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贫困儿童帮扶记录该不该公示孩子照片

爱心改变命运,贫困的孩子需要大家的爱心!
[摘要]爱心改变命运,贫困的孩子需要大家的爱心!
&&&&爱心改变命运,南宁电视台已经主办好四届了,这届是第五届。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把我们的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的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把自己的学业完成,不让贫困把这些优秀的孩子击倒。我们所帮助的孩子,家境都很困难,不但经济上承受着负担,因为家庭的原因,他们承受其他的困难和困苦。很多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双亡,靠爷爷或者奶奶生活,还有一个孩子就一个人住,是孤儿,靠大伯家照顾……每个孩子的家庭都有心酸的故事。假如你想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爱心给予他们一些的话,就参与进来吧。下面我们为大家讲述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他们。& 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第五届爱心改变命运主题晚会将于日在南宁电视台8号演播厅举行,诚邀社会各界的爱心单位和个人莅临参加!本次活动由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主办,时空网协助宣传,如果你要为孩子们献爱心,请致电,或联系小韦。以下是需要帮助的孩子的详细介绍:& 周月刚:10岁 就读于良庆镇中心学校,父亲早逝,现和母亲一起生活。品学兼优的她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韦贤慧:12岁 就读于良庆镇那黄小学, 沉默寡言的韦贤慧曾多次获得南宁市“三好”学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愿望
韦荣盛:11岁 就读于良庆镇那黄小学 父母的外出打工让他和姐姐早早就成了留守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只有350元,独立的生活教会了他自立自强,最大的梦想就是去一趟南宁
韦鸿:13岁 韦荣盛的姐姐 就读于良庆镇那黄小学 作为家中老大她挑起了家中生活的担子,因为家庭经济差读书较晚,可学习成绩却出类拔萃
韦兰花:12岁 就读于良庆镇渌晓村小学 家中耕地面积少,并因干旱经常失收,家庭人均年收入280元。韦兰花学习成绩优异,每年都被评为南宁市“三好”学生
黄义萍:8岁 就读于良庆镇新村小学 父母早年病逝,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目前黄义萍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经济困难
龚瑞怀:11岁 就读于良庆镇平乐小学 母亲出走,父亲带病外出打工。生活艰辛的龚瑞怀品学兼优,最大的梦想是长大后能让父亲和奶奶生活好起来
赵小妹:10岁 就读于隆安县杨湾中心小学 早年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赵小妹怀揣着为山里人修路的梦想风雨无阻翻越大山去上学
马化贇:9岁 就读于隆安县布泉乡岑山村小学 成绩优异 马化赟自幼被母亲抛弃,父亲外出打工,懂事的他跟随年老多病的祖父祖母生活,老房子因为腐蚀已经坍塌,现搭草棚居住
黄新:9岁 就读于隆安县布泉乡岑山村小学 聪明伶俐的黄新是抱养儿,曾祖母81岁,耳聋,祖父55岁,在家务农,生活在无水无电无路的小山村,家庭环境恶劣
李茂晶:7岁 就读于隆安县连安村挂榜屯教学点 成绩优秀 半岁的时候相继失去父母,独自一人生活至今。现居住在政府给搭盖的小瓦房里 在邻居们的印象当中,李茂晶从来没笑过
郑作鑫:12岁 就读于隆安县杨湾中心学校& 成绩优异 郑作鑫从小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病势后,他和年幼的妹妹与母亲相依为命 艰难生活
方高根:12岁 就读于隆安县南圩小学 父亲病重留医,也因此欠下了大量外债。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来源极少,方高根体恤母亲长年劳累,在艰难中发奋求学#p#分页标题#e#周月刚:&&& 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里,有着音乐梦想的孩子有很多,很多孩子家里有着昂贵的钢琴,每个周末还会参加价格不菲的培训班。在良今年10岁的周月刚是良庆镇中心小学四(1)班的学生,庆镇良庆一街也住着一位怀揣音乐梦想的小女孩,可是在她的生活里既没有人给她做专业的音乐训练,更没有乐器这些奢侈品。&&& 今年10岁的周月刚是良庆镇中心小学四(1)班的学生,记者见到她时,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每次老师提问,第一个举手的肯定是她。良庆镇中心小学教师周冬梅对记者说“周月刚特别自觉,很热心,很能帮老师。而且做什么事都不用老师担心,她都能完成得很好!”一年前,班主任黄老师从前一位老师手里接过了这个班,一开始这个小女孩并没有给她留下太深的印象,直到一次募捐活动的开展...良庆镇中心小学教师黄彩虹说“我们说要捐钱给贫困的学生,那马县有一个中学我们要捐款资助,而其他同学说就应该捐给周月刚,因为她家里非常困难!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她的衣服看上去整洁,其实是捡了别人的。小月刚今天背的书包还是3年前的,但她的成绩在班里的最新排名却永远是数一数二的。记者问周月刚:“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让家里的人过得更好”“考上大学,然后毕业了就去找工作,寄钱回来给家人” 周月刚回答。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钱的概念还不该很清晰。可是两年前,为给爸爸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仍然未能挽回爸爸的生命时,小月刚知道了钱为何物,从此妈妈一个人打零工养活三个孩子的生活更让小月刚知道了生活的艰辛。&&& 小月刚家现在住在良庆一街,为了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读书的条件,妈妈咬咬牙花100块钱租下了这间步行去学校不会超过三分钟的房子,而这100块是这个家每月最大的开支。中午时分,当别的孩子在妈妈的呼唤声中回家吃饭的时候,月刚的妈妈却还在外面打工。“希不希望有人帮你”“希望,因为有人帮我们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认识周月刚的人都说,小姑娘感情内敛,非常懂事。而坚强、乐观则是记者对她的印象,在小月刚的心里还掩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音乐家,因为在音乐的世界里,她可以找到更多的快乐……
韦贤慧:&&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懂得这个道理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可却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机会。住在良庆镇那黄村的韦贤慧就是其中之一。&&& 爱读书、学习成绩优秀,这几乎是所有老师对韦贤慧的看法。虽然没有书包,虽然学校离家有近半个小时的路程,可是这个爱书成痴的孩子每天都会提前到达学校,从来没有迟到过。&&& 课堂上,韦贤慧朗读自己的作文:“其实读书是人生第一次最快乐的事情,因为读书可以让你获得知识,可以让你看到世界是多么美丽,多么绚丽多彩……”&&& 韦贤慧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良庆镇,他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完全来自于书本。由于家庭负担过重,现在韦贤慧的一个姐姐已经外出打工去了,同样,韦贤慧的求学梦想也因为贫困异常沉重。12岁的韦贤慧从来没有进过公园、游乐园。帮家里喂鸡、下地干农活,就是他业余生活的所有内容。这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韦贤慧开始张罗一家人的饭菜,其实也就是这样一碗青菜。记者问韦贤慧的妹妹:“养有鸡,为什么你们没有肉吃?”“拿来卖,得钱以后,给哥哥姐姐吃,给他们读书。”这天中午,长期在外打工的姐姐趁着休息时间专门回了一趟家。记者问韦贤慧的姐姐:“为什么想打工挣钱?”“ 因为我这几个弟啊 妹啊!他们学习比较好一点,我想送他们读书”韦贤慧的姐姐告诉记者,为了让弟弟的求学之路能走得更远一些,父母专门在今年年初东拼西凑借钱买回了一批鸡苗,可是一家人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韦贤慧的姐姐说:“一个大家庭嘛,人比较多 开支比较多。所以就是说我们种田的 ,能有什么钱啊!有时候呢 又没有收获 。买回来都是生活用品这些东西,到开学的时候就没有钱了。”结束了简单的午餐后,韦贤慧爬到屋顶继续没有做完的农活。孩子偶尔会停下脚步,充满期待地望向远方。看着阳光下拉长的背影,记者脑海里一直回旋着韦贤慧的一句话“小朋友 所以你们不要不读书哦,因为书能够给你们带来快乐。”#p#分页标题#e#
韦荣盛 韦鸿:&&& 在农村,有一大批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靠自己独自料理生活的孩子。良庆镇那黄村的韦荣盛和韦鸿(姐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早上九点,靠近大山的小村庄还弥散着刺骨的凉意。那黄村那黄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一个身穿短袖T恤的孩子在一大群孩子中特别扎眼,班主任告诉记者,他就是韦荣盛。&&& 记者采访:“韦荣盛,穿短袖在教师里坐着冷不冷?”“冷啊。”“那为什么不带件外套过来?”韦荣盛没有回答&&& 韦荣盛今年十一岁,可是身高却不足一米三,跟同龄人站在一起,显得很弱小。姐姐韦鸿虽然比弟弟大两岁,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她比一般孩子更晚走进学校,所以现在和弟弟同班。他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却深知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为给孩子们创造更好一些的学习条件,几年前,夫妻俩就开始了四处打工的漂泊生活。韦荣盛对记者说:“他们(父母)第一次去的时候,在晚上的时候,我很害怕“现在呢?”“现在已经习惯了,不害怕了。”记者采访姐姐韦鸿:“你觉得爸爸妈妈是为了什么在外面工作?”“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为了能让我们上学,让我们有好的成就。”&&& 去年,韦荣盛家的老房子成了危房,亲戚们东拼西凑给孩子们重新搭出了一个家。虽然房子里没有一件象样的东西,门窗也只空有个架子,但孩子们已经很满足,毕竟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每天,除了上学,他们就围绕着这座房子拾柴、种菜、做饭、捡棉花。在韦荣盛的家,记者看到韦荣盛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水淋菜。记者问韦荣盛:“问这样的日子苦吗。”“苦!”&&&& 姐姐韦鸿说:“以前父母在家的时候,我们常常都可以在家里说话,可是现在他们就不在家了。”这面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奖状都是姐弟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也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 韦荣盛对记者说:“想长大以后让自己成才,想父母住着漂亮的大房子。”&& 记者问姐姐韦鸿:“以后如果家里没钱了愿意出去打工供弟弟读书吗?”“愿意,为了爸爸妈妈。”在他们脸上,记者常常可以看到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虽然知道父母离家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也希望有父母在身边的疼爱,也希望父母能带着去一趟游乐园。这个初冬,姐弟俩精心打理的白菜收成不错,这可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儿。因为爸爸妈妈出门前给的生活费早就所剩无几,白菜的好收成就是一家人接下来的生活希望。
&&& 记者问韦荣盛:“你现在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是白菜。”“不喜欢吃肉吗?”“喜欢。”“那为什么你说你爱吃的是白菜呢?”“因为肉每次吃的是很少很少,吃白菜,可以吃到很多。”&&& 夜幕降临,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晚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营养自然谈不上了。结束采访时,韦荣盛悄悄告诉我们,自己心里有句话一直都想告诉爸爸妈妈。&&& 韦荣盛对记者说,希望父母以后不要再去工作了,自己和姐姐很想他们。#p#分页标题#e#
韦兰花:&&& 人均年收入280块钱,这样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生活在良庆镇渌晓村的韦兰花今年12岁,她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可是她依然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良庆镇渌晓村是一个以耕种为主的小村庄,几百亩农田就是村民的希望。可是从这个世纪初开始,村子里用于灌溉的水是越来越少,很多农田荒芜,即使是勉强下种,收成也很有限,农民们为此伤透了脑筋,韦兰花的父母也在其中。
&&& 韦兰花的父亲对采访的记者说:“(我们)冬季没有能种(活)多少(农作物)。”“收成有多少?”“每年收入都没有多少。”和渌晓村其他村民一样,韦兰花的父母为了生计也常常外出做零工,就算是这样,家里的收入也还是入不敷出。韦兰花的父亲说:“一个月就是(挣得了)三四百块钱。”“那花在孩子身上要多少钱?”“(花在)孩子身上的(一个月)两三百吧。”韦兰花的父母咬紧牙关,把三个孩子都送到了学校。作为长女,韦兰花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来减轻家里的负担。记者问韦兰花的母亲:“阿姨 平时韦兰花回来,会帮你们做农活吗?”“做啊。”“一般做什么?”“洗衣服、做饭。”“你觉得女儿乖吗?”“乖。”可能在很多人看来,12岁的孩子这样生活很辛苦,可韦兰花却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
记者采访韦兰花:“你觉得每天除了上学还要做那么多事,还要带弟弟妹妹,累吗?”“不累,因为可以感到家的温暖。”懂事的韦兰花说,她很心疼父母外出打工的辛劳,也正因为如此,小兰花从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于隐藏起孩子应有的种种欲望。记者问韦兰花:“如果大家不能三个人都上学怎么办?”“那我就去自己找工作,挣钱回来给我弟弟妹妹读书。因为如果没有我我弟弟妹妹也可以照顾我父母,他们长大后也能成才。”能多读一天书,韦兰花就认真学一天,她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她在学校里总是比一般的孩子更用心,成绩从来没有下过年级前三名,而且小兰花还担任着班长的职务,把一切琐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班主任龚老师常说,这个孩子就像是一件贴心的小棉袄。渌晓小学教师龚桂娇说:“(韦兰花)她也是我们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员,她把学校所有的图书管理得有条有理,她每天课外书都看几本。每次放学回去我一路上看见,她手上都是提着几本课外书。”&&& 韦兰花:“我最喜欢我的书,因为我在书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韦兰花告诉我们,她也有想去的地方,那就是北海。在这个孩子的想象中,那里的天空是碧蓝的,那里的沙滩是金黄的,那里的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就像天堂。而在这个天堂里,她们一家人可以无忧无虑的一直生活下去。#p#分页标题#e#
黄义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有母爱,孩子会感觉少了半边天,如果同时还失去了父爱,这样的日子真的是难以想象。在新村花豆坡有这么一个孩子,关于父母的印象永远只能停留在她五岁那一年。她叫黄义萍,下个月就要度过8岁的生日了。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可眼前这个孩子却异常淡定,仿佛身边发生的一切都与她无关。穿过几条又窄又长的小路,记者和黄义萍姐妹俩一起回到了她家的老屋。这就是黄义萍的老家,一座建于1984年,如今已破旧不堪的泥瓦房。三年前,黄义萍的父母生了重病,家里花光了仅有的点积蓄后又借西凑来的三万块钱却仍然没能留住他们,半年内黄义萍的父母相继离世。打那时开始,四岁半的黄义萍和刚满两岁的妹妹成了孤儿。黄义萍的爷爷说:“她(黄义萍)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孤儿)的,我们也不敢告诉她。“为什么不敢告诉她?”“因为她太小了,不懂事,给她知道了猛的哭,给我们也带来伤心。”在爸爸妈妈过世后,黄义萍姐妹俩跟着爷爷奶奶搬了家。三年过去了,父母留给黄义萍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记者采访黄义萍:“想不想妈妈?”“想。”“现在生活开不开心?”“不开心。因为没见过爸爸妈妈。”&&& 黄义萍的爷爷说,有时候她(黄义萍)默默的坐住了默默的哭,她说人家有爸爸妈妈,我为什么会没有。前段时间,黄义萍因为弄丢了和父母唯一的一张合影而伤心了很长时间,从那以后,她总是特别害怕回到老屋,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平时最常做的事就是发呆。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老人家顾不上照看他们,还是得外出打零工。记者问黄义萍的爷爷:“现在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什么?”“种菜、我就是出去打工,就是这样 没有什么(收入)的。现在有政府帮助,每一个月她们两个孩子得八十块钱。”两个月前,黄义萍的头上突然长出了一个大疮,头皮上一整块头发都掉了,爷爷奶奶赶紧把孙女送进了诊所。病还没治好,黄义萍又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到地里干活了。&&& 黄义萍告诉记者,自己坐过最豪华的车就是单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去上学。就快到黄义萍的生日了,提前十几天孩子许下了今年的生日愿望。&&& 记者问黄义萍:“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读书……”#p#分页标题#e#
龚瑞怀:&&& 我们看到过很多感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可能你我都不相信,会有一些母亲忍心抛下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但龚瑞怀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母爱缺失的家庭里。龚瑞怀家在良庆镇平乐村的一个小山坡上。除了几个破旧柜子、两张旧床、一个小饭桌和别人送的几张凳子,屋里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件像样点的东西了。而龚瑞怀和家人就在这样的一间房子里生活了近十年。现在家里靠爸爸打工养活,奶奶太老了,做不了什么活。龚瑞怀的奶奶对记者说:“家里穷,这个事实龚瑞怀在懂事后就接受了,但让他和哥哥一直难以接受的是,四年前,在他们最需要家长照顾的时候,妈妈狠心地离开了他们。”&& 记者问龚瑞怀的哥哥:“妈妈为什么走了?”“觉得家里穷!”&& 记者问龚瑞怀:“你恨妈妈吗?”“恨!因为我们以前有钱的时候,她还不走。到我们穷了,她就走了。不管我们爸爸怎么求她,她都不回来。”妈妈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对于母亲的那种复杂情绪也就一直跟随着龚瑞怀。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龚瑞怀的爸爸就从四年前开始外出打零工。每当看到爸爸回家时疲倦的身影,龚瑞怀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痛。&&& 龚瑞怀对记者说:“别人都有妈妈照顾,而我没有!爸爸很辛苦,因为他每天打工回来都很难受。”“爸爸和你们说过吗?”“没有。”&&& 生活的艰辛教会了年幼的龚瑞怀自强不息,从进入学校开始,龚瑞怀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也在四年时间里爱上了各种书本。可这样的好时光还能持续多久,龚瑞怀和爸爸都不知道。“弟弟学习好么?”记者问龚瑞怀的哥哥。“好啊。”“现在家里的经济状况,能让弟弟继续读书读下去吗?”“应该不得。”&&& “没有你们的帮助 我肯定不读了。”龚瑞怀对记者说。“为什么呢?”“因为爸爸很辛苦!”&&& 记者来到龚瑞怀家的这天是星期六,按惯例,兄弟俩在这天要打扫家里的卫生,然后再到后山把下个星期要用的柴都准备好。吃过午饭,龚瑞怀跑到后山的野树上摘果子,这是他一天中唯一的娱乐。&&& 龚瑞怀告诉记者,家里条件不好,自己不敢有太多的梦想,唯一的愿望就是以后自己能够读好书多挣些钱,让爸爸过上一些舒心的日子。#p#分页标题#e#
赵小妹:&&& 城市的孩子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上学要翻越一座山,那是什么样的感觉。隆安县杨湾镇联伍村的赵小妹就生活在几座大山包围着的一个小山坳里,在她看来,翻越一座大山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生活在大山里,每个晚上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特别闪亮的星星,赵小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山坳里。在这个今年刚满十岁的小姑娘脸上,记者看到了一双比星星更闪亮的眼睛。这间用木头简单搭盖而成的木屋就是小妹的家,里面的家具都是一些旧得已经看不出年岁的东西,走在木楼上,甚至可以感觉到木楼的晃动。赵小妹对记者说:“雨天的时候房屋经常会漏水,如果我们停电的话,我们就用蜡(烛)。现在我们又没有蜡烛,所以只有摸黑走。”赵小妹的爷爷对记者说:“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没有钱,(就是靠)国家了,(靠)国家关心了。“小妹九岁那年,爸爸因为重病离开了人世。同年,妈妈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家里的贫困而改嫁他乡,小妹一夜之间成了孤儿。正因为如此,小妹有时候宁愿生活在自己编织的小小谎言里。&&& 记者采访赵小妹:“对妈妈的印象还有吗?”“我不记得了。”“爸爸妈妈你最喜欢谁?”“爸爸。”“为什么?”因为我生病的时候,我爸爸就会带我去医院。““妈妈没有带过你去医院吗?““没有。”尽管小妹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也不知道麦当劳肯得基为何物,但她还是依靠着对爸爸的回忆和爷爷奶奶的疼爱一直开朗的生活着。“喜欢上学吗?”记者问赵小妹。“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上学可以让人得到知识。”“你羡慕同学们有零花钱吗?”“不羡慕。”“为什么?”“因为我只想读书,不想要那些东西,我只想读书!”几年前,爷爷在摘玉米时不小心从四米高的台阶上滚了下来,脑袋上摔出了一个大口子,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年多。从那以后,爷爷就落下了病根,生活只能勉强自理。也就从那时起,小妹就用自己小小的双手,和奶奶一起挑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如今,年迈的奶奶只要一提起孙女,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虽然一整天的劳作常常让老人家腰酸背痛,但只要小妹开始学习,奶奶还是会寸步不移的守在她身边。记者问赵小妹:“你最喜欢谁?”“我最喜欢奶奶。”“为什么?”“因为奶奶有好吃的东西总会给我吃,她自己不吃。”“什么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那你觉得现在这个家呢?”“也很完美啊。”小妹今天很意外的挖到了两个红薯,这也是小姑娘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而她却把自己期盼已久的红薯让给了家中远道而来的客人。&&& 小妹把烤好的红薯给记者,记者和一家人一起吃午餐。几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很可怕,但在小姑娘眼中,这段山路却是通往未来的快乐之路。小妹告诉我们,现在她只想好好读书,因为在她的人生蓝图上有太多太多想要实现的梦想。赵小妹说:“想为(大山)这里在公路上建一条水泥路,让我们这里(的人)不再走那些山路了。”#p#分页标题#e#
马化赟&&&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都住上了钢筋水泥的大楼房,可是在农村里,不少孩子可能还因为家庭的贫困而生活在茅草屋里,马化贇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隆安县布泉乡岑山村的下平屯,一间用木板和茅草搭起来的小屋就是马化贇的家。&&& 矮矮的房门不足一米六高,黑乎乎的屋子里弥漫着一股发霉的味道,家里只有一张床,孩子就和爷爷奶奶一块挤在这张床上休息。马化贇说,其实五年前,他也曾经有过一个条件稍好的家。记者问马化贇:“还记得自己以前住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吗?”&&& “也是像这个(房子)一样。”“为什么不住那个房子了。”“因为(旧房子)倒下来了。”“房子怎么倒的?”“下雨太大 (旧房子)就倒了。”“当时你怕吗?”“怕 !”&&& 老房子倒塌之后,马化贇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妈妈离家出走,爸爸为了挣钱起房子出门去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和当时年仅四岁的马化贇,这种饥寒交迫的日子他们祖孙三人已经过了四年。&&& 马化贇对记者说:“下雨天的时候,水还会漏进家(里),刮风的时候,风吹进来就冷了。”&&& 现在,八十多岁的爷爷行动很困难,同样岁数的奶奶双手也已残疾,平时家里养鸡、种田、拾柴、做饭的活儿都是马化贇一手包办。四年无父无母的艰苦日子教会了马化贇坚强的生活。&&& 记者问马化贇:“你知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出去打工赚钱?”“因为房子倒塌了,他(爸爸)想去赚钱,赶紧把房子建好。”“你想不想他?”“想!好久没见过(爸爸)了,我想看到他(爸爸)长什么样。”隔壁邻居告诉记者,尽管马化贇的爸爸长年在外打工,但因为没有文化知识,挣钱很少,每年只能寄回来四五百块钱,根本解决不了孩子吃饭上学的问题。在读到二年级的时候,马化贇就开始欠交伙食费和住宿费。&&& 岑山村小学教师马化练对记者说:“(马化赟)父亲他身体本身也不好,但是为了这个家,他也不得不出去。但出去了 (马化赟父亲)又赚不到钱,(因为)本身他没有文化,去了进不了工厂,只能在外面打点小零工。”家境的贫寒并没有改变马化贇对读书的热爱,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语文方面,他生情并貌的朗诵常常让人陶醉其中。记者问马化贇:“你喜不喜欢读书?”“喜欢。”“为什么呢?”“因为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出去赚钱来做家。”“你想做个什么样的家?”“漂亮的。”虽然马化贇刚刚9岁,可是爸爸的经历让他深知读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可同时他也知道,就自己家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好心人的帮助,他的求学路根本无法继续。马化贇对记者说:“房子也倒塌了,现在住这个家不太好,太冷了。”“希不希望有人来帮助你?”“希望。”“你要怎么来感谢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帮助过我的人)老了,没钱,我也去帮助他。”&&& 知恩图报的种子已经扎根在马化贇的心里了,虽然孩子的想法有些稚气,但他脸上的坚定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记者。我们期待有好心人能够帮他一把,让他梦想的种子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p#分页标题#e#
黄新&&& 在隆安县布泉乡岑山村有个叫更梯屯的地方,在那里只有四户常住居民,一共七个人,黄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要去到黄新家不是件容易事儿,至少需要在这条曲折陡峭的小山路上攀爬四十多分钟。&&& 没有人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隆安县布泉乡岑山村一个高山环绕的低洼地带出现了一群固定居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从此这个地方有了个美丽的名字,叫更梯屯。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忍受不了当地艰苦的条件,选择了离开。现在整个屯只住着七个人,其中年纪最小的就是我们这次寻访的对象--黄新。一说到这个孩子,邻居们都会感慨他可怜的身世,因为在来到更梯屯之前,不到一岁的黄新是个没人照顾的孤儿。&&& 记者采访黄新的爷爷:“我在这很困难,我自己没有孩子。(黄新)是我收下来养的。”“你在哪发现了黄新。”“在哪发现啊……在路上,在路上发现就抱回来养了。”家里穷,再加上身世特殊,今年已经9岁的黄新从来没有过过生日,在他的印象当中,生日只是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专有名词。&&& 记者对黄新说:“人在过生日的时候是可以许愿的,你知道吗?”“我不知道。”“你的生日是多少号?”“我不懂。”在这个山窝窝里,土地面积不少,可因为屯里不通水,大伙只能靠天吃饭,每年的收成都少得可怜。今年的干旱给黄新的爷爷带来了不少烦恼,老人家只能靠着编竹席,挣点微薄的家用。爷爷特别疼爱这个特殊的小孙子,有任何好东西,第一时间一定会想到黄新,所以尽管住在这间没水没电的危房里,孩子却依然开朗快乐。& 屋子里的这面墙壁上,满满当当贴的全是黄新在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状,爷爷告诉记者,这些是他最大的骄傲。
&&& 记者采访采访黄新的爷爷:“那孩子喜欢读书吗你有问过他吗?”“他说他喜欢,早上起来 我(说),黄新去学校了,他就起床了,没有什么说的(马上就起来了)。”“你有没有想过,以后没有钱给孩子读书怎么办?”“那自己养点猪啊,养点鸡啊,(卖了)给他读书。”&&& 为了保证不迟到,黄新在每周一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尽管去学校的路是一条曲折的山道,尽管这条路上没有任何人陪伴,黄新还是风雨不改每周准时到达学校。&&& 记者问黄新的爷爷:“如果以后他出去读大学了,你舍得他走吗。”“应该走的,我们老了,没什么用了。他出去读大学,(或者)国家需要,他出去就可以了。”&&& 平时,黄新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到高高的大石头上,努力向远方张望,他告诉记者,自己期待着读书能够给他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让爷爷和曾祖母过上衣食无忧的的生活。#p#分页标题#e#
李茂晶&&& 每个孩子不管是多么不幸,都还是有开心的时候,脸上偶尔都还是会露出会心的笑容。可是记者在隆安县南圩镇连安村认识了一个七年来没有笑过的孩子。&&& 在隆安县南圩镇挂榜屯有着这么一个乡村教学点,教室是一间四处漏风的破房子,桌椅是一些别人扔弃的旧长凳。这里共有两个年级十八个学生,李林祯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李林祯老师:“现在大部分这些学生都是父母不在家的,父母去打工了,(班上)有十三 十四个(这样的孩子)。他叫李茂晶,今年7岁。虽然没有上过学前班,虽然连一个旧书包都没有,可凭着自己对书本的热爱,小茂晶楞是学得比班里其他同学都好。”“(李茂晶)他父亲早就过世了(李茂晶)出生半年这样就去世了,这样他妈妈就改嫁,剩下来还有他爷爷。”&&& 在小茂晶的印象里,陪伴他渡过6年的爷爷是最亲的人。可就在去年,爷爷也因为重病,永远的离开了小茂晶。平时虽有大伯不时的关心和邻居偶尔的照顾,可八岁的孩子还是强烈的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乖巧的小茂晶深深的牵动着李教师的心,打从上学那一天开始,李老师每天都牵着他的小手上下课。这天放学后,记者跟随他们一起,来到了小茂晶的家。&&& 李老师向记者介绍,这边就是以前他爷爷跟他一起住的地方,实在太烂了政府来检查,说这里是危房 不能住了。然后帮他补建了个小平房。他爷爷过世以后他就一个人在这里(住)。这就是小茂晶的家,在孩子所谓的床上记者看到的只有几块破木板和已经泛起了霉点的一床棉被,老鼠在这个终年难见阳光的屋子里四处横行。记者采访李茂晶的邻居:“一碰见(人家一家人)他就想起来了,人家有爸爸妈妈带,他没有,还要单独生活。他小小的怎么单独生活,休息 洗脚什么都不懂!”记者采访李茂晶:“他们有爸爸妈妈,你呢?”“没有。”“你想不想有人照顾你?”“想。”认识李茂晶的人都说,这个孩子平时话很少,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曾经和爷爷一起生活过的屋子前发呆。十二月的寒风飕飕的吹着,小茂晶那双穿着破得已经不能再破的拖鞋的双脚也在寒风中微微颤抖。&&& 记者问李茂晶:“你觉得这双鞋冬天穿冷不冷?”“冷。”“你想不想要双新鞋子?”“想。”大伯看着小茂晶一天天的长大,却从来也看见孩子笑过,仿佛笑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在前不久,李茂晶夜里发起了高烧,可直到第二天下午,发现孩子没去上课的大伯才知道了他的病情,平时的小病小痛小茂晶更是绝口不提,内心敏感的孩子害怕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害怕最后的亲人会再遗弃他。记者采访小茂晶的伯:“觉得他需要有人照顾他吗?”“需要。”“为什么呢?”“我们都照顾不了,以后影响他前途.”&& 这个小桶对于李茂晶来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孩子每天到邻居家接一桶水,从洗碗做饭到洗脸冲凉,小茂晶用的是同一桶水。&&& 李茂晶的大伯对记者说:“农忙的时候(孩子)就饿着肚子睡了。因为他要吃饭的时候我们(在地里干活)还没有回来,那时候还没得煮。”&&& 没有人教过李茂晶走路,但人生这条路他一个人一走就是七年.直到记者离开的那一刻,孩子始终都没有露出过笑容,所有心疼小茂晶的人都希望,这个孩子能尽快补上快乐这堂课.#p#分页标题#e#
郑作鑫&&& 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个固定温暖的家庭,但是生活在隆安县杨湾镇那湾村2队的郑作鑫却是一个一直和稳定无缘的孩子。郑作鑫是一年前来到杨湾中心小学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在班主任黄老师的眼中,这个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读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有些与众不同,他很少和同学说话,常常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杨湾中心小学教师黄美丽告诉记者:“十月下旬的时候,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秋游活动,活动的经费包括车费是五块钱。其他同学没拿的都是主动来找老师,&&& 说老师我没有拿到(钱),我爸爸妈妈不在家。但是他(郑作鑫)一声都不吭,&&& 我走过去问他,说“郑作鑫 你能交(钱)吗?如果不能交的话,老师先帮你开着。”当时他就不吭声……”&&& 从那以后,黄老师是明白了,郑作鑫的孤独缘自他强烈的自尊心。中午放学以后,记者跟随郑作鑫穿过几个村,来到了他的家。整个房子里唯一比较像样的就是一张新的木头床,而这还是几个星期前邻居们送给郑作鑫的。记者在郑作鑫问他:“为什么床上不铺些东西呢?“没有钱买。”“你在床上睡了多长时间?”“从开学的时候(到现在)吧。”邻居们告诉记者,郑作鑫的家里本来就比较困难,几年前又遭了一场火灾,他们家所有的东西被付之一炬,于是郑作鑫的父母开始四处打工,郑作鑫也随着父母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那时候虽然也苦也累,可是一家人还是可以在一起。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了。四年前,郑作鑫的父亲患上了重病,一家人回到了村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了一笔债务,而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当时郑作鑫的妹妹刚满半岁。郑作鑫的妈妈对记者说:“我失去丈夫好像失去了我的全部,甚至我的生命。我坚强的活着,就是为了抚养他们两个,抚养他(丈夫)的儿女。”&&& 郑作鑫每天都想爸爸,对爸爸的记忆就是爸爸很疼他,每次他生病都是爸爸背他去医院。现在家中最宝贝的东西就是郑作鑫的爸爸生前留下的一本像册,孩子像收藏珍宝一样把它收在柜子里,在家里只要一闲下来,他就会对着照片默默地流眼泪。&&& 父亲的离开让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现在郑作鑫只能依靠大家的帮助勉强留在学校读书,可是这样的日子说不定哪天就会结束了。郑作鑫的妈妈说,郑作鑫那么乖,可是自己又没有能力给他上学……为了能多上几天学,郑作鑫从不在乎衣服文具的新旧,甚至不在乎每天是不是能吃上菜。尽管家里连张椅子都没有,可孩子只要回到家,就会用一切有可能挤出时间站着看书。记者问郑作鑫:“从小到大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得到的东西?”“我想要一本课外书。”
&&& 郑作鑫告诉记者,自己的梦想是做发明家,给每家每户都做出一个能实现梦想的飞船。#p#分页标题#e#
方高根&&& 有一个完满的家,有自己追求的梦想,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就是完美的生活。方高根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爸爸、妈妈和姐姐,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里,可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实现梦想的路比一般的孩子都要艰难。&&& 记者见到方高根的时候,他正在一大片甘蔗地里帮母亲收甘蔗。看看他动作的熟练程度就知道,这个活,方高根是经常干的,哪怕是不小心划伤了手,他也不会停下来休息。中午十二点多,方高根和母亲结束了一上午的忙碌。随后,记者跟着方高根穿过密密的甘蔗林,走过长长的山路,来到了她的家。&&&&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我们很难想象方高根的爸爸是个疾病缠身,靠吃药维持生命的病人。在去年之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还一直强撑着干农活。可上个月的一次摔跤又让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背上了一万多元的债,医生他回家了不能干活,干活了病更加重更让他彻底陷入了绝望&&& 从那以后,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肩上。姐姐体恤家里生活艰辛,主动放弃了求学机会,和同乡一起外出打工,可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厄运并没有停止对这个家庭的光顾。方高根的姐姐出去打工,被人家叫她去那个比较好的厂,但是后来她被关起来不给她出来,后来家里花了一千多块钱赎回姐姐。&&& 生活如此艰难,但倔强的母亲却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掉过一滴眼泪,叫过一声苦。而这一切懂事的方高根都看在眼里,他默默的用自己的行动来减轻压在母亲身上的担子。记者采访方高根的时候,他说他喜欢读书,读书以后才有知识,才可以来帮自己的爸爸妈妈每次看着孩子忙碌的背影,父母的心里总是充满愧疚,尽管家里倾尽所能,但究竟还能否让孩子继续读高中呢,家里没有人敢去想。
&&& 方高根的父亲对记者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有人帮助,我的小孩读书虽然在生活上方高根没有办法和别人比,但在学习成绩上他绝不落后于人,每次考试都没让老师失望过,看着这样一个艰难求学的学生,老师心里也感到很不是滋味。&&&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南圩镇中心小学教师马世原对记者说:“我认为像他(方高根)这个情况是非常需要人们帮助的,其他同学上学校都有个比较好的书包,而方高根的话就有个塑料袋装书!他也比较有灵气 成绩也比较好。”&&& 方高根告诉我们,是母亲用她那瘦小的身体艰难支撑了全家人的生活,是姐姐用自己的前途换来了他读书的机会,是父亲由始至终的坚决支持让他在困境中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就算再苦再难,为了这个家,自己也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p#分页标题#e#
黄小妹&&& 7岁的黄小妹是个人见人爱的小精灵,然而这户人家与别家不一样的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黄小妹和哥哥只有一半的血缘关系。黄善勤原有自己的家庭,但1990年她被拐卖到了广东新会,并生下了两个女儿。经过16年漫长的等待,她在隆安县龙辽屯的二儿子和三儿子终于将母亲解救了出来,而黄善勤则把她最疼爱的小女儿一起带回了隆安,这个小姑娘就是黄小妹。记者采访黄小妹的妈妈黄善勤:“为什么只想把小妹一个人给带了回来?”&&& “他(广东的丈夫)说(要)打死我了,(还说)让这个妹妹出去打工,就(带回)来了”“你把小妹带回来,你没有想过这边的家里会不接受小妹吗?”“想不想 想又怎么办呢。”记者问:黄小妹& :“广东那边的爸爸对你怎么样?”“他骂妈妈。”“骂妈妈 有没有骂你?”&&& “有!”“有骂你,有没有打妈妈?”&&& “有。”“有没有打你?”“没有。”“你回到这边来,这边的爸爸对你怎么样?”&&& “这边的爸爸对我好。”&&& 小妹看见陌生人时总是带着些许羞涩,但长长的刘海却掩盖不了她那双充满灵性的大眼睛,每到这时,她总会轻轻地将刘海拨到耳后,然后再甩甩头微微一笑。在她的心中没有太多对于未来的蓝图,书本上描绘的秀丽景色在她的生活中是不曾出现过的,小妹说如果遇见她喜欢亲近的人,就会把心中的美丽告诉他。&&& 经历了十六年的磨难再回到了自己的家,黄善勤原以为可以带着小妹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但是四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上了年纪的丈夫身体又不好,家里和地里的重活粗活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每当她面对家徒四壁的房子,再想到年幼的小妹,总是会禁不住红了眼眶。&&& 记者问黄小妹的妈妈黄善勤:“& 家里收入依靠什么来维持?”“我在家我也是去耕田,收获的粮食拿去卖了,送小孩(小妹)读书 ,生活是很困难。”&&& 小妹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了,在深圳打工的二哥特地请了假回来看望她和妈妈.然而一个星期的探亲假转眼就过去了, 小妹换上了最好看的新衣服依依不舍地送二哥到村头,二哥临行前的嘱托懂事的小妹不停地点头记在心里.除了最心疼自己的二哥,小妹还有个最好的朋友叫凌秋月,无论小妹想去哪里,只要她甜甜地叫上一句秋月姐姐,凌秋月都会拉着小妹的手跟着她走.&&& 小妹每个周日下午都要走回她就读的布泉乡岑山村小学,这铺满石子的山路小妹要走上将近一个小时,在途中小妹从来不会感觉到寂寞.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小妹总能发现许多好玩的事情,这里留下了小妹数不清欢快的身影和无邪的笑容.#p#分页标题#e#
奚妍: &&& 能考上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学校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曾经是就读于良庆镇中心学校五年级一班奚妍的梦想,然而现在的奚妍觉得这个梦想离自己太遥远了。眼前这个样貌聪颖的女孩就是奚研,她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奚研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还曾经在《红色之旅》征文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 奚研的班主任韦景珍对记者说:“ 奚研的语文方面很认真,写的文章内容也很具体。”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奚研就向往着能到北京念大学,如果不是家里突然遭遇变故,也许奚研会一直坚持着自己梦想。记者问奚研:“你的理想是什么?”“是成为语文老师,因为可以教育更加多的知识。”&&&&中午放学了,奚研回到位于缫丝厂的家要花上35分钟,这将近一公里的路程奚研每天要走上四遍。&&& 奚研的父母都曾是良庆镇缫丝厂的职工,2001年缫丝厂倒闭后他们双双下岗,家里一下陷入了窘境。然而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奚研的父亲被查出患了肝癌,而且是晚期,尽管母亲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交了手术费,但并没能挽留住父亲离开的脚步,2004年春节奚研永远失去了父亲。而这两张仅存的旧照片,成了奚研思念爸爸的唯一物件。
&&& 奚研的妈妈李少青说:“现在虽然已经得到政府帮助,成为“40,50工程”中的一员,每个月有490元生活费,但是生活还是真的很困难,奚研没事还好,万一生病起来不知道怎么办。”&&& 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奚研的妈妈担起了整个家庭重任,平时靠打一点零散工赚来的钱,除了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归还父亲手术时欠下的一万六千元医药费。母女俩现在居住的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也是租来的。&&& 奚研的妈妈李少青对记者说,现在住的是租来的房子,一个月14块钱。看着妈妈为着生活奔波,贴心孝顺的奚研心里一直压着许多话都没说出口。在采访现场,奚研依偎在妈妈身边,哭着对妈妈说出心里的话:“妈妈我知道您很辛苦,我也不敢问您……”尽管很苦,可奚妍的妈妈觉得,只要看到懂事的女儿,再苦再难也值得。&&& 在采访现场奚妍要帮妈妈做菜,妈妈叫她去学习每天妈妈陪伴女儿学习,已经成了一种家庭习惯。 &&& 下午1点半,奚研又踏上了这条上学的路,不一样的是今天有记者陪着她,拉着奚研小小的手,那一刻记者明白了,一个人陪伴她走的路是有限的,奚研需要的是更多关爱她的人继续陪她走下去,只有这样小奚研才能早日实现属于她的梦想。#p#分页标题#e#
黄武联&&& 幸福这个词,经常会从我们的嘴里跳出来,但是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对于黄武联来说,幸福就是能和妹妹永远在一起。&&& 家住良庆区新村的黄武联今年11岁了,然而自打他能记事开始,他的生活就和“不幸”这个词联系在了一起。在黄武联三岁的时候,父亲由于气喘病发作离开了人世,不久后母亲因为忍受不住生活的艰辛,丢下黄武联和当时年仅一岁多的妹妹改嫁他乡,这兄妹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把拉扯长大的。记者问黄武联:“还记得爸爸的样子吗?”“不记得了,我很恨妈妈,因为妈妈没有照顾好我和妹妹。”&&& 为了不让年幼的妹妹感到孤单,无论上学放学还是到田里干活,黄武联都时刻守护着妹妹,大家都知道只要有黄武联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他的妹妹黄桂菊。&&& 在黄武联的家,记者看到妹妹黄桂菊在洗菜和生火,黄武联炒菜。&&& 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黄武联都会首先想到留给妹妹,然而,由于常年缺乏营养,所以黄桂菊一直很瘦弱,常常会生病,每当妹妹生病的时候,黄武联总是彻夜不眠地守护在妹妹的床前。&&& 黄武联的妹妹黄桂菊对记者说:“自己不喜欢吃肉只喜欢吃青菜,生病了哥哥都做自己最喜欢吃的青菜给自己吃,将来也要报答哥哥!”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干不了粗重的体力活,因此,民政救济一直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现在,黄武联和妹妹一直寄住在大伯的家里,然而大伯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并不好,而且大伯常年在外打工,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黄武联担负起了照顾爷爷奶奶和妹妹的责任。黄武联的老师潘云娟对记者说:“他家里情况不好,虽然知道村委一年三个月每个月有30斤的口粮发放给黄和妹妹,可是根本就不够他们吃!”&&& 现在,黄武联和9岁的妹妹一起就读于新村小学四年级。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黄武联是个刻苦努力的好学生,成绩一直都保持在班上的前三名。&&& 黄武联的老师潘云娟介绍,黄武联在学校爱帮助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不来上学,问他为什么,他说肚子疼。
&&& 记者问黄武联:“为什么有时候不去学校?”“因为肚子疼。”“为什么会肚子疼?”“因为早上没吃早饭肚子饿所以疼。”&&& 不过,虽然有时连饭也吃不饱,然而黄武联却没有失去自己的志向。如果你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会抬起浓浓的眉毛,一脸正气地告诉你,他将来想当一名人民警察。&&& 黄武联对记者说:“ 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照顾好妹妹和爷爷奶奶,将来有钱了一定会给妹妹买好的日用品。”#p#分页标题#e#
潘汉诚&&& 提起潘汉诚,那马镇许多人都认识他,这个12岁的农村男孩有着一个“双残”的家庭,家庭的重担让他承受着同龄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压力。&&& 记者见到潘汉诚的时候,他正在田间放牛。潘汉诚给牛儿取了个名字叫阿黄,阿黄是潘汉诚在家里的唯一玩伴,每次放牛完后潘汉诚都会骑在阿黄的背上晃晃悠悠地回家去。&&& 潘汉诚的家建在山坡上,这是2005年政府为了照顾这个双残家庭资助了一半的费用修建起来的,在潘汉诚的家里记者见到唯一的家电就是这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潘汉诚的父亲天生残疾,腿脚不便的他只能在工地上给别人干点杂活,母亲在生下潘汉诚不久后生了几场大病,落下后遗症也成了残疾。&&& 潘汉诚的母亲黄艳日向记者介绍,自己和丈夫都干不了什么重活,自己平时就在家干点家务,生活只能是靠种一点地来维持。&“身残志不能残!再穷不能穷孩子!”这是他们夫妇俩共同的心愿,可心愿固然美好,现实却仍然残酷,由于家里实在是困难,目前,只能供潘汉诚一个人上学。
&&& 潘汉诚的母亲黄艳日说,只要他(潘汉诚)读得起,借钱也要给他读。
&&& 潘汉诚对记者说:“现在最想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如果将来有一天没钱上学了不知道怎么办。”&&& 潘汉诚就读于那马镇中心学校六年级,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语文和数学成绩经常拿第一,只是每个月要交伙食费的时候潘汉诚总是最落后的一个。&&& 潘汉诚的班主任马满中对记者说,他知道潘汉诚家里情况不好,也发动过学校但是力量微薄。&&& 潘汉诚寄宿在学校,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日再返回学校。每次回家必经的几公里路坑洼不平,潘汉诚只能走路来回。
潘汉诚告诉记者, 将来想建汽车场,从事运输行业,自己赚钱后会回报父母和帮助过自己的亲戚,还有国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韦群章&&& 没有听过也没有吃过肯德基,这是城里的孩子无法想象的事情,然而对于韦群章来说却是如此.家住良庆镇渌晓村渌福坡的韦群章既没有到过南宁也没走出过大沙田,每天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在家等待爸爸妈妈的归来。这座低矮的泥瓦房就是韦群章的家。今年8岁的韦群章在家排行老二,由于父母常年在大沙田打工,家里洗衣做饭的活儿都是韦群章一人包揽。&&& 采访韦群章的时候,他在洗一家人的衣服。别看韦群章年纪小,可在家里那一小片绿油油的菜地上他下了不小的心思,拔草施肥淋菜,每一个程序都干得有模有样。韦群章还在采地教记者如何淋菜 。&&& “这样淋吗?你再来示范一遍……”半个多月才能回来一次的爸爸妈妈每次都会给韦群章带回水果和玩具,而当父母再次离家时,掰着指头数日子就又成了韦群章每天必做的事儿。三年前的中秋节,爸爸送给韦群章一个大大的狗玩具如今已经很旧了,但是每天晚上韦群章还是要把它抱在怀里才能安心入睡,他说抱着狗狗,就好像爸爸陪伴在自己身旁。记者和韦群章聊天:“爸爸两个星期才回来看你一次,你想不想爸爸?”&&& “想。”“那你有没有到大沙田去找爸爸呢?”“没有。”“那你希望爸爸以后能经常回来吗,想吗?”“想。”&&& 韦群章平时没事的时候还喜欢画画,家里的门上墙上都有他的“杰作”,透过这些充满稚气的画作,记者看到了韦群章心里的那个梦想。记者问韦群章:“以后长大了想做什么?”&&& “警察。”“为什么想当警察呢?”“因为警察可以捉坏蛋。”&&&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韦群章学习一直很努力,不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个学期还都会被评选为“三好学生”,而且还当上了班长。韦群章的班主任卢小群对记者说:“韦群章平时很喜欢帮助同学,可能因为是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关系,作为留守儿童的韦群章表现已经算不错了。”&&& 和韦群章相处的短短几个小时,记者发现韦群章既内向又腼腆,孩子天性好玩的那一面直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时才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p#分页标题#e#
陆海燕&&& 提起孤儿,许多人会把他们跟“可怜”这个字眼联系在一起。陆海燕曾经也是一名被父母遗弃在街头的可怜儿,然而她遇见了一位好心人将她抱回家辛苦抚养至今,现在陆海燕亲切地叫这位好心人一声养父。时光倒流回到14年前的那一天,一名刚刚退伍的军人,在街上看见了出生仅10多天就被父母抛弃的小海燕,于是这一老一小组成了一个家庭。为了全心照顾小海燕,今年71岁的养父至今未婚。在海燕7岁的时候,养父患上了眼病,这事儿让海燕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作出了调整。&&& &&& 陆海燕对记者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医生,想把(帮)穷人,给他们治病不收钱,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要把我爸爸的眼睛治好。”&&& &&& 乐观,开朗和爱笑,相信这是所有认识和接触过陆海燕的人们对她的第一印象。陆海燕说,尽管自己曾经的遭遇很不幸,可是现在和将来能把快乐带给别人,那么自己也是幸福的。为了不让关心自己人为自己担心,陆海燕总是把伤心和难过留给了黑夜。陆海燕说:“在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然后想为什么我的亲生父母亲会抛弃我,我这么小就要受到了这样的苦难,我就是羡慕他们(别的同学)。(每)一星期回来不做什么,又有爸爸妈妈陪在他们的身边,过得快乐和幸福 , 不是吗。”&&& &&& 养父已经不能做体力活儿了,仅有的一点田地也交给陆海燕的大伯父耕种,家里的生活全靠国家救济,现在海燕和养父住的小砖房就是扶残安居工程。每个星期海燕回家时,都会从山上砍回足够养父烧上一周的柴火,回校前也会帮养父把晚饭做好,然而看着年迈的养父独自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陆海燕总是迈不开离去的脚步。&&& &&& 陆海燕的班主任黎玲清对记者说 :“(我)想从更加多的侧面去了解她(陆海燕),感觉她性格很开朗。她没有因为她家庭特别困难而性格(变得)比较内向,一个人是不能选择出生的,其实对她来说以后长大了,可能陆海燕同学就知道这个也是人生的财富。”&&& &&& 正在南圩小学上六年级的陆海燕和班主任黎老师最亲近,黎老师布置的日记陆海燕总是班上完成得最好的一个。在日记里,陆海燕把心里的话说给黎老师,热爱写作的陆海燕还经常从黎老师的书架上借一些优秀作文选集看。离开学校前,依依不舍的陆海燕坚持要送记者到门口,在彼此约定好不久后一定会见面,现在却不得不挥手说再见的那一刻,陆海燕露出了最灿烂的微笑。#p#分页标题#e#
隆旺松&&&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让无数人向往不已或是流连忘返,然而对于居住在隆安县岑山村洞能屯隆旺松来说,今年11岁的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隆安县城,他对于外面世界的认识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在隆旺松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外出打工,8年来一直音讯全无, 隆旺松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住生活的艰辛,改嫁到了远方。在隆旺松的记忆里,母爱的温暖早已模糊。记者采访隆旺松:“ 知道爸爸去哪打工了吗?”“去深圳打工。”“还记得爸爸的样子吗?”&&& “不记得了。”“妈妈呢 对妈妈还有印象吗?”&&& “没有了。”年幼的隆旺松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可是,就在缺失父爱母爱所带来的伤痛,正在隆旺松的心里渐渐抚平的时候,最疼爱他的爷爷却因病去世了,从此隆旺松就搬过来睡在爷爷的床上,爷爷用过早已破旧的蚊帐他至今仍然在用.记者问隆旺松:“蚊帐烂成这样,,夏天睡觉有蚊子吗?”&&&& “有。”“有蚊子咬能睡得着吗?”&&&& “睡不着。”失去了爷爷, 奶奶成为了隆旺松唯一的依靠,年迈的奶奶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只能坚持每天到家里仅剩的几亩地里辛苦地耕种玉米。在隆旺松和奶奶生活的这间小小的昏暗潮湿的,脚下的竹片已经残缺腐烂的木楼里,还住着隆旺松的二叔和三叔两家人。&&& 记者采访隆旺松的堂叔隆财贵:“日子过得艰难吗?”&&& “挺艰难的。”&&& “这个老太太又没有什么工作去做,比较困难。”&&& 在隆旺松的日记里,他写下了每年最期待的日子就是自己的生日,由于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所以自己究竟是3月1号还是2号生日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而在他最清楚的是每年他生日的时候总是奶奶最忙碌的时候.隆旺松对记者说:“ 我过生日时候可以买鸡和吃肉。”&&& “谁给你做啊?”&&& “奶奶。”“一般平时家里什么时候才吃鸡和肉?”&&& “过年和(我)过生日。我最大的心愿是回来盖房子。”“为什么不到外面的世界去盖?”&&& “因为我喜欢和奶奶住在一起。”在布泉乡岑山村小学老师的眼里, 隆旺松是一名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家里的环境造就了他坚强的个性,然而从他的作业里不难发现,隆旺松也在用细腻的心去感知着他生活中的一切.隆旺松的班主任对记者说:“ 他(隆旺松)在学校里面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作业写得非常认真。(他)跟着祖母一起住,家里面非常穷。 隆旺松同学回家也很懂事,到家里面帮奶奶喂猪喂鸡,很听话。”记者问隆旺松:“最大的梦想是想当什么?”&&& “士兵。” “为什么想当士兵?”&&& “为了保卫祖国。”隆旺松每天都会看很多的书,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怎样一种魔力能如此挽留住了父亲回家的心,他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亲自到城里去看一看,走一走,然而这样一个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愿望,对于隆旺松来说却是奢侈的,现在的他只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他想要的答案.记者问隆旺松:“有没有想过去找爸爸或者找妈妈?”&“想过。”“想什么时候去找。”&&& “想完读大学以后。”“为什么想完读完大学才去找?”&&& “因为我年纪还小。”&&& “有没有想过将来考上大学?”“想过。”“想考哪里的大学?”“南宁。”“你有去过南宁吗?”&&& “没有。”“你是通过什么来知道。”“南宁是怎么样的?”“通过看课外书。”“你想象中的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高高的房子,宽广的房子。”“你觉得是去看外面的世界好,还是呆在家里好?”&&& “去看外面的世界好 。”& #p#分页标题#e#
黄规宇 &&& 流行歌手周杰伦以他非凡的音乐才能和忧郁冷酷的外型成为了许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周杰伦同样是11岁的黄规宇的偶像,只不过这个家住在良庆镇平乐村的农村孩子喜欢周杰伦的原因和别人不太一样。记者问黄规宇:“你为什么喜欢周杰伦?”“因为他很努力。”黄规宇同样是个刻苦好学的孩子,他今年就读于平乐小学五年级二班,家里那数不清的奖状和证书是他努力的最好证明。&&& 黄规宇对记者说:“我看过他(周杰伦)演的电影“是什么电影?”“飘移。”“你自己想不想将来也买一辆汽车或者赛车玩具?”&&& “不想(买)”“为什么?”&&& “因为(会)耽误学习。”这个昏暗低矮的小屋里简单铺架的两张床上住着黄规宇一家五口人。因为房屋过于陈旧,经常渗水,黄规宇贴在墙上的奖状都变得残缺不堪了,看到这样的情况,黄规宇在心里立下了这样一个心愿。“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记者问黄规宇。&&& “建房子。”“房子建在哪儿?”&&& “建在这里。”“为什么没有想到南宁建房子?”&&& “因为这里是老家。”黄规宇从小就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从8岁开始就跟着妈妈上山砍柴。小小的黄规宇一次只能砍上半担柴火,每次砍柴他和妈妈都要来回走一公里的山路。&&& 黄规宇的父亲黄法晴对记者说:“ (儿子)放学回家他见我们干不了那么多(家务)活的话,他就帮忙干。我本身也想让他,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希望他学有所成,反正说以后的路就靠他自己走了。”采访黄规宇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底了,人们都会裹紧厚厚的外套来抵御初冬的阵阵寒风,然而眼前的黄规宇却只穿了单薄的衬衣,他说这是他最好的一件衣服。&&& 记者问黄规宇:“只穿一件衬衫你不觉得冷吗?”&&& “不觉得(冷)。”“你有毛衣吗?”“(有)一件(毛衣)。”“那你什么时候才穿那件毛衣呢?”“最冷(的时候)。”“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我想)开时装厂。”“为什么想开时装厂?”&&& “因为(我)没有衣服穿。”&&& 黄规宇说平时如果冷得实在受不了他就会跑步取暖,这无奈中养成的习惯也让黄规宇成了伙伴中的赛跑冠军。如今,这条坎坷不平的黄土路上留下了黄规宇数不尽的欢声笑语。#p#分页标题#e#
蒋肖华&&& 当11岁的孩子还在和父母嬉闹撒娇,享受幸福时光的时候,当11岁的孩子还在和伙伴们尽情跳跃,享受少年时光的时候,今年同样11岁的蒋肖华在做着什么呢?&&& 记者来到的时候,蒋肖华在洗一家人的衣服2001年,一场洪水冲毁了蒋肖华的家,现在他们一家五口人挤在这间依靠政府补贴修建起来的10平方米的阴暗房间里。三张床就是家里仅有的家具。&&& 蒋肖华的母亲罗瑞娟对记者说:“(家里)就有一亩地五分田,就这么多了。(我)有时去打几天工。:“一年有多少收入?”“一年平均每人不到20元。”蒋肖华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贫血症,干不了重活,只能依靠同样疾病缠身的母亲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在父母眼中,女儿蒋肖华就是一家人全部的希望。蒋肖华的父亲蒋启全说:“如果她(蒋肖华)成绩好的话,她(要)继续读书的话,只能靠借贷。做父母的一定要努力想办法,肯定要给(让)她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问蒋肖华:“万一家里面没有钱,不能给你去上学,你会怎么办?”“(我会)去求助那些有钱的人,让他(们)捐一点钱给我。”生活的压力让蒋肖华的眼神中充满了沉重与无奈,在蒋肖华的印象里,饭桌上摆着的永远都是稀饭和咸菜,而她也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买过新衣服了。&&& 记者问蒋肖华:“你的衣服是什么时候买的?”&&& “衣服是别人给的。”“这些衣服都是别人给的吗?”&&& “恩!”&& 记者采访蒋肖华的母亲罗瑞娟:“觉得这样的生活艰难吗?”&& “艰难啊,(觉得)对不起(孩子),(可是)没办法。有什么办法(可以)想,(我)身体又不好)。”蒋肖华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语文是蒋肖华最喜欢的科目,她的每篇作文几乎都会成为同学们学习的范文,然而有一篇写给妈妈的作文,蒋肖华却一直没有写完。在课堂上蒋肖华念一段自己写给妈妈的作文“亲爱的妈妈,您好,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您去挣钱给我们读书,很不容易。以后我会好好读书,回来报答您的……”在蒋肖华的心中有一个她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学校园。看着眼前瘦弱而又懂事的蒋肖华,记者不禁在心中默默为她祝福,希望她有一天愿望成真,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发自内心的微笑。#p#分页标题#e#
韦翠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母爱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总是幸福和快乐的,然而这一份母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却没能眷顾到韦翠玲的身上。家住良庆镇那黄村的韦翠玲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干体力活,而奶奶平时卖菜的微薄收入又难以维持整个家的开销,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韦翠玲瘦弱的肩膀上。为了不让年迈的爷爷奶奶过于操劳,给菜地浇水、施肥成了韦翠玲每天放学回到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 在采地记者问韦翠玲:“除了种菜还种玉米吗:”“没有(种)了 ,顾不了那么多。”小小的韦翠玲已经学会了利用假期打工挣钱,两个月挣来的550元钱,一部分成了一家人的生活费,另一部分为妹妹们添置了衣服,就是没舍得给自己买一双鞋。
&&& 记者问韦翠玲:“出去工作养这个家,你不觉得自己很辛苦吗?”“不觉得。”&&& 韦翠玲7岁时,母亲就改嫁到了远方,妈妈的不辞而别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她把对妈妈复杂的感情都写到了日记本上。之后韦翠玲再也没有看过这本日记,直到两年前韦翠玲才将日记交到了自己最信任的两位老师手中。&&& 记者采访韦翠玲的班主任黄健莲:“(我)问他们(学生们)父母亲的一些情况,然后韦翠玲给我反映上来的是说“老师我没有妈妈)”。”经过两位老师近两年的耐心辅导,同学们都说韦翠玲变了,不但人变开朗了,成为老师们交口称赞的好学生,她还担任了学校的少先队干部。&&& 记者采访韦翠玲的副班主任韦臣武:“她的肩膀蛮(沉)重的,可以这么说,她就担起了一个家庭。我觉得她能够从家庭阴影中走出来,真的(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身为少先队干的韦翠玲每次检查纪律都很严肃认真,但是同学们还是喜欢和她打成一片,骨子里像男孩子般坚强的韦翠玲爬起树来可是一点都不输于班上的男同学。韦翠玲对记者说:“这个树是我家的,我从小就喜欢去爬(树)每一天如果没有工作,我就去爬。”“爬到树上在上面玩什么呢?”“没有玩什么 ,前面有一座山,可以让我看到很好的一些风景。”&&& 感情细腻的韦翠玲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上语文课,虽然平时很少掉眼泪,可是语文书里的文章却经常会让她感动到哭。韦翠玲说:“如果说这(篇)课文讲的是帮助别人,(还)有的互相帮助。有的时候我也可以学他们互相帮助别人,(同时)希望她们(妹妹)能够跟我一起好好学习,让她们以后(可以)更加快乐地走向未来。”#p#分页标题#e#
韦迎辰&&& 在隆安县联伍村13队生长着这样一个小女孩,从书本上她了解到许多全国的名山景点,但是她不爱庐山的俊,不爱泰山的尊更不爱黄山的贵,却唯独眷恋着生她养她的这片大石山,女孩名叫韦迎辰。坐落在山脚下联伍村13队的这间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木板楼就是韦迎辰的家。由于年代久远,人在楼上走动时,脚下的木板总是咯吱咯吱的响。为了节约用电,房间里一般不会开灯。绕过厨房的一间低矮潮湿的房间就是韦迎辰和她爷爷住的地方,透过脚下木板偌大的缝隙可以看见房间下面就是家里饲养牛和猪的圈子。&&& 记者问韦迎辰:“最冷的时候睡在这里冷吗?”“不觉得(冷)。”“不觉得冷啊?”“不觉得。”“上面都是那些稻草,漏不漏雨,漏不漏风啊?”“在这里漏(雨),如果雨斜的话就(漏)进来,如果上面漏(雨)的话平时它(雨水)都从上面漏下来,总是滴到我爷爷床上。”韦迎辰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及伯父一家共同生活在这间木板楼里,在韦迎辰出生后2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病逝一个月后母亲也改嫁&&& 到了远方,随后姐姐也到镇上念高中去了,从此这一窝出生不到20天的小狗便成了韦迎辰在家的最好玩伴。韦迎辰的伯父当年在参加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受过伤,一只耳朵失聪,并且落下了严重的腰椎病,但是坚强的伯父咬着牙,硬是扛起了这个家。地里种的这一点点玉米就是这家人一年的全部口粮。韦迎辰说,她对于父亲的全部记忆,就只有妈妈留下的这一张旧照片。&&& 韦迎辰对记者说:“一个女同学问我说你妈妈呢,然后一个男同学就说,我妈妈死了,就那样说。有时候在学校他们(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来看他们,看到别人这样我觉得他们很幸福。”韦迎辰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她深深眷恋着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哪怕这里再贫瘠。#p#分页标题#e#
梁继安&&&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大是小,或者将来这个梦想是否能够实现都不再是最重要的,长着一双充满灵性大眼睛的梁继安就是这样一个有梦想的男孩。&&& 汽车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艰难地行走着,如果是第一次走上这样的路,难免会让人心惊胆颤,然而今年上五年级的梁继安从上学那天开始,就往返在这条山路上。越过几个山头,再穿过一片茂盛的甘蔗林,梁继安的家就坐落在安静的那湾村里。梁继安的爷爷告诉记者,梁继安就是住在这里,底下是(养鸡)的地方。&&& 梁继安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一个月后母亲也不辞而别,曾经完整美满的家早已经人去楼空,当年的欢声笑语早已经随着木板楼的陈旧整整消逝了7个年头,如果不是梁继安的二伯父坚持腾自家的一间砖房让他住,也许梁继安还一直独自守护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却早已空荡荡的木板楼里。&&& 记者采访梁继安:“想妈妈回来吗,想吗?”“不想。”“为什么不想?”“因为我从小就没有见过她。”“还能想得起爸爸的样子吗。”“不能。”“家里面有没有爸爸的照片?”“没有。”“为什么不想找妈妈回来?”“因为她在哪里我不知道。”&&& 由于家里没有田地,今年已经64岁的爷爷只能帮大儿子种一点甘蔗来维持家里的开支。梁继安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能看着孙子平平安安地长大就是爷爷最大的心愿。&&& 记者采访采访梁继安的爷爷梁清连:“我对(梁继安)说,你在学校应该要好好学习,你有了能力,你就(可以)出外打工。”爷爷说梁继安每次回家一定会摆上一张小凳子,安安静静坐在木板楼门前做作业。对于老师布置的每道题目梁继安都会认真工整地写上答案,然而对于未来的自己会是怎么样,梁继安的心里却没有答案。记者问梁继安:“为什么你会写未来的你是可怜的?”&“(因为同学)他们都有爸爸妈妈,”“觉得自己没有爸爸妈妈很可怜吗?”“嗯。”&&& 如果要问梁继安将来想做什么,他会想上个几秒钟然后摇摇头说没有,也许未来太遥远梁继安不敢去奢望太多,又也许对于将来的梦想梁继安都放在了心里。&&& 记者采访梁继安班主任陈美红:“(梁继安)跟同学相处因为年纪相仿,可能他们(相)处得比较好一些,跟我们(老师)来说,好象就有一道鸿沟这样."&&& 很少跟我们说话,跟我们聊天。有时候我也留意他,然后就特意给他回答(问题),不过他也回答得很好。因为可能小孩子吧,他觉得自己家庭这样子不好意思,怕同学们取笑他,所以他很少在日记作文里面敞开他的心扉。”性格内向腼腆的梁继安却很喜欢运动,别看他个子瘦小,可是在杨湾中心小学的篮球场上他可是一等一的好手,运球投篮一招一势都是冲劲十足。他说将来自己长大了要和姚明打得一样好,这一刻记者才明白了,篮球场才是梁继安放飞梦想的地方。结束采访的时候,梁继安在球场上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帮扶贫困儿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