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们指点这篇四年级作文批改要求改好了吗!还有没有语法错误!还有就是第一段倒数第二行那里该怎么改,实在不会了

3810被浏览506233分享邀请回答/share/link?shareid=&uk=终于码到这里了,作文格式乃重中之中。就是那种可以直接背的套路和模版。这里给大家提供几种可以直接套的作文格式,且几乎不用举什么古今中外的名人励志例子。(这块内容非常重要,之前做的准备都是为了现在)【第一种格式】因果分析说理 ⑴一因三果式【因果思维展开范式一·五段式】
是什么(怎样)——
2.为何这样①——家庭原因
3.为何这样②——教育原因
4.为何这样③——社会原因
5.要怎样这里的意思是我们把作文分为5段,定好每一段的内容。第一段主要概括这个事件,写表现。接下来陈列原因。在此用上面的材料套用这个模版举个例子:缺乏诚信是多方教育缺失的结果
1. 28名高二学生,仅仅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竟然置诚信于不顾,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来欺骗老师。这种缺乏诚信行为看似只是学生的问题,其实,原因可以追溯到家庭与社会,在学校中,只不过是暴露出来而已。缺乏诚信,是多方教育缺失的结果。【是怎样】  2.首先,娇惯、溺爱的家庭环境是造成“缺乏诚信”的家庭原因。……
【为何这样①】
3.其次,重分数不重立心是造成“缺乏诚信”的教育原因。 …… 【为何这样②】
4.第三,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缺乏诚信”的社会原因。 …… 【为何这样③】
5.缺乏诚信是多方教育缺失的结果,不只是学生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提示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决定方向的关键点或者十字路口。我们要通过强化社会建设,清解“弄虚作假”产生的现实土壤,进而达到改造社会及诚信做人之目的。【要怎样】 所以我们可以从【教育、家庭、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入手,阐述我们的论点。一篇热腾腾的作文就写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要剖析题目、选择好论点。然后利用【因果分析的一因三果法】从三个角度去阐述我们的论点,阐述过程中可以穿插我们之前分析的对我们有利的论据!最后结尾完全可以直接套用我举例的结尾,改几个关系词就可。—————————暂封—————————方法还有很多,模版也有很多。但是今天没办法一下子更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还会再来更的,但是也主要是提供别的简单易操作好拿分的模版了!看到这里的很感谢,我废话比较多,表达能力也不足。如果这篇心得能够帮到你那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了!也希望能点个小小的赞~^_^有看不懂的地方直接私信我,错别字就别私我了.......太多了估计TUT致此,希望大家都能拿个好成绩!2.2K2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266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作文教学二十讲 编者按:自 2002 年以来,本人有幸参与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升学考试 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的研究工作(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承办),现已粗略整理出 写作和阅读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尽管少有新意,但却可以 省去广大一线老师的许多翻检之苦.本人初到论坛,没有什么礼物奉献给大家,便以&作 文教学二十讲&和阅读教学十五讲&为题,做两个专题连载,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如反对声烈,则即刻停发. 第一讲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 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 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 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 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 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 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 于文学色彩。 (2) 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 揭示岁月无情、 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 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 层递 《好读书&I&&#&/I&8226;&I&&#&/I&8226;读好书&I&&#&/I&8226;读书好》 (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 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 夫。 (6)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 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 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 妙。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 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 《读书乐 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 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 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 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 《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 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 明主题。 (13)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 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 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复 《“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 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 《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 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2、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 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I&&#&/I&8226;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 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 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 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 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 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 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 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I&&#&/I&822 6;阴天&I&&#&/I&8226;雨天》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 广阔的思维空间。如 2000 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 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 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 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 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2000 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 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 减 1”现象作了多层 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其他形式 (1)转换角度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或是从侧面来拟题。如《下周我不回家》 这个题目就很有吸引力,写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误会之后,决心少回家,以认真的学习 态度回报父母的故事;《第四号戒令》从侧面来写老师对学生的过分约束,读时令人忍 俊不禁,读后发人深思。 (2)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 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 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 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 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又如新闻标 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 一种方法,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要像孔子说的那样, “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1―1] 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 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 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把看法浓缩成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是一道拟题训练题。角度很多。 1、你可以就事论事,如:有的同学说:“从小偷懒胡闹,大了怎么得了?”有的 同学批评老师布置作业交代不清,标题拟为:“说话要力求准确,无歧义”。有的批评 老师教育方法不对,过于严厉,拟题为“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还有的说老师布置 作业太烦琐,拟题为“干嘛非写满全篇?”这些标题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但都只 作了表面文章,十分浅俗,很难给人以启迪。 2、你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意。如:有些同学经过深入分析 思考拟定了以下标题,如“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冲破束缚,锐 意创新”“鼓励创造,发展个性”“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 止了”“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 “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 “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 “这个 ‘懒’ 偷的好” “标新立异 ‘好’ ”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确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相信你能拟出有一定深度、一定新意的论点型标题来。 [1―2]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 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 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 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 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 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 “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 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 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 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这些标题赞颂季先生平凡 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4、还可以从赞扬或批评学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 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 “人与人只须平视” “不必仰视,不可俯视” “不必‘惊讶’”, 这些都有相当的新意,这类标题能给人以新鲜、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第二讲 抓住关键 审清题意 知识要点: 1、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 2、审题要快速、准确。 3、审题就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考试说明: 随着考场作文命题形式的演变,考生们除了审视“题目”(材料),还必须对题 后的要求反复体会。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 1、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 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 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 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 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学习是青年学生特别突出的任务》一题,就要注意强 调“特别突出”这个限制条件。青年学生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有各种 任务,但是比较起来,学习是“特别突出”的任务,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是“特别突出” 的含义。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 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 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 “谈” “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 论文。 2、审清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 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记叙 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 乐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者看、听、写结合, 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二是 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极好地扭转了考试时猜题目猜类型范围、事 先准备作文的现象;三是由于给了材料,学生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 既减少了学生无材料可写的现象,又能全面考察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由于这 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所以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1)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 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 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 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 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 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 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 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 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 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 然后, 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 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 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 作文。 (2)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 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 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 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 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 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 加上自己 “创作” , 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 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 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 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 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 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 如是多幅图, 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 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 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 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要对音乐有一定 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 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如,当听钢琴协奏曲 《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 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 解能力。 3、审清作文“要求”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还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 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同是 1986 年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齐齐哈尔市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 有两条:①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②字数:600 字左右。而武汉市的题目为《我所期 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①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 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③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④不要写 成诗歌;⑤字迹清楚,书写规范;⑥不少于 600 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 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还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 数多或少 50 字的要扣 5%――10%的分。 因此,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除审好命题、 材料, 填好半命题之外, 还要审好 “要求” , 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加以注意就行了。而且,诸如 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等要求是 每篇作文都要做到的,也不是哪篇作文的特殊要求。倒是对像前述齐齐哈尔市题《生命 的意义在于贡献》的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这类要求特别注意,因为以现 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作文写成散文也就不 符要求了。在审这些要求时,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 确认与要求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过程中 都要想到它们, 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 并将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2―1] 以“我爱唱的一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 体不限。 导思:应试作文审题是关键,不仅要分析清楚文体的含义和结构,尤其要抓住重点 ――题眼来做文章。 1、《我爱唱的一支歌》中心语是“歌”,只能是“一支”,而重点落在“爱唱” 上。为什么爱唱?这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 2、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更是处处有歌声、 时时有歌声,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唱歌,所以说,本题的选材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要 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得高分,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比较一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 下, 如果一篇文章写我爱唱这支歌, 是因为它是某某歌星唱的, 另一篇写我爱唱这支歌, 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内容好,哪一篇得高分呢?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后者,这就是立 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区别。 3、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首歌,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里的引用切不可全盘照搬 歌词,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议论或抒情,做 到引议结合,不脱节。再加上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 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不要在这里找他,不要在这花果飘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 荆棘丛生的地方去找他吧, 到那需要用胸膛抗击风雨、 筋肉爆发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导思: 这是一篇散文诗。 散文诗, 多具有象征意义。 诗中赞美了拓荒者与拓荒者的精神。 1、审题时,仔细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 的含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开拓,永 不停息;②无声奉献是精神;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3、然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材料到观点进行写作。 第三讲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 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考试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 的轴心; 就是语言的运用, 也要受主题的约束。 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如何确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 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 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 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 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 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 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 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 注于全文表达出来。如《选择》(原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 基本要求(准确、正确、明确)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 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 是正确积极的。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 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I&&#&/I&8226;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 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 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 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 孩子》 (原文略)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 文中的 “他” 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 住社会脉搏。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 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 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 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 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 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 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 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 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 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 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 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 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 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 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 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 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 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 事”,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 但经过剧作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 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段交往。 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精 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 格,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 说深刻而有意义。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 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 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这些作品都有一个 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 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 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 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 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 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 的审美属性, 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 之笔,使“意” 自然的、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 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 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 “喜”,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 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 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 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 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3―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 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 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 少于 600 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学们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 考生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 小事的做成,到底靠什么”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 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体验。 2.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 考生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 功“靠”什么的警句,如:“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 正直。”(罗曼?罗兰)“学习知识要靠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 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如此等等。这 些源于生活的“靠”的秘诀,都会 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3.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 是写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如《小痘痘》《自信》;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 口子开小,内容写实,开掘求深,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有适当的限制性。 文题中要求 “可以写你的经历、 体验、 感受、 看法和信念等等” , 命题者特别在“你的”下面加上横线,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 因为话题强调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 定的程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 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 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 清史实,只须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 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段, 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自拟一个有特色的标题, 文章 600 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拟题: 1、就“文化快餐”现象评说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于弊”“‘文化快餐’弊大 于利”“‘文化快餐’亦喜亦忧”“‘文化快餐’≠肤浅媚俗”“给‘文化快餐’一席 之地”“‘文化快餐’缺乏营养”“‘文化快餐’浅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 滓”等等。只是这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 则可以如此: “雅与俗互相包容, 相辅相成” “‘文 化快餐’赏心悦目”“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娱乐消遣也是文化”“我为‘文化快 餐’喝彩”“不必担心‘戏说’”“‘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莫把‘快 餐’当正餐”“要吃饱,更要吃好”“对‘文化快餐’实行‘拿来主义’”“当心消化 不良”“别吃坏了胃口”“还历史以真实”“文化重在一个‘品’字”“‘文化快餐’ 远离了文化”“品味‘文化快餐’,弘扬民族精神”“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 真谛” “缩写,缩掉了精华” “想吃啥就吃啥” “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 “存 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信 息时代的宠儿”(比“‘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 贴近现实生活),“‘文化快餐’挡不住的诱惑”(比“‘文化快餐’赏心悦目”要生 动、深刻、新颖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说‘戏说’”(比“还历史的 真实”更具体、明确、角度更集中),“‘鱼’与‘熊掌’兼吃”,“萝卜白菜,各有 所爱”“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题目不俗),“既是‘戏说’,何 必当真?”“吃名家名店的‘文化快餐’”,“不妨尝口新鲜的‘文化快餐’”(三个 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次),“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 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四讲 围绕中心 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 中考时, 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 解决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 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 2001 年中考作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 2001 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 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 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 揭露**功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功, 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 的过程,强烈声讨**功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 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 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 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 5 月初的 《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 O 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 2000 多名群众 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 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 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 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 和思考。2001 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 》。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 以《新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 ,事真情深,现实意义 强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 莘莘学子,何时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 国的教育家,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命题要求是以“发现”为话题作文), 对教育改革 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 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 或是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 的题为《“我”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 题中带引号的“我”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 “我”代替原“我”读书、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 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 “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 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 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 力避陈陈相因, 人云亦云。 江苏淮安市 2001 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 “在机遇面前” 。 有位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I&&#&/I&8226;盖茨为例, 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 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 2001 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 》。有位考生别出 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 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 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 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 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 发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 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 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 念构建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4―1] 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 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所表现出的想象力; 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 《送 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 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 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 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 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 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 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 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 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 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 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 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 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 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 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4―2]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 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 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 “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 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 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 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 必欲扫除之而后快, 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 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 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 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 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 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 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 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第五讲 理清思路 合理结构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 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 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 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 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 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 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 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 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 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 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 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 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 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 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 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 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 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 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 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 本来好几层意思, 硬挤在一起, 弄得层次不清; 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 本来只有一层意思, 硬分成几段, 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 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 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 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 头写道: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文章的结尾写道: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 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 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 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 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 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 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 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 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 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 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 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 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妈妈的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 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 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 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 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5―2] 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 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 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 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 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 小的挫折。 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 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 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 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 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 定。 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 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 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 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六讲 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知识要点: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御书面语言的能力。 2.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考试说明: “文从字顺” 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 (即文字) 的能力。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 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 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 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 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 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 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 “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 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 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 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 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 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 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 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 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 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 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 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 化, 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 从而产生韵律感。 例如人们一般会说 “又 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 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 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 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 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 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 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 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 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 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 看其搭配、 词性、 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 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 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 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 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 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 注意规范。 [6―1] 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凡人琐事”, “凡”即平凡、平常、普通, “琐” 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 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要写好“凡人琐事”这个题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记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不是以阐发人生哲理为目的。人生 哲理的感悟,应包含在记叙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浓墨重彩。 2、所选事件应着眼与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生活的常态入手,昭示生活本身 所具有的意义。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 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 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 在他们身上, 寻找金子般的心, 寻找生活的本色。 [6―2] 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 600 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1、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 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 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 一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 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 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 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第七讲 工于记实 善于写虚知识要点: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 的能力。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 “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 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 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 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 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 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 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 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 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 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 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 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 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 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 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 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 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 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 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 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 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 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 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 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 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 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 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 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 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 因和经过。 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 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 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 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 一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 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 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 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 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 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 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 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不仅使百草园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而且含蓄 地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少年鲁迅扩大了见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用好插叙对提高文 章的表现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谓“用好”,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顺叙转入插叙, 再由插叙回到顺叙,要过渡自然,不能让人糊涂,也不能生硬;二是插叙的内容不宜多, 文字也要力求简洁,不能喧宾夺主。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 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 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 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 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 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 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 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 如前面所举课文 《老山界》 , 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二是以事件为线索,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 即起因、 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 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 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 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一 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客观事物进行说 明时,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加以说明。这种有层次包 括三方面: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是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 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 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记“实”的任 务。 2、善于写虚 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 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人、 事、物、景等,而是写作者主观的情、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 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虚”和“实”常相联系。即主观和客观是常常结合并贯通着的。我们知道,文章在展 示“外部世界”、再现客观事物的同时即流露出或寄寓着作者对事物或浓或淡的感情和 或浅或深的认识。比如写景,写出的景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的,因此,人们才常说“一切 景语皆情语”。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而言,但它一 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笔下,总是 把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则,纯客观 地描写景物,即使是毫发毕肖,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感 受到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 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写景是这样,写人写事也是这样,离不开作者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议论,是两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 的写作基本功。 (1)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①通过叙事抒情。用叙事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 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 叙述,便带了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精密、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 时,叙述只具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经够了,目的是达到抒情的效果。 ②通过议论抒情。在记叙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 情涌上笔端,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主观的感情色彩所支配的,它与一 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而只是一个判断。作为抒情 工具,这个判断已经够了,那周密的论证是不必要的。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 有这样一段:“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 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在小蜜蜂的身上,作者发现了生活的哲理,通 过对小蜜蜂的议论、 赞扬, 抒发了强烈的崇敬、 感佩之情, 这种感情, 极为真挚、 深沉。 ③通过描写抒情。 通过描写, 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 这也是较为常见的抒情形式。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是很多的。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往往要通过景物描写抒情, 优秀的篇章,把写景和抒情揉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描写 抒情,作者的感情色彩总要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来,这是它不同于一般描写的地方;当 然,表露的程度和方式,是与文章的体裁及作者的风格分不开的。例如:“扶桑正是秋 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鲁迅先生这首《送增田 涉君归国》的绝句,前两句是对日本秋天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怀念之情,怀念 在日本的“华年”。这首小诗,在平淡的字句中,抒发了纤细、深沉的感情,体味起来, 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诚挚,那样的感人。 ④直接抒情。除了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抒情以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直接抒情。这种 抒情方式不能用得很多,但也是常见的。直接抒情用得过多,会伤于空泛,并不好;但 浓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是能深深打动读者的。例如,在汉铙歌中有一首《上邪》。 全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没有叙述事件,也没有议论或描写,而是把内心的感情袒 露出来,用了最直接的抒情手段。由于感情浓烈,虽是把誓言、决心直接倾诉出来,感 染力也是很强的。 (2)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记叙类文章中的 议论,不象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和说明的基础 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提醒幸福》 中这样写道:“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 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几句中肯的议论,言简意赅, 揭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旨。 以上表明,被生活的情景触动,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事物有感悟、有认识就会有深 刻的议论。抒情,发自内心,不是硬加上去的;议论,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在写 作中,我们应善于“写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更优美、深刻的表达。 [7―1] 初中生活富于幻想,易动感情,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一定会不断地萌发出许许 多多“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好友,渴望获得成功,甚至渴望 获得一条漂亮的裙子、一个小足球等等。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完整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②以叙 述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③不少于 700 字。 导思:中学生风华正茂,情感丰富,易于幻想。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有很多的“渴望”产 生,如何获得成功,渴望有位知心朋友,渴望师长的理解等等。如何把这一“渴望”叙 写清楚,确立深刻主题,应成为本次写作重点。 1、首先应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以抒发自己 的真情实感,叙写时注意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记叙要具体、生动;议论要简明、 精警;抒情要含蓄、真挚。 3、语言要清新自然,真挚感人。字数应不少于 700 字。 [7―2] 我爱家乡的 要求: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导思:常言道:“谁不说咱家乡美?”家乡是每个人生长的地方,熟悉的地方,是每个 人都难于忘怀的地方。我国国土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各有特色。 1、根据命题要求,本文要以写景状物、描写说明为主,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而题目 中的“爱”字就决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总的来说,同学们要在对家乡风物熟悉 了解的基础上,抓住地方特色,或记叙文、散文,或说明文、议论文,为自己的家乡唱 出一曲深情的颂歌,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2、本命题的写作要点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行文自然融合,情系于中。只有 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佳作来。第八讲 多读多写 养成习惯知识要点:1、多读多写是一条通向学好作文的成功之路。2、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写作来 说尤为重要。 考试说明: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 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 功之路。 1、多读是很紧要的 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也是作者个人 精神世界的展现。 读这样的著作, 我们仿佛直接进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 从中汲取知识, 开拓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高尔基的名言:“爱书 吧,它会给你力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 2、多读还要熟读 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的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坐在板 凳上哇啦哇啦的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庄子》,我们就学到庄子的 句法;读韩愈的文章,又学到了韩愈的笔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 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 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 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 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3、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像游泳、开车、踢球、唱戏等,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 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不能例外;同时,写作更是一 种创新,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4、要大胆放手写 有些同学怕作文,遇上作文,笔头咬烂了,还常常写不出几行字来,这就是一个“难” 字挡住了思路。要知道,这艰难费力,正是因为你手里的笔不熟练。不要怕写不好,初 学者写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你大胆放手去写,你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自然会顺畅, 肚子里的话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 5、还要养成习惯 古人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它一般包括: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 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 惯等等。 多读多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当你体会到读书写作的无穷乐趣时,你的 作文必能一天比一天圆熟自然,得心应手。 [8―1] 读 真快乐(痛快、感动??)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一书名或文章名;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考察同学们“多读”的文章。 1、你一定读过不少书或文章,其中有没有使你越读觉得心里越快乐的?或者特别受感 动,或者觉得特别过瘾?请你写一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使你读了真快乐(痛快、 感动??)的书。 2、这是一道半开放的题目,在所读的内容和读后的感觉、感想方面都给了你一定的选 择自由。不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使你快乐(痛快、感动??)上。 3、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 味、揣摩等也叫“读”。审题构思时,请予以注意。 [8―2] 日记一则―― 要求:①自命一个副标题,写在破折号之后。②写你在学习、生活中的见闻、感受。③ 有记叙,有议论。不采用诗歌形式。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出现校名。 导思: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也不例外,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必 不可少的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在加强阅读的同时,写写日记,则是练笔和提高作文水 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1、日记,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叙事状物,也可以抒情言志,体 裁自由,因而坚持写日记并养成习惯,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2、日记,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无须苦思冥想,情境就历历在目,写来兴 趣浓厚,经久不厌。因而坚持写日记有利于增强写作的兴趣,能促使自己作生活的有心 人。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有利于提高主观分析能力。坚 持写日记, 不断分辨生活的美与丑, 整理自己的思想, 有利于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素质。 3、关于日记的格式,一般开头一行是日期、天气等,下面是正文。为了便于抓住中心, 利于文章的条理性,也可在第一行给日记定个标题。日记正文内容要具体,可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来叙写,语言要富有生活气息,自然流畅。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 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 中考时, 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 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 经验。 1、以知出新 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那就能给人 以耳目一新之感。湖南益阳市 2001 年中考作文要求以《关心》为题作文,当不少考生 把目光锁定在人类的亲情时, 有位考生却把爱心投向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 文章将 “绿 荫如盖的大地”、“浩瀚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喻为地球,“美丽的 肌肤”、“蓝色的衣裳”和“奔流不息的血脉”并引入被喻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河 流域由于大片森林被焚烧而染上“炎症”等知识性较强的内容。由于新知迭出,读者获 得了知识和情感的双丰收。 2、以事出新 初中三年的学生生活常常进入考生的选材视野,但雷同者多,出新者少。而有些考生却 能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上,给人“人有我新”之感。浙江宁海市 2 001 年中考作文要求以“明天”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不少考生取“明天”的引 申义构思,有位考生却取“明天”的本义作文,拟题《明天就是中考》,记叙了“挤独 木桥”的前一天老爸赠送“作战武器”派克笔、老妈熬出高能量食物小米粥和表哥提供 新式手表三件事,并在“后记”中这样结束全文:“粗硬的派克正在舞动,已被小米粥 填饱的肚子正在提供能量, nike 在忠实地记录时间??” 有的同学把叙事的笔触延伸到 考场,更体现出所选角度之新。更有独具眼光的作者把叙述的时空就锁定在眼前的语文 考场。2001 年武汉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服务”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作文。有位考生别 出心裁,所叙时间变一般考生的“过去进行时”为“现在进行时”,自拟题目《谢谢您, 护花使者》,叙述自己在语文考场上的两次意外(一次墨水用完,一次鼻子出血),两 次得到“如慈母般”的穿白裙的监考老师的关心和鼓励的具体经过。文中的“护花使者” 身份特殊,所处时空特殊,这些都闪耀着作者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服务”这一文旨演 绎得别具魅力。 3、以能出新 这里的“能”指某种特长或技能。如果你能选择“人无我有”的“能”作为题材,并在 文中不断亮出有关此“能”的种种术语,那么阅卷老师的眼睛会为之一亮,你的文章也 就会因此而脱颖而出。 江苏南通市 2001 年中考作文要求以 《我发现 》 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位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下象棋的考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特长,在题目的横线处填上“棋 如人生”四字。文题将特长与哲理思考融于一体,已见出手不凡;行文时又以对比手法 分析不同类型的棋手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及其结局, 由棋艺世界的副赢得失联想到生活之 帆的顺逆进退,诸如“??工于心计的高手第一局故意输给对手,以增对手的傲气,灭 其防备之心,而暗探对手套路,且言‘君子让头局’,真可谓名利双收了,尔后避人之 长,攻其之短,处处陷阱,请君入瓮,直杀得对手连局皆输,俯首称臣为止”。这些体 现技能的用语不时亮出,更使文章增添了创新的色彩。 4、以悟出新 以悟出新就是在文中展示充满个性的思考和别具慧眼的发现。武汉考生写的《本店微笑 服务》就是一例。文章描写“诚信商店”微笑迎宾、笑着问话、笑着介绍、笑着送别甚 至笑着耍赖的种种细节,述说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诈的经历。文章选材之新 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更体现在作者精辟的理性思考。结尾处,作者不是一叹了之,而 是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盖不了商品的假冒伪劣本质,最好的服务莫过于保 证商品的质量。”作者不是简单的否定“微笑服务”,而是在呼唤一种内外皆美的人文 精神的回归。这样的感事悟理,视角新颖而不落俗套,给人启迪。 5、以情出新 情贵真,而真情是个性化的。围绕个性化的真情选材,便能以情动人。湖北荆州市 200 1 年中考要求自拟题目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喜欢”一词。有位考生拟题《我喜欢童 年的竹林》,叙写在山区竹林里与小伙伴“摇雪”“觅果”“盖小屋”等生活片段,着 重抒写了“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摇出我 心中的歌,荡圆我心中的梦”这份独特的情。绵绵的乡情,充满自由欢乐和童趣的友情, 流淌在字里行间,一直流入读者的心田,使人久久难忘。因为这产生于山区竹林间的秋 千下和小屋中的情味,个性色彩鲜明,是很多读者所未曾经感悟过的,因而是全新的、 动人的。 [9―1] 有一位老师在作文课上,画了这样一幅画:上面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 下是一把伞,伞下有一盆仙人球。要求学生根据这幅图画写一篇议论文。 导思: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它对文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假如我们能在这方面推陈出新, 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①大多数同学经过分析,可能会提炼出“过分的爱就是害” 这样一个观点,虽然不算错,但总觉得有些肤浅。②如果你将“太阳”比作地方政府, 将“伞”比作地方保护主义,将“仙人球”比作乡镇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从而揭示出 “仙人球”之所以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有“太阳”和“伞”的庇护,才得以屡禁不止, 并泛滥成灾的道理。③也可以认为太阳象征法律,伞象征高官,仙人球象征不法分子。 一些不法分子只所以会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就是因为有“伞”的保护,“伞”一旦被撕 破,他们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样的立意,能不令人耳目一新?能不得到好评吗? [9―2] “奥运会”“申奥”是 2001 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和 中国决心在 2008 年举办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奥运会,“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观念 深入人心,“奥运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其实,追述百年奥 运史,中国人一直心系奥运。请以“奥运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导思:文体创新是写作出奇制胜的有效途径。抛弃通常使用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体裁,至少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文体:①书信体,如让一个孩子向父母写一封信,恳求父 母准许他去北京现场观看奥运会。 ②故事新编, 让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复活” 走进奥运会。③童话,如奥运会吉祥物的产生过程等等。当然,对某种文体的写作,方 法事先有所了解,是运用得当的前提。第十讲 展开想象 拓宽思路知识要点: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2、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 翅膀。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的想象技法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 景。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一般记叙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不需要编故事。如 果写童话、小说、科幻故事或者写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就得编故事了。编制故事情节 在文艺创作上叫虚构,它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尤其是童话、 科幻故事、想象作文,作者可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 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真可谓无所不能有,无所不可有。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无 论想象的内容多么奥妙神奇,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源”和“本”便是 生活。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 可称组合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 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 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 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讲的是文艺创作,对我们借助想象写好作文同样 有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就是人们所说的“移花接木”。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 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扩展法的过程是:展开想象,让所要写的内 容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接着,选词练句,用最恰当的语言对“浮现出来”的具体 形象进行细致的描绘。 一般来说,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大都借助于扩展想象。 平时说的 “添 枝加叶”,就是扩展想象。添加的“枝”和“叶”正是扩展的结果。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 种情感,可称梦幻法。例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 蜂。”(杨朔《荔枝蜜》)这里借助梦境表达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从上述实例中可以 看出,用梦幻法所描绘的某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变成小蜜蜂。 正因为如此,梦幻法才给作者提供了运笔的广阔天地,才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并富有神 奇、浪漫的色彩。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例如:“到下 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 买豆浆喝。”“我”没到现场,却能知道“戏已经开场”,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还 能“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正是运用想象进行推测的结果。运用想象进行推 测,重要的是,一要有根据,二要合乎情理。上例“我”有看戏的经验,这是根据;既 然是唱戏,自然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这叫合乎情理。 2、中考作文的联想技法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 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 生在 2001 年中考时借鉴课文中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1)接近联想 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 钱饭》由眼前的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动乱时 期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湖北仙桃市一考生以《难忘掌声》为题 作文,从站在市“三好生”领奖台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木兰出装大神指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