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
已有 648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关系 辩证关系 物质 意识
&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区别?【回答问题】 & & & & & & & & & & & &高金华 & &一、首先分析“关系”和“辩证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 &关系和联系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人们对联系的定义比较熟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辩证关系”一词中的“辩证”来源于“辩证法”。“辨证法”的英文单词为dialectic(s),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是指通过辩论证明真理的方法。斯大林指出:“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见《列宁主义问题》,第630页。)后来,“辩证法”一词演变为指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思想,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和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发展阶段。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关系”是矛盾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包括三大规律和几对重要范畴揭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决定和制约的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 &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辩证关系,也包括非辩证关系。非辩证关系最典型的是迷信所断定的“关系”,例如,“乌鸦叫,灾祸到”。乌鸦和灾祸之间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发生真实的关系,比如一架飞机撞到一群呱呱叫的乌鸦,造成人员伤亡;但“乌鸦叫”和“灾祸到”没有规律性的必然联系。非辩证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形成的关系,比如“翼龙和飞机的关系”,在思维中翼龙和飞机的关系是:都有翼,能飞行。但是翼龙和飞机没有决定和制约的关系,在翼龙消失6500多万年之后,人类才创造出飞机。 & &简而言之,关系包括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只是关系中的一个大类。 & &关系和辩证关系图示: & & & & & & & & & &┏理性思考关系:“翼龙和飞机都有翼” & & & &┏非辩证关系┫ & & & &┃ & & & & &┗感性迷信关系:“乌鸦叫,灾祸必到” & & & &┃ & &关系┫ & & & &┏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等关系 & & & &┃ & & &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 & & &┗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 & & & & & &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 & & & & & & &┗物质和意识关系 & &二、进而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 &1、二个短语之“同” &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②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包括物质世界)。③物质决定意识反作用的成败,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物质条件,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 &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先进的意识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②落后的意识阻碍物质生产的发展。 & &因此,“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两个短语具有相同的客观内容。也就是说,“简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两个题目,正确答案都是上面两行文字(一方面……+另一方面……)。 & &2、二个短语之“异” & &从文字语义的区别来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短语没有直接显示二者关系的辩证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短语则用“辩证”二字明确显示了二者关系的辩证性。 & &在哲学研究和教学中,有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恰当选用其中一个短语。例如,有一道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组合式选择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 &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 &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A.②③④ & &B.②④ & &C.②③⑤ & &D.①③⑤ & &理性地、而不是瞎懵地回答这道题,有三个步骤: & &第一步,记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 &哲学基本问题是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意识和物质谁决定谁的问题(又称谁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又称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 &第二步,判断5个命题的对错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 &该命题是错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机械唯物主义不承认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定义为“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就会把机械唯物主义排斥在唯物主义阵营之外,从而导致理论混乱。 &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该命题是正确的,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一致。 &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 & &该命题是错误的,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相悖。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包括黑格尔)都认为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物质。 &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 &该命题是正确的,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一致。 & &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 &该命题是笼统的,在考试可以看作是错误的。明确的表述是④即第四个命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 &第三步,在4个组合式选项中选定正确的答案 & &A.②√ &③× &④√ & &B.②√ &④√ & &C.②√ &③× &⑤× & &D.①× &③× &⑤× & &组合式选择题要选定其中每个命题都正确的那个选项。据此, & &正确答案是B。 & &综上所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两个短语既有同(联系),也有异(区别)。在哲学教学(包括考试)和著述中要针对不同问题或语境,恰当地选定其中一个。 & & 7:47写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金华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意识形态与理论意识的联系与区别?
哪位人才会的帮我解答下,谢谢啦
10-01-09 &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思维公社)
(Nico啊噗噗)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