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苹果7充电器输出电压压和工频电压哪个更容易衰减

变频与工频切换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添加时间:
来源: | 阅读量:74
提示: 当变频与工频切换时大多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电动机由变频运行状态直接向工频切换有时会产生特别大的冲击电流,能达到其直接启动电流的两倍,约为其额定电流的十四五倍,但有的时候却几乎没有电流冲击;而断开变频一段时间后再转向工频时就不会再出现太大的冲击电流,延时的时间越长出现的冲击电流的峰值就会越小。 经分析
&&& 当变频与工频切换时大多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电动机由变频运行状态直接向工频切换有时会产生特别大的冲击电流,能达到其直接启动电流的两倍,约为其额定电流的十四五倍,但有的时候却几乎没有电流冲击;而断开变频一段时间后再转向工频时就不会再出现太大的冲击电流,延时的时间越长出现的冲击电流的峰值就会越小。
&&& 经分析,三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以同步转速旋转的主磁场在定子三相绕组内感应对称的三相电动势。若断开电源后,主磁场消失,但曾经被主磁场磁化的转子铁芯依然存在剩磁,与此同时由于惯性转子依然高速旋转,在定子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并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只是有所衰减。图3-18是一台37kW电动机两相之间,在断开变频器输出前、后的定子绕组的电压波形,由此可看出,断开电源后定子线圈的感应电动势逐渐衰减的过程。随着转速的降低,转子绕组电压频率也在缓慢下降。
&&& 由于变频器输出的是PWM波,其相位不易观察,因为变频器50Hz时的输出电压与工频电压作用在电动机上基本是等效的,不影响分析结果,通过对一台电动机在工频电源下突然断开电源后的电压波形图可以看出,电压波形没有跳变,所以断开瞬间感应电动势与电源电压是同相位的,其幅值也是基本相等的。随着剩磁的慢慢消失,电压幅值逐渐降低,同时伴随着转速的降低感应电动势的频率逐渐下降,其相位也逐渐与电源相位拉开。频率越低,单位时间内拉开的相位差也就越大。
&&& 据此,绘出断电后电动机感应电压Ud在极坐标下衰减的向量示意图,如图3-19所示。
&&& 图3-18&&& 定子电压衰减波形
&&& 图3-19&&& 极坐标下的电动机感应电压衰减示意图
&&& 由图3-19所示可以看出,瞬间断开电源后,电动机感应电压有所衰减,同时感应电压与工频电源电压的相位已开始拉开,不同时刻投入工频电源,将会产生不同的△U。图3-20是电动机重新投入电源时的等值电路和相量图。
&&& 图3-20&&& 电动机重新投入电源时的等值电路和相量图
&&& 图中,U为工频电源电压;Ud为电动机定子线圈的感应电动势;△U为压差,Xs为电源等效电抗,包括线路和前级变压器;Xm为电动机等效电抗;&为工频电源电压与电动机定子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两者之间的夹角。
&&& △U就是系统和电动机共同承受的电压。切换瞬间电动机所承受的电压为Um,Um=△U&Xm/(Xm+Xs)。为设备安全考虑,可把电动机所承受的电压控制在1.2倍电动机的额定电压(UN)
&&& 即:&&& Um=△U&Xm/(Xm+Xs)&1.2UN
&&& 取Xm/(Xm+Xs)=0.9
&&& 则&&&& △U&1.2UN/0.9=1.33UN&1.33U
&&& 如忽略感应电压幅值的变化,则&应小于83.4&。
&&& 变频器输出电压起始相位具有随机性,只是保证了相与相之间的电压相位差为120&。当其输出频率上升到50Hz后,进行变频转工频的切换,如果该时刻变频器的输出正好与工频电源的相位相差180&,切除变频后立即投入工频,△U将达到近两倍的工频电压,远远超过了其允许电压的1. 33倍。△U过大将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直接作用于切换系统和电动机,这不但导致切换失败,甚至可能导致电动机和切换系统的损坏。假设在切换时刻变频器输出的相位与工频电源是相同的,在图3-21中,以C为圆心,以1. 33U为半径绘出A-B,其右侧为投入工频电源的安全区域。这样就得到C-E、F-G、H点以后三个安全投入工频电源的时间范围。
&&& 图3-21&&& 电动机重新投入电源时的安全区域
(责任编辑: 佚名 )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艾特贸易网无关。本站大部分技术资料均为原创文章,文章仅作为读者参考使用,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8-4是双门直冷式电冰箱的制...
梯形图中的CALL线圈可以调用...
随着丝网印刷的机械化,手工...
铝离子是硫酸电解液中含量最...
新闻热点排行您现在所在的是:
变频器维修
→ 浏览主题:
* 帖子主题:
yuanyuesheng
文章数:1151
年度积分:733
历史总积分:5921
注册时间:
三相输出电压,在47HZ以下时很平衡对称;在50HZ时,电压分别为:290V左右,280V左右,270V左右。正常么?
无敌小飞龙
文章数:1420
年度积分:68
历史总积分:4242
注册时间:
电流能平衡吗?
无敌小飞龙
文章数:1420
年度积分:68
历史总积分:4242
注册时间:
补充一下,我们是在空载时要求是10V以内,带上负载后要求5V以内。我是在变频器厂家上班的,但是输出电流一定要平衡,1安培以内。
文章数:3852
年度积分:1047
历史总积分:8026
注册时间:
以下是引用无敌小飞龙在 13:13:54的发言:
补充一下,我们是在空载时要求是10V以内,带上负载后要求5V以内。我是在变频器厂家上班的,但是输出电流一定要平衡,1安培以内。
看这头像就是一个变频器面板,你们做什么牌子的变频器啊?
无敌小飞龙
文章数:1420
年度积分:68
历史总积分:4242
注册时间:
回复 #3楼 卢学斌
这个头像是我自己用CAD画的,献丑了啊。我们就是个小品牌而已,说出来你也没听过的。不出名的货,我还是不说了 呵呵
文章数:107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612
注册时间:
变频器输出电压三相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上下6只驱动光耦其中有性能及参数发生变化(内部电路出现了问题)是造成输出电压不平衡的最常见的故。
(2)驱动电路的供电电路不正常(工作电压是否正常),供电电路的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变化造成工作电压不相等(6V 、6.5V这一故障很不容易发现,用万用表是检测不出来的)。变频器输出电压就会不平衡。
(3)IGBT的性能不好造成变频器输出电压不平衡也是必然。
(4)很少想的问题,就是控制板(CPU)出现故障也可能造成变频器三相输出不平衡的故障之一,而且还可能造成IGBT的损坏。
wenquan753
文章数:11020
年度积分:2244
历史总积分:16794
注册时间:
为什么会差异这么大??
我没遇见过!
eyujiedianqi
文章数:2629
年度积分:68
历史总积分:6192
注册时间:
是工频电压不平衡还是变频器输出电压不平衡,没弄明白。
文章数:55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635
注册时间:
回复 #7楼 eyujiedianqi
工频电压不平衡对变频器来说可以忽略,整流后没多大影响,不要不平衡很大报缺相就OK
楼主说的是输出不平衡
文章数:661
年度积分:43
历史总积分:2255
注册时间:
回复 #5楼 yunpofeng
我有台45KW的就是相差20V且带小电机轻微抖动,模块和驱动是一体板,把三个一体板互换(相当于模块和驱动都互换了)还是一样的现象,应该能排除模块和驱动的问题,顺查前级脉冲线路也正常,更换6路脉冲反相器也不对,CPU电压正常,反相器电压也正常,看波形和其他比较看不出异常。
工控学堂推荐视频: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工频切换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为减少电机启动电流对电网的冲击和摆脱电网容量对电机启动的制约,有用户提出用变频器启动电机,在将频率升到50
Hz后切换至工频,之后再用变频器去启动其它电机。虽然这种切换思想备受争议,但却在一些场合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例如一拖多的供水控制系统、拉丝机系统、钻机系统等。
电动机变频运行切换至工频运行的主电路如图员所示。切换的基本过程只有两个:
1)断开接触器KM2,切断电动机与变频器之间的联系;
2)接通接触器KM3,将电动机投入到工频电源上。
根据上述两个过程的先后顺序的不同,将有两种切换方式,即“先投后切”和“先切后投”。
先投后切的切换方式只能用在具有同步切换控制功能的变频器中,这种方法已在中、高压变频器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而现在的低压变频器普遍采用的是两电平的主回路结构,正是这种主电路结构决定了其不能采用先投后切的控制方式,只
能采用先切后投的控制方式。作电机变/工频转换时大多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电机由变频运行状态直接向工频运行状态切换时,有时会产生特别大的冲击电流,能达到其直接启动电流的两倍,即为其额定电流的十四五倍,但有的时候却几乎没有电流冲击;而断开变频一段时间后再转向工频时就不会再出现太大的冲击电流,延时的时间越长出现的冲击电流的峰值就会越小,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予以分析。
2 问题的分析
三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以同步转速旋转的主磁场在定子三相绕组内感应产生对称的三相电动势。若断开电源后,主磁场虽然消失,但曾经被主磁场磁化的转子铁芯依然存在剩磁,与此同时由于惯性转子依然高速旋转,在定子线圈产生的
感应电动势并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而只是有所衰减。图2 是一台37
kW电机两相之间,在断开变频器输出前、后的的定子绕组的电压波形,由此可看出,断开电源后定子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呈逐渐衰减的过程。图3
是图2 的展开图形,仔细观察该图可以看出,随着转速的降低,定子绕组电压频率也在缓慢的下降。
由于变频器输出的是PWM 波,其相位不易观察,所以测得在工频状态下的电压波形,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为变频器50 Hz
时的输出电压与工频电压作用在电机上基本是等效的,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图4 是一台2.2 kW 电机在工频电源
下突然断开电源后的电压波形图,由该图可以看出,电压波形没有跳变,所以断开瞬间感应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同相位,其幅值也基本相等。随着剩磁的慢慢消失,电压幅值逐渐降低,同时伴随着转速的降低感应电动势的频率逐渐下降,其相位也逐渐与电源相位拉开。频率越低,单位时间内拉开的相位差也就越大。
据此,绘出断电后电机感应电压Ud在极坐标下衰减的向量示意图,如图5 所示。
从图4 和图5
中可以看出,瞬间断开电源后,电机感应电压有所衰减,同时感应电压与工频电源电压的相位已开始拉开,不同时刻投入工频电源,将会产生不同的吟U。图6
是电机重新投入电源时的等值电路和相量图。
图6 中:U为工频电源电压;
变频器输出电压起始相位具有随机性,只是保证了相与相之间的电压相位差为120毅。当变频器输出频率上升到50
Hz后,在进行变频转工频的切换时刻,如果变频器的输出正好与工频电源的相位相差180毅,切除变频后立即投入工频的
吟U将达到近2倍的工频电压,远远超过了其允许电压的1.33
倍。吟U过大将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直接作用于切换系统和电动机,这不但导致切换失败,甚至可能导致电机和切换系统的损坏。假设在切换时刻变频器输出的相位与工频电源是相同的,在图7所示的重新投入电源的安全区域图中,以C为圆心,1.33U为半径绘出A蓻B,其右侧为投入工频电源的安全区域。这样我们就得到C蓻E、F蓻G、H点以后的三个安全投入工频电源的时间范围。
3 解决方案
在所有的变频-工频切换控制中,都应保证变频器拖动的电动机和工频电源拖动的电动机的转向应该是一致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蓻E、F蓻G
点以后三个安全投入工频电源的时间范围,都是由相位和幅值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还可以分别从相位和幅值两方面入手来寻求解决办法。
方法一:设法降低感应电动势的幅值,待其幅值降到约0.33U后切入工频。
方法二:选择合适的时刻,在电动机感应电动势的相位与工频电源的相位差值较小的时刻切入工频电源。
在前面的分析中知道电机承受的电压Um=吟U伊Xm
/(Xm+Xs),如果在回路中串入一电抗承担一定的电压,使电动机承担的电压在允许范围之内,这样就得到了另一种方法,即方法三:在回路中串入电抗,延时后将其短路掉。
3.1 降低感应电动势的幅值
依赖时间的推移来降低电动势幅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转速也在快速的下降,转差的增大将不太有利于启动电流的减小。
对图1 的切换控制主电路进行优化,得到如图8所示的切换控制主电路。
切换过程如下:
1)断开接触器KM2,切断电动机与变频器之间的联系;
2)接通接触器KM4,为电动机感应电动势提供释放通路;
3)断开接触器KM4;
4)接通接触器KM3,将电动机投入到工频电源上。
图9 是接触器KM4 作用之后对电动势影响的对比图。由图9可以看出,KM4提供通路的作用时间约为300
ms,与一般状态同一时刻的感应电动势幅值相比小了很多。适当控制KM4的作用时间,让其幅值减小到额定电压的1/3
以下就可以了。这样,即使由变频切换至工频电源时感应电动势与工频电源的相位相差180毅,吟U 也不会超出其许可的安全范围了。
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成本增加较小,但仍存在不小的电流冲击。通过试验和现场测试,在KM4
的作用过程中,会加快电机的转速下降,KM4
的作用对电机转速的影响比对感应电动势幅值的影响要明显得多。所以此种切换方法的冲击
电流约为额定电流的3~5倍。
3.2 在回路中串入电抗
在回路中串入电抗器的电路如图10 所示。
切换过程如下:
1)断开接触器KM2,切断电动机与变频器之间的联系;
2)接通接触器KM4,在电源与电机间串入L;
3)接通接触器KM3,将L 短路掉,将电动机投入到工频电源上;
4)断开接触器KM4,完成切换。
通过合理设计参数L,就可以将电机分担的电压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顺利完成切换。
此切换方法控制简单,较为安全。但电抗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较多。冲击电流峰值较大,但持续时间短。通过试验和现场测试,此种切换方法的冲击电流峰值约为额定电流的4~5.5倍。
3.3 相位检测
该方法应首先保证在KM2断开时刻,变频器的输出与工频电源是同相位的。图7 中C-E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感应电动势频率的变化,而感应电动势的频率是由电机的转速决定的。断电后电机及其拖动系统处于自由制动过程。根据电力拖动原理,在自由制动过程中,转速的基本表达式是
按照过渡过程的一般规律,拖动系统的机械时间常数tp约为系统自由停机时间的1/3。各种系统自由停机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为十几s
的时间,而有的就长达十几min
甚至几十min。在停机时间较长的系统中,在同相位时,可以比较容易的在C-E时间段内完成断开KM2接通KM3的过程,接触器KM2、KM3的动作时间可以忽略。但在停机较快的系统中,必须考虑接触器的动作时间。接触器的动作时间往往决定着切换控制的成败。
因感应电动势的频率与电机转速是成正比关系,所以在自由制动过程中,电动机感应电动势的基本表达式可依据公式(1)写成
由式(2)分别作出tp=20 s、60 s、120 s时的电动机感应电动势频率衰减曲线,如图11 所示。
由图11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应电动势的相位与工频电源的相位逐渐拉开,tp 越小拉开越快,t1 时刻tp=20
s的相位仅比初始动作时间推迟了40 ms 的时间,但与工频相比相位差几乎达到了90毅,这时的吟U
就会较大,有可能造成切换的失败;但tp=120 s的相位比初始动作时间推迟了80 ms
的时间,与工频相比相位差只有60毅左右,吟U就不会超过工频电源电压,可以安全的切换。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切换方法对停机过程较长的系统可以比较容易实现,而停机过程较短的系统就不太适用了。
4 JD-BP 系列变频-工频软切换装置
山东新风光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相位检测的理论基础上,开发出了JD-BP
系列变频-工频软切换装置。该装置运用了提前切换的控制思想,在大量试验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成功解决了电动机变频与工频的切换问题。运用该装置的大惯性的切换系统,在转换瞬间几乎看不到电流的波动,电动机及其拖动系统也无振动现象。在降速过程较快的供水系统中切换瞬间的最大冲击电流的峰值也被控制到了1.5
倍的额定电流以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装置已被国家知识产权
局评定为实用新型国家专利,现介绍如下。
4.1 提前切换的目的
该装置对通过检测相位的方法进行了完善,以提前动作的方法来弥补接触器动作的延迟。变频器的输出和工频电源如果都是绝对的50
Hz,那么两者之间的相位差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谈不上相同相位时刻的切换问题。即使由于两者的误差
而引起出现同相位的时刻,也会因其随机性太大,而不能用到实际的控制中。在实际的应用中,将变
频器的输出频率稍微调高一些,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它与工频电源同相位的时刻了,并且保持在每一个同相位时刻来临之前,使变频器输出的电压相位总是超前于工频电源相位。在该段时间的某一时刻断开变频器的输出,则电动机的
感应电动势的相位也是超前于工频电源的。因此,随着切换过程的推移,电动机感应电动势的频率逐渐下降,这样就可在与工频电源同相位时投入工频电源,从而顺利完成电动机从变频运行到工频运行的切换。虽然有些系统中提高电机的转速会对系统产生影响,但由于频率提升很小,而且切换过程短,所以其影响可忽略。
4.2 切换过程
当系统中的变频器运行到50
Hz,并且经过确认需要向工频切换时,软切换装置开始检测工频电源与变频器输出的相位,根据调试时的设定,升高变频器的频率,频率到达后系统再向软切换装置发出切换命令。软切换装置在得到系统发出的切换指令后,捕捉到同相位时刻,命令系统断开接触器KM2,接通接触器KM3。两接触器之间是互锁的,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人为的延时,得到的切换命令是同时的。
4.3 效果分析
图12是tp=20 s 的电动机感应电动势的等效曲线与工频电源的相位比较图。
图12 中等效曲线的t0-t1 阶段是变频器输出在50.5 Hz 时的等效曲线,t1
右侧是断开变频器后电动机感应电动势的频率衰减曲线。由此图可以看出t1时刻两者的相位差也只有60毅左右,t3时刻两者的相位差不到60毅,考虑到接触器动作的延迟,在t3
时刻之前投入工频电源是安全的。通过调整我们可以在t2时刻前后投入工频电源,这样可以将吟U降到最小。同时由于整个过程没有延时,切换时间短,再加上频率的升高,电机转速下降极少,更有利于减小冲击电流。
该装置电路简单,附属电路少,抗干扰能力强,切换效果好,可适用于各种变频-工频转换的系统。
已投稿到:基于预测控制的电机变频/工频同步切换--《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基于预测控制的电机变频/工频同步切换
【摘要】:针对大功率变频器与工频电源切换不当引起电机产生冲击电流和转速波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控制的交流电机变频/工频同步转换控制方案.采用TMS320F2812 DSP芯片对变频器输出电压和工频电压信号进行同步采样,通过鉴相运算得到两路输入信号的相差信号,然后调用预测控制算法程序实现锁相控制.当变频器输出电压与工频电网电压相位达到一致时,DSP控制继电器动作,从而实现电机由变频电路到工频电网平稳、无扰切换.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具有快速性、优良的跟踪特性和很强的鲁棒性.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M921.51【正文快照】:
0引言为了实现大功率电机有效节能、控制方便的目的,对于多台电机并联工作且无需全部同时调速的情况,往往采用单台变频器实现多台电机的顺序软起动,并对其中一台进行调速[1].在电机达到预定转速且需变频切换到工频时,两者电压的相位往往不一致,这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和严重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甫荣;;[J];电源技术应用;2002年06期
朱洪波,于庆广,李锫,孙冉;[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6期
赵跃;张伊辉;郑岗;;[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年08期
侍寿永;;[J];电气传动;2012年07期
郑征;张东霞;;[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余发山;孙标广;郭建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黄湘云,朱学峰;[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5年02期
卢春艳;刘建坤;徐溪;;[J];煤矿机械;2012年11期
樊宝德,王祥,赵水石;[J];油气储运;1996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栋;魏环;李全善;赵众;潘立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周细文;刘连根;罗仁俊;李军;何多昌;;[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6年02期
张少云;刘斐;张铁军;陈刚;;[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3期
刘强;冯志华;刘志刚;朴庆利;李为东;;[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5年05期
赵跃;张伊辉;郑岗;;[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年08期
林舜臣;孙衢;张代润;黄付刚;郑成阳;;[J];电气传动;2008年09期
刘思;张加胜;;[J];电气自动化;2011年01期
徐友;刘永超;郑建勇;华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4期
李军伟;陈刚;陈志新;陈孟君;;[J];变频器世界;2013年07期
侍寿永;;[J];电气应用;2013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补枝;王新蒙;王翠表;;[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邹道标;;[A];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第三届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秋滢;[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王仕韬;[D];浙江大学;2011年
杨剑锋;[D];浙江大学;2007年
郑涛;[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弓岱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秦琳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陈兆岭;[D];江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宝祯;[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熊俊;[D];南昌大学;2010年
朱娜娜;[D];浙江大学;2011年
范子林;[D];浙江大学;2011年
范烨晗;[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邱杰;[D];中南大学;2011年
李学明;[D];中南大学;2011年
张子才;[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严华芬;[D];中北大学;2012年
姬忠良;[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红雨,吴隆辉,卓放,王兆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03期
胡虎,李永东;[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俞震华;;[J];电工技术;2011年03期
胡纲衡,唐瑞球,江志敏,何旻成;[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06期
郑征;陶海军;;[J];电气应用;2006年08期
黄良沛,刘义伦,阳小燕;[J];大电机技术;2004年03期
徐坚翔,余明杨;[J];电力机车技术;2002年02期
刘强;冯志华;刘志刚;朴庆利;李为东;;[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5年05期
丁学文,金大海;[J];电力电子技术;2001年05期
朱洪波,于庆广,李锫,孙冉;[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英;[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国庆;[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4年03期
田沛;马平;;[J];华北电力技术;1993年02期
孙鹤旭,迟岩,沈海鸿;[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周忠海;张涛;陈晓高;;[J];山东科学;2005年05期
王群京,姜卫东,赵涛,王智;[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06期
奚国华;曾国庆;喻寿益;桂卫华;;[J];电气传动;2008年04期
梁志珊,张化光,王红月,聂宏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年12期
祁昶,陈跃华,黄天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年05期
李玉玲,张仲超;[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16期
王群京;殷伟;姜卫东;王安邦;;[J];电气传动;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治平;冯素梅;;[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张淼;盛陵江;吴捷;;[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郭自勇;周有庆;郭利敏;;[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齐志才;;[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云利军;孙鹤旭;雷兆明;;[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孙灵芳;李纪昌;赵雪;;[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陶海军;郑征;艾宝;;[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孙德敏;;[A];全国水电技术专刊[C];2009年
廖威;粟梅;;[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任冲;刘涤尘;潘晓杰;雍志娟;倪晓东;;[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振伟;[D];浙江大学;2003年
姚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郭鹏;[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万文军;[D];东南大学;2005年
詹跃东;[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杨勇;[D];上海大学;2010年
任海军;[D];重庆大学;2011年
裘君;[D];浙江大学;2009年
陈建民;[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刘述喜;[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新民;[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苏锐;[D];东北大学;2005年
张坚;[D];重庆大学;2003年
包致远;[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张春慧;[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严亘晖;[D];浙江大学;2011年
兰晓明;[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宋洪法;[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陈凯;[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李硕;[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级别: 实习会员
发帖数量: 14 个
工控威望: 49 点
下载积分: 85 分
在线时间: 9(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同样电机在变频器50HZ与在工频下。输出功率各自己变化是多少??感觉总是电机运行在变频器50HZ时。输出的功率比工频的要小。但实际上差多少。损耗在什么地方实在不清楚。请教懂行的各位兄弟,谢谢了!!
十步杀一人
级别: 略有小成
发帖数量: 157 个
工控威望: 201 点
下载积分: 2835 分
在线时间: 92(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关键在于,一般情况下,考虑到线路的电压降,变压器有载调压器设定在400伏,如果线径足够,线路负荷又不是很重,这时线路压降就不会很大,末端电压接近于400伏,这时,在工频状态下,电机端电压将超过本身的额定电压,电机输出能力超过了额定值;而在变频状态了,因为在变频器里设定了电机额定电压为380伏,在50赫兹时,电机端电压(变频器输出电压)为380伏,电机输出为额定输出。&&&&根据功率公式就可以知道,P=√3*U*I*COSφ,电机绕组所能承受的电流是额定的,当电压越高时,功率越高,实际耗用功率由负载决定,显而易见,当负载恒定时,工频状态下,电机将比变频状态下轻松。这也就是看上去电机工频比变频50HZ“力”大的原因。&&&&
十步杀一人
级别: 略有小成
发帖数量: 157 个
工控威望: 201 点
下载积分: 2835 分
在线时间: 92(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变频输出时,是由高频载波(PWM调制波)模拟正弦波输出,电机的温升,噪声比工频有所提高,但输出的有效值是一样的,如果把变压器次级电压调低,保证电机端电压为380伏,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别忘了,变频器在其允许范围内,是有稳压作用的。
十步杀一人
级别: 略有小成
发帖数量: 157 个
工控威望: 201 点
下载积分: 2835 分
在线时间: 92(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 引用:但我需要知道实际输出功率的差距有多少&& 这个我也没能力解答,这个没有实际意义,除非你是搞研究的,对于应用者来说,搞明白这个实在没有必要,比如说,1+1=2,对于研究者,理论者他要搞的是1+1为什么等于2,二对于应用者,我们只要知道1+1=2,而不等于3,或4或5.。。。这个结果就行了。&& 细看5楼的内容,根据那个公式可以得出,电机最大输出功率,把400和380,或者直接将差值20代入,这个有意义吗?电网电压是波动的,最直接的方法是,你在回路里装上功率表,电流表,电压表,在电机上装上可变负载,逐渐加大负载,一直到电流表的显示值达到电机的额定电流为止,分别测的工频和变频50HZ时的功率,注意要正确选择好合适的电流表,并在变频器输入侧装上输入电抗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输出电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