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期刊 责任编辑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定稿 多久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质中含有那些组分,各个组分的含量是多少,以及这些组分是以怎样的状态构成物质的。这些问题几乎是任何涉及化学现象学科领域所需获取的化学信息,因此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分析化学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与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以及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学习分析化学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2 &nbsp&nbsp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3 &nbsp&nbsp 滴定分析
4 &nbsp&nbsp 酸碱滴定法
5 &nbsp&nbsp 配位滴定法
6 &nbsp&nbsp 氧化还原滴定法
7 &nbsp&nbsp 重量分析法和 沉淀滴定法
一.个人简介陈立钢,男,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同年人才引进到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工作。现任黑龙江省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东北林业大学分析化学重点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获得哈尔滨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奖项。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项,已授权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篇,,篇,总和超过,指数,论文被引用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以主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分离科学与技术》和《分析化学实验》著作两部。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分离分析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以及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萃取、分离、净化、富集和检测。①磁性多功能纳米材料②分子印迹聚合物③纳米荧光探针④表面活性剂自组装⑤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三.讲授课程本科生课程: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实用工业分析。研究生课程:专业外语与写作、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四.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磁性碳纳米管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农药残留分离富集方法研究(),万,,负责人。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碳纳米管基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分析三聚氰胺的研究(),万,,负责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类创新团队与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新型无机有机杂化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水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万,,负责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类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基金项目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万,,负责人。.东北林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基于胶束体系的绿色样品预处理技术的研究,(),万,,负责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技术提取纯化树木活性物质的研究(),万,,负责人。.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经费:基于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森林土壤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万,,负责人。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分子印迹荧光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万,,负责人。.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金: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万,,负责人。五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年:*(通讯联系人),区*(通讯联系人)Wenjuan Xing. Simpleone-step preconcentration and cleanup with micellar system for 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 determination of pyrethroi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Analytical Methods, 2015,区*(通讯联系人),区*(通讯联系人)区*(通讯联系人),JCR 3区*(通讯联系人)JCR 1区年:*(通讯联系人),,() 3区*(通讯联系人),JCR 3区*(通讯联系人)JCR 3区*(通讯联系人) JCR 3区*(通讯联系人)JCR 2区*(通讯联系人)JCR 2区年:(通讯联人)JCR 3区*(通讯联系人)JCR 4区*(通讯联系人)JCR 4区*(通讯联系人)JCR 4区, Bin Li. Magnetic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extraction of& chloramphenicol from honey. FoodChemistry, : 23–28. SCI (IF=3.259) JCR 2区*(通讯联系人)JCR 2区*(通讯联系人)JCR 4区*(通讯联系人)JCR 3区年:*(通讯联系人)JCR 2区, Bin Li. Application of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nalyticalMethods, 13–2621. SCI (IF=1.938) ( 3区., Bin Li. Determinationof imidacloprid in rice by molecularly imprinted-matrix solid-phase dispersion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Chromatography B, , 32– 36. SCI (IF=2.694) JCR 3区*(通讯联系人) 2区年:, Ting Wang, Jia Tong.Application of derivatized magnetic materials in separation andpre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from water samples. Trends in AnalyticalChemistry, 95-1108. SCI (IF=6.612) (The most citedarticles published since 2010) 引用次JCR 2区*(通讯联系人)JCR 3区年:, Qi Zhao, Yang Xu, Lei Sun,Qinglei Zeng, Haoyan Xu, Hui Wang, Xiaopan Zhang, Aimin Yu, Hanqi Zhang, LanDing. A green method using micellar system for determination of sulfonamides insoil. Talanta, 86-1192. SCI (IF= 3.511) JCR 3区, Qi Zhao, Haiyan Jin,Xiaopan Zhang, Yang Xu, Aimin Yu, Hanqi Zhang, Lan Ding. Determination ofxanthohumol in beer based on the cloud point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lanta, 2-697.SCI (IF= 3.511) JCR 3区., XiaopanZhang, Yang Xu, Xiaobo Du, Xin Sun, Lei Sun, Hui Wang, Qi Zhao, Aimin Yu, HanqiZhang, Lan Ding. Determination of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in environmentalwater samples based on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extractionfollow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Chimica Acta, : 31-38. SCI (IF= 4.517) 引用次 2区年:., QingleiZeng, Xiaobo Du, Xin Sun, Xiaopan Zhang, Yang Xu, Aimin Yu, Hanqi Zhang, LanDing. Determination of melamine in animal feed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and dynamic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coupled on-line with strong cation exchange resin clean-up. Analytical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 . SCI (IF=3.578) JCR 3区., XiaopanZhang, Lei Sun, Yang Xu, Qinglei Zeng, Hui Wang, Haoyan Xu, Aimin Yu, HanqiZhang, Lan Ding. Fast and selective extraction of sulfonamides from honey based on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Journal of Agriculturaland Food Chemistry, 073–10080. SCI (IF=3.107) 引用次JCR 2区., Hui Wang,Qinglei Zeng, Yang Xu, Lei Sun, Haoyan Xu, Lan Ding. On-line c9upling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 to liquid chromatography — a review. Journal ofChromatographic Science, 4-623. SCI (IF=1.026) JCR 4区., QingleiZeng, Hui Wang, Rui Su, Yang Xu, Xiaopan Zhang, Aimin Yu, Hanqi Zhang, LanDing. On-line coupling of dynamic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to solid phaseextrac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insoil. Analytica Chimica Acta, : 200-206. SCI(IF=4.517) JCR 2区., Jun Liu,Qinglei Zeng, Hui Wang, Aimin Yu, Hanqi Zhang, Lan Ding. Preparation of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for the separation of tetracyclineantibiotics from egg and tissue sampl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 SCI (IF=4.258) (The most cited articles publishedsince 2009) 引用次 2区., HaiyanJin, Haoyan Xu, Lei Sun, Aimin Yu, Hanqi Zhang, Lan Ding. 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 coupled on-line with derivatization, restricted access materialclean-up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of formaldehydein aquatic produc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89-3994. SCI (IF=3.107) JCR 2区年:., HaiyanJin, Liguang Wang, Lei Sun, Haoyan Xu, Lan Ding, Aimin Yu, Hanqi Zhang. Dynamic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on-line with solid supportderivatization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the determinationof formaldehyde in textil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 89-94. SCI (IF= 4.258)& JCR 2区, Daqian Song, Yuan Tian,Lan Ding, Aimin Yu, Hanqi Zhang. Application of on-line microwave samplepreparation techniques.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159. SCI (IF=6.612) JCR 2区., HaiyanJin, Lan Ding, Huarong Zhang, Juan Li, Chenling Qu, Hanqi Zhang. Dynamic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Herba Epimedii. Separation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57. SCI (IF=3.065) 引用次 2区年:., Aimin Yu,Xiaodong Zhuang, Kui Zhang, Xiupin Wang, Lan Ding, Hanqi Zhang. Determinationof andrographolide and dehydroandrographolide in rabbit plasma by on-line solidphase extraction of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lanta,–152. SCI (IF=3.511) JCR 3区., Lan Ding,Aimin Yu, Ruilan Yang, Xiupin Wang, Jiantao Li, Haiyan Jin, Hanqi Zhang.Continuous determina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in 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 by dynamic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on-linederivatization and ultraviolet–visible detection.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64–170. SCI (IF=4.517) JCR 2区., Lan Ding,Haiyan Jin, Daqian Song, Huarong Zhang, Jiantao Li, Kun Zhang, Yutang Wang,Hanqi Zhang.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based on dynamic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on-line solid-phase extraction of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39–246. SCI (IF=4.517) JCR 2区., HaiyanJin, Lan Ding, Huarong Zhang, Xiupin Wang, Ziming Wang, Juan Li, Chenling Qu,Yutang Wang, Hanqi Zhang. On-line coupling of dynamic 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ofandrographolide and dehydroandrographolide in Andrographis paniculataNe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 71–77. SCI(IF=4.258) JCR 2区年:., Lan Ding,Huarong Zhang, Juan Li, Yutang Wang, Xiupin Wang, Chenling Qu, Hanqi Zhang.Dynamic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on-line spectrophotometricdetermination of safflower yellow in Flos Carthami. AnalyticaChimica Acta, : 75–82. SCI (IF= 4.517) JCR 2区中文论文:陈立钢,丁兰,于爱民,张坤,李建涛,金海燕,张寒琦动态微波辅助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中文核心黄超囡,段西健,麻海鹏,于嫣涵,陈立钢(通讯联系人)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蔬菜中的灭多威分析测试学报,中文核心朱智博,麻清琳,梁爱珍,吕洁,陈立钢(通讯联系人)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分离分析矮地茶中岩白菜素分析实验室,中文核心陈逃,姜涵,邓晨辉,刘孟昭,陈立钢(通讯联系人)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快速分离分析辣椒制品中的苏丹红食品工业科技,中文核心胡春平,佟佳,陈立钢(通讯联系人)磁性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分离孔雀石绿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中文核心六.申请专利陈立钢,王霆,佟佳利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检测土壤中抗生素残留的方法专利号:年月授权陈立钢,李晨宇,廖丽霞一种利用磁性氧化钛胶束体系去除水体中农药残留的方法专利号:年月授权陈立钢,洪言锁,李斌利用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分离喜树碱的方法专利号:年月授权陈立钢,朴春颖,李暐一种苏丹红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苏丹红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使用方法专利号:年月授权陈立钢,刘浩驰,吕洁一种利用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去除水中染料的方法专利号:年月授权陈立钢,邢文娟,张锋一种利用胶束体系分离分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方法申请号:年月授权陈立钢,高磊,刘毓琪一种碳纳米管基磁性有机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号:陈立钢,任晓慧,孙明礼一种分子印迹荧光量子点双功能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申请号:陈立钢,石金娇,贾丽娜一种利用反胶束分离分析化妆品中着色剂的方法申请号:七教学项目东北林业大学分析化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万,,负责人。八.教学论文陈立钢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探讨化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教论坛,,():陈立钢,廖丽霞,王霆,刘毓琪,李暐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广州化工,,()陈立钢,刘毓琪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广东化工,,():九出版著作《分离科学与技术》,陈立钢主编,科学出版社,(万字)《分析化学实验》,陈立钢主编,科学出版社,(万字)《仪器分析实验》,陈立钢副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万字)十.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蔬菜中灭多威残留分析中的应用(),万,,负责人:黄超囡,指导教师:陈立钢。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分离纯化矮地茶中岩白菜素的研究(),万,,负责人:朱智博,指导教师:陈立钢。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快速分离分析辣椒制品中苏丹红的研究(),万,,负责人:陈逃,指导教师:陈立钢。磁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水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万,,负责人:孙晓珊,指导教师:陈立钢。(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十一指导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级:高磊(学术型硕士),邢文娟(学术型硕士),级:任晓慧(学术型硕士),石金娇(专业学位硕士)级:刘浩驰(学术型硕士),游晓晓(学术型硕士),王宇(专业学位硕士),李晓婉(专业学位硕士)级:张靓(学术型硕士),赵小羽(专业学位硕士),绳镇(专业学位硕士)已毕业研究生:佟佳(级学术型硕士):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李晨宇(级学术型硕士):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马桂服(级学术型硕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洪岩锁(级学术型硕士):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朴春颖(级专业学位硕士):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沈阳)十二研究生获奖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佟佳,朴春颖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朴春颖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邢文娟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邢文娟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马贵服,朴春颖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级):李晨宇,佟佳,马贵服,洪岩锁,朴春颖年:省级三好学生:邢文娟十三联系方式电话:手机:::办公地点:东北林业大学理学楼、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部门:理学院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部门:理学院
, Zhu Wen-Sai, Zhang Zhen-Song, Ou Chang-Jin, Xie Ling-Hai, Yang Yang, Qian Yan, Zhao Yi, Huang Wei. Nondoped deep-blue spirofluorenexanthene -based gree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GOS) via a pot, atom and step economic (PASE) route combining direct arylation with tandem reac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5, 3 (1), 94-99., Xu Ruo-Chen, Xie Ling-Hai, Wei Ying, Huang Wei. Toward Eco-friendly Gree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Recent Advances in Spiro-base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5, Yue Shou-Zhen, Lin Jun-Rui, Ou Chang-Jin, Qian Yan, Zhang Yang, Li Yan, Wei Qi, Zhao Yi, Xie Ling-Hai, Huang Wei. Dimeric SFX host materials for red, green and blu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Synthetic Metals 2014, 195 (0), 321-327.,林冬青,解令海,黄维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部门:理学院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现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5篇。目前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指导项目1项和青年教师自主创新基金项目1项。主讲课程: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实用工业分析&发表论文:(1)Lixia Liao, Pengjian Zuo, Yulin Ma, Xinqun Cheng, Yongxin An, Yunzhi Gao*, Geping Yin*.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Charge/Discharge Behaviors of LiFePO4 Cathode for Li-ion Batteries. Electrochimica Acta, 9-273. (IF=3.777)(2)Lixia Liao, Pengjian Zuo, Yulin Ma, Yongxin An, Geping Yin*, Yunzhi Gao*. Effects of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on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Mesocarbon Microbeads. Electrochimica Acta, 0-266. (IF=3.777)(3)Lixia Liao, Xinqun Cheng, Yulin Ma, Pengjian Zuo, Wei Fang, Geping Yin*, Yunzhi Gao*.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as Electrolyte Additive to Improve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LiFePO4 Electrode. Electrochimica Acta, 6-472.& (IF=3.777)(4) Lixia Liao, Tao Fang. Catalytic Kinetic Spectrophotometry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opper (II) by H2O2 Oxide Acid Fuchsin.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 (IF=0.253)(5) Tao Fang, Lixia Liao*, Xiangju Xu, Jinsong Peng,Yingqi Jing. Removal of COD and colour in real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by photo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9-786. (IF=1.606)(6) Tao Fang, Chao Yang, Lixia Liao. Photoelectr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High COD Dipterex Pesticide by Using TiO2/Ni Photo Electrod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49-1156. (IF=1.773)(7)Tao Fang, Chao Yang, Lixia Liao. Electrochemically Assist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esticide Wastewater by Using the Self-Made Pilot Plan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0: . (EI)(8)Yongxin An, Pengjian Zuo, Xinqun Cheng, Lixia Liao, Geping Yin. The effects of LiBOB Additive for Stable SEI Formation of PP13TFSI-organic Mixed Electrolyte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chimica Acta, ): . (IF=3.777)(9)Yongxin An, Xinqun Cheng, Pengjian Zuo, Lixia Liao, Geping Yin.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Ionic Liquid on Properties of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250-255. (IF=2.072)(10)Yongxin An, Xinqun Cheng, Pengjian Zuo, Lixia Liao, Geping Yin. Improved Properties of Polymer Electrolyte by Ionic Liquid PP1.3TFSI for Secondary Lithium Ion Battery.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3-389. (IF=2.279)(11)Wei Fang, Pengjian Zuo, Yulin Ma, Xinqun Cheng, Lixia Liao, Geping Yin. Facile Preparation of Li4Ti5O12/AB/MWCNTs Composite with High-rate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chimica Acta, 4-299. (IF=3.777)(12)Wei Fang, Xinqun Cheng, Pengjian Zuo, Yulin Ma, Lixia Liao, Geping Yin. Hydrothermal-assisted sol-gel synthesis of Li4Ti5O12/C nano-composite for high-energy lithium-ion batteries. Solid State Ionics, : 52-56. (IF=2.046)联系方式: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部门:理学院
201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稀土掺杂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的合成,功能化及在药物释控领域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主要学术论文:[1] Na Niu, Piaoping Yang, Fei He, Xiao Zhang, Shili Gai, Chunxia Li, Jun Lin. Tunable multicolor and bright white emission of one-dimensional NaLuF4:Yb3+,Ln3+ (Ln = Er, Tm, Ho, Er/Tm, Tm/Ho) microstructur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1.(SCI源刊, IF: 5.968)[2] Na Niu, Fei He, Shili Gai, Chunxia Li, Xiao Zhang, Shaohua Huang, Piaoping Yang. Rapid microwave reflux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pure hexagonal NaYF4:Yb3+,Ln3+,Bi3+ (Ln3+ = Er3+, Tm3+, Ho3+) and its enhanced UC luminesc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2.(SCI源刊, IF: 5.968)[3] Na Niu, Dong Wang, Shaohua Huang, Chunxia Li, Fei He, Shili Gai, Xingbo Li, Piaoping Yang.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luminescent F-substituted strontium hydroxyapatite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for drug delivery, CrystEngComm, ), .(SCI源刊, IF: 3.842)[4] Na Niu, Piaoping Yang, Yanchao Liu, Chunxia Li, Dong Wang, Shili Gai. Controllable synthesis and upconversion properties of tetragonal BaYF5:Yb/Ln (Ln = Er, Tm, and Ho) nanocrystal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
(2), 389–396.(SCI源刊, IF: 3.066)[5] Na Niu, Piaoping Yang, Wenxin Wang, Fei He, Shili Gai, Dong Wang, Jun Lin.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SrMoO4:Ln (Ln = Eu3+, Tb3+, Dy3+) nanoparticles and its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t room temperature,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 333–389.(SCI源刊, IF: 2.145)[6] Na Niu, Piaoping Yang, Yan Wang, Wenxin Wang, Fei He, Shili Gai, Dong Wang. LaPO4:Eu3+, LaPO4:Ce3+, and LaPO4:Ce3+,Tb3+ nanocrystals: oleic acid assisted solvotherm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1, 509 (6), .(SCI源刊, IF: 2.134)[7] Na Niu, Fei He, Shaohua Huang, Shili Gai, Xiao Zhang, Piaoping Yang. Hierarchical bundles structure of β–NaLuF4: facile synthesis, shape evolution,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RSC Advances, ), 1.(SCI源刊, IF:2.562)[8] Na Niu, Fei He, Liuzhen Wang, Lin Wang, Yan Wang, Shili Gai, Piaoping Yang. Tuning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LiYF4:Yb3+,Er3+/Tm3+/Ho3+ microcrystals synthesized through a molten salt proces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2, Accepted.(SCI源刊, IF: 1.563)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分析化学杂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分析化学杂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p&谢邀!&/p&&p&开篇先给个答案吧:&b&基于你问题中流露出的想法,可能去哪家结果都一样,而且都是效果不太好的那种。&/b&&/p&&blockquote&关于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以及所谓“知名”企业对跳槽的价值,建议你分别看下YouCore公众号的两篇文章《工作十年才懂的道理》、《不懂这4点,你即使去了大公司也没用》)&/blockquote&&p&下面分别分析下你的3个主要比较点吧:&/p&&p&&b&一、比较点1:对以后跳槽帮助大不大&/b&&/p&&p&&b&1、无法真正从工作中提升。&/b&还没入职,就想着对以后跳槽帮助大不大,这其实折射出了你的一个潜意识:这两家公司都不是你中意的。&b&潜意识里有着这种态度,你在进入工作后是不会真正沉下去的&/b&,因为你会告诉你自己“做好做坏无所谓,反正这就是个过渡”,从而也&b&得不到一份工作真正该有的价值。&/b&&/p&&p&&b&2、大公司的经历光环只能给你面试机会,却带不来更佳工作机会。&/b&就如同清北毕业,但实际大学鬼混了4年,一样得不到好的工作,即使混进去了,也很快原形毕露,被边缘化或弃用。毕竟,&b&没有一家公司是为你的“学历”或者“名企”工作经历付费的,他们是为其背后代表的实力和价值付费的&/b&。&/p&&br&&p&&b&二、比较点2:加班和年假&/b&&/p&&p&如果你是一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或者是一位身患重症者,再或者是临近退休的老者,那么我很能理解这个考量点。但作为一位,看似努力上进、刚进入工作的年轻人,竟然将 加班少、年假多作为优点,我确实难以理解这种矛盾。你有想过,&b&刚进入社会的前几年,你的每一分钟加班都是你获益80%,公司最多获益20%而已。&/b&&/p&&br&&p&&b&二、比较点3:是否被公司重视&/b&&/p&&p&一家公司有100个关键岗位,但如果你没价值(甚至连最基本的加班都不愿意),我想其实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p&&p&反过来,另一家公司只有一个关键岗位,但你就是这个人,那么所谓上升空间大不大只是对别人的限制,而不是你的。退一万步讲,&b&在这种竞争更激烈的环境里,即使你竞争失败了,你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你想要的跳槽机会自然就来了&/b&。&/p&&br&&p&&b&以上3个比较点想清楚了,你随便去哪家的结果还是一样,但却都是好的结果。&/b&&/p&&p&--------------------------&/p&&p&待会还有个讲座,休息室等待期间随手写了这么些,希望对你选择有帮助。语言稍微犀利了点,目的是想敲打力度大些,你能醒得更快些。&/p&
谢邀!开篇先给个答案吧:基于你问题中流露出的想法,可能去哪家结果都一样,而且都是效果不太好的那种。关于如何选择第一份工作,以及所谓“知名”企业对跳槽的价值,建议你分别看下YouCore公众号的两篇文章《工作十年才懂的道理》、《不懂这4点,你即使去…
没人回答就稍微填一下坑。这是一个尺度的问题。&br&&br&给毛细管内的液柱做受力分析,则压差产生的力必须与表面张力平衡才行。&br&毛细力正比于直径&br&&img src=&///equation?tex=F%3D%5Csigma+%5Cpi+d+cos%5Ctheta& alt=&F=\sigma \pi d cos\theta& eeimg=&1&&&br&压强产生的力则正比于直径的两次幂&br&&img src=&///equation?tex=F%3D%5CDelta+P+%5Cfrac%7B%5Cpi+d%5E2%7D%7B4%7D& alt=&F=\Delta P \frac{\pi d^2}{4}& eeimg=&1&&&br&观察得知在直径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两个力变小的速度不一样,因此在直径极小的情况下,需要极大的压差来克服表面张力。&br&&br&另外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也不是一般的大。考虑Darcy等式&br&&img src=&///equation?tex=%5CDelta+P+%3D+%5Cfrac%7BL+f_D+%5Crho+v%5E2%7D%7B2+d%7D+%3D+%5Cfrac%7BL+f_D+%5Crho+m%5E2%7D%7B2+d+%5Crho%5E2+A%5E2%7D+%5Cpropto+%5Cfrac%7B1%7D%7Bd%5E5%7D& alt=&\Delta P = \frac{L f_D \rho v^2}{2 d} = \frac{L f_D \rho m^2}{2 d \rho^2 A^2} \propto \frac{1}{d^5}& eeimg=&1&&&br&从Darcy看出在某个流量m下,d越小压差越大,而且是五次幂的增长速度。&br&&br&尺度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它指出了很多大自然的本质。
没人回答就稍微填一下坑。这是一个尺度的问题。 给毛细管内的液柱做受力分析,则压差产生的力必须与表面张力平衡才行。 毛细力正比于直径 F=\sigma \pi d cos\theta 压强产生的力则正比于直径的两次幂 F=\Delta P \frac{\pi d^2}{4} 观察得知在直径越来越小…
大概能理解楼主的意思了&br&定量方法和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采取朗伯比尔定律。&br&其实楼主想问的是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测定方法的区别。&br&首先测试范围不同,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的是金属元素,而UV可以测定的种类可能更多,很多有机物都可以测定。&br&原子吸收的原理是将样品制成溶液,然后将溶液原子化,光源照过去之后,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进行测定。&br&而UV的原理是目标分子在吸收光后,引起分子能级从低态到高态跃迁。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吸光度的方法。UV的光源为钨灯和氘灯,原则上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是不能够被直接测定的,如需测定必须加一个有机基团络合,测定络合后的物质。&br&而同样的道理,原子吸收光谱并不能测定有机物,如想测定,必定要找出与金属离子络合的物质,通过测定金属离子来对有机物进行定量。
&p&利用间接法可以测定多种有机物。8- 羟基喹啉(Cu)、醇类(Cr)、醛类(Ag)、酯类(Fe)、酚类(Fe)、联乙酰(Ni)、酞酸(Cu)、脂肪胺(co)、氨基酸(Cu)、维生素C(Ni)、氨茴酸(Co)、雷米封(Cu)、甲酸奎宁(Zn)、有机酸酐(Fe)、苯甲基青霉素(Cu)、葡萄糖(Ca)、环氧化物水解酶(PbO、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Ag)等多种有机物,均通过与相应的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计量反应而间接测定。&/p&&p&&b&原子吸收的谱线是很窄的,因此要求光源能产生锐光源&/b&,而分光光度计是通过全扫描物质,找到最大波长再进行测定的,其光源可以是钨灯或氘灯,但是原子吸收每测定一个金属,都对应一个空心阴极灯,当然现在也有可以测定多种元素的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区别。&b&原子吸收的波长在紫外可见波长范围内。&/b&&br&&/p&&p&原子吸收与UV都遵循朗伯比尔定律,在吸光度0.1-2之间是吸光度与浓度是呈线性关系。从成本上来说使用UV要轻便一些。如果是环境分析,应该更侧重原子吸收吧,但现在环境分析普遍用的都是ICP-MS,因为原子吸收只能达到ppm级别,而ICP-MS却可以达到ppb级别。&/p&&p&现在还在使用的还有火焰分光光度计,主要测钠钾的。&/p&&p&原子吸收可以与气相和液相等联用,测定有机金属类物质,但是目前还没有商用,还在研究阶段(文章很多),UV与HPLC联用技术已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仪器了吧。&br&&/p&&br&&p&现举例说明,假设需要测定面粉中的铁,对于UV和原子吸收来讲,都需要先将面粉消解,除掉有机物,再用水溶解,对于UV来说,需要加抗坏血酸再三价的铁还原成二价的,再加邻菲罗啉络合&br&&/p&波长选择双波长510nm和610nm吸光度差值进行计算,最低点可以到0.2ppm,原子吸收法是消解完直接加水定容,测定,波长为248.3nm,火焰法最低点只能测到0.5ppm(注意这与吸光度有关,不能低于0.1),而使用石墨炉法可能会提高1-2个数量级,主要是因为石墨炉原子化效率高。&br&==========================================&br&分光光度计的定义: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单色光,通过测定单色光的强度的仪器为分光光度计,按照这个定义,原子吸收光谱只能叫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而现在大多数用的分光光度计其实具有全扫描功能,已不单单是分光光度计了。其实是光谱了
大概能理解楼主的意思了 定量方法和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采取朗伯比尔定律。 其实楼主想问的是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测定方法的区别。 首先测试范围不同,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的是金属元素,而UV可以测定的种类可能更多,很多有机物都…
手性是指物体与其镜像不重合。比如我们的双手,左手通常与互成镜像的右手不重合。如果一个碳上连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基团,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它为手性碳原子。&br&&br&旋光性的定义是,当光通过含有某物质的溶液时,如果经过此物质的偏振光平面发生旋转,则称该物质具有旋光性。&br&&br&判断一个化合物是否有旋光性,则要看该化合物是否是手性分子。如果是手性分子,则该化合物一定有旋光性,如果是非手性分子,则没有旋光性。所以化合物分子的手性是产生旋光性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br&&br&有些完全由手性分子组成的溶液也会出现没有旋光性的现象。这与之前的结论并不矛盾。因为它是由外消旋体组成的。外消旋体是一对对映异构体以1:1的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它的旋光度为0。这不代表它们中不存在手性原子。而是这两个对映体的旋光度数值相同,方向相反,二者相互抵消为零。&br&&br&手性分子的光学活性应该指的就是旋光性吧。这个我真心不大了解。坐等大神打我脸....
手性是指物体与其镜像不重合。比如我们的双手,左手通常与互成镜像的右手不重合。如果一个碳上连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基团,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它为手性碳原子。 旋光性的定义是,当光通过含有某物质的溶液时,如果经过此物质的偏振光平面发生旋转,则称该物质具…
普通相机就RGB这3个band,每个band里面的颜色混在一起,记录一个亮度值,这样记录下来的信息已经把band之内的光谱信息给简并起来了,不可能再复原。
普通相机就RGB这3个band,每个band里面的颜色混在一起,记录一个亮度值,这样记录下来的信息已经把band之内的光谱信息给简并起来了,不可能再复原。
哎~~~~看到自己的专业真是让人欲罢不能~~~&br&原本打算去实验室照几张照片,可是现在很迟了就用网上的图片吧。&br&——————————————————————————————&br&柠檬水。我们先确定这不是农X山泉,康帅傅,或者什么哈哈娃出品的。因为里面天然的果汁成分不超过百分之五(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做过,况且也是国家标准,遇到了百分之五以上的柠檬水饮料请 @ 一下我)。&br&那是在一个优雅的午后,天气燥热,室内空调。一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胞液与水的混合物放在了你面前。或许你还加了点糖。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WiFi 的你打开了知乎。&br&——————————————————————————————&br&既然是柠檬水,首先默认是柠檬挤出或者榨出的汁液加上水。如果题主喝的是纯果汁,请您不得不收下我的膝盖,然后@我一下,我很乐意告诉你方法。&br&既然是水相的天然产物,而且知道是柠檬。含有大量水的这个体系,我个人第一步更倾向于真空旋转蒸发至干。&br&&br&&img src=&/e37da5f9e23b32f96d27d20fe5d152b7_b.jpg& data-rawwidth=&681& data-rawheight=&9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1& data-original=&/e37da5f9e23b32f96d27d20fe5d152b7_r.jpg&&这一步就平时喝的柠檬汁而言,可能需要有一定量的柠檬汁才够。&br&之后把蒸馏瓶,取下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提取溶剂。在未知成分的前体下需要尝试很多提取溶剂,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石油醚,二甲基亚砜等。以及很多方法浸提,超声提取,微波提取,蒸馏提取,索氏提取等。&br&&br&&img src=&/4afce09b1a674af83de411d_b.jpg& data-rawwidth=&507&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7& data-original=&/4afce09b1a674af83de411d_r.jpg&&&br&&img src=&/5de9df0f8b5fb2db27a8a_b.jpg& data-rawwidth=&366& data-rawheight=&8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6&&&br&查完文献,摸索试剂和方法,大概需要二到三个月时间。之后在几个小瓶子里看到你不同的智慧结晶(大雾)。之后现在在对于现在的主流方法,要定性定量,通常是通过液质联用。如果非要用什么非主流方法也可以,我们可以再开一个问题——&b&“在天然产物的研究中我和我的老板是怎样心血来潮”&/b&&br&那么对于那么一丢丢的结晶,通常就用,甲醇,乙腈,水(对于柠檬可能就这几样了)溶解。然后,进几针。&br&&img src=&/4f3f4cf6df907bcd7c42bac7e47706f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4f3f4cf6df907bcd7c42bac7e47706f1_r.jpg&&&br&&img src=&/442e69ff0c77ee65bfa530f8f810123e_b.jp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442e69ff0c77ee65bfa530f8f810123e_r.jpg&&&br&希望,你,懂的。&br&然后就是。。。。。。。&br&&img src=&/0aef307bdc30badd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0aef307bdc30badd_r.jpg&&或者&br&&img src=&/148a621a766bb0fe94f6e641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148a621a766bb0fe94f6e641_r.jpg&&或者&br&&img src=&/820c5d1cf72b756ebb657dc80cef0485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820c5d1cf72b756ebb657dc80cef0485_r.jpg&&&br&&br&希望,你,懂的。。。。。。。。&br&可这样,这样,这样。。。。。。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如果你在那个炎热的午后,不小心放了一块柠檬皮进去。。。。。&br&精油,用过吧。。。那么请回到文章开头分割线。&br&&img src=&/e4a4c721ae8feebe1ee7e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e4a4c721ae8feebe1ee7e_r.jpg&&有了先前的经历,之后会有一个类似过程,大约一到二个月。&br&————————————————————————————&br&到这,我其实有点好奇,题主的专业。&br&————————————————————————————&br&题主要的定量分析会涉及一些问题。以及钱,标准品,方法等等。&br&&br&《绝命毒师》Breaking Bad。。。。。。我是真爱粉。。。哈哈&br&&img src=&/d73f9a35f27f1fe12a83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d73f9a35f27f1fe12a83_r.jpg&&&br&&img src=&/30dedc765fdd2da31465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30dedc765fdd2da31465_r.jpg&&&br&通常能看到的各种,水果,蔬菜,怎么好,各种高。我也不便发表评论。只需要各位记住我是Hank的真爱粉,因为他非常聪明。还有老白的老婆是个真碧池。&br&————————————————————————————————&br&到这里,已经对这个学科可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但最悲剧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如果你从哪个深山里回来,或者是一个非主流植物学爱好者。用的这个柠檬恰好是个野生种,里面刚好有个东西没有见过,或者没有商业标准品,有意思的东西就来了。&br&首先你需要有一个纯化系统&br&&img src=&/c0f3d7fd06a779cff1cd0dd_b.jp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2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br&之后是一台核磁&br&&img src=&/db6f34f3c33a62dbe2e4_b.jpg& data-rawwidth=&938& data-rawheight=&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8& data-original=&/db6f34f3c33a62dbe2e4_r.jpg&&然后,你的硕士或者博士大文章就有了。&br&当然,这种东西你肯定开不了题。&br&还记得老白最后给那美女喝的甜菊糖么。那是一个很粗略的基础化学。——————————————————————&br&到这里,回想一下。基于我国现在的土壤安全问题,水质情况。不得不想到那一杯硅酸盐材料中的金属离子的情况。如果题主喝完那杯水后,题主有什么情况,非专业的本人会同现在一样走心答题。&br&——————————————————————&br&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绝非一个想当然的简简单单的问题。任何你觉得很奇奇怪怪的专业和方向都有它多多少少存在的原因。而且这还是个直接涉及到三到四个二级专业的问题。&br&其实吧,这个问题很像克莱登大学研究生复试的一个题 @ 钱钟书。灵活,有趣,出人意料。&br&——————————————————————&br&&b&&u&图据百度。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 &/u&&/b&
哎~~~~看到自己的专业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原本打算去实验室照几张照片,可是现在很迟了就用网上的图片吧。 —————————————————————————————— 柠檬水。我们先确定这不是农X山泉,康帅傅,或者什么哈哈娃出品的。因为里面天然…
对小样进行分析,用GCMS, HPLC, MALDI-TOF,哪个都比过柱子靠谱,其它好手段也多的是。食品工业文献讨论这的简直不要太多。&br&&br&想详细搞懂每个精确结构,建议看看中科院动物所和植物所那些大牛老师们是怎么提取天然产物并鉴定结构的,难度不在一个档次上。对科学家而言,逆推饮料配方实在是一件太无聊的事情,所以没什么人做。&br&&br&连天上星星的组成都能搞明白的年代,你觉得搞不定一个饮料配方么?只不过学术圈的人比较爱惜羽毛,没人愿意自降身价去做这么无聊又花时间的事情。
对小样进行分析,用GCMS, HPLC, MALDI-TOF,哪个都比过柱子靠谱,其它好手段也多的是。食品工业文献讨论这的简直不要太多。 想详细搞懂每个精确结构,建议看看中科院动物所和植物所那些大牛老师们是怎么提取天然产物并鉴定结构的,难度不在一个档次上。对科…
【学说层面】&br&&br&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学者从对色盲的研究中获取想法和思路,建立了气味的“几原臭”(就像三原色)学说,学者从一般化学教科书上所记载的种种气味名称进行统计,樟脑、刺激的、花、乙醚、薄荷、麝香、腐败这七种词汇的使用频率,要比其他形容气味的词汇格外多些,这成为最初的“基本臭”学说的证据。&br&&br&该学说认为,会存在七种存在嗅觉脱失的人,分别对以上七种基本味没有感受能力(就是闻不到),而气味则是以上七种基本味的组合。&br&&br&可惜的是,研究该学说后续展开的实验,结论与这个学说相距甚远……&br&&br&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所谓的“嗅觉盲区”与色盲不同,很多时候,“嗅盲”并不是器官或基因缺陷所引起的,也不是持续而稳定的。在实验中,当“嗅盲”者经过适当间隔或者反复试验,大部分对该气味的感知会被“唤醒”。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由于试验方法不完善,或许是因为嗅觉感受本身具有不稳定性,或者两种可能性兼有。&br&&br&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二氢茉莉酮酸甲酯(Hedione)正是一个我从一开始闻不到,到后来不仅闻得到而且能够记住的原料。&br&&br&&br&【技术层面】&br&&br&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气相色谱对气味分析非常有价值。气象色谱仪分离出香气成分,用TCD或FID描绘出色谱图,同时,由专业技术人员闻出每个成分的气味,判断是某种化合物或者判断是否重要成分。&br&其余还有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装置,红外吸收光谱法等,分别用于决定香气成分的官能团和得到关于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结构方面的消息。&br&&br&再往深讲我就知之甚少了。文科女对技术层面的知识表示好捉急。有说错的烦请指正。&br&&br&&br&【商业层面】&br&&br&在香精公司以及香水公司,确实存在对气味的描述体系,但不是定量的,而是由评香师或调香师根据对气味的了解做出的主观描述。&br&&br&我们把混合香气用香族(fragrance family)和香型(fragrance character)进行描述。香族描述了香气的主要味道,主要印象,基础架构。香型则是基础架构上的点缀。&br&&br&我们分了七大香族:柑橘,花香,馥奇香/芳香,果香,东方香/食品香,木香,素心兰(坊间称西普香)。&br&香型的分类较多,在此就不说鸟。&br&&br&以上是混合香气,至于单香原料,分类方法比较多样。例如我受训于一名法国高龄调香师,他则细分到16种之多,在此也不说鸟。&br&&br&行业内没有绝对通用的气味描述体系,但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偏差。&br&&br&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种描述带有主观性,所以对香气的描述并不是一锤定音地给它下最终结论,而是一种帮助形容气味嗅感的方式。常常出现几个同事对同一个香味持有不同的意见,而由于饮食、生活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家公司的中国同事与美国同事对同一个香味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学说层面】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学者从对色盲的研究中获取想法和思路,建立了气味的“几原臭”(就像三原色)学说,学者从一般化学教科书上所记载的种种气味名称进行统计,樟脑、刺激的、花、乙醚、薄荷、麝香、腐败这七种词汇的使用频率,要比其他形…
为什么我总觉得很多问题根本没办法回答。别人却答得很好?请折叠本答案!!&br&&br&这两种水的其他不同都是由制备方法不同所导致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制备方法不同。各方法做出来的水的纯度都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提高。纯化任务要考虑的是原混合物的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纯化方法。 所以,要比较的话,必须指明从什么水开始,经过几次蒸馏或几级渗透膜。而且膜也有很多种类。膜分离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中。用不同的膜除的是不同的东西,会为了除很冷门的物质而开发很冷门的膜。细菌就可以通过过膜而除去,并不一定非要紫外。纯化不是向水中添加指定的物质,而是从水中除去指定的物质,所以成份有什么不一样,也跟你拿什么水去纯化有关。拿池塘水和自来水的结果当然就不一样。&br&&br&把问题具体到我们实验室,好像比较好回答:我们实验室的去离子水是拿一次蒸馏水来纯化的。而一次蒸馏水是拿自来水开始蒸的。所以一级比一级纯吧。但要具体准确的说,也很难。要去了解自来水厂的出水标准,知道里面至少有什么物质、至多含多少,一次蒸馏后各成份怎么变,MilliQ的柱子材料……&br&&br&电导率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标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导电的麻烦杂质很多例如乙醇。举个抬扛的例了:含乙醇足够多的的氯化钠水溶液电导率也能达到18 M Omega cm-1之低。除非你定义“离子越少越纯”,那确实是电导率越低越纯,那去离子水更纯因为人家就是去的离子,不是别的。&br&&br&所以这还是制备方法不同,没别的不同。
为什么我总觉得很多问题根本没办法回答。别人却答得很好?请折叠本答案!! 这两种水的其他不同都是由制备方法不同所导致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制备方法不同。各方法做出来的水的纯度都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提高。纯化任务要考虑的是原混合物的具体情况,选择…
高精度的泵, 这个我们国家制造的工艺不太好.&br&当然, 得看你会不会买了, 像我硕士导师买一套HPLC, 他会把各个部件拆开买, 泵用国外的, 其他部件用国产的, 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了, 基本上实验室的几套HPLC都是这样攒起来的.&br&其他检测器要看你用什么了, 如果是光学检测器的话, 国产的完全够用. MS检测器的话, 还是上国外的吧
高精度的泵, 这个我们国家制造的工艺不太好. 当然, 得看你会不会买了, 像我硕士导师买一套HPLC, 他会把各个部件拆开买, 泵用国外的, 其他部件用国产的, 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了, 基本上实验室的几套HPLC都是这样攒起来的. 其他检测器要看你用什么了, 如果是光学…
需要考虑的参数太多只能简单列几个,具体还请看各类专业书籍(虽然大多很啰嗦不实用):&br&&br&一、样本特征&br&1)size&br&2)polarity:pKa,PI等&br&3)surface structure&br&&br&二、找出需要分离的东西和目标样本之间在以上基本特征中最大的不同,然后基于这些选择要用的柱子和基本分离的方法如:(包括但不限于)&br&1)Ion exchange:靠polarity分离,一般用silican pack柱子。buffer一般从polar到nonpolar&br&-reverse phase:从nonpolar到polar&br&2)size exclusive:选合适大小的packing,比大的样本小,小的样本大&br&3)其他:接触的不多 XD&br&&br&三、选buffer&br&1)Ion exchange(IEX,CEX):&br&-大部分取决于要分离的样本,选择buffer compacity涵盖了样本的polarity range的,polar一般是水溶液,nonpolar一般有机溶液&br&-pH gradient:先用几个不同的pH度跑一下看看retension time定一个合理的range,再用合适的buffer gradient。理想状态是AB buffer的mixture能形成一个linear gradient&br&&br&2)size exclusion对buffer要求不高。。。&br&&br&四、持任意其他参数不变仅调整其中一个来做method optimization,主要参数有但不限于:&br&flow rate(linear velocity),sample load,buffer system&br&(这是个坑。。。慎跳)&br&&br&五、data analysis&br&intergration神马的基本上Agilent的chemstation都自动了,小小改动下参数就行,我一般常用的:signal overlay,intergration slope sensitivity,etc&br&&br&一般大部分东西都能找到一些相关的HPLC method文献,除非您研究的sample特别特别unique其他人完全一点没见过XD 所以在别人的method上做自己的optimization是最有效率的,并不需要从头啃大部头教科书。HPLC可以理解为快速自动化过柱子。。。所以,没有什么掌握不掌握的,干再多年遇到一个新sample都要重新做一遍method development,所以不必担心:)
需要考虑的参数太多只能简单列几个,具体还请看各类专业书籍(虽然大多很啰嗦不实用): 一、样本特征 1)size 2)polarity:pKa,PI等 3)surface structure 二、找出需要分离的东西和目标样本之间在以上基本特征中最大的不同,然后基于这些选择要用的柱子…
微流控芯片是利用微米级流体通道来处理流体的器件。主要利用其体积小的优势,可以处理Picoliter,nanoliter级别的流体,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样品消耗,降低生物检测成本,提高反应速率,对药物开发,疾病诊断,微观尺度生物研究有很大前景。&br&&br&以上提到的都是这个领域的巨大前景,但是要最终实现这些前景,需要能够开发出具有和当然主流设备抗衡的产品。瓶颈在于以下几个方面:&br&1. 用于个体化,POC检测这个方向,需要整个器件小型化。目前大多研究还是停留在基础生物学,化学研究,检测方法是光学显微镜。光显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缺陷是体积庞大,价格高昂。想要在这个方向发展,需要寻找可以集成的传感芯片,比如有磁传感,各种电化学传感器等。&br&2. 用于生物学基本研究。目前,微流控芯片已经进入到实验室用于生物学基本研究。在这个方向,其实对检测器体积要求不高,因此只是利用传统实验室已经有的光学显微镜,激光扫描显微镜等就可以开展研究。微流控芯片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微观的流体控制技术,观察细胞,化学反应等在这个尺度的新的现象。对传统仪器的改造,比如引进微流体的通道,结合传统光学器件,已经实现商业化。&br&3. 大规模药物筛选。这是微流控芯片很热门的和很有前景的方向,同时也是最有挑战的方向。当前的药物开发平台,主要基于microplate, 体积消耗大,筛选周期长。如果微流控平台可以实现这个microplate的基本功能,那么就有希望成为下一代的药物筛选平台。面临的挑战有,药物的编码,分离,检测等。把多种功能结合在一个平台上,涉及到工程学的流体管道设计,芯片集成等问题。液滴微流控是目前能够适应大规模药物筛选的平台技术之一,如何有效操控液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流控芯片是利用微米级流体通道来处理流体的器件。主要利用其体积小的优势,可以处理Picoliter,nanoliter级别的流体,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样品消耗,降低生物检测成本,提高反应速率,对药物开发,疾病诊断,微观尺度生物研究有很大前景。 以上提到的都是这…
狭义的分析化学就是实验室常规的检测和分析,工作的前途和钱途主要取决于工作平台的质量高低。举个例子,同样是分析化学本科学位,生产一线和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可谓天差地别了。单就接触技术水平和设备档次来说,同一地区的科研机构在工作内容、解决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较生产企业有较大的优势,对于人来讲,得到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迅速。&br&&br&硕士的话,说实在话,分析化学专业较其他化学分支专业的门槛要求还是略低的,但是目前分析化学硕士级别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目前生产条件下的实际要求。&br&&br&举个实际例子,答主和答主夫人都是分析化学的硕士,恰好一个在科研院所,一个在企业。作为一个纯学渣,工作六年后,我在收入、问题解决能力、设备设施、科研项目等方面领先了学霸夫人好多,这也是学霸夫人始终愤恨不已的地方。&br&&br&但是别忘了,分析化学所涉及的设备、试剂、耗材和服务等相关领域也是不可忽视的哦(尤其是待遇)。&br&&br&反正,分析化学硕士的前途和收入基本上取决于工作平台的质量。。。
狭义的分析化学就是实验室常规的检测和分析,工作的前途和钱途主要取决于工作平台的质量高低。举个例子,同样是分析化学本科学位,生产一线和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可谓天差地别了。单就接触技术水平和设备档次来说,同一地区的科研机构在工作内容、解决问题能…
谢邀,GC-MS,HPLC-DAD,UPLC及普通HPLC都是英文缩写,分别是&ol&&li&&p&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字面解释就是一套气相色谱仪连接一台质谱检测器,常见的气相质谱检测器是四级杆质谱检测器,常规指标为氦气:Scan模式:S/N > 1500 (rms)
m/z 272 。常用于分析农药残留、溶剂残留、芳香物、毒物分析等,他的原理是前端样品经气相色谱气化分离后,进入后端质谱检测器,经离子源破碎后进入四级杆进行分离。通过不同碎片的质核比不同,在谱库中搜寻比较相似的物质。因为每种物质的检出限都不同,所以没法一概而论,但是质谱检测器的分析范围大都在ppb级。质谱检测器的误差比较大,所以适合痕量分析。该检测器同样不适合完全定量,常见于定性分析后,再用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p&&br&&/li&&li&&p&高效液相色谱仪-连接二级阵列检测器( 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AD diode-array detector) 高效液相色谱仪连接了一台二级阵列检测器,二级阵列检测器功能类似于紫外检测器SPD,但是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以得到的信息更多,比如可设定一定波长内吸光度的变化,这样可以得到三维图谱,可以初步鉴别杂质和未知物,常见于食品、药品、还有化妆品分析,国家标准液较多。光谱分辨率 1.4nm ,灵敏度小于紫外检测器,分析范围在ppm级。&img src=&/84d389da3c072c790a321_b.jpg& data-rawwidth=&523&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3& data-original=&/84d389da3c072c790a321_r.jpg&&&/p&&/li&&li&&p&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UPLC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是沃特斯的商品名,其他家也叫UHPLC,通过提高泵的输液压力、进样器的耐压值、检测器的耐压值、使用填料粒径更细的色谱柱等,来多方面提高液相色谱的理论塔板数(分离效率的指标),缩短分析时间。比如常规高效色谱分析时间在30分钟以上,超高效液相色谱可能就在4分钟左右,峰型也好看。常见于样品多的第三方检测、药厂、政府单位等。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的检测器达到不同的检测目的,检测浓度范围也是不同的。缺点就是价格贵,色谱柱不耐用,实验室条件要求高,国标少。&/p&&/li&&li&&p&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最常见的分析仪器,由泵系统(系统的动力来源)、检测器系统(分析不同的物质用不同的检测器,紫外、示差、荧光、二极管、蒸发光、电导等)、柱温箱(维持色谱柱温度)、进样器、色谱柱、工作站等组成。&/p&&/li&&/ol&&br&气相色谱用于分析,容易气化、热稳定性好、低残留、低分子量的物质。在医药、食品、石化方面有广泛应用。&br&液相色谱用于分析,不容易气化或热稳定性不好,在不同检测器下有良好响应的物质。可分析物质分子量范围比较宽。&br&&br&行业网站:&a href=&///?target=http%3A//www.instrumen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instrumen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仪器信息网
谢邀,GC-MS,HPLC-DAD,UPLC及普通HPLC都是英文缩写,分别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字面解释就是一套气相色谱仪连接一台质谱检测器,常见的气相质谱检测器是四级杆质谱检测器,常规指标为氦气:Scan模式…
天天和质谱打交道&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v2-cd780c1b36cd4ed0ac7ee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v2-cd780c1b36cd4ed0ac7ee4_r.jpg&&随便上个图吧,这个是protein cage的图,就是一种病毒的衣壳蛋白,未来医学的明星,靶细胞医疗术种一种是纳米机器人一种就是这种用病毒蛋白去入侵细胞然后释放药物的idea。&br&&br&&br&我现在做的叫Native Mass spectrometry。实际应用少,大多数人更希望的是质谱技术能够在环境学上做药物残留,在医学上做可以取代MRI的质谱成像,或者服务于生物学的peptide sequencing,就是蛋白序列测序,最大的成功案列就是SARS流行时,大家都不知道SARS是什么病毒科的,然后加拿大的质谱组用质谱打出序列对比蛋白库发现SARS是冠状病毒,从此质谱学可以和电子显微镜组一较高下。当然,术也有专攻,EM组不要打击我。&br&&br&而最新的进步当然是有Obitrap&br&&br&但是真正的进步是2002年Nobel化学奖给了发明electrospray ionization的Johnu.Fenn和Koichi Tanaka。第一次在1984年,我们可以用质谱去分析生物大分子,这也是Native质谱技术的核心与鼻祖,再之后我们又了HDX质谱技术,氢氘交换质谱技术,我们可以用该技术研究蛋白构象的变化。同时有人提出的的obitrap使得和HDX的连用更加有效率&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v2-2ba1da355f35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v2-2ba1da355f35a_r.jpg&&&br&&br&&br&&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v2-dbb79be0f486a1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v2-dbb79be0f486a1a_r.jpg&&&br&&br&再然后我们在2005年见识都ion mobility mass spectrometey。我们可以通过测算大分子的形状和计算机模拟来了解蛋白的构象变化,这些技术都能做到dynamic,虽然结晶学和电子显微镜能到到达原子水平的清晰度resolution 但是无法研究动态。当然,如今的cryoEM更加强大,大家再也不会为了一个蛋白结晶而苦等十年了。 &br&&br&&br&&br&&br&再回到MS image,质谱学也在和医学相联系,我们可以做到质谱的细胞成像,你的细胞的图片可以通过质谱的intensity离子强度来表示,病人和健康者的细胞可以做对比,直观清晰。&br&&br&介绍electro spray ionization 就必须介绍齐名的MALDI。这个是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ption/ionization。这两种进样方式已经成了当今质谱的主流。 当然,还有更多的改进,但这就是当今的主流。先到此吧,有关注在细细的补&br&&br&这些介绍都是风毛一角的皮毛,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质谱学的研究,欢迎关注我即将展开的专栏。评审中,通过了来补名字:&br&&br&专栏名字:微观世界的天平和压力仪。欢迎大家交流讨论和投稿。质谱技术很宽广,一个人学不全。
天天和质谱打交道 随便上个图吧,这个是protein cage的图,就是一种病毒的衣壳蛋白,未来医学的明星,靶细胞医疗术种一种是纳米机器人一种就是这种用病毒蛋白去入侵细胞然后释放药物的idea。 我现在做的叫Native Mass spectrometry。实际应用少,大多数人更…
题主你好,我和题主专业一样。身边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分析化学女博士。&br&据我观察,在毕业后大概有三个去向,教职,事业/科研单位和外企。&br&分析化学专业,相比较于别的专业文章还是比较好发的,国内的牛老板很多,有很多学生文章发的非常棒。&br&不过现在高校教职水涨船高,要想找的理想的位置,大约需要三个条件。&br&1. 高质量的文章&br&2. 老板的人脉关系&br&3. 好的运气&br&在学术圈儿,大家首先看的还是paper。如果有在JACS和Angew. Chem.上发表论文的话,教职基本上是不用发愁的。再不济也要有AC,分析化学的博士,没有AC上的论文,是比较难混的。&br&老板的人脉关系十分重要,国内高校分析化学的圈子很紧密,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你可能会去自己老板的师兄弟那里做博后,诸如此类。&br&还有,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比如有些课题组在发展时候急需人手,可能就会以较低的门槛招聘新人。但同时也要参照1.2两条。&br&如果你毕业之后不打算出国做postdoc的话。应届博士毕业生入职都是从讲师做起,随后发展就看你的激情和能力了。还有一个选项是师资博士后,这个是中国特色的一个职位,但通过我的观察,师资博士后和讲师基本是一样的,出站之后很大概率可以留校。&br&去事业单位就是类似于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也有去类似于研究院之类的学术机构的。这类工作都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好。&br&外企也有挺多工作岗位,像知名药企和化工企业,都会要分析化学的学生,而博士头衔还是挺有竞争力的。
题主你好,我和题主专业一样。身边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分析化学女博士。 据我观察,在毕业后大概有三个去向,教职,事业/科研单位和外企。 分析化学专业,相比较于别的专业文章还是比较好发的,国内的牛老板很多,有很多学生文章发的非常棒。 不过现在高校教职…
如果溶剂是水、DMF等饱和蒸气压低的溶剂,不会有什么现象;&br&如果是THF、DCM等饱和蒸气压高的溶剂,溶剂会被抽到泵中,然后从泵的出气口排到空气中。&br&有机溶剂进入泵的话会对泵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是油泵。&br&另外,如果没有开启循环系统,旋蒸的效率会非常低。
如果溶剂是水、DMF等饱和蒸气压低的溶剂,不会有什么现象; 如果是THF、DCM等饱和蒸气压高的溶剂,溶剂会被抽到泵中,然后从泵的出气口排到空气中。 有机溶剂进入泵的话会对泵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是油泵。 另外,如果没有开启循环系统,旋蒸的效率会非常低。
作为一个以前安捷伦用户 来不邀自答&br&&br&如果1999有人问怎么看待惠普拆分,前景如何,楼主怎么想?&br&&br&没错,当年惠普拆分后,一分为二,电脑IT由于大众认知度,拆分后还是叫HP惠普,可惜日落西山。其拆分独立上市的仪器部就是如今如日中天的安捷伦,包含了芯片制造、电子测量及这个版块广为人知的分析仪器。后来新品部分卖给私募基金,改名安华高。他这三个版块都很牛逼的,以前微软罗技的鼠标高档的都是用安捷伦的芯片,现在还有许多高档鼠标还是用安华高的。电子测量,看过一期国家地理的布加迪纪录片,里面就现过安捷伦信号发生器。他家可以提供通讯从始至终的解决方案。至于分析仪器就不用再多言了。&br&&br&现在安捷伦又把仅有的电子测量和仪器分析拆分。从历次拆分分析,应该是属于业务聚焦,做到更专一,这与咱天朝做大做强,全面撒网不同,不过倒是和华为的专注十分相似:&br&1、1999分拆前,你的回答大家,你是买电脑的呢还是卖仪器的公司。现在,传承惠普之道的上市公司安捷伦得回答投资者,是一个电子测量的公司呢还是一个专注于生命科学分析仪器的公司。以便给投资者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br&2、作为在制药行业呆过的一份子,感觉生命科学正处于起步期,还未到破茧而出那样的喷发。而IT现在方兴未艾,但一直觉得电子测量受经济影响更大,更具有周期波动(这点纯粹主观感受,请行业内网友证实)。那么如此一来,公司业务可能起伏波动较大,公司、市场肯定都不愿看到这样的。&br&&br&所以,安捷伦的此次拆分,就如同他们上次惠普拆分那样,是为了业务聚焦,甩掉不赚钱业务,潜伏于有潜力市场,在细分市场做到老大,做到更专、更强,更赚,用他家CEO的话来说是再造一个安捷伦。
作为一个以前安捷伦用户 来不邀自答 如果1999有人问怎么看待惠普拆分,前景如何,楼主怎么想? 没错,当年惠普拆分后,一分为二,电脑IT由于大众认知度,拆分后还是叫HP惠普,可惜日落西山。其拆分独立上市的仪器部就是如今如日中天的安捷伦,包含了芯片制…
简短一点的答案,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可以把晶体看做一个三维的光栅,对不同位置的原子散射的波进行叠加求和,反映的晶格的对称性信息;不同点是电子衍射是电子受到在空间上周期性变化势场的散射,电子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往往比x射线衍射与样品作用要强烈一些,往往不止发生一次散射,即要考虑动力学效应(多次散射),x射线是与核外电子发生作用,与核外的电子分布情况相关。&br&&br&实用角度的答案,在确定晶体对称性上,通常是用x射线来定的,因为动力学效应很弱,不会出现本来消光的斑点位置因为多次散射的原因又出现亮斑的情况,因此便于分析,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x射线的制样更加容易,不用像透射电镜样品那样纠结,当然如果只是对样品的表面晶体结构感兴趣,可以做LEED。但是对于做纳米材料的人来说,电子衍射是必须的,因为x射线的束斑聚不了那么小,题外话,利用波带片(zone plate),x射线的分辨率的确可以进入纳米尺度,但是对于做纳米材料的人来说,电子衍射还是更普遍一些,如下是在金属玻璃中做纳米束衍射,最小的照射空间就是电子束斑的半高宽,可以看到随着照明区域的增大,本来分离的衍射斑点变成了多晶环,这正是金属玻璃的特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nmat/journal/v10/n1/abs/nmat2897.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irect observation of local atomic order in a metallic glass :
Nature Materials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data-rawheight=&690& data-rawwidth=&826& src=&/fba1dd127b3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6& data-original=&/fba1dd127b3a_r.jpg&&&br&用公式来回答,对于单个原子的散射&br&&img data-rawheight=&677& data-rawwidth=&343& src=&/bd3f3a3fcafd5efa7a3b9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3&&电子的散射振幅在u方向上是(s=u/2),其实就是势场的一个傅里叶变化&img data-rawheight=&62& data-rawwidth=&379& src=&/f03f33d7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9&&&br&对x射线来说,其实就是电子分布(电子密度&img src=&///equation?tex=%5Crho+& alt=&\rho & eeimg=&1&&)的一个傅里叶变换&br&&img data-rawheight=&64& data-rawwidth=&389& src=&/dd441db311bdcc45c14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然后通过泊松方程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得到大名鼎鼎的mott formula&br&&img data-rawheight=&104& data-rawwidth=&351& src=&/114dcb1aab1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1&&公式来自王中林的Elastic and Inelastic Scattering in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一书
简短一点的答案,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可以把晶体看做一个三维的光栅,对不同位置的原子散射的波进行叠加求和,反映的晶格的对称性信息;不同点是电子衍射是电子受到在空间上周期性变化势场的散射,电子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往往比x射线衍射与样品作用要强烈一些,…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6198dcff281606bfaf84482& data-hash=&6198dcff281606bfaf84482& data-hovercard=&p$b$6198dcff281606bfaf84482&&@yhHHh jjj&/a& 说的属于原子发射谱和原子吸收谱,并不属于荧光光谱的范畴。&br&&br&在光照(激发光)的作用下,荧光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在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射光子而发光(发射光),如果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过程是自旋允许的称为荧光,自旋禁阻的称为磷光。&br&&br&发射光谱是固定激发波的波长,测定发射光强度与波长(有时候也测波数或者频率等)的关系,通俗而不太严谨的说,发射光谱测定的是发射光的颜色。&br&&br&激发光谱是固定发射光的波长,测量激发光的波长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如从发射光谱知道某分子最大发射波长是500nm,我们希望知道用哪个波长的激发光照射这个分子,可以获得最大的发射强度,就可以通过测定激发光谱来实现。&br&&br&一般情况下,最大激发波长小于最大发射波长。&br&&br&实际应用中,根据我个人经验,发射光谱用得比激发光谱要多。
说的属于原子发射谱和原子吸收谱,并不属于荧光光谱的范畴。 在光照(激发光)的作用下,荧光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在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射光子而发光(发射光),如果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过程是自旋允许的称为荧光,自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析化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