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兰花??南美 兰花委内瑞拉的高山海拔2700米发现的,有人知道它的名称吗??

墨西哥怎么样打委内瑞拉电话
墨西哥怎么样打委内瑞拉电话
09-08-27 &匿名提问
国名: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Bolivarian Republic of Venezuela)    独立日:7月5日(1811年)&&&
   国庆日:7月5日(1811年)
   国旗日:3月12日(1954年7月3日委内瑞拉政府宣布)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黄、蓝、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中央有七颗白色五角星,呈弧形排列;左上角绘有国徽图案。黄、蓝、红三色来自原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国旗颜色。七颗五角星代表1811年委内瑞拉联邦的七个省(原国旗 )。在查韦斯总统的推动下,2006年3月7日,国民议会通过了对国旗和国徽的修改意见,决定把国旗上7颗星增加为8颗星。新增加的一颗星代表1817年摆脱西班牙统治、并入委内瑞拉的圭亚那省。政府机构使用带国徽的国旗,民间使用不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左上方为一捆紧束的20穗麦穗,象征该国20个州的团结和国家的财富;右上方为两面国旗和武器,象征军事上的胜利;下方为蓝天绿地中一匹白色骏马,象征独立和自由。盾徽上端为绿叶,水果和两只羊角,象征丰饶;两侧由棕榈叶和橄榄枝环绕。下端为三色绶带,左边用西班牙文写着“ 1810年4月19日 独立”,为纪念委内瑞拉成立政府;右边写着“1859年2月20日 联邦”,意在纪念联邦共和国革命打响第一炮;中间写着“委内瑞拉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 (Hugo Rafael Chavez Frias) ,1998年12月当选,1999年2月宣誓就职,2000年连选连任。
   自然地理:916700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大陆北部。东与圭亚那交界,南与巴西接壤,西与哥伦比亚为邻,北临加勒比海。全境除山地外基本上属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山地温和,平原炎热。每年6~11月为雨季,12~5月为旱季。境内拥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安赫尔瀑布,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马拉开波湖是拉美最大的湖泊,位于西北部,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与委内瑞拉海湾相连。湖区周围的沼泽地为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
委内瑞拉庆祝独立日
   人口:2463万(2002年)。印欧混血种人占58%,白人占29%,黑人占11%,印第安人占2%。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9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首都:加拉加斯(Caracas),人口322万(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1个州、1个首都区、2个边疆地区(亚马孙和阿马库罗三角洲边缰区)和1个联邦属地(由72个岛屿组成)。州下设专区(191个)、市(736个)。      简史:古代为印第安人阿拉瓦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1567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7月5日宣布独立,后在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领导下,于1821年6月彻底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1822年同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9年退出。1830年建立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1864年改名为委内瑞拉合众国。1953年重新定国名为委内瑞拉共和国。1958年实行宪政,建立文人政权。根据1999年12月生效的宪法,国名改为“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政治:1999年12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总统任期由5年延至6年,允许连选连任一次;增设副总统一职并规定总统有权解散“国民议会”。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一院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修改宪法、依法监督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宣布大赦和审批国家预算等。2000年8月成立,代表由全国大选直接选举产生,任期6年。
   经济:拉美经济较发达国家之一。石油业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冶金、矿业、电力、制造、建筑、石化和纺织等工业部门发展较快。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不能自给。矿产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量779.2亿桶,乳化油(天然沥青)储量31亿桶,天然气储量4.19万亿立方米,铁矿砂储量42.22亿吨,铝矾土储量50亿吨,煤炭储量10亿吨,黄金储量1万吨。此外,还有镍、金刚石等矿产资源。水力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6%。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铁矿、建筑、炼钢、炼铝、电力、汽车装配、食品加工、纺织等。其中石油部门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新闻出版:有100多种报纸杂志,其中日报75种。主要报纸有:《国民报》,1943年创刊,在知识界较有影响;《宇宙报》,1909年由努涅斯家族创办,无党派报纸,在金融企业界较有影响;《最新消息报》,1941年创办,以社会新闻为主。主要杂志有《塞塔》、《波希米亚人》等,属综合性杂志。以上报刊均为西班牙文版。委内瑞拉通讯社为国营通讯社,1977年5月成立。截至2002年,有广播电台345家,除国家广播电台外,其余均为私营和商业性电台。电视业始于1952年,现有22家电视台,其中8台为国家电视台。
   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干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积极发展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的关系,主张加快拉美全面一体化进程。加强同美国和欧盟的政经关系,把维护与美关系作为本届政府的外交支柱之一,但反对美强权政治和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增进与发展中国家联系,推行外交多元化。      与中国关系:1974年6月28日,委内瑞拉同中国建交。2004年12月,查韦斯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 (Hugo Rafael Chavez Frias) 1954年7月28日出生于委内瑞拉巴里纳斯州。 他毕业于委内瑞拉军事学院,获陆军工程军事科学和艺术硕士学位;曾获“卡拉博博之星”、“陆军十字”等勋章;1991年任空降营中校营长。    查韦斯1982年创建“玻利瓦尔革命运动”,1997年创建“第五共和国运动”并任主席。 1998年12月,他作为左派竞选联盟“爱国中心”的总统候选人参加大选并当选总统,1999年2月2日就职。 根据新宪法,委内瑞拉于2000年7月重新举行大选,查韦斯再次当选,同年8月19日就任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总统。    查韦斯结过两次婚,育有一子三女。现任妻子叫玛丽亚·伊莎贝尔·罗德里格斯·德查韦斯 (Maria Isabel Rodriguez de Chavez)。
   查韦斯曾于1999年10月、2001年5月和2004年12月 三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5年5月,查韦斯在阿拉伯和南美洲首脑会议期间号召建阿拉伯-南美反帝阵线。
还可以 卖石油啊人家有石油  所以有钱军队不是特别多 但民兵多 呵呵人民的力量是最大的总统小查很牛
查韦斯是神经病,整体叫嚷美国要打他,他不反美打他干嘛,如果他反美,那是他自己找抽.
委内瑞拉      概况  委内瑞拉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北部。北临加勒比海,西与哥伦比亚相邻,南与巴西交界,东与圭亚那接壤。面积9 1 2 0 5 0 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 8 1 3 千米。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 4 9 8 年哥伦布航行美洲时到此。1 5 2 3 年西班牙人建立第一个殖民地。1 5 6 7 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 8 1 1 年7 月5 日独立。1 8 3 0 年建立共和国。1 9 7 4 年6 月2 8 日同我国建交。    居民  2 1 3 8 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5 8 % ,白种人占2 9 % ,其他有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自然环境  委内瑞拉全国地形可分为三个区域:一、西北部和北部山区,主要为安第斯山脉的东北分支梅里达山脉,是境内最大的山脉,顶部终年积雪,有冰川,经常发生地震。玻利瓦尔峰海拔5 0 0 7 米,为全国最高点。在梅里达山脉的西北,有南美洲最大湖泊- - - - 马拉开波湖,该湖面积为1 4 3 4 4 平方千米,北通加勒比海,南端最深处达2 5 0 米;南部水淡,北部微咸。湖区周围的沼泽低地为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二、中部奥里诺科平原,平原的西半部为一片草原,平原的东半部为奥里诺科河口形成的三角洲沼泽地。三、东南部圭亚那高原,海拔5 0 0 - 8 0 0 米。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安赫尔瀑布( 落差9 7 9 米) ,位于卡罗尼河中游支流上。境内除山地外基本上属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随降水量和地势高低的不同而变化。山地温和,低地炎热。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 6 - 2 8 度。年平均降水量从北部沿海往南由5 0 0 毫米递增至3 0 0 0 毫米左右。降水最多的奥里诺科河上游盆地,年平均降水量达3 0 0 0 毫米以上。最干燥地区在北部沿海,拉瓜伊拉港和马拉凯等城的年平均降水仅量5 5 0 多毫米。全境6 - 1 1 月为雨季,1 2 - 次年5 月为旱季。    自然资源  石油是最主要矿物资源,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4 % ,居南美第一位。已开采的油田集中分布在马拉开波湖周围和瓜里科、安索阿特吉、莫纳加斯三个州。铁矿资源也很丰富,储量2 0 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奥里诺科河中游南岸的帕奥和玻利瓦尔城南面。此外,在玻利瓦尔城附近和卡廖、瓜西帕蒂等地区有丰富的金矿。在马拉开波湖西北岸等地区储有大量的煤,全国煤储量约9 0 亿吨,天然气储量3 . 6 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马拉开波湖东岸一带。近年来在玻利瓦尔州发现铝土矿。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5 6 %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马拉开波湖和沿海地区,尤其是马格丽塔岛附近,水产丰富,东北沿海地带盛产珍珠。水力资源丰富,卡罗尼河上的古里水电站一处,发电能力将达9 0 0 万千瓦。    经济概况  在拉美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石油为经济的支柱,年产石油8 . 4 亿桶,居世界前列。出口量亦占世界前列,石油及石油产品的出口占全部外汇收入的7 0 % 。此外还开采铁砂、金、金刚石、煤等。工业以石油化工及钢铁为主要。化学制品、建筑材料、纺织、食品加工、烟草、树胶、制革、木材制品、汽车装配等工业有一定发展。主要工业中心都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农业在全国经济中比重较小,主要农产品有甘蔗、玉米、大米、高粱、烟草、棉花、咖啡、可可等。畜牧业生产比重略高于农业,主要饲养牛、猪和家禽。对外贸易以美国为主。出口以石油( 石油占出口总值8 5 % ) 、铁矿为主,进口食品、化工产品、工业制品、机械等。  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在南美各国中现代化程度较高。全国有公路约7 7 0 0 0 多千米,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连接加拉加斯与哥伦比亚的圣菲波哥大公路是重要国际公路。有铁路4 0 0 多千米。航空业相当发达,全国有2 7 8 个航空站。    重要城市  加拉斯加:首都,人口2 7 8 万。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纺织、制革和汽车装配等工业。1 8 1 2 年和1 9 0 0 年曾先后遭大地震毁坏。拉瓜伊拉为其外港。附近还有迈克蒂亚国际机场。马拉开波:全国第二大城市,人口约1 1 8 万。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中心,为原油和咖啡的输出港。    其它  国庆日:7 月5 日。  与我国建交日:1 9 7 4 年6 月2 8 日。  货币:博利瓦。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晚4 小时;比北京时间早1 2 小时。  国花:五月兰。  国鸟:拟椋鸟。  国名释义:西班牙语意为“小威尼斯”。  誉称:兰花之国( 兰花品种、数量均多) 、瀑布之乡。  世界之最:丘隆河上的安赫尔瀑布落差9 7 9 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马拉开波湖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最悠久的石油湖。  民俗:奥里诺科河流域风景独特。牧人似美国牛仔,身骑裸马。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西班牙文:República Bolivariana de Venezuela,简称为委内瑞拉)是一个位于南美洲北部的国家。首都加拉加斯(Caracas)。 名称 比较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委内瑞拉的国名“Venezuela”其实源自意大利文,是“小威尼斯”的意思,其典故出自意大利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当初在马拉开波湖见到美洲印地安人(Amerindian)所居住的水上高脚屋村落,联想到欧洲的水都威尼斯,因而如此命名。至于委内瑞拉正式全名里的“玻利瓦尔”,是1999年该国重修宪法时才加入,用以纪念被他们视为开国英雄的西蒙·玻利瓦尔。 历史古代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的居住地。1522年时,西班牙在南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新卡地兹(Nueva Cádiz)--就是在今日的委内瑞拉境内建立。1717年新格林纳达副王辖区(Virreinato de Nueva Granada)成立时,委内瑞拉被规划为其下属的一个行省。在日的一场政变中,委内瑞拉脱离了西班牙的控制,并且在7月5日正式宣告独立,但是战争仍未平息,在经过了多年动荡、该国终于在南美洲著名的独立英雄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带领下,于1821年完全独立成功。直到1830年为止,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巴拿马与厄瓜多尔等邻国同样,都是大哥伦比亚共和国(Gran Colombia,正式国名是República de Colombia)的一部份,之后委内瑞拉脱离了该共和国在1830年时建国,大哥伦比亚也宣告瓦解。 委内瑞拉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历史主要表现为政治的不稳定、政治斗争和独裁统治。1958年,民主斗争最终迫使军队退出直接干预国家政治。从那年以后,委内瑞拉就享有不间断的民主统治传统,虽然时有冲突。 地理 该国北临加勒比海与大西洋,东有圭亚那,南为巴西,西边则与哥伦比亚接壤,而在委内瑞拉外海则有阿鲁巴、荷属安地列斯(皆为荷兰的海外自治领土)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岛屿邦国。首都加拉加斯是个滨海的港口,也是该国最大城。 委内瑞拉是南美洲最重要的产油国家,境内主要的石油蕴藏区是国境西北角的南美洲第一大湖--马拉开波湖(Lago de Maracaibo)。马拉开波湖与其说是个湖泊,还不如说应该算是个内海才对,因为湖的北端是以一条34英里长的海峡与委内瑞拉湾相连,后者是加勒比海的一部份。 行政区划委内瑞拉全国的一级行政区包括了23个州,一个首都特别区,与一个由72个加勒比海岛屿组成的联邦属地.
一个莫名奇妙的国家
  查韦斯总统1954年出生于委内瑞拉巴里纳斯州。他毕业于委内瑞拉军事学院,获陆军工程军事科学和艺术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西蒙·玻利瓦尔大学进修政治学专业。他曾获“卡拉博博之星”、“陆军十字”等勋章。  1982年,查韦斯创建“玻利瓦尔革命运动”,主张建立西蒙·玻利瓦尔所倡导的“拉美国家联盟”。1991年,他担任空降营中校营长。在1992年领导“二·四”未遂军人政变后,他被捕入狱,两年后获释。1998年1月,查韦斯创建“第五共和国运动”并任主席。  日,查韦斯作为“第五共和国运动”和争取社会主义运动等政党组成的竞选联盟“爱国中心”总统候选人参加大选并当选总统,  经济概况 原是拉美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石油是国民经济的支柱。1994年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数十家银行倒闭,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为扼制经济持续恶化,政府采取紧缩开支、控制信贷、增加财政收入、调整物价、实施管制外汇等应急措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危机得到控制,经济连续三年负增长的局面得以缓解。 1996年4月,政府宣布取消外汇管制、放开利率、提高汽油价格、增加税收等新经济措施。为减少新措施对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政府还制定了一些社会补偿措施。新经济措施颁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与委签署了向委提供33亿美元贷款的初步协定。从长远看,新经济政策有利于摆脱危机,恢复经济增长,但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效果。 4.行业概况 (1).农业概况 按当年价格计算,1995年农业总产值为5817.5亿玻利瓦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1996年农业总产值比1995年增长3%。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近1/3的农产品依靠进口,其中小麦、油料需进口80%,玉米需进口66%。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高粱、棉花、咖啡、甘蔗、烟草。 农产品产量统计 (2).工业概况 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铁矿、建筑、炼钢、炼铝、电力、汽车装配、食品加工、纺织等。1995年,从事石油采矿业的人口为67324人,制造业为1034564人,水、电、煤气业为68652人,建筑业为622584人。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亿玻利瓦尔。 各主要工业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石油业16.3%,制造业14.54%,水电业 2.6%,建筑业4.02%。 能源工业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收入的5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90%以上来自这个部门,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委内瑞拉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天然气储备达3580万亿立方米, 最大的天然气田位于巴利亚半岛的北部,  天然气生产由国营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经管。最重要的煤矿分布在苏利亚州的瓜萨雷地区, 其探明储量为3.53亿吨, 估计储量为60亿吨以上。除了石油、天然气和煤以外, 主要的采矿业还有铁、铝、黄金和金刚石等。  军事  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为国家安全与防务委员会,成员有总统、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外交部长、金融部长、武装力量总监、联合参谋长等,由总统任主席。国防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负责武装力量的管理、训练、装备及军工生产等工作。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全国武装力量最高委员会,由国防部长、武装力量总监、联合参谋长及陆、海、空军和国民警卫队司令组成,国防部长任主席。实行义务兵役制,士兵服役期两年半。武装力量总监路易斯·恩里克·阿马亚·查孔中将(LUIS ENRIQUE AMAYA CHACON);联合参谋长赫尔曼·马林·戈麦斯中将(GERMAN MARIN GOMEZ);陆军司令卢卡斯·林孔·罗梅罗中将(LUCAS RICON ROMERO); 海军司令豪尔赫·谢拉尔塔·萨瓦塞中将(JORGE SIERRAALTA ZAVARCE); 空军司令阿图罗·加西亚中将(ARTURO GARCIA);国民警卫队总司令赫拉尔多·布里塞尼奥·加西亚中将(GERARDO BRICENO GARCIA)。   委内瑞拉1996年总兵力为7.9万人,其中:陆军3.4万人,编为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海军1.5万人,编有舰队、航空兵和陆战队;空军7000人,编为10个中队;国民警卫队2.3万人。另有1.8万人在今后两年至两年半中属预备役军人。1998年国防经费为7154亿玻利瓦尔,占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6%。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推荐使用BLM-打遍天下网络电话。从全球任意国家和地区打到委内瑞拉费率低至0.16元人民币每分钟,打固定电话拨号规则:国家代码&+&区号&+&固定电话号码。打手机拨号规则:国家代码&+&手机号码。在各大安卓市场下载BLM-打遍天下网络电话,注册就送9元话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部分文档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介绍委内瑞拉ppt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介绍委内瑞拉pp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22:52: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介绍委内瑞拉ppt
官方公共微信这个是什么品种兰花
这个是什么品种兰花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先祖择那伏而居
传说距今约750年的南宋时期,已有壮、瑶、汉等先民在那伏石门槛、大坑尾一带定居。这些先民包括朱、郑、黄、罗、麦、谭、龙、梁、莫、杨、李、叶、张、林、马、屈、关、聂、赵、陈等20多姓。
直到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高氏才到那伏立“围”(村),至今(公元2015年)633年。
1382年,原居住小冈一带的李某等(实为高某等,事因南宋末年,维峤等高姓子弟跟随杨太后等对抗元兵,战败后四散奔逃,如不改姓,被元兵捉拿,必被斩杀,故改高姓为李姓。其神主牌正面携李姓,背面写高姓,此规矩流传至今)是维峤公的第四代,为了改变生活环境,带着家眷离开小冈,南下寻找宜居之地。
他们一边走路一边观察山势地形,当走到“狐狸坳”(土名,位于那伏东北)歇息时,把包袱搁在树杈上,然后察看附近一带地形,认为此地不错。再继续往南走,看看还有没有比这里地形更好的地方,一直走到梅阁,观察其地形觉得梅阁也很满意,本打算在那里立“围”。后来想起包袱掉在“狐狸坳”,连忙走回头路,返到“狐狸坳”,看见包袱原封不动。由此可见,来往行人甚少。于是高某等就再仔细观察一带地形,看见群山环抱左青龙,右白虎,既可出人丁,也可出功名,是个好地方。经过反复思考,双脚在地上挪来挪去,当再次看见包袱之时便当机立断,把此地命名为“挪袱”(后来演变成“那伏”)。接着,决定在星山边(现高氏大宗祠一带)落得生根,安居乐业。
作出落户那伏决定之人可能是听潮的父亲,或是其叔伯。
再者,那伏两字的来由,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听潮公在明朝洪武二十七年集垛广海屯军,原居新会冈州,曾骑马择地定居,发展高氏族,沿山边小路,见那伏地势,登山观望有感,正案有月山,左有大岭延伸,右有狮子鼻延伸至虎仔山(后建石台寺),月山周围有溅山、鹏岭、申明亭、倒地木、吕山、星山、元山头,像七星伴月,后有长山美半月环托后案,前案三台,由新桥头潮水倒左往大坣头而去,是有出功名之地。此前他亦曾到现有梅阁之地作予比较,复转那伏定居。
其时,现有那伏地面潮来时一片汪洋,起初仅住现在“小那伏”的山边,只有几户人家,乡村名称未立。据老一辈相传,当年,陈白沙先生流动讲学,要到古井仕路村讲学,从山边小路途经那伏(现在龙上山边小村),见孩子游戏,边坐下讲学,问及父老这是何村?族老答曰:未名。只说此山为龙上,为侧面虎山,陈略思考说:“可定为拿伏,”意为“拿龙搏虎”,故定为“拿伏”,后改为“那伏”。后随潮退而扩大,迁移到现在所居之地。
&&&&&&&&&&&&&&&&&&&&&&&&&&&&&&&&&&&&&&&&&&&
高光荣(振武)
那伏各里的形成
星山边这幅好地方,自从听潮翁的父辈这群人落户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整个族群人丁兴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周边各族群的“哥头”。
数百年前,现在的低洼地原是大海洋,各族群间的往来多是水路,交通工具主要是伐木造船(其实是木筏),渡口有许多(现流传星山西侧的横渡头、月角山东北侧的“松乸头”、蛇山西侧的“企岩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那伏村民居住的面积也不断扩大。那伏之中心地带成为山岩里,续建有山顶里、白石里、南霞里等,还有申明亭山北的大巷里,蛇山(又名山头)南边西部称接岩里,东部称接龙里。
由于地壳的变动,加上人工的改造,一些水田变成旱地,一些水塘变成了宅基地,以适应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这时就出现了“田心苑”,又称“同心苑”后称“天心里”,文革时期称“红心队”(红心里),现仍称“天心里”。
同一时期,蛇山南侧的接岩里与届龙里合称“教堂里”。清末民初,教堂里旧围向北扩展部分(竹溪高公祠之北)称为“新围仔”,又叫“果仔围”,后统称“教堂里”,文革期间称“毛泽东思想新教堂里”,现仍称“教堂里”。
同一时期,在沙塘头南侧新建“沙岗下”,后称“东庆里”,清末民初,向南扩展“围仔”,称南庆里。后统称东庆里。文革时期成为“东风里”,现仍称“东庆里”或“东兴里”。
此外,解放前,在大巷桥头北侧塘下坑东建有“福田里”(只有一栋房屋)。中心地带的山岩里与白石里合称合和里。解放后,为便于行政管理,把南霞里、合和里、山顶里统一为一里,合称“南合山里”。
现在(2015年)按照“立围”的先后,有下列四个里:南合山里、天心里、教堂里、东庆里。但因为时代的发展,以前各里区域界线明显的现象已经模糊了。例如:昔日的大巷里今属教堂里;昔日的“穷老锅”属天心里;而申明亭山东则属南合山;现那伏中心路两旁房屋以及昔日的“福田里”(解放后已不属行政机构,只得其名)则未有归属。
高光荣(振武)
发爱乡之思(1985年)
&& &汽车翻过狐狸坳,继续向南奔驰,扑入视野的是一条长达三里的荔枝长堤,长堤上地荔枝树郁郁苍苍,远看像一条绿带,近看犹如一道碧屏障,久违故里的远游赤子不忘这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具有五六百年历史的那伏。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那伏高氏二世祖听潮公边择居于此,繁衍昌盛,宗枝叶长。现在那伏已有二千多人口。这长堤荔枝树乃始种于民国元年,距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即使日寇蹂躏抑或在最动乱的年代,依然绿树长存。它确实是那伏村的重要标志,也是那伏子民的骄傲。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高兴地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只要尝过荔枝的人,不管跨越东海、南洋,不管远隔天涯海角,也不管睽违多久异图神游,思乡之情永不泯灭。建于1929年的古巴桥,是由古巴华侨捐款兴建的“爱乡桥”。现在以让长卧在长堤上,真像一道“喜鹊”,它把海外和故乡连结起来,把思乡之情和怀眷之爱沟通起来。如今,它的右侧又矗立起一座崭新的牌坊(闸口),它是水泥石米结构,大方新颖壮观。上书“那伏”二字,字体刚健有力,赫然夺目。这是1984年海外华侨高榆振伉俪捐款兴建的。
从闸口直通市中心,是一条新修的康庄大道,两辆汽车并排驶,仍绰绰有余。道路的尽头有一棵高达数丈的红棉树。初春是节,满树红花,宛如一支巨型的火把。走在大道上望着这火焰熠熠的红棉,我联想起新一代的那伏人,他们正高举着火炬,承故业,施新政,昂首阔步,飞奔在“四化”的大道上。再放眼四望,一派新意:物新、人新、乡风新;市新、路新、楼宇新,全村主要道路和横街都铺上了水泥,四通八达。晚上,每当华灯初升,满街通明。乡中新建市场,店铺全新,早上趁市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真可谓物阜民富,经济繁荣。
我想,最令人注目艳羡的可算是1984年竣工的那伏会堂了。它背依星山,面迎旭日,昂然挺拔,这是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及乡中人民集资建造的。堂内设有座椅,可容一千多人开会或看戏。此堂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是那伏建设史上地里程碑,它显示出那伏人的的伟大气魄和非凡的胆略,这也是侨胞们血汗的结晶!
还记得,孩提时我经常到山楼亭掏雀巢,寻蟋蟀。那时,山上山下野草蔓生,荆棘丛生,一片荒凉。如今,山东下正兴建“梅园新村”,昔日的“穷老锅”(土名),如今变成了“富人窝”。几栋新式的楼房已拔地而起,还有些正奠基启建。乡中的村前村后、空地闲地也先后建起了不少新屋华宇,楼台上盆花惹人,散发车阵阵清香。
走过会堂便是那伏学校。从前,这里曾是“教生”(高振教)的书馆,不少老年人就在这里启蒙。“教生”的博学严教,长者们回忆起来还津津乐道。解放前夕,这里有闻名古井的瞻淇学校,它以校风严肃、教育有方而吸引远近校友的光临参观。如今校园扩大了三四倍,学生达三百余人,华侨又捐款建了一座新校门,显得更加壮观。学校里的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好学尚礼蔚然成风,成为那伏科学文化的摇篮。
那伏本是以农为业,有民田也有沙田。从前“早四晚六”(早造收四箩谷,晚造收六箩谷)算是丰收年。那时不少农民只能早饭晚粥,青黄不接之时仅能杂粮稀粥充饥。如今兴修水利大排大灌,又拖拉机犁地,科学种田,千斤亩已不是奇迹了。随着农业的发展,各种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了,现后建有纸厂、砖瓦厂、粮食加工厂以及港商合资经营的伟成制衣厂等。生产的发展使村民家庭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彩电、冰箱、音响和各款新式家具都已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全村已有140多户看上了彩色电视。看看现在,展望将来,一派生机,鹏程万里。这怎能不令人思绪翻腾,心情激越呢?
我曾想起一副题联:那边虽好不及家乡明月井水甜;伏枥犹壮大展桑梓鸿图鹏程美。这副题联不仅妙在把“那伏”两字镶嵌在联首,把“甜”“美”两个美好的字眼镶在联脚,更妙的是抒发了老华侨思乡之情和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但愿海内外的那伏人都能高瞻远瞩,携手并肩,励政图治,启后承前。写到这里,我想给这副题联加上个横披:高瞻远瞩。我们是高氏子孙,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无愧于听潮的后裔,无愧于炎黄子孙。乡亲们,侨胞们,发奋吧!美好一定属于我们的。&&&&&&&&
(高& 擎)
那伏风水论说
有关风水的事,有人信,有人唔信。2006年那伏兴办三项工程(那伏牌楼、中心路、塘下坑工程),单说那伏牌楼,据知兴建之前,高晋爵(红毛着)有份参与揸罗盘定位,那伏牌楼坐西南向东北,这个方位,五行属土。牌楼前河,水位随潮涨退,正是水土互济,而牌楼前的左方青龙位建八柱亭,右前方白虎位建六角亭,这个左右两方亭建代表六方文采,八面威风,依照旧时的讲法就主发功名,而中心路两旁植榕树青葱翠绿,直通那伏中心区,依照旧时讲法就是主引财气入村。
先讲主发功名,已有效应:其一、2007年,教堂里高扶新之女高凤屏,就读于独联初中,这一届毕业考试,独联初中的成绩为全镇第一,高凤屏的成绩七百多分,为沙堆、古井地区的第一名。高凤屏以高成绩被新会最负盛名的新会一中录取,高中毕业后已进入大学。其二、2009年,那伏村民委员会主任高财胜勤奋努力,大力搞好那伏的建设,改善那伏村民的居住条件,美化那伏的村容村貌,经过新会区专人考核,评定那伏高财胜为江门市新会区的劳动模范,这个县级的劳模相当于古时的乡县考试中的秀才,这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全村的光荣。本年(2009年)五月一日《南方日报》刊登广东省500个劳动模范,新会区两名,其中一名是高财胜,其并获得广东省长朱小丹招待,合照留念,这就是功名的表彰,为祖宗增光,为乡梓增光。
&&&&&&&&&&&&&&&&&&&&&&&&&&&&&&&&&&&&&&&&&&&&&&&
(高超常)
漫话故乡的自然环境
我在这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那伏出生。并在家乡生活长达五十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以及所见所闻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以下略谈我对家乡的一些事物的感受和体会(其中部分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事物和景物),纯属个人的之见解。
(一)&&& 小山村
话说数600百多年前,在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带,新会县古井区东部,就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那伏。
说那伏是小山村是有点夸张,因为我的家乡地处珠江三角洲,属于冲积平原地带,并没有大山。远古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底不断上升,逐渐海底也就变成了陆地,正所谓沧海变成了桑田。也不知是那个年代,使得这里变成满布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小山丘陵,而这些小山丘或是孤独,或是相连。如今,这些小山丘的坡脚被勤劳的农民开垦成层层的梯田,或是被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小山溪流水冲割成一片片面积不等旱地作物田或是水稻田。虽然山坡脚近海边的地方,也有不少大片大片被纵横交错的河涌割切成数十亩或是数百亩一块块的农田,但也只能说这里是丘陵地区,并不是平原也不是山区。
在我家乡方圆数十里,最高的山岭是新会西南崖西镇与台山市相连的古兜山,其主峰高海拔980多米。解放前,那里是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贼人的山寨,据说有一个叫“单眼英”的曾盘踞在那里很长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新会人民战天斗地,新会县政府从各公社抽调大量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古兜山地区,以“人海战术”,不分昼夜筑了十几道大堤坝,建了十几个水力发电站。自从修了发电站后,县政府和发展商的不断投入,如今变成了新会区的古兜温泉旅游度假村,成了新会的旅游点。
其次,斗门的黄杨山,主峰约海拔580米。(现属珠海市斗门区管辖)。据说抗战时期的一个凌晨(1942年2月5日),一架日本仔飞机从广州起飞,乘载日海军大将大角岑前往海南岛任南洋舰队司令,飞到此山时,不知是因为大雾的关系,还是那个年代飞机的设备落后,竟在那里撞了山(又有一说是被武装人员用枪炮击落)。
第三高的山丘是会城的圭峰山,主峰高海拔540多米。解放数十年后,圭峰山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山脚下建有新会人民医院、一套套漂亮的花园别墅、玉湖小苑、新会劳动大学、……山上的玉台寺的装修比过去辉煌了,香火鼎盛了;山上还修了水库,成了新会美景之一——“圭峰山上扒龙船”,山顶建有电视塔,如此种种,使得这里也就变成了游客到新会必到的旅游点。
再往下数是古井南部的官冲牛牯岭(海拔390多米,解放初期曾是矿山,开采了很多锡米矿,又有一说此处还含有铀矿,不过含量太少,没有开采价值);而那伏村西北的大岭山则只有海拔360多米。其余的是小丘(高不足200米),根本就算不上山。只不过我的家乡坐落在这群丘之间,也就叫他小山村罢了。
(二)风水宝地
那伏村位于古井岛大岭山东南麓距主峰约三千米的小山丘丛中,村庄坐西向东。村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形如一把坐西向东的椅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前修了一条南北向水泥大道(此前是泥沙路),北可往古井、三江、会城、江门等地;南可到沙堆、梅阁、斗门、井岸、珠海等地。
那伏邻近的村庄,北有石苑、南朗、鹅溪(其村民赵姓,多是原那伏大巷里人,是高姓的亲戚,据说赵姓原是高姓的长工,因工作勤奋,高姓耕乐公把胞妹(盲眼妹)许配给他,并在教堂里和南合山交界处划出地给赵姓盖房子,命名为大巷里;并划出农田、山地和鱼塘当做嫁妆,赵姓从此在那伏繁衍。后来(1885年)因族姓的纠纷,曾经过一场械斗后,赵姓部分人迁往那伏东北方自立村——鹅溪,现仍属那伏管辖)。
那伏村东是独联村。独联村管辖独洲(东和里、山顶里、长美里)、南门里、联洲、远岭、大坑里和大丰等地。
那伏东南是大湾村和大环村。大环村是属水上人家,解放前多是替那伏的田主耕种在大环涌南北两岸的农田,故在此移耕就食而立村为大环。这两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曾属那伏村(那时叫那大乡——管辖:那伏、鹅溪、大湾、大环四村)管辖。
那伏村东南有一座颇高的山丘(200多米)叫烟墩山(又叫乌鸦山)作为屏障,它跟村东北的百足岭遥遥相对,宛如大交椅的左右把手。
烟墩山的名称大概是源于其山顶有一个“山髻”。据说,这是古代的烽火台。也不知是那个年代,人们怎样把一块块百斤重以上的石块搬运到山顶,也不知那时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才砌成一个高大空心的圆台(1985年秋高气爽季节,我与一班学生登上此山顶,见此台时,台是圆柱体,台高有三米多,台的上底面直径十多米,圆柱的中心已是被泥沙填满,台顶和周边稍有崩塌,灌木、杂草从石缝里长出来,仿佛给此台盖上一层绿色的轻纱)。山下方圆十数里的村民都能看见这个矗立在山顶的“山髻”。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物。
传说此台是古代用来防御盗贼的烽火台。这是因为古代交通、通讯甚为落后,没有机动车辆、没有电话。在我国北方尚可以用马代步,在南方靠的就是两条腿,故而村与村之间互通情报很慢,唯有靠烽火台传递消息为快。每当得知有盗贼来犯之时,村长就派人火速登上山顶,在烽火台上放狼烟,邻近村庄的人见到山顶的狼烟起,便知有盗贼将到,急速做好防备。这大概是与《三国演义》中描述蜀国名将关羽守荆州时建的烽火台雷同吧。
烟墩山脉向西伸延与大岭山脉向南伸延的山丘大坑尾横栏相连,与大岭山脉向东伸延的百足岭一起,把那伏村三面包围。这些相连的山丘大多都有山泉水,故此,这些山丘上都长满常青的乔木、灌木和山草,宛如一道连绵起伏的绿色的屏障把那伏村三面环包;村子东面一道向东弯出,呈南北走向弧形的长达一公里多的荔枝长堤,像绿色的巨龙一样,把村子东面由北至南守护着,与三面的环山匹配成一把硕大的绿色交椅。使得这里成了方圆数十里难寻觅的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适宜人群居住的好地方。也不知是哪个年代,哪位风水大师把那伏所处的地理位置称之为“风水宝地”,并给她一个美名——“金交椅”。
可惜的是还有美中不足。我听到过老一辈人说的有那么一回事:
话说清朝年间,有一位官员因公务由北向南路过那伏村,他原是骑着高头大马往南走,当他刚走到那伏东北的“狐狸坳”(地名)时,向西南一望,就连忙下马,牵马而行。当他向南走了约五百米处(那伏村前中——土名元洲背)再向西一望,便复上马而走,并说:“可惜,可惜!”他的随从甚为不解,便问大人是为何故?那官员说:“这里本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一定会有比我官职还要大的人物在这里诞生,我牵马而行是表达对其尊敬之意。可惜这里西面的山丘太矮,令村子的靠背不高,也就是说这把交椅没有了椅背,漏了底。因而,在这里出生的人物的官职就不一定会比我高了。焉何不觉可惜?”随从听罢大人一番话恍然大悟。
这也可见,那伏这块风水宝地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当然,地壳的变动使得地貌变成如此,也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这是“天数已定”。
不过,从近代流传的那伏族谱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清朝年间,那伏就出了一位嘉庆戊寅(1818年)恩科解元(全省乡试第一名)和四名举人(全省乡试第二名起)。这四名举人分别是:乾隆辛酉举人(1741年)、乾隆壬子举人(1792年)、嘉庆辛酉举人两名(1801年)。后来还有1807年嘉庆丁戊科中式第26名武举人高显为公、1831年道光辛卯举人高卓猷公,还有一位康熙年间著名的高嘉淇御医。
民国年间(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那伏也出了一些“大人物”:有曾任民国中央政府立法委员、水利部长等职的高廷梓博士(教堂里人),民国国大代表、广东省地政局局长高信(那伏高姓分支,龙泉飞山人),当年在“省、港、佛、澳”都有商铺的香港总商会会长高纶杏(教堂里人),民国新会县水上联防队大队长、末代新会县长高勤、……都是显赫一时的大人物。
解放后,那伏亦有不少精英人物在省城、县城或其它县市任要职,如高宇基、高德良、高国昌、高伯伦……这是否与那伏的风水宝地有关,那就见仁见智了。
(三)村南山水
那伏村的三面环山山丘大多都有山泉,因而由数十条小山溪流顺着山势汇合成村南、村北两条分别由村西南、西北向东奔流的大山坑,而这两条大山坑的坑水春夏秋冬长流不息,到了村前的大濠涌汇合,再九曲十八弯向北流经鹅溪村东奔向龙泉虎坑口。解放前,那伏人要经水路往江门或省城,就在大濠涌(大驳头)乘搭驳艇到龙泉埗头,然后转搭电船到江门,要去省城就要再在江门搭花尾渡(用火船拖行)前往。
村南的大坑叫大坑尾坑,也叫南坑。山坑的主流源头在那伏西南的山丘丛中,距主要源头约三四百米处有一片很大的花岗岩,这片岩石海拔比那伏村内的申明亭(小山丘名)还要高。先辈们把这片岩石叫“水大石”,传说中很久很久之前,涨潮时潮水涨到这里(另一说是每当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时,这里的水势最大),可见这片岩石以下的地方远古时期还是汪洋大海,也就是说那伏人的祖先原先应该聚居于这片岩石所处的位置以上。另外,此群山处有一处土名叫“石门槛”一带,至今仍存留古民居的痕迹。
从水大石水平地过了几条小山溪那里就有一个土名叫“小那伏”的地方,传说是因为那伏高姓的祖先原居地就在那里而得名。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沧海变成了良田,海面逐渐下降,陆地慢慢上浮,此处也就变成了小山丘。那伏高姓祖宗先移居“申明亭”山丘的西边和“星山”的东边,再后来才慢慢迁居到那伏各里。大坑尾里还有一条山坑尾土名叫“麦家坑”,据说是麦姓的祖先曾在那里住过,现在下落不明,是否属实,也就无从考究了。
由于那伏西南的群丘土质肥沃,山丘上全是绿色的植被,故此地下的水源十分丰富,人们到了半山腰还可以尝到山溪旁或是溪底石缝里喷出来的清甜的山泉水。此处的山丘从丘脚到丘顶,都长满着种植的、野生的常绿和落叶的乔木、灌木、山竹、山花和山草。一年四季,丘坡上下一片郁郁葱葱。更有不少的野花、中草药长在其中,它们长在溪边路旁,供有缘人来采摘。
其中近山溪边潮湿的地方长着不少花朵能吃蚊子、昆虫的“猪仔笼草”。这种蔓生植物的花长成后像一只一头密封的小猪笼,它的另一头有一个能活动自如的盖子。平时,这个盖子打开,笼内(花朵内)能发出诱惑的气味,吸引贪婪的昆虫爬进笼内觅食。一旦有昆虫落入陷阱时,它的盖子就会自动慢慢关闭,让笼里的昆虫因氧气不足而不能动弹直至死亡,然后,盖子又会慢慢打开,等待着下一只不知死活的昆虫的降临,然后又盖上,如此循环,直把昆虫当成食粮。尽管猪笼草是如此狡猾、凶狠,它却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的中草药,据说它能调理人的肠胃,功效不错。那伏就有不少人常到山上采来晒干当凉茶用,或是当礼品送亲戚朋友。时下,不少人将其整枝采回家中,用花盘养植,以供欣赏。
此外,在那里长着中草药还有:止血袪肿的跌打药“金耳环”、“狗仔绒”;清热解毒,用来煲汤的“金银花”“鸡屎藤”“田基黄”“白花蛇舌草”等等;清理肠胃,用来当凉茶的“三孖虎”“布渣叶”“火炭母”等;还有俗称“南芪”的“五指毛桃”,说是其功效如北芪相仿;还有豆树姜、两面针、……
俗称“白叶”的山竹仔,很得人们的喜爱。这种山竹主杆不粗,可它的叶子比“大头剪竹”的叶还要大。每年农历三、四月间,本村和邻村的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里,采摘“白叶”回家,把叶片分成二三十片一匝捆好晒干,以备端午节用来包“粽子”用。据说用白叶包成的粽子具有独特的、竹子的清香味,还可以清理肠胃,有助消化。
在这里,还得介绍南坑群丘上的一种独特的山桔树——“缠龙金桔”。此种灌木的树杆有如龙缠绕的花纹,很有趣,大概也因此而得名。又因它的树杆独特,有人取其树干一段,做成烟嘴或烟斗,也很别具匠心。
传说这种山桔树的树杆原先是没有花纹的。只是因为当年忽必烈的蒙古兵追赶南宋末代皇帝昺直至古井南端的官冲,年幼的宋帝昺疲惫不堪,在山上休息片刻时,把龙袍脱下挂在山桔树上,当太监再拿起龙袍时,只见袍上绣的龙不见了,告知幼帝,但也无可奈何。自此后,由官冲一带的山丘到那伏南坑的山丘上的山桔树的树杆上就添上龙纹了。虽是传说,大概是人们为了纪念南宋的末代皇帝的缘故了。
不过,说也奇怪!在那伏北坑的山丘上,从来没有人能找到树杆上有花纹的山桔树。也因此,人们就给北坑山上的山桔树一个不雅的名字——“牛尿桔”。
南坑山丘顶上长着种植的山松和野生的乔木,漫山遍野的“山捻”、“红花映”、“野柑”……灌木和山草;不少丘坡脚地被勤劳的村民开垦成果木林,其中有荔枝林、梅果林或经济作物园,直把一座座山丘覆盖着,使得山丘一年四季都是翠色欲流。每当山花烂漫时,五彩缤纷的山花把一座座山丘点缀得更鲜艳。特别是在每年农历四五月间,粉红的山捻花、鲜红的映山红花盛开时,花海引来了无数蜂蝶流连其间,此时登上山坡,映入眼帘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如此花香鸟语,和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乐而忘返。
由于山丘的地下水源丰富,又有厚厚的绿色植被的护卫,使得潺潺的山溪水源源不断,清澈的山泉水从石缝里不断往外冒,因而令山坑水得以一年四季长流不息。山坑的坑道从高到低依随山势而变更,坑道蜿蜒曲折且落差有大有小,坑边和坑底的石块被潺潺的溪水长年冲刷和撞击,变成奇形怪状的石球和石卵。这些石球和石卵大的上千斤,小的如小鸟卵;其中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圆的、扁的、椭圆的……虽说不及大海边的贝类那么多姿多彩,却也引来不少孩童到山坑里,去寻找那些五光十色的、奇形怪状的石卵回家当玩具,即使是大人也因为受不了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卵的诱惑,常会把它们捡回家中当摆设,以增雅兴,何乐而不为?
坑道到了比较平坦而又宽阔的地方,或是拐弯的内侧,坑底就会堆积着被坑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的细沙和粗沙。这些沙子也许是受到流水冲刷的缘故,粗细分明,毫不混淆。起初我不知为何会如此神奇,后来读了一点书,长了一点知识,方才知道这是水流的物理现象——物体重量的大小在水流的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那伏、独联两村的村民盖房子用沙大多是到南坑或北坑里去捞的,很方便,而且只花力气不用花钱去买。坑里的沙子好像取之不尽,因为即便一时取完了,只要一场大雨过后,坑底又会堆积不少了。
南坑的坑底深浅不一,因而坑水水深也就不一。在平常日子里,南坑天心里南段水深不足一米,而流经村内叫塘下坑,最深处可达两米,如东庆里和天心里交界的三驳石桥头、大巷桥头、教堂里的塘下坑桥头这几处水最深,据说历年来都有小孩在那里遇溺;然而最浅的地方水深只有十来二十公分,大巷园西洋菜塘前的坑道,就连七八岁的小孩捞起裤脚也敢淌过坑的对岸。
无论坑道是深还是浅,坑水都是十分清澈。晴天,浅水处可见一群群山坑的鱼虾,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即便是水深的地方,坑底的沙石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除了山洪爆发时外,坑水清澈,水质甜美,可供人们饮用和洗涤用。
(四)百鸟齐鸣的石咀林
那伏石台寺(现今已灭迹)背靠虎仔山脚的石咀林。此树林长满种植的、野生的乔木、灌木、藤蔓和山草,其中不乏珍贵的木材和山草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石咀林还是郁郁葱葱,古木参天,成千上万的白鹤、麻鹤、夜游……栖息其中。
每年春夏的清晨,石咀林就百鸟齐鸣,方圆数里都能听到鹤的叫声,鹤爸爸和鹤妈妈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飞向四周的田野觅食。树林里有数不清的鸟巢,巢里年幼的鹤孩子们心急地等待着爸妈的归来,运气好的,很快就见到爸妈回来并能填饱肚子,运气稍差的只好强忍饥饿,不时发出尖叫,但也没有办法,这是自然规律。
到了傍晚时分,一群群归巢鸟占居树梢上的鸟巢,霎那间,像一片片白云把绿油油的树梢全覆盖了,变成了白色的世界,其壮观的情景比之现时的新会天马“小鸟天堂”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像北方冬天下过了一场大雪的情景无二,令人叹为观止!
也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更不知道是哪个年代订下的乡规民约,一般村民(包括外村的)绝不敢到山林里去干扰鹤群的生活,更不敢去取鹤蛋或捕捉幼鹤。
解放前,我还是五、六岁的小孩就知道有那么一回事。一天下午三时许,爸爸和妈妈还在农田耕作,哥哥上学还没有回家,我一个人在家里“睇门口”,甚觉无聊。突然南边传来一阵阵敲打铜锣的声音,出于好奇,我连忙把家里的大门关上,跑到巷口的“石路”(用花岗石板铺成的村道,如今变成了水泥路)去看过究竟。
不久,我就看见一个大概是三十上下的男子汉,由教堂里下石路南向北闸方向走,只见他脖子上用大草绳悬挂两只幼鹤和一个装有几只鹤蛋的竹篮,左手拿着铜锣,右手拿着锣柱,走几步就敲打铜锣一下,口里还要念念有词,可惜我离他太远,听不到他说些什么。而他的身后没有大人跟着,只是一班趁热闹的小朋友随后。当时我不得其解,后来听邻居大婆说及,方知此人胆大包天,竟敢到石咀林打扰鹤的生活,被更夫佬(现时的村治保员)抓住,就要自行按惯例在那伏村内几条里游街示众(游五大闸)。这也难怪一般人轻易不敢去惊动鹤群的生活了。又有谁愿受如此奇耻大辱呢?
不过说来还是十分稀奇,虽是平时很少人敢去石咀林干扰群鹤,但石台寺的善信来往频繁,寺内常是香烟缭绕,人声鼎沸,不时还有鞭炮的轰隆声。然而,鹤群却一点也不觉惊扰,如常在树林里飞出飞入,不时把在田里觅到的食物带回巢里喂养孩子,然后又去觅食,如此无数次的往返,也许它们习以为常了。可这也给石台寺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更令石台寺增添了不少光彩。
白天,鹤群悠然自得地到附近的农田里觅食,把农田里害虫一一吃掉,让庄稼能茁壮成长;晚上,它们能安然无恙地栖息在山林里。鹤群和人类能和睦相处,相得益彰,长期共存,这是天意,也是人为的吧。这也使得那伏石咀林的鹤群成了方圆数十里的一个特殊的景点。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也就是到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万岁的年代,因为钢铁要“超英赶美”,故此,实行全民“大炼钢铁”。一切为大炼钢铁服务,可是供炼钢铁的木炭的不足,只好砍伐大量树木来烧成炭。那伏这片数百年的山林也不能幸免。树木被砍,鹤群没有了栖息安身之地了,被迫转飞到距石台寺约两公里的大湾村南的小山林安家。
鹤群离开那伏的石咀林后,人们对鹤群就没有那么尊崇了。一些无知的村民听说鹤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鸟类,人吃了十分滋补。于是便有些人到大湾的山林里取鹤蛋,捕捉幼鹤,用自制的“砂枪”猎杀大鹤来赚钱或是食用,令鹤群过不了安宁的日子。不久,这群白鹤就不得不离开沙堆地区,寻找别的栖息地,也就一去永无踪了。确实是能令人深感唏嘘和遗憾!鹤群是否与石台寺相辅相成呢?是不是因为鹤群离开了,那伏的石台寺也就相应倒塌(1964年9月5日石台寺被从珠海登陆的十六级超强台风吹到)呢?还是因为石台寺被台风摧毁,鹤群也就飞走,那就无从考究了,也就更令人寻味了!
听说白鹤是“蚂蝗”(学名水蛭)的天敌,白鹤吃蚂蝗的本领很高明,难怪鹤群离开后,那伏的山坑田里的蚂蝗不断增多,令那些刚嫁到那伏的新阿嫂到田里耕作时,见到山坑里或是农田里游弋的蚂蝗就心存恐惧,因为蚂蝗能吸人血(也吃其它动物的血)啊!
蚂蝗是一种腔肠动物,他的生命力很强,听说你就算把它捣成两段,它仍能活着,而且是一条变成两条。常见的蚂蝗身子呈扁型,吸饱人血后呈椭圆型如小小的血榄球,其体型大的有10厘米长,5毫米粗,其身体如弹簧,般伸缩自如,原来是5厘米的可以伸长为10厘米;小的长不及2厘米,粗如麻线,但也可吸足人血液后变成小血球,令人愤慨。
蚂蝗在水里游弋是靠扁平的身体,如水波纹一样上下摆动,游姿很美妙,特别是那些身体两边有金色条纹的蚂蝗(称为金边蚂蝗)金光闪闪,就是嗜血令人厌恶。
不过,蚂蝗也有它的优点——能为人治病。听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医生利用它嗜血的特点,拿它用来给病人吸走毒血,比用其它药物更有效,于是此举也就流传开了。也由于它在医疗上有其应用价值,现今在一些地区,一些富有远见人士,胆敢承包村里的农田数十亩,用来养殖蚂蝗(水蛭),据说收入不菲,可见蚂蝗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蚂蝗春夏秋季都能漂流在山溪里和农田里,冬季则钻进湿润的泥土里,待到春暖花开日子,农田里有水了它就会在水里漂浮到处觅食。每当你在山溪里玩水,或是在农田里耕作时您就要小心,如果你稍感腿部发痒,或许你的腿上已有蚂蝗在吸血,或者蚂蝗已经吸饱了血跑掉了(因为它吸饱血会自动跑掉)。如果还没有跑,你要立即把它除掉,否则你就要“出血”了。不过,你要除掉黏在腿上的蚂蝗还得讲究方法。乱抓一趟是很难除掉的,因为它的身子像沾满粘合剂的橡皮一样滑不溜秋的,它的吸盘又吸得紧紧的。你首先是不要心慌,然后在嘴里吐一些唾液在手上,再把唾液涂在蚂蝗的吸盘上,蚂蝗就会很容易拿下来了。假如你手脚较慢,它就会紧紧黏在你的腿上,转瞬间它一边用吸盘吸住你的腿,一边嘴里吐出毒液,把你腿上的皮肤吸破,然后就大饱一餐,非吸饱了血,令身体变成一个红血球才肯罢休。此时你除掉它也就无济于事,它经已在你的腿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伤痕,而且伤口还会不断渗出血泊,这是因为蚂蝗吸血时放出的毒素(水蛭素)在作怪。
我小时候也吃过这样的苦头。有好几次,我自己一个人到农田里“耍草”(给禾苗除草),被蚂蝗咬了还不知道,直到上了田头才发现小腿在流血,只是不觉痛,也就不以为意,到大坑里把血迹洗干净就回家。岂料回到家里时,小腿的伤痕还在流血,妈妈见状,就拿了一小块写挥春的红纸,用红色的那一面贴在我的伤口上,说也神奇,血马上止了。妈妈还告诉我,遇到此种情况,可以到田边取些白花“咸虾花”叶或是白花“蟛蜞菊”叶捣烂敷在伤口上,也能很快止血。人们有一句这样的歇后语:蝗蜞(即蚂蝗)吃饱——两头甩(脱身)。比喻那些贪官污吏贪得财物后就溜走了。
那伏山坑里或高田里(没有潮水到的农田)的蚂蝗特别多,这在沙堆地区也是出名的。你只要在上述的地方,把脚放到水里搅动半刻,那些蚂蝗就闻声如动,很快,你的脚上便会黏上几条,像无端地戴上几条金腿链,确实也叫人心寒!难怪那些外来的新娘初到农田里耕作时,被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蚂蝗吓得不知所措。不过,土生土长的那伏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为只要你小心,不心慌,知道如何拿掉蚂蝗的方法,它来一条拿一条,来一双抓一双,即便被它咬了也不甚痛楚,倘若本身有化脓的伤口,被它一吸,还会很快“埋口生肌”。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人们对那伏石咀林的鹤群的离去还是很有感触——蚂蝗的天敌走了,人们受蚂蝗的伤害的机会也就多了。
(五)母亲河——塘下坑
大坑尾坑水流经天心里南,来到石台寺西北(那伏南楼西边)便左转弯向北流,此时坑西是天心里,坑东是东庆里。坑水流经东庆里与天心里交界的两驳石桥,再向北流经南合里的申明亭山脚来到大巷桥头,此时坑西是大巷,坑东是福田里(解放前夕建成的一栋两房一厅底的房屋),坑水继续向北流经教堂里南楼边的塘下坑桥头,直奔教堂里东的中部,才来个右转弯,此时,坑道两边是数百亩水稻田,坑南叫塘下蒗(土名),坑北叫“羊公岭”(土名)。坑水再九曲十八弯流向东南,流过“古巴桥”,然后流入村前的大濠涌。此坑道从天心里起横贯那伏南北到教堂里,人们称其为“塘下坑”。
塘下坑算是那伏的“母亲坑”了,因为它横贯那伏村南北,流经那伏村各里,因为它灌溉那伏近千亩的农田,为粮食的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它给那伏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当然有时它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烦恼和忧伤,世事就是如此矛盾重重啊!
一年之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塘下坑待人是娇柔温馨的。四季晴朗的日子里,清澈、甜美的塘下坑水在坑道里缓缓地流淌着,给人们带来恬静、温馨的感受,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欢笑和快乐。
从天心里南楼到教堂里的南楼,近六百米坑道两岸都种植着或是野生的榕树、苦楝树、水翁树、沙搏树、深树、陶竹、粉单竹、撑高竹、……一坑两岸绿油油,既保护了坑岸又给村庄增添美景。
若是春和景明,你从天心里南楼边往北走,沿着坑岸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少女和村妇在坑边的水埗头里打水或洗衣物,听到她们谈天说地的声音。
到了赤日炎炎的季节,坑道成了男女老少消暑的好地方。每当仲夏傍晚五、六点,夕阳还挂在西山坳,坑道多处成了免费游泳池,坑底虽是沙泥地,又加上如此多人在嬉戏,坑水还是那么清澈,这大概是因为坑底多是沙石覆盖,坑水又水流湍急之故吧。
大人和青年人多在近两公尺水深的地方跳水、潜水和游泳。东庆里石桥头、大巷的大巷桥头和教堂里的塘下坑桥头都被他们占据了。他们游泳的花样很多,特别是跳水:只见大人站在桥上,双手高举头顶,双脚一蹬,双手、头朝下,“扑通”一声就跳入水中,然后在很远的地方露出水面,还有什么自由式、蛙泳、蝶泳、仰泳……五花八门,让小孩看得目瞪口呆,羡慕不矣!
小孩子可不敢到水深的地方,因为自己的游泳本事还不高明,坑水虽是清甜可口,一不小心喝几口坑水不要紧,最怕的是水从鼻子进去,令人难受。只好在水深不过腰(一米以内)的地方,光着屁股,把唐装裤子的两条裤筒用裤带绑好,裤头向下用力往水面一按,做成了一个象鱼泡一样的救生水泡,然后放于腰部,一边练习那“狗仔式”,一边偷学大人的招式,以便日后应用。
偶尔,也有几个胆大的小孩冒险到水深处学潜水,或是站在桥上双手抱着膝盖,闭着双眼,纵身往下一跳,使得坑道里水花冲天。但是,很快就被大人喝骂着赶走。大概是大人认为小孩子不该到水深处,免得发生意外之故吧。
我七、八岁时,跟着邻居去学游泳,在塘下坑桥头喝了不少坑水。因此也就学会了游泳的一些本事,给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些方便,觉得喝几口坑水是有价值的。
塘下坑给那伏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带来欢乐
这是无容置疑的。可是,每当仲夏狂风暴雨之日,南坑的山群就会山洪暴发之时,塘下坑也给人带来烦恼和忧伤。
每当连日大雨滂沱,又逢潮汐高峰,再加上西江洪峰来临。可谓“天河夹地河”。此时,塘下坑就汇集山洪水,清澈的坑水变成浑浊的黄泥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向下游狂奔,低矮的坑岸没顶,单薄的坑堤崩塌,坑道两边近千亩的农田变成一片泽国。若是适逢水稻抽穗扬花期,或是水稻成熟期,农民就苦不堪言了。水淹过后的扬花水稻结实率就会降低,成熟的稻谷浸水的时间一长就会发芽,农夫就只能叹一句:天不助我,今造的收成少了!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西江洪水退得快,水浸的日子只是一两天,又不是抽穗扬花结实期,这件坏事也会变成好事,除了崩堤的农户外,其它农户的稻田里的水稻会长得更茂盛。这是因为水稻生长在水田里,即便是被水浸没顶一两天,也不会死亡,而水浸一两天反倒把危害水稻生长的蛇、虫、鼠、蚁等浸死;再有是山洪水把山上的有机肥冲到农田里,一次水浸就是施了一次有机肥,有利禾苗生长。故此,水浸过后,塘下坑两岸的水稻生长得更茂盛。这就是坏事变好事了。
还有不少人在山洪暴发时到荔枝长堤寻找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山洪暴发时塘下坑周边成了泽国,唯独长堤没有没顶,于是那些来不及逃到山上的蛇、鼠被洪水浸泡的时间长了就不得不爬到长堤喘气。人们就会轻易在长堤上捡到奄奄一息的田鼠、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把它们带回家里做一顿佳肴,也是一大快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村政府在村南山上修了水库,收集村南山上的泉水和天上的雨水,把水库的水引到村内的申明亭山顶水塔,建成了自来水厂,自此,那伏村民饮用了自来水。再加上为防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沿村南的山脚修筑了一条南坑环山沟,大部分的山水随环山沟流向石台寺遗址以南的白沙涌。故此,有一段很长时间,除了雨天外,塘下坑几乎断流,坑道淤塞变浅,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把垃圾、杂物倾倒到坑里,使得塘下坑黯然失色——变成了一条臭水坑,直至2006年后才得以改善。
(六)狂野的长坑水
那伏村北的山坑叫长坑水。长坑水的源头来自古井第二高峰的大岭山脉的东南山坡。以大岭的“渔翁撒网”为分水岭,其西边的山水流向古井的霞路、长沙、竹湾等村庄,其东边的山水流向那伏石榴花、南坑洞、凤山、白石坑、羊大坑、伯公山等坑尾,数十条大大小小的山坑汇集成长坑水。长坑水顺着山势由西向东流,途径石榴花山、狗山、南坑洞(土名)凤山到磨地社,再流经“曲坣”(此处坑道成直角转弯,形如木工师傅的曲尺,故得此名,山洪暴发时多在此处崩堤)然后向东直奔那伏蛇山西,
坑道上有两条数千斤的花岗岩石铺成的桥(长坑水桥,桥长约8米,宽约1米),此时坑道转向北,在距蛇山北坡约五十米处又弯弯曲曲向东流。此时,长坑水再会合迳心、白石坑、洋大坑、白公山等数条小坑的坑水,浩浩荡荡向东流,此时坑南的农田土名“斗门山”、“猪坣上”、“金蛇头”等地,坑北农田土名叫“白石坑”、“岭背”、“羊大坑”。坑道流到蛇山东土名“金蛇头”的一个叫“磨碟”的地方转向南,再流经“榄角桥”(此桥用六块花岗岩石条搭成,桥中有菱柱形的桥墩,故得&&&&&&&&&&&
此名,桥长约20宽约1.20米。两边桥头都用花岗岩石板砌成,很坚固,桥底下的泥沙受山洪的冲刷,连桥的基础木桩也已外露出,但桥身却是纹丝不动,可见此桥建筑的质量不菲,)再折向东偏南方向九曲十八弯地流经“和桥头”然后直奔大濠涌与南坑汇合。
长坑水可算是九曲十八弯的大坑,坑道不甚宽,坑堤却是较高,坑底沙石甚多,两边坑堤长满种植的、野生的乔木、灌木、山竹仔、藤蔓、野菊等植物。出了那伏西闸,走过了长坑水石桥,往西便可通往古井,因而此段坑堤成了交通要道,坑堤也就比较宽(两米左右),可是也只是人行道,骑自行车的人必须是技术高明之人,否则会险象横生。据说民国期间有热心人士提议将此路修成能行驶汽车辆公路,但因资金问题未能成事。解放前,人们到古井趁墟,过了那伏的“磨地社”就只好走崎岖山间小路了。1956年秋季我到新会四中读书,还是走崎岖小道,直到1958年,古井人民公社成立,要实现“大路化”时,公社和大队才派人把那伏至霞路五福里的道路扩宽,至此,人们过往那伏古井可以“踩单车”,也可以使用手推车运送货物,但机动车辆还不能在此通行。
那伏村北的山丘地下水源不及村南充沛,因而北坑的水流比南坑稍弱,水质也稍逊一筹,但也是长流不息,润育北坑的山林,使北坑的山丘能长满种植的松树、荔枝树、乌榄树、杨桃树……,野生的灌木、藤蔓、山花、山草、……使得山丘也像南坑的山丘一样,到处是翠色欲流,北坑水也为灌溉那伏村北数以百计的农田贡献力量。
北坑的坑道里的沙石远比南坑多,每当大雨过后,坑道拐弯处或是坑道较宽处便会堆积粗细分明的沙子,有些地方因堆积的沙子太多,使得坑道不少地方水深不及20厘米,坑鱼在浅水处逆水而游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壮观的水波纹,惹人注目。
北坑虽然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每当盛夏大雨滂沱之时,北坑水就像一匹野性难驯烈马,咆哮狂奔,其破坏力远比南坑大。这是因为村北的山丘比村南的山丘高且多,其集雨面积也比村南大,再加上北坑尾,村西的石榴花坑尾有几座属于霞路地界的“烂头山”。人们在村内就能看见这几座山的山顶是光秃秃的,不长树木和山草,还可以清晰看到十数条秃顶上的裂缝——“旱坑”。晴天时,这些“旱坑”没有山水流。每当暴雨来临,凶猛的山洪就顺着旱坑直向山下狂奔,把旱坑两边的泥沙也一并带走,一场暴雨后,这些旱坑就会变得更宽更深。
烂头山上滚滚的混浊黄泥水夹杂着沙石,冲到长坑水,再加上其它山溪的洪水,直把坑道灌得满满的,坑道较窄的地方水流湍急,山洪冲击坑堤,两岸坑堤就岌岌可危,随时会崩塌;坑道较宽的地方水流稍慢,山泥、沙石就会沉淀下来,很快就把坑底垫高,坑道淤塞,坑道两岸很快就漫顶。那些坑堤单薄的河段或是转弯较急的河段往往抵挡不住滚滚而来的洪水无情冲击,坑堤崩塌了,缺口处的农户就深受其害了。凶猛的山洪把缺口处的农作物冲走,然后把山泥沙石留在农田里。望着辛勤耕作的,生长茂盛的或是正等待收成的农作物竟如此付之东流,谁能不痛心呢?但是天灾你又有何能力解救呢?也只好无可奈何地仰天长叹:人算不如天算!
解放前,农田是属私人所有,谁家的田头是坑堤的就要谁人去管辖,可谓“各人自扫门前雪”。每当滂沱大雨之时,有男人在家的农户,男人就要穿上蓑衣(葵叶做的雨衣)戴上竹帽,冒着狂风暴雨,肩扛锄头,腰挂砍刀,赶到自己的田头巡视,看看自己的田头坑堤是否稳固,如果发现情况不妙就立即抢修加固,力求崩塌不在自己的田头。若是男人不在家的或是已没有男人的家庭,妇人也要出动,或是请人到自己的田头去巡视。可惜,不管有没有男人在家,往往也只能听天由命!人力又怎能抵挡得住天灾?加上种田是单家独户,没有疏通河道的计划,虽则有时亦有热心人相助,但也显得人丁单薄,哪里能跟凶猛的山洪对抗?
若是自己的田头一旦被洪水冲毁,你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农作物被洪水一一冲走,随着农田也会被泥沙覆盖不少,你也只能痛心地说:“天亡我也!今年的收成又被冲走了!”,待到雨过天晴,你还得到田间,把堆积在农田里的泥沙一担一担清理掉,重新平整农田,还要把那些还没有被山洪冲走,但已被山泥沙掩埋了半截,东倒西歪的农作物一棵棵扶起,祈望它能重新生长,以减少因洪灾带来的损失。此外,还要修复、加固自己田头的坑堤,以免下一个雨季来临时重蹈覆辙,那就更苦不堪言了。
不过,由于天公常是反复无常,若逢春旱(农历二、三月之间)或夏旱(农历六、七月之间),这些平常流水潺潺的小溪几乎要断流之时,看着远离山坑的农田因没有水而不能插秧,农夫只有心急如焚,也无可奈何!只盼望水龙王能送来一场透雨,好把秧苗插下。可是,天公常是不如人意,人们只好向微弱的山泉求救,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排着队伍从山泉的源头把泉水引到自己的农田里,有时也不得不睡在源头处,因为要放水的人太多了,你一离开别人就会把山泉水改了道。也有一些不守规矩的人因放水的问题而大打出手,也是处于无奈吧!
到了实在放不到山泉水,农事季节又不等人之时,人们只好用水桶,从水流已微弱的坑里,把坑水一担一担往自己农田里倒,勉勉强强把耕地弄平,用竹竿或是木棍在耕地上插上一个一个一寸左右的小洞,然后把秧苗放进小洞里,再用手把小洞边的泥填满小洞,把秧苗扶正,算是把秧苗插下去了。但是还要靠天公作美,若是过了两天还没有雨下,就要从坑里担水淋秧苗了,否则,秧苗会因缺水而干枯,那就前功尽弃了!
&那年代,耕田人确是要靠天吃饭,不象现在抗旱排涝都有抽水机,甚至会使用人工降雨!这也难怪当年那些虔诚的庄稼人常常到庙宇去求神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时年。这大概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七)“七星伴月”之花絮
那伏除了三面有相连的山丘环抱外,还有七个各不相连、形态不一的小山丘,它们星罗棋布在村子的内外。从月角山西边的罗盘山起,顺时针数起:罗盘山(以下再述)、锅盖山(以下再述)、下蛇边山(岭背山,经多年开发,现根本看不出那里是山顶,那里是山脚了)、星山(以下再述)、申明亭山(以下再述)、彭岭山和缠山(这两山也是是十分底矮,被村民开垦成旱地作物地或种上果树)。因此人们又给那伏村这块风水宝地起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七星伴月。
(1)“申明亭山”
七颗星星中,在那伏村中心的一颗叫“申明亭”山,(也叫山楼亭或山螺亭)。这山丘最高处有十数米,山的东、南坡稍高而且比较陡峭,西、北坡较低而且平坦一些。
据说,民国期间,此山的山顶上曾有一座用青砖建成的三层碉楼,登上此楼的楼顶,四周瞭望,那伏村的全貌尽收眼底,这是那时用来观察全村的治安情况,保一方平安之用的。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碉楼都有更夫佬(现今的治安员)在楼中轮流当值。碉楼四周是一片开阔的平坦山坡,山坡上长着半人高的灌木、山草,间有山竹仔,每逢秋高气爽的季节,不少小孩,亦有大人,在此放风筝,因此处山风吹得特别猛,常常把风筝吹得很高很远,看着妖娆的风筝在空中飘逸,小孩子的欢呼声传遍了全村,惹得山下喜爱热闹的人忍不住抬头观看。也不知是出于何原因,在哪个年代,此楼就被拆毁。
此山丘是低矮的独头山,没有山坑,但山脚却有不少山泉眼,故此山下有几眼水井,且井水清甜可口,成了供给南合山村民的日常用水之井。山上山下长满灌木林、山竹仔和山草,山脚更被勤劳的村民开垦成果园,或种上经济作物。使得整座山丘一年四季常绿。
山丘的南边是“天心里”;北边是“大巷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该里只有几户人家,而且多是独居的老人家。据说大部分青壮的人家搬迁到鹅溪村居住)和“教堂里”;东边是“东庆里”和“福田里”;西边是“南合里”。
据说那伏的祖宗从“石门槛”搬到“小那伏”,再搬迁到现居地最早的是南合里(其中包括“山岩里”、“白石里”、“南霞里”和“山顶里”),后来才逐渐搬迁到其它各里。也因此,那伏村内现存最古老的房子就在南合里,那些都是低矮的泥墙屋,而且房屋的建设毫无规律,坐向不一,大小不一,房距不一,所留的小巷不一,外地人来到南合里,一定会不辨东南西北,容易迷路。
在山丘西山脚,山顶里西南角,解放前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北极殿”,俗称“北帝庙”,也称“山顶庙”。庙内供奉北极大帝(简称
&“北帝”,又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等神佛。
据说北帝的地位仅次于玉帝,由于地位崇高故亦灵验无比。据说因为北帝的庇佑,山顶里前的鱼塘从来没有人被溺死。又闻说1923年5月23日(农历癸亥年四月初八),下午四时许开始,古井文楼与霞路因宗族纠纷而械斗期间,人们路过北帝庙时,就听到庙内传出磨刀霍霍之声。
从大路上山顶庙,要登十来级石级。庙宇由一对年长的夫妇管理(听说还要经过投票,票多者方能胜任),人们管他们叫庙祝公、庙祝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便有不少的善男信女到庙内上香。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期更为热闹,本村、邻村的善男信女前来参拜、添香油,人流络绎不绝,庙外庙内烟雾弥漫,热闹非常。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去过,只是那时看见很多人前去上香,我也跟着去上过香,叩过头,却不知道是拜的是什么神佛,长大后才知道是什么回事。
此山丘南边因为山坡陡峭,不利于开垦种植,其它各方山坡都被勤劳的村民种上荔枝、龙眼、梅树、李树、桃树和杨桃等果树。
&&&&&&&&&&&&&&&&&&&
(2)“星山”
坐落在村西的一颗星星叫“星山”。星山也没有山坑,丘顶长满藤蔓、荆棘、山草和灌木,令人难于行走。你非要上山的话,你的脸和手脚肯定会被荆棘山草划破。因此,小孩子很少到那里玩。此山的土质不及山楼亭好,南合里的村民也只在山坡脚开垦种上一些旱地作物和果树。
星山南边有两个鱼塘:一名山顶塘(属山顶里管辖),一名南霞塘(属南霞里管辖)。两塘之隔只是一堤,两塘都是养四大家鱼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储水以备消防之用。这也许是祖宗开村时定下的规矩,全村各里都有储水的鱼塘。
星山北坡脚有教堂里的西闸塘(大塘口塘),塘的东南有四棵数百年的大榕树,还有一棵两个大人也不能环抱的木棉树。解放初期,我读小学时常在大榕树的树杈上做游戏或睡觉。鱼塘东南边有一个用木板搭建成的厕所,我在小学读书时也常有兴趣到那里大小二便,因为每当大小二便落到鱼塘里,就会引来一群群鱼儿在水里相争着觅食,哗啦啦的水声及激起的浪花令人叹为观止。
西闸鱼塘南边星山东山脚叫“虎壕”。四棵大榕树遮盖了约有四五亩平地。空地上常年铺垫着厚厚的榕树叶和榕树果实。尽管是晴朗的白天,在树荫底下几乎看不到天空,只是偶然有几束微弱的光束在重重的树叶的空隙中漏了下来,又因为高大的树干在风力的吹动下,使得光束摇摆不定,像那些夜归的人在黑夜里开着手电筒走路一样一闪一闪的。解放初期,村政府在此地西部顺着地势修建了一个“既露天又不露天”的大舞台,东边修了一个称“人民广场”的大操场,晴天的日子里,全村的群众大会就在那里召开。
虎壕东南边有一个牌坊(门楼),牌坊上方镶着一块竖刻“翰林”二字的花岗岩石板。据《那伏高姓族谱》上记载:那伏松隐房嘉璇祖房第十六世祖高有为,字卓猷,别字晋齐,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清道光年间。高有为翁年青时十分勤奋读书,可是经过多次科举考试仍未取得理想的功名,直到六十多岁,仍与年轻人一起考试,他这种虽是年逾花甲,仍然屡败屡战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感动清道光皇帝,于是皇上钦赐他为翰林院检讨。这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了!高有为翁也因此获得约1000平方米的宅基地,建成了当时较豪华的住房(泥墙屋,现在部分房屋仍保留),并建造了一座标志性的钦赐翰林坊牌楼以为证。
解放前,那伏的市场设在南霞里(也因而称市场为“南霞市”),教堂里的居民要到市场,就在翰林坊闸门楼经过,而天心里和东庆里的居民要去古井墟也要经过此牌坊。可惜在“三面红旗万万岁”的年代,因为“大路化”而将此牌坊拆毁,这个具有纪念性的历史文物也就不知去向了。听说有为翁的后人有意易地重建此牌坊,但也只是传闻,不知何日能复旧貌。
虎壕南边有两座祠堂。一座叫“耕乐高公祠”,属于那伏长房的祠堂,日寇侵华时,被日军的飞机轰炸,后座被毁,只剩前座。其南边的另一座祠堂是那伏的“高氏大宗祠”幸未被炸中,其外貌仍保留至今(几经维修)。解放前,高氏大宗祠除了摆放那伏历代祖先的神位外,还是高氏议论族事的地方(相当于现在村政府机构),村中的父老和有权势的人在那里主持大局,决定村中的大事。大宗祠的大厅正中的横梁上悬挂着“思则堂”的横匾。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宗祠还做过那伏长房开办的小学—听潮学校。与听潮学校只是一墙之隔的瞻祺学校在其东边,是那伏二房开设的。在这个一个只有千多人的村子里却有两间小学,后来两所小学合并成那伏小学。
虎壕的西北边有一条小路,直通星山西坡脚一处三叉路口叫“横渡头”的地方,一路沿坡脚向南可往南合里的南边,另一路再向西走100米可到“松乸头”,再折向北300米便可到长坑水的石桥,然后可往古井。在这三岔路口中央处有一个横着放的大水缸,缸里供奉着一尊不知何名的菩萨,此处的香火也很鼎盛。据传说古时候星山西坡脚下还是大海边,人们要在这里乘坐横水渡才能到对岸,所以这里叫“横渡头”。不过,到如今这里见到的山丘和农田,根本看不到有海的痕迹,只是从这个美妙的名称里悟出地貌的变动,体会大自然造物的巨大魔力。
星山西边的“月角山”东山脚有三棵高大的松树,其中最高的一棵两个大人手牵手也无法环抱的大山松,此树高约十多米,树龄应在五百年以上,它的周围有很多比它矮小的松树,于是,人们就把它当成是“松乸”,周边的松树就是“松仔”,此地也因此而得名“松乸头”。
不过,这里也曾经是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土改”期间,人民政府在虎壕广场召开群众大会(斗争会、宣判会)后,一些被宣判死刑的犯人,就被押解着,沿虎壕西边的小路,直通松乸头这个地方执行死刑。故此,连一些胆小的大人也轻易不敢在那里逗留,小孩子更不愿到那里玩了。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棵百年古松被锯掉,也不知是为何用,只留给人们阵阵的惋惜之声。
(3)“镬盖山”和“罗盘山”
教堂里的蛇山西北约200米距离的星星叫“镬盖山”,此山周边稍圆,形如农家做饭的镬盖。此山紧靠北边的白石坑山群的坡脚,西与凤山山脚相连,山东坡脚有数十亩水稻田(土名“迳心”),山南坡脚与长坑水仅50米之遥。此山丘最高点约是20米,山顶长满灌木和山草,坡脚有数个泉眼,泉水一年四季流淌,故此坡脚被教堂里和南合山的村民开垦种上旱地作物和果树。
“罗盘山”形如其名,山呈圆形扁平的罗盘,山高不及2米,圆周不到300米,是七星中次矮的一颗。地处蛇山西边约500米,镬盖山之南约300米。整座山丘被南合山村民开垦成旱地作物田,种上花生、木薯、番薯、各种豆类。有几户村民把祖宗的山坟修在那里,说那里的风水不错。
&&&&&&&&&&&&&&&&&&
(八)蛇山的传奇
星山的北边约百米外的一座小山叫“蛇山”,也叫“山厚”或“倒地木”。蛇山形如一条巨蟒蛇,蛇头向东偏北,蛇头对正的农田人们称之为“金蛇头”,蛇尾在西偏南,尾端就是长坑水石桥所在地。蛇山由东北到西南长约六百米,南北最宽的地方不及百米,山西南比山东北稍高,不过平均高度也不会高于15米,山北坡比山南坡稍为陡峭,左右摇摆和起伏的山坡如同巨蟒匍匐由西南向东北缓缓爬行着,也许因此得名吧。教堂里的村民就聚居在此山的东南坡脚,近西闸一带旧称“荒园”,传说此处二百年前建有接龙里和接岩里,后来向东移,组成教堂里。蛇山恰像一堵青翠的屏障,为教堂里村民抵挡着寒冷的西北风的吹袭。
蛇山还有一个守卫那伏村北边的责任。解放前,由于社会不安定,盗贼猖狂,那伏村内(特别是教堂里)曾多次遭贼人洗劫,或放火烧屋、或抓“羊牯”勒索,不少村民的房屋被烧毁,也有不少村民被割掉耳朵寄回村中(我的邻居大婆——高世梓的母亲就是一例),要亲人交赎金才放人,不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也许是这个缘故,村民就筹钱在蛇山的山顶东面建泥墙楼仔一座,在蛇山中部(山厚腰)建青砖楼仔一座当为哨岗,每天晚上都有更夫佬在楼内轮流值岗。山西的岗哨监视古井方向的情况;山东的岗哨监视狐狸坳方向的动态。更夫佬每当发现情况随时向村民报警,好让村民及早做好准备。可惜山东泥楼仔建造的质量太差,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破烂不堪,因而荒废了,到了“文化大革命”年代,因农田严重缺乏肥料,把楼仔的泥墙拆毁敲碎后当成有机肥料了。山腰的楼仔保留到五十年代初,后也被拆掉,把旧建筑材料投放到水利建设中去。自此,此两楼仔也就灰飞烟灭了。
蛇山北坡较为陡峭,但也长满灌木林、荆棘和藤蔓,在稍为平坦的坡地处,也不知是哪个年代,人们埋下不少防盗贼的陷阱,这些陷阱使用粘土制成水缸的形状,在缸的内壁安装倒挂的锋利的“棺材钉”然后放进砖瓦窑里烧成。人们把陷阱掩埋得很隐蔽。黑夜里,哪些路径不熟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踏进陷阱里,倒挂的铁钉就会把脚卡住,拔不出来,动弹不得,只好大呼救命了,故此也起到防盗贼的作用。因年深日久,不少陷阱已暴露了,一些已被泥土覆盖了大半。此地还有不少古代遗留下来,到如今没有后人拜祭的山坟,因而也显得有点荒凉,加上又有那些陷阱,平常大人也轻易不到那里,若是非去不可的话,也只是在白天去,小孩子听说,就更不敢到那些地方去玩了。直到解放前夕,先后有人在那些稍为平坦的地方开垦成“山园”,种上旱地作物,如花生、木薯、豆类等。我爸爸也在北坡开垦了一片山园,故此,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也常到北坡的山园,见到不少的荒废的山坟,偶然也见到一两个已毁烂的陷阱。到六十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年代,因为要“破四旧立四新”,也因要“深挖洞,广积粮”大种经济作物,也就把北坡开成梯级山田种上“木薯”,把哪些无主山坟全部挖起,把“金埕”(装先人骸骨的器皿)堆放在一起,也有少许先人骸骨散落在地,但在当年是没有人感到害怕,更有胆大的人把金埕拿来装肥料之用。至此,北坡的山坟群就不再存在了,只留下山脚几座至今仍有后人拜祭的山坟。
蛇山南坡较为平坦,不少教堂里村民在山上或坡脚种植荔枝、杨桃、山竹等,如有“炳俊山园”、“肥王权山园”、“女仔益山园”等。除此外,从坡脚到山顶全是野生的山草、杂树、山竹仔、藤蔓等,可谓“山不高却是林甚密”,不少鸟雀栖息其间。住在山边的村民白天能听到啄木鸟“笃!笃! 笃!”敲打树杆的响声;晚上能清晰地听到“唔!唔!唔!”的猫头鹰叫声,令小孩感到恐怖。我的家就在此山边,故此也就感同身受了,此情此景今日犹在目前,布谷鸟“谷公谷婆,耕田好禾!”的声音犹在耳边回荡。
蛇山南坡东、西各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山顶的泥楼仔,这大概是去楼仔值班的更夫佬和那些到山上开垦种植的村民走出来的路了。
蛇山南坡中部坡脚建有一座约是6米高的瓦顶西闸门楼,门楼上方横书有那伏二字,闸门口只有1米多宽,闸门楼向外墙上画有手拿钢鞭的钟馗大将,紧贴闸门楼东南有一座两层高的青砖西闸楼仔(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楼仔被拆毁,听说是运往大环修排涝用的抽水机房,随后,不知何故闸门楼也拆掉),楼内由更夫佬轮流值班,监视行人,以策安全。因为出了闸门沿蛇山边往西走,过了长坑水石桥,再沿着长坑水坑基,约是200米处有个叫“磨地社”的地方,那里建有一个小凉亭,亭里白天有更夫佬把守着,收取来往客人(大人)五分钱的俗称“迳钱”的保护费。过了迳亭后,一路是山间小道,道路两旁可谓山高林密,时有毛贼出没,劫人钱财,故有更夫佬看守着,也许这五分钱是买个平安吧。从那伏的迳亭到古井霞路五福里的迳亭(榄树迳)约有两公里左右路程,那里也要收取迳钱,这个迳亭比那伏的大得多,还有小商贩在那里卖凉茶、小零食等,天热季节不少行人在那里乘凉歇脚,迳亭旁还有一个泉眼,没钱买凉茶的大可以在那里饱喝一顿。过了迳亭,再经“车角牛”、“石梯”等地,到了霞路的“五福里”、天成墟便快到古井墟了。
蛇山东南坡脚有一座韩蕲王庙,此庙初建于1891年,庙的正中大厅供奉着南宋名将韩世忠;庙南厢供奉《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北厢供奉玄坛伏虎大将军。据传说韩世忠在世时曾救过高怀德的儿子,故此&&&&&&&&&
高姓后人为报其救命之恩,立庙供奉之,那伏以高姓为主,故独有此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乡人前去烧香,尤以农历四月廿二日韩蕲王
诞,庙内香火鼎盛,热闹非凡。此庙比石咀庙(石台寺)稍小,属那伏的第二大庙,可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毁,砖瓦等被送到大环将抽水机房之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热心人倡议,要在原地重建韩蕲王庙,并发动乡人募捐,建成现有韩蕲王庙(约是原来的三分之一)。
庙北约3米处有一个用花岗岩石条建成的神台,神台正面的花岗岩石上刻有“教堂社”三字,神台上安装有花岗岩石香案,香案后放着大小不等、有点像人像的石块,人们管它们是神像,叫它们做“社公”,也就是土地公,是守护一方的小神。据说,此社公于1920年从教堂里中石路北端原址迁于此地。过了社公向东走50米左右就到了那伏的北闸门楼。北闸门楼跟西闸门楼相仿,不过守闸的大将是《封神榜》中托塔李天王李靖的三太子,手执红缨枪和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哪咤。此闸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毁。
北闸东西两方都长着有数十年历史的密密麻麻的“勒竹”(一种横枝带刺的竹,其竹坚韧,可作搭棚之用,不能作编织之用)基。勒竹基东连接北楼,西连接到蛇山东坡脚,竹基宽有三四米,高有十多米,竹基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城墙,一般的子弹也不能从竹基穿过,凛冽的西北风到此也只能把竹基的竹枝吹得吱吱的响,而不能透过竹墙,只好无奈地调头走。竹基挡住吹往教堂里北部的民居的寒风,村民也把竹基当成是“风水基”,大抵是制订了《乡规民约》,因而没有人敢到竹基砍伐竹枝。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些没有见地的人竟无端地把此竹基毁掉,凛冽的寒风就直吹教堂里的民居,一些稍懂风水学的人发出一阵阵无奈的叹息,据说教堂里的村民也因此时有发生不如意的事端,是否与此有关,也就见仁见智了。直到本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倡议在竹基旧地种上“速生桉”树,后来又建有北闸亭一个。两年后,速生桉成林,虽不及勒竹基那样密不透风,但也阻挡了不少凛冽的寒风,那是后话了。
我小时候(五、六岁),每当有什么神诞吉日,我就跟着妈妈到韩蕲王庙里、社公和大将参拜,在神台上摆上三对筷子、三个酒杯以及供品(猪肉、糕点等),然后上香和敬酒,约莫过半支香时间,就要酹酒、烧银宝和炮竹,参拜完毕才拿着贡品回家。因为我跟着去了多次,也就把一些程序记熟了,当我稍长一两岁,妈妈没空时就叫我代她去庙里、社公和大将拜神了。
解放前人们信奉神佛的观念较强,每年都举行“社公诞”活动,是天,小孩子们就相争去“社公”那里,把供奉在神台上的石头神像抱回社址里供奉,过了诞期再抱回“社公”供奉。据说小孩子抱神像的次数越多就会读书越聪明。我六七岁时候也抱了几次,记得又一次在回社址的途中,也不知道是我的气力不足,还是神像太重的缘故,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神像也掉在地上。但我不敢作声,赶紧爬起来,抱起神像继续走回社址。回到家里,我捞起裤脚一看,膝盖的皮破了,渗出一丝丝鲜血,我就在香炉里拿了一些香灰(那时说是有止血功能的)敷上,也不敢告诉妈妈。
社公诞是为了祈求社公能保佑本社村民在家人口平安,在外求财顺利,保佑村中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教堂里的社址在竹溪高公祠东南20米处,叫“锣鼓寮”(解放后,曾做过教一队队址,现已拆除成了民宅)。诞期日有一个“接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美 兰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