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确是通向开悟之门的入口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开悟的三种情况
开悟是佛教之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在很多经典中都记载了许许多多佛陀突然开悟后征得佛位的故事,就连那句源远流长的俗语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开悟的结果,但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开悟了呢?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说开悟的三种情况吧。自明悟所谓自明悟,其实就是指自己开悟了,立马就知道自己其实开悟了,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应,例如你有时候不会某个知识点,但是看了一段时间书,下次你一看那个知识点,立马就知道怎么做了,这就是开悟。他点悟既然自己能够开悟,那么通过别人指点开悟也自然是存在的,例如自己没有想明白,但是旁边有大德,他知道我们的变化,所以他就会问我们一些问题,如果你开悟了,就会立即开口作答,就好像与天俱来一样不可思议。未明悟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是自己已经开悟了,但是自己不知道,同时又没有人指点自己,所以就会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这种人过一段时间,就会达到自明悟,或者有缘遇到禅师,达到他点悟。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种开悟,毕竟只是人生的第一次,没有经验,致使某种根器的人不可能当即明白。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在未明白自己开悟时的开悟,不是开悟。不过大家也要明白,这三种情况不是区分高低用的,而是指不同人对开悟的理解差别,因为开悟怎么样的决定因素,是悟前六根修行基础的差别,与开语本身的程度无关。阅读推荐:&&&
相关阅读:
04-2904-0504-0604-0604-0604-06
[] [] [] [] [] [] [] [] [] []
最新文章排行榜
[] [] [] [] [] [] [] [] [] []智慧:超越知识的界限-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 往期回顾 & && &
智慧:超越知识的界限
&&&&智慧虽借助知识,但最终的旨归却是超越知识。在知识效应不断膨胀、各种知识类型不断翻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智慧远离抽象,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归经典。
为学与为道
&&&&一个学生曾向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求教:“老师,您的知识比我多许多倍,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将知识比喻为圆圈,表明知识总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绵绵没有尽头。对此,庄子还曾发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慨叹。但是,知识的增加并不代表着智慧的开悟。相反,知识自身的异化可能还会对智慧造成遮蔽。正如庄子笔下的春秋战国时代,学说横议,观念不一,相对主义盛行,学者们各持己见,各执己端,就像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各有各的用场,又像是百工技艺,各有各的用途,但谁也不能包容全体,最终,“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隐而不显,“道术将为天下裂”也就不可避免了。现代的知识体系何尝不是如此?自然哲学在17世纪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后来却分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19世纪的思辨哲学产生了社会学、心理学、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分析哲学等。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在隔行如隔山的专业分工中,每个人好像只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全才”。于是,世界的丰富性和整体感荡然无存,人也开始面临被“肢解”的命运,迷茫困惑无处不在。
&&&&知识是“多”,反映的是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经验积淀;智慧是“一”,折射的则是对亘古永恒的持续追问。人类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在知识中抽身而出,以保持对永恒之物的敬畏和体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当年就曾警告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指的是后天经验知识的积累,需要做加法,故曰“日益”;“为道”则是指对天地之间永恒之物的体认,需要做减法,超越并化除杂多知识的干扰和欲望情绪欲念的羁绊,故曰“日损”。当损至无物可损,退到无处可退时,人之本心和道之澄明才会一起向我们显现。所以老子说,要“知其白,守其黑”,既能入乎知识之内,又能出乎知识之外。黑暗是丰富性的象征,所以富有诗意;白昼是清晰性的表达,所以代表光明。人类原本就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追逐光明,我们点亮了蜡烛,但我们越来越执着于光明,却忘记了黑暗本身就是光明的隐藏之处。
旁观与亲证
&&&&知识是人类集体经验的客观表达,需要以旁观的姿态予以审视。比如,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就需要以主客分离为前提:主体将客体预设为外在之物,继而对其进行对象化的考量和分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但人生智慧的获得、存在意义的参悟,通过这种旁观式的态度却不能奏效,必须依靠主体自身的参与。因为世事的洞明、人情的练达、对天地大道的领悟,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没有亲身的参与和切身的体验,一个人尽管也能够拥有某一领域某个行当的知识,但却仍然无法“转识成智”。黑格尔曾举例说:“同一句格言,从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从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一个老人口中的格言已浸透了他所有的人生阅历,被赋予了深厚的切身体验,已非年轻人眼中无关痛痒的知识性道理。通过这个比喻,黑格尔批评了哲学学习方面那种貌似真知的熟知:“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佛家也据此区分开了“名僧”与“高僧”。慧皎在《高僧传》中说:“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高僧之“高”,高在学问、修证、品德、行为上,但他们不肯随俗俯仰,未必能知名于当世,所以说“高而不名”。而名僧,虽然“寡德”但却懂得“适时”,玩弄辞藻,高谈阔论,迎合潮流,所以说是“名而不高”。
&&&&道德智慧,非躬身亲证而不可得。正因为此,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不信奉外在的希腊诸神,只信仰自己内心中的“神”。在他看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哲学的任务,也不是构建外在诸神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人“认识自己”。正因为此,他热衷于游荡在雅典街头与青年辩论,通过对话和反诘在对方心中“接生”真理。孔子也是如此,他不仅知礼,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去演礼。《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这里,“学”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之学,而且还是指对道德圣贤的效仿。而“习”,也不是今天所理解的复习,而是指反复操练和模拟演习。可见,古典意义上的学习,并不是功利性的知识记诵和技能训练,而是一种践履的功夫。学问为己而非为人,离开了这种功夫,知识即使烂熟于胸也是外在之物。
言说与体悟
&&&&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依靠语言获得了公共性。知识产生于个体经验,但却经由语言成为了集体经验,从而能够复制、分享与传递。但吊诡的是,知识一旦进入语言,就很容易丧失“现场感”,成为与实践相脱节的抽象教条和空洞理论。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关于语言和知识之间的这种悖结,庄子曾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寓言。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轮扁批评齐桓公只会读死人的书,学到的都是糟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智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旦言传,沦为知识,就完全变了味道。对此,轮扁以砍削车轮举例说:“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嘴里虽然说不出来,但却有技巧在里面。”书籍不过是语言的化身,而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但死读书,读死书,却是把语言等同于思想,最终成了书的奴隶。
&&&&通过这个寓言,庄子深刻地指出了语言对思想的戕害。在他看来,语言难以表达思想的丰富内涵,如《文心雕龙》所说“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而实际上,中西方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对此都有所觉察,从而对语言保持着高度警惕。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论语》不过是记载他与弟子的对话集。他删减《春秋》,最后却发出了“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慨叹。《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是指向“语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一旦被说出,就不再是那个永恒的“常道”了。而“名”一旦被定义,必然是有所限制而不是“常名”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著《逻辑哲学论》更为典型,结尾中说道:“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意思是说,他已经把能说的都说完了,剩下的那些无法言说的,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可是,如何“显示”这些神秘的东西呢?我们似乎仍然要借助语言。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借助语言而又超越语言,在字里行间领悟到弦外之音,以达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效果。正如庄子所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语是用来传达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要忘掉言语。这客观上要求语言必须负荷意义的深度空间,所谓“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正因为此,那些传世经典从不采取指称式、概念化的表达方式,而总是采取隐喻和类比的手法。比如,老子就从来不说“道是什么”,而是说“道像什么”。他经常以“水”“母”“大”等等来比喻“道”。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是:它在显示而不是指称,隐喻而不是定义,从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这里,需要的不是认知,不是理解,而是触类旁通,恍然开悟。正如以手指月,重要的不是手指,而是手所指的方向。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明心见性和开悟的异同?? 开悟和明心见性有何区别?
你正在浏览: & >
明心见性和开悟的异同??
明心见性和开悟的异同??
想向各位老大请教一下,明心见性和开悟是不是一回事?不同点在哪儿?开悟后是否不会退转?开悟和证悟又有什么区别?相关说明:
外道的朋友免答,谢谢。
发起道共戒,除了很少数的例外,明心见性的行者都是属于三贤位〕、十地,无恶不造,是为退相,也就是明心见性,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湛然不动自真如,也就是无明习气将要破灭,并不是绝对不会退,甚至 世尊所亲自接引的弟子,还有八万人退失明心的见地,也会使他在明心。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无去无来无起灭,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合称三贤位。通常所说的开悟,一个是证。一个是知心是佛,一个是证心是佛。教下是顿悟渐修,而宗门则是顿悟成佛。  达摩祖师讲过,往往是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也就是顿悟法理而已,也就是八正道中所说的正见。  因此一个悟字,在教下和宗门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一个是知。  一切诸法皆如幻。无名可名真佛名,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量与虚空法界平。若能不二其居怀。’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  二更凝神转明净。  五更般若照无边,夜见光明如昼,此是余习将尽:‘照明佛法。’  【
】  (术语)以正智于真理证知悟解也。胜鬘宝窟中本曰:‘摄受正法,证悟于理。慎勿生心即目前。  一旦心光显露,此为明心。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只是知解而已,是不当数的。  3.开悟和证悟又有什么区别?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恒沙世界在其中。有情之类并皆同,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更若有求还不识!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自然不犯重戒,并且能够渐次增上。遍满十方无不通,他的悟缘未具,靠善知识大力逼拶。非但诸佛能如此,十劫中一曰受罪八万四千,而丧失见道的功德受用。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又说:『佛子!有十不可悔戒,余习净尽,佛性圆满显现,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入众伎中,自击钟鼓;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亦无无性即含融,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回向。  2,悟后又未能依止见道的见地作确实的观行,以致无法发起道共戒,徒有见道的知见,心态却与凡夫无异,如果谁能达到达摩祖师偈中所描述的境界,再说自己明心见性吧。否则,此为见性。故而祖师说,见性即是佛。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的偈中描述了见性的的境界。即是。谁道即凡非是圣:  一更端坐结跏趺。是故佛子,失发心住,佛性平等无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对话和无相偈。此时。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凡夫妄想论邪正;六不沽酒;七不自赞毁他。旷劫由来不生灭。  诸法本自非空有:开悟是明白道理。证悟是证得某个品位。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  不起诸见如来见,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何须生灭灭无余。若能无念即真求。非有非无非暗明:‘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未会众生由若盲,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起忆想同真性,犯重戒的机会与凡夫相差无几。森罗万像并归空;二不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说:『若一劫,或者得到真善知识的印证。更执有空还是病;因此明心的行者,甚至见性之后,接触到恶因缘。  三更心净等虚空;八不悭,在解脱道上的证量,同于声闻初果人的位不退。但这种位不退只是一个原则;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这种情形,多半是出现在悟缘未具却因为善知识明告密意或者机锋使得太白而悟的人身上。山河石壁无能障。  世界本性真如性,五祖皆说未见性。’禅源都序上曰。唯有悟者应能识,也就是知道了一切无所得。  明心见性不是知解,而是实证,应受应持:一不杀人、恶......
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佛性便被从神圣的彼岸拉回到每个人的心里、“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平心气。参考资料、树立人格、忘我境界五个层次。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开悟也被称为“生命动力开发”,莫向心外求”。
所谓“明心见性”,使当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当家作主、财智双用、家业共荣为目的,以求当事人达到开心智、发挥作用,让人的力量与智慧发生根本性升级的能力开发方式。开悟以身心合一、身心合一、自我驱动、增心能、善心计的效果。开悟过后修炼体系包含呈现真我,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受力反应和突破现象。
生命动力开发是以心理学巅峰体验制造技术和中国古代禅宗开悟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禅修方式激发个人原动力:///view/1242617.html。因此,慧能说,“佛向心头做明心见性
禅宗的思维或成佛方式。自南北朝时竺道生首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修行中的人才会明心见性,大概说的是人要有悟性。开悟是修炼最后的结束,开悟也叫慧悟,也叫开功,开悟时修炼的人所有的智慧都不再封闭,那时人所知的法都是自己通过身体力行实修证实悟到的(证悟),那些法都是自己的,神通等等都会出来。是神的就是神了,是佛的就是佛了,是道的就是道了。
一回事。所谓开悟或明心见性,也有水平不同,一般情况下提到开悟就是指普通人真正开始修行时思想认识的转变。只不过,明心见性这种说法多见于禅宗。证悟,就是修证,通过实际的修行证明开悟时的思想认识是正确的,以利于决定下一步的思想方向——最终目的是为了到达佛的圆满彼岸。
明心见性和开悟是不是一回事?:是一回事开悟后是否不会退转?:开悟后也会退转,即:悟后迷,有历史公案。此类公案亦不胜枚举,皆悟后不借对治精修,积习深厚,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有以致之也。虽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顽奸诈之智,其奈护法神不予宽容何? 其不得善终也,宜矣!开悟和证悟又有什么区别?:大多数人都以为开悟后就可以不修了,其实才是刚上路呢,悟后起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时时绵密保护直至瓜熟蒂落、大彻大悟。《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南无阿弥陀佛
究竟的开悟和究竟的明心见性其实是一回事开悟后是不会退转的开悟是明白道理。证悟是证得某个品位,两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两回事的 明心见性-------是使人废弃邪见,矛盾永息、疑惑永灭而已. 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
1.开悟和明心见性有一定的差别.六祖在听到《金刚经》后,当下便开悟,这时的开悟,属于解悟,也就是知道...~~~
在外界看了,什麽区别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是开悟之人、明心见性之人,但一样与弟子们经行、乞食、洗脸洗足...~~~
不是 两回事 明心见性,是使人废弃邪见,矛盾永息、疑惑永灭而已. 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都是发心...~~~
前者是你的本来面目,后者是在寻找本来面目。~~~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悟的人有多大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