)和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医学),目前,两家公司股份已经整合完毕,只是办公和业务依然分开,其中,华大医学在2014年的营收超过十亿元,利润率也非常高。上市传闻落定IPO美国贝尔实验室因上市导致的失败,曾让华大基因管理层对公司上市心有余悸,但急剧发展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而融资机构又需要有退出的渠道,上市成为华大基因的必然选择。“我们在2013年拼了下业绩,冲着上市去的,业绩做的很好,结果去年不知道为什么又不上市了。”华大科技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可能与华大医学遇到的政策障碍有关。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两部门发出禁令,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而无创产前检测服务是华大医学的主营业务,即为孕产妇筛查唐氏综合征等先天性基因缺陷。华大医学称,那时几乎没有营收,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当时还被迫裁员。去年6月底,华大基因研发的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获批。公司上市传闻再起,最初的版本是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拟分开在不同的股票市场上市,其中最有可能的是H股和A股。华大基因内部一位员工告诉记者,由于政策上有所限制,医疗检测相关企业不允许有外资持股,因此华大基因无法选择在海外上市,2014年就放弃了该计划。接着,华大基因借壳传闻又甚嚣尘上,但最终却落定了IPO。而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王俊在今年7月17日辞任集团执行总裁、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及华大基因股份公司执行总裁职务的申请,市场传闻其辞职原因或与上市失败密切相关。对此,王俊本人表示,IPO计划正照着正确的路线在进行,辞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开拓新的领域,做人工智能研究。华大基因集团董事长汪建公开表示,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本来是一个商业机构,让它社会化没什么不好,但华大基因整体的核心部分并未商业化,是指四个非盈利机构:华大研究院、华大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Science杂志,人才和科研都在这里,这部分不会上市。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属于民营企业,而另外的非盈利机构,却属于事业单位,复杂的属性,也让华大基因的上市变得复杂。根据华大基因公告,公司目前主要股东有43位。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前五大股东分别为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深圳和玉高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北京丰悦泰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分别持有45.7%、20.5%、11%、2.7%、2.7%的股份。而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由汪建、王俊、杨爽三位自然人持有,分别持股85.3%、10.5%、4.2%。另外,华大基因第二大股东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则由华大基因内部几十位员工共同持有。为了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华大基因在2012年曾出让了华大科技42%的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光大控股、红杉资本、深创投、软银中国等近十家。2014年,华大基因又通过华大医学融资20亿元,出让20%的股份,前后引入了三批战略投资者,包括19家创投。“很多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去年得知公司上市没有股票分时,走了一批。”上述华大科技员工告诉记者,两家公司合并,涉及这么多股东,以什么价格作为交易互换则无法得知。深圳本土大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IPO从接受券商辅导,到监管局验收完成,需要3到6个月时间,若以最近3年财务报表为准,今年的财务数据需等到明年二三月,验收完成才能申报证监会审核,按照目前上市的节奏,华大基因审核排队至少需要等两年的时间,除非注册制提前推出。“只要上市是确定的事,公司可以和创投机构重新签订协议,像华大基因这种强势公司,想进的机构非常多,已投的机构随时可以退出,但肯定没人愿意在上市前退出。”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称。估值无参考标准最终确定IPO后,华大基因的估值成了市场关注焦点,但目前国内尚无可参照的标准企业。据华大基因方面的消息,2014年出让华大医学20%股份,子公司当时估值是150亿元,而2012年华大科技的估值是40亿元,加起来不到200亿元。瑞银国际首席医药分析师季序我告诉本报记者,这要等财务数据出来后,才能判断估值,基因测序应用前景看好,产业长期发展空间巨大,但这个产业刚刚开始,也没有可参考的公司,达安基因虽有这个业务,但占比太小,不具参考性。徐茜拒绝向记者透露华大基因的营收和利润情况。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的财务状况也始终没有公开过。据了解,早在2012年,华大科技与投资机构已经签订了双向对赌协议,履行期为两年,对华大科技年度净利润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若业绩达不到标准,将出让一部分股份给投资人。该双向对赌协议规定,在投资后第一年(2013年)净利润达到近1.7亿元,第二年(2014年)净利润达到2.1亿元。2013年华大科技达到了要求。“这两年华大科技在走下坡路,很多员工辞职出去另立门户,市场竞争大了,导致利润也在下滑。”华大科技一位员工说,加上公司把业务重点转移到了医学上,用科技服务的利润孵化了医学,虽然科服还是可以养活自己,但集团继续从中抽取很大比例的利润,现在医学就是个下金蛋的鸡。此外,华大科技员工称,由于华大基因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后,华大科技的成本骤然升高。由于华大收购CG后,不再购买Illumina生产的这类设备,因此之前因购买设备所给的试剂折扣取消,但是华大科技又不得不向其购买基因测序的关键试剂,这势必提高了试剂费用的成本。相比华大科技主要依靠向高校提供科技服务,赚取科研费用的盈利模式,华大医学的运用空间要广阔得多,据悉,华大医学目前与覆盖全球的1600多家医院有合作,其主要盈利来源是产前检测。根据《创业家》的报道,华大医学“2011年营收2000万元,2012年据称为1.4亿元”。而据华大基因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的数据是,华大医学去年的营收超过10亿元,利润率非常高,利润可能有营收的一半。目前国内最成熟的基因测序技术主要应用在无创产前筛查方面,国内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2013年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在无创领域分别测序10万人次、5万人次,市场规模约4.5亿元,而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这一领域增长也在提速。德传医疗基金创始人姜广策对记者说,华大基因的估值应该是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来算,而非现有资产和盈利水平。同类企业中,华大基因可参照的只有美国公司Illumina,这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公司,今年2月6日的数据是,Illumina公司股价为192.64美元,市值超过270亿美元,市盈率高达两百多倍。由于市场对基因测序应用前景及该公司产品线的高度看好,Illumina公司自2011年底以来,股价最高涨幅达600%。有投资者称,华大基因的市盈率按200倍正常估值算,市值超千亿也是可能的。 研究员:陈智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七禾网APP投资圈(安卓版) 七禾网APP投资圈(苹果版) 七禾网 金融茶馆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 沈良/刘健伟/翁建平电话:8Email:
七禾网总经理:章水亮电话:7Email: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韩奕舒/傅旭鹏/李烨电话:8Email:
七禾网上海分部负责人:果圆、尚玮电话:、
七禾网宁波分部负责人:童斌电话:
七禾网深圳分部负责人:孙卫国电话:5、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电话:
投资圈APP(安卓版)
投资圈APP(苹果版)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许哲自媒体
(C) 七禾网 浙ICP备网络信息服务许可证-浙B2- 七禾网通用网址证书号 84940 软件开发/网络推广营业注册号 984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互联网金融委员会”委员单位 七禾网是您的互联网私人银行,是个人投资和家族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海精准生物科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