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着跋题清明上河图题跋

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清明上河图》被那些名人收藏过
12:02:37 浏览0次/0评论
2015年已然过去,在中国引起全民关注的“石渠宝笈”特展中,《清明上河图》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作为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已经成为中国 画,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如《蒙娜丽莎》之于西方艺术。然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张择端这个名字反而不如梵高、达芬奇那般熟悉。那么,作为《清明上 河图》的作者,为何我们的张择端如此不被重视呢?简单说,他在生前并不算是个着名的,除了几幅画,史书吝啬的没有多少字给他,这也直接导致《清明上河 图》这幅国宝的重重未解之谜与争议,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在历史的地位是靠一件件的作品沉积出来来,像张择端这般一画成千古的案例可谓是凤毛麟角。《金明池争标图 》 张择端(署名)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出生于琅琊东武的张择端,在游学京师后开始学习绘画。开始以画界画为主,尤其擅长于舟车房屋,田园市井。“界画”,是中国画早期的重要绘画形式之 一,在隋朝达到鼎盛,界画即是拿界尺创作,多以古代城市建筑景观为主。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界画逐渐被嫌为“匠气”而没落。而后张择端成功加入由赵佶发扬光 大的画院,成为了一个翰林。然而以画风俗画擅长的他,在当时是注定要郁郁不得志的,很简单,上(赵佶)有所好,富贵典雅的宣和体才是主流。与同时代的《千 里江山图》相比,张择端跟《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作为一副献给皇帝的画,哪怕这是副极力讴歌时局安稳,天下太平的作品,徽宗也并没有多重视这 幅画,盖了标志性的双龙小印,以瘦金体题写了画名《清明上河图》后,便赐给了当时的显族向氏向宗回家,并被记录在其私人收藏《向氏评论图画记》。然而徽宗不知道的是,他将画中的繁华汴京赏赐给大臣后,现实的汴京也即将离他而去。赵佶 双龙印章(《清明上河图》版已佚)只会画花鸟鱼虫的皇帝,是守不住江山的。靖康年到了,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帝都“北狩”了,遑论一幅画,随着金兵贵族的大肆掠夺,《清明上河图》 流落到了金国的民间。直到靖康年的60年后,金朝汉族布衣张着为《清明上河图》提下了第二个记录,一人得道,张着的朋友,同为宋朝遗民的张公药、郦权、王 、张世积也相继作了诗题。不知汉人张着在金朝生活的如何,看到画中已被金人夷为焦土的繁荣都城,怕是一定会很怀念暖风熏人的汴京和故国。然而他却以另一种方式与《清明上河图》永载青史,他的这一题跋是学界认为本画作者为张择端的最重要依据。如无此题,此画现在怕是佚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着跋。”张着题清明上河图张著题清明上河图十九年后,张着因诗名当上了金朝一名小官。而第二任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向氏家族,则在靖康后的抗金战争中,“阖门皆遇害,唯一子鸿六岁得存”(宋史)。‘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张世积题清明上河图张着之后,蒙古铁骑南下,灭了金,灭了宋,屠了城。而《清明上河图》也被到处搜刮财宝的元朝统治者收入皇宫。此时历经战乱流转《上河图》已近百岁, 破损污浊可想而知,既然进了宫便需要重新装裱。然而这一副讴歌描写汉人北宋首都的作品,显然也难成元朝统治者心爱之物,此画随后便被装裱匠人以临摹本掉 包,卖给了当时的“贵官某氏”。至此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清明上河图》临摹本出现。“我元至正之辛卯,准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杨准题《清明上河图》(节选)而手握真迹的贵官某氏,也难称重视此画,在调入真定(今河北中部)为官后,被负责保管的手下监守自盗卖给了杭州人陈彦谦。怀璧其罪的陈彦谦生怕主人 追究起来,又将此画转手卖给了杨准。知己难求,《清明上河图》亦如此,杨准倾尽家产买下了这幅画,并详详细细把张着之后这幅画的遭遇记录了下来,包括装裱 师伪作赝品,偷出宫门,再偷出官员家门的过程,而这些题跋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清明上河图真伪、流转的无价之宝。杨准题《清明上河图》同年秋,杨准的朋友刘汉也在这幅画上题记,称此画为“稀世玩”,要杨氏子孙永世“珍袭”。这显然不可能,十几年后,清明上河图就又换了主人。而此时,元朝也快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了。到了大明朝,《清明上河图》先被首辅李贤收藏,历经李祁,吴宽,李东阳等人,漂泊流落在民间。后被严嵩、严世蕃以权势强行索去占有。作为明朝着名奸臣代表,严嵩在嘉靖41年被弹劾失势,斩首抄家,于是《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皇宫,藏于明内府。然而嘉靖作为一个破了不上朝记录的皇帝,一心修仙想来也不会对绘画感兴趣。到了万历年间,此画又流转到了权倾一时的秉笔太监冯保手中,这是个有文化 有修养的太监,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便认为这幅画是“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年方16岁,尚未亲政,冯保大权在握,这也 是他敢在内府藏的画中题跋的底气所在,并在题跋左下加盖《永享》印章,证明此时此画,已被其据为己有。
华夏收藏网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发表评论 如果没有账号,可以先免费
请您注意: 如果还没有注册,请先免费注册为华夏收藏网的会员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4年收藏行业专营
2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您所在的位置:&&&卓克新闻&&&正文
沧海五周年庆暨秋拍——慈禧御赐盛宣怀《清明上河图》手卷现沧海秋拍
扫描二维码进入本新闻手机页面浏览
& &387细节图
& &387& &张择端(款)&清明上河图 & &设色绢本&手卷 & &题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庚午孟夏&引溪枕泉氏题&钤印:周□缵印& &盛宣怀题跋:右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正月奉旨督办芦汉铁路入奏称旨钦皇太后殊恩荷赐宣怀者也&宣统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重付装池后&臣盛宣怀沐手恭记&& &长尾雨山题跋:宋翰林张正道择端清明上河图世传称名迹&按寓意录云&元至正壬辰西昌杨准跋谓&前有徽庙标题后有金诸老诗及私印若干&今皆不见&而此卷杨准跋亦不见&所存李东阳欧阳玄诗张着跋并似后人自别卷摹入&东阳长沙人而作长洲何也容台集&云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皆南宋时追摹盖著名剧迹&追摹应亦不少也&铃木君所藏此卷清慈禧太后赐盛宫保宣怀者&宫保卒后自其族人售归&流传有由&似不可轻言议&然明时诸老聚讼纷纷&况又在三百年后孰能得披沙拣金乎&今读其画&偏极精工固非寻常&画师所能作虽则买王得羊亦足为珍也 昭和甲戌冬仲&长尾甲年七十一& &钤印:宾之、西涯、恩赐草堂、武进盛氏珍藏、臣宣怀印、长尾甲印、雨山& &说明:1、此卷为慈禧御赐盛宣怀者,后经长尾雨山收藏,实为流传有序!& &2、2008年 嘉德拍卖成交价 RMB 201,600& &按语:本卷在结构上,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景物顺序布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从景物的安排等等都有自己本身的艺术特色。本卷描绘的是明朝中期苏州繁荣的景象。与呈现汴梁风土人情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比,本卷《清明上河图》中房屋建筑更为规整宏大,崇楼台阁、深宅大院,连商铺的门面也颇为宽敞,画中裱画店、银楼、香楼、古玩瓷器店等,正是明代新兴的行业,加之女伎歌舞弹唱、校场骑射练武等场面,一幅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风俗画跃然纸上,十分难得。尺寸:30.5&719 cm.&约20平尺(画心)30&70 cm.&约1.9平尺、30&50 cm.&约1.4平尺、30&37.5 cm.&约1平尺、32&132 cm.&约3.8平尺(跋)& &RMB: 280,000 & 380,000& &简介:1.盛宣怀(),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阴,出生于中国常州,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2.长尾雨山,生于日本元治元年9月18日(日),卒于昭和17年(1942年)4月1日),明治期汉学者、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讳甲,字子生。日本著名汉学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 &629林则徐题跋局部图
& &629& &戴&熙()&冶山送别图 & &设色绢本&手卷& &林则徐题引首:冶山送别图&鲁青邑侯将归贵昜&同人惜别&绘图赠言&部民林则徐为题其额& &钤印:林则徐印、少穆& &款识:道光九年七月既望&鲁青仁棣大令将还贵阳&绘此志别&即请雅教&醇士戴熙&& &钤印:戴熙、醇士、醇士书画、内廷供奉& &林则徐题跋:乌虖&廉吏不可为&&林则徐题&钤印:林则徐印& &鉴藏印:程颂万观、石逸珍藏、鸿沧鉴藏& &说明:林则徐题引首,林则徐、沈学渊、程颂万、冯登府等多家题跋。& &尺寸:26&91.5 cm.&(引首)约2.2平尺&&&29.5&113.5 cm.&(画心)约3.0平尺&&&26&557 cm.&(后题)约13.0平尺& &RMB: 400,000 & 600,000
& &383& &程正揆()&山水& &水墨纸本&立轴 & &款识:泰兴季氏有仲圭横卷&淋漓得意&非老手不能&今仿其笔&清溪道人揆& &钤印:程正揆、葛藤锅里& &尺寸:74&35.5 cm.&约2.4平尺& &RMB: 80,000 & 150,000& &简介:程正揆,湖北省孝昌县观音湖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字端伯,号鞠陵,别号清溪道人、青溪老人、青溪旧史。今湖北孝昌人。
& &384& &张&洽()&仿倪瓒笔意 & &水墨纸本&立轴 & &款识:1.无意为文&乃得真趣&张洽&2.画家以萧闲古澹为逸品&倪迂着墨不多&一洗唐宋习气&最为高致&往往作疏柳幽篁&出丹邱生之上&乾隆丙戌小春&洽再跋&& &题签:洽单款墨笔山水&咸丰四年初夏重装&& &钤印:玉川小爰& &钤印:张洽、古法、在阳道人& &尺寸:67&33 cm.&约2平尺& &RMB: 120,000 & 180,000& &简介:张洽,字月川(一作名玉川,字在阳),号圆光道士,又号青箬古渔,有印文曰白云渡口渔郎,清朝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393& &查士标()&长林邃壑图 & &水墨纸本&屏轴& &款识:雨后飞泉下碧湾&长林邃壑草堂宽&无人解得幽闲趣&溪上青山祗自看&士标& &题签:查二瞻长林邃壑&陶庵藏&丁卯寒秋&粟若题& &钤印:士标私印&、查二瞻&& &鉴藏印:伯陶珍藏、&伯聪& &说明:陈伯陶旧藏。陈伯陶(),晚年更名永焘,字象华、车子砺、万年青、九龙青逸等,广东东莞人。光绪十八年探花,授编修,后任国史馆协修、总纂。官至江宁提学使。富藏书,颇具规模,著述甚丰。& &尺寸:156.5&52 cm.&约7.3平尺& &RMB: 400,000 & 600,000& &简介: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懒老、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后寓扬州。工书画,精鉴别。用笔不多,惜墨如金。与弘仁、孙逸、汪之瑞称&新安派四家&。
& &399& &左宗棠()&七言联 & &纸本&屏轴& &释文:异同不复疑三语&身世何缘得两忘 & &款识:左宗棠& &钤印:大学士章、青宫太保恪靖侯& &尺寸:162&43 cm.&2&约6.2平尺(每幅)&& &RMB: 120,000 & 180,000& &简介: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代表作品《左文襄公全集》。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代表作品《左文襄公全集》。
& &400& &刘&墉()&书法&太仓史公&& &笺本&立轴& &释文:太仓史公谨能诗工绘事&赠吴羽士&有松下剪云缝鹤氅&花间滴露写鹅经之句&自号吴门野樵长画早春雪景自题其画&云雨余山色翠如苔&几点寒烟湿未开&童子无端扫红叶&隔林似有故人来& &款识:石庵刘墉& &钤印:石庵、刘墉画印、清爱堂& &说明:缺右轴& &尺寸:122&54.5 cm.&约6平尺& &RMB: 50,000 & 80,000
& &401& &查士标()&行书五言诗& &绫本&立轴& &释文:画槛排空立&飞甍逐望低&观危鳷鹊度&台古凤凰栖&海日千门上&江云万堞齐&大堤杨柳色&彷佛旧乌啼& &款识:查士标& &钤印:查士标印、二瞻氏、梅壑& &尺寸:104&54 cm.&约5平尺& &RMB: 180,000 & 280,000
& &403& &陆润庠()&行书七言联 & &纸本&镜片& &释文:绿竹故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 & &款识:永焘一兄属&陆润庠& &钤印:陆润庠印、太保& &说明:民国原裱& &尺寸:145&35 cm.&2&&约4.6平尺(每幅)& &RMB: 30,000 & 50,000& &简介:陆润庠,字凤石,号石洒,别号固叟,元和(今苏州)人。清大臣、书法家。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入直南书房,迁侍读,历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师傅,授太保。卒赠太傅,谥文端。
& &407& &奚冈()五言联& &洒金笺本屏轴& &释文:不卷留香久微凹聚墨多& &款识:蒙泉外史奚冈& &钤印:奚冈之印、蒙泉外史& &尺寸:87.5&18.5 cm.&2约1.5平尺(每幅)& &RMB: 30,000 & 50,000& &简介:奚冈,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县(今属安徽),一作黟县(今属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韵超隽。曾游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时,征孝廉方正,辞不就。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美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清明上河图》被哪些名人收藏过?
《清明上河图》被哪些名人收藏过?
日09时34分来源:
  2015年已然过去,在中国引起全民关注的“石渠宝笈”特展中,《清明上河图》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作为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已经成为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如《蒙娜丽莎》之于西方艺术。然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张择端这个名字反而不如梵高、达芬奇那般熟悉。那么,作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为何我们的张择端如此不被重视呢?简单说,他在生前并不算是个著名的画家,除了几幅画,史书吝啬的没有多少字给他,这也直接导致《清明上河图》这幅国宝的重重未解之谜与争议,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在历史的地位是靠一件件的作品沉积出来来,像张择端这般一画成千古的案例可谓是凤毛麟角。
  《金明池争标图 》 张择端(署名)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出生于琅琊东武的张择端,在游学京师后开始学习绘画。开始以画界画为主,尤其擅长于舟车房屋,田园市井。“界画”,是中国画早期的重要绘画形式之一,在隋朝达到鼎盛,界画即是拿界尺创作,多以古代城市建筑景观为主。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界画逐渐被嫌为“匠气”而没落。而后张择端成功加入由赵佶发扬光大的画院,成为了一个翰林。然而以画风俗画擅长的他,在当时是注定要郁郁不得志的,很简单,上(赵佶)有所好,富贵典雅的宣和体才是主流。与同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张择端跟《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作为一副献给皇帝的画,哪怕这是副极力讴歌时局安稳,天下太平的作品,徽宗也并没有多重视这幅画,盖了标志性的双龙小印,以瘦金体题写了画名《清明上河图》后,便赐给了当时的显族向氏向宗回家,并被记录在其私人收藏《向氏评论图画记》。
然而徽宗不知道的是,他将画中的繁华汴京赏赐给大臣后,现实的汴京也即将离他而去。
  赵佶 双龙印章(《清明上河图》版已佚)
只会画花鸟鱼虫的皇帝,是守不住江山的。靖康年到了,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帝都“北狩”了,遑论一幅画,随着金兵贵族的大肆掠夺,《清明上河图》流落到了金国的民间。直到靖康年的60年后,金朝汉族布衣张着为《清明上河图》提下了第二个记录,一人得道,张着的朋友,同为宋朝遗民的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也相继作了诗题。
不知汉人张着在金朝生活的如何,看到画中已被金人夷为焦土的繁荣都城,怕是一定会很怀念暖风熏人的汴京和故国。然而他却以另一种方式与《清明上河图》永载青史,他的这一题跋是学界认为本画作者为张择端的最重要依据。如无此题,此画现在怕是佚名。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着跋。”(张着题清明上河图)
十九年后,张着因诗名当上了金朝一名小官。而第二任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向氏家族,则在靖康后的抗金战争中,“阖门皆遇害,唯一子鸿六岁得存”(宋史)。
“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张世积题清明上河图)
张着之后,蒙古铁骑南下,灭了金,灭了宋,屠了城。而《清明上河图》也被到处搜刮财宝的元朝统治者收入皇宫。此时历经战乱流转《上河图》已近百岁,破损污浊可想而知,既然进了宫便需要重新装裱。然而这一副讴歌描写汉人北宋首都的作品,显然也难成元朝统治者心爱之物,此画随后便被装裱匠人以临摹本掉包,卖给了当时的“贵官某氏”。至此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清明上河图》临摹本出现。
  张著题清明上河图
“我元至正之辛卯,准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杨准题《清明上河图》(节选)
而手握真迹的贵官某氏,也难称重视此画,在调入真定(今河北中部)为官后,被负责保管的手下监守自盗卖给了杭州人陈彦谦。怀璧其罪的陈彦谦生怕主人追究起来,又将此画转手卖给了杨准。知己难求,《清明上河图》亦如此,杨准倾尽家产买下了这幅画,并详详细细把张着之后这幅画的遭遇记录了下来,包括装裱师伪作赝品,偷出宫门,再偷出官员家门的过程,而这些题跋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清明上河图真伪、流转的无价之宝。
  杨准题《清明上河图》
同年秋,杨准的朋友刘汉也在这幅画上题记,称此画为“稀世玩”,要杨氏子孙永世“珍袭”。这显然不可能,十几年后,清明上河图就又换了主人。而此时,元朝也快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了。
到了大明朝,《清明上河图》先被首辅李贤收藏,历经李祁,吴宽,李东阳等人,漂泊流落在民间。后被严嵩、严世蕃以权势强行索去占有。作为明朝着名奸臣代表,严嵩在嘉靖41年被弹劾失势,斩首抄家,于是《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皇宫,藏于明内府。
然而嘉靖作为一个破了不上朝记录的皇帝,一心修仙想来也不会对绘画感兴趣。到了万历年间,此画又流转到了权倾一时的秉笔太监冯保手中,这是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太监,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便认为这幅画是“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年方16岁,尚未亲政,冯保大权在握,这也是他敢在内府藏的画中题跋的底气所在,并在题跋左下加盖《永享》印章,证明此时此画,已被其据为己有。
  冯保题《清明上河图》
当然那有什么东西能永垂不朽,盖下“永享”印章并题字后四年,张居正去世,神宗逐渐手揽大权。作为张居正政治盟友,神宗显然不愿放过他,冯保失势,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则不见踪影,流落民间。
  鹭津如寿题《清明上河图》
如寿是谁,今已不可考,这却是《清明上河图》的最后一首题诗。从冯保之后,一直到乾隆年间,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清明上河图》的行踪成了一个谜,至今依旧了无头绪,直到陆费墀的出现。
陆费墀一定满腹委屈,作为“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之一,却被乾隆以一纸“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的罪名,革职并赔了所谓原料制作费十数万两白银。并在几年后郁郁而亡。这样花了他一辈子心血的工程,到头来被皇帝一句话毁了他的人生。《清明上河图》是如何到他的手中的我们已无处考证,陆费墀死后,陆家后人便将其上卖给了后来的太子少保毕沅手中,这一点可以从画中的毕沅印鉴中看到。作为一名及第状元,毕沅的口碑显然不那么好,当地百姓称之为:“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
嘉庆元年,白莲教从湖北起事,清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平息了叛乱,作为前任湖广总督,嘉庆皇帝把这个账算在了毕沅头上,认为清军部队腐败、克扣军饷皆因毕沅纵容所致。然而此时毕沅已经去世两年,死人该如何惩治呢,抄家呗,《清明上河图》至此再入皇宫,进入清廷内务府。
幸好此时乾隆去世,否则我们今天看到的上河图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大印章与乾隆标志性的面条字是少不了的。感谢嘉庆皇帝,我们得以最大程度保全《清明上河图》的完整面貌,在进入清朝内务府后,《清明上河图》被编入清朝内务府收藏着录《石渠宝笈》,这也是今天故宫展览的主题名称来源,至此上河图一直被清廷所收藏,直到民国。
  《石渠宝笈》著录鉴赏印
1924年,鹿钟麟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而后《清明上河图》跟随溥仪辗转天津,长春。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并派空降兵至沈阳机场,俘虏了准备出逃日本的溥仪,满洲国灭亡。随着苏联红军撤出长春,当地老百姓前往伪满洲国皇宫大肆抢劫,导致大量古董流落民间,这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然而幸运的是,被时任长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的张克威通过向农民收购的方式,拯救回了这幅稀世国宝,并于1948年交还给国家,而张克威则在74年含冤去世。
从北宋始,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伪满洲国,近千年的时光,《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北宋人的市井繁华,却也见证着之后的无常世事。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名门望族,草根布衣,统统成为过往云烟,然而他们在画中留下的印记,却又一起成为了《清明上河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
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
——鹭津如寿题《清明上河图》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走过的路。
(本文来自网络,文/阿呆的美术史笔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自有门道
博览古今鉴千秋◎收藏天下赏万物
欢迎投稿: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加微信:ltgwcit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高端文玩男士定制购买,微信:longtenggw
各类文玩手串、雕件购买,微信:Huier_530
紫檀、金刚、星月、崖柏购买,微信:jgcs001
和田玉、翡翠、各类彩宝购买,微信:jgcs002
南红、琥珀蜜蜡、绿松购买,微信:Huier_530《清明上河图》被哪些名人收藏过?
我的图书馆
《清明上河图》被哪些名人收藏过?
2015年已然过去,在中国引起全民关注的“石渠宝笈”特展中,《清明上河图》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作为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已经成为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如《蒙娜丽莎》之于西方艺术。然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张择端这个名字反而不如梵高、达芬奇那般熟悉。那么,作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为何我们的张择端如此不被重视呢?简单说,他在生前并不算是个著名的画家,除了几幅画,史书吝啬的没有多少字给他,这也直接导致《清明上河图》这幅国宝的重重未解之谜与争议,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在历史的地位是靠一件件的作品沉积出来来,像张择端这般一画成千古的案例可谓是凤毛麟角。《金明池争标图 》 张择端(署名)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出生于琅琊东武的张择端,在游学京师后开始学习绘画。开始以画界画为主,尤其擅长于舟车房屋,田园市井。“界画”,是中国画早期的重要绘画形式之一,在隋朝达到鼎盛,界画即是拿界尺创作,多以古代城市建筑景观为主。随着文人画的出现,界画逐渐被嫌为“匠气”而没落。而后张择端成功加入由赵佶发扬光大的画院,成为了一个翰林。然而以画风俗画擅长的他,在当时是注定要郁郁不得志的,很简单,上(赵佶)有所好,富贵典雅的宣和体才是主流。与同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相比,张择端跟《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作为一副献给皇帝的画,哪怕这是副极力讴歌时局安稳,天下太平的作品,徽宗也并没有多重视这幅画,盖了标志性的双龙小印,以瘦金体题写了画名《清明上河图》后,便赐给了当时的显族向氏向宗回家,并被记录在其私人收藏《向氏评论图画记》。 然而徽宗不知道的是,他将画中的繁华汴京赏赐给大臣后,现实的汴京也即将离他而去。赵佶 双龙印章(《清明上河图》版已佚) 只会画花鸟鱼虫的皇帝,是守不住江山的。靖康年到了,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帝都“北狩”了,遑论一幅画,随着金兵贵族的大肆掠夺,《清明上河图》流落到了金国的民间。直到靖康年的60年后,金朝汉族布衣张着为《清明上河图》提下了第二个记录,一人得道,张着的朋友,同为宋朝遗民的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也相继作了诗题。 不知汉人张着在金朝生活的如何,看到画中已被金人夷为焦土的繁荣都城,怕是一定会很怀念暖风熏人的汴京和故国。然而他却以另一种方式与《清明上河图》永载青史,他的这一题跋是学界认为本画作者为张择端的最重要依据。如无此题,此画现在怕是佚名。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着跋。”(张着题清明上河图) 十九年后,张着因诗名当上了金朝一名小官。而第二任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向氏家族,则在靖康后的抗金战争中,“阖门皆遇害,唯一子鸿六岁得存”(宋史)。 “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张世积题清明上河图) 张着之后,蒙古铁骑南下,灭了金,灭了宋,屠了城。而《清明上河图》也被到处搜刮财宝的元朝统治者收入皇宫。此时历经战乱流转《上河图》已近百岁,破损污浊可想而知,既然进了宫便需要重新装裱。然而这一副讴歌描写汉人北宋首都的作品,显然也难成元朝统治者心爱之物,此画随后便被装裱匠人以临摹本掉包,卖给了当时的“贵官某氏”。至此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清明上河图》临摹本出现。张著题清明上河图 “我元至正之辛卯,准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杨准题《清明上河图》(节选) 而手握真迹的贵官某氏,也难称重视此画,在调入真定(今河北中部)为官后,被负责保管的手下监守自盗卖给了杭州人陈彦谦。怀璧其罪的陈彦谦生怕主人追究起来,又将此画转手卖给了杨准。知己难求,《清明上河图》亦如此,杨准倾尽家产买下了这幅画,并详详细细把张着之后这幅画的遭遇记录了下来,包括装裱师伪作赝品,偷出宫门,再偷出官员家门的过程,而这些题跋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清明上河图真伪、流转的无价之宝。杨准题《清明上河图》 同年秋,杨准的朋友刘汉也在这幅画上题记,称此画为“稀世玩”,要杨氏子孙永世“珍袭”。这显然不可能,十几年后,清明上河图就又换了主人。而此时,元朝也快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了。 到了大明朝,《清明上河图》先被首辅李贤收藏,历经李祁,吴宽,李东阳等人,漂泊流落在民间。后被严嵩、严世蕃以权势强行索去占有。作为明朝着名奸臣代表,严嵩在嘉靖41年被弹劾失势,斩首抄家,于是《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皇宫,藏于明内府。 然而嘉靖作为一个破了不上朝记录的皇帝,一心修仙想来也不会对绘画感兴趣。到了万历年间,此画又流转到了权倾一时的秉笔太监冯保手中,这是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太监,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便认为这幅画是“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当时神宗皇帝朱翊钧年方16岁,尚未亲政,冯保大权在握,这也是他敢在内府藏的画中题跋的底气所在,并在题跋左下加盖《永享》印章,证明此时此画,已被其据为己有。冯保题《清明上河图》 当然那有什么东西能永垂不朽,盖下“永享”印章并题字后四年,张居正去世,神宗逐渐手揽大权。作为张居正政治盟友,神宗显然不愿放过他,冯保失势,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则不见踪影,流落民间。鹭津如寿题《清明上河图》 如寿是谁,今已不可考,这却是《清明上河图》的最后一首题诗。从冯保之后,一直到乾隆年间,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清明上河图》的行踪成了一个谜,至今依旧了无头绪,直到陆费墀的出现。 陆费墀一定满腹委屈,作为“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之一,却被乾隆以一纸“舛谬丛生,应删不删,且空白未填者竟至连篇累页”的罪名,革职并赔了所谓原料制作费十数万两白银。并在几年后郁郁而亡。这样花了他一辈子心血的工程,到头来被皇帝一句话毁了他的人生。《清明上河图》是如何到他的手中的我们已无处考证,陆费墀死后,陆家后人便将其上卖给了后来的太子少保毕沅手中,这一点可以从画中的毕沅印鉴中看到。作为一名及第状元,毕沅的口碑显然不那么好,当地百姓称之为:“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 嘉庆元年,白莲教从湖北起事,清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平息了叛乱,作为前任湖广总督,嘉庆皇帝把这个账算在了毕沅头上,认为清军部队腐败、克扣军饷皆因毕沅纵容所致。然而此时毕沅已经去世两年,死人该如何惩治呢,抄家呗,《清明上河图》至此再入皇宫,进入清廷内务府。 幸好此时乾隆去世,否则我们今天看到的上河图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大印章与乾隆标志性的面条字是少不了的。感谢嘉庆皇帝,我们得以最大程度保全《清明上河图》的完整面貌,在进入清朝内务府后,《清明上河图》被编入清朝内务府收藏着录《石渠宝笈》,这也是今天故宫展览的主题名称来源,至此上河图一直被清廷所收藏,直到民国。《石渠宝笈》著录鉴赏印 1924年,鹿钟麟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而后《清明上河图》跟随溥仪辗转天津,长春。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并派空降兵至沈阳机场,俘虏了准备出逃日本的溥仪,满洲国灭亡。随着苏联红军撤出长春,当地老百姓前往伪满洲国皇宫大肆抢劫,导致大量古董流落民间,这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然而幸运的是,被时任长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的张克威通过向农民收购的方式,拯救回了这幅稀世国宝,并于1948年交还给国家,而张克威则在74年含冤去世。 从北宋始,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伪满洲国,近千年的时光,《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北宋人的市井繁华,却也见证着之后的无常世事。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名门望族,草根布衣,统统成为过往云烟,然而他们在画中留下的印记,却又一起成为了《清明上河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 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 ——鹭津如寿题《清明上河图》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走过的路。文/阿呆的美术史笔记来源:网络END请点击“原文阅读”浏览完整组图
馆藏&6669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跋仇英清明上河图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