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表示美好的字“三”的用法怎样分辨“三”是实

1.本章重點掌握以下一些特殊副詞的意義,尤其要注意它們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詞:少、稍、頗
(2)範圍副詞:但、徒、特、第、直、僅
(3)時間副詞:嘗、再、複、仍、稍、曾、竟
(4)情態副詞:且、曾、固,竟
(5)否定副詞:不、弗;毋、勿;未;非;否;微;
(6)表敬副詞:①表示尊人的有:請、幸、謹、敬、惠、辱;②表示自謙的有:竊、忝、猥;
2.教材383頁練習二第九題
1.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哪些?“吾”的用法有何特點?
2.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哪些?“而、乃”的用法有何特點?
3.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第三人稱的?“之、其”用作第三人稱代詞時用法上有何差異?
4.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人稱複數的?
5.古漢語中的近指代詞與遠指代詞主要有哪些?
6.指示代詞“之”、“其”在用法上有何差異?
7.指示代詞“夫”、“若”、“然”、“爾”、“焉”、“諸” 用法上各有何特點?
8.古漢語指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孰”的用法特點是什麼?
9.古漢語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胡”、“曷”、“奚”的用法特點是什麼?
10.古漢語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
11.無定代詞“或”、“莫”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法?兩者有什麼區別?
12.輔助性代詞“者”、“所”的用法有何異同?
13.凝固格式“所以”在古漢語中是怎樣使用的?
14.練習二第十一題。
15.請比較古今漢語的代詞體系。
(六)介詞、連詞
1.介詞與連詞常同形,如何區別介詞與連詞?
2.重點掌握以下內容:
(1)古漢語中介詞“於”構成的介賓短語主要有哪幾種用法?(主要有四種:①表示處所和時間,如:,,,,;②介紹涉及的物件,如:,,,,;③表示比較,如:,,,,;④表示被
動,如:,,,,。)
(2)古漢語中介詞“以” 構成的介賓短語主要有哪幾種用法?(主要有四種:①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拿”,如:,,,,;②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如:,,,,;③表示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如:,,,,;④表示時間,相當於“於”、“在”,如:,,,,。)
(3)古漢語中介詞“為” 構成的介賓短語主要有哪幾種用法?( 主要有四種: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如:,,,,;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如:,,,,;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如:,,,,;④表示被動,如:,,,,。)
(4)能分辨連詞“以”、“與”和介詞“以”、“與”。
(5)古漢語中連詞“而”主要有哪幾種用法?
主要有三種:
第一、用在聯合結構裡,連接形容詞、動詞和形容詞性、動詞性短語,表示兩種性質和行為的聯繫,如:,,,,;這一用法裡面,有順接和逆接兩種。
第二、用在偏正結構裡,連接狀語和謂語動詞,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種順接,前後語意相承,但不是並列關係,也沒有轉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謂結構裡,連接主語和謂語,在意思上是一種逆接,如:,,,,。
(6)古漢語中連詞“則”主要有哪幾種用法?
主要有四種:①表示兩事在時間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②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聯繫,有“那麼”或“那麼就”的意思,如:,,,,;③表示假設,有“如果”“假如”的意思,如:,,,,;④表示發現,有“原來已經”的意思,如:,,,,。此外,“則”還可以表示“讓步”。
(7)古漢語中連詞“之”主要有哪幾種用法?
主要有兩種:第一、連接定語和中心語,表示領屬關係或修飾關係,如:,,,,;第二、“之”用在主謂結構中間,使這個主謂結構變為名詞性詞語。如:,,,,。
3.“然則”、“雖然”、“然而”都是短語。它們分別由哪兩類詞構成?意義分別是什麽?
(七)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1.句尾語氣詞“也”表達怎樣的語氣?
2.句尾語氣詞“矣”表達怎樣的語氣?
3.句末語氣詞“也”、“矣”的用法和區別。
4.句尾語氣詞“乎”、“歟(歟)”、“邪(耶)”表達怎樣的語氣?
5.句尾語氣詞“哉”表達怎樣的語氣?
6.句首、句中語氣詞“其”有哪些作用?
7.句中語氣詞“也”有哪些作用?
8.詞頭“有”、“其”是怎樣使用的?
9.詞頭“言”、“于”、“薄”是怎樣使用的?
10.詞尾“然”、“如”、“爾”、“若”是怎樣使用的?
(八)副詞、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綜合練習:
1.在下列句中,填上適當的否定副詞:
(1)雖有佳餚,(
)知其旨也。
(2)公曰:“衣食所安,(
)敢專也。對曰:“小惠未徧,民(
(3)己所不欲,(
)施於人。
)登高山,(
)知天之高也。
2.在下面各句的括號中填上“之”或“其”:
(1)知之者莫不稱(
(2)曲而謂(
)直,直而謂(
)曲,惑矣。
(3)君子(
)愛人也以德,細人(
)愛人也以姑息。
)勉( ),吾不復見子矣。
(5)物無大小,必有(
)性,事無巨細。必有(
3.解釋下面一段文章中加點的詞(需說明其詞性、意義或語法作用),並在括號內填上“也”或“矣”: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
),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
??????????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
?????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4.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
(3)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
(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5)失時不雨,民且狼顧。 .
(6)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大学古代汉语(虚词部份)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虛詞部份(四)副詞 本章......
古代汉语虚词部分练习参考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虚词部分练习参考......
大学古代汉语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左传》文选...性质:古汉语虚词用法专著,释虚词 160 个。 编排...文选部分要透彻讲解语 言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使学生.........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大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20份.........
古代汉语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8个文言文虚词 18个: [而、何、乎.........
古代汉语 虚词-介词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广州大学的古代汉语常见虚词 词类......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 一、 “...《礼记·大学》 ().. 2、表示顺承关系。 (可译作“就”“便”“才”等).........
古代汉语虚词部分练习参考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虚词部分练习参考......
一、文言虚词——或 在古汉语中,我们把“或”归为代词,首先来看一下 代词...大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总结66份文档
职场生存攻略 思维导图.........
陈 霞村 古代 汉语虚词虽然数目并不算多 , , 但是使 用却 很经常 刘淇《助...两汉到南 北朝 , 属于 训话学 的 研究 时期 虚词被当作 训释 词语的部分 .........
古代汉语虚词概述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虚词分类概述 总结通论五 古汉语虚词 第一节 古汉语虚词概说 一、什么叫虚词?虚词的范畴? 二、虚词的作用:具.........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非常详尽的虚词解释 32 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
虚词,虽然并不等于研究 古代汉语语法,但却能涉及到古代词法、句法的很大部分...高校师范专业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王艳敏. 高师.........
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还是古汉语语法专著, 以及《古代汉语》教科书, 大部分 ...[11]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古代汉语 读本》 (修订本) 天津人民.........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学习体会虚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为虚词在数量上比实词少得多,但作用 却很大,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所以用不用虚词,用哪个.........
古代汉语 32 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
唐宋:韩、柳、欧、苏散文 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 、 以今人注为...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 、、、, 虚词.........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
北京大学出版社吴鸿清编著《古代汉语基础》(虚妄的学习与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吴鸿清编著《古代汉语基础》(虚妄的学习与辨析)隐藏>> 古代汉语基础虚词的学习与辨析 大连.........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在本句中的前一 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 “焉”就不...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暨南大学课程论文模版 12页 .........
■ 24小时热门信息
先秦和汉代 虚词 《词诠》 杨树达;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词典;用注音字母编排 《古......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简明古汉语字典》 《简明古汉语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古汉语虚词.........
《古汉语常用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5、《说文解字》、《经籍籑诂》 6、《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解》 7、《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
古代汉语词典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词典今日推荐 四季养生 中医......
■ 相关热门内容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 一、古汉语虚词概说 第一,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 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 【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 .........
古代汉语课件-词类活用 73页 2下载券 古代汉语12 16页 免费 古代汉语,词类活...一、文言虚词——或 在古汉语中,我们把“或”归为代词,首先来看一下 代词.........
搜试试 3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文学...古代汉语 虚词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虚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第二节 古代汉语实词的用法 一、古代语实词用法的一般情况 (一)古代汉语实词用法的特点 首先,古汉语实词包括:名、动、 形、数、量、代。副词在虚词中讲解。 .........
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古代汉语” 。汉语的这种 ...查检词语和典故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一)汉语字典的.........
搜 试试 7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xls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高等教育 ...古代汉语之虚词1 32页 1下载券 古汉语常用实词虚词[1] 15页 免费 古代汉语的.........
古代汉语课件精华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课件精华版 ...新知识出版社1957 年出版,本书收集了古汉语中常见虚词的用 法,可解决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课件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幻灯片 1 幻灯片 2 古书的注解 ? ? ...补充: 1、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 ,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
■ 热门推荐三古七段中三古的划分原因
三古七段中三古的划分原因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 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 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 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 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 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
与《三古七段中三古的划分原因》相关的作业问题
见清代扬州派文学家 汪中的著名论文《释 三九》
a.糊纸袋b.补花?缝床单或被罩?c. 扫院子?扫街?d.学习
2.群英会中计,中周瑜的计.3.孟获说要擒他七次他才归降!4.巧授连环计 涉及庞统,因为授了连环计才能打败曹操.5.过五关斩六将斩的是曹操的六将,因为不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就不能去找刘备.
四年级下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中三次出现啊的句子,你打算用【赞美 】的语气去读,因为他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
在西部/on西部/到西部,指的是不属于中国但与中国接壤 in the west of China 指的是属于中国并位于中国的西方,如新疆 to the west of China 指的是不属于中国且不与中国接壤
不用那一步PB⊥PC PB⊥PA 那么PB⊥面PAC那么AC⊥PB又H是垂心,所以AC⊥BH那么AC⊥面PBH得到PH⊥AC同理得到 PH⊥AB PH⊥BC那么PH⊥面ABC
三棱锥体积=1/6*PA*PB*PC=1/6PB*PC
三个侧面PAB.PBC.PCA两两垂直可联想到长方体这样便可画出图形,所以可将PC看作高,直角三角形PAB看作底故体积为V=1/3*PC*[1/2*(PA*PB)]由均值不等式知最大值在PA=PB时取到所以为2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奋斗精神首先,他们都是在艺术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贝多芬的曲,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托尔斯泰的文学.其次,他们的不朽作品都是他们燃烧生命历经艰苦的成果,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是他们苦难人生的淬炼品.之所以说他们是巨人,是因为他们是屹立于自己苦难人生坚韧品格至上,为艺术奉献一切的人.套用原文的说法,那就是
=1,.这个可以用特殊值法,假设这是一个正四面体,很方便的
楼主啊 你找个正方体ABCD-EFGH 三个侧面两两垂直也就是 SA,SB,SC两两垂直 底面设为ABC面 SA=SB=SC=a各棱长相等 可以找个正方体.为SA,SB,SC各边 AB BC AC 为面对角线 可以画出图 不难的 希望能理解~
把SA看成高,底面为SBC,这时候就容易计算.V=1/3×1/2×a×a×a =1/6a^3
设这个九宫格第一行的三个数从左到右是a1、a2、a3;第二行的三个数从左到右是a4、a5、a6;第三行的三个数从左到右是a7、a8、a9;令a1+a2+a3=19.95=a则有a1+a5+a9=a2+a5+a8=a3+a5+a7=a4+a5+a6=a,四者相加得a1+a2+a3+a4+a5+a6+a7+a8+a9+3a
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作品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ZUo):惭愧.③王:四声,动词,称王.作品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
相同的箭头表示电子相同的自旋方向每一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且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根据洪特规则 每个能级的轨道的电子总是优先排满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所以只要方向相同 向上向下都可以的【风雨清华路】为你解答
一个三棱锥的底面面各设为s截面面积为x平分的话有,可以根据三棱锥体相似来做,(面相似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体相似体积比等于棱边长的立方)因此有x=(三次根号(1/2))^2×s=三次根号(1/4)*s于是截面面积只与底面面积相关过OA的截面对应的底面是三角形OBC,以此类推因为OA>OB>OC, 所以过OC作的截面最
从O分别向AB、BC、AC作垂线OD、OE、OF,垂足OD、E、F,连结PD、PE、PF,根据三垂线定理,PD⊥AB、PE⊥BC、PF⊥AC,∴
OS^2=(根号13)^2 +5^2 +(2*(根号5))^2=13+25+20=58OS=根号58 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为坐标的X,Y,Z轴,S就是原点,则:O点的坐标就是((根号13),5,2*(根号5)),所以:OS^2=这x,y,z坐标的平方和.在实际生活中,当一个人来到房间里,会发现相邻的两个墙面及地板面是两两【图文】第3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6.7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己的小孩当作小孩”,也可以直接解释为“爱护自己的小孩”;例(12)中的“远千里”是“以千里为远”;例(13)中的“智其子”是“认为其子智”;例(14)中的“贱之”是“认为他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他、看不起他”;例(15)中的“美我”是“认为我美”;例(16)中的“怪之”是“认为这件事奇怪”;例(17)中的“贵五谷”是“以五谷为贵”,也可以直接解释为“重视五谷”,“贱金玉”是“以金玉为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金玉”;例(18)中的“异之”是“认为这种景象奇异”;例(19)中的“奇之”是“认为他奇特”。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其中又因宾语所表示的内容不同而分成两类:如果宾语是表示人(即宾语是由表示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替或为宾语(某人)做某事”的意思;如果宾语是表示事物(即宾语是由表示事物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了宾语(某事物)做某事”的意思。用于为动用法的动词叫“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为动用法,但不多见;大量的为动用法,主要是见于动词本身。
(一)替或为宾语(某人)做某事
(1)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
(2)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
(3)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上》) .
(5)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6)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韩非子〃难二》) .
(二)为了宾语(某事物)做某事
(7)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
(8)遂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
(9)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贾谊《f鸟赋》 ..
(1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
一个用如为动用法的动词,有时可以带双宾语。前一个宾语(间接宾语)与动词构成为动用法,后一个宾语(直接宾语)则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与动词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
(11)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
(12)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汉书〃高五王传》) .
例(1)中的“御齐侯”是“替齐侯驾车”;例(7)中是“死名”是“为了名声而死”;例(11)中的“避贤者路”是“为贤者避路”。其余例句皆可仿此来解释。
七、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一)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
我们讲某个词语活用为动词,是根据该词在古代汉语中所具有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来判断的。然而在谈到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时候,不少人无形中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和语法特点作为依据,以此来辨别古代汉语里的某个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因而往往把某个词的“本用”而误解为活用。下面我们结合某些古代汉语教材中讲词类活用时所举的一些“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句来辨别其错误及其致误的原因。
第一,不明词的本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
(1)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
(2)天雨雪。(《汉书〃苏武传》) .
例(1),《说文》:“前,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古人用“脚(止)站在舟上”来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前,进也。”可见“前”的本义为“前进”,是动词,引申为方位名词。
例(2),《说文》:“雨,水从云下也。”甲骨文“雨”字像雨点下落之形。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行为来看,“雨”是“降雨”;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结果来看,“雨”是“雨水”。可见“雨”的本义是“降雨”。
第二,不明词的引申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
(3)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庄子〃田子方》) .
(4)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
(5)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
(7)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8)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
(9)既城朔方,全师而还。(李华《吊古战场文》) .
例(3),《说文》:“饭,食也。”“饭”的本义为“吃(饭)”,引申为“喂,给??吃”。 例(4),“食”的本义为“饭食”,引申为“吃”。《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可见“衣”的本义为“上衣”,泛指衣服,引申为“穿戴”。
例(5),《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可见“王”的本义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即“帝王”,引申为“成王业,称王,统治天下”。
例(6),《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因此“军”的本义是“包围”。“以车自围”时则表示军队准备宿营,因此引申为“驻扎”;“以车自围”者,当然是军队,因此引申为“军队”。
例(7),《说文》:“市居曰舍。”“舍”的本义为“客舍”,泛指房舍,引申为“住宿”。
例(8),《说文》:“器,皿也。”可见“器”的本义为器具,引申为才能,再引申为“赏识,看重”。
例(9),《说文》:“城,以盛民也。”《广韵》:“城,城郭。”可见“城”的本义为城墙,引申为“修筑城墙”。
现代汉语里“前”、“雨”、“饭”、“食”、“衣”、“王”、“军”、“舍”、“器”、“城”等一般都不作动词,因此人们“以今度古”,以为古代汉语里的上述词语也不作动词,于是当这些词语在古文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意义时,就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表示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动宾短语在形式上完全一样,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用作一般用法的动词,有时是用作特殊用法的动词。例如:
(10)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A我,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马中锡《中山狼传》) ..
(1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
(12)余朝京师。(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1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
例(10)和(11)中的“生之”、“死之”和“死国”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生之”是使动用法,“死之”是动补结构,“死”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死之”即“死于之”,就是“死在狼口里”的意思,是一般用法;例(11)中的“死国”则是动宾结构,就是“为了国事而死”,是为
例(12)中的“朝京师”和例(13)中的“朝秦楚”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动词也相同,然而“朝京师”是一般的动宾结构,“朝秦楚”则是使动用法,就是“使秦国和楚国来朝拜”。
(14)桓公立,(石F)乃老。(《左传〃隐公三年》) .
(1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
例(14)中的“老”和例(15)中的“老”,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但前一个“老”是一般用法,是“告老”的意思;后一个“老”是意动用法,“老之”就是“认为他老了”。
(三)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时同样是动宾短语,其语法形式完全一样,并且其中的动词同样是特殊用法,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或是使动用法,或是意动用法,或是为动用法,或是其他的特殊用法,我们应根据上下文意来加以分辨。例如:
(16)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知度》) .
(17)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老子》) .
(18)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
(19)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
例(16)中的“愚人”可理解为“认为别人愚”,是意动用法;例(17)中的“愚民”可理解为“使民愚”,是使动用法。
例(18)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认为其服美”,是意动用法;例(19)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使其服美”,是使动用法。
怎样分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呢?这主要是从意义上来区分:
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它侧重于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主语使得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即主语(秦王)使宾语(之)产生了“归”这一动作行为。或者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如《韩非子?五蠹》:“乘势,则哀公臣仲尼。”即主语(哀公)使宾语(仲尼)成为臣。或者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即主语(人)使宾语(己)具有“洁”的性质。
意动用法具有主观色彩,它侧重于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即主语认为宾语是某种人或事物(或者把宾语当作、看成是某种人或事物)。如《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即主语(孟尝君)把宾语(我)当作门客。或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上文所举“甘其食”,即主语(人)认为宾语(其食)具有“甘”的性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汉语 三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