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育和教育的关系能用周易解释吗

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YdYxprxqOa技术支持:北京周易与教育
我的图书馆
周易与教育
& &   一、对启蒙教育的认识
  代表《周易》学校教育思想的《蒙》卦,位于《乾》、《坤》、《屯》卦之后,列在《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位,对此,《序卦传》中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这就表明,《周易》认为,有了天地然后万物开始产生,事物初生必然蒙昧无知,所以首先设定了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接着是象征“初生”的《屯》卦,《屯》卦之后,便是象征“蒙稚”的《蒙》卦。蒙,有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启发教育的意思,当万物生成以后,接着来是幼稚蒙昧时期,教育自然就成为当务之急。可见,《周易》把教育列在天、地、物生之后,看作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则明显的反映了《周易》一书对教育地位的认识。
  《蒙》卦卦辞上说:“蒙,亨。”蒙,《序卦传》说:“蒙者,蒙也,物之蒙稚”。《周易学说》引朱震:“蒙,冥昧也。”意思是蒙昧,表明事物幼稚、微弱。人生下来都要经过蒙昧、幼稚的童年,人的蒙昧无知有很大的弊病。《蒙》卦艮上坎下,所以《彖传》上说:“山下有险,险而止。”《周易折中》引朱熹:“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蒙之地。内险外止,蒙之意。”徐志锐先生说:“就人来说,弱小幼稚则是童蒙时代,无知无识,教化未开。因此,其活动范围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敢离开家门去远行,故曰:‘山下有险,险而止’”[1]。所以要想做事亨通,就必须驱除蒙昧,而驱除蒙昧的方法只有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只有通过教育使蒙昧的人们掌握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童蒙为赤子,“纯一未发,以听于人”,最容易收到教育之功,也就最宜于教育者抓住时机,及早施教。《蒙》卦卦辞上说:“蒙,亨。”就是说,教育者的行动切合时机,而且能够按照教学规律施加教育,所以能得以亨通。《蒙》卦六五爻辞也说:“童蒙,吉。”《象传》说:“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六五以柔顺居尊位,又与九二正应,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然获得吉祥。另外,《蒙》卦的爻辞中有“发蒙”、“童蒙”、“击蒙”等提法,可以看出,《周易》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肯定。
  人的愚暗、幼稚必须加以开发、教育,使其明白通达。但是教育、开发应该本着什么目的,则是问题的关键。对此,《周易》一书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没有教育目的也就不存在教育这种活动。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它提供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它是指向未来的。《彖传》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朱子类语》解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盖言蒙昧之时,先自养教正当了,到那开发时,便有作圣之功。”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摆脱蒙昧、幼稚的状态,培养为人处事的正道,使他们具有完善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抓住时机,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才能使其将来有所成就。所以对于幼稚儿童的教育,必须使其保持天真的本性,然后加以教养扩充,使其增长才智,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
  人都要经过幼稚的童年时代,非生而知之,只有通过家庭、社会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才能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以便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在于使人摆脱蒙昧、野蛮、幼稚,培养为人处世之道,使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周易》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对教育目的有了充分的认识。
    二、教育中师生的地位和关系
  《蒙》卦卦辞中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彖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蒙》卦提出了“我”与“童蒙”这两个相对的概念,表明了作者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育者(我)和受教育者(童蒙)两方面的活动组成。“志应”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双方的注意、思想、目的是相应、相助、相合的,舍其一方,则无以成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体现了“尊师敬教”的思想,与《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意义相同,阐明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教师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他的作用就在于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所起的主导作用。在《蒙》卦中我们可以看到,六爻中有四爻为阴爻,二爻是阳艾。《易程传》解释说:“二阳,为治蒙者,四阴,皆处蒙者也。”也就是说,阳爻代表教育者,阴爻代表受教育者。《周易折中》引粱寅:“阳刚明,阴柔暗,故阴为蒙者,而阳为发蒙者。卦唯二阳,而九二以刚居中,为内卦之主,与五相应。当发蒙之任,尽发蒙之道,非九二其谁哉?”“九二”代表教师,由于“其道广,其施博”,他们可以发蒙、击蒙,引导童蒙天赋的流向。《蒙》卦卦辞《象传》上说:“山下出泉,蒙”。山下有一股泉水刚从地下冒出,不清楚外界的情况,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不知道流向何方为益,象征蒙昧。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挖沟、开渠,使之畅通无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起决定作用,诱发学生求知求道,培养他们的道德思想和完善的人格,使他们增长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学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外因与内因是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和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的过程。“匪我求蒙,童蒙求我。”意思是,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昧,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在任何时候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主动的。所以《周易》所说的“童蒙求我”实际上就是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学生必须积极主动的请求老师施教于己,而不应该是老师主动请求向学生施教。作为学生在思想上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行动上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周易折中》引林希元:“童蒙不求我,则无好问愿学之心,安能得其来而使之信?我求而诚或未至,则无专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听?待其我求而发之,则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诚至而发之,则求道之切,一启而即通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移植给学生,教师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化为学生的知识、智力,或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也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立足转化,妙在开窍”,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施教者和受教者心志相应。心志相应的关键在于上下顺应。任何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双方的彼此顺应,就开展不起来,继续不下去,就不会有好的成效。能否彼此顺应,以及顺应的程度如何,是决定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蒙·六五》:“童蒙,吉。”《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六五虽然是阴爻,但是得中,高居“五”的尊位,上方有阳刚的“上九”相比,下方又与阳刚的“九二”相应,是上下都有应援的形象。“九二”作为师长能行“中正”之教,应蒙昧幼稚儿童的本性施加教化,并非由外力强加,也就是“蒙以养正”,因而称之为“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五虽居尊位,而专委任于二,不在二先而首唱,是顺于二也。”“六五”这个蒙童对师长的态度虚心谦卑,并且顺从其教诲,所以吉祥。
  在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方面要主动顺应。“六五”吉祥的原因在于,“九二”能行“时中”之教,按照教学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周易折中》引项安世的话:“待其求而后教之,由其心相应而不违,致一以导之,则其受命也如响”。等待启发的最佳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很快的接受知识,并且使他们也能顺从学习的规律,虚心求教。这样教与学双方彼此顺应,因而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获得吉祥了。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更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长进,不苟于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如此才能在一扣一鸣中,将原来的蒙昧加以启发。受教者和施教者必须彼此心志相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
    1.要有渊博的知识。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求我”的先决条件是“我”即教师必须有丰富、坚实的学识,然后才能给学生施加教育。孔颖达注疏:“明者不求于暗,即匪我师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暗,但暗者求明,明者不谘于暗。”“以童蒙暗昧之志,而求应会明者,故云志应也。”其中都提到作为老师必须先能自明,然后才能启发蒙昧者的“暗昧”。《韩诗外传》也说,教师必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如果教师的素质比较低下,缺乏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健全的人格等,这样的教师是不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功底;教师应该是小溪,应该是河水,要长流长新,永不间断;教师不能闭目塞听,关门教书,应当“学习、学习、再学习”,广开获取知识的渠道,或者向生活学习,或者向行家里手学习,或者向学生学习,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知识的储备上成为渊博的学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彖传》说:“蒙以养正”,孔颖达疏说:“人虽怀圣德,若隐默不言,人则莫测其浅深,不知其大小,所以圣德弥远而难测矣。若彰显其德,苟自发明,即人知其所为,识其浅深。”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以其掌握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才能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他们以新的品质。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或者不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教育过程就无法进行。
    2.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蒙》卦卦辞《象传》上说:“山下出泉,蒙,君于以果行育德。”张善文在《周易译注》中解释,“‘果行’犹言果决其行,含有‘百折不挠’之意。”《周易会通》引贞德秀说:“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于沙石,岂能遽达哉?惟其果决必行,虽险不避,终能流而成川。”又曰:“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山下流出的泉水,犹如启发蒙童,开始是潺潺细流,最后成为滔滔江河。《象传》从“山下有泉”引申出“果行育德”的意义,正说明启发蒙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坚毅的心志、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过程。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能力是在千锤百炼中获得的,思想品德是在长期熏陶中培养的,对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克服,更需要经过一系列长期艰苦的工作,决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不怕艰难困苦,任劳任怨,要正确地对待教师工作繁重、琐碎的“苦”,不能因为教育过程中的困难而放弃施教,而要以果敢的行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蒙》卦的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意思是,初来求问,就告诉他,然而不动脑筋,反复求问,就是在亵渎教导者了,便不再教告。在此《蒙》卦阐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的主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启发学习者学习的自觉。学生如果是专心请教,作为教师必须耐心施教,但是如果学生一味的依赖教师,自己不开动脑筋,对同样的问题,反复询问,教师就不能告诉,否则学生容易养成懒惰的性情。正如《周易学说》引李士@①的话:“然非吝也,蓄极求通,一言顿解,故不告以俟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之道也。”也就是说,教师并非吝啬不施教,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稍加点拨,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蒙》卦的作者把求学比喻成求筮,就是强调求学要有至诚之心。所以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将那些蒙昧不明的学生引上正道。
    4.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学生。
  《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九二是下卦的唯一阳爻,是下卦的主体,负有统帅两个阴爻的使命与启蒙的重任。张载在《横渠易说》中说:“《蒙》卦之义,主之者全在九二。”教育有容纳蒙昧、一体施教的意思。《蒙》卦六爻中初六、六三、六四、六五,共四个阴爻,在这里为昏暗不明的蒙昧儿童,赵汝méi@②说:“有不被教育而蒙者,初是也。有不能问学而蒙者,四是也,有性质未开而蒙者,五是也。如三则自我致蒙……”[2]由于受教育的对象太多,背景不同,资质各异,成绩有好坏,因而不能强求统一,应当包容。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对象上,应该不论哪一类人,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不能因地位的高低和成绩的好坏,在态度上有所偏差。对于资质比较差的学生,应该看到他们的长处,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孔于继承发展了这种观点,提出教育要“有教无类”即不分地域,也不分贫富贵贱,凡主动前来求学者,都收做学生,对其进行培养教育。
    5.要以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教育中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诚恳学习者和见异思迁者,对于误入迷途者和冥顽不化者都应该区别对待。《周易折中》引吴曰慎的话:“治蒙之道,当发之养之,又当包之,至其极乃击之,刑与兵所以弼教,治蒙之道备亦。”引马其昶说:“童蒙宜养,不顺之蒙可击。”也就是说,蒙者多样,治蒙也应该多术。
  首先,对于蒙昧深重者施加惩罚。《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初六“以阴居下,蒙之深也”。初六为蒙卦的开始,以阴居阳位,是代表蒙昧不守正道的儿童。但是所庆幸的是,初六是蒙昧初始,只要严加管教还能启发其蒙昧,消除邪恶,让他们回归正道,所以《象传》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也就是说,启发教化蒙昧不守正道的儿童要严格,可采用强硬果断的手段,对他们实行强制性的教育和改造,这叫做小惩而大诫,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对于蒙昧深重者如果不加管制,而是迁就姑息、任其发展,是很危险的。但惩罚不是目的,《周易折中》引王宗传的话说:“所谓刑人者,正其法以示之,立其防束,晓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惧,欲有所纵而不敢为,然后渐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刑罚的作用只在于利用刑具告诫,希望脱去刑具,所以教育中惩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摆脱恶习,走上正道。所以惩罚要适当,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如果一味惩罚,会适得其反,必有遗憾惋惜。《象传》上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利用惩罚纠正过失是有利的,但先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制度、规矩的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其次,对于不循正路者施加“不屑之教”。《蒙·六三》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传》说,“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女”比喻六三,“金夫”比喻上九,六三正应上九,但六三处《蒙》下卦之终,阴柔失正,舍弃正应的上九而从九二,所以《象传》上说:“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周易折中》引赵汝méi@②的话:“‘勿取’,非绝之,不屑之教也。”这里以事喻理,借六三之女“见金夫”,九二应“勿取其女”的道理,即以昏昧不明的女子比喻那些昏昧不明的蒙者,指出因为其投师不以正路,故其行为不恭不敬,虽不至于放弃对他施教,但确实应该对他施行“不屑之教”,以告诫他该从正途。在这种观点的启发下,孟子明确提出“不屑之教”的概念。
  《蒙卦》中认为,蒙者多样,所以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要多样,提出“利用刑人”、“勿用取女”、“不利为寇,利御寇”等方法。顺着这种教学思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形成了系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气质不同,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就这一点《蒙》卦中也有阐释。吴澄说:“九二刚而得其中,其与蒙也,能‘包’之,治之以宽者也;上九刚极不中,其于蒙也,乃‘击’之,治之以猛也。”[2]九二刚阳居中,被初、三、四、五爻四个阴爻所包围,象征启蒙的教师居于学生中,对他们施加适中之教。上九阳刚,又在最高位置,象征以严厉措施施加教育的的师长。《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传》:“利用御寇,上下顺也。”“击蒙”,王弼注释:“处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者也”;“为寇”,比喻暴烈过甚的措施;“御寇”比喻严厉不失中的措施。如果学生若是果真冥顽不化,也应当给予严厉的批评以至处分。但是对幼小无知的蒙昧儿童,不分青红皂白地硬加申斥惩罚,把学生当作敌人,这是不利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区别情况,不同对待。《周易折中》引杨简的话:“击其蒙,治之虽甚,不过御其为寇者而已,去其悖道之心而已。击之至于太甚,而我反失其道,是击之者又为寇也,故戒之曰‘不利为寇,利御寇’”。一般说来,教师过于刚猛、激烈的态度,对于无知的蒙童来说,是欠妥当的。但是对于那些随意改变初衷、见异思迁的学生,对屡教不改的顽童,态度当然也需要严厉些。
  总之,教师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只要能够做到“适中”,不违背教学规律,都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四、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要想取得成功,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
  《蒙·六四》:“困蒙,吝。”《象传》:“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六四以阴居阳位,是最为昏暗不明的蒙童。而且它又居于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中间,与九二、上九两个阳刚的师长无应无比,无处投师接受启蒙教育,所以说“困”。《周易学说》引王弼注:“阳称实。独远于阴,处两阴中,困于蒙昧。”引李士@①:“泽水为困,山下之水亦有困意。卦惟六四一爻得正,而独远于阳,遂至于困。可见美质不是恃,而贤师友当急求也。”六四困的原因,在于他远离师长,所以说,要想摆脱蒙昧,首先要接近开启蒙昧的人。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只有这样才能既得言传,又得身教,既能增长见闻,又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于受教者来说,择名师是首要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的影响,因为任何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脱离环境。人受环境的影响自然也十分明显。中国古代有人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环境的作用。人从母体降生之后,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来自外界的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儿童生活在现实环境中,除了学校这种特殊环境之外,家庭生活、各种社交活动、社会劳动、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对身心发展、思想观点的形成都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求学的人来说,如果能选择甚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单纯指接近开启童蒙的人,还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默契。《系辞下》说:“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者,动也。对立双方的共同协调的运动,就能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和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蒙》卦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二、五两爻相“应”,不是单方面的“应”。六五应于九二,“童蒙”求我,受教育者虚心向老师学习,以获取知识、技能。但是也应看到九二应于六五,“我”应于“童蒙”的因素。教育者虽然不先求于受教育者,但是教师必须有乐于施教的精神和志愿,感发学生,学生才能更好的向教师求教,志应于他。“志应”必须是相互的。《蒙·六五》:“童蒙,吉。”《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九二作为师长能行“中正”之教,顺应蒙昧幼稚的儿童的本性施之教化,而六五这个蒙童又能虚其心志,对师长教化的东西虚心接受,并加以消化、吸收,所以吉祥。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把这两个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蒙·六四》:“包蒙”。正如上文所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其实这也是要营造一种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有一部分是资质比较好的,成绩也比较突出的,这些学生历来是教师比较偏爱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大部分学生的资质属于一般情况,成绩也不突出,更有一些是成绩很差,这些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教师的不同的态度,对不同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成绩好的学生由于被教师喜爱,所以得到的关爱自然多;而成绩差的学生则相反。结果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样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够同样对待,对于一些差生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帮他们一起寻找落后的真正原因,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使成绩差的学生,找到自信,看到希望,这样就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总之,《蒙》卦的爻辞阐释人蒙昧时期需要教育,启蒙教育要想很好地实施,作为教育者,要严格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施行“适中”之教,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受教者也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敬师长,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长进,这样才能真正启发蒙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思想不仅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a entrytitle="周易与教育" data-sharetype="31" data-title="#{@entryTitle}" data-url="http://168nhq./.html" data-abstracts="#{#main-content@innerText分享到搜狐微博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浅谈初中数学教育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初中数学教育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周易》与可持续发展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周易》与可持续发展
&&一些易学的学术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